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58330U - 方向盘组件及机械操作台 - Google Patents

方向盘组件及机械操作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58330U
CN218258330U CN202221575935.9U CN202221575935U CN218258330U CN 218258330 U CN218258330 U CN 218258330U CN 202221575935 U CN202221575935 U CN 202221575935U CN 218258330 U CN218258330 U CN 218258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wheel
rotating rod
wheel assembly
base plate
hin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7593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光
史修宇
张越
隋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uild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uild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uild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uild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7593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583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58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583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其提供一种方向盘组件及机械操作台,其中方向盘组件包括支撑底座、方向盘、旋转杆以及限位件;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方向盘相固接,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底座铰接连接;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旋转杆或所述方向盘铰接连接,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底座铰接连接;所述旋转杆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以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底座的铰接位置转动,所述限位件用于维持所述旋转杆与所述支撑底座的相对状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方向盘组件及机械操作台,很好地解决了现有调节方式需要经过拆卸和安装两个过程才能实现方向盘相对座椅的位置调节,进而导致调节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方向盘组件及机械操作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方向盘组件及机械操作台。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传统工程机械上操作台的方向盘和座椅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两者之间的距离也是不变,但也正是因为距离不变的原因,会导致一些身材高大的操作员不能进入到座位上进行操作,只适合些身材偏瘦的操作员进行操作。
虽然现有技术中设置了调节组件来改变方向盘相对座椅的位置,但是在调节时需要首先拆卸调节组件,而后将方向盘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最后通过紧固调节组件将方向盘进行固定。
因此,现有调节方式需要经过拆卸和安装两个过程才能实现方向盘相对座椅的位置调节,调节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调节方式需要经过拆卸和安装两个过程才能实现方向盘相对座椅的位置调节,进而导致调节效率较低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方向盘组件,包括支撑底座、方向盘、旋转杆以及限位件;
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方向盘相固接,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底座铰接连接;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旋转杆或所述方向盘铰接连接,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底座铰接连接;
所述旋转杆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以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底座的铰接位置转动,所述限位件用于维持所述旋转杆与所述支撑底座的相对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向盘组件,当操作人员不进行操作时,方向盘组件具有原始状态,在原始状态,旋转杆大致竖直设置,旋转杆或方向盘受限位件的限位支撑的作用始终保持在原始位置,方向盘和座椅位置存在较大间隙,方便身材高大的操作员进入座位,当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操作时,操作人员手握方向盘并施加朝向操作人员方向的作用力,旋转杆沿着支撑底座进行转动,将旋转杆面向操作人员倾斜,使方向盘处于靠近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在操作人员停止施加作用力时,在限位件的支撑限位作用,旋转杆能够保持与支撑底座的相对状态,以便于操作人员对方向盘进行操控。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方向盘组件在调节方向盘的位置时,无需经过拆卸和安装两个过程,很好地解决了现有调节方式需要经过拆卸和安装两个过程才能实现方向盘相对座椅的位置调节,进而导致调节效率较低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向盘组件,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底座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安装在所述第二底板的顶端面上,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底板的顶端铰接连接,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底板的侧端面铰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底座还包括加筋肋,所述加筋肋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相对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底座还包括多个加劲脚座,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以及所述加筋肋相互构成加劲空间,多个所述加劲脚座均安装在所述加劲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劲脚座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一个所述加劲脚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加筋肋和所述第一底板的相对面上,另一个所述加劲脚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加筋肋和所述第二底板的相对面上,另一个所述加劲脚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的相对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的顶端为旋转耳座,所述旋转耳座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一旋转轴铰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旋转杆或所述方向盘通过第二旋转轴铰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底板通过第三旋转轴铰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为气压杆或者液压杆。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机械操作台,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方向盘组件,还包括底盘,所述方向盘组件的支撑底座安装在所述底盘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械操作台与上述方向盘组件具有相同的优势,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方向盘组件处于操作状态时机械操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方向盘组件处于原始状态时机械操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方向盘组件处于原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方向盘和旋转杆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为底盘;
2为支撑底座,21为第一底板,22为第二底板,23为加筋肋,24为加劲脚座,25为旋转耳座;
3为方向盘,31为方向盘本体,32为转向轴,33为阻尼器,34为编码器,35为轴承座,36为联轴器,37为固定支架;
4为旋转杆;
5为限位件;
6为第一旋转轴;7为第三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方向盘组件,包括支撑底座2、方向盘3、旋转杆4以及限位件5;旋转杆4的第一端与方向盘3相固接,旋转杆4的第二端与支撑底座2铰接连接;限位件5的第一端与旋转杆4或方向盘3铰接连接,限位件5的第二端与支撑底座2铰接连接;旋转杆4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以旋转杆4的第二端与支撑底座2的铰接位置转动,限位件5用于维持旋转杆4与支撑底座2的相对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向盘组件,当操作人员不进行操作时,方向盘组件具有原始状态,在原始状态,旋转杆4大致竖直设置,旋转杆4或方向盘3受限位件5的限位支撑的作用始终保持在原始位置,方向盘3和座椅位置存在较大间隙,方便身材高大的操作员进入座位,当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操作时,操作人员手握方向盘3并施加朝向操作人员方向的作用力,旋转杆4沿着支撑底座2进行转动,将旋转杆4面向操作人员倾斜,使方向盘3处于靠近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在操作人员停止施加作用力时,在限位件5的支撑限位作用,旋转杆4能够保持与支撑底座2的相对状态,以便于操作人员对方向盘进行操控。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方向盘组件在调节方向盘的位置时,无需经过拆卸和安装两个过程,很好地解决了现有调节方式需要经过拆卸和安装两个过程才能实现方向盘相对座椅的位置调节,进而导致调节效率较低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限位件5用于旋转杆4或方向盘3到达指定位置时进行限位,更为具体地是保证方向盘组件处于原始状态时,旋转杆4或方向盘3受限位件5的限位支撑的作用始终保持在原始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此时限位件5处于最大伸长状态,而方向盘组件处于操作状态时,限位件5同样处于最大伸长状态,旋转杆4或方向盘3受限位件5的限位支撑的作用始终保持在操作位置。
具体而言,支撑底座2用于与限位件5和旋转杆4相连接,其起到一个安装载体的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支撑底座2设置为第一底板21和第二底板22,其中,所述第一底板21安装在第二底板22的顶端面上,限位件5的第二端与第一底板21的顶端铰接连接,旋转杆4的第二端与第二底板22的侧端面铰接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底座2还包括加筋肋23,加筋肋23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底板21和第二底板22的相对面上,加筋肋23有利于增加支撑底座2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操作人员转动方向盘3。
所述支撑底座2还包括多个加劲脚座24,第一底板21、第二底板22以及所述加筋肋23相互构成加劲空间,多个加劲脚座24均安装在所述加劲空间内。加劲脚座24同样用于增加支撑底座的稳定性。
由于加筋肋23和第一底板21的相对面、加筋肋23和第二底板22的相对面上、第一底板21和第二底板22的相对面一共有三个夹角,而加劲脚座24用于与夹角相配合,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其对支撑底座2的加固效果,优选的,加劲脚座24的数量设置为三个,其中一个加劲脚座2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加筋肋23和第一底板21的相对面上,另一个加劲脚座2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加筋肋23和第二底板22的相对面上,另一个加劲脚座2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底板21和第二底板22的相对面上。
当然,加劲脚座24的数量为一个、两个同样能够起到加固的效果,而对于加劲脚座24的数量为一个或者两个时,具体设置位置此处不作限制。
限位件5的一端与第一底板21铰接连接,限位件5的另一端与旋转杆4或方向盘3铰接连接,而对于两者之间的铰接连接方式,其中,限位件5与第一底板21铰接连接方式为:将第一底板21的顶端设置为旋转耳座25,旋转耳座25和限位件5同时开设相互匹配的穿孔,第一旋转轴6插接于两个穿孔内实现旋转耳座25与限位件5的第二端的铰接位置相互转动,转动结构简单,且维护比较方便。
值得注意的是,限位件5的一端与第一底板21铰接连接,限位件绕着铰接位置做朝向操作人员方向或者远离操作人员方向的转动。
另外,限位件5的另一端与旋转杆4或方向盘3铰接连接同样通过第二旋转轴(图中未示出)实现,但是不同的是,旋转杆4/或方向盘3开设有穿孔,限位件5上开设有相匹配的穿孔,第二旋转轴插接于两个穿孔内实现限位件5与旋转杆4或方向盘3的铰接位置相互转动,转动结构简单,且维护比较方便。
另外,旋转杆4的第二端与第二底板22通过第三旋转轴7铰接连接,铰接连接方式与限位件5与旋转杆4或方向盘3的相互转动方式相同,都是旋转杆绕着铰接位置做朝向操作人员方向或者远离操作人员方向的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5设置为气压杆或者液压杆,这是由于,将方向盘组件由原始状态转变为操作状态时,限位件5绕第一底板21转动的同时也受到压缩,因此,限位件5需要设置成气压杆或者液压杆等类似可压缩的限位件。
值得注意的是,参阅图1所示,当操作人员手握方向盘3时,也即,方向盘组件处于操作状态时,旋转杆4或方向盘3受到气压杆的作用力要远大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时所施加在旋转杆4或方向盘3上的作用力,但是此时气压杆达到最大伸直状态,使旋转杆4或方向盘3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不会出现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旋转杆4绕着第二底板22进行旋转的问题;而当操作人员不需要进行操作时,操作人员手握方向盘3并施加远离操作人员方向的作用力,且操作人员作用在方向盘3上的力要远大于气压杆对旋转杆4或方向盘3所施加的作用力,以用来推动方向盘3,旋转杆4绕着第二底板22进行旋转,直至此时气压杆达到最大伸直状态,参阅图2所示,也就是方向盘组件处于原始状态。
另外,参阅图4所示,方向盘3由方向盘本体31、转向轴32、阻尼器33、编码器34、轴承座35、联轴器36、固定支架37组成,且方向盘本体31、转向轴32、阻尼器33、编码器34、轴承座45、联轴器36均安装在固定支架37上;由于方向盘3的构造属于本领域常规构件,此处不做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机械操作台,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方向盘组件,还包括底盘1,所述方向盘组件的支撑底座2安装在底盘1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械操作台与上述方向盘组件具有相同的优势,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方向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底座、方向盘、旋转杆以及限位件;
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方向盘相固接,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底座铰接连接;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旋转杆或所述方向盘铰接连接,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底座铰接连接;
所述旋转杆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以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底座的铰接位置转动,所述限位件用于维持所述旋转杆与所述支撑底座的相对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安装在所述第二底板的顶端面上,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底板的顶端铰接连接,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底板的侧端面铰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向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还包括加筋肋,所述加筋肋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相对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向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还包括多个加劲脚座,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以及所述加筋肋相互构成加劲空间,多个所述加劲脚座均安装在所述加劲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向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脚座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一个所述加劲脚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加筋肋和所述第一底板的相对面上,另一个所述加劲脚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加筋肋和所述第二底板的相对面上,另一个所述加劲脚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的相对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向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的顶端为旋转耳座,所述旋转耳座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一旋转轴铰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旋转杆或所述方向盘通过第二旋转轴铰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向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底板通过第三旋转轴铰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气压杆或者液压杆。
10.一种机械操作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向盘组件,还包括底盘,所述方向盘组件的支撑底座安装在所述底盘上。
CN202221575935.9U 2022-06-22 2022-06-22 方向盘组件及机械操作台 Active CN2182583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5935.9U CN218258330U (zh) 2022-06-22 2022-06-22 方向盘组件及机械操作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5935.9U CN218258330U (zh) 2022-06-22 2022-06-22 方向盘组件及机械操作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58330U true CN218258330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57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75935.9U Active CN218258330U (zh) 2022-06-22 2022-06-22 方向盘组件及机械操作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583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001169A1 (en) Vehicle seat mounting device
CN110654160B (zh) 墙纸铺贴机器人的贴紧机构及墙纸铺贴机器人
CN218258330U (zh) 方向盘组件及机械操作台
EP1155893B1 (de) Vorrichtung zur Drehmomentabstützung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S20090212506A1 (en) Tool holder
CN214653363U (zh) 一种用于振动筛振动电机安装的辅助装置
CN219504632U (zh) 一种十字轴加工托举组件
CN210178383U (zh) 一种管片拼装机管片姿态调整装置
GB2045294A (en) Modular bench for a sewing machine
CN112919368A (zh) 一种用于振动筛振动电机安装的辅助装置
CN106181170A (zh) 板材拼焊定位装置、系统及方法
CN216229343U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装配车
CN214734137U (zh) 一种用于汽车维修的举升装置
CN205869807U (zh) 板材拼焊定位装置及系统
CN210104509U (zh) 一种多角度调节的仪表箱机构
CN219263113U (zh) 一种可调节式丝杆安装底座
CN214744399U (zh) 一种机电安装用支架
CN219275733U (zh) 轴承拆卸器
CN210855101U (zh) 一种易于调节支撑的车辆千斤顶支架
CN220243414U (zh) 一种汽车车门的装配转运载具
CN219682326U (zh) 一种用于制药生产用的二维运动混合机
JP3579451B2 (ja) 産業車両のための操作装置
CN220226188U (zh) 一种建筑施工架加固装置
CN204325856U (zh) 一种稳定型道路扩宽机
CN220317705U (zh) 沥青加热罐主轴稳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