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23767B - 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 - Google Patents

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23767B
CN109723767B CN201910064247.2A CN201910064247A CN109723767B CN 109723767 B CN109723767 B CN 109723767B CN 201910064247 A CN201910064247 A CN 201910064247A CN 109723767 B CN109723767 B CN 1097237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lanetary
balance
shaft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642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23767A (zh
Inventor
胡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Zhizunbao Spe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06424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237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23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37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237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37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包括箱体、动力输入组件、动力传动组件和动力输出组件;动力输入组件包括动力输入轴和一级传动齿轮组,动力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和二级传动齿轮组;动力输出组件包括中行星传动机构、左行星传动机构、右行星传动机构、左动力输出轴和右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入轴旋转时依次经一级传动齿轮组、二级传动齿轮组和中行星传动机构驱动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左行星传动机构工作时驱动左动力输出轴沿轴线旋转,右行星传动机构工作时驱动右动力输出轴沿轴线旋转。本减速器匹配超高速输入,动力输出组件采用差速减速组合,整体承载能力高、重量轻,体积小,传动比大。

Description

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速器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
背景技术
减速器是在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作用的减速传动装置,在现代机械中应用极为广泛;差速器是实现汽车转弯时两侧车轮不同转速的传动装置(汽车转弯时,内侧车轮和外侧车轮的转弯半径不同,外侧车轮的转弯半径要大于内侧车轮的转弯半径,这就要求在转弯时外侧车轮的转速要高于内侧车轮的转速,否则汽车转弯时外侧车轮有严重滑拖的现象,内侧车轮有严重滑转的现象),因此,现有技术中,减速器和差速器都是汽车的重要的零部件。
现有技术中,减速器一般不具有差速器的功能,用于汽车时需要和差速器配合使用,通常采用减速后差速(动力先通过减速器减速,然后经过差速器驱动车辆)的模式,现有技术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1、现有的减速器和差速器一般单独分开设置,功能单一,减速器和差速器组合后的尺寸和重量均较大,而减速器和差速器体积较大时会影响汽车的通过能力(减速器和差速器组合后通常安装在汽车牙包内,现有技术中,汽车牙包存在体积大,重量大等问题,而牙包的体积越大则径向尺寸就越大,牙包下侧离地面就越近),大大限制了减速器和差速器的应用;
2、现有的汽车用减速器普遍采用多级齿轮减速,存在传动效率、传动比均较低的问题,进而导致很多电动汽车的减速器的输入转速不能匹配超高速电机(很多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由于减速器减速比较小的原因只能采用转速较低的电机),导致采用体积和重量均相对较大的低速电机才能满足实用要求;
3、现有的差速器一般采用锥齿轮传动,传动的啮合面是倾斜的,不但加工锥齿轮时磨齿难度大,而且还存在转弯打滑无力的现象(车辆转弯时,车轮打滑和驱动力不足是使用现有差速器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车辆弯道行驶能力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本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匹配超高速输入,具有差速减速功能,提高了承载能力、效率和传动比、减小了体积和重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包括箱体、动力输入组件、动力传动组件和动力输出组件;所述动力输入组件包括动力输入轴和一级传动齿轮组,所述一级传动齿轮组固定在动力输入轴上,所述动力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和二级传动齿轮组,所述二级传动齿轮组固定在传动轴上,所述动力输入轴和传动轴均通过轴承与箱体旋转地连接;所述动力输出组件为差速减速动力输出组件,所述动力输出组件包括中行星传动机构、左行星传动机构、右行星传动机构、左动力输出轴和右动力输出轴,中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左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右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左动力输出轴的轴线和右动力输出轴的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动力输入轴旋转后依次经一级传动齿轮组、二级传动齿轮组和中行星传动机构驱动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工作,所述左行星传动机构工作时驱动左动力输出轴沿轴线旋转,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工作时驱动右动力输出轴沿轴线旋转。
本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将减速和差速功能合一,箱体一箱多用,采用减速后差速再减速的模式(动力先通过二级传动齿轮组减速,再通过动力输出组件差速后减速驱动车辆),动力输出组件采用对称设置的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使动力对称分流输出;因此,本减速器不但具有差速减速功能,而且还具有高能效动力传动、大传动比、体积小和重量轻等优点,进而使动力输入轴转速匹配超高速电机,降低了电机的体积和重量;动力输出组件中的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出现逆增速传递时,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形成反向阻力,可以缓解车辆打滑现象,提高了车辆的弯道行驶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包括左箱体和右箱体,所述左箱体和右箱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行星传动机构包括中齿圈、中行星齿轮、中行星齿轮轴、中行星架和中太阳齿轮,中齿圈的外圈表面设置有外齿且内圈表面设置有内齿,二级传动齿轮组通过中齿圈的外圈驱动中行星传动机构,所述中行星齿轮通过中行星齿轮轴固定在中行星架上,所述中行星架包括中行星架左架和中行星架右架;所述左行星传动机构包括左内齿圈、左行星齿轮、左行星齿轮轴、左行星架和左太阳齿轮,所述左内齿圈固定在左箱体中,所述左行星齿轮通过左行星齿轮轴固定在左行星架上,所述左行星架包括左行星架左架和左行星架右架,所述左太阳齿轮与中行星架左架通过第一过渡段固定连接,所述左动力输出轴与左行星架左架固定连;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包括右内齿圈、右行星齿轮、右行星齿轮轴、右行星架和右太阳齿轮,所述右内齿圈固定在右箱体中,所述右行星齿轮通过右行星齿轮轴固定在右行星架上,所述中太阳齿轮与右太阳齿轮通过第二过渡段固定连接,所述右行星架包括右行星架左架和右行星架右架,所述右动力输出轴与右行星架右架固定连接;中齿圈的内圈、左内齿圈的内圈和右内齿圈的内圈规格均相同,中行星齿轮、左行星齿轮和右行星齿轮规格均相同,中太阳齿轮、左太阳齿轮和右太阳齿轮同轴且规格均相同。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为并列对称结构,中行星传动机构、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的零件统一,便与设计及制造,减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左行星架左架通过轴承与左箱体旋转地连接,所述右行星架右架通过轴承与右箱体旋转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段呈圆柱体形且直径大于左太阳齿轮直径,中行星架左架直径大于第一过渡段的直径,左太阳齿轮、第一过渡段和中行星架左架一体成型并构成第一传动模块;所述第二过渡段呈圆柱体形且直径大于中太阳齿轮和右太阳齿轮直径,中太阳齿轮、第二过渡段和右太阳齿轮一体成型并构成第二传动模块。第二传动模块和第一传动模块组合公用(第二传动模块和第一传动模块可以差速旋转),结构强度高,便与设计及制造。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规格相同,所述二级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二级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对称设置在二级主动齿轮两侧,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驱动齿轮啮合,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啮合,中齿圈的外圈与二级主动齿轮啮合。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之间、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之间均采用径向对称排布的方式,使传动力输入分流,减少单处位置的承载力,大大减轻了相关轴承的径向力、有利于相关轴承超速传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第二驱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均为斜齿轮。第一驱动齿轮、第二驱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设置成斜齿轮且对称分流的形式,有利于抵消动力输入轴和传动轴的轴向力,也减小了相关轴承的轴向力。
进一步地,还包括动力平衡组件,所述动力平衡组件包括第一平衡齿轮组、第二平衡齿轮组、第三平衡齿轮组和平衡齿轮轴,所述第一平衡齿轮组包括第一平衡齿轮和第二平衡齿轮,所述第一平衡齿轮设置在第一驱动齿轮左侧,所述第二平衡齿轮设置在第二驱动齿轮右侧,第一平衡齿轮和第二平衡齿轮均通过轴承与动力输入轴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二平衡齿轮组包括第三平衡齿轮和第四平衡齿轮,第三平衡齿轮位于第一从动齿轮左侧,第四平衡齿轮位于第二从动齿轮右侧,所述第三平衡齿轮和第四平衡齿轮均与传动轴固定连接;第三平衡齿轮组包括第五平衡齿轮和第六平衡齿轮,所述第五平衡齿轮和第六平衡齿轮均固定在平衡齿轮轴上,所述平衡齿轮轴两端部通过轴承与箱体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一平衡齿轮与第三平衡齿轮和第五平衡齿轮均啮合,所述第二平衡齿轮与第四平衡齿轮和第六平衡齿轮均啮合。动力平衡组件的设置,改善了动力输入组件的受力状态,使减速器的整体结构更稳定,动力平衡组件中,第一平衡齿轮和第二平衡齿轮的轴承内外圈旋转方向相同,减低了滚道相对转速,提高了轴承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动力输入轴、传动轴、平衡齿轮轴、中行星传动机构、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地,第一从动齿轮的两侧面、第二从动齿轮的两侧面、第一平衡齿轮的两侧面和第二平衡齿轮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拱形小孔。在较大的齿轮上设置拱形小孔,不仅可以在径向上吸收齿轮受到的冲击力,也可以提高齿轮的切向刚度。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1、本减速器将减速和差速功能合一,采用减速后差速再减速的模式,箱体一箱多用,动力输出组件采用对称设置的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使动力对称分流输出;因此,本减速器不但具有差速减速功能,而且还具有高能效动力传动、大传动比(动力输出组件因为使用了行星传动机构,比同级尺寸的减速器传动比大一半以上,而且容易实现传动比系列化。)、体积小和重量轻等优点,进而使动力输入轴转速匹配超高速电机,降低了电机的体积和重量;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出现逆增速传递时,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形成反向阻力,可以缓解车辆打滑现象,提高了车辆的弯道行车能力;
2、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为并列对称结构,中行星传动机构、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的零件统一、第二传动模块和第一传动模块组合公用(第二传动模块和第一传动模块可以差速旋转),减低了制造成本;
3、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之间、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之间均采用径向对称排布的方式,使传动力输入分流,减少单处位置的承载力,大大减轻了相关轴承(动力输入轴与箱体连接的轴承,传动轴与箱体连接的轴承)的径向力、有利于相关轴承超速传动;
4、第一驱动齿轮、第二驱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设置成斜齿轮且对称分流的形式,实现小模数传动、降噪、减少发热,而且有利于抵消动力输入轴和传动轴的轴向力、也减小了相关轴承(动力输入轴与箱体连接的轴承,传动轴与箱体连接的轴承)的轴向力;
5、第一平衡齿轮和第二平衡齿轮与动力输入轴之间的轴承内外圈旋转方向相同,减低了轴承滚道相对转速(可以减低轴承滚道相对转速一半以上),提高了轴承使用寿命,解决了高负荷高速旋转时轴承的承载能力难题(动力输入轴的转速较高时,承载动力输入轴的轴承在高速旋转时负荷较大,由于现有轴承的承载能力有限,一般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6、第三平衡齿轮和第五平衡齿轮将第一平衡齿轮的径向力抵消,第四平衡齿轮和第六平衡齿轮将第二平衡齿轮的径向力抵消,使减速器结构更稳定;
7、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一平衡齿轮和第二平衡齿轮上设置径向网格、拱形结构分布的小孔,可以吸收齿轮啮合时产生的震动和噪声,可以减轻齿轮重量,而且还可以在径向吸收冲击力,使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一平衡齿轮和第二平衡齿轮的切向刚度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视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4为第一平衡齿轮、第三平衡齿轮和第五平衡齿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1-左箱体;12-右箱体;
21-动力输入轴;22-第一驱动齿轮;23-第二驱动齿轮;24-第一平衡齿轮;25-第二平衡齿轮;
31-传动轴;32-第一从动齿轮;33-第二从动齿轮;34-二级主动齿轮;35-第三平衡齿轮;36-第四平衡齿轮;
41-平衡齿轮轴;42-第五平衡齿轮;43-第六平衡齿轮;
51-中齿圈;52-中行星齿轮;53-中行星齿轮轴;54-中行星架左架;55-中行星架右架;56-中太阳齿轮;
61-左内齿圈;62-左行星齿轮;63-左行星齿轮轴;64-左行星架左架;65-左行星架右架;66-左太阳齿轮;67-左动力输出轴;
71-右内齿圈;72-右行星齿轮;73-右行星齿轮轴;74-右行星架左架;75-右行星架右架;76-右太阳齿轮;77-右动力输出轴;
100-轴承;200-拱形小孔;300-第一过渡段;400-第二过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具有箱体、动力输入组件、动力传动组件和动力输出组件;其中箱体包括左箱体11和右箱体12,左箱体11和右箱12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动力输入组件包括动力输入轴21和一级传动齿轮组,一级传动齿轮组固定在动力输入轴21上,动力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31和二级传动齿轮组,二级传动齿轮组固定在传动轴31上,动力输入轴21和传动轴31均通过轴承100与箱体旋转地连接;动力输出组件为差速减速动力输出组件,动力输出组件包括中行星传动机构、左行星传动机构、右行星传动机构、左动力输出轴67和右动力输出轴77,中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左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右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左动力输出轴67的轴线和右动力输出轴77的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动力输入轴21旋转后依次经一级传动齿轮组、二级传动齿轮组和中行星传动机构驱动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工作,左行星传动机构工作时驱动左动力输出轴67沿轴线旋转,右行星传动机构工作时驱动右动力输出轴77沿轴线旋转。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本减速器将减速和差速功能合一,采用减速后差速再减速的模式,箱体一箱多用,动力输出组件采用对称设置的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使动力对称分流输出;因此,本减速器不但具有差速减速功能,而且还具有高能效动力传动、大传动比(动力输出组件因为使用了行星传动机构,比同级尺寸的减速器传动比大一半以上,而且容易实现传动比系列化。)、体积小和重量轻等优点,进而使动力输入轴转速匹配超高速电机,降低了电机的体积和重量;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出现逆增速传递时,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形成反向阻力,可以缓解车辆打滑现象,提高了车辆的弯道行车能力。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中行星传动机构包括中齿圈51、中行星齿轮52、中行星齿轮轴53、中行星架和中太阳齿轮56,中齿圈51的外圈表面设置有外齿且内圈表面设置有内齿,二级传动齿轮组通过中齿圈51的外圈驱动中行星传动机构,中行星齿轮52通过中行星齿轮轴53固定在中行星架上,中行星架包括中行星架左架54和中行星架右架55。左行星传动机构包括左内齿圈61、左行星齿轮62、左行星齿轮轴63、左行星架和左太阳齿轮66,左内齿圈61固定在左箱体11中,左行星齿轮62通过左行星齿轮轴63固定在左行星架上,左行星架包括左行星架左架64和左行星架右架65,左行星齿轮62与中行星架左架54通过第一过渡段300固定连接,左动力输出轴67与左行星架左架64固定连。右行星传动机构包括右内齿圈71、右行星齿轮72、右行星齿轮轴73、右行星架和右太阳齿轮76,右内齿圈71固定在右箱体12中,右行星齿轮72通过右行星齿轮轴73固定在右行星架上,中太阳齿轮56与右太阳齿轮76通过第二过渡段400固定连接,右行星架包括右行星架左架74和右行星架右架75,右动力输出轴77与右行星架右架75固定连接;中齿圈51的内圈、左内齿圈61的内圈和右内齿圈71的内圈规格均相同,中行星齿轮52、左行星齿轮62和右行星齿轮72规格均相同,中太阳齿轮56、左太阳齿轮66和右太阳齿轮76同轴且规格均相同。具体地,为了便于安装,使连接结构更稳定,本实施例中,左行星架左架64通过轴承100与左箱体11旋转地连接,右行星架右架75通过轴承100与右箱体12旋转地连接。
如图1所示,第一过渡段300呈圆柱体形且直径大于左太阳齿轮66直径,中行星架左架54直径大于第一过渡段300的直径,左太阳齿轮66、第一过渡段300和中行星架左架54一体成型并构成第一传动模块;第二过渡段400呈圆柱体形且直径大于中太阳齿轮56和右太阳齿轮76直径,中太阳齿轮56、第二过渡段400和右太阳齿轮76一体成型并构成第二传动模块。本实施例中,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为并列对称结构,中行星传动机构、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的零件统一、第二传动模块和第一传动模块组合公用(第二传动模块和第一传动模块可以差速旋转),减低了制造成本。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级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驱动齿轮22和第二驱动齿轮23,第一驱动齿轮22和第二驱动齿轮23规格相同,二级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从动齿轮32、第二从动齿轮33和二级主动齿轮34,第一从动齿轮32和第二从动齿轮33对称设置在二级主动齿轮34两侧,第一从动齿轮32与第一驱动齿轮22啮合,第二从动齿轮33和第二驱动齿轮23啮合,中齿圈51的外圈与二级主动齿轮33啮合。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齿轮22和第二驱动齿轮23之间、第一从动齿轮32和第二从动齿轮33之间均采用径向对称排布的方式、大大减轻了相关轴承100(动力输入轴与箱体连接的轴承,传动轴与箱体连接的轴承)的径向力、有利于相关轴承100超速传动。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齿轮22、第二驱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32和第二从动齿轮33均为斜齿轮。第一驱动齿轮22、第二驱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32和第二从动齿轮33设置成斜齿轮且对称分流的形式,实现小模数传动、降噪、减少发热,而且有利于抵消动力输入轴21和传动轴31的轴向力、也减小了相关轴承100(动力输入轴与箱体连接的轴承,传动轴与箱体连接的轴承)的轴向力。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动力平衡组件,动力平衡组件包括第一平衡齿轮组、第二平衡齿轮组、第三平衡齿轮组和平衡齿轮轴,第一平衡齿轮组包括第一平衡齿轮24和第二平衡齿轮25,第一平衡齿轮24设置在第一驱动齿轮22左侧,第二平衡齿轮25设置在第二驱动齿轮23右侧,第一平衡齿轮24和第二平衡齿轮25均通过轴承100与动力输入轴21旋转地连接;第二平衡齿轮组包括第三平衡齿轮35和第四平衡齿轮36,第三平衡齿轮35位于第一从动齿轮32左侧,第四平衡齿轮36位于第二从动齿轮33右侧,第三平衡齿轮35和第四平衡齿轮36均与传动轴31固定连接;第三平衡齿轮组包括第五平衡齿42轮和第六平衡齿轮43,第五平衡齿轮42和第六平衡齿轮43均固定在平衡齿轮轴41上,平衡齿轮轴41两端部通过轴承100与箱体旋转地连接;第一平衡齿轮24与第三平衡齿轮35和第五平衡齿轮42均啮合,第二平衡齿轮25与第四平衡齿轮36和第六平衡齿轮43均啮合。本实施例中,第一平衡齿轮24和第二平衡齿轮25与动力输入轴21之间的轴承100内外圈旋转方向相同,减低了滚道相对转速,解决超速轴承难题。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动力输入轴21、传动轴31、平衡齿轮轴41、中行星传动机构、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三平衡齿轮35和第五平衡齿轮42将第一平衡齿轮24的径向力抵消,第四平衡齿轮36和第六平衡齿轮43将第二平衡齿轮25的径向力抵消,使减速器结构更稳定;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三平衡齿轮产生朝向第一平衡齿轮24的力F1,第五平衡齿轮产生第一平衡齿轮24的力F2,F1与F2方向相反且相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从动齿轮32的两侧面、第二从动齿轮33的两侧面、第一平衡齿轮24的两侧面和第二平衡齿轮25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拱形小孔200。径向网格、拱形结构分布的小孔,可以吸收齿轮啮合时产生的震动和噪声,可以减轻齿轮重量,而且还可以在径向吸收冲击力,使第一从动齿轮32、第二从动齿轮33、第一平衡齿轮24和第二平衡齿轮25的切向刚度得到提高。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减速器的驱动路线如下:
驱动路线一:动力输入轴21→第一驱动齿轮22和第二驱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32和第二从动齿轮33→传动轴31→二级主动齿轮34→中齿圈51→中行星齿轮52→中行星齿轮轴53→中行星架左架54→第一过渡段300→左行星齿轮62→左行星齿轮轴63→左行星架左架64→左动力输出轴67。
驱动路线二:动力输入轴21→第一驱动齿轮22和第二驱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32和第二从动齿轮33→传动轴31→二级主动齿轮34→中齿圈51→中行星齿轮52→第二过渡段400→右行星齿轮72→右行星齿轮轴73→右行星架右架75→右动力输出轴77。
本减速器中,中齿圈51、中行星齿轮52、中行星齿轮轴53、第一传动模块和第二传动模块构成差速调节机构,中齿圈51旋转时,第一传动模块和第二传动模块可以差速旋转,便于左动力输出轴67和右动力输出轴77获得不同的转速,进而便于左右车轮转向。
本减速器为平行轴行星差速减速器,输入转速匹配超高速电机的转速,输出末级采用对称后置的行星传动机构来减速,实现了高能效动力传动及轻量化,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车上进行动力减速、差速;经计算,相对于传统的减速器,本减速器提高承载能力和分流传动输出能力一倍以上,减小体积1/3以上,配合使用的电机减小体积一半以上。因此,本减速器符合当今新能源车发展的趋势,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动力输入组件、动力传动组件和动力输出组件,所述动力输入组件包括动力输入轴和一级传动齿轮组,所述一级传动齿轮组固定在动力输入轴上,所述动力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和二级传动齿轮组,所述二级传动齿轮组固定在传动轴上,所述动力输入轴和传动轴均通过轴承与箱体旋转地连接;所述动力输出组件为差速减速动力输出组件,所述动力输出组件包括中行星传动机构、左行星传动机构、右行星传动机构、左动力输出轴和右动力输出轴,中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左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右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左动力输出轴的轴线和右动力输出轴的轴线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动力输入轴旋转后依次经一级传动齿轮组、二级传动齿轮组和中行星传动机构驱动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工作,所述左行星传动机构工作时驱动左动力输出轴沿轴线旋转,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工作时驱动右动力输出轴沿轴线旋转;所述箱体包括左箱体和右箱体,所述左箱体和右箱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中行星传动机构包括中齿圈、中行星齿轮、中行星齿轮轴、中行星架和中太阳齿轮,中齿圈的外圈表面设置有外齿且内圈表面设置有内齿,二级传动齿轮组通过中齿圈的外圈驱动中行星传动机构,所述中行星齿轮通过中行星齿轮轴固定在中行星架上,所述中行星架包括中行星架左架和中行星架右架;所述左行星传动机构包括左内齿圈、左行星齿轮、左行星齿轮轴、左行星架和左太阳齿轮,所述左内齿圈固定在左箱体中,所述左行星齿轮通过左行星齿轮轴固定在左行星架上,所述左行星架包括左行星架左架和左行星架右架,所述左太阳齿轮与中行星架左架通过第一过渡段固定连接,所述左动力输出轴与左行星架左架固定连;所述右行星传动机构包括右内齿圈、右行星齿轮、右行星齿轮轴、右行星架和右太阳齿轮,所述右内齿圈固定在右箱体中,所述右行星齿轮通过右行星齿轮轴固定在右行星架上,所述中太阳齿轮与右太阳齿轮通过第二过渡段固定连接,所述右行星架包括右行星架左架和右行星架右架,所述右动力输出轴与右行星架右架固定连接;中齿圈的内圈、左内齿圈的内圈和右内齿圈的内圈规格均相同,中行星齿轮、左行星齿轮和右行星齿轮规格均相同,中太阳齿轮、左太阳齿轮和右太阳齿轮同轴且规格均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行星架左架通过轴承与左箱体旋转地连接,所述右行星架右架通过轴承与右箱体旋转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呈圆柱体形且直径大于左太阳齿轮直径,中行星架左架直径大于第一过渡段的直径,左太阳齿轮、第一过渡段和中行星架左架一体成型并构成第一传动模块;所述第二过渡段呈圆柱体形且直径大于中太阳齿轮和右太阳齿轮直径,中太阳齿轮、第二过渡段和右太阳齿轮一体成型并构成第二传动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规格相同,所述二级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二级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对称设置在二级主动齿轮两侧,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驱动齿轮啮合,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啮合,中齿圈的外圈与二级主动齿轮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第二驱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均为斜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平衡组件,所述动力平衡组件包括第一平衡齿轮组、第二平衡齿轮组、第三平衡齿轮组和平衡齿轮轴,所述第一平衡齿轮组包括第一平衡齿轮和第二平衡齿轮,所述第一平衡齿轮设置在第一驱动齿轮左侧,所述第二平衡齿轮设置在第二驱动齿轮右侧,第一平衡齿轮和第二平衡齿轮均通过轴承与动力输入轴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二平衡齿轮组包括第三平衡齿轮和第四平衡齿轮,第三平衡齿轮位于第一从动齿轮左侧,第四平衡齿轮位于第二从动齿轮右侧,所述第三平衡齿轮和第四平衡齿轮均与传动轴固定连接;第三平衡齿轮组包括第五平衡齿轮和第六平衡齿轮,所述第五平衡齿轮和第六平衡齿轮均固定在平衡齿轮轴上,所述平衡齿轮轴两端部通过轴承与箱体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一平衡齿轮与第三平衡齿轮和第五平衡齿轮均啮合,所述第二平衡齿轮与第四平衡齿轮和第六平衡齿轮均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入轴、传动轴、平衡齿轮轴、中行星传动机构、左行星传动机构和右行星传动机构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从动齿轮的两侧面、第二从动齿轮的两侧面、第一平衡齿轮的两侧面和第二平衡齿轮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拱形小孔。
CN201910064247.2A 2019-01-23 2019-01-23 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 Active CN1097237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64247.2A CN109723767B (zh) 2019-01-23 2019-01-23 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64247.2A CN109723767B (zh) 2019-01-23 2019-01-23 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23767A CN109723767A (zh) 2019-05-07
CN109723767B true CN109723767B (zh) 2022-03-25

Family

ID=66299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64247.2A Active CN109723767B (zh) 2019-01-23 2019-01-23 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237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73553A (zh) * 2019-06-10 2019-08-27 杨巍 差速器、轮毂式差速器及具有轮毂式差速器的边三轮摩托车
CN112477583B (zh) * 2020-12-09 2022-03-29 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 一种结合动力吸振器的轮内动力总成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25499A2 (en) * 1979-08-20 1981-03-25 Caterpillar Tractor Co. Differential for multiplying torquing force and drive train
CN101016932A (zh) * 2007-01-31 2007-08-15 姜虹 具有动力分流结构的主减速器
CN102691776A (zh) * 2011-03-22 2012-09-26 孙广柱 一种电动轿车变速箱
CN105829765A (zh) * 2013-12-16 2016-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08397515A (zh) * 2018-03-06 2018-08-14 西安交通大学 单列往复压缩机的一阶惯性力平衡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40089A1 (de) * 1995-10-27 1997-04-30 Linke Hofmann Busch Verfahren zur Führung von Fahrzeugen nach dem Null-Ebenen-Konzept
JP4961919B2 (ja) * 2006-09-12 2012-06-2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力配分装置
US20150337937A1 (en) * 2014-05-23 2015-11-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orque vectoring hybrid transax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25499A2 (en) * 1979-08-20 1981-03-25 Caterpillar Tractor Co. Differential for multiplying torquing force and drive train
CN101016932A (zh) * 2007-01-31 2007-08-15 姜虹 具有动力分流结构的主减速器
CN102691776A (zh) * 2011-03-22 2012-09-26 孙广柱 一种电动轿车变速箱
CN105829765A (zh) * 2013-12-16 2016-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08397515A (zh) * 2018-03-06 2018-08-14 西安交通大学 单列往复压缩机的一阶惯性力平衡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23767A (zh) 2019-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11987U (zh) 一种双离合器行星式电动差速器
CN210970550U (zh) 一种带轮边减速器的双电机电驱动桥总成
CN104477029B (zh) 一种两档电动汽车的电驱动系统
CN113635709A (zh) 具有单个执行器的多模式转矩定向分配电动驱动桥
CN109723767B (zh) 动力分流输出且具有差速功能的车用减速器
CN106195193B (zh) 一种双离合器行星式电动差速器
CN107345558A (zh) 纯电动二档变速驱动桥及电动车
CN104859420A (zh) 行星式油电混联双模混合动力系统
CN113696676A (zh) 使用行星排加双联齿轮的转矩定向分配电动驱动桥
CN115972896A (zh) 高效多挡电驱桥传动系统
CN105736654A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两级变速箱
CN112477570B (zh) 一种驱动合成装置以及电动车辆
CN201045403Y (zh) 混合动力汽车双输入行星齿轮传动装置
CN112277612A (zh) 一种电驱动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10030356A (zh) 一种基于锥齿轮的三档电动汽车自动变速器
CN210034308U (zh) 一种双联行星齿轮轮边减速器
CN220314620U (zh) 双电机多挡位大速比高性能电驱动桥总成
CN211468151U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动力传动系统
CN108454393A (zh) 一种两挡行星变速电驱动桥总成
CN218316227U (zh) 紧凑型两挡电驱桥传动系统
CN216545695U (zh) 双电机三速比紧凑型电驱动桥系统
CN115366644A (zh) 一种双电机两档无动力中断电驱动桥
CN214001301U (zh) 用于电驱动车辆的双电机驱动多档变速装置
CN204340684U (zh) 一种两档电动汽车的电驱动系统
CN113276660A (zh) 一种汽车分流和串并联混合动力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9

Address after: 430100 Factory Building 7, Zone 9, Priv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bei Zhizunbao Special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400030 4-3, United building, No. 196, xiaolongkanzheng street,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Hu 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