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8998U - 轨道交通系统、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和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轨道交通系统、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和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28998U
CN218228998U CN202222721160.8U CN202222721160U CN218228998U CN 218228998 U CN218228998 U CN 218228998U CN 202222721160 U CN202222721160 U CN 202222721160U CN 218228998 U CN218228998 U CN 2182289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wheel
running
wheels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2116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玉红
刘俊杰
张安庆
毛光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2116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289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289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289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和轨道车辆。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和轨道,轨道包括上板、腹板和下板,轨道车辆包括车身和转向架,转向架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当轨道车辆在轨道上时,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上板和下板之间,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适于在下板上行走,第一走行轮和第一导向轮位于腹板的一侧,第二走行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腹板的另一侧,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夹持腹板以进行导向。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有效减小轨道的截面尺寸,上板防止轨道车辆侧翻,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

Description

轨道交通系统、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和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轨道交通系统10包括轨道车辆1和轨道2,轨道车辆1行驶在轨道2上。轨道车辆1的走行轮3位于轨道2的上方,导向轮4位于轨道2的上表面的下方。但现有的走行轮3凸出于轨道的上表面,使得轨道车辆1的具有较高的高度,不利于轨道车辆1的稳定性和小型化开发。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所述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和轨道,
所述轨道包括上板、腹板和下板,所述腹板连接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
所述轨道车辆包括车身和转向架,所述车身与所述转向架相连;
所述转向架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架体上;
当所述轨道车辆在所述轨道上时,所述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所述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适于在所述下板上行走,所述第一走行轮和第一导向轮位于所述腹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走行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所述腹板的另一侧,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夹持所述腹板以进行导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和轨道,轨道包括上板、腹板和下板,腹板连接在上板和下板之间,轨道车辆包括车身和转向架,车身与转向架相连,转向架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架体上,当轨道车辆在轨道上时,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上板和下板之间,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适于在下板上行走,第一走行轮和第一导向轮位于腹板的一侧,第二走行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腹板的另一侧,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夹持腹板以进行导向。这样,有效减小轨道的截面尺寸,降低轨道的成本及建设周期,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上板和下板之间,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适于在下板上行走,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夹持腹板以进行导向,上板防止轨道车辆侧翻,提高了轨道的负载能力,能够节约空间,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重心低,轨道车辆稳定性和舒适性好,降低轨道车辆的体量,降低轨道车辆成本,有利于轨道车辆的小型化开发。
可选地,所述转向架还包括取电构件,所述腹板具有电轨,所述取电构件与所述电轨相接触且所述取电构件相对于所述电轨能够移动。
可选地,所述转向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沿所述轨道的高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取电构件连接,所述连接杆的沿所述高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架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悬挂组件,所述架体包括主体,所述悬挂组件连接所述车身和所述主体,所述主体沿所述轨道的高度方向位于所述上板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转向架还包括第一动力总成和第二动力总成,所述第一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走行轮转动,所述第二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走行轮转动,所述架体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自所述主体的下表面沿轨道的高度方向朝向所述下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动力总成安装至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动力总成安装至所述第二连接板。
可选地,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牵引构件,所述牵引构件连接所述车身和所述架体,所述牵引构件和所述轨道沿所述轨道的高度方向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架体上,所述架体包括主体,所述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所述主体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的转向架,转向架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架体上,架体包括主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主体的下方。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主体的下方,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重心低,轨道车辆稳定性和舒适性好,降低轨道车辆的体量,降低轨道车辆成本,有利于轨道车辆的小型化开发。
可选地,所述架体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与所述主体的沿所述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一走行轮位于主体的靠近第一连接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向轮和所述第二走行轮位于主体的靠近第二连接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一走行轮均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导向轮和所述第二走行轮均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轮的顶端沿所述第一导向轮的轴向方向不凸出所述第一走行轮的顶端,所述第一导向轮的底端沿所述第一导向轮的轴向方向不凸出所述第一走行轮的底端,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导向轮沿所述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一走行轮的投影部分的重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向轮的顶端沿所述第二导向轮的轴向方向不凸出所述第二走行轮的顶端,所述第二导向轮的底端沿所述第二导向轮的轴向方向不凸出所述第二走行轮的底端,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导向轮沿所述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走行轮的投影部分的重合。
可选地,所述转向架还包括取电构件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取电构件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架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向架还包括第一动力总成和第二动力总成,所述第一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走行轮转动,所述第二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走行轮转动,所述架体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自所述主体的下表面沿轨道车辆的高度方向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动力总成安装至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动力总成安装至所述第二连接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转向架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架体上,架体包括主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主体的下方。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主体的下方,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重心低,轨道车辆稳定性和舒适性好,降低轨道车辆的体量,降低轨道车辆成本,有利于轨道车辆的小型化开发。
可选地,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车身和悬挂组件,所述悬挂组件连接所述车身和所述主体。
可选地,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牵引构件,所述牵引构件连接所述车身和所述主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系统,所述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和上述的轨道车辆,所述轨道包括腹板和下板,所述腹板的底部与所述下板连接,当所述轨道车辆在所述轨道上时,所述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适于在所述下板上行走,所述第一走行轮和第一导向轮位于所述腹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走行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所述腹板的另一侧,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夹持所述腹板以进行导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和上述的轨道车辆,轨道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架,转向架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第二走行轮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架体上,架体包括主体,第二走行轮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第二走行轮主体的下方,轨道包括腹板和下板,腹板的底部与下板连接,当轨道车辆在轨道上时,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适于在下板上行走,第一走行轮和第一导向轮位于腹板的一侧,第二走行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腹板的另一侧,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夹持腹板以进行导向。这样,有效减小轨道的截面尺寸,降低轨道的成本及建设周期,提高了轨道的负载能力,能够节约空间,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重心低,轨道车辆稳定性和舒适性好,降低轨道车辆的体量,降低轨道车辆成本,有利于轨道车辆的小型化开发。
可选地,所述轨道还包括上板,所述上板与所述所述腹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轨道交通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的部分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轨道交通系统的侧视示意图;和
图4为图2所示的轨道交通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轨道交通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轨道车辆 2:轨道
3:走行轮 4:导向轮
10:轨道交通系统 100:轨道交通系统
110:转向架 111:第一走行轮
112:第一导向轮 113:取电构件
114:连接杆 115:架体
116:主体 117:第一连接板
118:悬挂组件 119:第一动力总成
120:牵引构件 121:第二走行轮
122:第二导向轮 123:第二连接板
124:第二动力总成 130:轨道
131:上板 132:下板
133:腹板 134:电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2至图5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100。本实用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100包括轨道车辆和轨道130,轨道车辆在轨道130上行驶。轨道车辆可以为胶轮有轨电车。轨道130可以由钢制成。
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与轨道车辆的高度方向相平行。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与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相平行。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与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平行。轨道130包括上板131、下板132和腹板133,上板131和下板132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间隔设置。上板131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位于下板132的上方。上板131的宽度方向与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相平行。上板131的长度方向与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相平行。上板131的厚度方向与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相平行。下板132的宽度方向与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相平行。下板132的长度方向与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相平行。下板132的厚度方向与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相平行。
腹板133位于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腹板133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顶部与上板131连接。腹板133的顶部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上板131连接。腹板133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底部与下板132连接。腹板133的底部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下板132连接。腹板133的宽度方向与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相平行。腹板133的厚度方向与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相平行。腹板133的长度方向与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相平行。
轨道车辆包括车身和转向架110,转向架110与车身相连。转向架110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122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架体上。车身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至少部分位于上板131的上方。车身的一部分可以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位于上板131的上方。车身的另一部分可以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向下延伸到上板131的下方,以与第一走行轮111和第二走行轮121均可转动地连接。当然,车身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全部可以位于上板131的上方,并且车身可以通过诸如连杆机构连接至第一走行轮111和第二走行轮121。
当轨道车辆在轨道上时,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122均位于上板和下板之间。具体地,第一走行轮111位于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第一走行轮111位于上板131的下方,且与上板131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间隔开。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的空间能够容纳第一走行轮111,以节约空间,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轨道车辆的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高。上板131用于防止第一走行轮111脱轨。下板132支撑第一走行轮111。第一走行轮111适于在下板132上行走。第一走行轮111的轴向方向与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相平行。第一走行轮111能够沿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滚动,以带动轨道车辆沿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移动。
第二走行轮121位于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第二走行轮121位于上板131的下方,且与上板131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间隔开。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的空间能够容纳第二走行轮121,以节约空间,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轨道车辆的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高。第一走行轮111和第二走行轮121分别位于腹板的两侧。上板131用于防止第二走行轮121脱轨。下板132支撑第二走行轮121。第二走行轮121适于在下板132上行走。第二走行轮121的轴向方向与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相平行。第二走行轮121能够沿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滚动,以带动轨道车辆沿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移动。
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对轨道车辆的行驶起到导向作用。第一导向轮112的轴向方向与第一走行轮111的轴向方向相垂直。第一导向轮112的轴向方向与轨道的高度方向D1相平行。第一导向轮112能够相对于轨道130沿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移动。
第一导向轮112位于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第一导向轮112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在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的空间里。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纳第一导向轮112,由此能够节约空间,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
第一导向轮112沿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位于第一走行轮111的侧方。第一导向轮112沿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与第一走行轮111间隔开,以避免对第一走行轮111地移动产生干涉。第一导向轮112布置在第一走行轮111的直径高度之内,无需专门布置,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降低轨道车辆的体量,降低轨道车辆成本。第一导向轮112与腹板133相贴合。第一导向轮112的外周表面与腹板133相贴合。第一导向轮112相对于腹板133能够移动。第一导向轮112能够沿腹板133的长度方向移动,以对轨道车辆进行导向。
第二导向轮122的轴向方向与第二走行轮121的轴向方向相垂直。第二导向轮122的轴向方向与轨道的高度方向D1相平行。第二导向轮122能够相对于轨道130沿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移动。
第二导向轮122位于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第二导向轮122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在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的空间里。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纳第二导向轮122,由此能够节约空间,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
第二导向轮122沿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位于第二走行轮121的侧方。第二导向轮122沿轨道130的长度方向D3与第二走行轮121间隔开,以避免对第二走行轮121地移动产生干涉。第二导向轮122布置在第二走行轮121的直径高度之内,无需专门布置,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降低轨道车辆的体量,降低轨道车辆成本。第二导向轮122与腹板133相贴合。第二导向轮122的外周表面与腹板133相贴合。第二导向轮122相对于腹板133能够移动。第二导向轮122能够沿腹板133的长度方向移动,以对轨道车辆进行导向。
第一走行轮111和第一导向轮112位于腹板133的一侧,第二走行轮121和第二导向轮122位于腹板的另一侧。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分别与腹板133的两侧相贴合。腹板133位于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之间。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夹持腹板133以进行导向。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能够对腹板133施加相反的作用力,由此防止轨道车辆侧翻。
当然,轨道车辆还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第一导向轮112,比如,四个、五个或者六个,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第一导向轮112的位置,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定。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沿轨道车辆的高度方向位于同一高度,以便于平衡轨道车辆的离心力。当然,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沿轨道车辆的高度方向可以不位于同一高度,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第一导向轮112的位置。
第一导向轮112的顶端沿第一导向轮112的轴向方向不凸出于第一走行轮111的顶端。第一导向轮112的底端沿第一导向轮112的轴向方向不凸出于第一走行轮111的底端。由此,避免第一导向轮112对第一走行轮111产生干涉。第一导向轮112还沿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的投影与第一走行轮111部分的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为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由此,以节约空间。
第二导向轮122的顶端沿第二导向轮122的轴向方向不凸出于第二走行轮121的顶端。第二导向轮122的底端沿第二导向轮122的轴向方向不凸出于第二走行轮121的底端。由此,避免第二导向轮122对第二走行轮121产生干涉。第二导向轮122还沿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的投影与第二走行轮121部分的重合。由此,以节约空间。
优选地,轨道130还可以包括两个腹板133,两个腹板133沿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间隔布置。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分别与两个腹板133相接触,对轨道车辆起到转向作用。两个腹板133之间的空腔可以铺设电缆,由此腹板133具有良好的刚度,提高了轨道130的负载能力,使得轨道130中的空间利用率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和轨道,轨道包括上板、腹板和下板,腹板连接在上板和下板之间,轨道车辆包括车身和转向架,车身与转向架相连,转向架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架体上,当轨道车辆在轨道上时,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上板和下板之间,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适于在下板上行走,第一走行轮和第一导向轮位于腹板的一侧,第二走行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腹板的另一侧,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夹持腹板以进行导向。这样,有效减小轨道的截面尺寸,降低轨道的成本及建设周期,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上板和下板之间,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适于在下板上行走,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夹持腹板以进行导向,上板防止轨道车辆侧翻,提高了轨道的负载能力,能够节约空间,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重心低,轨道车辆稳定性和舒适性好,降低轨道车辆的体量,降低轨道车辆成本,有利于轨道车辆的小型化开发。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轨道车辆可以包括电池,电池用于为轨道车辆行驶提供动力。作为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转向架110还包括取电构件113,取电构件113用于获得电力,进而驱动第一走行轮111和第二走行轮121移动,使得轨道车辆行驶。腹板133具有电轨134,电轨134沿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凸出于腹板133。电轨134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位于上板131的下方。电轨134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投影位于上板131中。上板131能够覆盖电轨134,避免电轨134暴露,防止雨水直接滴落在电轨134上,避免故障产生。
取电构件113与电轨134相接触,以使得电轨134能够向取电构件113供电。取电构件113相对于电轨134能够移动。由此使得取电构件113能够在轨道车辆移动过程中获取电量,进而保证轨道车辆的正常行驶。取电构件113可以构造为集电靴。电轨134的结构与现有的电轨134的结构类似,集电靴与现有的集电靴的结构类似,本实施方式对此无意加以限定。
轨道130还包括两个电轨134,两个电轨134沿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分别位于腹板133的两侧。轨道车辆包括两个取电构件113,两个取电构件113沿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分别位于腹板133的两侧。两个取电构件113分别与两个电轨134接触,以分别取电,从而使得轨道车辆具有较好的动力。
为了进一步节约空间,取电构件113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位于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的空间,以充分利用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的空间。取电构件113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位于第一导向轮112的上方。
转向架110还包括连接杆114,连接杆114用于连接取电构件113和架体115。连接杆114的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一端与取电构件113连接。连接杆114的一端可以通过诸如螺栓等连接件与取电构件113连接。连接杆114的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另一端与架体115连接。连接杆114的另一端与架体115通过横杆连接在一起。连接杆114的另一端还可以通过联轴器与导向轮(第一导向轮112或第二导向轮122)的中心连接。导向轮能够相对于连接杆114转动。由此,使得取电构件113与导向轮间隔开,防止取电构件113与导向轮之间产生干涉。
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轨道车辆还包括悬挂组件118,悬挂组件118用于连接车身和架体115。悬挂组件118能够减轻震动,以增强轨道车辆的内部的舒适性。悬挂组件118可以构造为二系悬挂。悬挂组件118包括两个弹簧,弹簧可以为空气弹簧。悬挂组件118的结构与现有的悬挂结构类似,本实施方式对此无意加以限定。
悬挂组件118的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一端连接至车身。悬挂组件118的一端可以通过诸如螺栓等连接件连接至车身。比如,悬挂组件118的一端可以连接至车身的底盘。悬挂组件118的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另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至架体115。
如图4所示,架体115包括主体116,主体116的厚度方向与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相平行。悬挂组件118连接车身和主体116。主体116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位于上板131的上方。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均位于主体116的下方。主体116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与上板131间隔开。由此,以保证轨道车辆在行驶时架体115与轨道130之间不产生干涉。主体116构造为工字板。主体116的四个角部均可以设置有悬挂组件118,以均匀平衡受力,保证轨道车辆的稳定性。
为了保证第一走行轮111能够带动车身移动,轨道车辆还包括牵引构件120,牵引构件120连接车身和架体115。牵引构件120包括牵引杆或中心销。牵引构件120和轨道130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分别位于主体116的两侧。由此,牵引构件120能够牵引位于轨道130的上方的车身移动,避免车身与轨道130之间产生干涉。
可选地,牵引构件120的底部连接至主体116的顶部。牵引构件120可以通过诸如螺栓等连接件连接至主体116。牵引构件120的顶部连接至车身的底盘。牵引构件120可以通过诸如螺栓等连接件连接至车身的底盘。牵引构件120将动力传递给车身,使车身能随动第一走行轮111运动。
牵引构件120沿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位于主体116的中部,以具有良好的平衡性,避免轨道车辆倾斜。优选地,轨道车辆包括两个牵引构件120,两个牵引构件120沿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间隔布置。两个牵引构件120均连接至车身的底盘。由此,进一步使得车身的受力均匀,能够稳定地移动。
如图2所示,架体115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走行轮111和第二走行轮121,以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第一走行轮111和第二走行轮121通过架体115与车身连接,以使得第一走行轮111移动带动轨道车辆移动。
进一步地,轨道车辆还包括第一动力总成119和第二动力总成124,第一动力总成119与第一走行轮111连接以驱动第一走行轮111转动。第一动力总成119还与一个取电构件113电连接,该取电构件113获得的电量能够传递至第一动力总成119,从而进一步控制第一走行轮111的转动。比如,第一动力总成119包括电机,取电构件113所获得的电量能够驱动电机运转。电机包括电机轴,电机轴连接至第一走行轮111的中心。电机轴转动能够带动第一走行轮111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走行轮111能够在下板132上移动。
第二动力总成124与第二走行轮121连接以驱动第二走行轮121转动。第二动力总成124还与另一个取电构件113电连接,该取电构件113获得的电量能够传递至第二动力总成124,从而进一步控制第二走行轮121的转动。比如,第二动力总成124包括电机,取电构件113所获得的电量能够驱动电机运转。电机包括电机轴,电机轴连接至第二走行轮121的中心。电机轴转动能够带动第二走行轮121转动,进而使得第二走行轮121能够在下板132上移动。
第一动力总成119和第二动力总成124沿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分别位于腹板133的两侧。如图3所示,架体115还包括第一连接板117和第二连接板123,第一连接板117和第二连接板123分别与主体的沿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连接。第一连接板117连接至第一动力总成119。第一连接板117自主体116的下表面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朝向下板132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板117的厚度方向与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相平行。第一连接板117沿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位于上板131的侧方。第一连接板117沿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与上板131间隔开。这样,在轨道车辆行驶时,第一连接板117和上板131之间不会产生干涉。
第一连接板117的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一端与主体116连接。第一连接板117可以与主体116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板117的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另一端与第一动力总成119连接。第一连接板117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孔,第一动力总成119可以与孔通过连接件或者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由此,架体115能够将第一动力总成119和悬挂组件118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第一走行轮111和车身连接在一起,保证第一走行轮111和车身的同步移动。第一走行轮111通过第一动力总成119连接至第一连接板117。第一导向轮112通过横杆连接至第一连接板117。
第二连接板123连接至第二动力总成124。第二连接板123自主体116的下表面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朝向下板132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板123的厚度方向与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相平行。第二连接板123沿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位于上板131的侧方。第二连接板123沿轨道130的宽度方向D2与上板131间隔开。这样,在轨道车辆行驶时,第二连接板123和上板131之间不会产生干涉。
第二连接板123的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一端与主体116连接。第二连接板123可以与主体116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板123的沿轨道130的高度方向D1的另一端与第二动力总成124连接。第二连接板123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孔,第二动力总成124可以与孔通过连接件或者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由此,架体115能够将第二动力总成124和悬挂组件118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第一走行轮111和车身连接在一起,保证第一走行轮111和车身的同步移动。第二走行轮121通过第二动力总成124连接至第二连接板123。第二导向轮122通过横杆连接至第二连接板12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100,第一走行轮111和第二走行轮121均隐藏在轨道130的工字梁之内,能有效减小轨道130的截面尺寸,降低轨道130的成本及建设周期。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122、转向架110轨道130和车身形成整体。车身的内部的地板能够平整规则。第一导向轮112布置在第一走行轮111的直径高度之内,无需专门向下延伸布置,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降低轨道车辆的体量,降低轨道车辆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110,转向架110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第二走行轮121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架体115上。架体115包括主体116,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均位于主体116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的转向架110,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均位于主体116的下方,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重心低,轨道车辆稳定性和舒适性好,降低轨道车辆的体量,降低轨道车辆成本,有利于轨道车辆的小型化开发。
正如上述所描述的,架体115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17和第二连接板123,转向架110还包括取电构件113、连接杆114、第一动力总成119和第二动力总成124,本实施方式将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轨道车辆,轨道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架1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轨道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架110,转向架110包括架体115、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第二走行轮121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架体115上,架体115包括主体116,第二走行轮121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均位于第二走行轮121主体116的下方。这样,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均位于主体116的下方,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重心低,轨道车辆稳定性和舒适性好,降低轨道车辆的体量,降低轨道车辆成本,有利于轨道车辆的小型化开发。
正如上述所描述的,轨道车辆还包括车身、悬挂组件和牵引构件,本实施方式将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130和上述的轨道车辆,轨道130包括腹板133和下板132,腹板133的底部与下板132连接,轨道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架110,转向架110包括架体115、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第二走行轮121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架体115上,架体115包括主体116,第二走行轮121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均位于第二走行轮121主体116的下方,当轨道车辆在轨道上时,第一走行轮111和第二走行轮121适于在下板132上行走,第一走行轮111和第一导向轮112位于腹板133的一侧,第二走行轮121和第二导向轮122位于腹板133的另一侧,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夹持腹板133以进行导向。
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减小轨道的截面尺寸,降低轨道的成本及建设周期,提高了轨道的负载能力,能够节约空间,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重心低,轨道车辆稳定性和舒适性好,降低轨道车辆的体量,降低轨道车辆成本,有利于轨道车辆的小型化开发。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轨道130还包括上板131,上板131与腹板133的顶部连接,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均位于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上板131和下板132沿轨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上板131沿轨道的高度方向位于下板132的上方。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的空间能够容纳第一走行轮111、第二走行轮121、第一导向轮112和第二导向轮122,以节约空间,能够降低轨道车辆的高度,轨道车辆的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高。上板131用于防止第一走行轮111脱轨。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7)

1.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和轨道,
所述轨道包括上板、腹板和下板,所述腹板连接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
所述轨道车辆包括车身和转向架,所述车身与所述转向架相连;
所述转向架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架体上;
当所述轨道车辆在所述轨道上时,所述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所述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适于在所述下板上行走,所述第一走行轮和第一导向轮位于所述腹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走行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所述腹板的另一侧,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夹持所述腹板以进行导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取电构件,所述腹板具有电轨,所述取电构件与所述电轨相接触且所述取电构件相对于所述电轨能够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沿所述轨道的高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取电构件连接,所述连接杆的沿所述高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架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悬挂组件,所述架体包括主体,所述悬挂组件连接所述车身和所述主体,所述主体沿所述轨道的高度方向位于所述上板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第一动力总成和第二动力总成,所述第一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走行轮转动,所述第二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走行轮转动,所述架体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自所述主体的下表面沿轨道的高度方向朝向所述下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动力总成安装至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动力总成安装至所述第二连接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牵引构件,所述牵引构件连接所述车身和所述架体,所述牵引构件和所述轨道沿所述轨道的高度方向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两侧。
7.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包括:架体、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架体上,所述架体包括主体,所述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所述主体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与所述主体的沿所述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一走行轮位于主体的靠近第一连接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向轮和所述第二走行轮位于主体的靠近第二连接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一走行轮均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导向轮和所述第二走行轮均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轮的顶端沿所述第一导向轮的轴向方向不凸出所述第一走行轮的顶端,所述第一导向轮的底端沿所述第一导向轮的轴向方向不凸出所述第一走行轮的底端,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导向轮沿所述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一走行轮的投影部分的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轮的顶端沿所述第二导向轮的轴向方向不凸出所述第二走行轮的顶端,所述第二导向轮的底端沿所述第二导向轮的轴向方向不凸出所述第二走行轮的底端,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导向轮沿所述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走行轮的投影部分的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取电构件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取电构件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架体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还包括第一动力总成和第二动力总成,所述第一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走行轮转动,所述第二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走行轮转动,所述架体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自所述主体的下表面沿轨道车辆的高度方向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动力总成安装至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动力总成安装至所述第二连接板。
13.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车身和悬挂组件,所述悬挂组件连接所述车身和所述主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牵引构件,所述牵引构件连接所述车身和所述主体。
16.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和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所述轨道包括腹板和下板,所述腹板的底部与所述下板连接,当所述轨道车辆在所述轨道上时,所述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适于在所述下板上行走,所述第一走行轮和第一导向轮位于所述腹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走行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所述腹板的另一侧,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夹持所述腹板以进行导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还包括上板,所述上板与所述腹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位于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
CN202222721160.8U 2022-10-14 2022-10-14 轨道交通系统、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和轨道车辆 Active CN2182289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21160.8U CN218228998U (zh) 2022-10-14 2022-10-14 轨道交通系统、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和轨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21160.8U CN218228998U (zh) 2022-10-14 2022-10-14 轨道交通系统、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和轨道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28998U true CN218228998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69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21160.8U Active CN218228998U (zh) 2022-10-14 2022-10-14 轨道交通系统、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和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289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01858B (zh) 一种窄轨电动机车
CN105197021A (zh) 电机抱轴安装式永磁直驱转向架
CN112550457B (zh) 胶轮列车及其控制方法、系统
CN114179843B (zh) 牵引装置、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0155110A (zh) 轨道车辆的转向架构架及转向架
CN201144373Y (zh) 铁路铺轨架桥机车辆专用五轴旁承承载转向架
CN102501859B (zh) 一种窄轨电动机车的动车
CN218228998U (zh) 轨道交通系统、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和轨道车辆
CN215042723U (zh) 一种牵引系统和牵引机车
CN110155087A (zh) 轨道车辆齿轮箱、轨道车辆转向架以及轨道车辆
CN212980185U (zh) 一种齿轨车转向架及齿轨车
CN217145983U (zh) 适用于悬挂式单轨工程车的动力转向架
CN209686169U (zh) 限位组件及道岔组件
CN217145984U (zh) 适用于悬挂式单轨工程车的无动力转向架
CN217124798U (zh) 转向架、车辆、轨道梁及轨道交通系统
CN212047357U (zh) 一种磁浮工程车转向架用走行轮对
CN212219815U (zh) 一种轨路两用牵引机车双摆架平衡装置
CN212332634U (zh) 悬挂式单轨系统
US11318965B2 (en) Locomotive bogie having an anti-pitching geometry
SK17822000A3 (sk) Usporiadanie vozidiel
CN114228502A (zh) 一种基于车轮支撑的直线驱动车辆系统
CN2853539Y (zh) 多单元集装箱关节车
CN209938577U (zh) 一种悬挂式轨道
CN106985851A (zh) 轨道车辆
CN220078375U (zh) 一种煤矿运输系统单轨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