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85023U - 打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打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85023U
CN218285023U CN202221791692.2U CN202221791692U CN218285023U CN 218285023 U CN218285023 U CN 218285023U CN 202221791692 U CN202221791692 U CN 202221791692U CN 218285023 U CN218285023 U CN 2182850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otor
groove
inclined surface
workbench
suppor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9169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志军
席京彬
霍立志
黄建利
王威
齐炳雪
安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eng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eng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eng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eng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9169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850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850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850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Constituent Portions Of Griding Lathes, Driv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打磨装置包括工作台、第一驱动电机、千叶轮和平移机构,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放置待加工的工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沿所述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千叶轮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相连以便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带动所述千叶轮旋转;所述平移机构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相连以带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千叶轮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移动。本实用新型的打磨装置对存在一定弯曲度的抗振条的打磨抛光工作效率高,利于实现批量化生产,降低了对人员的技能要求和人员参与程度,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打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长状零件的抛光打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打磨装置。
背景技术
核电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是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的核心设备,提供紧急堆芯衰变热排出功能,对反应堆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核电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中所使用的抗振条,该零件是核电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的关键零部件,抗振条外形通常为细长方形,尺寸约为长1600mm×宽18mm×厚14mm。抗振条宽18mm的上下两个表面为工作面,用于支承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内的分层排列的换热管,因此抗振条上下两个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很高,通常要求小于Ra1.6。由于抗振条允许存在全长最大1mm的弯曲度,且抗振条材质为304不锈钢,因此不便于采用平面磨床加工上下两个工作面,采用人工打磨方式进行抛光,对人员技能要求高,作业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能够高效打磨抛光抗振条的打磨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磨装置,包括:
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放置待加工的工件;
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沿所述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工作台上;
千叶轮,所述千叶轮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相连以便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带动所述千叶轮旋转;和
平移机构,所述平移机构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相连以带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千叶轮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磨装置对存在一定弯曲度的细长状工件的打磨抛光工作效率高,利于实现批量化生产,降低了对人员的技能要求和人员参与程度,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面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打磨装置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抵接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面,所述第二端部用于抵接所述工件,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工作台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邻近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使所述第二凹槽在其深度方向上的封闭端的宽度小于敞口端的宽度;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邻近所述第一倾斜面的侧壁面为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端部设有第三倾斜面,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或第二倾斜面相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面上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安装孔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移机构包括:
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在所述工作台上;和
托板,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所述托板以带动所述托板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移动,所述托板上设有所述第一驱动电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移机构还包括:
丝杠,所述丝杠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丝杠转动设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丝杠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相连;和
螺母座,所述螺母座设在所述丝杠上且与所述丝杠相配合,所述螺母座与所述托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上设有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托板上设有滑块,所述滑块沿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滑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打磨装置进一步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沿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托板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在所述安装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打磨装置进一步包括螺柱,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螺柱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抵接所述托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托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打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打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本实用新型打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本实用新型打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附图标记:
打磨装置100;
第一驱动电机1,千叶轮2,工作台3,第一凹槽31,第二倾斜面311,第二凹槽32,第一倾斜面321,第一螺纹孔33;
限位块4,第一端部41,第三倾斜面411,第二端部42,安装孔43;
平移机构5,安装板51,第二驱动电机52,托板53,丝杠54,螺母座55,滑块56,滑轨57,螺柱59;
抗振条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磨装置100包括工作台3、第一驱动电机1、千叶轮2和平移机构5。工作台3上设有第一凹槽31,第一凹槽31沿预设方向(例如图1中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凹槽31用于放置待加工的工件。第一驱动电机1沿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在工作台3上。千叶轮2与第一驱动电机1的电机轴相连以便第一驱动电机1带动千叶轮2旋转。平移机构5与第一驱动电机1相连以带动第一驱动电机1和千叶轮2在预设方向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磨装置100用于对工件进行打磨,尤其适用于细长状的工件,如存在一定弯曲度的抗振条200。
以工件为抗振条200为例,参阅图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磨装置100的打磨作业进行说明,在图1中,前后方向与预设方向相同,前后方向与抗振条200的长度方向相同。在打磨作业前,将抗振条200放入第一凹槽31内,使抗振条200的作业面(即待抛光的存在弯曲度的壁面)朝向千叶轮2,选择合适直径的千叶轮2以保证抗振条200的上表面对千叶轮2形成一定的压缩量,第一驱动电机1带动千叶轮2转动,旋转的千叶轮2打磨抗振条200,平移机构5带动第一驱动电机1和千叶轮2在预设方向上移动,从而对抗振条200进行抛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磨装置100采用第一驱动电机1带动千叶轮2旋转的形式对工件进行抛光,抗振条200的作业面对千叶轮2形成一定的压缩量使得打磨装置100在抗振条200存在一定的弯曲度的情况下也不影响对抗振条200的打磨抛光效果。同时平移机构 5能够带动第一驱动电机1和千叶轮2在预设方向上移动,预设方向与抗振条200的长度方向相同,能够实现快速打磨抛光抗振条200的目的,可实现批量化的抛光作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磨装置100对抗振条200的打磨抛光工作效率高,利于实现批量化生产,降低了对人员的技能要求和人员参与程度,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1的底壁面上设有第二凹槽32。打磨装置100还包括限位块4,限位块4在第一凹槽31的宽度方向(例如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41 和第二端部42,第一端部41抵接第二凹槽32的侧壁面,第二端部42用于抵接工件,限位块4与工作台3可拆卸连接。
限位块4与工作台3在连接状态下,限位块4可对工件在该宽度方向上形成夹紧力以达到对工件限位的目的。具体地,参阅图2所示,图2中的上下方向与第二凹槽32的深度方向相同,图2中的左右方向与第二凹槽32的宽度方向相同,工件200在宽度方向上的左侧与第一凹槽31的侧壁面抵接,工件200在宽度方向上的右侧与限位块4的第二端部42 抵接,第二端部42和第一凹槽31的侧壁面对工件形成宽度方向上的夹紧。
在工件的打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磨装置100通过限位块4
能够防止千叶轮2的旋转摩擦而导致的工件翻转和窜动,进而保证千叶轮2对工件的打磨抛光的效果和效率,同时也提升了本打磨装置100的使用安全性。
将限位块4从工作台3上拆卸下来后,可更换工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凹槽32沿预设方向延伸。第二凹槽3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凹槽 31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即是第二凹槽32的延伸方向与工件的长度方向相同,进而可在第二凹槽32内放置多个限位块4以在工件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对工件进行夹紧固定,提升本打磨装置100对工件的安装牢固性,进而也提升了本打磨装置100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凹槽32在该宽度方向上一侧邻近第一凹槽31,第二凹槽32在该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具有第一倾斜面321,第一倾斜面321使第二凹槽32在其深度方向(例如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封闭端的宽度小于敞口端的宽度。第一凹槽31在宽度方向上邻近第一倾斜面321的侧壁面为第二倾斜面311,第二倾斜面311与第一倾斜面321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端部41设有第三倾斜面411,第三倾斜面411与第一倾斜面321和/ 或第二倾斜面311相配合。
第一倾斜面321和第二倾斜面311所在的平面与第三倾斜面411的配合形成对限位块4 在深度方向移动时的导向,使得限位块4的第二端部42逐渐抵接工件,对工件形成夹紧力。示例地,参阅图2,在安装限位块4时,将限位块4放入第二凹槽32内并向下按压限位块4,第三倾斜面411由上至下依次与第二倾斜面311和第一倾斜面321相接触,并在第二倾斜面311和第一倾斜面321的作用下,限位块4逐渐抵接工件的侧壁面,对工件形成夹紧力,而后固定连接限位块4和工作台3即可。
限位块4上设有安装孔43,第二凹槽32的底壁面上设有第一螺纹孔33,第一螺纹孔33与安装孔43相匹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磨装置100可采用螺栓穿过安装孔43与第一螺纹孔33螺纹连接以达到固定限位块4和工作台3的目的。
进一步地,安装孔43为沉孔,连接限位块4与工作台3的螺栓为沉头螺栓,从而降低螺栓对千叶轮2造成的磨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移机构5包括第二驱动电机52和托板53。第二驱动电机52设在工作台3上。第二驱动电机52传动连接托板53以带动托板53在预设方向上移动,托板 53上设有第一驱动电机1。第二驱动电机52可带动第一驱动电机1和千叶轮2在预设方向 (即工件的长度方向)上均匀移动,能够实现快速打磨抛光工件的目的,可实现批量化的抛光作业。
平移机构5还包括丝杠54和螺母座55。丝杠54沿预设方向延伸,丝杠54转动设在工作台3上,丝杠54与第二驱动电机52的电机轴相连。螺母座55设在丝杠54上且与丝杠 54相配合,螺母座55与托板53连接。第二驱动电机52带动丝杠54旋转从而带动螺母座 55在预设方向上移动,继而带动第一驱动电机1和千叶轮2预设方向上移动,实现在预设方向(即工件的长度方向)对工件的打磨。
在一些实施例中,工作台3上设有滑轨57,滑轨57沿预设方向延伸,托板53上设有滑块56,滑块56沿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滑轨57上。滑块56与滑轨57的配合对托板53 相对工作台3的移动形成导向和限位,以保证托板53运动的稳定性,保证第一驱动电机1 和千叶轮2沿预设方向移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打磨装置100进一步包括安装板51,安装板51沿第一凹槽31的深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托板53上,第一驱动电机1设在安装板51上。安装板51沿第一凹槽 31的深度方向可相对托板53移动,以便于调节千叶轮2与工件之间的压缩量。在千叶轮2 工作一段时间而形成磨损后,可减小安装板51相对托板53的高度以对千叶轮2的磨损进行补偿,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千叶轮2进行打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打磨装置100进一步包括螺柱59,安装板51上设有第二螺纹孔,螺柱59穿过第二螺纹孔抵接托板53。安装板51与托板5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拧松安装板51与托板53之间的螺栓状态下,转动螺柱59可带动安装板51相对托板53靠近或远离,从而调节安装板51的高度、千叶轮2的高度,在高度调节完成后,再使用螺栓固定安装板51与托板5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台(3),所述工作台(3)上设有第一凹槽(31),所述第一凹槽(31)沿预设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31)用于放置待加工的工件;
第一驱动电机(1),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沿所述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工作台(3)上;
千叶轮(2),所述千叶轮(2)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的电机轴相连以便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带动所述千叶轮(2)旋转;和
平移机构(5),所述平移机构(5)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相连以带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和所述千叶轮(2)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31)的底壁面上设有第二凹槽(32);
所述打磨装置还包括限位块(4),所述限位块(4)在所述第一凹槽(3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所述第一端部(41)抵接所述第二凹槽(32)的侧壁面,所述第二端部(42)用于抵接所述工件,所述限位块(4)与所述工作台(3)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32)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32)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邻近所述第一凹槽(31),所述第二凹槽(32)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具有第一倾斜面(321),所述第一倾斜面(321)使所述第二凹槽(32)在其深度方向上的封闭端的宽度小于敞口端的宽度;所述第一凹槽(31)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邻近所述第一倾斜面(321)的侧壁面为第二倾斜面(311),所述第二倾斜面(311)与所述第一倾斜面(321)位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第一端部(41)设有第三倾斜面(411),所述第三倾斜面(411)与所述第一倾斜面(321)和/或第二倾斜面(311)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4)上设有安装孔(43),所述第二凹槽(32)的底壁面上设有第一螺纹孔(33),所述第一螺纹孔(33)与所述安装孔(43)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机构(5)包括:
第二驱动电机(5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52)设在所述工作台(3)上;和
托板(53),所述第二驱动电机(52)传动连接所述托板(53)以带动所述托板(53) 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移动,所述托板(53)上设有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机构(5)还包括:
丝杠(54),所述丝杠(54)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丝杠(54)转动设在所述工作台(3)上,所述丝杠(54)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52)的电机轴相连;和
螺母座(55),所述螺母座(55)设在所述丝杠(54)上且与所述丝杠(54)相配合,所述螺母座(55)与所述托板(5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3)上设有滑轨(57),所述滑轨(57)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所述托板(53)上设有滑块(56),所述滑块(56)沿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滑轨(57)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安装板(51),所述安装板(51)沿所述第一凹槽(31)的深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托板(53)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设在所述安装板(5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螺柱(59),所述安装板(51)上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螺柱(59)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抵接所述托板(53);所述安装板(51)与所述托板(5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CN202221791692.2U 2022-07-12 2022-07-12 打磨装置 Active CN2182850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1692.2U CN218285023U (zh) 2022-07-12 2022-07-12 打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1692.2U CN218285023U (zh) 2022-07-12 2022-07-12 打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85023U true CN218285023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789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91692.2U Active CN218285023U (zh) 2022-07-12 2022-07-12 打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850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42448A (zh) 一种双磨头立式圆盘磨床及其加工方法
CN218285023U (zh) 打磨装置
CN212095576U (zh) 一种单晶刀自动研磨设备
CN210413852U (zh) 一种去毛刺机
CN212122347U (zh) 机动车摩擦片生产用机床
CN213054298U (zh) 转盘式陶瓷平面研磨机
CN212794510U (zh) 一种阀部件用高效研磨装置
CN211193169U (zh) 一种轧辊芯棒数控磨床
CN211249104U (zh) 一种适用于中、小型盘类齿轮的车磨复合机床
CN211162842U (zh) 具有急停装置的模具加工工作台
CN218856415U (zh) 一种防移位的零件毛刺清除装置
CN221065844U (zh) 一种多头切换的超精机
CN215942436U (zh) 一种三爪卡盘卡爪修磨装置
CN110842578A (zh) 适用于中、小型盘类齿轮的车磨复合机床
CN219704553U (zh) 一种刀具厚度加工设备
CN218194151U (zh) 一种精车内孔加工装置
CN214135294U (zh) 一种五金冲压件毛刺处理设备
CN211489908U (zh) 一种锯片磨床
CN212095230U (zh) 一种用于数控机床的磨削装置
CN212265430U (zh) 一种内孔挡圈凹槽加工机构
CN219337092U (zh) 一种五金加工用平面磨床
CN219075212U (zh) 一种圆盘类工件打磨抛光设备
CN220921786U (zh) 一种磁铁加工表面倒角打磨装置
CN220902932U (zh) 一种用于金刚石锯片的双面加工设备
CN217493669U (zh) 一种数控龙门磨床z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Huaneng Hainan Changjiang Nuclear Power Co.,Ltd.

Assignor: Huaneng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110000135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Polishing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113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1127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