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79385U -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79385U
CN218279385U CN202222793098.3U CN202222793098U CN218279385U CN 218279385 U CN218279385 U CN 218279385U CN 202222793098 U CN202222793098 U CN 202222793098U CN 218279385 U CN218279385 U CN 218279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ot
pot body
wall
position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9309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志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9309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79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79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79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所述内锅组件包括内锅本体和食物支撑板,所述内锅本体具有内部腔体;所述食物支撑板包括支撑底板和围板,所述围板从所述支撑底板的周向边缘向上延伸,所述围板与所述内锅本体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围板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内锅本体的侧壁过盈配合,以通过定位柱调整围板和内锅本体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以保持热风通道沿内锅本体的周向的一致性,从而提高了烹饪腔中的食材的受热均匀性。

Description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锅组件和具有该内锅组件的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现有空气炸锅是通过将空气加热的方式,并且运用离心风扇将热风输送到与食材接触的位置,以利用热风对食材进行烹饪。
当食材放置于食物支撑板上时,部分食材与食物支撑板贴合而封堵了通风孔,导致烹饪腔内热风流动不顺畅,进而导致食材有些部位接触热量多而出现焦黄,有些部位接触热量少而处于夹生的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组件和具有该内锅组件的空气炸锅,以提高食材的受热均匀性。
针对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内锅组件,所述内锅组件包括内锅本体和食物支撑板,所述内锅本体具有内部腔体;所述食物支撑板包括支撑底板和围板,所述围板从所述支撑底板的周向边缘向上延伸,所述围板与所述内锅本体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围板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内锅本体的侧壁过盈配合。本公开通过设置定位柱调整围板和内锅本体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以保持热风通道沿内锅本体的周向的一致性,从而提高了烹饪腔中的食材的受热均匀性。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多个所述定位柱沿所述围板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定位柱为柱状弹性件,且所述定位柱沿所述内锅本体的径向延伸。如此,避免定位柱与内锅本体的侧壁硬性接触,以避免内锅本体意外刮伤,提高了内锅本体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定位柱的轴向中部外周壁向内凹陷设置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卡槽,所述定位柱的第一端为从端部向中部其横截面逐渐增大的锥体,所述定位柱的第二端为柱体,所述锥体和所述柱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卡槽的两侧,所述围板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定位孔中。如此,通过定位柱上设置卡槽,使定位柱能够与围板稳定连接,从而提高了定位柱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定位柱与围板意外脱离。
具体地,所述内锅本体的侧壁设置有沿所述内锅本体的周向延伸的凸缘,所述凸缘的直径小于所述内锅本体的直径,所述围板的外径小于所述凸缘的直径,所述定位柱支撑在所述凸缘上。
进一步地,所述食物支撑板还包括多个分区筋,所述分区筋从所述支撑底板向下延伸至所述内锅本体的底壁,且所述分区筋沿所述内锅本体的径向延展。如此,通过设置多个分区筋将支撑底板下方的空间分隔呈多个独立的热风区域,避免不同热风区域串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食材的受热均匀性。
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分区筋和所述定位柱沿所述内锅本体的周向交替设置。
可选地,所述定位柱设置于相邻一对所述分区筋的角平分线上。
具体地,所述分区筋、所述支撑底板和所述围板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内锅本体的底壁向下凹陷设置有沿所述内锅本体的周向延伸的水槽。如此,通过设置水槽可以为烹饪腔提供水分,避免食材烘烤过程中水分过渡损失,从而改善了食材的烹饪口感。
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支撑底板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贯穿所述支撑底板的顶面和底面设置;和/或,所述支撑底板设置有筋板孔,所述筋板孔平行于所述分区筋延伸,且所述筋板孔设置于所述分区筋的沿所述内锅本体的周向一侧。
本公开另一方面,一种空气炸锅,所述空气炸锅包括机头组件、外锅和如上所述的内锅组件,所述外锅具有内腔,所述内锅组件设置于所述内腔中,所述机头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锅的上方。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空气炸锅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的机头组件处于打开状态的空气炸锅的结构图。
图3为图2中的内锅组件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内锅组件内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内锅组件的爆炸图。
图6为图5中的食物支撑板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7为图5中的食物支撑板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头组件; 20、锅体组件;
21、内锅本体; 22、外锅;
23、食物支撑板; 213、支撑底板;
232、围板; 233、定位柱;
234、分区筋; 2311、通风孔;
2312、筋板孔; 211、凸缘;
212、水槽; 2331、卡槽;
2332、锥体; 2333、柱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不应被理解为本公开的实施形态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2,本公开提供一种空气炸锅,该空气炸锅可以包括机头组件10和锅体组件20,其中,锅体组件20包括外锅22和内锅组件,外锅22具有内腔,内锅组件设置于外锅22的内腔中。机头组件10设置于外锅22的上方,例如但不限于,机头组件10铰接于外锅22的一侧,以使空气炸锅形成为翻盖式空气炸锅。
进一步地,机头组件10包括风叶和加热体,加热体可以对空气炸锅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以形成热气,通过风叶旋转可以将热气吹入到内锅组件中,以形成热风,从而对内锅组件中的食材进行加热。
参照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内锅组件包括内锅本体21和食物支撑板23,内锅本体21设置有内部腔体,食物支撑板23设置于该内部腔体中,以用于支撑食材。
具体地,食物支撑板23包括支撑底板231和围板232,围板232从支撑底板231的周向边缘向上延伸,围板232与内锅本体21的侧壁间隔设置,围板232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定位柱233,定位柱233与内锅本体21的侧壁过盈配合。
本公开通过将食物支撑板23设置为包括围板232,使由围板232和内锅本体21的侧壁之间形成热风通道,通过在围板232上设置定位柱233,以与内锅本体21的侧壁过盈配合,以通过定位柱233调整围板232和内锅本体21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以保持热风通道沿内锅本体21的周向的一致性,从而提高了烹饪腔中的食材的受热均匀性。
作为示例,多个定位柱233沿围板232的周向间隔设置,定位柱233为柱状弹性件,且定位柱233沿内锅本体21的径向延伸。如此,通过将定位柱233设置为弹性件,避免定位柱233与内锅本体21之间发生硬性接触,从而避免了内锅本体21侧壁刮伤,提高了内锅本体21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定位柱233为硅胶件,但不以此为限。具体地,围板232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定位孔,定位柱233可以过盈配合连接在该定位孔内,方便定位柱233组装。
参照图5,作为示例,定位柱233的轴向中部由侧壁向内凹陷设置有卡槽2331,定位柱233的一端可以穿过围板232上的定位孔,而使定位孔与卡槽2331配合,从而将定位柱233稳定地连接在围板232上,但不以此为限。进一步地,为了降低定位柱233的组装难度,定位柱233的第一端设置为其横截面从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以形成为锥体2332,该锥体2332便于插入到定位孔中。可选地,定位柱233的第二端呈柱体2333,第二端与该第一端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定位柱233上的卡槽2331与围板232上的定位孔稳定连接,提高了定位柱233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定位柱233与围板232意外脱离,从而提高了食物支撑板23的连接可靠性。
作为示例,支撑底板231可为铝合金制件,以提高食物支撑板23的蓄热和导热能力。可选地,支撑底板231和围板232可为一体结构件,但不以此为限。
为了便于食物支撑板23组装,提高组装效率,内锅本体21的内壁设置有沿内锅本体21的周向延伸的凸缘211,该凸缘211的直径小于内锅本体21的内径,围板232的外径小于凸缘211的直径,定位柱233支撑在凸缘211上,围板232可以顺利进入到内锅本体21的内部腔体中,并快速且准确地定位在凸缘211上。
如此,通过设置凸缘211可以对食物支撑板23进行轴向定位,使食物支撑板23能够准确快速地支撑在凸缘211上,从而提高了食物支撑板23的组装速度。进一步地,凸缘211为定位柱233提供了支撑,使得多个定位柱233能够可靠支撑在该凸缘211上,避免食物支撑板23出现翻转或者偏摆,进一步提高了食物支撑板23的使用可靠性。
参照图3和图4,为了进一步提高食材的受热均匀性,食物支撑板23还包括多个分区筋234,分区筋234从支撑底板231向下延伸至内锅本体21的底壁,且分区筋234沿内锅本体21的径向延展。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烹饪腔内的热风流动性,支撑底板231设置有通风孔2311,通风孔2311贯穿支撑底板231的顶面和底面设置。作为示例,通风孔2311可以呈腰型孔,该腰型孔的长轴大致沿内锅本体21的周向延伸,但不以此为限。可选地,所有通风孔2311的面积之和与支撑底板231的总面积之比不小于0.8,以保持烹饪腔具有良好的通风性。
在内锅本体21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分区筋234之间形成独立的热风区域,热风将沿着内锅本体21的侧壁从上向下螺旋流动并经内锅本体21的侧壁和围板232之间形成的热风通道进入到支撑底板231下方,热风将在支撑底板231和相邻的两个分区筋234组成的空间内沿内锅本体21径向向内流动,并经支撑底板231的通风孔2311向上流动至顶部热风组件位置,以参与下一个热风循环,热风在每个热风区域内的流动示意图如图4所示。
如此,通过在支撑底板231的下方设置多个分区筋234,以将支撑底板231下方的空间分隔成多个热风区域,避免了相邻的热风区域之间的热风窜动,从而提高了食材的受热均匀性。可选地,分区筋234的底端支撑在内锅本体21的底壁上,从而对食物支撑板23进行支撑,提高了食物支撑板23的使用可靠性,避免食材过重导致食物支撑板23变形。
进一步地,分区筋234可以由支撑底板231的部分区域向下弯曲形成,在分区筋234原所在位置处的支撑底板231上将产生筋板孔2312,可以用作通风孔,但不以此为限。如此设置,分区筋234与支撑底板231一体成型,简化了食物支撑板23的制造工艺,且避免了食物支撑板23的零散部件过多而导致遗失。作为示例,分区筋234、支撑底板231和围板232为一体结构,但不以此为限。
作为示例,筋板孔2312可以平行于分区筋234的延伸方向延伸,但不以此为限。
参照图5至图7,分区筋234和定位柱233沿内锅本体21的周向交替设置,使食物支撑板23外观具有美感。作为示例,定位柱233设置于相邻一对分区筋234的角平分线上,但不以此为限。
为了进一步改善烹饪食材的口感,避免食材烘烤过程中过多的水分流失而引起干硬的口感,本实施例中,内锅本体21的底壁向下凹陷设置有沿内锅本体21的周向连续延伸的水槽212。水槽212中可预先添加饮用水,在食材烹饪过程中,热风流经内锅本体21的底壁时将带走水槽212中的部分水分,从而使烹饪腔具有预定的湿度,避免食材过渡失水,从而改善了食材的烹饪口感。
本公开通过设置围板232,使得围板232和内锅本体21的侧壁之间增设热风通道,利于食材的受热均匀性。进一步地,通过在围板232上设置多个定位柱233,以用于对食物支撑板23进行中心校正,使食物支撑板23保持与内锅本体21同轴设置,从而保持内锅本体21的侧壁与围板232之间的热风通道在内锅本体21的周向上尺寸一致,进一步提高了食材的受热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通过定位柱233与内锅本体21的侧壁过盈配合,防止倒出食材的过程中食物支撑板23与内锅本体21意外脱离,从而提高了内锅组件的使用可靠性。
本公开通过在食物支撑板23的下方设置分区筋234,将支撑底板231下方的空间分隔为多个区域,即在相邻的一对分区筋234和支撑底板231之间形成上述区域,多个区域内的温度不串区,进一步提高了食材的受热均匀性。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公开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件、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Claims (11)

1.一种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组件包括:
内锅本体(21),具有内部腔体;
食物支撑板(23),包括支撑底板(231)和围板(232),所述围板(232)从所述支撑底板(231)的周向边缘向上延伸,所述围板(232)与所述内锅本体(21)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围板(232)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定位柱(233),所述定位柱(233)与所述内锅本体(21)的侧壁过盈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定位柱(233)沿所述围板(232)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定位柱(233)为柱状弹性件,且所述定位柱(233)沿所述内锅本体(21)的径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233)的轴向中部外周壁向内凹陷设置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卡槽(2331),所述定位柱(233)的第一端为从端部向中部其横截面逐渐增大的锥体(2332),所述定位柱(233)的第二端为柱体(2333),所述锥体(2332)和所述柱体(2333)分别设置于所述卡槽(2331)的两侧,所述围板(232)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卡槽(2331)设置于所述定位孔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本体(21)的侧壁设置有沿所述内锅本体(21)的周向延伸的凸缘(211),所述凸缘(211)的直径小于所述内锅本体(21)的直径,所述围板(232)的外径小于所述凸缘(211)的直径,所述定位柱(233)支撑在所述凸缘(211)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物支撑板(23)还包括多个分区筋(234),所述分区筋(234)从所述支撑底板(231)向下延伸至所述内锅本体(21)的底壁,且所述分区筋(234)沿所述内锅本体(21)的径向延展。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筋(234)和所述定位柱(233)沿所述内锅本体(21)的周向交替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233)设置于相邻一对所述分区筋(234)的角平分线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筋(234)、所述支撑底板(231)和所述围板(232)为一体结构。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本体(21)的底壁向下凹陷设置有沿所述内锅本体(21)的周向延伸的水槽(212)。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板(231)设置有通风孔(2311),所述通风孔(2311)贯穿所述支撑底板(231)的顶面和底面设置;和/或,
所述支撑底板(231)设置有筋板孔(2312),所述筋板孔(2312)平行于所述分区筋(234)延伸,且所述筋板孔(2312)设置于所述分区筋(234)的沿所述内锅本体(21)的周向一侧。
11.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炸锅包括机头组件(10)、外锅(22)和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所述外锅(22)具有内腔,所述内锅组件设置于所述内腔中,所述机头组件(10)设置于所述外锅(22)的上方。
CN202222793098.3U 2022-10-21 2022-10-21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Active CN218279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93098.3U CN218279385U (zh) 2022-10-21 2022-10-21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93098.3U CN218279385U (zh) 2022-10-21 2022-10-21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79385U true CN218279385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809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93098.3U Active CN218279385U (zh) 2022-10-21 2022-10-21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793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24638U (zh) 具有炸锅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18279385U (zh)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CN21996260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1155189U (zh) 烹饪器具
CN218279383U (zh)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CN218246910U (zh)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CN209996069U (zh) 具有炸锅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03953295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CN111374567B (zh) 烘烤器具
CN218419507U (zh)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CN218279382U (zh) 空气炸锅
CN218279386U (zh)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CN218246911U (zh)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CN211155139U (zh) 烹饪器具
CN218419504U (zh)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CN218419505U (zh) 内锅组件和空气炸锅
CN211533920U (zh) 容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693682U (zh) 锅架组件和灶具
CN218942854U (zh) 一种防串味的蒸汽烹饪器具
CN217659353U (zh) 用于空气炸锅的托盘、炸篮组件以及空气炸锅
CN211155136U (zh) 内胆和烹饪装置
CN217959735U (zh) 一种便于蒸煮的压力锅
CN220529769U (zh) 锅具
CN214157071U (zh) 一种结构简单的空气炸锅
CN214906061U (zh) 烤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