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72565U - 电动船推进系统以及电动船 - Google Patents

电动船推进系统以及电动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72565U
CN218172565U CN202222355764.5U CN202222355764U CN218172565U CN 218172565 U CN218172565 U CN 218172565U CN 202222355764 U CN202222355764 U CN 202222355764U CN 218172565 U CN218172565 U CN 2181725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propulsion system
water
power uni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5576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建仁
邱建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UITE PLASTIC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HUITE PLASTIC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HUITE PLASTIC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HUITE PLASTIC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5576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725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725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725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船推进系统,包括呈Y型的板体,板体以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分设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汇聚后延伸为第三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安装有第一动力单元和第二动力单元;第一动力单元和第二动力单元均包括驱动件、由驱动件驱使转动的桨叶以及供桨叶搅动时排水的导水件,两个桨叶分别位于两个导水件中,两个导水件分别设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远离第三连接板的端部。还提供一种电动船。通过设计的双动力单元,可进行独立操控,从而可以控制两个导水件出水的大小,从而控制船身在水面上灵活移动;另外通过设计的Y型的板体,线条便于水流通过,可以减少阻力,进而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Description

电动船推进系统以及电动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船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船推进系统以及电动船。
背景技术
现有电动船推进系统动力设置不合理,使得电动船在水面上的行驶并不灵活。另外,现有电动船推进系统连接板结构设计不好,常常产生不必要的阻力,浪费动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船推进系统以及电动船,至少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部分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船推进系统,包括呈Y型的板体,所述板体以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分设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汇聚后延伸为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安装有第一动力单元和第二动力单元;所述第一动力单元和第二动力单元均包括驱动件、由所述驱动件驱使转动的桨叶以及供所述桨叶搅动时排水的导水件,两个所述桨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导水件中,两个所述导水件分别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端部。
进一步,所述驱动件为马达,所述马达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与叶桨轴连接,所述输出轴和所述叶桨轴同轴设置,所述叶桨轴上安装有所述桨叶。
进一步,所述马达设在散热铝通中,所述散热铝通具有用于所述马达的防水结构。
进一步,所述马达和所述桨叶位于所述输出轴和所述叶桨轴形成的长轴的两端,两根所述长轴以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所述导水件包括叶桨保护罩以及设于所述叶桨保护罩上的排水口,所述桨叶设在所述叶桨保护罩中。
进一步,所述叶桨保护罩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设有呈渐缩状的罩体,所述罩体的末端具有所述排水口。
进一步,所述罩体上设有冷却水弯头水接头。
进一步,其中一个所述叶桨保护罩通过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另外一个所述叶桨保护罩通过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均包括连接板固定片以及可与船尾固定的船尾固定片,所述连接板固定片和所述船尾固定片之间夹设有密封片,连接板安装在所述连接板固定片上,所述叶桨保护罩连接在所述船尾固定片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船,包括船身,所述船身的下部安装有上述的电动船推进系统,所述板体位于所述电动船推进系统远离所述船身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的双动力单元,可以进行独立操控,从而可以控制两个导水件出水的大小,从而控制船身在水面上灵活移动;另外通过设计的Y型的板体,线条便于水流通过,可以减少阻力,进而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船推进系统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船推进系统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船推进系统剖开可见内部细节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水对锁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水对锁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水对锁连接器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水对锁连接器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调速器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调速器的剖开可见内部细节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调速器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船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船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船的剖开可见内部细节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船的上壳打开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船的上壳和中壳均打开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船的上壳和中壳搭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
100-板体;101-第一连接板;102-第二连接板;103-第三连接板;104-第一动力单元;105-第二动力单元;106-马达;107-桨叶;108-导水件;109-连轴器;110-叶桨轴;111-散热铝通;112-密封圈;113-叶桨保护罩;114-排水口;115-罩体;116-冷却水弯头水接头;117-连接板固定片;118-船尾固定片;119-密封片;120-马达固接支架;121-马达支架;122-控制器固架;123-轴承;124-平垫;125-轴封;126-C扣;127-叶桨轴固定件;128-线扣;
200-母针连接部;201-公针连接部;202-母座固定座;203-母头座;204-第一密封圈;205-第二密封圈;206-公头固定座外筒;207-公头固定座;208-公针;209-母针;210-第三密封圈;211-公头内配件;212-第四密封圈;213-公头内配压线件;214-第五密封圈;215-公头后座;216-第六密封圈;217-线卡;218-公头硅胶件;219-压线块;220-射频信号端子公针;221-射频信号端子母针;222-C扣;223-电缆连接头;
300-下壳;301-上壳;302-密闭腔室;303-凹槽;304-凸棱;305-防水密封圈;306-螺钉;307-竖板;308-平台;309-第一通孔;310-第二通孔;
400-防水密封壳体;402-电子调速器;403-控制电路板;404-软水管接头;405-接头防水密封圈;
500-设备舱;501-储物舱;502-中壳;503-上壳;504-下壳;505-第一活页;506-第二活页;507-卡接端;508-锁扣;509-船门扣组件;510-密封圈;
600-船身;601-电动船推进系统;602-天线组件;603-设备舱;604-储物舱;605-电池组;606-电池绑带;607-船把手组件;608-水栅;609-电源灯组件;610-拉扣组件;611-缺口;612-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船推进系统,包括呈Y型的板体100,所述板体100以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分设为第一连接板101和第二连接板102,所述第一连接板10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02汇聚后延伸为第三连接板103;所述第一连接板10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02分别安装有第一动力单元104和第二动力单元105;所述第一动力单元104和第二动力单元105均包括驱动件、由所述驱动件驱使转动的桨叶107以及供所述桨叶107搅动时排水的导水件108,两个所述桨叶107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导水件108中,两个所述导水件108分别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0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02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103的端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的双动力单元,可以进行独立操控,从而可以控制两个导水件108出水的大小,从而控制船身在水面上灵活移动;另外通过设计的Y型的板体100,线条便于水流通过,可以减少阻力,进而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具体地,第一动力单元104和第二动力单元105可以给出不同的输出动力,从而控制导水件108喷出的水量大小,由此来控制船身的移动方向。船身具有一个进水口(未示出),两个出水口,水从进水口进入到桨叶107处,然后桨叶107旋转将水从导水件108中喷射而出。该电动推进系统为电动船的船身提供动力,板体100朝下。优选的,动力单元中以及导水件108中均设密封圈112,用来防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驱动件为马达106,所述马达106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109与叶桨轴110连接,所述输出轴和所述叶桨轴110同轴设置,所述叶桨轴110上安装有所述桨叶107。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以采用常规的马达106,根据需求可以选择不同型号的马达106。马达106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109来与叶桨轴110连接起来,提供旋转的动力。马达106配置有马达106固接支架120和马达106支架121。马达106和叶桨轴110的连接可以采用一些现有的轴承123、平垫124、轴封125、C扣126、叶桨轴110固定件127以及线扣128等配合连接。
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马达106设在散热铝通111中,所述散热铝通111具有用于所述马达106的防水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铝制的壳体来便于马达106散热,铝导热性能好。防水结构可以采用密封圈112来实现密封,避免水进入到散热滤通中。
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马达106和所述桨叶107位于所述输出轴和所述叶桨轴110形成的长轴的两端,两根所述长轴以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动力单元是对称设置的,使得动力输出更平衡。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导水件108包括叶桨保护罩113以及设于所述叶桨保护罩113上的排水口114,所述桨叶107设在所述叶桨保护罩113中。在本实施例中,设计叶桨保护罩113来保护叶桨,避免杂物缠绕损坏叶桨。优选的,所述叶桨保护罩113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101的一端设有呈渐缩状的罩体115,所述罩体115的末端具有所述排水口114,将罩体115设计成渐缩状,可以将水聚拢排放,提升冲击力。
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罩体115上设有冷却水弯头水接头11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的冷却水弯头水接头116,可以将此处的水通过水管引至上述的散热铝通111,增加散热能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一个所述叶桨保护罩113通过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01连接,另外一个所述叶桨保护罩113通过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02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均包括连接板固定片117以及可与船尾固定的船尾固定片118,所述连接板固定片117和所述船尾固定片118之间夹设有密封片,连接板安装在所述连接板固定片117上,所述叶桨保护罩113连接在所述船尾固定片118上。在本实施例中,设固定板来作为连接件,设计固定板为三层结构,中间可以夹设密封片119,该密封片119可以是硅胶密封片,提升防水效果。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水对锁连机器,用于电动船上的多组线束的集成和防水。其包括母针连接部200和公针连接部201,所述母针连接部200和所述公针连接部201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母针连接部200包括母座固定座202和套设在所述母座固定座202内的母头座203,所述母座固定座202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04,所述母头座203插入所述母座固定座202内且所述母头座203和所述母座固定座202通过第二密封圈205密封,且所述母头座203内具有供母针安置的母针安置位;所述公针连接部201包括公头固定座外筒206,所述公头固定座外筒206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公头固定座207,所述公头固定座207具有与是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且所述公头固定座207内具有供公针安装的部件,所述公头固定座207插入所述公头固定座外筒206内且所述公头固定座207和所述公头固定座外筒206之间通过第三密封圈210密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母针连接部200和公针连接部201的配合可以起到电动船上部件与电缆连接头223的简便地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另外通过设置的多个密封圈,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可以安心用在电动船上。在本实施例中,母针连接部200是母针这一头,它可以安装在船身上,公针连接部201是公针这一头,外接线束后与母针连接部200连接,实现信号的导通。由于本连接器是用在电动船上,所以需要考虑防水的问题,通过各个部件的配合并在多个连接部位设计密封圈,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再在制备时选择现有的防水的外壳即可安心用在电动船上。本公针连接部201可以与外部电缆连接头223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所述公针连接部201还包括公头内配件211,所述公头内配件211插入所述公头固定座207且所述公头内配件211通过第四密封圈212与所述公头固定座207密封,所述公头内配件211具有供公针安置的公针安置位。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提到的供公针安装的部位可以是独立的公针内配件,较之母针那一头,由于公针需要有多根线束,所以采用独立的公针内配件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这是于母针那一头的区别所在。这里也采用密封圈来提高防水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所述公针连接部201还包括公头内配压线件213,所述公头内配压线件213的一端插入所述公头固定座外筒206,且所述公头内配压线件213和所述公头固定座外筒206通过第五密封圈214密封。在本实施例中,再进一步细化公针连接部201,其还具有公头内配压线件213,用来压住线束。这里也采用密封圈来提高防水效果。
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所述公头内配压线件213的另外一端插入公头后座215,且所述公头内配压线件213和所述公头后座215通过第六密封圈216密封。所述公头后座215远离所述公头内配压线件213的一端安装有线卡217。在本实施例中,设计公头后座215可以方便安装线卡217,提升对线束的保护。同样,也可以设密封圈来提高防水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所述公头内配压线件213远离所述公头固定座外筒206的一端插入有公头硅胶件21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公头硅胶一方面提升防水性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线束起到束缚的效果,它具有供线束穿过的孔洞。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本防水对锁连接器还包括束缚连接公针的线束的压线块219。在本实施例中,设此压线块219可以起到压线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本防水对锁连接器包括若干公针208、若干母针209、若干射频信号端子公针220以及若干射频信号端子母针221,各所述公针和各所述母针一一对应配制,各所述射频信号端子公针和各所述射频信号端子母针一一对应配制;各所述母针以及各所述射频信号端子母针设在母头座203上;各所述公针以及各所述射频信号端子公针设在所述公头固定座207内供公针安装的部件上。在本实施例中。公针、射频信号端子公针、母针以及射频信号端子母针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但公母要匹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所述母座固定座202上还设有C扣222,所述C扣222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04远离所述公针连接部20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C扣222即为C型卡扣,用作本母针连接部200与船身紧固连接。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8、图9和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水密封壳体,用作电动船的电子调速器402。其包括下壳300以及盖设于所述下壳300上的上壳301,所述上壳301和所述下壳300围合形成供电子调速组件安置的密闭腔室302;所述下壳300沿其厚度方向向下凹陷形成一圈凹槽303,所述凹槽303设在所述下壳300的边沿处,所述上壳301凸出形成可插入所述凹槽303中的一圈凸棱304,所述凸棱304和所述凹槽303形成围住所述密闭腔室302的密封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凸棱304和凹槽303的配合,可以构成密封结构以在上壳301和下壳300之间形成密闭腔室302,以保护设在该密闭腔室302中的电子调速组件。具体地,通过设计的凸棱304和凹槽303配合,可以给电子调速组件提供安全的防护。优选的,所述凹槽303中设有防水密封圈305,所述凸棱304压在所述防水密封圈305上,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水效果,可以在凹槽303中设防水密封圈305。本电子调速器402用于控制马达工作,具体的,其目的是控制马达的转速,电子调速组件涉及的调速方式是现有的,控制马达的转速是常规技术,此处就不再详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8、图9和图10,所述下壳300和所述上壳301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所述上壳301的边缘以及所述下壳300与所述上壳301的边缘对应的位置均设有螺纹孔,所述上壳301和所述下壳300通过螺钉306旋入所述螺纹孔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下壳300和上壳301可以通过螺钉306固定连接,方便安装也方便拆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8、图9和图10,所述下壳300具有所述凹槽303的竖板307朝远离所述密闭腔室302的方向水平延伸出平台308,所述上壳301的边沿搭接在所述平台308的上。所述上壳301的边沿成圆弧形。在本实施例中,延伸出来的平台308可以与上壳301的边沿搭接,进一步提升防水效果,且做成圆弧形,便于排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8、图9和图10,所述竖板307上开设有供软水管接头404插入安装的第一通孔309。所述竖板307上开设有供对锁连接器插入安装的第二通孔310。在本实施例中,预留的第一通孔309便于设软水管接头404,预留的第二通孔310便于设对锁连接器,该对锁连接器为实施例二中的结构。软水管接头404设有接头防水密封圈405,提升防水效果。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4至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控制电动船,包括船身、电子调速器402、由所述电子调速器控制工作的马达106、由所述马达106控制转动的桨叶107、给所述电子调速器发送作业指令的遥控器以及手动操控所述电子调速器作业的操控板,所述电子调速器402、所述马达106以及所述操控板均安装在所述船身上,所述电子调速器和所述遥控器通过无线模块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遥控控制和操控板控制,两种控制方式有着多种选择,一方面有了备用控制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具体地,电子调速器用402来控制马达106的转动速度,可以由船身上的操控板直接来调节,也可以由遥控器来调节,从而实现双控,如操作板上具有高中低三挡,打到哪个档位即可控制马达具有多少转速。遥控器上同样如此。这些都是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就不再详述具体的工作原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4至图16,所述无线模块为WIFI模块或蓝牙模块,所述遥控器上设有发射端,所述电子调速器上设有接收端。在本实施例中,无线的方式可以采用WIFI或者是蓝牙,这些都是常用的无线方式,市场上购买相应的模块回来安装即可。这里就不过多介绍。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4至图16,所述电子调速器包括电子调速组件,所述电子调速组件包括控制电路板403以及信号传输头,外部控制信号通过所述信号传输头送至所述控制电路板403,所述控制电路板403控制所述马达的转动速度。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控制可以采用控制电路板403,配合常规处理器处理控制信号后输出至马达,从而起到控制马达转速的目的,只需要控制输出电平高低即可实现,这些都是本领域常规技术,此处就不再详述。所述操控板与所述信号传输头电连接。所述信号传输头为对锁连接器,所述对锁连接器包括母针连接部200和公针连接部201,所述母针连接部200和所述公针连接部201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母针连接部200包括母座固定座202和套设在所述母座固定座202内的母头座203,所述母座固定座202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04,所述母头座203插入所述母座固定座202内且所述母头座203和所述母座固定座202通过第二密封圈205密封,且所述母头座203内具有供母针安置的母针安置位;所述公针连接部201包括公头固定座外筒206,所述公头固定座外筒206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公头固定座207,所述公头固定座207具有与是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且所述公头固定座207内具有供公针安装的部件,所述公头固定座207插入所述公头固定座外筒206内且所述公头固定座207和所述公头固定座外筒206之间通过第三密封圈210密封。通过母针连接部和公针连接部的配合可以起到电动船上部件与电缆连接头223的简便地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另外通过设置的多个密封圈,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可以安心用在电动船上。在本实施例中,母针连接部是母针这一头,它可以安装在船身上,公针连接部是公针这一头,外接线束后与母针连接部连接,实现信号的导通。由于本连接器是用在电动船上,所以需要考虑防水的问题,通过各个部件的配合并在多个连接部位设计密封圈,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再在制备时选择现有的防水的外壳即可安心用在电动船上。本公针连接部可以与外部电缆连接头223连接。关于该对锁连接器的具体细化请参见实施例二,此处就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4至图16,所述电子调速器402包括防水密封壳体400,所述电子调速组件设在所述防水密封壳体400的密闭腔室302中。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凸棱304和凹槽303的配合,可以构成密封结构以在上壳503和下壳504之间形成密闭腔室,以保护设在该密闭腔室中的电子调速组件。具体地,通过设计的凸棱304和凹槽303配合,可以给电子调速组件提供安全的防护。优选的,所述凹槽中设有防水密封圈305,所述凸棱压在所述防水密封圈305上,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水效果,可以在凹槽中设防水密封圈305。本电子调速器用于控制马达工作,具体的,其目的是控制马达的转速,电子调速组件涉及的调速方式是现有的,控制马达的转速是常规技术,此处就不再详述。防水密封壳体请参见实施例三,这里也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4至图16,所述电子调速器还具有冷却所述密闭腔室中的电子调速组件的冷却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设计的冷却结构可以为电子调速器进行散热,由于电子调速组件在密闭性能好的密闭腔室中,其控制电路板403上的电子元件工作时散热的热量需要即使处理掉,若无法导出,会造成使用寿命短的情况。这里可以设计冷却结构来提升外壳的散热效果。具体地,所述冷却结构包括设在所述防水密封壳体400上的软水管接头404以及环绕所述密闭腔室302设置的水流通道,所述软水管接头4004包括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所述进水接头接有用于供冷却水的软水管。可以通过水冷散热的方式来进行散热。水流通道可以是管道,可以尽快带走热量。优选的,所述软水管接头设有接头防水密封圈405,进一步提升防水效果。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和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船的船身。其包括设备舱500和储物舱501,所述储物舱501位于所述设备舱500的上方;所述储物舱501和所述设备舱500由中壳502分隔开,所述储物舱501包括上壳503,所述上壳503通过第一铰接结构与所述设备舱500铰接,所述第一铰接结构设在船身靠近尾部处,所述上壳503和所述中壳502之间形成所述储物舱501的储物空间;所述中壳502通过第二铰接结构与所述设备舱500铰接,所述第二铰接结构设在船身靠近头部处;所述上壳503和所述下壳504朝不同的方向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储物舱501和设备舱500,使得各功能部件的位置划分明确,开辟出了可以用作储物的储物舱501,可以承担一些运输任务;另外通过铰接的形式可以方便打开中壳502和上壳503,从而便于打开设备舱500和储物舱501。设备舱500和储物舱501的开启可以通过第一铰接结构和第二铰接结构,使得方便打开或关闭。优选的,所述第一铰接结构包括并排放置的两个第一活页505,所述上壳503通过两个所述第一活页505与所述设备舱500铰接。所述第二铰接结构包括并排放置的两个第二活页506,所述中壳502通过两个所述第二活页506与所述设备舱500铰接。铰接的方式可以采用活页。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和图16,抬起的所述中壳502具有可卡在抬起的所述上壳503上的卡接端507。所述卡接端507卡在所述上壳503上后,通过锁扣508将所述中壳502和所述上壳503锁定。在本实施例中,中壳502和上壳503抬起后可以形成如图16的搭接形式,方便对设备舱500中的部件进行安装调试。为了保证二者的搭接稳定,可以采用锁扣508将二者临时锁定。船身还可以有下壳504,下壳504接触水面,它与中壳502围合形成所述设备舱500。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和图16,本船身还包括用于将所述上壳503锁定住的船门扣组件50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船门扣组件509可以方便锁定上壳503。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述中壳502的边沿设有一圈密封圈510。在本实施例中,如此可以提升设备舱500的防水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述设备舱500安装有用于连接电缆的对锁连接器。通过母针连接部和公针连接部的配合可以起到电动船上部件与电缆连接头223的简便地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另外通过设置的多个密封圈510,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可以安心用在电动船上。在本实施例中,母针连接部是母针这一头,它可以安装在船身上,公针连接部201是公针208这一头,外接线束后与母针连接部200连接,实现信号的导通。由于本连接器是用在电动船上,所以需要考虑防水的问题,通过各个部件的配合并在多个连接部位设计密封圈510,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再在制备时选择现有的防水的外壳即可安心用在电动船上。本公针连接部可以与外部电缆连接头223连接。关于对锁连接器具体请参见实施例二,这里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请参阅图11至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遥控电动船,包括船身600以及为船身600提供行驶动力的电动船推进系统601、用于控制所述电动船推进系统601的工作的电子调速器以及用于接收遥控器的动作指令并传送至所述电子调速器的天线组件602,所述船身600具有设备舱603和储物舱604,所述储物舱604位于所述设备舱603的上方;所述电动船推进系统601和所述电子调速器处于所述设备舱603中,所述天线组件602设在所述储物舱604上。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储物舱604和设备舱603,使得各功能部件的位置划分明确,开辟出了可以用作储物的储物舱604,可以承担一些运输任务。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天线组件602以及设计的设备舱603和储物舱604,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电子调速器工作,进而控制电动船推进系统601的马达的转速,通过两个电动船推进系统601的输出功率不一样,实现电动船在水面上的转向。优选的,所述电动船推进系统601设在所述船身600的尾部,为后驱动力。这里可以设置一个控制器来统筹控制,如现有的ESC,无线信号可以由它接收然后转换成电信号送至电子调速器。在船身600上设有控制器固架122来供控制器612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1至图16,本电动船还包括用于为所述电动船推进系统601提供电能的电池组605,所述电池组605设在所述设备舱603中。在本实施例中,电池组605可以设在设备舱603中,为用电设备供电,电池可以是蓄电池,可以反复充电使用。所述电池组605包括多块叠放的电池,各所述电池由电池绑带606束缚。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1至图16,所述船身600的头部设有船把手组件607。所述电动船推进系统601的底部设有水栅608。所述储物舱604上还设有电源灯组件609。所述船身600的前后均设有拉扣组件610。在本实施例中,这些部件均为船身600上的小部件,可以起到各自的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1至图16,所述电动船推进系统601包括呈Y型的板体,所述板体以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分设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汇聚后延伸为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安装有第一动力单元和第二动力单元;所述第一动力单元和第二动力单元均包括驱动件、由所述驱动件驱使转动的桨叶以及供所述桨叶搅动时排水的导水件,两个所述桨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导水件中,两个所述导水件分别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端部。所述船身600开设有供所述导水件的水排出的缺口61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的双动力单元,可以进行独立操控,从而可以控制两个导水件出水的大小,从而控制船身600在水面上灵活移动;另外通过设计的Y型的板体,线条便于水流通过,可以减少阻力,进而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具体地,第一动力单元和第二动力单元可以给出不同的输出动力,从而控制导水件喷出的水量大小,由此来控制船身600的移动方向。船身600具有一个进水口(未示出),两个出水口,水从进水口进入到桨叶处,然后桨叶旋转将水从导水件中喷射而出。该电动推进系统为电动船的船身600提供动力,板体朝下。电动船推进系统601的具体结构请参见实施例一,这里就不再赘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船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呈Y型的板体,所述板体以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分设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汇聚后延伸为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安装有第一动力单元和第二动力单元;所述第一动力单元和第二动力单元均包括驱动件、由所述驱动件驱使转动的桨叶以及供所述桨叶搅动时排水的导水件,两个所述桨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导水件中,两个所述导水件分别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的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船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马达,所述马达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与叶桨轴连接,所述输出轴和所述叶桨轴同轴设置,所述叶桨轴上安装有所述桨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船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设在散热铝通中,所述散热铝通具有用于所述马达的防水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船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和所述桨叶位于所述输出轴和所述叶桨轴形成的长轴的两端,两根所述长轴以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船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件包括叶桨保护罩以及设于所述叶桨保护罩上的排水口,所述桨叶设在所述叶桨保护罩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船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叶桨保护罩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设有呈渐缩状的罩体,所述罩体的末端具有所述排水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船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上设有冷却水弯头水接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船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叶桨保护罩通过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另外一个所述叶桨保护罩通过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船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均包括连接板固定片以及可与船尾固定的船尾固定片,所述连接板固定片和所述船尾固定片之间夹设有密封片,连接板安装在所述连接板固定片上,所述叶桨保护罩连接在所述船尾固定片上。
10.一种电动船,包括船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身的下部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电动船推进系统,所述板体位于所述电动船推进系统远离所述船身的一侧。
CN202222355764.5U 2022-09-02 2022-09-02 电动船推进系统以及电动船 Active CN2181725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55764.5U CN218172565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动船推进系统以及电动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55764.5U CN218172565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动船推进系统以及电动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72565U true CN218172565U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24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55764.5U Active CN218172565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动船推进系统以及电动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725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325815A1 (en) Propulsion system for a person or a watercraft
CN218172565U (zh) 电动船推进系统以及电动船
CN218368172U (zh) 船身以及电动船
CN218198743U (zh) 一种遥控电动船
CN218198788U (zh) 一种双控制电动船
CN218217977U (zh) 防水密封壳体、电子调速器以及电动船
CN218182579U (zh) 防水对锁连接器以及电动船
CN114148498A (zh) 一种船用高集成无轴轮缘推进器
CN110304219A (zh) 水下推进器及水下组合推进器
CN110963014A (zh) 一种小型船用推进器
WO2023060670A1 (zh) 一种电动推进器
CN211642571U (zh) 一种小型船用推进器
CN211798643U (zh) 一种动力浮板
CN219821674U (zh) 水域可移动载体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9806929U (zh) 水域可移动载体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9821735U (zh)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3555356U (zh) 一种多性能的遥控快艇
CN217657159U (zh) 驱动装置及自动化割草设备
CN218506112U (zh) 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3109748U (zh) 用于水中的推进器
CN219821736U (zh)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9806953U (zh)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8980427U (zh) 一种高散热性能的玩具船
CN220263041U (zh) 集成式电动舷外马达
CN108668514A (zh) 一种用于水下微型机器人的电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