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57704U - 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57704U
CN218257704U CN202221916365.5U CN202221916365U CN218257704U CN 218257704 U CN218257704 U CN 218257704U CN 202221916365 U CN202221916365 U CN 202221916365U CN 218257704 U CN218257704 U CN 2182577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planetary
gear
planetary set
shaft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1636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鹏宇
贾晨辉
胡永彪
田明锐
汪学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191636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577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577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577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包括驱动电机、转向电机、联轴器、第一差速行星组、第二差速行星组、第三差速行星组、锥齿轮对和摇把锁紧机构等;驱动电机左端通过联轴器与外部轮边减速器连接,右端与第一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连接;转向电机输出端与第二行星组的行星架连接;第一差速行星组和第二差速行星组并排设置,第一和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通过轴连接,第三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通过联轴器与外部轮边减速器连接,摇把锁紧机构通过锥齿轮对设置在第三差速行星组上;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双履带工程车辆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其结构简单紧凑,设计新颖,布局合理。

Description

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驱动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背景技术
双履带工程车辆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施工、城市及工业建设、露天采矿、桥涵隧道、水利水电建设和国防施工等各种工程中。双履带工程车辆的工作环境一般较差,负载变化非线性且剧烈,这也导致工程车辆的燃油利用效率较低,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
转向机构是履带车辆的重要总成之一,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车辆的转向机动性和生产效率,因此对性能优良的驱动桥机构的研究一直是车辆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双履带工程车辆驱动系统采用的机械式双功率流转向机构不能实现无级变速转向,对载荷的适应性和操纵性;采用的液压机械式双功率流转向机构虽然可以无级转向,但其高效率区的无极变速范围较小,而且造价较高。电传动技术可以实现最低速度至最高作业速度的无级变速,效率高,取消了传动轴及变速器,布置紧凑灵活,没有机械传动换挡的振动冲击,车辆运行较为平稳,减少了污染排放。目前在研究电机驱动桥技术,但整体的性能技术还是不够成熟,运转不够平稳,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双履带工程车辆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机构,牵引电机和转向电机采用同轴布置,结构紧凑,旨在解决传统传动机构在作业过程中无法实现无级变速转向或牵引作业高效区范围偏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包括驱动电机、转向电机、联轴器、第一差速行星组、第二差速行星组、第三差速行星组、锥齿轮对和摇把锁紧机构;驱动电机左端通过联轴器与外部轮边减速器连接,右端与第一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连接;转向电机输出端与第二行星组的行星架连接;第一差速行星组和第二差速行星组并排设置,第一和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通过轴连接,第三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通过联轴器与外部轮边减速器连接,摇把锁紧机构通过锥齿轮对设置在第三差速行星组上。
进一步的,第一差速行星组、第二差速行星组和第三差速行星组结构相同,均包括太阳轮、行星齿轮组、行星架和齿圈;太阳轮和齿圈中间啮合有行星齿轮组,行星架连接在行星齿轮组上,且第一、第二行星组连接在同一齿圈上。
进一步的,第二行星组太阳轮通过花键轴固定。
进一步的,驱动电机设置在左壳体内,联轴器通过轴与外部轮边减速器相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差速行星组、第二差速行星组和转向电机均设置在中间壳体内,第二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上设置有太阳轮轴,太阳轮轴通过花键槽连接固定在中间壳体上,太阳轮固定不动。
进一步的,第一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与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通过花键轴相连接,且太阳轮轴和转向电机输出轴均为空心轴。
进一步的,锥齿轮对包括小锥齿轮和大锥齿轮,摇把锁紧机构的输出轴与锥齿轮对的小锥齿轮连接,大锥齿轮和第三差速行星组的齿圈为一体式结构,通过第三差速行星组的齿圈与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轮组连接。
进一步的,第三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通过轴连接联轴器,联轴器通过轴与外部轮边减速器连接。
进一步的,联轴器外侧设置有联轴器壳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双履带工程车辆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其结构简单紧凑,空间利用率高,设计新颖,布局合理。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机械式双功率流转向机构效率低,强度大,不能实现无级转向等缺点;也克服了液压机械式转向机构成本高,效率低,结构复杂以及液压油泄露污染环境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电机传动,输出功率恒定,调速性能好,动态响应快,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污染排放,更加节能环保;直驶时通过控制使转向电机制动,减少履带相对地面的打滑现象,降低了履带磨损;可以适应复杂工况的外负载,功率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本实用新型转向结构可以实现任意半径的无级转向、机动平稳,转向性能好,工作安全可靠;相对于机械式转向机构传动部件受冲击振动小,操纵方便省力,降低了驾驶员劳动强度;作业噪音低,故障率低,维护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创新性的安装了摇把锁紧机构,可以实现车辆抛锚拖动时人工转向,优化了结构。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半剖结构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视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视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半剖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联轴器壳体;2—联轴器;3—驱动电机左端轴;4—左壳体; 5—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右端轴;7—中间壳体;8—太阳轮; 9—行星轮组;10—齿圈;11—行星架;15—端盖;16—转向电机;17—太阳轮轴;18—转向电机输出轴;19—花键轴;20—键槽;27—轴;28—大锥齿轮;29—小锥齿轮;30—摇把锁紧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结构包括驱动电机5、转向电机16、差速行星组、锥齿轮对、中间壳体7、轮边减速器、摇把锁紧机构30等。驱动电机5设置在结构的左壳体4内,左端通过联轴器2与轮边减速器连接,右端与第一差速行星组太阳轮8连接;转向电机16设置在中间壳体7,转向电机输出轴18与第二行星组的行星架连接;第一和第二差速行星组连接在同一齿圈 10,且第二行星组的太阳轮通过花键轴19固定;第一和第三差速行星组行星架通过花键轴19连接,第三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通过联轴器2与轮边减速器连接,摇把锁紧机构30通过锥齿轮对和齿圈与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齿轮连接。
第一差速行星组包括太阳轮8、行星齿轮组9、行星架11和齿圈10。太阳轮8和齿圈10中间啮合有行星齿轮组9,行星架11连接在行星齿轮组9上,第二、第三差速行星组与第一差速行星组布置相同,且第一、第二行星组连接在同一齿圈10上。
驱动电机5的左端轴3连接联轴器2,联轴器2通过轴27与轮边减速器相连接,驱动电机右端轴6与太阳轮8连接。
转向电机16的输出轴18与第二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14连接,第二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轴17通过花键槽20连接固定在中间壳体7上,太阳轮8固定不动。
第一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11与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通过花键轴19相连接,且太阳轮轴17和转向电机输出轴18均为空心轴。
摇把锁紧机构30的输出轴与锥齿轮对的小锥齿轮29连接,大锥齿轮28 和第三差速行星组的齿圈为一体式结构,并通过第三差速行星组的齿圈与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轮组连接。
第三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通过轴27连接联轴器26,联轴器26通过轴27 与轮边减速器连接。
联轴器2外侧设置有联轴器壳体1。
直驶过程中,转向电机16通过控制处于制动状态,驱动电机5进行牵引作业。驱动电机5的左端轴3将动力通过联轴器2传递给左轮边减速器,驱动电机右端轴6将动力首先传递给第一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8,太阳轮8和行星轮组9啮合,行星轮组9带动行星架11旋转,并通过轴19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然后行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轮和太阳轮啮合,第三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上连接的轴27将动力通过联轴器2传递给右轮边减速器。在此过程中,左右两边的轮边减速器的转矩和转速相等,且转动方向相同,履带车辆保持直线行驶状态。
转向过程中,转向电机16开始工作,转向动力经输出轴18首先通过第二差速行星组行星架带动行星轮组转动进而带动齿圈10,齿圈10转动同时带动第一差速行星组行星轮组9旋转;接下来,转向动力一路通过行星轮组9与太阳轮8的配合传递到太阳轮8上连接的轴6;另一路转向动力通过行星架11,轴19和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传递到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轮组上,然后行星轮组与太阳轮啮合,第三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上连接的轴27将转向动力通过联轴器2传递到右轮边减速器;驱动电机5输出功率,驱动电机5产生的动力和左路转向动力将进行动力耦合,一起通过联轴器2传递到左轮边减速器,驱动电机5的动力和左路转向动力实现功率汇流,使两端减速器产生速度和转矩差,以此实现任意半径连续的转向。

Claims (9)

1.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机(5)、转向电机(16)、联轴器(2)、第一差速行星组、第二差速行星组、第三差速行星组、锥齿轮对和摇把锁紧机构(30);驱动电机(5)左端通过联轴器(2)与外部轮边减速器连接,右端与第一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连接;转向电机(16)输出端与第二行星组的行星架连接;第一差速行星组和第二差速行星组并排设置,第一和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通过轴连接,第三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通过联轴器(2)与外部轮边减速器连接,摇把锁紧机构(30)通过锥齿轮对设置在第三差速行星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其特征在于,第一差速行星组、第二差速行星组和第三差速行星组结构相同,均包括太阳轮(8)、行星齿轮组(9)、行星架(11)和齿圈(10);太阳轮(8)和齿圈(10)中间啮合有行星齿轮组(9),行星架(11)连接在行星齿轮组(9)上,且第一、第二行星组连接在同一齿圈(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其特征在于,第二差速行星组太阳轮通过花键轴(19)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其特征在于,驱动电机(5)设置在左壳体(4)内,联轴器(2)通过轴(27)与外部轮边减速器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其特征在于,第一差速行星组、第二差速行星组和转向电机(16)均设置在中间壳体(7)内,第二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上设置有太阳轮轴(17),太阳轮轴(17)通过花键槽(20)连接固定在中间壳体(7)上,太阳轮(8)固定不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其特征在于,第一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与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架通过花键轴(19)相连接,且太阳轮轴(17)和转向电机输出轴(18)均为空心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其特征在于,锥齿轮对包括小锥齿轮(29)和大锥齿轮(28),摇把锁紧机构(30)的输出轴与锥齿轮对的小锥齿轮(29)连接,大锥齿轮(28)和第三差速行星组的齿圈为一体式结构,通过第三差速行星组的齿圈与第三差速行星组的行星轮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其特征在于,第三差速行星组的太阳轮通过轴(27)连接联轴器(2),联轴器(2)通过轴(27)与外部轮边减速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其特征在于,联轴器(2)外侧设置有联轴器壳体(1)。
CN202221916365.5U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Active CN2182577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16365.5U CN218257704U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16365.5U CN218257704U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57704U true CN218257704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61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16365.5U Active CN218257704U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577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87176A (zh) * 2022-07-22 2022-09-02 长安大学 一种双履带工程车辆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87176A (zh) * 2022-07-22 2022-09-02 长安大学 一种双履带工程车辆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970550U (zh) 一种带轮边减速器的双电机电驱动桥总成
CN218257704U (zh) 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CN103016655A (zh) 一种机电液复合式隧道掘进机主驱动系统
CN210852020U (zh) 电动车辆驱动系统及电驱动桥、电动车辆
CN209904516U (zh) 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
CN111022606A (zh) 一种履带车辆行星差速转向驱动桥
CN203805697U (zh) 高速轮式多功能装载机后桥
CN201329806Y (zh) 电动车后桥
CN211335437U (zh) 一种高通过性双电机动力分流驱动桥
CN202971771U (zh) 一种机电液复合式隧道掘进机主驱动系统
CN202971760U (zh) 一种双驱式隧道掘进机减速器
CN112406518A (zh) 一种基于分布式电驱动的宽体重型车辆短轴车桥及车辆
CN111469605A (zh) 一种集成式三级减速电驱动桥
CN109723767B (zh) 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
CN103016633A (zh) 一种双驱式隧道掘进机减速器
CN114987176A (zh) 一种双履带工程车辆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CN107264657B (zh) 具有高效动力变速系统的两履带拖拉机及其传动方法
CN214523345U (zh) 一种新型电驱动装载机变速结构
CN215321792U (zh) 一种自卸矿车用双电机自动挡转向驱动集成桥总成
CN114228468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CN211449567U (zh) 一种履带车辆行星差速转向驱动桥
CN214874180U (zh) 一种带轮边减速器双电机电驱动桥总成
CN103939558A (zh) 一种复合型向心涡轮式液力变矩器以及无级变速器
CN209616885U (zh) 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
CN201781368U (zh) 电动车驱动电机用带空挡液压控制减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