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41820U - 一种拖拉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拖拉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41820U
CN218141820U CN202222549643.4U CN202222549643U CN218141820U CN 218141820 U CN218141820 U CN 218141820U CN 202222549643 U CN202222549643 U CN 202222549643U CN 218141820 U CN218141820 U CN 218141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steering
oil
transmission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4964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壮年
王殿勇
陈圣
李建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Lovol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Lovol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Lovol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Lovol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4964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41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41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41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拖拉机,包括:前驱动桥总成、前轮胎总成、后轮胎总成、前驱动桥调整垫、螺栓防护套、限位螺栓、传动轴、平键、紧固螺栓、驱动轮轮毂、固定螺栓,后轮胎总成通过固定螺栓安装在驱动轮轮毂上,平键安装在传动轴的末端,驱动轮轮毂上设有与平键适配的键槽,驱动轮轮毂通过键槽与平键的配合滑动安装在传动轴上,紧固螺栓的一端与后轮胎总成连接,紧固螺栓的另一端与传动轴连接;前轮胎总成安装在前驱动桥总成的传动轴法兰盘上,限位螺栓安装在前驱动桥总成的转毂螺纹孔内,前驱动桥调整垫以及螺栓防护套均套设在限位螺栓上。推动轮毂在平键上滑动,实现后轮距在840‑960mm范围内的无级调节;通过紧固螺栓将轮毂裹紧在传动轴上。

Description

一种拖拉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拖拉机。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视,农田耕种模式由单一模式向复式模式转变,为此对农机一机多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为提高作物产量,在中国部分地区,许多农作物种植垄距也越来越小,达到了850mm,然而目前市场窄拖拉机轮距多在900mm以上,造成拖拉机作业时前后轮胎压垄,功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并且由于轮距窄,操纵空间受限,现有窄轮距拖拉机结构布置比较杂乱,尤其是50-70马力窄轮距拖拉机,舒适性差,降低了作业效率。
针对上述技术现状,为满足市场需求,急需50-70马力多功能、超窄轮距的拖拉机。要将拖拉机的前后最小轮距与种植作物的垄距调成一致,即850mm;而轮距变小,将导致整机操纵空间更小,整机布置就更加困难、操纵更加不舒适,甚至无法进行操纵;轮距窄导致转向半径变大,需要多次调头进行转向,影响作业效率。现有50-70马力窄轮距拖拉机最小前后轮距在900mm以上;50-70马力窄轮距拖拉机转向限位通过螺栓进行调节。拖拉机在作业时,前后轮胎压在垄上,造成作物损坏,减少产量;在转弯时,由于前轮转向冲击力大,容易将限位螺栓压弯,甚至折断,起不到限位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拖拉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拖拉机,包括:前驱动桥总成、前轮胎总成、后轮胎总成、前驱动桥调整垫、螺栓防护套、限位螺栓、传动轴、平键、紧固螺栓、驱动轮轮毂、固定螺栓,所述后轮胎总成通过所述固定螺栓安装在所述驱动轮轮毂上,所述平键安装在所述传动轴的末端,所述驱动轮轮毂上设有与所述平键适配的键槽,所述驱动轮轮毂通过键槽与所述平键的配合滑动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紧固螺栓的一端与所述后轮胎总成连接,所述紧固螺栓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轴连接;所述前轮胎总成安装在所述前驱动桥总成的传动轴法兰盘上,所述限位螺栓安装在前驱动桥总成的转毂螺纹孔内,所述前驱动桥调整垫以及所述螺栓防护套均套设在所述限位螺栓上。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需要调整轮距时,可以推动驱动轮轮毂在平键上不间断的自由滑动,从而实现后轮距在840-960mm范围内的无级调节;当达到需求轮距后,通过驱动轮轮毂的紧固螺栓将驱动轮轮毂裹紧在传动轴上。前轮胎总成固定在前驱动桥的传动轴法兰盘上,前驱动桥调整垫(按需多件)、螺栓防护套通过限位螺栓拧紧在前驱动桥转毂螺纹孔内,当增加或减少前驱动桥调整垫个数时,限位螺栓需要向外拧出或向里拧进,从而增加或减少了限位螺栓长度,当轮胎转向时,限位螺栓与外套管限位凸台接触,起到限位的作用,此时转向角度增加或减少。后轮胎总成通过固定轮毂固定在最终传动总成的传动轴上,轮毂可以在最终传动总成的传动轴上进行左右调节,从而实现后轮距在840mm-960mm无级调节,前轮胎总成固定在前驱动桥总成传动轴的法兰盘上,通过调节前驱动桥总成限位螺栓长度和增减调整垫个数,实现前轮胎转向角度的调整,从而改变转向圆半径,并可通过左右前轮胎对调实现前轮距的调整。前后轮距符合农艺垄距,轮胎走垄底,不再压垄,大大降低了农作物掉粒和破碎情况。在限位螺栓外侧增加螺栓防护套,当限位螺栓受到冲击时螺栓防护套和限位螺栓同时受到冲击,从而大大增加了限位螺栓强度,避免了限位螺栓碰断或碰弯情况的发生,避免螺栓承受横向力,压弯螺栓。
进一步地,还包括:动力系统总成、传动系统总成、行走系统总成、转向系统总成、液压系统总成、车身系统总成、工作装置总成,所述动力系统总成、所述传动系统总成、所述行走系统总成、所述液压系统总成、所述车身系统总成、所述工作装置总成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所述转向系统总成位于所述动力系统总成的后侧上方,所述液压系统总成位于所述动力系统总成以及所述传动系统总成的右侧,所述传动系统总成与所述动力系统总成连接,所述行走系统总成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液压系统总成把动力系统总成传递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液压能通过工作装置总成将液压能重新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后部配套机具的运动。动力系统总成、传动系统总成以及行走系统总成组成拖拉机底盘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系统总成包括:散热器总成、空滤器总成、发动机总成、消音器总成、燃油箱总成、燃油箱支架焊合,所述散热器总成与所述发动机总成连接,所述空滤器总成、所述消音器总成以及所述燃油箱总成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发动机总成连接,所述燃油箱总成安装在所述燃油箱支架焊合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发动机总成是拖拉机的心脏,为整机提供动力来源,动力通过发动机飞轮传递到传动系统总成,传动系统总成再将动力通过行走系统总成分配到后轮胎总成,通过传动轴总成传递到前驱动桥总成,进而传递到前轮胎,从而完成整机的行走;另一路通过齿轮泵轴将动力传递到恒流泵,恒流泵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通过转向器的分配,将液压能通过转向管路传递到转向油缸的左右油口,实现油缸活塞的左右伸缩运动,实现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并将该伸缩运动传递给前驱动桥的左右转向臂,转向臂带动立轴和轮毂法兰盘实现前轮转向。散热器总成用固定螺栓和减震垫固定在托架的支架上,通过冷却液循环为发动机总成散热降温;空滤器总成与发动机进气歧管通过空滤器总成中的安装支架和进气软管连接在一起,为发动机提供清洁的空气;消音器总成与发动机总成的排气歧管固定在一起,发动机产生的废气通过消音器总成排出发动机;燃油箱总成固定在燃油箱支架焊合上,为防止油箱窜动,燃油箱支架焊合带有限位块,燃油箱支架焊合通过固定螺栓装配在变速箱总成的壳体上和传动箱总成的壳体上,为发动机提供充足的燃料。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系统总成包括:传动轴总成、离合器总成、变速箱总成、离合踏板总成、梭式换档总成、动力输出操纵总成、制动踏板总成、副变速操纵总成、主变速操纵总成、传动箱总成、最终传动总成,所述传动轴总成、所述动力系统总成、所述变速箱总成、所述离合踏板总成均与所述离合器总成连接,所述梭式换档总成、所述动力输出操纵总成均与所述变速箱总成连接,所述梭式换档总成位于所述变速箱总成上方,所述制动踏板总成、所述主变速操纵总成安装在所述传动箱总成的右侧,所述离合踏板总成、所述动力输出操纵总成以及所述副变速操纵总成安装在所述传动箱总成的左侧,所述最终传动总成与所述传动箱总成连接,所述离合踏板总成以及所述制动踏板总成均为悬挂式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离合器总成通过固定螺栓装配在发动机飞轮上,通过踩动离合踏板总成实现分离轴承在轴承座上的滑动,从而压缩离合器压爪,实现切断和连接动力源,实现梭式换挡、主副变速以及PTO档位的平顺挂接;变速箱总成通过螺栓与发动机飞轮壳连接在一起,动力输出操纵总成中的动力输出前轴和变速箱的Ⅰ轴与发动机飞轮轴承配合,梭式换档总成布置在变速箱总成上部,可以实现整机的前进和后退功能;主变速操纵总成布置在传动箱右侧,副变速操纵总成和动力输出操纵总成布置在传动箱总成左侧,最终传动总成与传动箱壳体连接在一起。通过优化换档齿轮,便于齿轮顺利啮合,梭式操纵机构总成采用拉杆结构,优化各操纵杆件(梭式换挡、主副变速、PTO操纵)和踏板(离合踏板、制动踏板)摇臂杠杆比,减少操纵力;依据人机工程学和国内外相关标准,优化各操纵杆件和踏板位置,将副变速操纵杆从右侧移动到左后侧,避免右脚踩踏加油门和制动踏板时,腿碰副变速操纵杆,引起误操作,将PTO操纵杆件前移,增加操纵舒适度,同时采用悬挂式离合踏板和悬挂式制动踏板,并依据人机工程学优化制动和离合踏板高度和前后位置,使之增加操纵空间的同时更加符合人机工程。总之,各操纵杆件和踏板的合理布置增大了操纵空间,降低了操纵力,避免了操纵杆件与身体的干涉,使操纵更加舒适,人机工程有了较大提高。操纵空间加大,操纵舒适,避免了磕碰身体和误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行走系统总成包括:前配重总成、托架,所述前配重总成安装在所述托架的前侧,所述动力系统总成安装在所述托架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托架的设置,用于对部件进行支撑。前配重总成用于为拖拉机前侧配重,提高拖拉机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系统总成包括:前驱动桥转向油缸、转向油壶、恒流泵、转向回油油管、转向器进油管、转向器总成、转向立柱、方向盘总成、转向器固定支架焊合、左转向油管总成、右转向油管总成,所述转向器总成安装在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焊合中,所述转向立柱的底部与所述转向器总成连接,所述方向盘总成安装在所述转向立柱的顶部,所述转向回油油管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恒流泵出油口以及所述转向器总成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转向器进油管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转向器总成的出油口以及所述转向油壶连接,所述左转向油管总成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转向器总成以及所述前驱动桥转向油缸连接,所述右转向油管总成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转向器总成以及所述前驱动桥转向油缸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恒流泵为液压转向系统的动力源,其将发动机传递过来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方向盘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带动转向立柱的转动,转向立柱与转向器阀芯连接,阀芯的转动控制转向阀压力油的输出和方向,从而实现前驱动桥转向油缸的伸缩,实现转向。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系统总成包括:齿轮泵、齿轮泵吸油管总成、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吸油管总成、多路阀进油钢管、多路阀回油管总成、提升支架焊合、提升器装置总成、吸油滤清器、回油滤清器、多路阀回油管、多路阀总成、传动箱盖板、左提升器油缸、右提升器油缸,所述齿轮泵吸油管总成与所述齿轮泵吸油口连接,所述吸油滤清器安装在所述行走系统总成上,所述吸油管总成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以及所述吸油滤清器的进油口,所述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齿轮泵的吸油口以及所述多路阀进油钢管连接,所述多路阀总成安装在所述传动箱盖板上,所述传动箱盖板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连接,所述回油滤清器分别与所述多路阀回油管以及所述多路阀回油管总成连接,所述提升器装置总成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总成上,所述左提升器油缸以及所述右提升器油缸分别铰接在所述提升支架焊合以及所述提升器装置总成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液压系统总成中齿轮泵作为液压系统动力源,将液压油通过吸油管总成从传动箱壳体内吸出,经过吸油滤清器对液压油进行过滤,进入到齿轮泵内;齿轮泵将发动机传递的动力部分转化为液压系统压力,将低压液压油转化成高压液压油,并通过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进入到多路阀总成内腔,通过液压操纵手柄,进行高压油的分配,分别进入左右提升器油缸,实现提升油缸的伸缩,流出的液压油经过回油滤清器进行过滤后回到传动箱壳体内,形成闭环。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系统总成包括:机罩总成、龙门架总成、仪表台总成、地板总成、座椅总成、安全架总成,所述机罩总成与所述龙门架总成铰接,所述龙门架总成以及所述安全架总成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总成上,所述仪表台总成安装在所述机罩总成上,所述地板总成的前侧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连接,所述地板总成的后侧与所述安全架总成连接,所述座椅总成安装在所述地板总成上。
进一步地,工作装置总成包括:左限位杆支座、左提升杆总成、上拉杆总成、右提升杆总成、右限位杆支座、左限位杆总成、左下拉杆总成、拖挂架、右下拉杆总成、右限位杆总成,所述上拉杆总成、所述左下拉杆总成、所述拖挂架、所述右下拉杆总成均安装在所述液压系统总成上,所述左提升杆总成的顶部以及所述右提升杆总成的顶部分别与所述液压系统总成连接,所述左提升杆总成的底部以及所述右提升杆总成的底部一一对应与所述左下拉杆总成以及所述右下拉杆总成连接,所述左限位杆支座以及所述右限位杆支座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总成上,所述左限位杆总成以及所述右限位杆总成一一对应与左下拉杆总成以及右下拉杆总成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液压系统总成上的多路阀操纵手柄,实现左提升油缸和右提升油缸的伸缩,从而带动提升装置总成的提升臂围绕提升器轴转动,实现悬挂左右提升杆上下运动并传递到下拉杆总成进行提升和下降动作,从而实现配套机具的上升和下降。通过调节限位杆、上拉杆以及提升杆可以实现不同机具的匹配以及提升高度的调节。为满足850mm轮距配套机具的需求,同时防止普通悬挂杆件与轮胎干涉,对限位杆支座与限位杆连接点位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左右下拉杆总成进行了锻造成型折弯处理,既满足了机具配套需求又满足了农艺对轮距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九。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十。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二。
附图标号说明:A、动力系统总成;B、传动系统总成;C、行走系统总成;D、转向系统总成;E、液压系统总成;F、车身系统总成;G、工作装置总成;1、散热器总成;2、空滤器总成;3、发动机总成;4、消音器总成;5、燃油箱总成;6、燃油箱支架焊合;7、传动轴总成;8、离合器总成;9、变速箱总成;10、离合踏板总成;11、梭式换档总成;12、动力输出操纵总成;13、制动踏板总成;14、副变速操纵总成;15、主变速操纵总成;16、传动箱总成;17、最终传动总成;18、前配重总成;19、托架;20、前驱动桥总成;21、前轮胎总成;22、后轮胎总成;23、前驱动桥调整垫;24、螺栓防护套;25、限位螺栓;26、传动轴;27、平键;28、紧固螺栓;29、驱动轮轮毂;30、固定螺栓;31、前驱动桥转向油缸;32、齿轮泵吸油管焊合;33、转向油壶;34、恒流泵;35、转向回油油管;36、转向器进油管;37、转向器总成;38、转向立柱;39、方向盘总成;40、转向器固定支架焊合;41、左转向油管总成;42、右转向油管总成;43、齿轮泵;44、齿轮泵吸油管总成;45、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46、吸油管总成;47、多路阀进油钢管;48、多路阀回油管总成;49、液压操纵手柄;50、提升支架焊合;51、提升器装置总成;52、吸油滤清器;53、回油滤清器;54、多路阀回油管;55、多路阀总成;56、传动箱盖板;57、左提升器油缸;58、右提升器油缸;59、机罩总成;60、龙门架总成;61、仪表台总成;62、地板总成;63、座椅总成;64、安全架总成;65、左限位杆支座;66、左提升杆总成;67、上拉杆总成;68、右提升杆总成;69、右限位杆支座;70、左限位杆总成;71、左下拉杆总成;72、拖挂架;73、拖挂销轴;74、连接销轴;75、右下拉杆总成;76、右限位杆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拖拉机,包括:前驱动桥总成20、前轮胎总成21、后轮胎总成22、前驱动桥调整垫23、螺栓防护套24、限位螺栓25、传动轴26、平键27、紧固螺栓28、驱动轮轮毂29、固定螺栓30,所述后轮胎总成22通过所述固定螺栓30安装在所述驱动轮轮毂29上,所述平键27安装在所述传动轴26的末端,所述驱动轮轮毂29上设有与所述平键27适配的键槽,所述驱动轮轮毂29通过键槽与所述平键27的配合滑动安装在所述传动轴26上,所述紧固螺栓28的一端与所述后轮胎总成22连接,所述紧固螺栓28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轴26连接;所述前轮胎总成21安装在所述前驱动桥总成20的传动轴法兰盘上,所述限位螺栓25安装在前驱动桥总成20的转毂螺纹孔内,所述前驱动桥调整垫23以及所述螺栓防护套24均套设在所述限位螺栓25上。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需要调整轮距时,可以推动驱动轮轮毂在平键上不间断的自由滑动,从而实现后轮距在840-960mm范围内的无级调节;当达到需求轮距后,通过驱动轮轮毂的紧固螺栓将驱动轮轮毂裹紧在传动轴上。前轮胎总成固定在前驱动桥的传动轴法兰盘上,前驱动桥调整垫(按需多件)、螺栓防护套通过限位螺栓拧紧在前驱动桥转毂螺纹孔内,当增加或减少前驱动桥调整垫个数时,限位螺栓需要向外拧出或向里拧进,从而增加或减少了限位螺栓长度,当轮胎转向时,限位螺栓与外套管限位凸台接触,起到限位的作用,此时转向角度增加或减少。后轮胎总成通过固定轮毂固定在最终传动总成的传动轴上,轮毂可以在最终传动总成的传动轴上进行左右调节,从而实现后轮距在840mm-960mm无级调节,前轮胎总成固定在前驱动桥总成传动轴的法兰盘上,通过调节前驱动桥总成限位螺栓长度和增减调整垫个数,实现前轮胎转向角度的调整,从而改变转向圆半径,并可通过左右前轮胎对调实现前轮距的调整。前后轮距符合农艺垄距,轮胎走垄底,不再压垄,大大降低了农作物掉粒和破碎情况。在限位螺栓外侧增加螺栓防护套,当限位螺栓受到冲击时螺栓防护套和限位螺栓同时受到冲击,从而大大增加了限位螺栓强度,避免了限位螺栓碰断或碰弯情况的发生,避免螺栓承受横向力,压弯螺栓。
整机结构布置形式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拖拉机技术结构上的不足之处。拖拉机可以为50-70马力可调超窄轮距拖拉机,包括:动力系统总成、传动系统总成、行走系统总成、转向系统总成、液压系统总成、车身系统总成、工作装置系统总成。
动力系统总成、传动系统总成、行走系统总成按照拖拉机前进方向从前向后依次布置,前驱动桥与托架通过前后支座连接在一起,托架与动力系统总成进行连接,最终传动与传动箱连接;转向系统总成、液压系统总成、工作装置总成按照拖拉机前进方向前后布置,转向系统总成布置在动力系统总成后部和上部,液压系统总成布置在动力系统总成和传动系统总成右侧,工作装置总成放置在传动箱后端面;液压系统总成把动力系统总成传递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液压能通过工作装置将液压能重新转化为机械能,从而实现后部配套机具的运动。动力系统总成、传动系统总成以及行走系统总成组成底盘。
车身系统布置在底盘系统上方,为整机提供安全防护和舒适驾乘。
动力系统总成包括发动机总成、散热器总成、进气系统总成、排气系统总成、燃油箱总成;发动机总成的飞轮壳及离合器与传动系统的变速箱连接;散热器总成布置在发动机风扇前部,固定在前托架上,散热器进出水管与发动机总成的进出水口通过橡胶软管进行连接;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分别与发动机的进气管和排气歧管进行连接。为发动机提供燃油的燃油箱放置在右侧地板下部,变速箱右侧,固定在油箱支架上,油箱支架与变速箱壳体进行连接,油箱进油管发动机的燃油滤进油口进行连接,回油管与发动机回油口连接。
传动系统总成从前向后排布包括离合器总成及离合踏板操纵总成、四驱传动总成、变速箱及操纵总成、传动箱总成、制动器及操纵总成、动力输出及操纵总成;前驱动桥、最终传动总成及前后轮胎总成以及前配重和后配重组成行走系统总成,前配重固定在托架前部,后配重固定在后轮胎轮辋辐板上,最终传动总成与传动箱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在一起。
如图4所示,最终传动总成中传动轴26末端装配有平键27,驱动轮轮毂29带有键槽,驱动轮轮毂通过键槽穿过传动轴末端,后驱动轮总成(后轮胎总成22)通过固定螺栓30固定在驱动轮轮毂上。需要调整轮距时,可以推动驱动轮轮毂在平键上不间断的自由滑动,从而实现后轮距在840-960mm范围内的无级调节;当达到需求轮距后,通过驱动轮轮毂的紧固螺栓28将驱动轮轮毂裹紧在传动轴上。前轮胎总成21固定在前驱动桥总成20的传动轴法兰盘上,前驱动桥调整垫(按需多件)23、螺栓防护套24通过限位螺栓25拧紧在前驱动桥转毂螺纹孔内,当增加或减少调整垫个数时,限位螺栓需要向外拧出或向里拧进,从而增加或减少了限位螺栓长度,当轮胎转向时,限位螺栓与外套管限位凸台接触,起到限位的作用,此时转向角度增加或减少;由于拖拉机在行进过程中轮胎转向时限位螺栓受到的冲击力比较大,容易将限位螺栓碰断或碰弯,从而起不到限位作用,因此在限位螺栓外侧增加螺栓防护套,当限位螺栓受到冲击时螺栓防护套和限位螺栓同时受到冲击,从而大大增加了限位螺栓强度,避免了限位螺栓碰断或碰弯情况的发生。
转向系统总成包括前驱动桥转向油缸、齿轮泵吸油管焊合、恒流泵、转向油壶,转向回油油管、转向器进油管、转向器总成、转向立柱、方向盘总成、左转向油管总成以及右转向油管总成组成。转向器和转向立柱通过转向器固定支架固定在一起,方向盘固定在转向管柱顶端,转向油壶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发动机前部,恒流泵固定在发动机右前部,转向器进油高压油管连接恒流泵出油口和转向器进油口,转向器出油管与转向器出油口和转向油壶连接,左转向油管和右转向油管分别连接转向器以及前驱动桥转向油缸左右转向接口。
液压系统总成包括齿轮泵、齿轮泵吸油管总成、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吸油管总成、多路阀进油钢管、多路阀回油管总成、液压操纵手柄、提升支架焊合、提升器装置总成、吸油滤清器、回油滤清器、多路阀回油管、多路阀总成、传动箱盖板、左提升器油缸、右提升器油缸组成。齿轮泵与发动机右前部齿轮泵法兰盘接口连接,齿轮泵吸油管总成固定在齿轮泵吸油口上,吸油滤清器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托架上,吸油管总成连接传动箱出油口和吸油滤清器进油口;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前部固定在齿轮泵吸油口上,后部与多路阀进油钢管连接;多路阀总成固定在传动箱盖板上,传动箱盖板与传动箱总成连接,回油滤清器与多路阀回油管以及多路阀回油管总成连接;提升器装置总成固定在传动箱后部断面上,左提升油缸和右提升油缸分别铰接在提升器提升臂和提升支架焊合上。
车身系统总成包括机罩总成、龙门架总成、仪表台总成、地板总成、座椅总成、安全架总成。机罩总成(包括机罩锁和气弹簧支架)通过机罩铰链固定在龙门架总成上,龙门架总成固定在变速箱壳体上,地板总成前部固定在变速箱壳体上,后部与安全架左右立梁连接在一块,安全架固定在左右最终传动壳体上,座椅固定在地板的座椅板上。
工作装置包括拖挂装置总成、悬挂装置总成。拖挂装置总成包括拖挂架、拖挂销轴和连接销轴,拖挂架通过连接销轴固定在提升支架焊合上;悬挂装置包括左限位支座、右限位支座、左下拉杆总成、右下拉杆总成、提升杆总成、上拉杆总成、左限位杆总成、右限位杆总成,左限位支座和右限位支座分别固定在左最终传动半轴壳体上和右最终传动半轴壳体上,左、右下拉杆总成前端分别与提升支架焊合支座铰接,中间与左、右提升杆总成铰接,外侧面支架分别与左、右限位杆铰接;左、右限位杆前部与限位杆支座铰接,后部与下拉杆总成铰接;左、右提升杆总成上部分别与提升器提升臂铰接,下部与下拉杆铰接;提升杆总成与提升器支架焊合中提升杆固定支座铰接。
前后轮距符合农艺垄距,轮胎走垄底,不再压垄,大大降低了农作物掉粒和破碎情况;操纵空间加大,操纵舒适,避免了磕碰身体和误操作;前驱动桥转向螺栓外部增加防护套,避免螺栓承受横向力,压弯螺栓。
拖拉机轮距的调整包括通过轮胎型号改变或轮辋和轮辐辐板位置的改变。
由动力系统总成、传动系统总成、行走系统总成、转向系统总成、液压系统总成、车身系统总成、工作装置系统总成组成的可调超窄轮距拖拉机。解决50-70马力窄轮距拖拉机轮胎压垄问题,满足功能需求;解决50-70马力窄轮距拖拉机主副变速杆操纵不舒适,换挡磕碰和误操作问题;解决制动和离合踏板占用操纵空间,操纵不舒适问题;解决50-70马力窄轮距拖拉机前驱动桥限位螺栓被压弯,起不到限位作用的问题。
如图1至图12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动力系统总成A、传动系统总成B、行走系统总成C、转向系统总成D、液压系统总成E、车身系统总成F、工作装置总成G,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所述行走系统总成C、所述液压系统总成E、所述车身系统总成F、所述工作装置总成G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所述转向系统总成D位于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的后侧上方,所述液压系统总成E位于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以及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的右侧,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与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连接,所述行走系统总成C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液压系统总成把动力系统总成传递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液压能通过工作装置总成将液压能重新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后部配套机具的运动。动力系统总成、传动系统总成以及行走系统总成组成拖拉机底盘系统。
如图1至图12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包括:散热器总成1、空滤器总成2、发动机总成3、消音器总成4、燃油箱总成5、燃油箱支架焊合6,所述散热器总成1与所述发动机总成3连接,所述空滤器总成2、所述消音器总成4以及所述燃油箱总成5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发动机总成3连接,所述燃油箱总成5安装在所述燃油箱支架焊合6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发动机总成是拖拉机的心脏,为整机提供动力来源,动力通过发动机飞轮传递到传动系统总成,传动系统总成再将动力通过行走系统总成分配到后轮胎总成,通过传动轴总成传递到前驱动桥总成,进而传递到前轮胎,从而完成整机的行走;另一路通过齿轮泵轴将动力传递到恒流泵,恒流泵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通过转向器的分配,将液压能通过转向管路传递到转向油缸的左右油口,实现油缸活塞的左右伸缩运动,实现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并将该伸缩运动传递给前驱动桥的左右转向臂,转向臂带动立轴和轮毂法兰盘实现前轮转向。散热器总成用固定螺栓和减震垫固定在托架的支架上,通过冷却液循环为发动机总成散热降温;空滤器总成与发动机进气歧管通过空滤器总成中的安装支架和进气软管连接在一起,为发动机提供清洁的空气;消音器总成与发动机总成的排气歧管固定在一起,发动机产生的废气通过消音器总成排出发动机;燃油箱总成固定在燃油箱支架焊合上,为防止油箱窜动,燃油箱支架焊合带有限位块,燃油箱支架焊合通过固定螺栓装配在变速箱总成的壳体上和传动箱总成的壳体上,为发动机提供充足的燃料。
如图1至图12所示,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包括:传动轴总成7、离合器总成8、变速箱总成9、离合踏板总成10、梭式换档总成11、动力输出操纵总成12、制动踏板总成13、副变速操纵总成14、主变速操纵总成15、传动箱总成16、最终传动总成17,所述传动轴总成7、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所述变速箱总成9、所述离合踏板总成10均与所述离合器总成8连接,所述梭式换档总成11、所述动力输出操纵总成12均与所述变速箱总成9连接,所述梭式换档总成11位于所述变速箱总成9上方,所述制动踏板总成13、所述主变速操纵总成15安装在所述传动箱总成16的右侧,所述离合踏板总成10、所述动力输出操纵总成12以及所述副变速操纵总成14安装在所述传动箱总成16的左侧,所述最终传动总成17与所述传动箱总成16连接,所述离合踏板总成10以及所述制动踏板总成13均为悬挂式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离合器总成通过固定螺栓装配在发动机飞轮上,通过踩动离合踏板总成实现分离轴承在轴承座上的滑动,从而压缩离合器压爪,实现切断和连接动力源,实现梭式换挡、主副变速以及PTO(Pulse Train Output,脉冲串输出)档位的平顺挂接;变速箱总成通过螺栓与发动机飞轮壳连接在一起,动力输出操纵总成中的动力输出前轴和变速箱的Ⅰ轴与发动机飞轮轴承配合,梭式换档总成布置在变速箱总成上部,可以实现整机的前进和后退功能;主变速操纵总成布置在传动箱右侧,副变速操纵总成和动力输出操纵总成布置在传动箱总成左侧,最终传动总成与传动箱壳体连接在一起。通过优化换档齿轮,便于齿轮顺利啮合,梭式操纵机构总成采用拉杆结构,优化各操纵杆件(梭式换挡、主副变速、PTO操纵)和踏板(离合踏板、制动踏板)摇臂杠杆比,减少操纵力;依据人机工程学和国内外相关标准,优化各操纵杆件和踏板位置,将副变速操纵杆从右侧移动到左后侧,避免右脚踩踏加油门和制动踏板时,腿碰副变速操纵杆,引起误操作,将PTO操纵杆件前移,增加操纵舒适度,同时采用悬挂式离合踏板和悬挂式制动踏板,并依据人机工程学优化制动和离合踏板高度和前后位置,使之增加操纵空间的同时更加符合人机工程。总之,各操纵杆件和踏板的合理布置增大了操纵空间,降低了操纵力,避免了操纵杆件与身体的干涉,使操纵更加舒适,人机工程有了较大提高。操纵空间加大,操纵舒适,避免了磕碰身体和误操作。
如图1至图12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行走系统总成C包括:前配重总成18、托架19,所述前配重总成18安装在所述托架19的前侧,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安装在所述托架19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托架的设置,用于对部件进行支撑。前配重总成用于为拖拉机前侧配重,提高拖拉机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如图1至图12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转向系统总成D包括:前驱动桥转向油缸31、转向油壶33、恒流泵34、转向回油油管35、转向器进油管36、转向器总成37、转向立柱38、方向盘总成39、转向器固定支架焊合40、左转向油管总成41、右转向油管总成42,所述转向器总成37安装在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焊合40中,所述转向立柱38的底部与所述转向器总成37连接,所述方向盘总成39安装在所述转向立柱38的顶部,所述转向回油油管35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恒流泵34出油口以及所述转向器总成37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转向器进油管36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转向器总成37的出油口以及所述转向油壶33连接,所述左转向油管总成41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转向器总成37以及所述前驱动桥转向油缸31连接,所述右转向油管总成42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转向器总成37以及所述前驱动桥转向油缸31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恒流泵为液压转向系统的动力源,其将发动机传递过来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方向盘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带动转向立柱的转动,转向立柱与转向器阀芯连接,阀芯的转动控制转向阀压力油的输出和方向,从而实现前驱动桥转向油缸的伸缩,实现转向。
如图1至图12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系统总成E包括:齿轮泵43、齿轮泵吸油管总成44、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45、吸油管总成46、多路阀进油钢管47、多路阀回油管总成48、提升支架焊合50、提升器装置总成51、吸油滤清器52、回油滤清器53、多路阀回油管54、多路阀总成55、传动箱盖板56、左提升器油缸57、右提升器油缸58,所述齿轮泵吸油管总成44与所述齿轮泵43吸油口连接,所述吸油滤清器52安装在所述行走系统总成C上,所述吸油管总成46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以及所述吸油滤清器52的进油口,所述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45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齿轮泵43的吸油口以及所述多路阀进油钢管47连接,所述多路阀总成55安装在所述传动箱盖板56上,所述传动箱盖板56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连接,所述回油滤清器53分别与所述多路阀回油管54以及所述多路阀回油管总成48连接,所述提升器装置总成51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上,所述左提升器油缸57以及所述右提升器油缸58分别铰接在所述提升支架焊合50以及所述提升器装置总成51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液压系统总成中齿轮泵作为液压系统动力源,将液压油通过吸油管总成从传动箱壳体内吸出,经过吸油滤清器对液压油进行过滤,进入到齿轮泵内;齿轮泵将发动机传递的动力部分转化为液压系统压力,将低压液压油转化成高压液压油,并通过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进入到多路阀总成内腔,通过液压操纵手柄,进行高压油的分配,分别进入左右提升器油缸,实现提升油缸的伸缩,流出的液压油经过回油滤清器进行过滤后回到传动箱壳体内,形成闭环。
如图1至图12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车身系统总成F包括:机罩总成59、龙门架总成60、仪表台总成61、地板总成62、座椅总成63、安全架总成64,所述机罩总成59与所述龙门架总成60铰接,所述龙门架总成60以及所述安全架总成64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上,所述仪表台总成61安装在所述机罩总成59上,所述地板总成62的前侧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连接,所述地板总成62的后侧与所述安全架总成64连接,所述座椅总成63安装在所述地板总成62上。
如图1至图12所示,进一步地,工作装置总成G包括:左限位杆支座65、左提升杆总成66、上拉杆总成67、右提升杆总成68、右限位杆支座69、左限位杆总成70、左下拉杆总成71、拖挂架72、右下拉杆总成75右限位杆总成76,所述上拉杆总成67、所述左下拉杆总成71、所述拖挂架72、所述右下拉杆总成75均安装在所述液压系统总成E上,所述左提升杆总成66的顶部以及所述右提升杆总成68的顶部分别与所述液压系统总成E连接,所述左提升杆总成66的底部以及所述右提升杆总成68的底部一一对应与所述左下拉杆总成71以及所述右下拉杆总成75连接,所述左限位杆支座65以及所述右限位杆支座69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上,所述左限位杆总成70以及所述右限位杆总成76一一对应与左下拉杆总成71以及右下拉杆总成75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液压系统总成上的多路阀操纵手柄,实现左提升油缸和右提升油缸的伸缩,从而带动提升装置总成的提升臂围绕提升器轴转动,实现悬挂左右提升杆上下运动并传递到下拉杆总成进行提升和下降动作,从而实现配套机具的上升和下降。通过调节限位杆、上拉杆以及提升杆可以实现不同机具的匹配以及提升高度的调节。为满足850mm轮距配套机具的需求,同时防止普通悬挂杆件与轮胎干涉,对限位杆支座与限位杆连接点位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左右下拉杆总成进行了锻造成型折弯处理,既满足了机具配套需求又满足了农艺对轮距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拖拉机为50-70马力超窄轮距拖拉机,拖拉机包括:动力系统总成A、传动系统总成B、行走系统总成C、转向系统总成D、液压系统总成E、车身系统总成F、工作装置总成G。其中,动力系统总成A、传动系统总成B按照拖拉机前进方向从前向后依次布置,行走系统总成C中前驱动桥与托架通过前后支座连接在一起,托架与动力系统总成A进行连接,最终传动与传动箱连接;转向系统总成D、液压系统总成E、工作装置总成G按照拖拉机前进方向前后布置,转向系统总成D布置在动力系统总成A后部和上部,液压系统总成E布置在动力系统A和传动系统总成B右侧,工作装置总成G在传动箱后端面;液压系统总成E把动力系统总成A传递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液压能通过工作装置总成G将液压能重新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后部配套机具的运动。动力系统总成A、传动系统总成B以及行走系统总成C组成拖拉机底盘系统。
动力系统总成A如图2所示,包括:散热器总成1、空滤器总成2、发动机总成3、消音器总成4、燃油箱总成5、燃油箱支架焊合6。
发动机总成3是拖拉机的心脏,为整机提供动力来源,动力通过发动机飞轮传递到传动系统总成B,传动系统总成B再将动力通过行走系统总成C分配到后轮胎总成,通过传动轴总成7传递到前驱动桥总成20,进而传递到前轮胎总成21,从而完成整机的行走;另一路通过齿轮泵轴将动力传递到恒流泵34,恒流泵34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通过转向器总成37的分配,将液压能通过转向管路传递到前驱动桥转向油缸31的左右油口,实现油缸(前驱动桥转向油缸)活塞的左右伸缩运动,实现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并将该伸缩运动传递给前驱动桥总成20的左右转向臂,转向臂带动立轴和轮毂法兰盘实现前轮转向。散热器总成1用固定螺栓和减震垫固定在托架19的支架上,通过冷却液循环为发动机总成3散热降温;空滤器总成2与发动机进气歧管通过空滤器总成2中的安装支架和进气软管连接在一起,为发动机提供清洁的空气;消音器总成4与发动机总成3的排气歧管固定在一起,发动机产生的废气通过消音器总成4排出发动机;燃油箱总成5固定在燃油箱支架焊合6上,为防止油箱窜动,燃油箱支架焊合6带有限位块,燃油箱支架焊合6通过固定螺栓装配在变速箱总成9的壳体上和传动箱总成16的壳体上,为发动机提供充足的燃料。
传动系统总成B如图3所示,包括:传动轴总成7、离合器总成8、变速箱总成9、离合踏板总成10、梭式换档总成11、动力输出操纵总成12、制动踏板总成13、副变速操纵总成14、主变速操纵总成15、传动箱总成16、最终传动总成17。
离合器总成8通过固定螺栓装配在发动机飞轮上,通过踩动离合踏板总成10实现分离轴承在轴承座上的滑动,从而压缩离合器压爪,实现切断和连接动力源,实现梭式换挡、主副变速以及PTO档位的平顺挂接;变速箱总成9通过螺栓与发动机飞轮壳连接在一起,动力输出操纵总成12中的动力输出前轴和变速箱的Ⅰ轴与发动机飞轮轴承配合,梭式换档操纵总成(梭式换档总成11)布置在变速箱上部,可以实现整机的前进和后退功能;主变速操纵总成15布置在传动箱右侧,副变速操纵总成14和动力输出操纵总成12布置在传动箱总成16左侧,最终传动总成17与传动箱壳体连接在一起。通过优化换档齿轮,便于齿轮顺利啮合,梭式操纵机构总成采用拉杆结构,优化各操纵杆件(梭式换挡、主副变速、PTO操纵)和踏板(离合踏板、制动踏板)摇臂杠杆比,减少操纵力;依据人机工程学和国内外相关标准,优化各操纵杆件和踏板位置,将副变速操纵杆从右侧移动到左后侧,避免右脚踩踏加油门和制动踏板时,腿碰副变速操纵杆,引起误操作,将PTO操纵杆件前移,增加操纵舒适度,同时采用悬挂式离合踏板和悬挂式制动踏板,并依据人机工程学优化制动和离合踏板高度和前后位置,使之增加操纵空间的同时更加符合人机工程。总之,各操纵杆件和踏板的合理布置增大了操纵空间,降低了操纵力,避免了操纵杆件与身体的干涉,使操纵更加舒适,人机工程有了较大提高。
行走系统总成C如图4所示,包括:前配重总成18、托架19、前驱动桥总成20、前轮胎总成21、后轮胎总成22,以及前驱动桥调整垫23、螺栓防护套24、限位螺栓25组成。前配重总成18固定在托架19前部,后轮胎总成22通过固定轮毂固定在最终传动总成17的传动轴26上,轮毂可以在最终传动总成17的传动轴26上进行左右调节,从而实现后轮距在840mm-960mm无级调节,前轮胎总成21固定在前驱动桥总成20传动轴的法兰盘上,通过调节前驱动桥总成的限位螺栓25长度和增减调整垫23个数,实现前轮胎转向角度的调整,从而改变转向圆半径,并可通过左右前轮胎对调实现前轮距的调整。
转向系统总成D如附图5所示,包括前驱动桥转向油缸31、齿轮泵吸油管焊合32、转向油壶33、恒流泵34、转向回油油管35、转向器进油管36、转向器总成37、转向立柱38、方向盘总成39、左转向油管总成41以及右转向油管总成42组成。转向器总成37和转向立柱38通过转向器固定支架焊合40固定在一起,方向盘总成39固定在转向立柱38上部,转向油壶33通过其固定支架固定在发动机前上部,恒流泵34固定在发动机右前部齿轮泵法兰盘处,转向回油油管35、连接恒流泵34出油口和转向器进油口,转向器进油管36与转向器出油口以及转向油壶33连接,左转向油管总成41和右转向油管总成42分别连接转向器总成37以及前驱动桥转向油缸31接口。
恒流泵34为液压转向系统的动力源,其将发动机传递过来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方向盘总成39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带动转向立柱38的转动,转向立柱38与转向器阀芯连接,阀芯的转动控制转向阀压力油的输出和方向,从而实现前驱动桥转向油缸31的伸缩,实现转向。
液压系统总成E如附图6所示,包括齿轮泵43、齿轮泵吸油管总成44、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45、吸油管总成46、多路阀进油钢管47、多路阀回油管总成48、液压操纵手柄49、提升支架焊合50、提升器装置总成51、吸油滤清器52、回油滤清器53、多路阀回油管54、多路阀总成55、传动箱盖板56、左提升器油缸57、右提升器油缸58。齿轮泵43与发动机右前部齿轮泵法兰盘接口连接,齿轮泵吸油管总成44固定在齿轮泵吸油口上,吸油滤清器52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托架19上,吸油管总成46连接传动箱出油口和吸油滤清器52进油口;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45前部固定在齿轮泵43吸油口上,后部与多路阀进油钢管47连接;多路阀总成55固定在传动箱盖板56上,传动箱盖板56与传动箱总成16连接,回油滤清器53与多路阀回油管54以及多路阀回油管总成48连接;提升器装置总成51固定在传动箱后部断面上,左提升器油缸57和右提升器油缸58分别铰接在提升器提升臂和提升支架焊合50上。
液压系统总成E中齿轮泵43作为液压系统动力源,将液压油通过吸油管总成46从传动箱壳体内吸出,经过吸油滤清器52对液压油进行过滤,进入到齿轮泵43内;齿轮泵43将发动机传递的动力部分转化为液压系统压力,将低压液压油转化成高压液压油,并通过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45进入到多路阀总成55内腔,通过液压操纵手柄49,进行高压油的分配,分别进入左右提升器油缸,实现提升器油缸的伸缩,流出的液压油经过回油滤清器53进行过滤后回到传动箱壳体内,形成闭环。
车身系统总成F如附图7所示,包括机罩总成59、龙门架总成60、仪表台总成61、地板总成62、座椅总成63、安全架总成64。机罩总成59(包括机罩锁和气弹簧支架)通过机罩铰链固定在龙门架总成60上,龙门架总成60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变速箱壳体上,地板总成62前部固定在变速箱壳体上,后部与安全架总成64的左立梁和右立梁连接在一块,安全架总成64固定在左右最终传动壳体上,座椅总成63固定在地板总成62的座椅板上。
工作装置总成G如附图8所示,包括左限位杆支座65、左提升杆总成66、上拉杆总成67、右提升杆总成68、右限位杆支座69、左限位杆总成70、左下拉杆总成71、拖挂架72、拖挂销轴73、连接销轴74、右下拉杆总成75、右限位杆总成76。
左下拉杆总成71和右下拉杆总成75分别固定在提升支架焊合50的销轴上,上拉杆总成67通过上拉杆销轴固定在提升支架焊合50的上拉杆连接板上,左提升杆总成66、右提升杆总成68上部分别通过销轴与提升器装置总成51的提升臂连接,下部与左下拉杆总成71和右下拉杆总成75通过销轴连接,左限位杆支座65和右限位杆支座69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左右最终传动壳体上,左限位杆总成70和右限位杆总成76通过销轴分别与左右下拉杆支座和左右下拉杆总成连接在一起;拖挂架72通过销轴与提升支架焊合50连接在一块。
通过控制液压系统总成上的多路阀操纵手柄(液压操纵手柄49),实现左提升器油缸57和右提升器油缸58的伸缩,从而带动提升器装置总成51的提升臂围绕提升器轴转动,实现悬挂左右提升杆上下运动并传递到下拉杆总成进行提升和下降动作,从而实现配套机具的上升和下降。通过调节限位杆、上拉杆以及提升杆可以实现不同机具的匹配以及提升高度的调节。
为满足850mm轮距配套机具的需求,同时防止普通悬挂杆件与轮胎干涉,对限位杆支座与限位杆连接点位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左右下拉杆总成进行了锻造成型折弯处理,既满足了机具配套需求又满足了农艺对轮距的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驱动桥总成(20)、前轮胎总成(21)、后轮胎总成(22)、前驱动桥调整垫(23)、螺栓防护套(24)、限位螺栓(25)、传动轴(26)、平键(27)、紧固螺栓(28)、驱动轮轮毂(29)、固定螺栓(30),所述后轮胎总成(22)通过所述固定螺栓(30)安装在所述驱动轮轮毂(29)上,所述平键(27)安装在所述传动轴(26)的末端,所述驱动轮轮毂(29)上设有与所述平键(27)适配的键槽,所述驱动轮轮毂(29)通过键槽与所述平键(27)的配合滑动安装在所述传动轴(26)上,所述紧固螺栓(28)的一端与所述后轮胎总成(22)连接,所述紧固螺栓(28)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轴(26)连接;所述前轮胎总成(21)安装在所述前驱动桥总成(20)的传动轴法兰盘上,所述限位螺栓(25)安装在前驱动桥总成(20)的转毂螺纹孔内,所述前驱动桥调整垫(23)以及所述螺栓防护套(24)均套设在所述限位螺栓(2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系统总成(A)、传动系统总成(B)、行走系统总成(C)、转向系统总成(D)、液压系统总成(E)、车身系统总成(F)、工作装置总成(G),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所述行走系统总成(C)、所述液压系统总成(E)、所述车身系统总成(F)、所述工作装置总成(G)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所述转向系统总成(D)位于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的后侧上方,所述液压系统总成(E)位于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以及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的右侧,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与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连接,所述行走系统总成(C)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包括:散热器总成(1)、空滤器总成(2)、发动机总成(3)、消音器总成(4)、燃油箱总成(5)、燃油箱支架焊合(6),所述散热器总成(1)与所述发动机总成(3)连接,所述空滤器总成(2)、所述消音器总成(4)以及所述燃油箱总成(5)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发动机总成(3)连接,所述燃油箱总成(5)安装在所述燃油箱支架焊合(6)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包括:传动轴总成(7)、离合器总成(8)、变速箱总成(9)、离合踏板总成(10)、梭式换档总成(11)、动力输出操纵总成(12)、制动踏板总成(13)、副变速操纵总成(14)、主变速操纵总成(15)、传动箱总成(16)、最终传动总成(17),所述传动轴总成(7)、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所述变速箱总成(9)、所述离合踏板总成(10)均与所述离合器总成(8)连接,所述梭式换档总成(11)、所述动力输出操纵总成(12)均与所述变速箱总成(9)连接,所述梭式换档总成(11)位于所述变速箱总成(9)上方,所述制动踏板总成(13)、所述主变速操纵总成(15)安装在所述传动箱总成(16)的右侧,所述离合踏板总成(10)、所述动力输出操纵总成(12)以及所述副变速操纵总成(14)安装在所述传动箱总成(16)的左侧,所述最终传动总成(17)与所述传动箱总成(16)连接,所述离合踏板总成(10)以及所述制动踏板总成(13)均为悬挂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系统总成(C)包括:前配重总成(18)、托架(19),所述前配重总成(18)安装在所述托架(19)的前侧,所述动力系统总成(A)安装在所述托架(19)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系统总成(D)包括:前驱动桥转向油缸(31)、转向油壶(33)、恒流泵(34)、转向回油油管(35)、转向器进油管(36)、转向器总成(37)、转向立柱(38)、方向盘总成(39)、转向器固定支架焊合(40)、左转向油管总成(41)、右转向油管总成(42),所述转向器总成(37)安装在所述转向器固定支架焊合(40)中,所述转向立柱(38)的底部与所述转向器总成(37)连接,所述方向盘总成(39)安装在所述转向立柱(38)的顶部,所述转向回油油管(35)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恒流泵(34)出油口以及所述转向器总成(37)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转向器进油管(36)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转向器总成(37)的出油口以及所述转向油壶(33)连接,所述左转向油管总成(41)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转向器总成(37)以及所述前驱动桥转向油缸(31)连接,所述右转向油管总成(42)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转向器总成(37)以及所述前驱动桥转向油缸(3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系统总成(E)包括:齿轮泵(43)、齿轮泵吸油管总成(44)、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45)、吸油管总成(46)、多路阀进油钢管(47)、多路阀回油管总成(48)、提升支架焊合(50)、提升器装置总成(51)、吸油滤清器(52)、回油滤清器(53)、多路阀回油管(54)、多路阀总成(55)、传动箱盖板(56)、左提升器油缸(57)、右提升器油缸(58),所述齿轮泵吸油管总成(44)与所述齿轮泵(43)吸油口连接,所述吸油滤清器(52)安装在所述行走系统总成(C)上,所述吸油管总成(46)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以及所述吸油滤清器(52)的进油口,所述齿轮泵压力油管总成(45)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齿轮泵(43)的吸油口以及所述多路阀进油钢管(47)连接,所述多路阀总成(55)安装在所述传动箱盖板(56)上,所述传动箱盖板(56)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连接,所述回油滤清器(53)分别与所述多路阀回油管(54)以及所述多路阀回油管总成(48)连接,所述提升器装置总成(51)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上,所述左提升器油缸(57)以及所述右提升器油缸(58)分别铰接在所述提升支架焊合(50)以及所述提升器装置总成(51)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系统总成(F)包括:机罩总成(59)、龙门架总成(60)、仪表台总成(61)、地板总成(62)、座椅总成(63)、安全架总成(64),所述机罩总成(59)与所述龙门架总成(60)铰接,所述龙门架总成(60)以及所述安全架总成(64)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上,所述仪表台总成(61)安装在所述机罩总成(59)上,所述地板总成(62)的前侧与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连接,所述地板总成(62)的后侧与所述安全架总成(64)连接,所述座椅总成(63)安装在所述地板总成(62)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工作装置总成(G)包括:左限位杆支座(65)、左提升杆总成(66)、上拉杆总成(67)、右提升杆总成(68)、右限位杆支座(69)、左限位杆总成(70)、左下拉杆总成(71)、拖挂架(72)、右下拉杆总成(75)、右限位杆总成(76),所述上拉杆总成(67)、所述左下拉杆总成(71)、所述拖挂架(72)、所述右下拉杆总成(75)均安装在所述液压系统总成(E)上,所述左提升杆总成(66)的顶部以及所述右提升杆总成(68)的顶部分别与所述液压系统总成(E)连接,所述左提升杆总成(66)的底部以及所述右提升杆总成(68)的底部一一对应与所述左下拉杆总成(71)以及所述右下拉杆总成(75)连接,所述左限位杆支座(65)以及所述右限位杆支座(69)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总成(B)上,所述左限位杆总成(70)以及所述右限位杆总成(76)一一对应与左下拉杆总成(71)以及右下拉杆总成(75)连接。
CN202222549643.4U 2022-09-26 2022-09-26 一种拖拉机 Active CN218141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49643.4U CN218141820U (zh) 2022-09-26 2022-09-26 一种拖拉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49643.4U CN218141820U (zh) 2022-09-26 2022-09-26 一种拖拉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41820U true CN218141820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65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49643.4U Active CN218141820U (zh) 2022-09-26 2022-09-26 一种拖拉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418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88103B2 (en) Hydrostatic transaxle and hydraulically driven vehicle
CN212499854U (zh) 一种大马力轮式拖拉机
CN107396905B (zh) 四轮驱动四轴转向自动对行高地隙玉米喷药机
CN115465372A (zh) 一种拖拉机
CN108860343A (zh) 水旱兼用型履带拖拉机
CN112297813B (zh) 一种水田轮式拖拉机
CN218141820U (zh) 一种拖拉机
CN214189286U (zh) 一种水田轮式拖拉机
CN111645505B (zh) 一种大马力轮式拖拉机
CN203740004U (zh) 履带式多功能水田作业车
CN204539734U (zh) 一种多功能耕作机
CN105475261A (zh) 一种液压传动喷杆喷雾机
CN104584720B (zh) 一种多功能耕作机
CN214875115U (zh) 一种差速转向型水田履带拖拉机
CN114454974A (zh) 一种提升减震性能的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
JP2009142176A (ja) 歩行型田植機の伝動構造
CN115285237B (zh) 一种带爬行挡的大功率轮式拖拉机
JP4379763B2 (ja) 田植機
CN218278448U (zh) 一种自走式喷雾机
CN118679871A (zh) 一种乘坐式旋耕机
JP4073587B2 (ja) 移動農機
CN203387870U (zh) 一种采用手扶拖拉机变速箱的四轮农田作业机械
JP4636578B2 (ja) 田植機
CN113844252A (zh) 一种果园大棚轮式拖拉机
JP2702700B2 (ja) 乗用田植機の機体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