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8505U - 便携式移动电源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移动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8505U
CN219018505U CN202223234827.8U CN202223234827U CN219018505U CN 219018505 U CN219018505 U CN 219018505U CN 202223234827 U CN202223234827 U CN 202223234827U CN 219018505 U CN219018505 U CN 2190185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
power supply
shell
interface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3482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勇明
陈雄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pk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pk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pk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pk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3482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85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85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85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该移动电源包括壳体、电池组件以及多个电路板;壳体具有顶壁以及与顶壁邻接的多个侧壁;电池组件设于壳体内,用于与便携式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电连接;多个电路板包括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均分设于壳体的顶壁和/或多个侧壁上,工作电路分别布置于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多个电路板,使得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可以布置于不同的电路板上,减少移动电源的线路连接,从而缩小移动电源的整体体积,以便用户携带使用。

Description

便携式移动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它们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数码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这使得数码产品的续航能力较差。为了提高数码产品的使用时间,移动电源应运而生。
移动电源是一种集充电和放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电源,可以给数码产品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
但是,现有市场的便携式电源大多数只包括单一的电路板,而电源所有的工作电路均设于该电路板上,并通过导线与电路板形成多线路连接,这就导致移动电源整体的体积较大,不便携带,也不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旨在缩小移动电源的整体体积,以便用户携带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包括:
壳体,具有顶壁以及与所述顶壁邻接的多个侧壁;
电池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与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电连接;以及
多个电路板,包括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所述主控板、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以及所述接口板均分设于所述壳体的顶壁和/或多个侧壁上,所述工作电路分别布置于所述主控板、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以及所述接口板上。
优选地,所述主控板安装于所述顶壁,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以及所述接口板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侧壁。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散热风扇,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散热风扇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口对应所述散热口的位置设置,所述散热风扇分别与所述电池组件、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
所述散热风扇,用于将所述工作电路工作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环境。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第一散热板,设于所述壳体,并对应所述散热口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板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把手,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把手一对一设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表面,所述把手用于供用户手提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外壁对应所述把手的位置设置有容纳人体手部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把手围合形成导向口。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充电插座,设于所述壳体,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充电插座用于外接具有充电插头的电子设备。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车用充电接口,设于所述壳体,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车用充电接口用于外接电动车。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USB输出接口,设于所述壳体,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USB输出接口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USB输出接口用于外接具有USB输入接口的可移动设备。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DC输出接口,设于所述壳体,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DC输出接口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DC输出接口用于外接具有DC输入接口的直流用电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的便携式移动电源,该移动电源包括壳体、电池组件以及多个电路板;壳体具有顶壁以及与顶壁邻接的多个侧壁;电池组件设于壳体内,用于与便携式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电连接;多个电路板包括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均分设于壳体的顶壁和/或多个侧壁上,工作电路分别布置于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多个电路板,使得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可以布置于不同的电路板上,减少移动电源的线路连接,从而缩小移动电源的整体体积,以便用户携带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移动电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移动电源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壳体 11 顶壁
12 侧壁 20 电池组件
30 电路板 40 第一散热板
50 把手 60 导向槽
61 支撑区 62 导向区
70 充电插座 80 车用充电接口
90 USB输出接口 100 DC输出接口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可以理解的是,目前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它们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数码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这使得数码产品的续航能力较差。为了提高数码产品的使用时间,移动电源应运而生。
移动电源是一种集充电和放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电源,可以给数码产品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
但是,现有市场的便携式电源大多数只包括单一的电路板30,而电源所有的工作电路均设于该电路板30上,并通过导线与电路板30形成多线路连接,这就导致移动电源整体的体积较大,不便携带,也不便使用。
为此,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旨在缩小移动电源的整体体积,便于携带,便于使用。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便携式移动电源包括:
壳体10,具有顶壁11以及与所述顶壁11邻接的多个侧壁12;
电池组件20,设于所述壳体10内,用于与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电连接;以及
多个电路板30,包括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所述主控板、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以及所述接口板均分设于所述壳体10的顶壁11和/或多个侧壁12上,所述工作电路分别布置于所述主控板、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以及所述接口板上。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用于安装电池组件20和多个电路板30,其包括底壁、顶壁11以及设于底壁与顶壁11之间的多个侧壁12,多个侧壁12的两端均分别与底壁的顶部、顶壁11的底部邻接。可选的,壳体1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多边形。为了增强移动电源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减少移动电源的制作成本,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可选的,壳体10可以由金属材质制成,也可以由塑料材质制成,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具体地,电池组件20用于给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供电,其一般设于壳体10内,以减少外部环境因素对电池组件20的影响,延长电池组件20的使用寿命。可选的,电池组件20与壳体1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进一步地,工作电路包括控制电路、整流电路、逆变电路等等。为了减少不同电路之间的线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设置有多个电路板30。多个电路板30包括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其中,主控板又称主板、主机板、系统板、母板、底板等,用于控制便携式移动电源中各部件的工作;驱动板用于驱动工作电路工作;电容板用于滤除电池组件20经整流输出的直流电中的交流谐波;电源板用于将输入的电源电压(比如工频220V)转换成工作电路中控制电路或整流电路等所需的各等级工作电压(比如12V或15V);接口板用于扩展主控板对外连接的通用接口。
需要说明的是,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均设于壳体10内,并可选择性地安装于顶壁11和/或侧壁12上。可选的,在电池组件20安装在壳体10的底壁的前提下,安装的方式可以是主控板安装在顶壁11上,而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分别安装在不同的侧壁12上,或者是主控板、驱动板安装在顶壁11上,而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分别安装在不同侧壁12上,具体在此没有特殊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而且,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的型号和数量在此均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进一步地,控制电路、整流电路、逆变电路等工作电路分别布置于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上。如此,在移动电源装配的过程中,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不再设置在同一电路板30上,减少了壳体10内的线路连接,缩小了移动电源的整体体积,从而使得移动电源达到便于携带、便于使用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的便携式移动电源,该移动电源包括壳体10、电池组件20以及多个电路板30;壳体10具有顶壁11以及与顶壁11邻接的多个侧壁12;电池组件20设于壳体10内,用于与便携式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电连接;多个电路板30包括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均分设于壳体10的顶壁11和/或多个侧壁12上,工作电路分别布置于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0内设置多个电路板30,使得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可以布置于不同的电路板30上,减少移动电源的线路连接,从而缩小移动电源的整体体积,以便用户携带使用。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板安装于所述顶壁11,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以及所述接口板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侧壁12。
可以理解的是,由上述实施例可知,壳体1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则壳体10具有底壁、顶壁11以及四个侧壁1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均设置为一个。在电池组件20放置在壳体10的底壁,而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均设于壳体10内的前提下,主控板安装于壳体10的顶壁11上,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分别安装于壳体10的四个侧壁12。
如此,通过这样的结构设置,不仅可以使得壳体10内的结构更加紧凑,提高了移动电源的结构稳定性,也可以减少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的线路连接,整体缩小移动电源的体积,提高用户使用移动电源的便捷性。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散热风扇,设于所述壳体10,所述壳体10对应所述散热风扇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口对应所述散热口的位置设置,所述散热风扇分别与所述电池组件20、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
所述散热风扇,用于将所述工作电路工作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环境。
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电源在工作的过程中,其上的控制电路、整流电路、逆变电路等工作电路会产生较大的热量,聚集的热量会对电路板30的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移动电源输出电流和电压的稳定性,降低其工作的可靠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有散热风扇,旨在将电路板30上的工作电路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环境。
可选的,散热风扇的型号在此不做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可选的,散热风扇可以设置在壳体10内,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0上。为了降低散热风扇在运行的过程中对用户的安全隐患,本实施例中的散热风扇设置在壳体10内。壳体10对应散热风扇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口,则散热风扇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可以形成一个风道,有效地加快了间隙内空气的流动性,从而使得电路板30上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快地被间隙内流动的空气带到外部环境。这样,不仅提高了电路板30上的散热效率,减少电路板30上的热量聚集,也进一步保证了电路板30上的工作电路工作的可靠性,进而提高移动电源工作的可靠性。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第一散热板40,设于所述壳体10,并对应所述散热口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板40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可以理解的是,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散热风扇设于壳体10内,而壳体10对应散热风扇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口。为了避免发生用户的手部无意从散热口进入壳体10内而被散热风扇刮伤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设置有具有多个散热孔的第一散热板40。
可选的,第一散热板40可以设于壳体10外,也可以设于壳体10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散热板40对应散热口的位置设于壳体10上,第一散热板40与壳体10围合形成散热槽。而且,第一散热板40的截面形状与散热口的截面形状一致,以满足安装的需求。可选的,散热孔的截面形状不做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具体地,通过设置第一散热板40,不仅可以使得壳体10内产生的热量可以从散热孔散发到外部环境,实现良好的散热,也进一步降低了散热风扇在运行的过程中对用户的安全隐患,提高用户的使用安全。
进一步地,由上述实施例可知,第一散热板40上开设有散热孔。在移动电源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外部环境中的物质颗粒会通过散热孔进入壳体10内,从而对散热风扇、电路板30等部件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移动电源的使用寿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设置有具有多个散热孔的第二散热板,以改善上述问题。第二散热板的截面形状和第一散热板40的截面形状一致,以便将第二散热板安装在散热槽上,进一步缩小移动电源的整体体积。而且,第二散热板的散热孔与第一散热板40的散热孔错落设置。如此,不仅可以保证移动电源基本的散热性能,也避免了过多的外部环境中的物质颗粒进而壳体10内,延长移动电源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把手50,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把手50一对一设于所述壳体10的同一侧表面,所述把手50用于供用户手提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设置有两个供用户手提便携式移动电源的把手50。具体地,把手50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一对一地与壳体10的同一侧表面连接。可选的,把手50与壳体1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为了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把手50与壳体10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可选的,把手50可以由金属材质制成,也可以由塑料材质制成,在此没有特殊限制。如此,在移动电源的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通过手持把手50,对该移动电源进行搬运使用,省时省力。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的外壁对应所述把手50的位置设置有容纳人体手部的导向槽60,所述导向槽60与所述把手50围合形成导向口。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导向槽60具有支撑区61和导向区62,支撑区61与导向区62一体成型;其中,支撑区61靠近导向口设置,支撑区61与把手50垂直设置;导向区62远离导向口设置,导向区62从靠近支撑区61的一端向远离支撑区61的一端倾斜。如此,在用户搬运使用移动电源的过程中,用户的手部经过导向口轻松地逐步进入到导向槽60的支撑区61和导向区62,提起移动电源时其手部也不会受到来自壳体10的外壁的挤压,更方便用户搬运使用。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充电插座70,设于所述壳体10,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充电插座70用于外接具有充电插头的电子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具有充电插头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数码设备,比如平板电脑、手机等等,也可以是家用设备,比如电饭锅、电炒锅等等,具体的设备在此不做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可选的,充电插座70的型号和数量在此均不做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可选的,充电插座70可以设于壳体10外的任一位置上,也可以设于壳体10上的任一位置。为了便于用户使用,本实施例中的充电插座70设于壳体10外的某一侧壁12上,并与工作电路中的控制电路以及逆变电路电连接。具体地,具有充电插头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充电插座70接入移动电源,移动电源中的控制电路接收电子设备的充电信号后,控制逆变电路将电池组件20的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并输出至电子设备,完成对电子设备的供电。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车用充电接口80,设于所述壳体10,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车用充电接口80用于外接电动车。
可以理解的是,电动车可以是电动汽车,也可以是电动自行车,在此不做限制。而车用充电接口80的型号和数量在此均不做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可选的,车用充电接口80可以设于壳体10外的任一位置,也可以设于壳体10上的任一位置。由上述实施例可知,车用充电接口80与充电插座70设于壳体10外的同一侧壁12上,并与工作电路中的控制电路以及逆变电路电连接。具体地,电动车可以通过车用充电接口80接入移动电源,移动电源中的控制电路接收电动车的充电信号后,控制逆变电路将电池组件20中的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并输出至电动车,完成对电动车的供电,以满足用户行车的需求。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USB输出接口90,设于所述壳体10,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USB输出接口90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USB输出接口90用于外接具有USB输入接口的可移动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具有USB输入接口的可移动设备可以是平板电脑,也可以是手机,具体在此不做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可选的,USB输出接口90可以是标准USB接口、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Type-C接口等等。本实施例中的USB输出接口90包括不同电压幅值的标准USB接口以及Type-C接口,以满足不同类型可移动设备的充电需求,适用性更强。
可选的,USB输出接口90可以设于壳体10外的任一位置,也可以设于壳体10上的任一位置。由上述实施例可知,USB输出接口90与充电插座70、车用充电接口80均设于壳体10外的同一侧壁12上,并与工作电路中的控制电路以及逆变电路电连接。具体地,具有USB输入接口的可移动设备可以通过USB输出接口90接入移动电源,移动电源中的控制电路接收可移动设备的充电信号后,控制逆变电路将电池组件20中的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并输出至可移动设备,完成对可移动设备的供电,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DC输出接口100,设于所述壳体10,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DC输出接口100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DC输出接口100用于外接具有DC输入接口的直流用电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具有DC输入接口的直流用电设备多为小功率设备,其可以是使用充电电池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手电筒等等,具体在此不做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而DC输出接口100的型号和数量均在此均不做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具体地,由上述实施例可知,DC输出接口100与充电插座70、车用充电接口80以及USB输出接口90均设于壳体10外的同一侧壁12上,并与工作电路中的控制电路电连接。当具有DC输入接口的直流用电设备通过DC输出接口100接入移动电源时,移动电源中的控制电路接收直流用电设备的充电信号,控制电池组件20直接向直流用电设备输出直流电源,完成对直流用电设备的供电。而且,在本方案具备充电插座70、车用充电接口80以及USB输出接口90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设置DC输出接口100,以便移动电源适用于更多的用电设备,推广性更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顶壁以及与所述顶壁邻接的多个侧壁;
电池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与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的工作电路电连接;以及
多个电路板,包括主控板、驱动板、电容板、电源板以及接口板;所述主控板、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以及所述接口板均分设于所述壳体的顶壁和/或多个侧壁上,所述工作电路分别布置于所述主控板、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以及所述接口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板安装于所述顶壁,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以及所述接口板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侧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散热风扇,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散热风扇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口对应所述散热口的位置设置,所述散热风扇分别与所述电池组件、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
所述散热风扇,用于将所述工作电路工作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环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第一散热板,设于所述壳体,并对应所述散热口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板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把手,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把手一对一设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表面,所述把手用于供用户手提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壁对应所述把手的位置设置有容纳人体手部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把手围合形成导向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充电插座,设于所述壳体,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充电插座用于外接具有充电插头的电子设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车用充电接口,设于所述壳体,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车用充电接口用于外接电动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USB输出接口,设于所述壳体,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USB输出接口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USB输出接口用于外接具有USB输入接口的可移动设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移动电源还包括:
DC输出接口,设于所述壳体,以及与所述工作电路电连接,所述DC输出接口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DC输出接口用于外接具有DC输入接口的直流用电设备。
CN202223234827.8U 2022-12-01 2022-12-01 便携式移动电源 Active CN2190185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4827.8U CN219018505U (zh) 2022-12-01 2022-12-01 便携式移动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4827.8U CN219018505U (zh) 2022-12-01 2022-12-01 便携式移动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8505U true CN219018505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33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34827.8U Active CN219018505U (zh) 2022-12-01 2022-12-01 便携式移动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85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68633B2 (en) External power supply module adapted to be disposed in a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9067905U (zh) 便于组装的移动电源
CN111614145A (zh) 一种储能电源
CN219018505U (zh) 便携式移动电源
CN212627220U (zh) 一种储能电源
CN210273549U (zh) 便携式电源
CN212992219U (zh) 一种具有堆叠结构的高功率适配器
CN212812552U (zh) 一种散热型智能电源适配器
US20220407158A1 (en) Fanless Portable Energy Storage Power Supply
CN112636433A (zh) 一种充电装置以及能量供给装置
CN212435421U (zh) 一种箱体、不间断电源和通信设备
CN215545694U (zh) 便携式逆变焊机散热结构
CN217159317U (zh) 一种模块化移动电源
CN219124115U (zh) 多功能逆变器及电动自行车电池套件
CN217469518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17282300U (zh) 共享充电装置
CN218243115U (zh) 多接口的电源装置及移动电源
CN218071045U (zh) 一种便携式高效充电器
CN216530691U (zh) 一种具有太阳能充电功能的移动电源
CN216286407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适配器
CN214850987U (zh) 一种高压直流电源
CN217282296U (zh) 一种充电器结构
CN215421419U (zh) 一种具有防尘功能的插墙式电源适配器
CN218242510U (zh) 受电座和受电装置
CN216436839U (zh) 一种移动电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