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2510U - 受电座和受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受电座和受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42510U
CN218242510U CN202220814177.5U CN202220814177U CN218242510U CN 218242510 U CN218242510 U CN 218242510U CN 202220814177 U CN202220814177 U CN 202220814177U CN 218242510 U CN218242510 U CN 218242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ceiving
power
socket
receiving electrode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1417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岚
谭嘉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1417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42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42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42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受电座和受电装置,其中,受电座用于受电设备和供电结构之间,受电设备设有充电连接位,供电结构设有在支撑面上显露于外的供电电极组,受电座包括座本体、受电电极组及转接部,座本体用以供受电设备安装;受电电极组在座本体上显露于外,并用以与供电电极组电连接,受电电极组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受电电极;转接部与受电电极组电连接,并用以与充电连接位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升受电设备的充电操作便捷性,并能避免桌面上飞线问题以使桌面更加整洁,还能以有线充电的效率来获得无线充电的体验,且相较于无线充电技术,还能使受电装置在桌面上具有更大的移动范围。

Description

受电座和受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受电座和受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智能设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例如笔记本电脑和扫地机,前者具备良好的便携性、及应用场景多样化的优势,而能够满足用户自由办公、娱乐的需求,后者通过自动打扫、清洁地面,而能够减轻用户的卫生清洁负担。但这些智能设备均存在工作耗电量高,导致需要频繁充电的问题,并且充电操作不够简便。例如,现有笔记本电脑的充电操作,每次充电时都需要用户先将电源适配器的电源插头插到电源插座上,然后辨别笔记本电脑上充电接口的所在位置,并目视着将电源适配器的充电插头对准充电接口,以便能将充电插头准确插入充电接口。可以看出,该受电设备(笔记本电脑)的充电操作不仅步骤繁琐,且不支持用户盲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受电座,旨在提升受电设备的充电操作便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受电座用于受电设备和供电结构之间,所述受电设备设有充电连接位,所述供电结构设有在支撑面上显露于外的供电电极组,所述供电电极组包括至少两供电电极,所述受电座包括:
座本体,用以供所述受电设备安装;
受电电极组,在所述座本体上显露于外,所述受电电极组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受电电极,所述受电电极组用以与所述供电电极组电连接;以及
转接部,与所述受电电极组电连接,并用以与所述充电连接位安装并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受电电极组设于所述座本体的底面。
可选地,所述受电座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受电电极与所述转接部之间的连接电路,所述连接电路设于所述座本体的远离所述受电电极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座本体对应所述受电电极设有安装通孔,所述受电电极通过连接柱与所述连接电路连接,所述连接柱位于所述安装通孔。
可选地,所述连接柱设于所述受电电极,所述连接电路对应所述连接柱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安装通孔并插设于所述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座本体对应所述连接电路设有安装槽,所述连接电路收容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通孔位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
可选地,所述转接部位于所述座本体的外侧,所述座本体的侧边缘对应所述连接电路设有避让口,所述连接电路的一端穿过所述避让口并与所述转接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接部包括相连接的转接头和连接头,所述转接头用以与所述充电连接位连接,所述连接头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连接电路。
可选地,所述连接电路与所述连接头通过连接器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连接电路的远离所述座本体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转接部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所述转接部的型号设为不同,并择一地连接于所述连接电路。
可选地,所述受电座还包括护盖,所述护盖连接于所述座本体,并用以至少遮罩所述连接头。
可选地,所述座本体包括本体段、及设于所述本体段的侧缘的夹持翻边,所述夹持翻边朝向所述本体段的中部凸设有夹持凸部,所述夹持凸部用以抵持在所述受电设备上。
可选地,所述座本体朝向所述受电电极凸设有至少四个座支脚,至少四个所述座支脚呈矩形的四角方位间隔分布,两个所述受电电极分设于两个所述座支脚上,所述座支脚的远离所述受电电极的一侧呈沉槽设置。
可选地,所述座本体的材质配置为绝缘材质,或者,所述受电电极与所述座本体之间夹设有绝缘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受电装置,包括受电设备、及前述的受电座,所述受电座的座本体安装于所述受电设备,所述受电设备配置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或扫地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该受电座安装在受电设备上,例如通过卡接、粘接、魔术贴、螺钉锁附或铆接等方式进行安装,并让受电电极显露于外,方便用户将支撑面上的供电电极与之进行接触电连接;然后将转接部安装到充电连接位上,即完成受电座与受电设备的安装。具体地,支撑面上设有两供电电极并分别作为正极端和接地端(负极端),以与两受电电极分别电连接并构成电路回路。如此,当需要充电时,只需将受电设备放置到支撑面上,以使供电电极与受电电极接触即可,此时外部电源的电能至少依次通过供电电极、受电电极、转接部、及充电连接位,以向受电设备供电。该充电操作过程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支持用户盲操作,从而提高受电设备的充电操作便捷性。例如,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用户至少不需要每次都进行寻找笔记本电脑上的充电接口,以及将充电插头对准并插入充电接口的操作,从而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
除此以外,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能避免桌面上飞线问题以使桌面更加整洁,又能以有线充电的效率来获得无线充电的体验,且相较于无线充电技术,还能使受电装置在桌面上具有更大的移动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受电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受电座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受电座运用在受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受电座的正视图;
图5为图4中受电座在B-B处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受电座运用在受电设备和桌板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受电座 15 连接器
11 座本体 16 护盖
11a 沉槽 161 第一盖体
11b 安装槽 162 第二盖体
11c 收容槽 70 受电设备
11d 避让口 71 充电连接位,充电接口
111 本体段 72 壳底盖
112 夹持翻边 721 外凸支脚
113 夹持凸部 80 桌板
114 座支脚 81 支撑面,桌面
12 受电电极 90 供电结构
121 第一受电电极 91 供电膜
122 第二受电电极 911 供电膜本体
123 第三受电电极 912 供电电极
124 第四受电电极 913 第一供电电极
125 连接柱 914 第二供电电极
13 转接部 915 第三供电电极
13a 连接头 916 电连接部
13b 转接头 92 电源适配器
14 连接电路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智能设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例如笔记本电脑和扫地机,前者具备良好的便携性、及应用场景多样化的优势,而能够满足用户自由办公、娱乐的需求,后者通过自动打扫、清洁地面,而能够减轻用户的卫生清洁负担。但这些智能设备均存在工作耗电量高,导致需要频繁充电的问题,并且充电操作不够简便。例如,现有笔记本电脑的充电操作,每次充电时都需要用户先将电源适配器的电源插头插到电源插座上,然后辨别笔记本电脑上充电接口的所在位置,并目视着将电源适配器的充电插头对准充电接口,以便能将充电插头准确插入充电接口。可以看出,该受电设备(笔记本电脑)的充电操作不仅步骤繁琐,且不支持用户盲操作。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受电座,用于受电设备和供电结构之间,所述受电设备设有充电连接位,所述供电结构设有在支撑面上显露于外的供电电极组,供电电极组包括至少两供电电极,供电电极组与诸如电源插座之类的外部电源电连接。其中,受电设备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也可以是扫地机、智能音箱等智能设备,充电连接位可以是充电接口、充电接头、充电触点等。参照图1至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受电座10包括:
座本体11,用以供受电设备70安装;
受电电极组,在座本体11上显露于外,所述受电电极组用以与所述供电电极组电连接,受电电极组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受电电极12;以及转接部13,与受电电极组电连接,并用以与充电连接位71安装并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该受电座10安装在受电设备70上,例如通过卡接、粘接、魔术贴、螺钉锁附或铆接等方式进行安装,并让受电电极12显露于外,方便用户将支撑面81上的供电电极912与之进行接触电连接;然后将转接部13安装到充电连接位71上,即完成受电座10与受电设备70的安装。具体地,支撑面81上设有两供电电极912并分别作为正极端和接地端(负极端),以与两受电电极12分别电连接并构成电路回路。如此,当需要充电时,只需将受电设备70放置到支撑面81上,以使供电电极912与受电电极12接触即可,此时外部电源的电能至少依次通过供电电极912、受电电极12、转接部13、及充电连接位71,以向受电设备70供电。该充电操作过程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支持用户盲操作,从而提高受电设备70的充电操作便捷性。例如,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用户至少不需要每次都进行寻找笔记本电脑上的充电接口71,以及将充电插头对准并插入充电接口71的操作,从而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受电座上的受电电极与供电电极相接触,以实现对受电设备有线充电的充电形式,能够支持较大的充电功率,从而提升该充电过程的充电效率,以满足诸如笔记本电脑之类的工作功率较高的受电设备的使用需求。也即,能够以有线充电的效率来获得无线充电的体验。
具体而言,支撑面81既可以是诸如桌板80的桌面81这类悬置于空中的平面,也可以是地面或墙面,例如铺设有瓷砖的瓷砖地面。在供电结构90设置在地面的情景下,适用于在地面工作的受电设备70,例如扫地机这类智能设备。具体地,在扫地机的底面安装该受电座10,就能够在该扫地机移动到地面的供电电极912区域后,自动连接供电电极912,并从供电电极912上获取电能,从而显著简化其充电操作。
当支撑面81为桌子的桌面81,也即支撑件为桌子时,该受电座10适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这类智能设备。桌子既可以是指公共场景下的办公桌、会议桌、图书馆书桌、餐厅餐台等,也可以是指居家场景下的书房书桌、餐桌、化妆台等,还可以是车辆上的可收纳桌板80,例如高铁的座椅背面的小桌板80,汽车的前排座椅背面的小桌板80等等。当然,除于这些体积较大、不易或不可挪移的结构以外,桌子还可以是可折叠收纳、便携的床上小书桌等。下文将以桌子和笔记本电脑为例进行说明,受电座10嵌套于笔记本电脑的壳底盖72上。由于笔记本电脑需要通过电源适配器92才能进行充电,所以可以预先将电源适配器92安装在桌子上,并让电源适配器92与外部电源相电连接。电源适配器92与供电电极912相连接,所以由外部电源获取到电能至少依次通过电源适配器92、供电电极912、受电电极12、转接部13、笔记本充电接口71,以向笔记本电脑供电。如此,能够允许在桌面81上只保留供电电极912显露于外,而将其他诸如电源适配器92、电源线等部件置于桌面81之外,例如置于桌底或桌板80的侧面,从而避免桌面81上因摆放电源适配器92、电线等导致桌面81杂乱、不整洁的问题。也即,能避免桌面上飞线问题,以使桌面更加整洁。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场景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情景下,例如桌子为会议室内的会议桌,或图书馆内的书桌,由于桌子预先配置有电源适配器92,所以用户无需携带电源适配器92也能够实现对笔记本电脑的充电,避免用户携带体积硕大、笨重的电源适配器92的困扰,从而方便用户移动办公或娱乐,进而提升用户体验。同理,在居家场景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情景下,也能够在用户移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提供便捷性,例如在书房的书桌上、餐厅的餐桌上、卧室的化妆台上均设有供电电极912及电源适配器92,则能够支持用户在这些位置上移动办公并任意切换位置,全程无需携带电源适配器92。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桌板80上设置供电结构90的形式具有多种,例如,请参照图6,在桌板80一实施例中,先将至少两供电电极912设在供电膜本体911上以形成供电膜91,然后供电膜91利用粘接剂、螺钉或射钉固定在桌板80的桌面81上;电源适配器92设于桌板80侧面或桌板80底面,且电源适配器92与供电电极912之间通过电连接部916进行电连接,电连接部916可以是导电线、导电片、柔性电路板等其中至少一种,电连接部916同样设于供电膜本体911上。在桌板80另一实施例中,先将至少两供电电极912设在一供电座上,供电座可置放或嵌设在桌板80上,连接电路14设于供电座内或供电座的底面,电源适配器92设于桌板80的侧面或底面。在桌板80又一实施例中,直接将至少两供电电极912嵌设在桌板80上,然后连接电路14设在桌板80内或桌板80底面,并将电源适配器92设于桌板80底面。上述方案中,供电电极912可以配置为导电箔、导电片、导电薄膜、柔性电路板、金属化塑胶体、及弹簧顶针的其中至少一种。具体而言,导电箔可以是铜箔、铝箔等;导电片可以是金属片、导电塑料片等,例如导电硅胶片、导电石墨片、导电泡沫片等;导电薄膜可以是ITO(Indium-Tin Oxide,氧化铟锡)导电膜玻璃、ATO(Antimony Doped Tin Oxide,纳米掺锑二氧化锡)薄膜等;金属化塑胶体可以通过塑料表面金属化或塑料整体金属化的工艺制备。如此,通过平展开来的供电电极912,能够提高供电电极912所覆盖的桌板80面积,从而允许笔记本电脑在桌板80上一定范围内的位移,也即,笔记本电脑上的受电电极12能够在供电电极912所覆盖的区域内进行移动而保持连接关系,从而保证对笔记本电脑的正常供电工作,进而提升该充电操作的使用灵活性及便捷性。也即,相较于无线充电技术,本实施例中,还能使笔记本电脑在桌面上具有更大的移动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供电电极与受电电极之间的连接关系并非特指这两者之间的安装关系,而是包括了受电电极放置在供电电极上的抵持关系。
请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受电电极组设于座本体11的底面。如此,能够方便笔记本电脑上的受电电极12与桌面81上的供电电极912对位,从而方便笔记本电脑在充电操作,并利用笔记本电脑及受电座10的重量,来使受电电极12持续有效地抵持在供电电极912上,以避免这两者意外脱开导致充电工作异常的问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受电电极组设于受电设备的座本体侧壁上,以与设在墙面上的供电电极配合工作。例如,供电膜安装在墙面上并靠近地面设置,扫地机安装有受电座并且受电电极在侧面上显露,当扫地机朝向墙面靠近时,会使受电电极与墙面上的供电电极相抵接而构成电路回路,从而实现充电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至少两受电电极12包括互相间隔设置的第一受电电极121、第二受电电极122和第三受电电极123,第一受电电极121作为正极端,第二受电电极122作为接地端,第三受电电极123作为信号端。可以理解地,桌板80上设有多个供电电极912,具体包括第一供电电极913、第二供电电极914及第三供电电极915,并分别与第一受电电极121、第二受电电极122和第三受电电极123一一对应设置。具体而言,第一受电电极121和第二受电电极122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第二受电电极122与第三受电电极123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相交设置。如此,通过设置第三受电电极123作为信号端,能够方便电源适配器92经由受电电极12直接获取到笔记本电脑的充电参数。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受电座上只设置相互间隔的第一受电电极和第二受电电极,第一受电电极作为正极端,第二受电电极作为接地端,桌板的供电电极对应设有第一供电电极和第二供电电极,以与第一受电电极和第二受电电极电连接以构成电路回路;其中,可以采用载波通信、负载识别电路或无线通信等方式,以使电源适配器获取供电过程中所需的供电参数。例如,将负载识别电路模块设在供电膜的受电电极与电连接部之间,或在电源适配器上,以商议笔记本电脑的充电电压、电流等参数。又例如,笔记本电脑上设有第一无线模块,供电座或电源适配器上设有第二无线模块,第一无线模块与第二无线模块能够实现无线通信连接,以便将笔记本电脑的充电参数传输给电源适配器;具体地,无线模块可以采用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模块、蓝牙模块、5G(第5代移动通信)模块、4G(第4代移动通信)模块等任一种形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受电电极、第二受电电极及第三受电电极沿同一方向间隔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受电电极组还包括第四受电电极124,四个受电电极12(包括第一受电电极121、第二受电电极122、第三受电电极123及第四受电电极124)呈矩形的四角方位间隔分布。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第一受电电极121和第二受电电极122位于笔记本电脑的左侧,第三受电电极123和第四受电电极124位于笔记本电脑的右侧,且第三受电电极123和第四受电电极124相电连接并共同作为信号端。如此,四个受电电极12呈矩形的四角方位分布,能够避免受电座10放置不平稳的问题。可以理解地,桌板80上的第三供电电极915同时对应第三受电电极123和第四受电电极124设置,如此,能够增大信号端的可抵接面积,从而允许笔记本电脑的信号端在桌板80上进行一定范围的移动,进而提升充电操作的使用灵活性。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受电电极还可以设置为5个,或6个,8个等,具体数量不做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三受电电极和第四受电电极相电连接并共同作为正极端、第一受电电极和第二受电电极则分别作为信号端和接地端;或者是第三受电电极和第四受电电极相电连接并共同作为接地端、第一受电电极和第二受电电极则分别作为信号端和正极端。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受电电极12配置为导电箔、导电片、导电薄膜、金属化塑胶体、及柔性电路板的其中至少一种。如此,通过平展开来的受电电极12,能够提高受电电极组所覆盖的座本体11底面的面积,从而允许笔记本电脑在桌板80上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位移,也即,供电电极912能够在受电电极12所覆盖的座本体11底面区域上进行移动而保持抵接电连接关系,从而保证对笔记本电脑的正常充电工作,进而提升受电座10的使用灵活性及便捷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受电电极还可以配置为弹簧顶针等。
请参照图1、2、4和5,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受电座10还包括连接于受电电极12与转接部13之间的连接电路14,连接电路14设于座本体11的远离受电电极12的一侧。具体而言,座本体11对应受电电极12设有安装通孔,受电电极12通过连接柱125与连接电路14连接,连接柱125位于安装通孔。如此,能够避免连接电路14长期暴露在外而导致受损的问题,起到保护连接电路14的效果,从而提高受电座10的使用寿命。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连接电路设在座本体的底面,供电座还包括覆盖连接电路的保护膜或垫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受电电极设于座本体的边缘,连接电路的一端连接于受电电极,另一端翻越座本体的侧边并延伸至座本体的远离受电电极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连接柱125设于受电电极12,连接电路14对应连接柱125设有安装孔,连接柱125穿过安装通孔并插设于安装孔。具体地,受电电极12的连接柱125穿出安装通孔后,与连接电路14上的安装孔插接卡置,即可完成受电电极12与连接电路14的安装。如此,能够方便受电电极12与连接电路14之间的安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连接柱设于连接电路,连接柱的一端穿过安装通孔并通过导电胶水粘接到受电电极上。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连接电路14配置为导电箔、导电片、导电薄膜、及柔性电路板的其中至少一种。如此,利用厚度尺寸较小的连接电路14结构,有利于壳底盖72的薄型化设计,从而避免对笔记本电脑的厚度尺寸造成显著影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连接电路配置为导电线。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座本体11对应连接电路14设有安装槽11b,连接电路14收容于安装槽11b,安装通孔位于安装槽11b的槽底。如此,连接电路14收容在安装槽11b内,能够避免连接电路14被夹在笔记本电脑的壳底盖72和受电座10的座本体11之间,长期使用后出现磨损的问题,从而提升受电座10的使用寿命。值得一提的是,在壳底盖72的材质为导电材质,且连接电路14配置为导电箔这类导电结构裸露在外时的情况下,连接电路14收容在安装槽11b内,还能够避免连接电路14与壳底盖72发生电连接,导致不同电路回路之间借由壳底盖72发生短路的问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安装槽。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受电电极12通过粘接剂固定在座本体11的底面,连接电路14通过粘接剂固定在座本体11的安装槽11b内。如此,既方便工人安装受电电极12及连接电路14,又能够保证受电电极12与连接电路14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提高受电座10的工作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受电电极的连接柱焊接或粘接固定于连接电路的安装孔上。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座本体11的材质配置为绝缘材质。具体而言,绝缘材质可以是橡胶、塑料、玻璃、陶瓷、云母或石棉等。如此,能够避免不同的连接电路14之间借由具有导电性能的座本体11发生电连接,导致电路短路的问题,从而能够保证受电座10的正常受电工作。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受电电极与座本体之间夹设有绝缘结构,具体地,绝缘结构可以是绝缘胶、绝缘漆、绝缘硅脂、绝缘膜、塑料片或陶瓷片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座本体的材质配置为绝缘材质,同时受电电极与座本体之间夹设有绝缘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座本体11设有收容槽11c,收容槽11c用以供笔记本电脑的底部嵌设。具体地,座本体11包括本体段111、及设于本体段111的侧缘的夹持翻边112,夹持翻边112朝向本体段111的中部凸设有夹持凸部113,夹持凸部113用以抵持在笔记本电脑上,本体段111、夹持翻边112及夹持凸部113共同限定出该收容槽11c。如此,能够使受电座10稳定地嵌套在笔记本电脑的底部,并实现快速安装和拆卸,从而方便用户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在笔记本电脑上安装该受电座10,同时也方便用户拆卸受电座10以对受电座10和笔记本电脑进行日常清洁。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座本体通过真空吸盘吸附在壳底盖上。
请参照图1至5,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座本体11朝向受电电极12凸设有至少四个座支脚114,至少四个座支脚114呈矩形的四角方位间隔分布,两个受电电极12分设于两个座支脚114上,座支脚114的远离受电电极12的一侧呈沉槽11a设置。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座支脚114的凸出面及沉槽11a均呈弧面设置,例如是球面状或接近球面状。不失一般性地,笔记本电脑的壳底盖72上通常设有至少四个外凸支脚721,以将笔记本电脑垫高而有利于其散热。座支脚114的沉槽11a起到避让笔记本电脑的外凸支脚721的效果,从而方便受电座10与笔记本电脑的安装,并能够允许笔记本电脑的壳底盖72较好地贴合在座本体11的内侧面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座支脚。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供电电极912呈面状设置,受电电极12呈点状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点状指的是,点状结构在面状结构上的接触面积远小于面状结构的面积,也即,是个相对大小关系,所以,点状并非特指只是一个小小触点。如此,相较于供电电极和受电电极均呈点状设置而言,本实施例中,笔记本电脑不需要与桌面精准定位,就能使供电电极与受电电极发生抵接,也即,支持笔记本电脑能够随意地放置在桌面上就能实现充电。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节省供电电极或受电电极的用料量,从而节省制造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供电电极和受电电极均呈面状设置;或者,供电电极呈点状设置,受电电极呈面状设置。
请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转接部13位于座本体11的外侧,座本体11的侧边缘对应连接电路14设有避让口11d,连接电路14的一端穿过避让口11d并与转接部13连接。如此,能够避免转接部13被夹在座本体11与受电设备70之间,导致磨损及难以操作的问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避让口,座本体的侧边缘向外侧凸起并形成有沉槽,连接电路的一端收容预沉槽并翻越座本体的侧边,而与转接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转接部13包括相连接的转接头13b和连接头13a,转接头13b用以与充电连接位71连接,连接头13a可拆卸连接于连接电路14。具体而言,连接电路14与连接头13a通过连接器15可拆卸连接,连接器15位于连接电路14的远离座本体11的一侧。连接器15可以是板对板连接器15、板对线连接器15等,根据连接电路14与连接头13a的具体结构设定即可;连接器15的结构形式可采用卡口连接、卡锁连接、推拉式连接、直插式连接等。如此,既能够方便转接部13与连接电路14的安装,又能够方便用户拆装转接部13以对转接部13进行日常清洁、维修和更换。容易理解地,由于转接部13长期暴露在受电座10的外侧,容易积聚有灰尘、脏污,所以存在日常清洁的需求,单独拆下转接部13能够方便用户对其进行清洁。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转接部包括转接头,转接头直接安装在连接电路的端部。在另一些实施中,转接部包括相连接的转接头和至少两导电线,导电线的端部裸露,连接电路配置为导电线,转接部上的导电线能够与连接电路的导电线相互缠绕以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转接部13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转接部13的型号设为不同,并择一地连接于连接电路14。不失一般性地,不同厂家生产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是不同型号的笔记本电脑,其充电接口71的尺寸型号可能存在差异。本实施例中,通过向用户同时提供多种型号的转接头13b(转接部13),以适配不同型号的充电接口71,也即,使该受电座10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笔记本电脑,从而提升该受电座10的通用性及使用灵活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其次,由于转接部13与连接电路14是可拆卸连接,所以能够方便用户更换所需的转接部1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转接头13b可以包括Type-C接头、圆形接头及方形接头,以分别适配于Type-C接口、圆形接口及方形接口。
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受电座10还包括护盖16,护盖16连接于座本体11,并用以至少遮罩连接头13a。如此,能够保护显露在座本体11的外侧的连接头13a、连接器15及连接电路14,并保证这三者的连接关系,避免因这三者意外脱开导致充电工作异常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护盖16还遮罩至少部分的转接头13b。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护盖16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盖体161和第二盖体162,第一盖体161遮罩连接头13a,第二盖体162遮罩转接头13b。如此,护盖16还同时保护转接头13b,能够避免转接头13b在使用过程中被意外磕碰导致损坏的风险,还能起到部分防尘防水的效果。其次,由于第一盖体161和第二盖体162分体设置,所以用户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安装,从而提升受电座10的使用灵活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护盖包括第一盖段和第二盖段,第一盖段和第二盖段成型为一体设置,第一盖段遮罩连接头,第二盖段遮罩转接头。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盖体161可拆卸连接于座本体11,第二盖体162嵌设在转接头13b上。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61设有卡凸,座本体11对应卡凸设有卡槽,卡凸能够卡置于卡槽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护盖通过魔术贴、螺钉锁附等方式与座本体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受电装置,包括受电设备、及前述的受电座,该受电座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受电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受电座的座本体安装于受电设备,受电设备配置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智能音箱、扫地机等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受电座,用于受电设备和供电结构之间,所述受电设备设有充电连接位,所述供电结构设有在支撑面上显露于外的供电电极组,所述供电电极组包括至少两供电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座包括:
座本体,用以供所述受电设备安装;
受电电极组,在所述座本体上显露于外,所述受电电极组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受电电极,所述受电电极组用以与所述供电电极组电连接;以及
转接部,与所述受电电极组电连接,并用以与所述充电连接位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电极组设于所述座本体的底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座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受电电极与所述转接部之间的连接电路,所述连接电路设于所述座本体的远离所述受电电极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受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本体对应所述受电电极设有安装通孔,所述受电电极通过连接柱与所述连接电路连接,所述连接柱位于所述安装通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受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设于所述受电电极,所述连接电路对应所述连接柱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安装通孔并插设于所述安装孔;
和/或,所述座本体对应所述连接电路设有安装槽,所述连接电路收容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通孔位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受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位于所述座本体的外侧,所述座本体的侧边缘对应所述连接电路设有避让口,所述连接电路的一端穿过所述避让口并与所述转接部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受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包括相连接的转接头和连接头,所述转接头用以与所述充电连接位连接,所述连接头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连接电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受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电路与所述连接头通过连接器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连接电路的远离所述座本体的一侧;
和/或,所述转接部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所述转接部的型号设为不同,并择一地连接于所述连接电路;
和/或,所述受电座还包括护盖,所述护盖连接于所述座本体,并用以至少遮罩所述连接头。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受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本体设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用以供所述受电设备嵌设;
和/或,所述座本体朝向所述受电电极凸设有至少四个座支脚,至少四个所述座支脚呈矩形的四角方位间隔分布,两个所述受电电极分设于两个所述座支脚上,所述座支脚的远离所述受电电极的一侧呈沉槽设置;
和/或,所述座本体的材质配置为绝缘材质,或者,所述受电电极与所述座本体之间夹设有绝缘结构。
10.一种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受电设备、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受电座,所述受电座的座本体安装于所述受电设备,所述受电设备配置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或扫地机。
CN202220814177.5U 2022-04-08 2022-04-08 受电座和受电装置 Active CN218242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14177.5U CN218242510U (zh) 2022-04-08 2022-04-08 受电座和受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14177.5U CN218242510U (zh) 2022-04-08 2022-04-08 受电座和受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2510U true CN218242510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61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14177.5U Active CN218242510U (zh) 2022-04-08 2022-04-08 受电座和受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42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74761B2 (en) Composite table lighting structure for wired charging and wireless charging
US20110227527A1 (en) Wireless charging kit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8888524B2 (en) Modular power adapter assembly
CN218682799U (zh) 供电桌
CN218242510U (zh) 受电座和受电装置
KR20140062837A (ko) 휴대형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휴대형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용 거치형 도킹 스테이션
CN219067905U (zh) 便于组装的移动电源
CN218449512U (zh) 受电设备
CN218070244U (zh) 受电片和受电装置
CN217406215U (zh) 充电装置
CN217882195U (zh) 供电片
CN213936642U (zh) 一种立柱式可拆卸防雷插座
CN218783584U (zh) 供电座
KR200474737Y1 (ko) 모바일 단말기용 충전 거치대
CN114696419A (zh) 充电装置
CN220121402U (zh) 一种移动式电子白板
CN219124115U (zh) 多功能逆变器及电动自行车电池套件
CN212435421U (zh) 一种箱体、不间断电源和通信设备
CN217508362U (zh) 一种便于放置的无线充电装置
CN218783630U (zh) 一种折叠无线充电器
CN219420369U (zh) Ups电源
CN219018505U (zh) 便携式移动电源
CN218006683U (zh) 一种基站结构
CN218243115U (zh) 多接口的电源装置及移动电源
CN215189959U (zh) 多功能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