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21736U -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21736U CN219821736U CN202321204581.1U CN202321204581U CN219821736U CN 219821736 U CN219821736 U CN 219821736U CN 202321204581 U CN202321204581 U CN 202321204581U CN 219821736 U CN219821736 U CN 2198217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ntrol
- circuit board
- propulsion device
- cavity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5068 cooling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643 water by ty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78 waterproof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1 propul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水域可移动设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一些推进装置的密封防水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提供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其中,推进装置包括机架、电控组件、电机和密封结构。机架包括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水下部分设有导流管和动力外壳,导流管用于连接水上部分,动力外壳一体设置于导流管远离水上部分的一端,导流管内设置电控腔体,动力外壳内设置电机腔体,导流管的侧面设置电控安装开口及封盖电控安装开口的电控盖板。电控组件至少部分配合于电控腔体内,电控组件经电控安装开口收容于电控腔体内。电机固定于电机腔体内,与电控组件电连接。密封结构密封设于导流管与水上部分之间。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提高推进装置的密封防水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域可移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一些已知的电动船外机中,设置控制器对电机的输出功率进行控制,随着电机功率的提高,控制器的发热量也较大,而控制器的发热量增大,会导致控制器极容易出现故障。在电动船外机的电机功率逐渐要求提高的情形下,需要考虑控制器的发热量增大而引起的整体散热复杂,且影响电动船外机的整体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本申请提供一种推进装置,推进装置包括机架、电控组件、电机和密封结构。机架包括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水下部分设有导流管和动力外壳,所述导流管用于连接水上部分,所述动力外壳一体设置于所述导流管远离所述水上部分的一端,所述导流管内设置电控腔体,所述动力外壳内设置电机腔体,所述导流管的侧面设置电控安装开口及封盖所述电控安装开口的电控盖板。所述电控组件至少部分配合于所述电控腔体内,并经所述导流管配置直流导电件获取直流电,所述电控组件经所述电控安装开口收容于所述电控腔体内。电机固定于所述电机腔体内,与所述电控组件电连接,以接收所述电控组件的驱动控制信号。所述密封结构密封设于所述导流管与所述水上部分之间。
本申请的推进装置,通过在水下部分设置导流管,导流管内设置电控腔体,利用电控组件至少部分配合于电控腔体内,从而电控组件可经导流管与外部水接触散热,有利于对电控组件降温,并且电控组件可以控制动力外壳内部的电机,简化了推进装置的整体散热,提高了使用寿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包括水域载体和前述的推进装置,所述推进装置的机架用于连接所述水域载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水域可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与水域载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与水域载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的导流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的一个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沿导流管横截面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沿导流管横截面的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去除水下部分后的前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的另一个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的剖视图之一;
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的剖视图之二;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推进装置的剖视图之三;
图1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水域可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推进装置 100
船外机 100a
吊舱推进器 100b
机架 10
水上部分 11
水下部分 12
导流管 13
动力外壳 14
内管 15
电控腔体 16
电机腔体 17
电控组件 18
电机 19
螺旋桨 20
扭矩传输组件 21
密封结构 22
安装缺口 23
第一锁紧部 24
第一紧固孔 24a
第一紧固件 25
第二锁紧部 27
第二紧固孔 27a
第二紧固件 28
电控安装开口 30
电控盖板 31
支撑凸台 32
电控密封件 33
控制电路板 34
驱动电路板 35
功率电路板 36
盖合件 37
直流铜排接口 38
直流铜排 39
第一换热件 40
金属板 41a,41b,44a,44b
第一导热胶 42
电子器件 43
第二换热件 44
第二导热胶 45
大电容器件 46
主壳 47
端盖 48
动力开口 49
铜排组件 50
三相铜排接插件 51
铜排支架 52
三相线 53
端盖密封圈 55
减速器壳体 56
减速腔体 57
减速器 58
冷却润滑油 59
机械泵 60
凸缘 63
锁紧件 64
压浪板 65
起翘夹具 66
起翘部分 66a
固定部分 66b
起翘驱动件 67
转向组件 68
转向驱动件 69
转向轴 70
减速器壳体密封圈 71
直流导电件 72
第一齿轮轴 73
第二齿轮轴 74
减速组件 75
开口 76
屏蔽磁环 77
中央控制器 78
控制线 79
控制线磁环 80
霍尔传感器 81
导电线缆 82
磁环槽 83
插孔 84
电池 85
舵柄 86
操舵装置 87
操舵控制器 88
控制线缆 89
第一法兰 90
第二法兰 91
锁紧螺钉 92
密封垫片 93
水域可移动设备 200
水域载体 201
底部 2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200,包括水域载体201和推进装置100。推进装置100的机架10连接于水域载体201。推进装置100用于推动水域可移动设备200移动。本实施例中,推进装置100安装于水域载体201的尾部。其他实施例,根据推进装置100在水域载体201的安装位置的具体需求,推进装置100与水域载体201的连接位置也可以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的水域可移动设备200可以是客船、游艇、渔船、帆船等各种水上交通工具,对应的水域载体201为船体,推进装置100为船外机100a。当然,水域可移动设备200也可以是水陆两用交通设备、无人巡逻艇、水上无人机等,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至图4,推进装置100包括机架10、电控组件18、电机19、螺旋桨20和密封结构22。机架10包括水上部分11和水下部分12。机架10用于连接于水域载体201。其中,推进装置100工作时,水上部分11位于水体上方,水下部分12位于水体内。
水下部分12设有导流管13和动力外壳14。本实施例中,导流管13的一端设有插入水上部分11的内管15。内管15插入水上部分11,是指水上部分11连接于水下部分12,并且内管15位于水上部分11的腔体内。本实施例中,水上部分11设有与内管15对应设置的插孔84,内管15配合于插孔84内。动力外壳14一体设置于导流管13远离内管15的一端。本实施例中,内管15、导流管13、动力外壳14在图2中的重力方向上依次连接,内管15、导流管13、动力外壳14一体,即内管15、导流管13、动力外壳14共同构成完整的水下部分12。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3,导流管13也可以无须设置内管15,水上部分11朝向导流管13的一端设有第一法兰90,导流管13朝向水上部分11的一端设有第二法兰91,密封结构22设于第一法兰90和第二法兰91之间,第一法兰90和第二法兰91通过锁紧螺钉92固定连接,并压紧密封结构22,使密封结构22密封导流管13和水上部分11的连接处。该实施例中,密封结构22可设为密封垫片93,锁紧螺钉92的预紧力可以使密封垫片93与第一法兰90或第二法兰91之间产生足够的压力,密封垫片93产生塑性变形以填充第一法兰90或第二法兰91与密封垫片93之间的微小间隙,从而达到可靠地密封效果,堵塞水从水域进入电控腔体16或电机腔体17的可能性。
导流管13内设置连通内管15内侧的电控腔体16,动力外壳14内设置电机腔体17,电机腔体17和电控腔体16连通设置。电控组件18至少部分配合于电控腔体16内,并经内管15配置直流导电件72获取直流电。电控组件18可以完全置于电控腔体16内,也可以部分置于电控腔体16内,另一部分置于内管15的开口处。导流管13的侧面设置电控安装开口30及封盖电控安装开口30的电控盖板31,以便于电控组件18从电控安装开口30装入导流管13内。本实施例中,导流管13横截面的宽度方向的侧面开设电控安装开口30。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导流管13横截面的长度方向的侧面开设电控安装开口30,同样可以将电控组件18装入电控腔体16内。在导流管13的侧面开设电控安装开口30后,电控组件18可以便捷地从该处装入导流管13。并且,电控组件18与导流管13的固定安装也较为便捷方便。具体的,电控安装开口30的开口口径允许电控组件18从叠合导流管13一侧壁的方向装入所述电控腔体16内,然后再从导流管13的开口插入导电组件,让导电组件与电控组件18连接,接着再沿垂直电控组件18的电路板板面方向锁紧固定电控组件18,实现对电控组件18的安装固定。
电机19固定于电机腔体17内,与电控组件18电连接,以接收电控组件18的驱动控制信号。电机19可通过螺栓、螺钉等紧固结构与动力外壳14连接,从而实现电机19固定于电机腔体17内。电机19与电控组件18通过三相电缆线或三相导电铜排,或者两者的组接实现电连接,并接收电控组件18的驱动控制信号,电机19于电控组件18之间还可以设置通信线,利用通信线传送通信数据。
螺旋桨20与电机19通过扭矩传输组件21连接,并位于动力外壳14外。电机19所输出的扭矩可以通过扭矩传输组件21传导至螺旋桨20外,以带动螺旋桨20转动并产生推力。本实施例中,扭矩传输组件21可以是单根传动轴,也可以是依次传动连接的传动轴组,扭矩传输组件21还可以是齿轮组减速机构、丝杆滚珠减速机构、蜗轮蜗杆减速机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等多种减速器的转轴组合。扭矩传输组件21也不局限于上述列举的形式,任何能够将电机19的转动扭矩转换为螺旋桨20的转动扭矩的转轴组合都属于本申请扭矩传输组件21的实施方式。
密封结构22密封设于内管15的外周侧壁与水上部分11之间,以起到对水上部分11与水下部分12连接处密封防水作用,防止外部的水经水上部分11与水下部分12的连接处进入水下部分的电控腔体16,以及电机腔体17内,避免电控组件18、电机19引接触水短路而损坏。显然,将整个推进装置100分为水上部分11及水下部分12,简化了推进装置100的机架10结构,减少需要密封的位置,提高推进装置100的密封防入水性能。
通过在导流管13的端部设置内管15,内管15从下往上插入水上部分11的插孔84内,相较于水上部分11设置插管由上往下插入的方式进行密封,避免了水在经过水上部分与内管15的拼接缝处后往下流入导流管13内的风险,即本实施方式下,外部水在进入导流管13的端面与水上部分11的拼接缝后,大部分会被阻挡于内管15外周侧而不会自行爬升至内管15的端口,少部分的水也只会在外部压力作用下沿内管15的外周壁爬升,而在密封结构22的封堵下,少部分的水也会进一步被隔绝在内管15的外周侧。
密封结构22能够提高水下部分12与水上部分11连接处的防水性能,大幅降低水渗入电控腔体16或电机腔体17内损坏电机19或电控组件18的可能性,延长推进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并且,密封结构22可以同时在内管15与水上部分11的周面间隙、水上部分11与水下部分12的端面间隙这两个不同方向的间隙处起到密封效果,也进一步提高了机架10的整体密封防水性能。
电控组件18设于水下部分12的导流管13内,电机19设于水下部分12的动力外壳14内,在推进装置100工作过程中,电控组件18与导流管13热交换,导流管13与水域热交换,实现电控组件18通过导流管13与水域进行热交换,提高电控组件18的换热效率,简化了推进装置100的散热结构,使得电控组件18可以较高效率运行,延长推进装置100的使用寿命;电机19与动力外壳14热交换,动力外壳14与水域热交换,实现电机19通过动力外壳14与水域热交换,提高电机19的换热效率,进一步简化推进装置100的散热结构,提高推进装置100的推进效率。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电控安装开口30的内侧设置支撑凸台32,电控盖板31的周边叠合于支撑凸台32。支撑凸台32可以与电控盖板31配合,提高电控盖板31与导流管13的连接密封性。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电控安装开口30的内侧设置环形槽,并在电控盖板31的板面设置与环形槽配合的环形凸起。
推进装置100还包括电控密封件33,电控密封件33密封于电控盖板31的周边与支撑凸台32之间,以对电控盖板31和导流管13的连接处起到密封防水效果。本实施例中,电控密封件33可设为密封橡胶环、密封止水带等。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直流导电件72连接有导电线缆82,导电线缆82穿过水上部分11进入内管15内,再与电控组件18电连接,以向电控组件18传送直流电。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推进装置100还包括起翘夹具66和起翘驱动件67,起翘夹具66包括用于连接水上部分11的起翘部分66a,以及用于固定于水域载体201上的固定部分66b。起翘驱动件67一端转动连接固定部分66b,另一端转动连接起翘部分66a,起翘驱动件67可伸缩,以驱动机架10相对水域载体201起翘。起翘夹具66的固定部分66b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水域载体201。
起翘驱动件67可以是液压缸、电液动力缸或其他能够输出动力的设备。例如,在起翘驱动件67为电液推杆时,其一端连接于固定部分66b上,另一端为伸缩端,伸缩端连接于起翘部分66a,通过伸缩,电动推杆能够推动机架10相对起翘夹具66旋转,使得连接于机架10的电控组件18、电机19和螺旋桨20相对水域载体201旋转起翘。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推进装置100还包括转向组件68,转向组件68配置于水上部分11,并连接于起翘夹具66的起翘部分66a,以提供机架10相对水域载体201转向的扭矩。本实施例中,机架10连接于转向组件68,机架10转动连接于起翘夹具66的起翘部分66a转向轴线垂直于转向组件68的转向轴线,即起翘部分66a的起翘轴的转动轴线(例如,水平方向)与转向组件68的转向轴的转动轴线(例如,重力方向)垂直。本实施例中,转向组件68包括转向驱动件69和转向轴70,转向驱动件69安装于机架10,并连接转向轴70,转向轴70转动连接于机架10并固定连接起翘部分66a,转向驱动件69用于驱动转向轴70转动,进而带动机架10转动相对起翘部分66a转向,即相对水域载体201转向,以实现对推进装置100的输出动力的方向调整。本实施例中,转向驱动件69可以是转向电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转向轴70与机架10固定连接并转动连接起翘部分66a,转向驱动件69固定于起翘部分66a,转向驱动件69驱动转向轴70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转向驱动件69与转向轴70之间还设有减速组件75,减速组件75对转向驱动件69输出旋转力矩降速率并提升扭矩,以提供机架10相对水域载体201有效的转向力。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推进装置100还包括中央控制器78,中央控制器78与电控组件18经控制线79连接。推进装置100还包括电池85,电池85置于水域载体201内,并与电控组件18及电机19经导电线缆82连接,以对电控组件18和电机19提供电能。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水域可移动设备200还包括操舵控制器88和操舵装置87,操舵装置87设于水域载体201的首端,操舵控制器88设于水域载体201内,操舵控制器88与操舵装置87电连接,操舵控制器88与中央控制器78通过控制线79连接,操舵控制器88并能够接收操舵装置87的操舵信号,并将操舵信号输送至中央控制器78,中央控制器78再将控制信号输送至电控组件18和电机19,电控组件18可以起翘驱动件67和转向组件68的运行参数。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水域可移动设备200还包括舵柄86,舵柄86设于推进装置100的机架10,并用于接收操舵信号,舵柄86能够将操舵信号输送至中央控制器78,中央控制器78再将控制信号输送至电控组件18和电机19,电控组件18可以起翘驱动件67和转向组件68的运行参数。通过舵柄86和操舵装置87的设置,使得水域载体201首尾两端均可以完成操舵控制,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导流管13邻近内管15的端部周侧设置凸缘63,凸缘63沿导流管13的周向设置多个锁紧件64,水上部分11邻近水下部分12的端面覆盖凸缘63,并与多个锁紧件64锁紧。凸缘63可以降低导流管13与水上部分11的连接难度,并提高水上部分11与导流管13的连接可靠性。由于水下部分12与水上部分11的固定连接,利用锁紧件64由下向上锁紧凸缘63及水上部分11的锁紧方式,可以使得水下部分12适配多种形态的水上部分11,减小水上部分11的结构形态要求,避免水上部分11预留组装锁紧空间而增大水上部分11的结构复杂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对水上部分11的结构形态要求不高的情形下,也可以在水上部分11临近水下部分12的端部周侧设置凸缘63,导流管13临近水上部分11的端面覆盖凸缘63,并与多个锁紧件64锁紧,也可以达到导流管13与水上部分11紧固连接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内管15的口径允许电控组件18从内管15插入电控腔体16内。使得电控组件18可以从内管15装入电控腔体16内,从而便于根据推进装置100的实际装配需求,选择电控组件18从内管15的开口或者从电控安装开口30装入电控腔体16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本实施例中,电控组件18部分设置于内管15内侧,部分设置于电控腔体16内使电控组件18可以利用水上部分11的部分空间进行安装,以减小水下部分12的体积,其他实施例中,电控组件18可以完全置于电控腔体16内,提高电控组件18与水下部分1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电控组件18的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电控组件18包括依次电连接的控制电路板34、驱动电路板35、功率电路板36,以及第一换热件40和第二换热件44,第一换热件40和第二换热件44沿导流管13横截面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控制电路板34、驱动电路板35和功率电路板36的至少两者置于第一换热件40和第二换热件44之间,以通过第一换热件40和第二换热件44与导流管13换热,从而提高电控组件18的换热效率,降低电控组件18的运行温度。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单独设置第一换热件40或者第二换热件44。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内管15的一侧设置安装缺口23,安装缺口23设于电控安装开口30与水上部分11之间,内管15与安装缺口23正对的另一侧设置第一锁紧部24,电控组件18设有经安装缺口23锁紧于第一锁紧部24的第一紧固件25。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25与第一换热件40和内管15固定连接,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25也可以穿过控制电路板34、驱动电路板35、功率电路板36中的至少一者并与内管15固定连接。安装缺口23用于在第一紧固件25固定于第一锁紧部24时避让第一紧固件25,使第一紧固件25能够在于第一紧固孔24a的轴心重合的情况下与内管15螺纹连接,从而提高第一紧固件25的紧固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7,第一锁紧部24为第一紧固孔24a,第一紧固件25穿过电控组件18并与第一紧固孔24a螺纹连接。并且,第一紧固孔24a可以使第一换热件40或第二换热件44贴设于导流管13,以保证第一换热件40或第二换热件44的换热效率。其他实施例,第一锁紧部24也可以设为从内管15的内表面凸设的凸柱,第一紧固件25则将电控组件18锁固于凸柱上。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换热件40或第二换热件44经第一紧固件25紧密压合于导流管13内壁的基础上,还可可以在第一换热件40与导流管13之间或第二换热件44与导流管13之间填充导热硅脂等导热结构,保证使第一换热件40或第二换热件44与导流管13的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导流管13背离电控安装开口30一侧设置第二锁紧部27,电控组件18远离内管15的一端设有经电控安装开口30锁紧于第二锁紧部27的第二紧固件28。本实施例中,第二紧固件28与第一换热件40和导流管13固定连接,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紧固件28也可以穿过控制电路板34、驱动电路板35、功率电路板36中的至少一者并与导流管1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电控组件18远离内管15的一端即为电控组件18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下侧的一端,上述结构设置使得第一紧固件25和第二紧固件28在重力方向上分布,从而提高电控组件18在导流管13内的固定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内管15的安装缺口23和导流管13处的电控安装开口30位于水下部分12的同侧,以便于操作人员从水下部分12的同侧完成电控组件18的锁紧操作,并且使电控组件18与内管15的连接处和电控组件18与导流管13的连接处也位于水下部分12的同侧,避免电控组件18与水下部分12的两处连接处存在应力拉扯问题,提高电控组件18的固定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第二锁紧部27为第二紧固孔27a,第二紧固件28穿过电控组件18并与第二紧固孔27a螺纹连接。并且,第二紧固孔27a可以使第一换热件40或第二换热件44贴设于导流管13,以保证第一换热件40或第二换热件44的换热效率。其他实施例,第二锁紧部27也可以设为从内管15的内表面凸设的凸柱,第二紧固件28则将电控组件18锁固于凸柱上。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换热件40与导流管13之间或第二换热件44与导流管13之间填充导热硅脂等导热结构,同样可以保证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导流管13的横截面呈跑道型。导流管13的前端外表面与后端外表面均为圆弧曲面,导流管13的两侧外表面均为矩形平面。为了保证导流管13的内应力均衡,导流管13的壁厚均匀,导流管13的内壁形状与外表面形状相同,进而可以使得导流管13的内壁获得两个相对的面积较大的平整面,利用导流管13内部获得两个面积较大的平整面,从而便于导流管13内适配电控组件18,使得电控组件18的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侧面均可以与导流管13的内壁有较大接触面,从而增大电控组件18与导流管13的换热效率,且使得导流管13内部空间紧凑,并且便于电控组件18采用由上之下插入方式安装于导流管13内。本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控制电路板34盖合于内管15的开口76,驱动电路板35和功率电路板36共同叠合于电控腔体16内,并且叠合方向配置为导流管13的横截面宽度方向,导流管13的横截面宽度方向垂直推进装置100的推进方向。通过将控制电路板34盖合于内管15的开口76,可以利用内管15与水上部分11连接处的空间,从而导流管13处仅需安装驱动电路板35和功率电路板36,相对控制电路板34、驱动电路板35和功率电路板36均叠设于导流管13而言,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板35和功率电路板36沿导流管13的横截面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更小,从而降低了导流管13的横截面的宽度尺寸,进一步降低导流管13在推进装置100运行过程中受到的流体阻力,提高推进效率。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至图8,电控组件18还包括压盖于内管15端面的盖合件37,控制电路板34稳固于盖合件37及内管15的端面之间。盖合件37与内管15背离导流管13的端部固定连接,从而使控制电路板34可以稳定固定于盖合件37与内管15之间,保证了控制电路板34的安装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盖合件37朝向内管15的一端设有盖合凸缘63,盖合凸缘63通过紧固螺钉连接于内管15的端面。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至图8,盖合件37设有直流铜排接口38,电控组件18还包括穿插于直流铜排接口38的直流铜排39,直流铜排39还穿过控制电路板34,并与功率电路板36连接。直流铜排接口38可以便于直流铜排39伸入至电控腔体16内并与功率电路板36连接。本实施例中,直流导电件72连接于直流铜排39,以通过直流铜排39对功率电路板36输出直流电,并且功率电路板36还与控制电路板34和驱动电路板35电连接,以使得直流电输出至控制电路板34和驱动电路板35。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8和图10,电控组件18还包括固定于盖合件37上并围合于直流铜排39的屏蔽磁环77。屏蔽磁环77可以提高直流铜排39的电磁兼容性,以使控制电路板34的控制信号输送受到高频噪声的影响较小,保证控制信号的传输质量。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8和图10,盖合件37设有磁环槽83,用于收容屏蔽磁环77,直流铜排39从磁环槽83的内部穿过。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及图8,中央控制器78固定于水上部分11,中央控制器78与控制电路板34经控制线79连接,电控组件18还包括固定于盖合件37上的控制线磁环80,控制线79穿过控制线磁环80。控制线磁环80可以提高控制线79的电磁兼容性,以降低控制线79内的信号屏蔽传输时的高频干扰,降低高频噪声,以保证控制信号的传输质量。中央控制器78可用于和电控组件18之间传输控制信号,以控制电机19、起翘驱动件67、转向驱动件69等驱动结构的运行。其他实施例中,中央控制器78也可以固定于水域载体201内。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9,第一换热件40贴合于驱动电路板35及电控腔体16的内壁。驱动电路板35与第一换热件40进行热交换,以将运行时产生的热量送至第一换热件40,第一换热件40再与电控腔体16的内壁热交换,本实施例中,电控腔体16的内壁由导流管13和内管15共同构成,第一换热件40产生的热量可以送至导流管13和内管15,内管15可以与导流管13进行热交换,从而最终将热量传送至导流管13,导流管13再与水域热交换,最终实现驱动电路板35与水域热交换,实现了对驱动电路板35的降温。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9,第一换热件40为金属板41a。金属板41a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本实施例中,金属板41a可以是实心金属板,也可以是空心金属板,空心金属板内可以填充可循环流动的换热液,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第一换热件40单面或双面设置第一导热胶42。第一换热件40单面设置第一导热胶42是指,第一换热件40与电控腔体16的内壁之间设置第一导热胶42,或者在第一换热件40与驱动电路板35之间设置第一导热胶42。第一换热件40双面设置第一导热胶42是指,在第一换热件40与电控腔体16的内壁之间、以及在第一换热件40与驱动电路板35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导热胶42。第一导热胶42负责驱动电路板35热传递至导流管13。第一导热胶42可以提高驱动电路板35与第一换热件40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胶42可设为导热硅脂、有机硅导热胶,环氧树脂AB胶,丙烯酸导热胶、聚氨酯导热胶等多种导热胶,并且还可以设为导热胶膜,以便于其在第一换热件40上的固定安装。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9,驱动电路板35上的电子器件43设置于面向功率电路板36一侧,第一换热件40贴合驱动电路板35背离功率电路板36一面。如此可以对电子器件43起到保护作用,并且便于在第一换热件40与驱动电路板35之间设置第一导热胶42。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电子器件43贴合于第一换热件40。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9,第二换热件44贴合于功率电路板36及电控腔体16的内壁。本实施例中,电控腔体16的内壁由导流管13和内管15共同构成,第一换热件40产生的热量可以送至导流管13和内管15,内管15可以与导流管13进行热交换,从而最终将热量传送至导流管13,导流管13再与水域热交换,最终实现功率电路板36与水域热交换,实现了对功率电路板36的降温。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9,第二换热件44为金属板44a,第二换热件44单面或双面设置第二导热胶45,第二导热胶45负责功率电路板36热传递至导流管13。
金属板44a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本实施例中,金属板44a可以是实心金属板,也可以是空心金属板,空心金属板内可以填充可循环流动的换热液,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第二换热件44单面或双面设置第二导热胶45。第二换热件44单面设置第二导热胶45是指,第二换热件44与电控腔体16的内壁之间设置第二导热胶45,或者在第二换热件44与驱动电路板35之间设置第一导热胶42。第二换热件44双面设置第二导热胶45是指,在第二换热件44与电控腔体16的内壁之间、以及在第二换热件44与驱动电路板35之间分别设置第二导热胶45。第二导热胶45负责驱动电路板35热传递至导流管13。第二导热胶45可以提高功率电路板36与第二换热件44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胶45可设为导热硅脂、有机硅导热胶,环氧树脂AB胶,丙烯酸导热胶、聚氨酯导热胶等多种导热胶,并且还可以设为导热胶膜,以便于其在第二换热件44上的固定安装。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9,为了满足电机19的大功率需求,功率电路板36背离驱动电路板35一侧设置多个大电容器件46,第二换热件44贴合于多个大电容器件46。为了使得电控组件18的重心下沉,将多个大电容器件46布局在电路板靠近电机19一侧,从而使得功率电路板36靠近内管15一侧的布局空间可以布局小型电子器件,且便于功率电路板36在靠近内管15一侧与直流铜排39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大电容器件46在功率电路板36运行时容易产生大量热量,第二换热件44贴合于多个大电容器件46,可以提高大电容器件46与导流管13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功率电路板36的散热性能。其他实施例中,大电容器件46也可以置于功率电路板36朝向驱动电路板35的一侧,并采用额外的换热结构连接至导流管13。
本实施例中,参见7,动力外壳14包括与导流管13一体的主壳47和盖合于主壳47的端盖48。电机腔体17在主壳47配合端盖48处设置动力开口49,端盖48封盖动力开口49。动力开口49可以便于将电机19及电机19的转动轴等结构装入主壳47内,便于完成电机19与动力外壳14的装配。并且,在电机19从动力开口49装入主壳47后,动力开口49还为电机19与电控组件18之间提供了通过连接线的连接空间,从而便于电机19和电控组件18的连接安装。本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推进装置100还包括电连接电控组件18与电机19的铜排组件50,铜排组件50部分位于电机腔体17内正对动力开口49的区域。通过铜排组件50可以实现电机19与电控组件18的电连接,将铜排组件50的部分置于电机腔体17正对动力开口49的区域,可以便于从动力开口49处完成铜排组件50在电控组件18和电机19之间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参见图8,推进装置100还包括霍尔传感器81,霍尔传感器81靠近于所述铜排组件50,用于感测铜排组件50的磁场。在铜排组件50于电机19和电控组件18之间传输控制电信号时,霍尔传感器81可以感测到铜排组件50的磁场变化,并根据磁场变化计算得到电流值和电压值,以对流经铜排组件50的电流和电压数值进行采样。本实施例中,霍尔传感器81固定连接于电控组件18靠近电机19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0,铜排组件50包括三相铜排接插件51,三相铜排接插件51在与动力开口49正对方向上依次错开。依次错开是指三相铜排接插件51在内管15的横截面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同时在推进装置100的推进方向上间隔设置。错开的三相铜排接插件51可以与错开的三相线53依次连接,便于三相线53从动力开口49处准确地安装于三相铜排接插件51。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0,推进装置100还包括固定于电机腔体17内的铜排支架52,三相铜排接插件固定于铜排支架52上,电机19的三相线53经铜排支架52与三相铜排接插件固定连接。铜排支架52可通过螺钉等紧固结构固定连接于导流管13,实现铜排支架52与电机腔体17的固定。铜排支架52可以对三相铜排接插件51起到稳固可靠地支撑作用,使电机19、三相线53、三相铜排接插件51以及导流管13保持相对固定,使其在推进装置100工作过程中不易产生松动问题。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0,推进装置100还包括端盖密封圈55,端盖密封圈55密封连接于主壳47和端盖48的连接处,以对端盖48和主壳47的连接处起到密封防水效果。端盖48具有伸入至主壳47内侧的部分,端盖48位于主壳47内的部分与主壳47的内壁之间安装有端盖密封圈55,端盖密封圈55抵靠于端盖48的外表面和主壳47的内表面之间,从而对端盖48和主壳47的连接处起到密封防水作用。本实施例中,端盖密封圈55可设为密封橡胶环、密封止水带等。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0,动力外壳14还包括盖合于主壳47远离端盖48的减速器壳体56,减速器壳体56与主壳47之间形成减速腔体57,推进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于电机19及螺旋桨20之间的减速器58,减速器58配置于减速腔体57内。本实施例中,减速器58连接于电机19的输出端,并与螺旋桨20连接,以将减速后增大的扭矩传递至螺旋桨20,使得螺旋桨20转动以输出推进力。减速器58可以是齿轮组减速机构、丝杆滚珠减速机构、蜗轮蜗杆减速机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等多种结构形式。减速器58也不局限于上述列举的形式,任何能够将电机19的转动扭矩转换为螺旋桨20的转动扭矩的传动结构都属于本申请减速器58的实施方式。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减速器58在推进方向上的尺寸不同,减速器58的一部分设于减速器壳体56内,另一部分也可以位于主壳47内。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0,推进装置100还包括减速器壳体密封圈71,减速器壳体密封圈71密封连接于主壳47和减速器壳体56的连接处,以对减速器壳体56和主壳47的连接处起到密封防水效果。本实施例中,通过减速器壳体56与主壳47分体设置,可以便于减速器58在减速器壳体56内的安装,并便于与螺旋桨20的组装安装。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8,减速腔体57与电机腔体17隔绝,减速腔体57内设置冷却润滑油59,冷却润滑油59对减速器58润滑冷却。冷却润滑油59可以对减速器58起到降低转动摩擦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对减速器58和导流管13之间进行热交换,以提高减速器58的散热效率。
减速腔体57与电机腔体17隔绝,是指电机19的输出轴和主壳47的内壁之间密封连接,从而使电机19的输出轴靠近螺旋桨20一侧的减速腔体57与电机腔体17隔绝,避免冷却润滑油59从减速腔体57进入电机腔体17,进而进入电控腔体16,保证电控组件18的可靠运行。
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电机腔体17与电控腔体16隔绝,并使减速腔体57和电机腔体17连通,如此,可以同时通过冷却润滑油59对电机19和减速器58进行润滑冷却,提高了电机19的冷却效率。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8和图10,推进装置100还包设置于减速器壳体56的机械泵60,机械泵60接收电机19的转动扭矩,并将减速腔体57内的冷却润滑油59从低处泵至高处。本实施例中,机械泵60内设有转子,机械泵60运行时转子的转动可以形成负压,从而将低处的冷却润滑油59从低处泵至高处,从而冷却润滑油59无须完全浸于减速腔体57内,而填充于减速腔体57的底部,从而节省冷却润滑油59的用量。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参见图8和图10,减速器58包括第一齿轮轴73和第二齿轮轴74,第一齿轮轴73连接于电机19,第二齿轮轴74连接于螺旋桨20,第一齿轮轴73和第二齿轮轴74分别设有互相啮合的减速齿轮。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轴73在重力方向位于减速腔体57的较低位置,第二齿轮轴74位于减速腔体57的较高位置。
由此,冷却润滑油59可以填充于减速腔体57的底部。在减速器58停止运行时,冷却润滑油59的液面大致可以接触到减速器58为准。利用冷却润滑油59的黏性,第一齿轮轴73在转动过程中可以将附着于其上的冷却润滑油59带动至与第二齿轮轴74的啮合处,对第二齿轮轴74进行润滑。第二齿轮轴74上的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轴73上的第一齿轮均为斜齿轮,可以利用第二齿轮轴74与第一齿轮轴73的斜齿轮啮合运动的轴向分运动带动冷却润滑油59运动至第一齿轮轴73和第二齿轮轴74的各处。第一齿轮轴73和第二齿轮轴74进行不间断啮合运动的过程中,冷却润滑油59在减速腔体57内可以维持一定高度并淹没减速腔体57的一端。冷却润滑油59在减速腔体57内的旋转运动的作用下会被搅动至减速腔体57的两端,于是,处于较高位置的第二齿轮轴74、第二齿轮轴74的两端,第一齿轮轴73连接螺旋桨20的一端均可以得到润滑,且冷却润滑油59不必浸没第二齿轮轴74,在不影响润滑效果的情况下,节省冷却润滑油59的用量。
图11示出了又一种推进装置100,其与前述推进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推进装置100的内管15的具体结构有所不同。
参见图11,内管15的口径允许连接电控组件18的直流导电件72配置于内管15内,并且内管15的口径小于电控组件18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内管15的口径较小,可以降低内管15与水上部分11的装配难度,减少内管15的占用体积,便于推进装置100进行不同的形状规格设计。并且降低内管15与水上部分11的周向连接长度,降低水从内管15和水上部分11之间的缝隙进入电控腔体16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推进装置的防水性能。
图12至图14示出了又一种推进装置100,其与前述推进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推进装置100的导流管13以及电控组件18的具体结构有所不同。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2至图14,导流管13的横截面呈椭圆型。椭圆型的导流管13,使其侧面在横截面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弧面,具有较小的流体阻力,在推进装置100的推进方向垂直于导流管13的横截面宽度方向时,推进装置100的推进效率更高。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2至图14,电控组件18包括依次电连接的控制电路板34、驱动电路板35和功率电路板36,控制电路板34、驱动电路板35和功率电路板36沿导流管13横截面的短轴方向堆叠。椭圆型的导流管13在导流管13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上可以分割为具有多种不同弦长尺寸的空间,各空间可以用来安装不同尺寸的电路板,从而便于适配各不同尺寸电路板的安装。例如,驱动电路板35和功率电路板36可以叠设于弦长尺寸较大的空间内(如椭圆型的导流管13的中间部分),控制电路板34具有较短的长度尺寸,可以设于弦长尺寸较小的空间内。以提高对导流管13内电控腔体16的空间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2至图14,控制电路板34邻近电控腔体16的内壁。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2,控制电路板34面上的电子器件43面向相邻近的电控腔体16内壁。控制电路板34工作过程中,电子器件43的发热较为明显,使其面向相邻的电控腔体16的内壁,可以提高电子器件43通过导流管13与水域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控制电路板34的降温效果。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3和图14,电控组件18还包括设置于控制电路板34与电控腔体16的内壁之间的第一换热件40。控制电路板34与第一换热件40进行热交换,以将运行时产生的热量送至第一换热件40,第一换热件40再与导流管13热交换,导流管13再与水域热交换,最终实现控制电路板34与水域热交换,实现了对电控电路板的降温。通过第一换热件40可以加强控制电路板34与水域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件40为金属板41b,第一换热件40的单面或双面设置第一导热胶42,第一导热胶42负责控制电路板34热传递至导流管13。金属板41b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本实施例中,金属板41b可以是实心金属板,也可以是空心金属板,空心金属板内可以填充可循环流动的换热液,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第一换热件40单面或双面设置第一导热胶42。第一换热件40单面设置第一导热胶42是指,第一换热件40与电控腔体16的内壁之间设置第一导热胶42,或者在第一换热件40与控制电路板34之间设置第一导热胶42。第一换热件40双面设置第一导热胶42是指,在第一换热件40与电控腔体16的内壁之间、以及在第一换热件40与控制电路板34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导热胶42。第一导热胶42负责控制电路板34热传递至导流管13。第一导热胶42可以提高控制电路板34与第一换热件40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胶42可设为导热硅脂、有机硅导热胶,环氧树脂AB胶,丙烯酸导热胶、聚氨酯导热胶等多种导热胶,并且还可以设为导热胶膜,以便于其在第一换热件40上的固定安装。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3,驱动电路板35位于控制电路板34及功率电路板36之间。或者,参见图13,功率电路板36位于控制电路板34及驱动电路板35之间。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板35与功率电路板36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两者的实际散热需求,或者控制电路板34、驱动电路板35与功率电路板36三者的结构安装冲突关系等进行确定。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2至图14,电控组件18还包括第二换热件44,第二换热件44贴合于电控腔体16远离控制电路板34的一侧内壁,驱动电路板35或功率电路板36与第二换热件44贴合。驱动电路板35/功率电路板36与第二换热件44进行热交换,以将运行时产生的热量送至第一换热件40,第一换热件40再与导流管13热交换,导流管13再与水域热交换,最终实现驱动电路板35/功率电路板36与水域热交换,实现了对电控电路板的降温。通过第一换热件40可以加强驱动电路板35/功率电路板36与水域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件44为金属板44b,第二换热件44的单面或双面设置第二导热胶45,第二导热胶45负责驱动电路板35或功率电路板36热传递至导流管13。在驱动电路板35位于控制电路板34和功率电路板36之间时,第二导热胶45负责驱动功率电路板36热传递至导流管13。在功率电路板36位于控制电路板34和驱动电路板35之间时,第二导热胶45负责驱动驱动电路板35热传递至导流管13。金属板44b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本实施例中,金属板44b可以是实心金属板,也可以是空心金属板,空心金属板内可以填充可循环流动的换热液,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第二换热件44单面或双面设置第二导热胶45。第二换热件44单面设置第二导热胶45是指,第二换热件44与电控腔体16的内壁之间设置第二导热胶45,或者在第二换热件44与驱动电路板35/功率电路板36之间设置第二导热胶45。第二换热件44双面设置第二导热胶45是指,在第二换热件44与电控腔体16的内壁之间、以及在第二换热件44与驱动电路板35/功率电路板36之间分别设置第二导热胶45。第二导热胶45可以提高驱动电路板35/功率电路板36与第二换热件44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胶45可设为导热硅脂、有机硅导热胶,环氧树脂AB胶,丙烯酸导热胶、聚氨酯导热胶等多种导热胶,并且还可以设为导热胶膜,以便于其在第三换热件上的固定安装。
上述实施例中,推进装置100均为船外机100a,当然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参见图15,推进装置100还可以是吊舱推进器100b。吊舱推进器100b与上述实施例的船外机100a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吊舱推进器100b的水上部分11固定在水域载体201内,并且水上部分11的底部在水域载体201的底部202之外连接水下部分12。底部202用于支撑于水体表面,其中水体表面指江河湖海等水体的水面。即在水域可移动设备200在水域行驶时,底部202存在部分外表面直接接触水体。导流管13的凸缘63与水上部分11的底部紧固,且邻近水域载体201的底部202。中央控制器78位于水域载体201内,与水上部分11分离并经导电线缆与电控组件18连接;其他实施方式中,中央控制器78也可以是固定于水上部分11。本实施例中,操舵控制器88通过控制线缆89与中央控制器78连接。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包括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所述水下部分设有导流管和动力外壳,所述导流管用于连接水上部分,所述动力外壳一体设置于所述导流管远离所述水上部分的一端,所述导流管内设置电控腔体,所述动力外壳内设置电机腔体,所述导流管的侧面设置电控安装开口及封盖所述电控安装开口的电控盖板;
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至少部分配合于所述电控腔体内,并经所述导流管配置直流导电件获取直流电,所述电控组件经所述电控安装开口收容于所述电控腔体内;
电机,固定于所述电机腔体内,与所述电控组件电连接,以接收所述电控组件的驱动控制信号;
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密封设于所述导流管与所述水上部分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安装开口的内侧设置支撑凸台,所述电控盖板的周边叠合于所述支撑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进装置还包括电控密封件,所述电控密封件密封于所述电控盖板的周边与所述支撑凸台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管远离所述动力外壳的一端设有插入所述水上部分的内管,所述密封结构密封设于所述内管的外周侧壁与所述水上部分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的口径允许连接所述电控组件的直流导电件配置于所述内管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的横截面呈椭圆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组件包括依次电连接的控制电路板、驱动电路板和功率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驱动电路板和所述功率电路板沿所述导流管横截面的短轴方向堆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邻近所述电控腔体的内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面上的电子器件面向相邻近的电控腔体内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电控腔体的内壁之间的第一换热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第二换热件,所述第二换热件贴合于所述电控腔体远离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侧内壁,所述驱动电路板或所述功率电路板与所述第二换热件贴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外壳包括与所述导流管一体的主壳和盖合于所述主壳的端盖;所述电机腔体在所述主壳配合所述端盖处设置动力开口,所述端盖封盖所述动力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装置还包括电连接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电机的铜排组件,所述铜排组件位于所述电机腔体内正对所述动力开口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装置还包括霍尔传感器,所述霍尔传感器靠近于所述铜排组件,用于感测所述铜排组件的磁场。
15.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域载体;
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推进装置,所述机架连接于所述水域载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04581.1U CN219821736U (zh) | 2023-05-17 | 2023-05-17 |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04581.1U CN219821736U (zh) | 2023-05-17 | 2023-05-17 |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21736U true CN219821736U (zh) | 2023-10-13 |
Family
ID=88246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04581.1U Active CN219821736U (zh) | 2023-05-17 | 2023-05-17 |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21736U (zh) |
-
2023
- 2023-05-17 CN CN202321204581.1U patent/CN21982173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36939B (zh) | 一种推进器 | |
CN218229375U (zh) | 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113548168A (zh) | 一种新型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船用电动舷外机 | |
CN219821736U (zh) |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9806953U (zh) |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9821735U (zh) |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8229373U (zh) | 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8229372U (zh) | 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0912843U (zh) | 一种电动喷水推进器 | |
WO2024036641A1 (zh) | 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5851823U (zh) | 一种新型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船用电动舷外机 | |
CN218229370U (zh) | 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8489884U (zh) | 推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116802973B (zh) | 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8229369U (zh) | 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6665903U (zh) | 一体化摆线齿轮泵 | |
CN221519991U (zh) | 电动推进器和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8506114U (zh) | 动力装置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8229374U (zh) | 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8506115U (zh) | 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21519993U (zh) | 电动推进器和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3555356U (zh) | 一种多性能的遥控快艇 | |
CN218751343U (zh) | 动力装置、散热循环系统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116897129A (zh) | 船外机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
CN218229371U (zh) | 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