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39298U - 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139298U CN218139298U CN202222525037.9U CN202222525037U CN218139298U CN 218139298 U CN218139298 U CN 218139298U CN 202222525037 U CN202222525037 U CN 202222525037U CN 218139298 U CN218139298 U CN 2181392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mold
- mould
- pull rod
- mov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在模具的A板与B板之间设一推板,动模上设一拉杆,拉杆穿过一推板,与A板可拆卸固连。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通过在A板和B板之间设置推板,并在推板上设置通槽,能与动模腔和定模腔配合形成较深的腔体,以便成型深骨位的塑件;通过设置限位件和拉杆,可在动模上顶杆推出塑件前,先将塑件从较深的定模型腔和通槽内脱出,避免因塑件纵向尺寸过大导致的脱模不顺畅和粘模的现象,便于后续脱模动作和连续生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
背景技术
在用塑模成型一些中间大两头小的回转结构件时,为便于成型和脱模,塑件上直径最大的面一般设在合模面上,其较小的端部则分别嵌在前模和后面上,塑件的轴向尺寸约大,其嵌入深度越深,脱模也就越困难,脱模件不仅结构复杂,且很容易在脱模过程中出现与产品粘连现象,导致模具无法连续生产,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能成型深骨位的塑件,并可避免脱模不顺畅和粘模的现象,便于后续脱模动作和连续生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所述塑模上设有定模和动模,所述定模上设有面板和A板,所述A板上设定模仁,所述定模仁上设有一个以上定模腔,所述动模上设底板、两C板和B板,所述B板上设动模仁,所述动模仁上设有若干与所述定模腔一一适配的动模腔,所述底板上设若干顶杆,若干所述顶杆沿合模方向穿过所述B板和动模仁,并延伸到所述动模腔的底端面;所述A板与所述B板之间还设有一推板,所述A板上设有能限制所述推板移动距离的限位件;所述推板上设有若干通槽,每个所述通槽的两端均与一所述定模腔和一所述动模腔相接;所述动模上设一拉杆,所述拉杆沿合模方向依次穿过一所述C板、所述B板和所述推板,并与所述A板可拆卸固连;开模时,所述拉杆能在外力的驱动下拉动A板推动所述推板沿开模方向移动,并在所述限位件的作用下,将所述推板与所述A板拉开,以使塑件脱离所述定模腔。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阐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拉杆均为阶梯形的拉杆,包括导向部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A板螺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导向部的端部均设有限位凸台,两所述C板和所述B板上均设有若干与所述限位凸台适配的第一通孔;所述推板上设有若干与所述拉杆一一适配的台阶孔,所述台阶孔上直径较大的端部与所述限位凸台适配,直径较小的端部与所述导向部适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限位凸台的端部还设有便于与驱动装置或传动装置相接的卡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的第二通孔,每个所述C板上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相接处还均设有切槽。
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A板和B板之间设置推板,并在推板上设置通槽,能与动模腔和定模腔配合形成较深的腔体,以便成型深骨位的塑件;通过设置限位件和拉杆,可在动模上顶杆推出塑件前,先将塑件从较深的定模型腔和通槽内脱出,避免因塑件纵向尺寸过大导致的脱模不顺畅和粘模的现象,便于后续脱模动作和连续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二次脱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出A板和B板);
图3是本实施例中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定模;11、面板;12、A板;121、限位件;13、推板;131、通槽;132、台阶孔;20、动模;21、底板;211、第二通孔;22、C板;221、切槽;23、B板;24、顶杆;25、拉杆;1、导向部;2、定位部;251、限位凸台;252、凹槽;26、第一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3所示,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塑模上设有定模10和动模20,定模10上设有面板11和A板12,A板12上设定模仁,定模仁上设有一个以上定模腔,动模20上设底板21、两C板22和B板23,B板23上设动模仁,动模仁上设有若干与定模腔一一适配的动模腔,底板21上设若干顶杆24,若干顶杆24沿合模方向穿过B板23和动模仁,并延伸到动模腔的底端面;A板12与B板23上还设有一推板13,A板12上设有能限制推板13移动距离的限位件121;推板13上设有若干通槽131,每个通槽131的两端均与一定模腔和一动模腔相接;动模20上设一拉杆25,拉杆25沿合模方向依次穿过一C板22、B板23和推板13,并与A板12可拆卸固连;开模时,拉杆25能在外力的驱动下拉动A板12推动推板13沿开模方向移动,并在限位件121的作用下,将推板13与A板12拉开,以使塑件脱离定模腔。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21为一套设有弹簧的限位杆,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在众多文献中均有记载,并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对其机构不做赘述。
具体的,每个拉杆25均为阶梯形的拉杆,包括导向部1和定位部2,定位部2与A板12螺接。
具体的,每个导向部1的端部均设有限位凸台251,两C板22和B板23上均设有若干与限位凸台251适配的第一通孔26;推板13上设有若干与拉杆25一一适配的台阶孔132,台阶孔132上直径较大的端部与限位凸台251适配,直径较小的端部与导向部1适配。
具体的,每个限位凸台251的端部还设有便于与驱动装置或传动装置相接的卡槽252。
具体的,底板21上设有若干与第一通孔26相连通的第二通孔211,每个C板22上在第一通孔26和第二通孔211的相接处还均设有切槽221。
在本实施例中,在拉杆25的导向部定位部2上设有外螺纹4,在定位部2和导向部1之间还设有退刀槽3,以避免在加工外螺纹4时影响导向部1端面的平整度,进而影响合模时A板12与推板13的完全合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合模时,驱动力推动动模20靠近定模10,拉杆25的一端部固定在A板12上,其另一端部依次穿过推板13、B板23和C板22,并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开模时,一驱动力驱动动模20远离定模10,同时另一驱动力驱动拉杆25带动A板12推动推板13远离面板11,移至设定位置后,另一驱动力停止驱动,A板12停止不动,推板13在限位件121的驱动下离开A板12,塑件被从定模腔内拉出;推板13移至设定距离后,被限位件121拉住停止移动;动模继续移动,带动塑件离开通槽131;驱动力驱动顶杆24沿合模方向移动,将塑件从动模腔内顶出即可。
以上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所述塑模上设有定模和动模,所述定模上设有面板和A板,所述A板上设定模仁,所述定模仁上设有一个以上定模腔,所述动模上设底板、两C板和B板,所述B板上设动模仁,所述动模仁上设有若干与所述定模腔一一适配的动模腔,所述底板上设若干顶杆,若干所述顶杆沿合模方向穿过所述B板和动模仁,并延伸到所述动模腔的底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A板与所述B板之间还设有一推板,所述A板上设有能限制所述推板移动距离的限位件;所述推板上设有若干通槽,每个所述通槽的两端均与一所述定模腔和一所述动模腔相接;所述动模上设一拉杆,所述拉杆沿合模方向依次穿过一所述C板、所述B板和所述推板,并与所述A板可拆卸固连;开模时,所述拉杆能在外力的驱动下拉动A板推动所述推板沿开模方向移动,并在所述位件的作用下,将所述推板与所述A板拉开,以使塑件脱离所述定模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拉杆均为阶梯形的拉杆,包括导向部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A板螺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向部的端部均设有限位凸台,两所述C板和所述B板上均设有若干与所述限位凸台适配的第一通孔;所述推板上设有若干与所述拉杆一一适配的台阶孔,所述台阶孔上直径较大的端部与所述限位凸台适配,直径较小的端部与所述导向部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限位凸台的端部还设有便于与驱动装置或传动装置相接的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的第二通孔,每个所述C板上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相接处还均设有切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25037.9U CN218139298U (zh) | 2022-09-23 | 2022-09-23 | 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25037.9U CN218139298U (zh) | 2022-09-23 | 2022-09-23 | 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139298U true CN218139298U (zh) | 2022-12-27 |
Family
ID=84561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525037.9U Active CN218139298U (zh) | 2022-09-23 | 2022-09-23 | 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139298U (zh) |
-
2022
- 2022-09-23 CN CN202222525037.9U patent/CN21813929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860486U (zh) | 一种收音机后壳注塑模具 | |
CN218139298U (zh) | 一种塑模上防止产品粘模的二次脱模机构 | |
CN217373094U (zh) | 二次抽芯模具装置 | |
CN210047017U (zh) | 一种具有倒扣行位机构的注塑模具 | |
CN110524814B (zh) | 一种长滑块抽芯模脱模结构及其脱模方法 | |
CN218399274U (zh) | 双向顶出模具 | |
CN219789122U (zh) | 一种多行位抽芯脱模模具 | |
CN219855813U (zh) | 一种二次顶出模具 | |
CN213766969U (zh) | 一种五金塑胶配件生产用注塑模具 | |
CN219055200U (zh) | 双孔成型滑块模具 | |
CN217993378U (zh) | 一种能防止产品粘连滑块的滑块顶出机构 | |
CN114393794B (zh) | 一种便于倒扣成型并脱模的成型模具 | |
CN219686439U (zh) | 一种模具的脱模结构 | |
CN222309724U (zh) | 一种电动装订机底座模具 | |
CN219338460U (zh) | 壳体内凹孔脱模机构 | |
CN216658771U (zh) | 一种带推顶装置的滑块机构 | |
CN220446937U (zh) | 一种模具 | |
CN219256333U (zh) | 斜导柱模具开合机构 | |
CN213353398U (zh) | 一种进胶点骨位脱模结构 | |
CN222290919U (zh) | 一种斜顶脱扣机构及注塑模具 | |
CN217777677U (zh) | 无顶针深孔板模具分型取件结构 | |
CN219686437U (zh) | 一种侧抽脱模的注塑模具 | |
CN103171063A (zh) | 模具结构 | |
CN219006764U (zh) | 一种密封圈加工模具 | |
CN218256415U (zh) | 注塑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