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49512U - 受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受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49512U
CN218449512U CN202220813996.8U CN202220813996U CN218449512U CN 218449512 U CN218449512 U CN 218449512U CN 202220813996 U CN202220813996 U CN 202220813996U CN 218449512 U CN218449512 U CN 218449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ceiving
receiving electrode
power
power supply
bottom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1399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岚
谭嘉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1399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495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49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49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受电设备,能够与支撑面上的供电结构电连接,所述供电结构包括供电电极组,所述供电电极组包括至少两供电电极,所述受电设备包括壳体、主控电路板、受电电极组及连接电路,主控电路板,设于所述壳体内;受电电极组在所述壳体上显露于外,所述受电电极组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受电电极,所述受电电极组用以与所述供电电极组电连接;连接电路连接于所述受电电极组与所述主控电路板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升受电设备供电或充电的操作便捷性,并能避免桌面上飞线问题以使桌面更加整洁,还能以有线充电的效率来获得无线充电的体验,且相较于无线充电技术,还能使受电装置在桌面上具有更大的移动范围。

Description

受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受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智能设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例如笔记本电脑和扫地机,前者具备良好的便携性、及应用场景多样化的优势,而能够满足用户自由办公、娱乐的需求,后者通过自动打扫、清洁地面,而能够减轻用户的卫生清洁负担。但这些智能设备均存在工作耗电量高,导致需要频繁充电的问题,并且充电操作不够简便。例如,现有笔记本电脑的充电操作,每次充电时都需要用户先将电源适配器的电源插头插到电源插座上,然后辨别笔记本电脑上充电接口的所在位置,并目视着将电源适配器的充电插头对准充电接口,以便能将充电插头准确插入充电接口。可以看出,该受电设备(笔记本电脑)的充电操作不仅步骤繁琐,且不支持用户盲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受电设备,旨在提升受电设备供电或充电的操作便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受电设备包括:
能够与支撑面上的供电结构电连接,所述供电结构包括供电电极组,所述供电电极组包括至少两供电电极,所述受电设备包括:
壳体;
主控电路板,设于所述壳体内;
受电电极组,在所述壳体上显露于外,所述受电电极组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受电电极,所述受电电极组用以与所述供电电极组电连接;以及
连接电路,连接于所述受电电极组与所述主控电路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壳底盖,所述受电电极组设于所述壳底盖的底面,所述连接电路设于所述壳底盖的远离所述受电电极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壳底盖对应所述受电电极设有安装通孔,所述受电电极通过连接柱与所述连接电路连接,所述连接柱位于所述安装通孔。
可选地,所述连接柱设于所述受电电极,所述连接电路对应所述连接柱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安装通孔并插设于所述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连接电路粘接于所述壳底盖。
可选地,所述连接电路配置为导电线、导电箔、导电片、导电薄膜、及柔性电路板的其中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壳底盖朝向所述受电电极凸设有至少四个外凸支脚,至少四个所述外凸支脚呈矩形的四角方位间隔分布,两个所述受电电极分设于两个所述外凸支脚上。
可选地,所述受电电极设有四个,四个所述受电电极分设于四个所述外凸支脚,位于所述壳底盖同一侧的两所述受电电极相电连接,并与其余两所述受电电极相互绝缘设置。
可选地,所述壳底盖的材质配置为绝缘材质。
可选地,所述受电电极与所述壳底盖之间夹设有第一绝缘结构。
可选地,所述连接电路与所述壳底盖之间夹设有第二绝缘结构。
可选地,所述受电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子元器件,所述连接电路与所述电子元器件之间夹设有第三绝缘结构。
可选地,所述主控电路板设有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电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器配置为弹簧顶针。
可选地,所述受电设备还包括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受电设备还包括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电连接的充电连接位,所述充电连接位用以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受电设备配置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或扫地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支撑面上设有两供电电极并分别作为正极端和接地端(负极端),以与两受电电极分别电连接并构成电路回路。如此,当需要充电时,只需将受电设备放置到支撑面上,以使供电电极与受电电极接触即可,此时外部电源的电能至少依次通过供电电极、受电电极、及连接电路,以向主控电路板供电并支持受电设备能够正常工作,例如笔记本电脑的工作电能可以是直接由外部电源提供,而不一定是由笔记本电脑内的充电电池提供。当然,也可以是经由主控电路板向充电电池充电,然后再由充电电池提供笔记本电脑工作所需的电能。该供电/充电操作过程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支持用户盲操作,从而提高受电设备的充电操作便捷性。例如,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用户至少不需要每次都进行寻找笔记本电脑上的充电接口,以及将充电插头对准并插入充电接口的操作,从而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
除此以外,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能避免桌面上飞线问题以使桌面更加整洁,又能以有线充电的效率来获得无线充电的体验,且相较于无线充电技术,还能使受电装置在桌面上具有更大的移动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受电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受电设备的内部结构一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受电设备的内部结构另一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受电设备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受电设备的仰视图;
图6为图5中受电设备在B-B处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受电设备运用在桌子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587544790000031
Figure BDA000358754479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智能设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例如笔记本电脑和扫地机,前者具备良好的便携性、及应用场景多样化的优势,而能够满足用户自由办公、娱乐的需求,后者通过自动打扫、清洁地面,而能够减轻用户的卫生清洁负担。但这些智能设备均存在工作耗电量高,导致需要频繁充电的问题,并且充电操作不够简便。例如,现有笔记本电脑的充电操作,每次充电时都需要用户先将电源适配器的电源插头插到电源插座上,然后辨别笔记本电脑上充电接口的所在位置,并目视着将电源适配器的充电插头对准充电接口,以便能将充电插头准确插入充电接口。可以看出,该受电设备(笔记本电脑)的充电操作不仅步骤繁琐,且不支持用户盲操作。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受电设备,能够与支撑面上的供电结构电连接,所述供电结构包括至少两供电电极,供电电极与诸如电源插座之类的外部电源电连接,参照图1至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受电设备10包括:
壳体11;
主控电路板12(附图中未示出),设于壳体11内;
受电电极组,在壳体11上显露于外,受电电极组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受电电极13,受电电极13用以与供电电极912电连接;以及
连接电路14,连接于受电电极13与主控电路板12之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支撑面81上的两供电电极912分别作为正极端和接地端(负极端),以与两受电电极13分别电连接并构成电路回路。如此,当需要充电时,只需将受电设备10放置到支撑面81上,以使供电电极912与受电电极13接触即可,此时外部电源的电能至少依次通过供电电极912、受电电极13、及连接电路14,以向主控电路板12供电并支持受电设备10能够正常工作,例如笔记本电脑的工作电能可以是直接由外部电源提供,而不一定是由笔记本电脑内的充电电池提供。当然,也可以是经由主控电路板12向充电电池充电,然后再由充电电池提供笔记本电脑工作所需的电能。该供电/充电操作过程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支持用户盲操作,从而提高受电设备10的充电操作便捷性。例如,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用户至少不需要每次都进行寻找笔记本电脑上的充电接口16,以及将充电插头对准并插入充电接口16的操作,从而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壳体上的受电电极与供电电极相接触,以实现对受电设备有线充电的充电形式,能够支持较大的充电功率,从而提升该充电过程的充电效率,以满足诸如笔记本电脑之类的工作功率较高的受电设备的使用需求。也即,能够以有线充电的效率来获得无线充电的体验。
具体而言,支撑面81既可以是诸如桌板80的桌面81这类悬置于空中的平面,也可以是地面或墙面,例如铺设有瓷砖的瓷砖地面。在供电结构90设置在地面的情景下,适用于在地面工作的受电设备10,例如扫地机这类智能设备。具体地,在扫地机的外壳底面设有受电电极13,就能够在该扫地机移动到地面的供电电极912区域后,自动连接供电电极912,并从供电电极912上获取电能,从而显著简化其充电操作。
当支撑面81为桌子的桌面81,也即支撑件为桌子时,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适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或智能音箱等受电设备10。桌子既可以是指公共场景下的办公桌、会议桌、图书馆书桌、餐厅餐台等,也可以是指居家场景下的书房书桌、餐桌、化妆台等,还可以是车辆上的可收纳桌板,例如高铁的座椅背面的小桌板,汽车的前排座椅背面的小桌板等等。当然,除于这些体积较大、不易或不可挪移的结构以外,桌子还可以是可折叠收纳、便携的床上小书桌等。下文将以桌子和笔记本电脑为例进行说明,笔记本电脑的壳体11包括壳底盖111,壳底盖111上设有受电电极13。由于笔记本电脑需要通过电源适配器92才能进行充电,所以可以预先将电源适配器92安装在桌子上,并让电源适配器92与诸如电源插座之类的外部电源相电连接。电源适配器92与供电电极912相连接,所以由外部电源获取到电能至少依次通过电源适配器92、供电电极912、受电电极13、及连接电路14,以向笔记本电脑的主控电路板12供电,从而至少能够支持笔记本电脑正常工作。如此,能够允许在桌面81上只保留供电电极912显露于外,而将其他诸如电源适配器92、电源线等部件置于桌面81之外,例如置于桌底或桌板80的侧面,从而避免桌面81上因摆放电源适配器92、电线等导致桌面81杂乱、不整洁的问题。也即,能避免桌面上飞线问题,以使桌面更加整洁。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场景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情景下,例如桌子为会议室内的会议桌,或图书馆内的书桌,由于桌子预先配置有电源适配器92,所以用户无需携带电源适配器92也能够实现对笔记本电脑的充电,避免用户携带体积硕大、笨重的电源适配器92的困扰,从而方便用户移动办公或娱乐,进而提升用户体验。同理,在居家场景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情景下,也能够在用户移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提供便捷性,例如在书房的书桌上、餐厅的餐桌上、卧室的化妆台上均设有供电电极912及电源适配器92,则能够支持用户在这些位置上移动办公并任意切换位置,全程无需携带电源适配器92。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桌板80上设置供电结构90的形式具有多种,例如,请参照图7,在桌板80一实施例中,先将至少两供电电极912设在供电膜本体911上以形成供电膜91,然后供电膜91利用粘接剂、螺钉或射钉固定在桌板80的桌面81上;电源适配器92设于桌板80侧面或桌板80底面,且电源适配器92与供电电极912之间通过电连接部916进行电连接,电连接部916可以是导电线、导电片、柔性电路板等其中至少一种,电连接部916同样设于供电膜本体911上。在桌板80另一实施例中,先将至少两供电电极912设在一供电座上,供电座可置放或嵌设在桌板80上,连接电路14设于供电座内或供电座的底面,电源适配器92设于桌板80的侧面或底面。在桌板80又一实施例中,直接将至少两供电电极912嵌设在桌板80上,然后连接电路14设在桌板80内或桌板80底面,并将电源适配器92设于桌板80底面。上述方案中,供电电极912可以配置为导电箔、导电片、导电薄膜、柔性电路板、金属化塑胶体、及弹簧顶针的其中至少一种。具体而言,导电箔可以是铜箔、铝箔等;导电片可以是金属片、导电塑料片等,例如导电硅胶片、导电石墨片、导电泡沫片等;导电薄膜可以是ITO(Indium-Tin Oxide,氧化铟锡)导电膜玻璃、ATO(Antimony Doped Tin Oxide,纳米掺锑二氧化锡)薄膜等;金属化塑胶体可以通过塑料表面金属化或塑料整体金属化的工艺制备。如此,通过平展开来的供电电极912,能够提高供电电极912所覆盖的桌板80面积,从而允许笔记本电脑在桌板80上一定范围内的位移,也即,笔记本电脑上的受电电极13能够在供电电极912所覆盖的区域内进行移动而保持连接关系,从而保证对笔记本电脑的正常供电工作,进而提升该充电操作的使用灵活性及便捷性。也即,相较于无线充电技术,本实施例中,还能使笔记本电脑在桌面上具有更大的移动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供电电极与受电电极之间的连接关系并非特指这两者之间的安装关系,而是包括了受电电极放置在供电电极上的抵持关系。
请参照图1、2、5和6,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受电电极组设于笔记本电脑的壳底盖111的底面。如此,能够方便笔记本电脑上的受电电极13与桌面81上的供电电极912对位,从而方便笔记本电脑在充电操作,并利用笔记本电脑的重量,来使受电电极13持续有效地抵持在供电电极912上,以避免这两者意外脱开导致供电/充电工作异常的问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受电电极组设于受电设备的壳体侧壁上,以与设在墙面上的供电电极配合工作。例如,供电膜安装在墙面上并靠近地面设置,扫地机的壳体侧壁上设有受电电极,当扫地机朝向墙面靠近时,会使受电电极与墙面上的供电电极相抵接而构成电路回路,从而实现充电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至少两受电电极13包括互相间隔设置的第一受电电极131、第二受电电极132和第三受电电极133,第一受电电极131作为正极端,第二受电电极132作为接地端,第三受电电极133作为信号端。可以理解地,桌板80上设有多个供电电极912,具体包括第一供电电极913、第二供电电极914及第三供电电极915,并分别与第一受电电极131、第二受电电极132和第三受电电极133一一对应设置。具体而言,第一受电电极131和第二受电电极132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第二受电电极132与第三受电电极133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相交设置。如此,通过设置第三受电电极133作为信号端,能够方便电源适配器92经由受电电极13直接获取到笔记本电脑的充电参数。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受电座上只设置相互间隔的第一受电电极和第二受电电极,第一受电电极作为正极端,第二受电电极作为接地端,桌板的供电电极对应设有第一供电电极和第二供电电极,以与第一受电电极和第二受电电极电连接以构成电路回路;其中,可以采用载波通信、负载识别电路或无线通信等方式,以使电源适配器获取供电过程中所需的供电参数。例如,将负载识别电路模块设在供电膜的受电电极与电连接部之间,或在电源适配器上,以商议笔记本电脑的充电电压、电流等参数。又例如,笔记本电脑上设有第一无线模块,供电座或电源适配器上设有第二无线模块,第一无线模块与第二无线模块能够实现无线通信连接,以便将笔记本电脑的充电参数传输给电源适配器;具体地,无线模块可以采用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模块、蓝牙模块、5G(第5代移动通信)模块、4G(第4代移动通信)模块等任一种形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受电电极、第二受电电极及第三受电电极沿同一方向间隔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受电电极组还包括第四受电电极134,四个受电电极13(包括第一受电电极131、第二受电电极132、第三受电电极133及第四受电电极134)呈矩形的四角方位间隔分布。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第一受电电极131和第二受电电极132位于笔记本电脑的左侧,第三受电电极133和第四受电电极134位于笔记本电脑的右侧,且第三受电电极133和第四受电电极134相电连接并共同作为信号端。也即,第三受电电极133和第四受电电极134相电连接,并与第一受电电极131和第二受电电极132相互绝缘设置。如此,四个受电电极13呈矩形的四角方位分布,能够避免受电座放置不平稳的问题。可以理解地,桌板80上的第三供电电极915同时对应第三受电电极133和第四受电电极134设置,如此,能够增大信号端的可抵接面积,从而允许笔记本电脑的信号端在桌板80上进行一定范围的移动,进而提升充电操作的使用灵活性。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受电电极还可以设置为5个,或6个,8个等,具体数量不做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三受电电极和第四受电电极相电连接并共同作为正极端、第一受电电极和第二受电电极则分别作为信号端和接地端;或者是第三受电电极和第四受电电极相电连接并共同作为接地端、第一受电电极和第二受电电极则分别作为信号端和正极端。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受电电极13配置为导电箔、导电片、导电薄膜、金属化塑胶体、及柔性电路板的其中至少一种。如此,通过平展开来的受电电极13,能够提高受电电极组所覆盖的壳底盖111底面的面积,从而允许笔记本电脑在桌板80上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位移,也即,供电电极912能够在受电电极13所覆盖的壳底盖111底面区域上进行移动而保持抵接电连接关系,从而保证对笔记本电脑的正常充电工作,进而提升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灵活性及便捷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受电电极还可以配置为弹簧顶针等。
请参照图3至6,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连接电路14设于壳底盖111的远离受电电极13的一侧。具体而言,壳底盖111对应受电电极13设有安装通孔,受电电极13通过连接柱135与连接电路14连接,连接柱135位于安装通孔。如此,能够避免连接电路14长期暴露在外而导致受损的问题,起到保护连接电路14的效果,从而提高受电座的使用寿命。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连接电路设在壳底盖的底面,供电座还包括覆盖连接电路的保护膜或垫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受电电极设于壳底盖的边缘,连接电路的一端连接于受电电极,另一端翻越壳底盖的侧边并延伸至壳底盖的远离受电电极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连接柱135设于受电电极13,连接电路14对应连接柱135设有安装孔,连接柱135的一端穿过安装通孔并插设于安装孔。具体地,受电电极13的连接柱135穿出安装通孔后,与连接电路14上的安装孔插接卡置,即可完成受电电极13与连接电路14的安装。如此,能够方便受电电极13与连接电路14之间的安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连接柱设于连接电路,连接柱的一端穿过安装通孔并通过导电胶水粘接到受电电极上。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连接电路14配置为导电箔、导电片、导电薄膜、及柔性电路板的其中至少一种。如此,利用厚度尺寸较小的连接电路14结构,有利于壳底盖111的薄型化设计,从而避免对笔记本电脑的厚度尺寸造成显著影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连接电路配置为导电线。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连接电路14粘接于壳底盖111,受电电极13粘接于壳底盖111。如此,既方便工人安装受电电极13及连接电路14,又能够保证受电电极13与连接电路14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提高笔记本电脑的工作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受电电极的连接柱焊接或粘接固定于连接电路的安装孔上。
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受电电极13与壳底盖111之间夹设有第一绝缘结构(附图中未示出),连接电路14与壳底盖111之间夹设有第二绝缘结构;受电设备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的电子元器件(包括主控电路板、散热器、风扇等),连接电路与电子元器件之间夹设有第三绝缘结构。具体而言,绝缘结构可以是绝缘胶、绝缘漆、绝缘硅脂、绝缘膜15、塑料片或陶瓷片等。本实施例中,受电电极13通过绝缘胶粘接到壳底盖111的底面,连接电路14设在一张绝缘膜15上,绝缘膜15的背离连接电路14的一侧设有粘接剂并固定在壳底盖111的内侧。其次,可以选择在电子元器件的朝向连接电路的一侧粘贴绝缘膜,或涂覆绝缘硅脂。如此,能够避免不同的连接电路14之间、或不同的受电电极13之间,借由具有导电性能的壳底盖111或电子元器件发生电连接,导致电路短路的问题,从而能够保证笔记本电脑的正常受电工作。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壳底盖的材质配置为绝缘材质,此时由于壳底盖不导电,所以不必在受电电极与壳底盖之间、或连接电路与壳底盖之间设置绝缘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壳底盖的材质配置为绝缘材质,同时受电电极与壳底盖之间夹设有第一绝缘结构,接电路与壳底盖之间夹设有第二绝缘结构。
请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壳底盖111朝向受电电极13凸设有至少四个外凸支脚112,至少四个外凸支脚112呈矩形的四角方位间隔分布,四个受电电极13分设于四个外凸支脚112上。具体而言,受电电极13的中部随型外凸支脚112,配置为朝外凸出设置。也即,受电电极13的朝向壳底盖111的一侧设有沉槽,沉槽能够适配笔记本电脑的外凸支脚112,从而方便受电电极13随型地粘贴到外凸支脚112上,以使受电电极13更好地贴合壳底盖111,避免受电电极13因边缘褶皱而容易与壳底盖111意外脱开的问题。其次,通过四个外凸支脚112能够架高受电设备10,从而提升其散热性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受电电极不设置在外凸支脚上,或者是不设置外凸支脚。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供电电极912呈面状设置,受电电极13呈点状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点状指的是,点状结构在面状结构上的接触面积远小于面状结构的面积,也即,是个相对大小关系,所以,点状并非特指只是一个小小触点。如此,相较于供电电极和受电电极均呈点状设置而言,本实施例中,笔记本电脑不需要与桌面精准定位,就能使供电电极与受电电极发生抵接,也即,支持笔记本电脑能够随意地放置在桌面上就能实现充电。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节省供电电极或受电电极的用料量,从而节省制造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供电电极和受电电极均呈面状设置;或者,供电电极呈点状设置,受电电极呈面状设置。
请参照图1和6,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主控电路板12设有连接器121,连接器121的一端与连接电路14电连接。具体而言,连接器121配置为弹簧顶针(Pogo Pin),如此,方便主控电路板12与连接电路14的安装,且能够有效保证主控电路板12与连接电路14的连接关系,从而提高笔记本电脑的工作稳定性。其次,弹簧顶针具有结构简单、小巧的优势,并且传输性能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可以配置为板对板连接器、板对线连接器等,根据连接电路与连接头的具体结构设定即可;连接器的结构形式可采用卡口连接、卡锁连接、推拉式连接、直插式连接等。
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受电设备10还包括充电电池(附图中未示出),充电电池与主控电路板12电连接。如此,受电电极13所获取的电能通过主控电路板12输入给充电电池并储存起来,当使用场景无外部电源时,笔记本电脑就能够依靠充电电池内的电能进行工作,从而提高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便捷性和灵活性。
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受电设备10还包括与主控电路板12电连接的充电连接位16,充电连接位16用以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具体地,充电连接位16可以是充电接口16、充电接头、充电触点等,本实施例中,笔记本电脑的壳体11侧壁上设有充电接口16。如此,提供充电接口16作为备用、额外的充电方式,方便用户根据使用场景和需求进行合理选择,也即,用户既可以选择通过充电接口16来获取外部电源的电能,也可以选择通过受电电极13来获取外部电源的电能,从而提升受电设备10的使用场景适配性。例如,当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环境里不具备设有供电电极912的桌子时,用户就可以通过充电接口16来连接外部电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充电连接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受电设备,能够与支撑面上的供电结构电连接,所述供电结构包括供电电极组,所述供电电极组包括至少两供电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设备包括:
壳体;
主控电路板,设于所述壳体内;
受电电极组,在所述壳体上显露于外,所述受电电极组包括间隔分布的至少两受电电极,所述受电电极组用以与所述供电电极组电连接;以及
连接电路,连接于所述受电电极组与所述主控电路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壳底盖,所述受电电极组设于所述壳底盖的底面,所述连接电路设于所述壳底盖的远离所述受电电极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底盖对应所述受电电极设有安装通孔,所述受电电极通过连接柱与所述连接电路连接,所述连接柱位于所述安装通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受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设于所述受电电极,所述连接电路对应所述连接柱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柱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通孔并插设于所述安装孔;
和/或,所述连接电路粘接于所述壳底盖;
和/或,所述连接电路配置为导电线、导电箔、导电片、导电薄膜、及柔性电路板的其中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底盖朝向所述受电电极凸设有至少四个外凸支脚,至少四个所述外凸支脚呈矩形的四角方位间隔分布,两个所述受电电极分设于两个所述外凸支脚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受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电极设有四个,四个所述受电电极分设于四个所述外凸支脚,位于所述壳底盖同一侧的两所述受电电极相电连接,并与其余两所述受电电极相互绝缘设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底盖的材质配置为绝缘材质;
和/或,所述受电电极与所述壳底盖之间夹设有第一绝缘结构;
和/或,所述连接电路与所述壳底盖之间夹设有第二绝缘结构;
和/或,所述受电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子元器件,所述连接电路与所述电子元器件之间夹设有第三绝缘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电路板设有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电路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受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配置为弹簧顶针;
和/或,所述受电设备还包括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受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设备还包括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电连接的充电连接位,所述充电连接位用以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和/或,所述受电设备配置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或扫地机。
CN202220813996.8U 2022-04-08 2022-04-08 受电设备 Active CN2184495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13996.8U CN218449512U (zh) 2022-04-08 2022-04-08 受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13996.8U CN218449512U (zh) 2022-04-08 2022-04-08 受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49512U true CN218449512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79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13996.8U Active CN218449512U (zh) 2022-04-08 2022-04-08 受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495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227527A1 (en) Wireless charging kit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EP1814016A1 (en) Portable power supply for USB devices
CN218682799U (zh) 供电桌
CN218449512U (zh) 受电设备
CN218070244U (zh) 受电片和受电装置
CN218242510U (zh) 受电座和受电装置
CN217882195U (zh) 供电片
CN211718793U (zh) 便携显示器和便携显示器组件
CN214707215U (zh) 磁吸式充电设备
CN214045107U (zh) 一种可组装可拆分的多功能无线充电器
CN218783584U (zh) 供电座
CN214101198U (zh) 一种多功能的电源适配器
CN208094250U (zh) 一种无线充电组件
CN217406215U (zh) 充电装置
KR200474737Y1 (ko) 모바일 단말기용 충전 거치대
CN220510369U (zh) 侧面接触用电单元和无线充电器
CN205509542U (zh) 复合式充电器
CN218243115U (zh) 多接口的电源装置及移动电源
CN219760715U (zh) 一种折叠式三合一无线充电器
CN219124115U (zh) 多功能逆变器及电动自行车电池套件
CN212393083U (zh) 连接器摆放结构及其电子装置
CN220773552U (zh) 一种具有充电功能的电脑键盘
CN215189959U (zh) 多功能桌
CN218386056U (zh) 一种自带无线充支架功能电源插板
CN114696419A (zh) 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