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8977U - 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8977U
CN218108977U CN202220848880.8U CN202220848880U CN218108977U CN 218108977 U CN218108977 U CN 218108977U CN 202220848880 U CN202220848880 U CN 202220848880U CN 218108977 U CN218108977 U CN 2181089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bending
cavity
plate
sha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4888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晓治
陶德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Jinrong Tianyu Precision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Jinrong Tianyu Precision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Jinrong Tianyu Precision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ianjin Jinrong Tianyu Precision Machinery Inc
Priority to CN20222084888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089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89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89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背脱板和上脱板,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所述上脱板上沿料带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折弯凹模、第二折弯凹模和整形块,所述整形块的底面上设有整形平台和整形斜面,整形平台位于整形斜面的正上方。级进模具从上往下运动至闭合时,整形平台会压到工件折弯边挤出的毛刺,把毛刺压平到不超出产品的尺寸,并且整形斜面可以通过调整高度来调整产品的垂直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级进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
背景技术
生产如图4所示的产品时,由于产品上折弯后开口尺寸会有一定变化,需要加以整形,但是此产品的材料是红铜,料比较厚,但是折弯边比较短,生产时产品头部会挤出一条毛刺,如图4中A处,头部挤出毛刺超过公差范围,使产品的整体高度不合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产品合格率低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解决产品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
上模组件上沿料带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折弯凹模、第二折弯凹模和整形块,下模组件上沿料带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折弯冲头和第二折弯冲头,
所述第一折弯冲头对应位于所述第一折弯凹模的底部用于向上切打工件,所述第二折弯冲头对应位于所述第二折弯凹模的底部用于向上折工件90°弯;
所述整形块的底面上设有整形平台和整形斜面,整形平台位于整形斜面的正上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背脱板和上脱板,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
所述上脱板上沿料带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折弯凹模、第二折弯凹模和整形块,所述下模板上沿料带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折弯冲头和第二折弯冲头,所述第一折弯冲头对应位于所述第一折弯凹模的底部用于向上切打工件,所述第二折弯冲头对应位于所述第二折弯凹模的底部用于向上折工件90°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折弯凹模、第二折弯凹模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一个推料杆用以弹开料带,所述推料杆的顶部设有推料弹簧;
所述第一折弯冲头和第二折弯冲头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托块,所述托块的下方依次设有卸料顶杆和卸料弹簧以顶起托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模座、上垫板和上夹板依次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模块,所述背脱板和上脱板固定连接形成另一个模块,两个模块通过定距组件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定距组件包括压模弹簧和定距螺丝。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模和上垫板内设有第一空腔,所述上夹板内设有第二空腔,所述压模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定距螺丝的底部固定在背脱板和上脱板上,上部穿过上夹板的第二空腔后,顶部固定连接有垫片,所述垫片位于所述上垫板的第一空腔内且直接小于所述第一空腔的直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空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空腔的直径;所述垫片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空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空腔的直径,所述第一折弯凹模、第二折弯凹模和整形块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背脱板的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折弯冲头和第二折弯冲头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在下模板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卸料弹簧由所述卸料顶杆压在下模座的空腔内,所述卸料顶杆的底部为大直径端,顶部为小直径端,所述下垫板上设有下空腔和上空腔,所述下空腔的直径大于所述上空腔的直径,所述下空腔可供所述大直径端穿过,所述上空腔仅供所述小直径端穿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推料弹簧由所述推料杆压在所述背脱板内,所述推料杆的顶部为粗端,底部为细端,所述第一折弯凹模和第二折弯凹模上分别设有大空腔和小空腔,所述大空腔位于所述小空腔上方,所述大空腔的直径大于所述小空腔的直径,所述大空腔可供粗端穿过,所述小空腔仅供所述细端穿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整形块设置有整形平台和整形斜面,级进模具从上往下运动至闭合时,整形平台会压到工件折弯边挤出的毛刺,把毛刺压平到不超出产品的尺寸,并且整形斜面可以通过调整高度来调整产品的垂直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级进模具处于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级进模具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整形凹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级进模具生产的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工件加工流程图。
图中:1-第一折弯凹模,2-第二折弯凹模,3-整形凹模,4-推料弹簧,5-推料杆,6-第一折弯冲头,7-第二折弯冲头,8-托块,9-卸料顶杆,10-上模座,11-上垫板,12-上夹板,13-背脱板,14-上脱板,15-下模板,16-下垫板,17-下模座,18-压模弹簧,19-定距螺丝,20-卸料弹簧,21-垫片,22-下空腔,23-上空腔,24-大空腔,25-小空腔,26-第一空腔,27-第二空腔;
3-1-整形平台,3-2-整形斜面,5-1-粗端,5-2-细端,9-1-大直径端,9-2-小直径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解决产品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如图1-2所示,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10、上垫板11、上夹板12、背脱板13和上脱板14,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的下模板15、下垫板16和下模座17。
所述上脱板14上沿料带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折弯凹模1、第二折弯凹模2和整形块 3,所述下模板15上沿料带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折弯冲头6和第二折弯冲头7,所述第一折弯冲头6对应位于所述第一折弯凹模1的底部用于向上切打工件,所述第二折弯冲头7 对应位于所述第二折弯凹模2的底部用于向上折工件90°弯,所述整形块3的底面上设有整形平台3-1和整形斜面3-2,整形平台3-1位于整形斜面3-2的正上方,级进模具从上往下运动至闭合时,整形平台3-1会压到工件折弯边挤出的毛刺,把毛刺压平到不超出产品的尺寸,并且整形斜面3-2可以通过调整高度来调整产品的垂直状态。
所述第一折弯凹模1、第二折弯凹模2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一个推料杆5用以弹开料带,所述推料杆5的顶部设有推料弹簧4。
所述第一折弯冲头6和第二折弯冲头7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托块8,所述托块8的下方依次设有卸料顶杆9和卸料弹簧20以顶起托块8,关模时,所述托块8的顶部与下模板15的顶面齐平,开模时,所述托块8的顶部突出15的顶面将料带托起。具体的,关模时,所述托块8被压下,卸料顶杆9向下移动,卸料弹簧20压缩,所述托块8的顶部与所述下模板15的顶面齐平,开模时,卸料弹簧20伸展,在卸料弹簧20与卸料顶杆9的作用下,所述托块8将料带托起,使其高于一侧的第一折弯冲头6或第二折弯冲头7。
实施例2
所述上模座10、上垫板11和上夹板12依次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模块,所述背脱板13和上脱板14固定连接形成另一个模块,两个模块通过定距组件连接;
所述定距组件包括压模弹簧18和定距螺丝19,所述上模座10和上垫板11内设有第一空腔26,所述上夹板12内设有第二空腔27,所述第二空腔27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空腔26的直径,所述压模弹簧18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26内,所述定距螺丝19的底部固定在背脱板13和上脱板14上,上部穿过上夹板12的第二空腔27后,顶部固定连接有垫片21,所述垫片21位于所述上垫板11的第一空腔26内,所述垫片2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空腔27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空腔26的直径,关模时,压模弹簧18压缩开模时,压模弹簧18伸展通过定距螺丝19推动所述背脱板13和上脱板14移动固定距离。
所述第一折弯凹模1、第二折弯凹模2和整形块3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背脱板13的上,如图3所示。
第一折弯冲头6和第二折弯冲头7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在下模板15上。
卸料弹簧20由所述卸料顶杆9压在下模座17的空腔内,所述卸料顶杆9的底部为大直径端9-1,顶部为小直径端9-2,所述下垫板16上设有下空腔22和上空腔23,所述下空腔22的直径大于所述上空腔23的直径,所述下空腔22可供所述大直径端9-1穿过,所述上空腔23仅供所述小直径端9-2穿过。关模时,所述卸料顶杆9向下运动,所述小直径端9-2的底部进入所述下空腔22,所述大直径端9-1进入所述下模座17的空腔,所述卸料弹簧20压缩,开模时,所述卸料弹簧20伸展,所述大直径端9-1进入所述下空腔22,所述小直径端 9-2进入所述上空腔23,所述卸料顶杆9顶起所述托块8,所述托块8托起料带。
所述推料弹簧4由所述推料杆5压在所述背脱板13内,所述推料杆5的顶部为粗端5- 1,底部为细端5-2,所述第一折弯凹模1和第二折弯凹模2上分别设有大空腔24和小空腔25,所述大空腔24位于所述小空腔25上方,所述大空腔24的直径大于所述小空腔25的直径,所述大空腔24可供粗端5-1穿过,所述小空腔25仅供所述细端5-2穿过。关模时,所述推料杆5向上运动,所述细端5-2的底部进入所述小空腔25,所述粗端5-1进入所述背脱板13的空腔,所述推料弹簧4压缩,开模时,所述推料弹簧4伸展,所述粗端5-1进入所述大空腔24,所述细端5-2的底部突出所述上脱板14的底面,将料带推出所述第一弯折凹模 1或第二弯折凹模2。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所述工件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制作工件时,料带在送料器的带动下到达第一折弯冲头6和第一折弯凹模1之间,模具闭合,所述第一折弯凹模1和第一折弯冲头6对料带进行向上切打,模具打开,在所述推料弹簧4的作用下,所述推料杆5推动料带使其脱离所述第一折弯凹模1,所述托块8托起料带,送料器带动料带运动一个特定步长。
运动一个特定步长后,料带到达第二折弯冲头7和第二折弯凹模2之间,模具闭合,所述第二折弯凹模2和第二折弯冲头7对工件进行向上90°弯折,模具打开,在所述推料弹簧4的作用下,所述推料杆5推动料带使其脱离所述第二折弯凹模3,所述托块8托起料带,送料器带动料带运动一个特定步长。
运动一个特定步长后,料带到达整形凹模3下方,模具闭合,所述整形块3对工件进行限高整形去毛刺,模具打开,工件加工完成在送料器的带动下脱离模具。
整个加工流程如图5所示,在料带上,从左到右依次进行冲导正钉预冲孔、压印、冲外形、冲导正钉顶冲孔、正反面压薄、冲孔、冲外形、向上切打、向上弯折、整形、冲外形和冲断分离等工序,本装置针对向上切打、向上弯折、整形三个工序进行。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
上模组件上沿料带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折弯凹模、第二折弯凹模和整形块,下模组件上沿料带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折弯冲头和第二折弯冲头,
所述第一折弯冲头对应位于所述第一折弯凹模的底部用于向上切打工件,所述第二折弯冲头对应位于所述第二折弯凹模的底部用于向上折工件90°弯;
所述整形块的底面上设有整形平台和整形斜面,整形平台位于整形斜面的正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背脱板和上脱板,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的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
所述上脱板上沿料带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折弯凹模、第二折弯凹模和整形块,所述下模板上沿料带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折弯冲头和第二折弯冲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凹模、第二折弯凹模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一个推料杆用以弹开料带,所述推料杆的顶部设有推料弹簧;
所述第一折弯冲头和第二折弯冲头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托块,所述托块的下方依次设有卸料顶杆和卸料弹簧以顶起托块。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上垫板和上夹板依次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模块,所述背脱板和上脱板固定连接形成另一个模块,两个模块通过定距组件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距组件包括压模弹簧和定距螺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和上垫板内设有第一空腔,所述上夹板内设有第二空腔,所述压模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定距螺丝的底部固定在背脱板和上脱板上,上部穿过上夹板的第二空腔后,顶部固定连接有垫片,所述垫片位于所述上垫板的第一空腔内且直接小于所述第一空腔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空腔的直径;所述垫片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空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空腔的直径,所述第一折弯凹模、第二折弯凹模和整形块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背脱板的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第一折弯冲头和第二折弯冲头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在下模板上。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卸料弹簧由卸料顶杆压在下模座的空腔内,所述卸料顶杆的底部为大直径端,顶部为小直径端,所述下垫板上设有下空腔和上空腔,所述下空腔的直径大于所述上空腔的直径,所述下空腔可供所述大直径端穿过,所述上空腔仅供所述小直径端穿过。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推料弹簧由推料杆压在所述背脱板内,所述推料杆的顶部为粗端,底部为细端,所述第一折弯凹模和第二折弯凹模上分别设有大空腔和小空腔,所述大空腔位于所述小空腔上方,所述大空腔的直径大于所述小空腔的直径,所述大空腔可供粗端穿过,所述小空腔仅供所述细端穿过。
CN202220848880.8U 2022-04-13 2022-04-13 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 Active CN2181089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48880.8U CN218108977U (zh) 2022-04-13 2022-04-13 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48880.8U CN218108977U (zh) 2022-04-13 2022-04-13 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8977U true CN218108977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494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48880.8U Active CN218108977U (zh) 2022-04-13 2022-04-13 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089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92227A (zh) 连接器外壳采用连续模加工方法及其加工装置
CN108015118A (zh) 一种线材冷挤压成型的模具结构
CN106424373A (zh) 一种模内自动送料的冲压模具
CN218108977U (zh) 一种解决折弯时挤压出毛刺的级进模具
CN112935092B (zh) 一种拉伸外圆挤压尖角模具及其方法
CN113996708A (zh) 一种帽形零部件连续冲压模具
CN211866426U (zh) 一种稳定成型的汽车内板件冲压模具
CN109967614A (zh) 桥上铆合模具
CN2836948Y (zh) 精整机
CN115815453A (zh) 散热器固定支架成型加工设备
CN213495967U (zh) 一种接线固定板的冲压模具
CN210450556U (zh) 支撑管连续模具
CN114367574A (zh) 一种电池极片模切装置及其模切方法
CN210475212U (zh) 桥上铆合模具
CN112366106A (zh) 一种接线元件的冲压结构
CN206509407U (zh) 一种模内自动送料的冲压模具
CN212857419U (zh) 一种全周侧成型模具
CN212494878U (zh) 一种亮条成型模具
CN219833293U (zh) 模内弯曲扣合机构
CN113695442B (zh) 盒形件的圆角的成型方法和成型设备
CN220361859U (zh) 一种冲压模具的侧向翻孔结构
CN212857393U (zh) 一种拉伸裁断一次成型冲裁模
CN208662286U (zh) 一种用于五金端子冲床的冲压模具
CN214290306U (zh) 一种异形拉伸侧切废料落料模具
CN113305197B (zh) 一种通用式机械曲面钣金件成型装置及其成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