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86617U - 吸入口体以及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吸入口体以及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86617U
CN218186617U CN202221936369.XU CN202221936369U CN218186617U CN 218186617 U CN218186617 U CN 218186617U CN 202221936369 U CN202221936369 U CN 202221936369U CN 218186617 U CN218186617 U CN 218186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ght direction
cover
suction port
clean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3636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品川直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86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866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确保下端部移动到被打扫部侧的状态下的真空度的同时还能够吸引粒状垃圾的吸入口体、以及具备该吸入口体的电动吸尘器。吸入口体(7)具备:主体部(70)以及罩体(75)。主体部(70)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具有:配置有清扫体(72)的清扫体室、以及与该清扫体室连通的吸入口。罩体(75)配置于清扫体室的前部,通过与前方的物体接触,能够以至少下端部(750)接近被打扫部侧(CL)的方式进行移动。罩体(75)在下端部(750)具有:向被打扫部侧(CL)突出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752)。

Description

吸入口体以及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以覆盖清扫体室的前部的方式配置的罩体的吸入口体、以及具备该吸入口体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众所周知,在电动吸尘器所使用的吸入口体中,在最前部具备罩体。在吸入口体配置有能够旋转的旋转清扫体,该罩体构成收容旋转清扫体的清扫体室的前部,且该罩体的上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吸入口体的主体部。而且,该罩体构成为:在与壁体等物体接触时,以下端部朝向后方下侧的方式进行转动,由此,缩窄与被打扫部之间的高度方向的间隙,从而提高清扫体室的真空度。
打扫时被吸引的尘埃中有时含有粒状垃圾,希望能够从吸入口体的前部吸引这样的粒状垃圾。这种情况下,当根据能够吸引的粒状垃圾的大小而预先将罩体的下端部设定得较高时,被打扫部与罩体的下端部之间的高度方向的间隙增大,罩体在未转动的状态下的真空度会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67255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想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下端部移动到被打扫部侧的状态下的真空度的同时还能够吸引粒状垃圾的吸入口体、以及具备该吸入口体的电动吸尘器。
本实用新型的吸入口体具备:主体部以及罩体。主体部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且具有:配置有清扫体的清扫体室、以及与该清扫体室连通的吸入口。罩体配置于清扫体室的前部,通过与前方的物体接触,能够以至少下端部接近被打扫部侧的方式进行移动。罩体在下端部具有:向被打扫部侧突出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确保罩体的下端部移动到被打扫部侧的状态下的真空度的同时还能够吸引粒状垃圾。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吸入口体的主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上述吸入口体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与图1中I-I相当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4(a)是与图1中II-II相当的位置的剖视图,图4(b)是与图1中III-III相当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5是从下方表示上述上吸入口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上述吸入口体的立体图。
图7是具备上述吸入口体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吸入口体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CL…被打扫部,OB…物体,VC…电动吸尘器,W…风路,7…吸入口体,70…主体部,72…清扫体,75…罩体,702…清扫体室,750…下端部,752突起,753、754、755…非配置部,756…凸形状,7000…吸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
图7中,VC表示电动吸尘器。电动吸尘器VC构成为:通过来自电源部1的供电,吸引源2进行动作,并通过因吸引源2动作而产生的负压的作用,将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到集尘部3,且将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尘埃存积于集尘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吸尘器VC是以使用者把持来进行操作的杆式电动吸尘器为例进行说明。并不限定于此,电动吸尘器VC可以是地面行驶型亦即卧式、直立式、便携式等任意一种。
电源部1既可以是从商用电源获取电力的卷线装置,也可以是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部1为二次电池。所以,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VC是无线型的。从电源部1通向吸引源2的通电量由控制部4设定。作为控制部4,适合使用微机。
吸引源2例如使用电动送风机。电动送风机构成为:通过由电动机驱使风扇旋转而产生负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部3是通过使含尘空气回旋而对尘埃进行离心分离的离心式装置。并不限定于此,集尘部3也可以是过滤器或集尘袋等。
电源部1、吸引源2以及控制部4配置于吸尘器主体5。集尘部3既可以配置于吸尘器主体5,也可以在吸尘器主体5之外的另外位置来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部3相对于吸尘器主体5能够拆装。
在吸尘器主体5形成有主体吸入口50。主体吸入口50与吸引源2的吸引侧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吸入口50经由装配于吸尘器主体5的集尘部3而与吸引源2的吸引侧连通。另外,在吸尘器主体5形成有:由使用者把持来进行打扫操作的把持部51。在把持部51配置有:由使用者操作的按压键等动作设定部52。动作设定部52根据使用者的操作,生成对吸引源2的动作进行设定的信号,并输出给控制部4,控制部4接收该输出的信号,根据该信号而使吸引源2进行动作。控制部4适合使用微机等。此外,在吸尘器主体5形成有主体排气口53。主体排气口53与吸引源2的排气侧连通。
在吸尘器主体5的主体吸入口50连接有吸引风路部6。吸引风路部6是:使因吸引源2动作而产生的负压作用于被打扫部CL的风路部。吸引风路部6根据电动吸尘器VC的种类而适当设定。在是杆式电动吸尘器VC的的情况下,吸引风路部6由延长管60和附件61构成。并不限定于此,吸引风路部6根据电动吸尘器VC的种类,还可以具备具有挠性的软管体,也可以只有附件61。
延长管60是形成为长条状的管。延长管60的一端部与主体吸入口50连接,延长管60的另一端部与附件61连接,通过在吸尘器主体5与附件61之间隔开距离,使用者能够使用电动吸尘器VC而以站立的姿势保持不变地来打扫地板面等被打扫部CL。
作为附件61,虽然可以选择性地使用与打扫用途相对应的各种各样的器件,但作为一例,使用了吸入口体7。吸入口体7也可称为地面刷、打扫头、吸入头等,是一边沿着地板面等被打扫部CL进行移动一边吸入尘埃的附件。另外,以下,关于吸入口体7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以在将吸入口体7载放在水平的被打扫部CL上的状态下,从使用者观察的方向为基准来进行说明。在图1至图6中,箭头U表示上方,箭头D表示下方,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RR表示后方,箭头L表示左方,箭头R表示右方。
吸入口体7具备主体部70。主体部70是由合成树脂等部件形成的壳体。主体部70是:相比前后方向而左右方向较长亦即横长形状。在主体部70的后部连接有连接管71。如图7所示,连接管71是将吸入口体7与吸引源2连通的管。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管71经由延长管60而与主体吸入口50连接,或者,也可以直接与主体吸入口50连接。连接管71在主体部70的后部,被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70形成有多个室。在主体部70形成有作为室的吸引风路700。吸引风路700是:形成为主体部70的长边方向亦即左右方向上呈细长的形状的吸引室。吸引风路700在下部具有:朝向被打扫部CL而呈开口的吸入口7000。吸入口7000是:使由吸引源2(图7所示)产生的负压直接作用于被打扫部CL的部分。吸入口7000形成在吸引风路700的整个下部、或者大致整个下部。即,吸入口7000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
吸引风路700与作为室的连通室701连通。连通室701位于:与吸引风路700的后部邻接的位置。连通室70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与主体部70的后部相连,并与连接管71连通。即,连通室701将吸引风路700与连接管71连通起来。
此外,吸引风路700与作为室的清扫体室702连通。清扫体室702与吸引风路700的前部邻接,清扫体室702位于主体部70的最前部。清扫体室702形成为:与吸引风路700相同宽度、或者大致相同宽度。亦即,清扫体室702与吸引风路700同样地,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在清扫体室702与吸引风路700之间形成有隔壁703。隔壁703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下端部位于比主体部70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清扫体室702与吸引风路700或者吸入口7000经由形成在隔壁703的下端部的连通风路7030而被连通。
在清扫体室702配置有:能够进行动作的作为驱动部的清扫体72。本实施方式中,清扫体72是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轴线而在前后方向上能够旋转的旋转清扫体。清扫体72具备轴体720。轴体720形成为柱状,且两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主体部70。在轴体720的外部配置有清扫部件721。清扫部件721伴随着清扫体72的旋转而将尘埃从被打扫部CL掏出。清扫部件721例如是毛刷等。清扫部件721在轴体720的周向上的多个位置分离配置。清扫部件721从轴体720呈放射状延伸。优选为,清扫部件721在轴体720的两端部,扭曲成螺旋状而被保持。清扫部件721的至少任意一个的从轴体720突出来的突出长度设定为:在位于清扫体72的下部的状态下延伸到比主体部70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扫部件721设定有:从轴体720突出的突出量较小的第一清扫部件721a、以及从轴体720突出的突出量较大的第二清扫部件721b。图示的例子中,第一清扫部件721a与第二清扫部件721b在轴体720的周向亦即清扫体72的旋转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清扫体72被图6所示的电动机73驱动。电动机73例如从电源部1(图7所示)接受供电来进行动作。电动机73的动作通过驱动控制部74进行控制。驱动控制部74根据来自使用者设定的动作设定部52(图7所示的)的信号来设定电动机73的动作。电动机73的动力经由齿轮或带轮、正时皮带等传递机构而被传递给清扫体72,从而清扫体72被旋转驱动。优选为,电动机73使清扫体72按照图3等中箭头A所示的逆时针旋转方向、亦即吸入口体7的前进时的顺转方向进行旋转。这些电动机73以及驱动控制部74被收容于:形成在主体部70的作为室的电动机室704以及控制室705。电动机室704以及控制室705例如在主体部70的后部,被配置于连接管71的两侧。电动机室704以及控制室705在主体部70,从图3所示的吸引风路700的上方至后方被划分在连通室701的左右,隔着隔壁703而与清扫体室702前后邻接。
另外,清扫体室702的前部构成为:作为前罩的罩体75安装于与主体部70的外侧连通的前部开口部706。前部开口部706位于主体部70的外壳的最前部。前部开口部706经由清扫体室702而与吸入口7000连通。前部开口部706形成在清扫体室702的整个前部或者大致整个前部。即,前部开口部706在左右方向形成为长条状。前部开口部706的上缘部位于:比清扫体72的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罩体75是形成为长条状的四边形,以长边方向为左右方向而短边方向为上下方向配置于前部开口部706。前部开口部706的一部分被罩体75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部开口部706的一半以上被覆盖,而且,在清扫体72的轴线方向上至少在配置有清扫部件721的范围内,前部开口部706的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相连。罩体75构成清扫体室702的前壁。
罩体75安装于主体部70。例如,吸入口体7被载放在作为被打扫部CL的地板等硬质的平坦的地板面、或者绒毯等软质的地板面上的状态下,下端部750处在比主体部70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罩体75位于相对于被打扫部CL而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因此,从正面观察时,清扫体72的清扫部件721的一部分在比罩体75的下端部750靠下方的位置,从前部开口部706露出。另外,罩体75位于相对于清扫体72而向前方离开的位置。
另外,如图3、图4(a)以及图4(b)所示,罩体75形成为:通过与前方的物体OB间的接触而使得下端部750接近于被打扫部CL。以下,所谓的“物体”是指:墙壁或家具等在需要打扫的房间等区域设置的静止的物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罩体75的上端部75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主体部70,罩体75的下端部750为自由端状。罩体75的上端部751被支撑于前部开口部706的上缘部。因此,罩体75的转动轴线处于比清扫体72的轴线靠上方的位置。另外,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于比清扫体72的轴线靠下方的位置。
而且,罩体75通过与物体OB接触而从双点划线所示的无负荷状态的位置或者自然状态的位置亦即初始位置,被向后方按压,并进行转动,由此,下端部750与被打扫部CL以及清扫体72接近,从而缩窄前部开口部706的开口面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罩体75通过钮簧、或者螺旋弹簧等施力机构而被朝向初始位置施力。因此,罩体75构成为:在与物体OB接触的状态下,维持与该物体OB间的接触,而且,当罩体75从物体OB离开时恢复到初始位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形成有多个突起752。突起752朝向将罩体75的下端部750与被打扫部CL之间的前部开口部706的开口面积缩窄的方向亦即下方,也即是向被打扫部CL侧鼓出。突起752具有:提高清扫体室702的真空度的效果。通过这些突起752的有无,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形成有上下的凹凸,该上下的凹凸在左右方向交替配置。
突起752形成为:沿着罩体75的两侧方向亦即左右方向延伸的形状。即,突起752的左右尺寸大于作为突出尺寸的上下尺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752形成为:从基端部朝向前端部而宽度渐渐地变窄。突起752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下边比上边短的梯形状。在本实施方式,多个突起752的上下尺寸设定为分别相等。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突起752前端部的下端部的高度H设定为分别相等。另外,所谓的高度H是以罩体75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为基准。另外,突起752的高度H是通过自规定的基准面起算的高度来定义的。所谓的规定的基准面是:相对于被打扫部CL而具有规定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的水平面。在图2中,示出了以配置于主体部70的下表面的接地部76接地时的平面状的被打扫部CL为基准面的例子。即,在水平的地板等硬质的被打扫部CL的情况下,其表面或者被打扫面其本身成为规定的基准面。接地部76既可以是行驶轮等行驶部件,也可以是无纺布等滑动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突起752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位于左右方向上的除了中央部以外的位置。因此,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设定有:未配置突起752的非配置部753。非配置部753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优选为,突起752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位于除了左右两侧部以外的位置。因此,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且在左右两侧部分别设定有:未配置突起752的非配置部754。非配置部754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752以罩体75的下端部75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为基准而均等地配置于左右。在图示的例子中,突起752以罩体75的下端部75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为基准而在左右各配置有多个,例如各配置有2个。左右各有多个的突起752位于:在两侧方向亦即左右方向上相互离开的位置。所以,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在左右各多个的突起752间设定有:未配置突起752的非配置部755。非配置部755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所以,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从左右方向的一方至另一方,依次地配置有:非配置部754、突起752、非配置部755、突起752、非配置部753、突起752、非配置部755、突起752、非配置部754。
另外,优选为,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未形成有突起752的非配置部的两侧方向亦即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在位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位置的部分处,设定为最大。在此,“未形成有突起752的非配置部之中的位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位置的部分”是指:在非配置部之中,处于距离罩体7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最近的位置或者包含中央部在内的位置的部分。即,如本实施方式的那样,在罩体7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未配置有突起752的情况下,“未形成有突起752的非配置部之中的位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位置的部分”是指:罩体7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非配置部753。另外,例如,在是突起752位于罩体7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置的构成的情况下,该突起752的左右邻接的非配置部是:“未形成有突起752的非配置部之中的位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位置的部分”。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非配置部753、754、755之中,非配置部753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形成为:长于非配置部754、755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2、L3。即,L1>L2以及L1>L3。非配置部753、754、755的长度L1、L2、L3也称为:非配置部753、754、755的最小长度或者最小有效长度。所谓的最小有效长度是指:非配置部能够发挥作用的最小的长度。即,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亦即宽度在上下方向上渐渐地发生变化的非配置部753、754、755中,长度L1、L2、L3是以非配置部753、754、755的最狭窄的部分亦即最上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来定义的。优选为,非配置部753的长度L1设定为:在连通室701(图3所示的)的左右宽度以上。
更优选为,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在未形成有突起752的非配置部之中,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的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大于在其左右方向上的外侧配置的突起75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非配置部之中的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的部分亦即非配置部753的长度L1设定为:大于在非配置部753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亦即两侧部配置的突起75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4。即,L1>L4。所谓的突起752的长度L4是指:突起752的前端部亦即下端部的长度或者最小有效长度。所谓的最小有效长度是指:突起752能够发挥作用的最小的长度。即,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亦即宽度在上下方向渐渐地发生变化的突起752中,长度L4被定义为突起752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
进一步优选为,突起75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4设定为:与配置于该突起752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位置的非配置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突起75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4设定为:与非配置部754或者非配置部755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2或者长度L3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另外,关于非配置部754、755的长度L2、L3,任何一个均可以是长的,也可以是相同的长度。
此外,优选为,非配置部753、754、755的自被打扫部CL起算的高度H1、H2、H3设定为分别相互相等。即便是这些高度H1、H2、H3,也与突起752的高度H一样,是指从规定的基准面起算的高度。
另外,如图3所示,罩体75形成为板状。罩体75在被安装于主体部70的状态下,厚度方向成为前后方向。罩体75在板厚方向上弯曲。在图示的例子中,罩体75在被安装于主体部70的状态下,向前侧呈凸状。
优选为,在罩体75的前部形成有凸形状756。凸形状756用于提高罩体75的强度,且对罩体75赋予外观设计的特点而提高美观性。如图1所示,凸形状756形成为:在罩体75的两侧方向亦即左右方向上呈线状相连,亦即是在罩体75的长度方向上呈线状相连。本实施方式中,凸形状756在整个左右方向上相连地形成于罩体75的前部。另外,多个凸形状756在罩体75的短边方向亦即上下方向上并排地配置。
此外,优选为,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形成有:朝向作为后方的清扫体72侧突出的后部突起757。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部突起757形成在突起752和非配置部753、754、755。在图示的例子中,后部突起757虽然在左右方向上相连,但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断续地形成。
另外,优选为,在罩体75的后部、亦即与清扫体72对置的那侧,加强部758形成在罩体75的短边方向亦即上下方向上。加强部758形成为肋条状。在罩体75的两侧方向亦即左右方向上分离开地形成有多个加强部758。图示的例子中,加强部758配置于:与各突起75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和非配置部75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相对应的位置。通过这些加强部758的有无,在罩体75的后部呈梳齿形状地形成有左右的凹凸。另外,加强部758形成为与后部突起757相连。加强部758至少配置在与清扫体72对置的范围。
接下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动作。
在进行打扫时,当使用者操作动作设定部52时,驱使吸引源2进行动作的信号被输出给控制部4,控制部4通过设定的动作而使吸引源2驱动。由吸引源2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经由集尘部3而从主体吸入口50朝向吸引风路部6进行作用。因此,使用者通过把持把持部51而使电动吸尘器VC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使吸入口体7在作为打扫对象的房间等区域的被打扫部CL上进行前后移动,从而利用从吸入口7000作用来的负压将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
从吸入口7000作用来的负压将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到吸引风路70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负压也作用于与吸引风路700连通的清扫体室702,直接或者从清扫体室702经由连通风路7030将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到吸引风路700。该含尘空气经由连通室701、连接管71而从延长管60经由主体吸入口50被吸入到集尘部3,在集尘部3中,对尘埃进行分离捕集并存积。分离出了尘埃的空气从主体排气口53向吸尘器主体5的外部排出。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在对墙壁等物体OB的附近的被打扫部CL进行打扫之时,通过将吸入口体7的前部顶靠到物体OB,罩体75的前部就会被物体OB向后方推压而进行转动,从而罩体75的下端部750侧会接近于被打扫部CL。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下端部750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突起752,因此,突起752处于接近被打扫部CL的位置,从而确保被罩体75覆盖前部的清扫体室702的真空度。另一方面,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且在未形成有突起752的部分、亦即非配置部753、754、755处,与被打扫部CL之间多少会产生出上下方向的间隙,因此,通过负压的作用,能够将例如米粒等具有规定大小的粒状垃圾从这些非配置部753、754、755的位置经由清扫体室702以及吸入口7000而被吸引到吸引风路7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非配置部中,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的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大于配置于其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突起75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4,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非配置部753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大于位于其两侧位置的突起75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4,因此,即便是突起752处于接近例如绒毯等毛较长的被打扫部CL的位置的状态下,在罩体7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也能够在非配置部的位置确保有间隙,从而能够从该间隙吸引粒状垃圾。
此外,突起75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4设定为:与配置于该突起752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非配置部754或者非配置部755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2、L3相同,因此,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能够确保接近于被打扫部CL的面积,从而能够确保清扫体室702的真空度。
尤其是在使用者发现了粒状垃圾时,一般情况下,使吸入口体7移动,以便使粒状垃圾来到吸入口体7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因此,突起752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处于左右方向上的除了中央部以外的位置,能够从该中央部的非配置部753高效地吸引粒状垃圾。
此时,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未形成有突起752的非配置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在配置于罩体75的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的部分最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非配置部753、754、755的长度L1、L2、L3中,长度L1最大,因此,能够确保从中央部的非配置部753吸引来的粒状垃圾的量,从而即便是某种程度的量的粒状垃圾也能被完全吸引。
此外,在使吸入口体7移动到进行打扫的房间等区域的拐角时,从吸入口体7的侧部吸入拐角部分的被打扫部CL处的尘埃。因此,在下端部750处,在除了左右两侧部之外的位置来形成罩体75的突起752,由此,在左右两侧部形成非配置部754,能够从这些非配置部754吸引拐角部分的尘埃。
另外,通过在罩体75的前部形成有:左右方向亦即左右方向上无接缝地相连的凸形状756,在罩体75接触物体OB之时,该凸形状756会与物体OB接触,因此,罩体75与物体OB之间的接触位置在罩体75的左右方向上被密封,难以产生来自上方的空气的回旋,从而罩体75与物体OB之间形成与清扫体室702连通的风路W。因此,经由该风路W,能够高效且可靠地将位于物体OB附近的被打扫部CL处的尘埃或位于拐角部分的被打扫部CL处的尘埃引入到清扫体室702侧。
尤其是使用者通过使清扫体72驱动而从绒毯等被打扫部CL掏出尘埃,并通过吸引掏出的尘埃,能够将被打扫部CL打扫得更加干净。在使用清扫体72的情况下,当操作动作设定部52时,驱动控制部74驱使电动机73进行动作,电动机73的动力经由传递机构而传递给清扫体72,清扫体72被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扫体72按箭头A所示那样旋转,通过进入于被打扫部CL的清扫部件721,将尘埃掏出来。
此时,如图4(a)所示,罩体75的下端部75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则是未形成有突起752的部分,其构成为:在罩体75以接近被打扫部CL的方式移动到的位置,与清扫体72的清扫部件721接触,由此伴随着清扫体72的旋转,附着在清扫部件721的尘埃会被罩体75敲落下来,从而能够对清扫体72进行除尘。敲落下来的尘埃从清扫体室702被吸引到吸入口7000。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罩体75的下端部75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则是形成有突起752的部分,其构成为:在罩体75以接近被打扫部CL的方式移动到的位置,不与清扫体72的清扫部件721接触,因此,相对于清扫体72的旋转而与罩体75接触所产生的负荷得到抑制,从而能够抑制清扫体72旋转时的电动机73的负荷电流。
这样,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在左右方向上间歇性地配置有突起752,因此伴随着清扫体72的旋转,这些突起752对清扫体72的清扫部件721进行梳理,从而能够将缠绕在一起的头发等丝状垃圾或线状垃圾或者解开或者切断。
此外,通过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的后部形成有后部突起757,后部突起757的至少一部分以相交叉的方式抵接于伴随着清扫体72旋转的清扫部件721的移动方向,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除去附着在清扫部件721上的尘埃。
同样地,在罩体75的与清扫体72对置的后部,沿着上下方向亦即清扫体72的旋转方向,且在两侧方向亦即左右方向上分开地形成有多个肋条状的加强部758,通过加强部758的有无而在前后方向上产生梳齿形状的凹凸,因此,伴随着清扫体72的旋转,加强部758将清扫体72的清扫部件721梳理成梳齿状,从而能够将缠绕在一起的头发等丝状垃圾解开或者切断。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另外,关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以及作用,赋予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未未形成有突起752的非配置部的高度设定为:非配置部之中的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的部分最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罩体75的下端部750设定为:非配置部753的高度H1高于非配置部754、755的高度H2、H3。
因此,在对物体OB的附近的被打扫部CL进行打扫之时,能够确保从中央部的非配置部753吸引来的粒状垃圾的量,从而即便是某种程度的量的粒状垃圾也能被完全吸引。
尤其是在使用者发现了粒状垃圾时,一般情况下,使吸入口体7移动,以便使粒状垃圾来到吸入口体7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因此,通过使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或者距中央部最近的非配置部753的高度H1最大,能够从该非配置部753高效地吸引粒状垃圾。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罩体75并不限定于转动的,例如,也可以是以通过与物体OB接触而导致的变形等,使得下端部750接近被打扫部CL的方式进行移动。
另外,也可以是在罩体75的下端部750处,在非配置部753、754、755的至少任意一个上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突起部。
此外,主体部70虽然构成为:将清扫体室702与吸引风路700分开地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便构成为:将清扫体室702与吸引风路700形成为一体,也能够产生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出而已,并无意图对实用新型范围加以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而实施,在未脱离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该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均包含于实用新型范围、主旨内,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吸入口体,具备: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主体部、以及罩体,
该主体部具有:配置有清扫体的清扫体室、以及与该清扫体室连通的吸入口,
该罩体配置于所述清扫体室的前部,通过与前方的物体接触,能够以至少下端部与被打扫部侧接近的方式进行移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体在下端部具有多个突起,所述多个突起向所述被打扫部侧突出,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入口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体的下端部,未形成有所述突起的非配置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的部分最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入口体,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的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大于配置于其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所述突起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入口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与配置于该突起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所述非配置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入口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在所述罩体的下端部,位于左右方向上的除了中央部以外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入口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体的下端部,所述非配置部的高度设定为:配置于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最内侧的部分最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入口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在所述罩体的下端部,位于除了左右两侧部以外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入口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扫体是在前后方向上旋转的旋转清扫体,
所述罩体的下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以接近所述被打扫部的方式移动到的位置,与所述清扫体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入口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体的下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以接近所述被打扫部的方式移动到的位置,不与所述清扫体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入口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体在前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相连的凸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入口体,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罩体与前方的物体接触,在所述罩体与所述物体之间形成与所述清扫体室连通的风路。
12.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入口体。
CN202221936369.XU 2021-09-22 2022-07-26 吸入口体以及电动吸尘器 Active CN21818661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4087 2021-09-22
JP2021154087A JP2023045579A (ja) 2021-09-22 2021-09-22 吸込口体及び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86617U true CN218186617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51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36369.XU Active CN218186617U (zh) 2021-09-22 2022-07-26 吸入口体以及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45579A (zh)
CN (1) CN218186617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45579A (ja) 202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22891B1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with a detachable head
US7124467B2 (en) Edge cleaning system for vacuum cleaner
US5671499A (en) Vacuum cleaner with all components in floor traveling head
EP0783864B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improved suction inlet
KR20130103593A (ko) 청소기 헤드
JP3937405B2 (ja)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み具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KR20130095823A (ko) 청소기 헤드
US7281297B2 (en) Floor clean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multiple agitators and an agitator hood with baffle
WO2006046036A2 (en) Battery powered floor-care vacuum cleaner
KR20130095824A (ko) 청소기 헤드
JP4817913B2 (ja) 吸込口体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04254970A (ja) 吸込口体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CN218186617U (zh) 吸入口体以及电动吸尘器
CA2461879C (en) Nozzle assembly with air flow acceleration channels
CN106333627B (zh) 吸入口器具及电动吸尘器
US20060117521A1 (en) Rotary agitator providing low noise operation
JP2023056218A (ja) 吸込口体及び電気掃除機
JPH026901Y2 (zh)
JP7418162B2 (ja) 電気掃除機
JP3723104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23057519A (ja) 吸込口体及び電気掃除機
JP2017012689A (ja) 吸込口体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6653528B2 (ja) 吸込口体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23056657A (ja) 吸込口体及び電気掃除機
JP2001321302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