CN218287637U - 分线器、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分线器、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87637U
CN218287637U CN202221803993.2U CN202221803993U CN218287637U CN 218287637 U CN218287637 U CN 218287637U CN 202221803993 U CN202221803993 U CN 202221803993U CN 218287637 U CN218287637 U CN 218287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litter
opening
transmission
housing
transmiss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039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全飞
都广雄
陈太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039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87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87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876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分线器、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分线器包括分线器壳体、第一传输件、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第一传输件的第一端固定在分线器壳体内部,第一传输件的第二端位于分线器壳体外部并用于穿过电源模块的电源壳体与电源壳体内的第一接口固定且电连接,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的一端位于分线器壳体的内部并均与第一端电连接,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的另一端位于分线器壳体的外部,均用于与车载负载或外部电源电连接。通过本申请的分线器可减少电源模块上的连接器数量,节约成本,还可简化电源模块周侧的结构部件,有利于整车布局。

Description

分线器、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供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线器、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载供电系统用于为车载负载供电,车载供电系统包括电池包和电源分配单元,电源分配单元上集成了车载充电器和控制器等用电部件,使得与电源分配单元连接的车载负载增多,当电池包通过电源分配单元给各个车载负载供电,由于车载负载的数量较多,目前在电源分配单元上设置了很多连接器结构,通过各个独立的连接器接口给不同负载供电,这导致电源分配单元等用电部件模块上接口繁多,且部件体积较大,不利于整车布局;另外,复杂的走线及过大的体积也导致成本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减小车载供电系统中连接器数量的分线器,以及包含该分线器的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分线器,用于安装在电源模块上,所述分线器包括分线器壳体、第一传输件、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所述第一传输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分线器壳体内部,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外部,所述第二端用于穿过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壳体并与所述电源模块内的第一接口固定且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内部并均与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外部,均用于与车载负载或外部电源电连接。
在本申请中,将第二传输件和第二传输件与第一传输件在分线器壳体的内部电连接,第一传输件用于穿过电源壳体与第一接口电连接,且通过分线器壳体安装在电源模块上,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可分别与不同的车载负载电连接,使得一个分线器可与两个车载负载或者两个外部电源电连接,可节省电源模块与车载负载或者外部电源之间的连接器数量,以降低车载供电系统的成本,还可简化电源模块外侧的结构部件,有利于整车布局。并且,一个分线器可适配两种不同充电接口或者两种不同充电速率的外部电源,提升充电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四传输件、第五传输件和第六传输件,所述第四传输件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固定在所述分线器壳体内部,所述第四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外部并用于穿过所述电源壳体与所述第一接口固定且电连接,所述第五传输件和所述第六传输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内部并均与所述第三端电连接,所述第五传输件和所述第六传输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外部,均用于与所述车载负载或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传输件、第二传输件、第一负载、第五传输件、第四传输件与车载负载或者外部电源构成电流回路,以实现电流传输。当分线器用于与车载负载电连接时,电流依次从第一传输件、第二传输件、第一负载、第五传输件、第四传输件,构成电流回路;以及电流依次从第一传输件、第三传输件、第二负载、第六传输件、第四传输件,构成电流回路,以对不同的车载负载供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件、所述第二传输件、所述第三传输件为正极传输件,所述第四传输件、所述第五传输件、所述第六传输件为负极传输件。电流从第一传输件输入,从第四传输件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件、所述第二传输件、所述第三传输件为负极传输件,所述第四传输件、所述第五传输件、所述第六传输件为正极传输件。电流从第四传输件输入,从第一传输件输出。上述两种电流输入方向的实现方式可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使得分线器使用更灵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一绝缘壳,所述第一绝缘壳套设在所述第一传输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传输件和所述分线器壳体之间。通过第一绝缘壳将第一传输件与分线器壳体绝缘间隔,避免分线器壳体电性干扰第一传输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件和所述第一绝缘壳在所述第一传输件的周向相对固定。使得第一传输件和第一绝缘壳不能够相对旋转,保持相对固定,提升第一传输件的可靠性,避免第一传输件旋转而影响电气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二绝缘壳,所述第二绝缘壳套设在所述第四传输件上,且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与所述第四传输件之间。通过第二绝缘壳将第四传输件与分线器壳体绝缘间隔,避免分线器壳体电性干扰第四传输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传输件和所述第二绝缘壳在所述第四传输件的周向相对固定。使得第四传输件和第二绝缘壳不能够相对旋转,保持相对固定,提升第四传输件的可靠性,避免第四传输件旋转而影响电气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一屏蔽件,所述第二传输件包括第一芯体和包覆在所述第一芯体外侧的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芯体与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电连接。第一屏蔽件用于电连接第一屏蔽层与分线器壳体,分线器壳体作为第一屏蔽层的接地层,进而可有效屏蔽外部对第一芯体的电性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传输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芯体焊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片上,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传输件的第一端固定。第一连接片可增加第一端与第一芯体的接触面积,提升焊接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二屏蔽件,所述第三传输件包括第二芯体和包覆在所述第二芯体外侧的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芯体与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二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电连接。第二屏蔽件用于电连接第二屏蔽层和分线器壳体,分线器壳体作为第二屏蔽层的接地层,进而可有效屏蔽外部对第二芯体的电性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传输件和所述第一传输件之间设有熔断器。熔断器用于在第三传输件所连接负载短路时进行过流保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三屏蔽件,所述第五传输件包括第三芯体和包覆在所述第三芯体外侧的第三屏蔽层,所述第三芯体与所述第四传输件的第三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三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之间,且与所述第三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电连接。其中第三屏蔽件用于电连接第三屏蔽层与分线器壳体,分线器壳体作为第三屏蔽层的接地层,进而可有效屏蔽外部对第三芯体的电性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五传输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三芯体焊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片上,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四传输件的第三端焊接。第二连接片可增加第四传输件的第三端与第三芯体的接触面积,提升焊接可靠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四传输件的第三端与第一连接片可通过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四屏蔽件,所述第六传输件包括第四芯体和包覆在所述第四芯体外侧的第四屏蔽层,所述第四芯体与所述第四传输件的第三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屏蔽件位于所述第四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之间,且与所述第四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电连接。其中第四屏蔽件用于电连接第四屏蔽层和分线器壳体,分线器壳体作为第四屏蔽层的接地层,进而可有效屏蔽外部对第四芯体的电性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端接触并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接触并电连接。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传输件和第二传输件、第三传输件,第一连接件使得第一传输件和第二传输件、第三传输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更灵活,有利于安装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壳体还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二端自所述第一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二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二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三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三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沿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传输件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沿第二方向的同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在本实现方式中,将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同侧设置,使得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的出线方向相同,第一开口所在分线器壳体的表面与第二开口所在分线器壳体的表面相邻,使得第一传输件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传输件的出线方向相交。本实施方式中的分线器可适用于垂直出线的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壳体还包括第四开口、第五开口和第六开口,所述第四传输件的第四端自所述第四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五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五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六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六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五开口和所述第六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同侧,且所述第五开口和所述第六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同侧。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开口和第四开口在分线器壳体上同侧设置,使得第一传输件和第四传输件从分线器壳体的同侧伸出;通过第五开口和第六开口与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位于分线器壳体的同侧设置,使得第二传输件、第三传输件、第五传输件、第六传输件从分线器壳体的同侧出线,以适应需要同侧出线的场景,相较于多测出线,同侧出线使得出线规则有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五开口的排布方向相同,且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均相交;或,所述第四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五开口的排布方向相交,且所述第四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上述两种开口排布方式可使得分线器出线方式更灵活,可应用在不同场景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壳体还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二端自所述第一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二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二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三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三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同侧,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两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传输件的延伸方向。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同侧设置,使得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的出线方向相同,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分别位于分线器壳体的不同侧,使得第一传输件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传输件的出线方向相反,以使得分线器可适配水平的应用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还包括出线罩,所述出线罩固定在所述分线器壳体上且罩设在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上,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端自所述出线罩伸出并向外延伸。在本实现方式中,出线罩一方面用于固定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避免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摆动而与第一传输件的第一端脱离而影响电性连接可靠性,出线罩另一方面用于隔绝外部粉尘自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的出口处进入到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内,用于保护分线器壳体内的电性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线罩上设有第一出线口、第二出线口、第三出线口、第四出线口,其中,所述第二传输件穿过所述第一出线口伸出至所述出线罩外部,所述第三传输件穿过所述第二出线口伸出至所述出线罩外部,所述第五传输件穿过所述第三出线口伸出至所述出线罩外部,所述第六传输件穿过所述第四出线口伸出至所述出线罩外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出线口和所述第二出线口的口径不同,所述第三出线口和所述第四出线口口径不同。使得这些出线口可放置不同半径的传输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出线口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出线口的口径,所述第三出线口的口径大于所述第四出线口的口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五传输件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三传输件和所述第六传输件的半径,其中第二传输件和第五传输件之间可连接较大功率的车载负载,第三传输件和第六传输件之间可连接较小功率的车载负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壳体内设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均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间隔,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传输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内且与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传输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三腔体内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内且与所述第一端电连接。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分别收容第一传输件、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使得第一传输件、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相互隔离,避免电性相互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线器壳体上设有贯穿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安装孔,通过所述安装孔固定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传输件以及所述第三传输件,所述分线器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覆盖所述安装孔且与所述分线器壳体连接。当将第一传输件、第二传输件、第三传输件、第四传输件、第五传输件和第六传输件安装在分线器壳体内部后,可通过安装孔采用螺钉、或者焊接或者粘结胶等方式,将第一传输件与第二传输件、第三传输件固定,将第四传输件与第五传输件和第六传输件固定,固定完成后,将安装板覆盖在安装孔上,可通过螺钉、焊接或者粘结胶将安装板固定在分线器壳体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池包和电源分配单元,所述电源分配单元的壳体为所述电源壳体,所述电源分配单元内设有所述第一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线器安装在电源分配单元的外侧,用于连接电源分配单元和车载负载或者外部电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载负载包括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所述第二传输件与所述第一负载电连接,所述第三传输件与所述第二负载电连接。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分线器通过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供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部电源包括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所述第二传输件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三传输件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源电连接。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分线器中的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设置,使得可采用不同的电源对电池包充电,使得充电方式多样化,使用场景更灵活。示例性的,第二传输件一端的第一充电接口可设置为用于与直流快充电源连接的接口,第三传输件一端的第二充电接口可设置为用于与交流慢充电源连接的接口,使得充电方式更多,选择更灵活。将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设置同一个分线器中,可节省外部电源与电源分配单元连接的连接器数量,降低成本,简化电源分配单元外壳上的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池包,所述电池包的壳体为所述电源壳体,所述电池包内设有所述第一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线器安装在电池包的外侧,用于连接电池包和车载负载或者外部电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源模块为车载充电器,所述车载充电器的壳体为所述电源壳体,所述车载充电器内设有所述第一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线器安装在车载充电器的外侧,用于连接车载充电器和外部电源。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分线器中的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设置,使得可采用不同的电源与车载充电器电连接,并通过车载充电器对电池包充电,使得充电方式多样化,使用场景更灵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件为铜片,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为线缆。其中铜片也可称为铜排,铜片直接插入电源模块的电源壳体内部并与第一接口固定,使得分线器固定在电源壳体的外部。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为线缆,使得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比较柔软,具有柔韧性,可使得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远离电源模块的另一端可根据需要延伸到车辆的负载位置中,有利于布线。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载供电系统,所述车载供电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分线器,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壳体和位于所述电源壳体内部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传输件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电源壳体与所述第一接口固定且电连接。通过分线器中的第一传输件与电源模块电连接,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分别电连接两个车载负载或者外部电源,可减少电源模块与车载负载或者外部电源之间的连接器数量,节约成本,还可简化电源模块周侧的结构部件,有利于整车布局。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本体、车载负载和如上面任一项所述的车载供电系统,所述车载负载和所述车载供电系统安装在车本体上,所述车载供电系统用于所述车载负载供电。采用本申请中的车载供电系统,通过分线器可同时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车载负载供电,减小可减少电源模块与车载负载或者外部电源之间的连接器数量,节约成本,还可简化电源模块周侧的结构部件,有利于整车布局;并且一个分线器可适配两种不同充电接口或者两种不同充电速率的外部电源,提升充电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载负载为压缩机、电池加热模块、座椅加热模块、动力总成模块、直流低压电源中的一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的爆炸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去掉分线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图6的A-A剖面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的分线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的分线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的分线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的出线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图4中M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的分线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文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结构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结构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本申请提供一种分线器,用于安装在电源模块上,所述分线器包括分线器壳体、第一传输件、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所述第一传输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分线器壳体内部,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外部,所述第二端用于穿过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壳体并与所述电源模块内的第一接口固定且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内部并均与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外部,均用于与车载负载或外部电源电连接。通过分线器中的第一传输件与电源模块电连接,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分别电连接两个车载负载或者外部电源,可减少电源模块与车载负载或者外部电源之间的连接器数量,节约成本,还可简化电源模块周侧的结构部件,有利于整车布局。
本申请的分线器可应用于车载供电系统中,车载供电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和分线器,电源模块通过分线器与车载负载或者外部电源电连接。其中,车载供电系统可应用于车辆中,车载供电系统用于为车辆中的各电子部件提供电能。车辆1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供上道路行驶的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车辆1包括三轮或者四轮的车辆,车辆包括轿车、越野车、客车、货车等,车辆1也包括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专项作业车,例如工程抢险车、洒水车、吸污车、水泥搅拌车、起重车、医疗车等。车辆1还可以为能够行驶的机器人。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供电系统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车辆1包括车本体11、车载负载12和所述的车载供电系统10,车载负载12和车载供电系统10安装在车本体11上,车载供电系统10用于车载负载12供电。其中,车载负载12包括压缩机、电池加热模块、座椅加热模块、动力系统、直流低压电源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车载供电系统10包括电池包110和电源分配单元120,电源分配单元120与电池包110电连接,电池包110将高压直流电传输给电源分配单元120,电源分配单元120将电池包110输出的高压直流电变换为各车载负载12工作时所需的直流电压或者交流电以给车载负载12供电。其中根据车载负载的不同,各车载负载12所需的直流电压包括高压直流电和低压直流电,其中高压直流电传输给高压负载,为高压负载供电,示例性的,高压负载包括压缩机、电池加热模块、座椅加热模块、动力系统等,动力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和MCU。低压直流电源传输给低压负载,为低压负载供电,示例性的,低压负载包括仪表盘、控制显示屏、车灯、USB接口等。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为车内空调系统中的部件,用于制冷或者制热。在一实施方式中,车载负载12还包括车内空调系统中的水泵或者车载冷却系统中的水泵。车载冷却系统用于对车内电路板、驱动电机等发热部件降温。
电池加热模块用于对电池包110加热,电池包110用于为驱动电机供电,驱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对电池包110充电时回损坏电池包,需要电池加热模块对电池包110加热升温后才能对电池包110充电,避免在低温下充电损坏电池包110。
座椅加热模块用于对座椅加热,包括对前排座椅、后排座椅或者中间座椅加热,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车辆为房车时,座椅加热模块也可以对房车中的座位、躺卧位进行加热。
动力系统用于为车辆提供动力,动力系统包括电机控制器(MCU,Motor ControlUnit)和驱动电机,车载供电系统10可对电机控制器以及驱动电机供电,其中动力系统可以为一个或者两个以上,当只有一个动力系统时,该动力系统可为整车提供动力,包括前后轮;当有两个动力系统时,其中一个动力系统为前驱动力系统(如图2所示),前驱动力系统用于为前车轮提供动力,另一个动力系统为后驱动力系统,后驱动力系统为后车轮提供动力。在一实施方式中,动力系统可以是一体式的,也可以分体式的。
低压直流电压电源包括12V直流电压电源、用于对小型器件充电,例如对仪表盘、控制显示屏、车灯、USB接口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车载供电系统10还可以通过外部电源13充电(如图1所示),电能储存在车载供电系统10中,当需要给车载负载12供电时,所储存的电能释放,给车载负载12供电。
在一实施方式中,电源分配单元120内设置有车载充电器(OBC,On-boardcharger)和DCDC模块,车载充电器为用于停车时从交流电网为高压电池包充电的功能模块,DCDC模块为用于将高压直流转换为车载负载12工作时所需的直流电压的功能模块,示例性的,DCDC模块可为12V车载负载供电。
如图2所示,在电源分配单元120上具有多个连接器,用于连接电源分配单元120和车载负载,通过采用本申请中的分线器200,可减少电源分配单元120与车载负载12之间的连接器数量,还可减少电源分配单元120上的结构部件,有利于整车布局。
如图2所示,在电池包110上也具有多个连接器,用于连接车载负载12或者外部电源13,电池包110通过连接器直接对车载负载12供电,或者外部电源13通过连接器对电池包110充电,通过采用本申请中的分线器200,可减少电池包110与车载负载12之间的连接器数量,还可减少电池包110上的结构部件。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供电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车载供电系统10用于为车载负载12供电,车载供电系统10包括电源模块100和分线器200,其中电源模块100与分线器200电连接,电源模块100通过分线器200给车载负载12供电,或者外部电源通过分线器200给电源模块100充电。其中电源模块100包括电源壳体101和位于电源壳体101内部的第一接口102,通过第一接口102可以与电源模块100内部的传输电路电连接。
下面详细介绍本申请的分线器。
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200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爆炸图,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200去掉分线器壳体210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A-A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分线器200用于安装在电源壳体101上(如图3所示),分线器200包括分线器壳体210、第一传输件220、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第一传输件220包括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第一端221固定在分线器壳体210内部(如图7所示),第二端222位于分线器壳体210外部并用于穿过电源壳体101与第一接口102电连接(如图3所示),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的一端位于分线器壳体210的内部并均与第一端221电连接,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的另一端位于分线器壳体210的外部,均用于与车载负载12和外部电源13中的一种电连接。
请结合图3和图4,当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与车载负载12电连接时,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均用于将电源模块100中的电流传输至车载负载12中,给车载负载12供电。当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与外部电源13电连接时,外部电源13通过第二传输件230或者第三传输件240给电源模块100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用于对不同的车载负载12供电,通过第一传输件220输送的电流分两路,分别从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给不同的车载负载12供电。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用于与不同的外部电源13连接,两个外部电源13分别通过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将电流传输至第一传输件220后,第一传输件220传输至电源模块100,以给电源模块100充电。两个外部电源13通过分线器200上的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分别用于与两个不同的外部电源13连接,以给电源模块100充电,使得一个分线器200可适配两种不同充电接口或者两种不同充电速率的外部电源13,提升充电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与第一传输件220在分线器壳体210的内部电连接,第一传输件220穿过电源壳体101与第一接口102电连接,且通过分线器壳体210安装在电源模块100上,可节省电源模块100与车载负载或者外部电源之间的连接器数量,以降低车载供电系统10的成本,还可简化电源模块100外侧的结构部件和走线,有利于整车布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件220为铜片,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为线缆。其中铜片也可称为铜排,铜片直接插入电源模块100的电源壳体101内部并与第一接口102固定,使得分线器200固定在电源壳体101的外部。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为线缆,使得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比较柔软,具有柔韧性,可使得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远离电源模块100的另一端可根据需要延伸到车辆1的负载位置中,有利于布线。
请结合图2和图8,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供电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100包括电池包110和电源分配单元120(PDU,Power DistributionUnit),电源分配单元120的壳体为电源壳体101,电源分配单元120内设有第一接口102,在本实施例中,电源分配单元120还包括电路板121,电路板121与电池包110电连接,电路板121上设有用于实现电压变换的电路,第一接口102与电路板121电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21可以为一整块电路板,也可以为多个小电路板拼接构成的电路板。当电路板121为一整块电路板时,在电路板121可集成多种功能变换电路;当电路板121包括多个小电路板时,每个小电路板上可设置一种功能变换电路。具体可根据需要来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分线器200用于给车载负载供电时,可在电池包110与第一接口102之间设置铜排,直流电通过铜排传输至第一接口102,再通过第一接口102、分线器200与车载负载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分线器200用于给高压车载负载供电时,电池包110与第一接口102之间设置铜排,电池包110输出的高压直流电通过铜排传输至第一接口102,再通过分线器200传输至高压车载负载;当分线器200用于给低压车载负载供电时,电池包110与第一接口102之间设置电路板121,电路板121上设有传输电流的金属传输层,电池包110输出的低压直流电通过电路板121上的金属传输层传输至第一接口102,再通过分线器200传输至高压车载负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载负载12包括第一负载12a和第二负载12b(如图8所示),第一负载12a和第二负载12b为压缩机、电池加热模块、座椅加热模块、动力总成模块、直流低压电源中的一种,第二传输件230与第一负载12a电连接,第三传输件240与第二负载12b电连接。
其中,电源分配单元120所获取的电流传输至第一接口102,第一接口102输出的电流依次经过第一传输件220、第二传输件230传输给第一负载12a,第三传输件240与第二负载12b电连接,第一接口102输出的电流依次经过第一传输件220、第三传输件240传输给第二负载12b。
在本实施例中,分线器200安装在电源分配单元120中,第一传输件220插入电源分配单元120中,并与第一接口102电连接。
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分线器如图2中的分线器200a所示,第一负载12a为压缩机,第二负载12b为电池加热模块,从第一传输件220传输的电流通过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分别传输至压缩机和电池加热模块,分别为压缩机和电池加热模块供电。
在一实施方式中,分线器如图2中的分线器200d所示,第一负载12e为后排座椅加热模块,第二负载12f为48V直流低压电源,从第一传输件220传输的电流通过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分别传输至后排座椅加热模块和48V直流低压电源,分别为后排座椅加热模块和48V直流低压电源供电。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第四传输件320、第五传输件330和第六传输件340,第四传输件320包括第三端321和第四端322(如图5所示),第三端321固定在分线器壳体210内部,第四端322位于分线器壳体210外部并用于穿过电源壳体101与第一接口102固定且电连接,第五传输件330和第六传输件340的一端位于分线器壳体210的内部并均与第三端321电连接,第五传输件330和第六传输件340的另一端位于分线器壳体210的外部,均用于与车载负载12和外部电源13中的一种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输件220、第二传输件230、第三传输件240为电流的输入端,第四传输件320、第五传输件330、第六传输件340为电流的输出端,电流依次从第一传输件220、第二传输件230、第一负载12a、第五传输件330、第四传输件320,构成电流回路;以及电流依次从第一传输件220、第三传输件240、第二负载12b、第六传输件340、第四传输件320,构成电流回路。其中第一传输件220、第二传输件230、第三传输件240为正极传输件,第四传输件320、第五传输件330、第六传输件340为负极传输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传输件220、第二传输件230、第三传输件240为负极传输件,第四传输件320、第五传输件330、第六传输件340为正极传输件。
其中,第一传输件220和第四传输件320绝缘间隔设置,可通过设置绝缘套或者设置合理的间隔尺寸,使得第一传输件220和第四传输件320绝缘间隔设置,避免第一传输件220和第四传输件320相互电性干扰。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五传输件330绝缘间隔设置,可通过设置绝缘套或者设置合理的间隔尺寸,使得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五传输件330绝缘间隔设置,避免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五传输件330相互电性干扰。第三传输件240和第六传输件340绝缘间隔设置,可通过设置绝缘套或者设置合理的间隔尺寸,使得第三传输件240和第六传输件340绝缘间隔设置,避免第三传输件240和第六传输件340相互电性干扰。
请结合图5和图9,图9为分线器壳体21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壳体210还包括第一开口201、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二端222自第一开口201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二传输件230的另一端自第二开口202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三传输件240的另一端自第三开口203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一开口201位于分线器壳体210沿第一方向X的一侧,第一方向X为第一传输件220的延伸方向,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位于分线器壳体210沿第二方向Y的同侧,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同侧设置,使得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的出线方向相同,第一开口201所在分线器壳体210的表面与第二开口202所在分线器壳体210的表面相邻,使得第一传输件22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传输件230的出线方向相交。本实施方式中的分线器200可适用于垂直出线的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壳体210还包括第四开口204、第五开口205和第六开口206,第四传输件320的第四端322自第四开口204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五传输件330的另一端自第五开口205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六传输件340的另一端自第六开口206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四开口204与第一开口201位于分线器壳体210沿第一方向X的同一侧,第五开口205和第六开口206位于分线器壳体210沿第二方向Y的同侧,且第五开口205和第六开口206与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位于分线器壳体210的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开口201和第四开口204在分线器壳体210上同侧设置,使得第一传输件220和第四传输件320从分线器壳体210的同侧伸出;通过第五开口205和第六开口206与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位于分线器壳体210的同侧设置,使得第二传输件230、第三传输件240、第五传输件330、第六传输件340从分线器壳体210的同侧出线,以适应需要同侧出线的场景,相较于多测出线,同侧出线使得出线规则有序。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二传输件230、第三传输件240、第五传输件330、第六传输件340也可以在分线器壳体210的不同侧出线。
请结合图4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开口204和第一开口201并排设置,第二开口202和第五开口205并排设置,第三开口203与第六开口206并排设置,使得第一传输件220和第四传输件320并排设置,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五传输件330并排设置,第三传输件240和第六传输件340并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开口204和第一开口201的排布方向与第二开口202和第五开口205的排布方向相同,且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相交。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开口204和第一开口201的排布方向、第二开口202和第五开口205的排布方向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垂直相交。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开口203和第六开口206的排布方向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垂直相交。
请结合图10和图11,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200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分线器200中的分线器壳体210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开口204和第一开口201的排布方向与第二开口202和第五开口205的排布方向相交,且与第二方向Y平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口202和第五开口205的排布方向与第一方向X平行,第三开口203和第六开口206的排布方向与第一方向X平行。本实施例中的分线器200可适用于水平侧出线的场景。
请结合图12和图13,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分线器200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分线器200中的分线器壳体210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分线器壳体210还包括第一开口201、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二端222自第一开口201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二传输件230的另一端自第二开口202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三传输件240的另一端自第三开口203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位于分线器壳体210沿第一方向的同侧,第一开口201与第二开口202位于分线器壳体210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第一方向X为第一传输件220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同侧设置,使得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的出线方向相同,第一开口201与第二开口202分别位于分线器壳体210的不同侧,使得第一传输件22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传输件230的出线方向相反,以使得分线器200可适配水平的应用场景。
请结合图12和图13,在本实施例中,分线器壳体210还包括第四开口204、第五开口205和第六开口206,第四传输件320的第四端322自第四开口204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五传输件330的另一端自第五开口205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六传输件340的另一端自第六开口206伸出分线器壳体210;第五开口205和第六开口206位于分线器壳体210沿第一方向X的同侧,第四开口204与第五开口205位于分线器壳体210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第一方向X为第一传输件220的延伸方向。其中,第四开口204与第一开口201的排布方向与第二开口202和第五开口205的排布方向相同,且与第二方向Y相交。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可位于分线器壳体210的不同侧,第五开口205和第六开口206可位于分线器壳体210的不同侧,以使得分线器可适配更多中应用场景。
请继续参阅图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壳体210内设有第一腔体251、第二腔体252和第三腔体253,第一开口201与第一腔体251连通,第二开口202与第二腔体252连通,第三开口203与第三腔体253连通,第二腔体252与第三腔体253均与第一腔体251连通,且第二腔体252和第三腔体253间隔设置,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一端221位于第一腔体251内,第二传输件230的一端位于第二腔体252内并延伸至第一腔体251内且与第一端221电连接,第三传输件240的一端位于第三腔体253内并延伸至第一腔体251内且与第一端221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分线器壳体210为金属壳体,金属壳体可提升分线器壳体210的结构强度。在一实施方式中,分线器壳体210可通过一体熔铸形成第一腔体251、第二腔体252和第三腔体25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壳体210内设有第四腔体261、第五腔体262和第六腔体263,第四开口204与第四腔体261连通,第五开口205与第五腔体262连通,第六开口206与第六腔体263连通,第五腔体262与第六腔体263均与第四腔体261连通,且第五腔体262和第六腔体263间隔设置,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位于第四腔体261内,第五传输件330的一端位于第五腔体262内并延伸至第四腔体261内且与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电连接,第六传输件340的一端位于第六腔体263内并延伸至第四腔体261内且与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腔体251和第四腔体261间隔设置。第一腔体251和第四腔体261分别收容第一传输件220和第四传输件320,使得第一传输件220和第四传输件320间隔开,避免在分线器200内部相交而相互电性干扰,还可以使得分线器200出线更规整有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251和第四腔体261并排设置,第一腔体251和第四腔体261的延伸方向相同,使得第一传输件220和第四传输件320出线方向相同,出线更规整有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腔体252和第五腔体262间隔设置。第二腔体252和第五腔体262分别收容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五传输件330,使得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五传输件330间隔开,避免在分线器200内部相交而相互电性干扰,还可以使得分线器200出现更规整有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腔体252和第五腔体262并排设置,第二腔体252和第五腔体262的延伸方向相同,使得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五传输件330出线方向相同,出线更规整有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腔体253和第六腔体263间隔设置。第三腔体253和第六腔体263分别收容第三传输件240和第六传输件340,使得第三传输件240和第六传输件340间隔开,避免在分线器200内部相交而相互电性干扰,还可以使得分线器200出现更规整有序。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腔体253和第六腔体263并排设置,第三腔体253和第六腔体263的延伸方向相同,使得第三传输件240和第六传输件340出线方向相同,出线更规整有序。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出线罩290,出线罩290固定在分线器壳体210上且罩设在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203上,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远离第一端221的一端自出线罩290伸出并向外延伸。其中,出线罩290一方面用于固定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避免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摆动而与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一端221脱离而影响电性连接可靠性,出线罩290另一方面用于隔绝外部粉尘自第二腔体252和第三腔体253的出口处进入到第二腔体252和第三腔体253内,用于保护分线器壳体210内的电性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出线罩290还罩设在第五开口205和第六开口206上,第五传输件330和第六传输件340远离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的一端自出线罩290伸出并向外延伸。其中,出线罩290一方面用于固定第五传输件330和第六传输件340,避免第五传输件330和第六传输件340摆动而与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脱离而影响电性连接可靠性,出线罩290另一方面用于隔绝外部粉尘、水汽等自第五腔体262和第六腔体263的出口处进入到第五腔体262和第六腔体263内,用于保护分线器壳体210内的电性部件。
请参阅图14,图14为出线罩29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出线罩290上设有第一出线口291、第二出线口292、第三出线口293、第四出线口294,其中,第二传输件230穿过第一出线口291伸出至出线罩290外部,第三传输件240穿过第二出线口292伸出至出线罩290外部,第五传输件330穿过第三出线口293伸出至出线罩290外部,第六传输件340穿过第四出线口294伸出至出线罩290外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出线口291和第二出线口292的口径不同,第三出线口293、第四出线口294口径不同,使得这些出线口可放置不同半径的传输件。
示例性的,第一出线口291的口径大于第二出线口292的口径,第三出线口293的口径大于第四出线口294的口径。在该实施例中,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五传输件330的半径大于第三传输件240和第六传输件340的半径,其中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五传输件330之间可连接较大功率的车载负载,第三传输件240和第六传输件340之间可连接较小功率的车载负载。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出线口291、第二出线口292、第三出线口293、第四出线口294可根据所收容的传输件的半径来设置,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制。
请结合图5和图15,图15为图4中M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第一绝缘壳281(如图5所示),第一绝缘壳281套设在第一传输件220的外侧(如图15所示),且位于第一传输件220和分线器壳体210之间。以将第一传输件220和分线器壳体210绝缘间隔。通过第一绝缘壳281将第一传输件220与分线器壳体210绝缘间隔,避免分线器壳体210电性干扰第一传输件22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件220和第一绝缘壳281在第一传输件220的周向相对固定,使得第一传输件220和第一绝缘壳281不能够相对旋转,保持相对固定,提升第一传输件220的可靠性,避免第一传输件220旋转而影响电气性能。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传输件220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图中未示出),第一绝缘壳281上设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配合使得第一传输件220和第一绝缘壳281在第一传输件220的周向相对固定。其中,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可根据需要来设置,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制。
请继续结合图5和图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第二绝缘壳282(如图5所示),第二绝缘壳282套设在第四传输件320上(如图15所示),且位于分线器壳体210与第四传输件320之间。以将第四传输件320和分线器壳体210绝缘间隔。通过第二绝缘壳282将第四传输件320与分线器壳体210绝缘间隔,避免分线器壳体210电性干扰第四传输件32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传输件320和第二绝缘壳282在第四传输件320的周向相对固定,使得第四传输件320和第二绝缘壳282不能够相对旋转,保持相对固定,提升第四传输件320的可靠性,避免第四传输件320旋转而影响电气性能。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传输件320上设有第三限位结构(图中未示出),第二绝缘壳282上设有第四限位结构,第三限位结构和第四限位结构配合使得第四传输件320和第二绝缘壳282在第四传输件320的周向相对固定。其中,第三限位结构和第四限位结构可根据需要来设置,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绝缘壳281和第一传输件220安装在第一开口201中,第二绝缘壳282和第四传输件320安装在第四开口204中,且具有部分第一绝缘壳281和第二绝缘壳282位于分线器壳体210的外侧。
请继续结合图5、图9和图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301和第二密封圈302(如图5所示),分线器壳体210包括分线器壳体本体214和位于分线器壳体本体214外侧的第一延伸部215和第二延伸部216(如图9所示),第一开口201和第四开口204分别位于第一延伸部215和第二延伸部216远离分线器壳体本体214的一端,第一密封圈301套设在第一延伸部215上(如图15所示),第二密封圈302套设在第二延伸部216上。其中第一密封圈301用于密封电源模块100的电源壳体101与分线器200的分线器壳体210、以及密封电源壳体101与第一延伸部215,避免水汽进入电源壳体101和分线器壳体210内。第二密封圈302用于密封电源模块100的电源壳体101与分线器200的分线器壳体210、以及密封电源壳体101与第二延伸部216,避免水汽进入电源壳体101和分线器壳体210内。
请结合图5和图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第一屏蔽件291(如图5所示),第二传输件230包括第一芯体231和包覆在第一芯体231外侧的第一屏蔽层232(如图7所示),第一芯体231与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一端221电连接,第一屏蔽件291位于第一屏蔽层232和分线器壳体210之间,且与第一屏蔽层232和分线器壳体210电连接。其中第一屏蔽件291用于电连接第一屏蔽层232与分线器壳体210,分线器壳体210作为第一屏蔽层232的接地层,进而可有效屏蔽外部对第一芯体231的电性干扰。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屏蔽件291套设在第一屏蔽层232的外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传输件230还包括第一连接片233(如图5所示),第一芯体231焊接在第一连接片233上(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片233与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一端221固定。第一连接片233可增加第一端221与第一芯体231的接触面积,提升焊接可靠性。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一端221与第一连接片233可通过焊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第二屏蔽件292(如图5所示),第三传输件240包括第二芯体241(如图7所示)和包覆在第二芯体241外侧的第二屏蔽层242,第二芯体241与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一端221电连接,第二屏蔽件292位于第二屏蔽层242和分线器壳体210之间,且与第二屏蔽层242和分线器壳体210电连接。其中第二屏蔽件292用于电连接第二屏蔽层242和分线器壳体210,分线器壳体210作为第二屏蔽层242的接地层,进而可有效屏蔽外部对第二芯体241的电性干扰。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屏蔽件292套设在第二屏蔽层242的外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传输件240还包括第一连接端子243(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芯体241与第一连接端子243固定,例如通过焊接固定,第二芯体241通过第一连接端子243与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一端221电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一端221与第一连接端子243可通过焊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传输件240和第一传输件220之间设有熔断器,熔断器用于在第三传输件240所连接负载短路时进行过流保护。在一实施方式中,熔断器为保险丝。其中,熔断器位于第三传输件240与第一连接端子243之间,也可位于第一连接端子243与第一传输件220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第三屏蔽件293(如图5所示),第五传输件330包括第三芯体(图中未示出)和包覆在第三芯体(图中未示出)外侧的第三屏蔽层,第三芯体与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电连接,第三屏蔽件位于第三屏蔽层和分线器壳体210之间,且与第三屏蔽层和分线器壳体210电连接。其中第三屏蔽件293用于电连接第三屏蔽层与分线器壳体210,分线器壳体210作为第三屏蔽层的接地层,进而可有效屏蔽外部对第三芯体的电性干扰。需要说明的是,可参阅图7中的第二传输件230与第一传输件220的连接位置示意图理解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五传输件330与第四传输件320的连接位置关系图。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五传输件330还包括第二连接片331(如图5所示),第三芯体焊接在第二连接片331上,第二连接片331与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焊接。第二连接片331可增加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与第三芯体的接触面积,提升焊接可靠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与第二连接片331可通过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第四屏蔽件294,第六传输件340包括第四芯体(图中未示出)和包覆在第四芯体外侧的第四屏蔽层(图中未示出),第四芯体与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电连接,第四屏蔽件294位于第四屏蔽层和分线器壳体210之间,且与第四屏蔽层和分线器壳体210电连接。其中第四屏蔽件294用于电连接第四屏蔽层和分线器壳体210,分线器壳体210作为第四屏蔽层的接地层,进而可有效屏蔽外部对第四芯体的电性干扰。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六传输件340还包括第二连接端子341(如图5所示),第四芯体与第二连接端子341固定,例如通过焊接固定,第四芯体通过第二连接端子341与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电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端子341与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可通过焊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
请参阅图5和图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第三密封圈303、第四密封圈304、第五密封圈305和第六密封圈306(如图5所示),其中第三密封圈303套设在第二传输件230上(如图7所示),且位于第二传输件230和分线器壳体210之间,用于密封所述第二传输件230与分线器壳体210之间的缝隙;第四密封圈304套设在第三传输件240上,且位于第三传输件240和分线器壳体210之间,用于密封所述第三传输件240与分线器壳体210之间的缝隙;第五密封圈305套设在第五传输件330上,且位于第五传输件330和分线器壳体210之间,用于密封第五传输件330与分线器壳体210之间的缝隙;第六密封圈306套设在第五传输件330上,且位于第六传输件340和分线器壳体210之间,用于密封第六传输件340与分线器壳体210之间的缝隙。
请结合图5和图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271(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件271与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一端221接触并电连接(如图7所示),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连接件271接触并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连接件271连接第一传输件220和第二传输件230、第三传输件240,第一连接件271使得第一传输件220和第二传输件230、第三传输件240之间的连接方式更灵活,有利于安装固定。
请结合图5和图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20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272(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件272与第四传输件320的第三端321接触并电连接(如图7所示),第五传输件330和第六传输件340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二连接件272接触并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连接件272连接第四传输件320和第五传输件330、第六传输件340,第二连接件272使得第四传输件320和第五传输件330、第六传输件340之间的连接方式更灵活,有利于安装固定。
请参阅图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线器壳体210上设有贯穿分线器壳体210内外的安装孔211,通过安装孔211固定第一传输件220的第一端221与第二传输件230以及第三传输件240,分线器200还包括安装板212,安装板212覆盖安装孔211且与分线器壳体210连接。当将第一传输件220、第二传输件230、第三传输件240、第四传输件320、第五传输件330和第六传输件340安装在分线器壳体210内部后,可通过安装孔211采用螺钉、或者焊接或者粘结胶等方式,将第一传输件220与第二传输件230、第三传输件240固定,将第四传输件320与第五传输件330和第六传输件340固定,固定完成后,将安装板212覆盖在安装孔211上,可通过螺钉、焊接或者粘结胶将安装板212固定在分线器壳体210上。
在本实施例中,分线器壳体210上两个安装孔211和两个安装板212,两个安装板212分别覆盖两个安装孔2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一个安装孔211和一个安装板212。
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车载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外部电源13包括第一电源13c和第二电源13d,第二传输件230与第一电源13c电连接,第三传输件240与第二电源13d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线器200用于将外部电流输入至电源分配单元120中,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分线器如图2中分线器200e所示,第一传输件220与电源分配单元120中的车载充电器(OBC)电连接,其中,第一接口102为车载充电器的充电接口,车载充电器与电路板121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分线器200上具有两个传输件,可用于与不同的电源电连接,或者可用于与不同充电接口的电源电连接。示例性的,在第二传输件230远离电源分配单元120的一端具有第一充电接口(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充电接口与第一电源13c的连接接口适配,在第三传输件240远离电源分配单元120的一端具有第二充电接口(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二充电接口与第二电源13d的连接接口适配。当第一充电接口与第一电源13c连接时,第一电源13c输入的电流依次经过第二传输件230、第一传输件220、第一接口102、电源分配单元120中的电路板121传输至电池包110,给电池包110充电;当第二充电接口与第二电源13d连接时,第二电源13d输入的电流依次经过第三传输件240、第一传输件220、第一接口102、电源分配单元120中的电路板121传输至电池包110,给电池包110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分线器200中的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设置,使得可采用不同的电源对电池包110充电,使得充电方式多样化,使用场景更灵活。示例性的,第二传输件230一端的第一充电接口可设置为用于与直流快充电源连接的接口,第三传输件240一端的第二充电接口可设置为用于与交流慢充电源连接的接口,使得充电方式更多,选择更灵活。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设置同一个分线器200中,可节省外部电源13与电源分配单元120连接的连接器数量,降低成本,简化电源分配单元120外壳上的结构。
请参阅图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源模块100包括电池包110,电池包110的壳体为电源壳体101,电池包110内设有第一接口102。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线器200安装在电池包110上,如图2中的分线器200b所示的位置,电池包110通过分线器200直接给车载负载12供电,或者外部电源13通过分线器200直接给电池包110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包110通过分线器200与车载负载12电连接,车载负载12包括第一负载12d和第二负载12c,第一负载12d为前驱动力系统,前驱动力系统用于驱动前车轮运转,第二负载12c为前排座椅加热模块,前排座椅加热模块用于对前排座椅加热。其中,第二传输件230与前驱动力系统电连接,第三传输件240与前排座椅加热模块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包110通过分线器200给前驱动力系统和前排座椅加热模块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负载12d和第二负载12c还可以为其他车载负载部件,例如车灯、车载显示器等。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车载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包110通过分线器200与外部电源13电连接,外部电源13包括第一电源13a和第二电源13b,第二传输件230用于与第一电源13a电连接,第三传输件240用于与第二电源13b电连接。外部电源13可通过分线器200给电池包110充电,如图2中的分线器200c,其中第一电源13a和第二电源13b均为直流电源,其中第一电源13a与第二电源13b的充电接口不同,第一电源13a用于与第二传输件230远端的第一充电接口适配且电连接,第二电源13b用于与第三传输件240远端的第二充电接口适配且电连接,可根据需要选择第一电源13a和第二电源13b中的一个通过分线器200给电池包110充电,使得充电方式更灵活,并且将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设置同一个分线器200中,可节省外部电源13与电池包110连接的连接器数量,降低成本,简化电池包110外壳上的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电池包110上设有电池管理系统130(如图2所示),电池管理系统130与电池包110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传感器对电池包110的电压、电流、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同时还进行漏电检测、热管理、电池均衡管理、报警提醒,计算剩余容量(SOC)、放电功率,报告电池劣化程度(SOH)和剩余容量(SOC)状态,还根据电池的电压电流及温度用算法控制最大输出功率以获得最大行驶里程,以及用算法控制充电机进行最佳电流的充电,通过总线接口与车载总控制器、电机控制器、能量控制系统、车载显示系统等进行实时通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线器200中第一传输件220还可与两个以上的传输件电连接,第四传输件320与两个以上的传输件电连接,以使得分线器200可与两个以上的车载负载或者两个以上的外部电源电连接,使得应用场景范围更广。当含有更多个传输件时,每个传输件的结构可与第二传输件或者第三传输件的结构相同或者类似,具体可参阅前述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源模块100为车载充电器,车载充电器的壳体为电源壳体101,车载充电器内设有第一接口102。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线器200安装在车载充电器的外侧,用于连接车载充电器和外部电源。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分线器200中的第二传输件230和第三传输件240设置,使得可采用不同的电源与车载充电器电连接,并通过车载充电器对电池包充电,使得充电方式多样化,使用场景更灵活。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分线器、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7)

1.一种分线器,用于安装在电源模块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线器壳体;
第一传输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分线器壳体内部,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外部,所述第二端用于穿过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壳体并与所述电源模块内的第一接口固定且电连接;
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内部并均与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外部,均用于与车载负载或外部电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四传输件、第五传输件和第六传输件,所述第四传输件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固定在所述分线器壳体内部,所述第四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外部并用于穿过所述电源壳体与所述第一接口固定且电连接,所述第五传输件和所述第六传输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内部并均与所述第三端电连接,所述第五传输件和所述第六传输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外部,均用于与所述车载负载或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一绝缘壳,所述第一绝缘壳套设在所述第一传输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传输件和所述分线器壳体之间;和/或
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一屏蔽件,所述第二传输件包括第一芯体和包覆在所述第一芯体外侧的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芯体与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电连接;和/或
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二屏蔽件,所述第三传输件包括第二芯体和包覆在所述第二芯体外侧的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芯体与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二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屏蔽层和所述分线器壳体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器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端接触并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接触并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器壳体还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二端自所述第一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二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二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三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三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
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沿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传输件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沿第二方向的同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器壳体还包括第四开口、第五开口和第六开口,所述第四端自所述第四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五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五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六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六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
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五开口和所述第六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同侧,且所述第五开口和所述第六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同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五开口的排布方向相同,且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均相交;或
所述第四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五开口的排布方向相交,且所述第四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4任一项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器壳体还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二端自所述第一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二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二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所述第三传输件的另一端自所述第三开口伸出所述分线器壳体;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同侧,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分线器壳体的两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传输件的延伸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器还包括出线罩,所述出线罩固定在所述分线器壳体上且罩设在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上,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端自所述出线罩伸出并向外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器壳体内设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均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间隔,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传输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内且与所述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传输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三腔体内并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内且与所述第一端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2、4-7任一项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器壳体上设有贯穿所述分线器壳体的安装孔,通过所述安装孔固定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传输件以及所述第三传输件,所述分线器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覆盖所述安装孔且与所述分线器壳体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2、4-7任一项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池包和电源分配单元,所述电源分配单元的壳体为所述电源壳体,所述电源分配单元内设有所述第一接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4-7任一项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池包,所述电池包的壳体为所述电源壳体,所述电池包内设有所述第一接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2、4-7任一项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为车载充电器,所述车载充电器的壳体为所述电源壳体,所述车载充电器内设有所述第一接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2、4-7任一项所述的分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件为铜片,所述第二传输件和所述第三传输件为线缆。
16.一种车载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供电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和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分线器,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壳体和位于所述电源壳体内部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传输件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电源壳体与所述第一接口固定且电连接。
1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本体、车载负载和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载供电系统,所述车载负载和所述车载供电系统安装在车辆本体上,所述车载供电系统用于向所述车载负载供电。
CN202221803993.2U 2022-07-13 2022-07-13 分线器、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8287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03993.2U CN218287637U (zh) 2022-07-13 2022-07-13 分线器、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03993.2U CN218287637U (zh) 2022-07-13 2022-07-13 分线器、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87637U true CN218287637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790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03993.2U Active CN218287637U (zh) 2022-07-13 2022-07-13 分线器、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876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66586B2 (en) High-voltage terminal assembly with integral high-voltage interlock
US20200247227A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US7786386B2 (en) High-voltage vehicle component conn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6238438A (zh) 车辆电路体
KR102139572B1 (ko) 전기차 전력제어장치
US10608385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and electric vehicle
US20120119571A1 (en) Reconfigurable vehicle power and signal distribution system
WO2018133218A1 (zh) 一种电动汽车高压配电箱
CN213473022U (zh) 一种电控多合一控制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CN218287637U (zh) 分线器、车载供电系统及车辆
CN114074563A (zh) 电池电动车辆超级模块
US20220410825A1 (en) Wiring module and power distribution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217362468U (zh) 分线器、供电系统及车辆
JP2019089523A (ja) 電力変換装置の車載構造
CN218850338U (zh) 分线器、供电系统及车辆
CN115377720A (zh) 连接器、供电系统及车辆
CN111619349A (zh) 一种配电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CN216153720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电源结构及汽车
CN220884058U (zh) 车辆电源线束系统及车辆
CN215751976U (zh) 集成控制器
CN220742935U (zh) 一种车用搭铁装置
CN111511110B (zh) 一种电路板结构及应用其的保险丝盒
CN220430069U (zh) 一种汽车后背门线束总成结构
CN216507931U (zh) 一种高压配电盒
CN220947598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充电装置和充电接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