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82029U - 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 Google Patents

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82029U
CN218082029U CN202222395420.7U CN202222395420U CN218082029U CN 218082029 U CN218082029 U CN 218082029U CN 202222395420 U CN202222395420 U CN 202222395420U CN 218082029 U CN218082029 U CN 2180820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nding wheel
contact line
floating plate
driving mechanism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9542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长青
全伟
黄桂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ianze Pow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9542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820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820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820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城市轨道供电技术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其包括机架、打磨轮和驱动机构,机架滑动地安装在汇流排上,至少一个打磨轮弹性安装在机架上,打磨轮被配置为:允许打磨轮相对于机架上下移动且允许打磨轮沿着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打磨轮用于打磨设置在汇流排上的接触线,在工作状态下,打磨轮的外周表面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驱动机构与打磨轮传动连接并用于驱使打磨轮工作。本申请具有劳动强度小、安全性好且能够提高打磨精度、均匀度和工作效率等特点。

Description

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供电技术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背景技术
刚性接触网作为低净空架空接触网悬挂形式,于2003年首次从国外引入到广州地铁二号线运营使用,由于其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且在多年的运营中展示出了良好的使用性能,近几年被各大城市广泛使用。
在实际运行中,刚性接触网常会出现局部区段弹性较差、接触线磨耗率高、磨耗不均匀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电客车受电弓碳滑板磨耗不规则的问题。碳滑板的磨耗不规则加剧了接触线的磨耗不均匀,恶化弓网关系,对地铁的安全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接触线打磨是目前最有效的弓网关系处置措施,打磨覆盖面应最大化,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全线打磨,确保接触网能在最短时间内全线达到无毛刺、无粗糙面、无锋利侧棱的良好技术状态。过长的打磨周期无法及时、全面的修复接触网,接触线线面打磨修复速度远低于损伤速度,无法从接触网方面为优化弓网关系起到作用,易出现反复情况。
目前传统的对刚性接触网接触线打磨、抛光的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采用手工砂纸打磨,第二种是使用尼龙抛光轮配合电动设备人工打磨。
手工砂纸打磨的方法采用粗、细两种砂纸顺线路方向对接触线进行打磨,作业人员使用粗砂纸打磨接触线的切削、毛刺、拉弧部分,细砂纸抛光接触线。其优点为打磨精细、耗材成本低;其缺点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且作业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并且存在安全隐患,如接触线产生的毛刺可能划伤作业人员,在打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金属颗粒和粉尘会严重损害作业人员身体健康。
使用尼龙抛光轮配合电动设备人工打磨的方法,采用手持可充电的抛光机代替砂纸打磨,其特点在于:打磨速度快,效率相较于前者得到提高;其缺点为:一是机器本身较为笨重,手持打磨的高度和力度难以控制,如操作不当,不仅会导致接触线表面损伤,也会造成人身伤害;二是无法掌握打磨精度,很容易不小心损伤正常的接触线。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8601227U)公开了一种刚性接触网的接触线打磨机,它包括机架和分别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行走机构、打磨机构,所述打磨机构包括打磨电机和由所述打磨电机驱动转动的打磨轮,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机架四角处的四对行走轮,每对行走轮的轮面相对并形成夹持部,所述打磨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中部,所述打磨轮的轴向与所述行走轮的轴向垂直以使所述打磨轮的转向与所述机架的行进方向垂直;所述机架上还安装有伸缩电机,所述伸缩电机的伸缩杆竖向设置,所述打磨电机安装在所述伸缩电机的伸缩杆上。该专利具有的优点是:设计科学、减少人力操作、减小劳动强度、安全性好、提高打磨精度和效率,但是该专利仍然存在一些缺点:由于恶劣的隧道环境以及运营周期的加长,接触线的表面会出现较大的凸起或凹坑,上述专利的方案中,伸缩电机的伸缩杆竖向设置,用于驱动打磨轮的打磨电机安装在伸缩杆上,使得打磨轮只能进行竖向的调整,当打磨轮遇到凸起或是从凹坑出来时,打磨轮会受到挤压而逐渐下行,而且所受到的挤压会逐渐加大,致使打磨轮在行进方向上的阻力变大,长此以往会导致伸缩杆晃动以影响结构的稳定性,而且当行进方向上的阻力变大时,打磨轮会更加紧贴在接触线上,导致打磨轮在阻力较大处进行过度的打磨,使得接触线打磨的不均匀,影响打磨效果;另外,打磨轮的上下移动需要由伸缩电机来驱动,伸缩电机还与电控配合,结构复杂且增加了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亟需研制一种新型的刚性接触线打磨机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劳动强度小、安全性好且能够提高打磨精度、均匀度和工作效率的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包括机架、打磨轮和驱动机构;
所述机架滑动地安装在汇流排上;
至少一个所述打磨轮弹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打磨轮被配置为:允许所述打磨轮相对于所述机架上下移动且允许所述打磨轮沿着所述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所述打磨轮用于打磨设置在所述汇流排上的接触线,在工作状态下,所述打磨轮的外周表面顶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打磨轮传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打磨轮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打磨轮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件和机壳,所述传动件用于实现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打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所述打磨轮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壳上,所述机壳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铰接,所述机壳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接部;
所述传动机构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有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和安装部,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安装部之间,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驱动机构相对固定设置;
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机壳的第二端绕所述机壳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的相对铰接处向上摆动至最大位置,进而带动所述打磨轮顶紧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机构还包括调节钮,所述调节钮上下可调地贯穿螺纹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调节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调节钮的第二端设置有钮帽;
通过旋转所述钮帽来改变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的距离,进而驱使所述机壳的第二端绕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摆动,以调整所述打磨轮与所述接触线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铰接并使所述机壳能够绕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摆动;
所述传动件包括相互啮合或者传动连接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打磨轮同轴连接;
或者,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同步带轮、第二同步带轮和同步带,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所述第二同步带轮通过所述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所述第二同步带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同步带轮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与所述打磨轮同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打磨轮通过螺栓锁定在所述第二齿轮或者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上,所述螺栓置于外部的端部设置有旋拧部,所述第二齿轮或者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上设置有手持部,所述手持部置于所述机壳的外部,通过固定所述手持部并旋转所述旋拧部来实现所述打磨轮与所述第二齿轮或者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之间的拆装;
或者,所述打磨轮通过弹性夹头锁定在所述第二齿轮或者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上。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安装部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工作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打磨轮的外周表面顶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
或者,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浮动板,所述浮动板弹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浮动板被配置为:允许所述浮动板相对于所述机架上下移动且允许所述浮动板沿着所述刚性接触线修复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安装部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浮动板上,工作时,在所述浮动板和所述第一弹性件共同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打磨轮的外周表面顶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浮动板,所述浮动板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打磨轮和所述驱动机构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浮动板上,工作时,在所述浮动板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打磨轮的外周表面顶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浮动板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有收缩机构,所述收缩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收缩机构的控制来驱使所述浮动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上下浮动,并且所述收缩机构能够用于驱使所述浮动板从第一位置下移至第二位置并固定在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浮动板上行时的最大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浮动板下行时的最大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刚性接触线打磨机还包括位置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位置传感器和所述驱动机构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打磨轮的轴心与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位置传感器所反馈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启闭,进而控制所述打磨轮的转动或停机。
进一步地,所述刚性接触线打磨机还包括速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速度传感器和所述驱动机构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速度,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速度传感器所反馈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速度,进而控制所述打磨轮的旋转速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中打磨轮不仅可以上下移动还可以沿着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在工作时,遇到接触线的表面存在较大的凸起或是凹坑的情况下,打磨轮可以卸掉凸起或是凹坑所带来的一些阻力,可避免过度的打磨,使得接触线打磨更加均匀。
2.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替代了人工手持砂纸或是工具的打磨方式,安全性高,并极大的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3.在弹力的作用下,打磨轮在工作时能够顶紧在接触线上,即使打磨轮出现轻微的磨损也可以正常工作,并有利于使打磨轮工作时打磨的更加均匀。
4.通过采用手持部和旋拧部的设计或是采用弹性夹头的安装方式,可以实现打磨轮的快速拆装,使用方便。
5.当打磨轮为多个时,设计使得多个打磨轮共用一个驱动机构,可以保障多个打磨轮的同步性、结构的紧凑性,并可降低生产成本。
6.通过设计有位置传感器,可以检测打磨轮的磨损程度,并可通过控制器实现自动停机,以便于打磨轮的更换。
7.通过设计有速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速度,并通过控制器实现打磨轮的旋转速度与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速度进行实时的匹配,使得打磨轮能够在工作时打磨的更加均匀,并可避免过度地磨损接触线的正常工段。
8.本申请还设计有浮动板,并将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和打磨轮设置在浮动板上,在第一弹性件和浮动板的共同弹力作用下,可以在工作时使得打磨轮的外周表面始终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而且浮动板还配备有导向机构,使得浮动板的上下浮动更加稳定,进而可使得打磨轮的工作更加稳定;另外,针对于浮动板还设计有收缩机构,可以使得浮动板下移至某一位置后固定且还可以释放浮动板上移至相应位置。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安装,由于受到弹力的作用,装配时打磨轮的外周表面会顶紧在接触线的下表面,不便于刚性接触线打磨机与汇流排之间的装配,通过操控收缩机构,可以将浮动板及其上的打磨轮一起下移,使得打磨轮与汇流排上的接触线不接触,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装配后操控收缩机构释放浮动板及其上的打磨轮,打磨轮的外周表面会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以便于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申请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申请。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申请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来描述和解释本申请。
图1为本申请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打磨轮和驱动机构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打磨轮和驱动机构之间传动连接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安装在汇流排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浮动板与机架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机架,101-支撑板,102-连接板;
2-行走机构,201-行走轮,202-定位轮;
3-打磨机构,301-打磨轮,302-驱动机构,303-传动机构,3031-传动件,3032-机壳,304-输出轴,305-连接部,306-第一弹性件,307-安装部,308-旋拧部,309-手持部;
4-浮动机构,401-浮动板,402-连接块,403-第二弹性件,404-滑块,405-滑轨,406-光轴,407-手柄,408-转轴,409-凸轮,4010-锁定座;
5-速度传感器;
6-汇流排。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申请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申请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A和/或B”表示所有可能的A与B的组合,比如只是A、只是B或者A和B,术语“至少一个A或B”或者“A和B中的至少一个”含义与“A和/或B”类似,可以包括只是A、只是B或者A和B;单数形式的术语“一个”、“这个”也可以包含复数形式;术语“内侧”、“外侧”、“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而不是要求本申请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包括机架1、打磨轮301和驱动机构30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机架1滑动地安装在汇流排6上,机架1是由两块长板和多个短杆构成,两块长板相对设置,多个短杆依次分布在两块长板之间且将两块长板固定在一起,以形成稳固的架体。机架1是通过行走机构2安装在汇流排6上并且机架1可通过行走机构2在汇流排6上滑动行进。其中,行走机构2主要包括钩挂在汇流排6两侧台肩上的行走轮201和顶在汇流排6下部两侧凹槽内的定位轮202,通过行走轮201和定位轮202的相互夹持,可以将机架1滑动安装在汇流排6上;为了保证刚性接触线打磨机行进的稳定性,行走机构2设计有两套,且两套行走机构2设置在机架1行进方向的两端。工作时,需要外部的驱动力来牵引机架1,机架1通过行走机构2沿着汇流排6滑动行进;当然,还可以设计一套动力装置集成在机架1上,通过动力装置来驱动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以实现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自主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打磨轮301与驱动机构302传动连接且由驱动机构302驱使打磨轮301进行打磨工作,打磨轮301用于打磨设置在汇流排6上的接触线,打磨轮301采用上下前后均可移动的方式弹性安装在机架1上,在弹力的作用下,工作时,打磨轮301的外周表面能够始终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使得打磨轮301能够一直具有一定预紧力的贴合在接触线的下表面进行打磨工作,可以提高打磨精度;另外,由于打磨轮301不仅可以上下移动还可以沿着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在工作时,遇到接触线的表面存在较大的凸起或是凹坑的情况下,打磨轮301可以卸掉凸起或是凹坑所带来的一些阻力,可避免过度的打磨,使得接触线打磨更加均匀。驱动机构302优选为电机,电机可以由集装在机架1上的电池或是由外接电源供电。
打磨轮301和驱动机构302之间的具体安装结构如下:
如图2和图3所示,打磨轮301和驱动机构302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303,打磨轮301、驱动机构302和传动机构303构成了打磨机构3,传动机构303包括传动件3031和机壳3032,传动件3031安装在机壳3032内且用于实现驱动机构302和打磨轮301之间的动力传递,打磨轮301通过传动件3031安装在机壳3032上,机壳3032的第一端与驱动机构302的输出轴304铰接并使机壳3032能够绕驱动机构302的输出轴304摆动,铰接的方式可以是:在机壳3032的第一端与驱动机构302的输出轴304之间设置轴承,机壳3032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接部305。
传动机构303和机架1之间设置有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306和安装部307,第一弹性件306包括但不限于弹簧或者弹片或者具有弹性形变的橡胶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一弹性件306优选为弹簧,第一弹性件306设置在连接部305和安装部307之间,安装部307与驱动机构302相对固定设置;在第一弹性件306的弹力作用下,机壳3032的第二端可以绕驱动机构302的输出轴304向上摆动至最大位置,进而带动打磨轮301顶紧在接触线的下表面。进一步地,弹性机构还包括调节钮,调节钮上下可调地贯穿螺纹连接在安装部307上,第一弹性件306的第一端与连接部305连接,第一弹性件306的第二端与调节钮的第一端连接,调节钮的第二端设置有钮帽;通过旋转钮帽来改变连接部305与安装部307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驱使机壳3032的第二端绕驱动机构302的输出轴304摆动,以进一步调整打磨轮301与接触线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实现打磨轮301顶在接触线上的预紧力的松紧调整。
传动件3031的具体结构如下:
传动件3031可以采用齿轮啮合的结构形式,具体地,传动件3031包括相互啮合或者传动连接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如图3所示,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通过中间齿轮传动连接,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中间齿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机壳3032内,第一齿轮与驱动机构302的输出轴304同轴连接,第二齿轮与打磨轮301同轴连接,第一齿轮、中间齿轮和第二齿轮的直径依次变大,构成了减速机构,使得由驱动机构302输出的动力在到达打磨轮301后能够实现减速增扭的效果。
传动件3031还可以采用同步带轮及同步带的结构形式,具体地,传动件3031包括第一同步带轮、第二同步带轮和同步带,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机壳3032内,第一同步带轮与驱动机构302的输出轴304同轴连接,第二同步带轮与打磨轮301同轴连接;为了保障同步带的张紧力以及传输效果,还可以设计有张紧轮,张紧轮作用在同步带上且可调地设置在机壳3032上。
传动件3031并不限于上述的两种结构形式,还可以是允许打磨轮301上下浮动且可以不间断地在驱动机构302和打磨轮301之间进行动力传递的其他结构形式。
打磨轮301的安装方式如下:
如图2所示,打磨轮301通过螺栓锁定在第二齿轮或者第二同步带轮上,螺栓置于外部的端部设置有旋拧部308,第二齿轮或者第二同步带轮上设置有手持部309,手持部309置于机壳3032的外部,螺栓置于内部的端部穿过打磨轮301的中心孔与第二齿轮或者第二同步带轮中部的螺纹孔连接,打磨轮301与第二齿轮或者第二同步带轮同轴设置;安装时,先固定手持部309再旋转旋拧部308,利用旋拧部308将打磨轮301压紧在第二齿轮或者第二同步带轮上,拆卸时,先固定手持部309再反向旋转旋拧部308,便可将打磨轮301从第二齿轮或者第二同步带轮上拆卸下来,通过上述操作即可方便的实现打磨轮301与第二齿轮或者第二同步带轮之间的拆装。
打磨轮301的安装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方式,还可以是通过弹性夹头锁定在第二齿轮或者第二同步带轮上。
打磨轮301的数量及分布方式如下:
打磨轮301至少设计有一个,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打磨轮301设计为两个,两个打磨轮可以是两个粗磨轮或两个精磨轮(精磨轮即为抛光轮)或是粗磨轮和精磨轮的组合,优选地,两个打磨轮为一个粗磨轮和一个精磨轮且精磨轮在粗磨轮工作之后才进行精磨(抛光)作业;两个打磨轮301可以分别配置一套传动机构303和一套驱动机构302,但是为了保障两个打磨轮301的同步性、结构的紧凑性以及降低生产成本,两个打磨轮301分别通过一套传动机构303共用一套驱动机构302,具体的结构设计可以是:两套传动机构303的机壳3032分别通过一个轴承错位地安装在驱动机构302的输出轴304上,每个机壳3032分别配置有一套弹性机构,以实现上下浮动的功能,而且两套传动机构303的传动件3031共用一个第一齿轮或者第一同步带轮。
当采用多个打磨轮301的设计时,可以将多个打磨轮301按照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方向分布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刚性接触线打磨机还包括位置传感器和控制器,位置传感器和驱动机构302均与控制器电连接;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打磨轮301的轴心与接触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位置传感器所反馈的检测信息来控制驱动机构302的启闭,进而控制打磨轮301的转动或停机。由于打磨轮301在弹力的作用下始终顶紧在接触线上,位置传感器实际上检测的是打磨轮301的磨损程度,当打磨轮301工作较长的一段时间后,致使其磨损过大时,位置传感器所检测到的距离值变小,当所检测到的距离值小于控制器中预设的距离设定值时,则控制器会控制相应的驱动机构302停机,并致使打磨轮301停机,以提醒更换打磨轮301;当所检测到的距离值不小于控制器中预设的距离设定值时,则控制器允许驱动机构302启动,并使得打磨轮301能够正常的转动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刚性接触线打磨机还包括速度传感器5和控制器,速度传感器5和驱动机构302均与控制器电连接;速度传感器5用于检测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速度,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速度传感器5所反馈的检测信息来控制驱动机构302的速度,进而控制打磨轮301的旋转速度(工作转动速度)。使用时,刚性接触线打磨机有可能采用人工或外部设备牵引的方式进行行走,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速度可能不是匀速的,故通过设置速度传感器5来实时采集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速度,再通过控制器控制打磨轮301的旋转速度与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速度进行实时的匹配,一般地,可以将两种速度设置成呈正比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打磨轮301能够在工作时打磨的更加均匀,可避免过度磨损接触线的正常工段。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2和安装部307相对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工作时,在第一弹性件306的弹力作用下,打磨轮301的外周表面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
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是:
1.打磨轮301不仅可以上下移动还可以沿着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在工作时,遇到接触线的表面存在较大的凸起或是凹坑的情况下,打磨轮301可以卸掉凸起或是凹坑所带来的一些阻力,可避免过度的打磨,使得接触线打磨更加均匀。
2.本实施例替代了人工手持砂纸或是工具的打磨方式,安全性高,并极大的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3.在弹力的作用下,打磨轮301在工作时能够顶紧在接触线上,即使打磨轮301出现轻微的磨损也可以正常工作,并有利于使打磨轮301工作时打磨的更加均匀。
4.通过采用手持部309和旋拧部308的设计或是采用弹性夹头的安装方式,可以实现打磨轮301的快速拆装,使用方便。
5.当打磨轮301为多个时,设计使得多个打磨轮301共用一个驱动机构302,可以保障多个打磨轮301的同步性、结构的紧凑性,并可降低生产成本。
6.通过设计有位置传感器,可以检测打磨轮301的磨损程度,并可通过控制器实现自动停机,以便于打磨轮301的更换。
7.通过设计有速度传感器5,可以检测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速度,并通过控制器实现打磨轮301的旋转速度与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速度进行实时的匹配,使得打磨轮301能够在工作时打磨的更加均匀,并可避免过度地磨损接触线的正常工段。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一中驱动机构302和安装部307相对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工作时,在第一弹性件306的弹力作用下,打磨轮301的外周表面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而在本实施例中,在机架1上设置有浮动机构4,浮动机构4主要包括浮动板401及用于使浮动板401浮动的相关部件,浮动板401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机架1上,驱动机构302和安装部307相对固定设置在浮动板401上,工作时,在浮动板401和第一弹性件306共同的弹力作用下,打磨轮301的外周表面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浮动板401为类似长条形状的板,浮动板401纵向设置且顺沿着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方向布置。
浮动板401的浮动方式如下:
如图1和图5所示,浮动板401和机架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403和导向机构。第二弹性件403包括但不限于弹簧或者弹片或者具有弹性形变的橡胶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弹性件403用于实现浮动板401和机架1的弹性连接。导向机构用于保障浮动板401相对于机架1能够进行上下浮动。为了便于实现浮动板401和机架1之间的连接,在浮动板4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连接块402,在机架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支撑板101和一连接板102,两个连接块402与两个连接板102上下相对设置,两个连接块402与两个支撑板101左右相对设置,以为第二弹性件403和导向机构的安装提供便利。
第二弹性件403的安装方式如下: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二弹性件403优选为弹簧,第二弹性件403为四个且四个第二弹性件403纵向均布设置在两个连接块402和两个连接板102之间,第二弹性件403为浮动板401提供上下浮动的弹力。
导向机构的具体结构如下:
导向机构可以采用滑块404和滑轨405的滑动结构方式,具体地,导向机构包括滑块404和滑轨405,滑块404通过连接块402安装在浮动板401上,滑轨405设置在机架1的支撑板101上,滑块404置入在滑轨405内,滑块404沿着滑轨405进行上下运动;或者,滑块404安装在机架1的支撑板101上,滑轨405通过连接块402设置在浮动板401上,滑块404置入在滑轨405内,滑轨405在滑块404的限制下进行上下运动。其中,滑块404和滑轨405的滑动结构为两套且两套滑块404和滑轨405的滑动结构分别相对地设置在浮动板401的两端,通过滑块404和滑轨405的滑动配合可以为浮动板401的上下浮动提供引导作用。
导向机构还可以采用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结构方式,具体地,导向机构包括光轴406和导向孔,光轴406通过连接块402安装在浮动板401上,导向孔设置在机架1的连接板102上,光轴406插装在导向孔中,光轴406沿着导向孔进行上下运动;或者,光轴406安装在机架1的连接板102上,导向孔设置在与浮动板401相连的连接块402上,光轴406插装在导向孔中,导向孔在光轴406的限制下进行上下运动。其中,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结构为四套且四套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结构均布设置在两个连接块402和两个连接板102之间,通过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配合可以为浮动板401的上下浮动提供引导作用。另外,四套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结构还可以与四个第二弹性件403一一对应的相配合使用,即可将每一个第二弹性件403分别套装在相应的光轴406上,每一个第二弹性件403的两端分别置于相应的连接块402和连接板102之间。
导向机构并不限于上述的两种结构形式,还可以是将上述两种结构形式一起使用或是混合使用,或是采用能够引导浮动板401上下浮动的其他结构形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浮动板401和机架1之间设置有收缩机构,收缩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收缩机构的控制来驱使浮动板40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上下浮动,并且收缩机构能够用于驱使浮动板401从第一位置下移至第二位置并固定在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为浮动板401上行时的最大位置,第二位置为浮动板401下行时的最大位置。
收缩机构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和图5所示,收缩机构包括手柄407、转轴408和凸轮409,手柄407设置在转轴408的端部,转轴408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1上,凸轮409设置在转轴408上,凸轮409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平面,浮动板401上设置有穿孔,穿孔的内侧面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平面,凸轮409置入在穿孔内;通过转动手柄407驱使转轴408转动,同时带动凸轮409在穿孔内转动,并使得浮动板401下移直至凸轮409的第一平面与穿孔的第二平面相接触并贴合在一起,此时浮动板401下移至第二位置,且在浮动板401受到向上的弹力作用下,会使得浮动板401固定在第二位置。使浮动板401固定在第二位置的结构设计不限于上述的方式,还可以是在浮动板401处于第二位置时通过固定手柄407的方式来使得浮动板401固定在第二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收缩机构还包括手柄407锁定机构,手柄407锁定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手柄407锁定机构至少使得手柄407转动到第三位置时能够锁定在机架1上,当手柄407置于第三位置时,转轴408带动凸轮409在穿孔内转动至使凸轮409与穿孔不接触,浮动板401在弹力的作用下上移至最大位置以使浮动板401处于第一位置;当手柄407置于与第三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时,转轴408带动凸轮409在穿孔内转动至使凸轮409的第一平面与穿孔的第二平面相接触并贴合在一起,在凸轮409与浮动板401上的穿孔的相互配合下可使浮动板401下移至第二位置并固定在第二位置,此时无需锁定手柄407,但是为了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在手柄407置于第四位置时,利用手柄407锁定机构将手柄407锁定。
手柄407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和图5所示,手柄407锁定机构可以是:手柄407锁定机构包括带有卡口的锁定座4010和第一碰珠。其中,碰珠(包括第一碰珠和第二碰珠)又叫定位珠、球头柱塞或弹簧柱塞,是一种由壳体、弹簧、球珠或柱体组成的负载设备,由于属于现有结构,故对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锁定座4010设置在机架1上,至少一个第一碰珠设置在锁定座4010的卡口的开口处。手柄407通过铰轴可摆动地与转轴408的端部连接,当手柄407转动到第三位置时,手柄407绕铰轴摆动至锁定座4010的卡口内并由第一碰珠将手柄407锁定在卡口内,以实现手柄407与机架1的相对锁定,锁定座4010主要是用于收纳和锁定手柄407,避免工作时手柄407受重力等因素来回摆动,以影响正常的工作,当需要使用手柄407时,稍用力即可克服第一碰珠的弹力将手柄407从卡口内取出,使用便捷。
手柄407锁定机构还可以是:手柄407锁定机构包括第二碰珠和定位槽,定位槽至少为两个。第二碰珠设置在手柄407上,定位槽设置在机架1上,第二碰珠能够在多个定位槽之间切换置入,以使得手柄407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之间切换并锁定在机架1上;或者,第二碰珠设置在机架1上,定位槽设置在手柄407上,第二碰珠能够在多个定位槽之间切换置入,以使得手柄407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之间切换并锁定在机架1上。
手柄407锁定机构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形式,还可以是能够实现手柄407在转动到相应位置后被锁定的其他结构形式。
由于浮动板401的尺寸较长,为了保障收缩机构驱使浮动板401的下移效果以及操作的便捷性,本实施例设计有两套收缩机构且两套收缩机构相对地分布在浮动板401的两端。
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施例设计有浮动板401,并将驱动机构302、传动机构303和打磨轮301设置在浮动板401上,在第一弹性件306和浮动板401的共同弹力作用下,可以在工作时使得打磨轮301的外周表面始终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而且浮动板401还配备有导向机构,使得浮动板401的上下浮动更加稳定,进而可使得打磨轮301的工作更加稳定;另外,针对于浮动板401还设计有收缩机构,可以使得浮动板401下移至某一位置后固定且还可以释放浮动板401上移至相应位置。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安装,由于受到弹力的作用,装配时打磨轮301的外周表面会顶紧在接触线的下表面,不便于刚性接触线打磨机与汇流排6之间的装配,通过操控收缩机构,可以将浮动板401及其上的打磨轮301一起下移,使得打磨轮301与汇流排6上的接触线不接触,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装配后操控收缩机构释放浮动板401及其上的打磨轮301,打磨轮301的外周表面会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以便于工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一中打磨轮301利用传动机构303相对于驱动机构302是可以上下浮动的,在第一弹性件306的弹力作用下,打磨轮301的外周表面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而在本实施例中,在机架1上设置有浮动板401,浮动板401采用上下前后均可移动的方式弹性安装在机架1上,打磨轮301、传动机构303和驱动机构302相对固定设置在浮动板401上,工作时,在浮动板401的弹力作用下,打磨轮301的外周表面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
本实施例中的浮动板401是对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浮动板401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的浮动板401与实施例二中的浮动板40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浮动板401能够上下浮动的同时还被配置为:允许浮动板401沿着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
浮动板401前后移动的具体结构如下:
采用滑块404和滑轨405的滑动结构方式作为导向机构时,导向机构中的滑轨405允许滑块404沿着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此前后移动的移动量根据需求设置,一般可以设置为微动调节,以避免滑块404从滑轨405中脱离出来;采用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结构方式作为导向机构时,导向机构中的导向孔可以设计为长圆孔,导向孔允许光轴406沿着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同样此前后移动的移动量根据需求设置,一般可以设置为微动调节。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浮动板401可以前后移动,同时由于第二弹性件403的作用,浮动板401还可以上下移动,最终浮动板401的两端可以实现上下摆动,进而使得浮动板401及其上的打磨机构3能够沿着接触线浮动地进行打磨作业。
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施例设计有浮动板401,并将驱动机构302、传动机构303和打磨轮301设置在浮动板401上,在浮动板401的弹力作用下,可以在工作时使得打磨轮301的外周表面始终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而且浮动板401还配备有导向机构,使得浮动板401的浮动更加稳定,进而可使得打磨轮301的工作更加稳定。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包括机架、打磨轮和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架滑动地安装在汇流排上;
至少一个所述打磨轮弹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打磨轮被配置为:允许所述打磨轮相对于所述机架上下移动且允许所述打磨轮沿着所述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所述打磨轮用于打磨设置在所述汇流排上的接触线,在工作状态下,所述打磨轮的外周表面顶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打磨轮传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打磨轮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打磨轮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件和机壳,所述传动件用于实现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打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所述打磨轮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壳上,所述机壳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铰接,所述机壳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接部;
所述传动机构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有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和安装部,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安装部之间,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驱动机构相对固定设置;
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机壳的第二端绕所述机壳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的相对铰接处向上摆动至最大位置,进而带动所述打磨轮顶紧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还包括调节钮,所述调节钮上下可调地贯穿螺纹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调节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调节钮的第二端设置有钮帽;
通过旋转所述钮帽来改变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的距离,进而驱使所述机壳的第二端绕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摆动,以调整所述打磨轮与所述接触线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铰接并使所述机壳能够绕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摆动;
所述传动件包括相互啮合或者传动连接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打磨轮同轴连接;
或者,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同步带轮、第二同步带轮和同步带,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所述第二同步带轮通过所述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所述第二同步带轮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同步带轮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与所述打磨轮同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轮通过螺栓锁定在所述第二齿轮或者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上,所述螺栓置于外部的端部设置有旋拧部,所述第二齿轮或者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上设置有手持部,所述手持部置于所述机壳的外部,通过固定所述手持部并旋转所述旋拧部来实现所述打磨轮与所述第二齿轮或者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之间的拆装;
或者,所述打磨轮通过弹性夹头锁定在所述第二齿轮或者所述第二同步带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安装部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工作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打磨轮的外周表面顶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
或者,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浮动板,所述浮动板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安装部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浮动板上,工作时,在所述浮动板和所述第一弹性件共同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打磨轮的外周表面顶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浮动板,所述浮动板弹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浮动板被配置为:允许所述浮动板相对于所述机架上下移动且允许所述浮动板沿着所述刚性接触线修复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所述打磨轮和所述驱动机构相对固定设置在所述浮动板上,工作时,在所述浮动板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打磨轮的外周表面顶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板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有收缩机构,所述收缩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收缩机构的控制来驱使所述浮动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上下浮动,并且所述收缩机构能够用于驱使所述浮动板从第一位置下移至第二位置并固定在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浮动板上行时的最大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浮动板下行时的最大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置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位置传感器和所述驱动机构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打磨轮的轴心与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位置传感器所反馈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启闭,进而控制所述打磨轮的转动或停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性接触线打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速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速度传感器和所述驱动机构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刚性接触线打磨机的行进速度,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速度传感器所反馈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速度,进而控制所述打磨轮的旋转速度。
CN202222395420.7U 2022-09-07 2022-09-07 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Active CN2180820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95420.7U CN218082029U (zh) 2022-09-07 2022-09-07 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95420.7U CN218082029U (zh) 2022-09-07 2022-09-07 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82029U true CN218082029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51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95420.7U Active CN218082029U (zh) 2022-09-07 2022-09-07 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820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60651B (zh) 用于智能受电弓碳滑板表面的多角度打磨机及其打磨方法
CN211681245U (zh) 一种机械加工用表面磨削装置
CN116922234A (zh) 一种钢轨轨腰全自动打磨除锈机及其打磨方法
CN218427534U (zh) 刚性接触线表面处理装置
CN218082029U (zh) 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CN105862528A (zh) 一种轨道打磨装置
CN215239963U (zh) 一种电机滑环修磨装置
CN112853837A (zh) 一种多功能钢轨砂带打磨机
CN212122636U (zh) 一种新型轴承加工用打磨装置
CN218891696U (zh) 一种路沿石打磨用自动磨机磨头
CN114211339A (zh) 一种刚性接触线打磨抛光装置
CN117697594A (zh) 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CN206536322U (zh) 一种水槽内直角的打磨装置
CN115091327A (zh) 一种铝合金表面加工的磨砂机
CN111851176B (zh) 钢轨仿形打磨机
CN204382007U (zh) 容器纵缝打磨设备
CN211029517U (zh) 一种双轮抛光机的结构
CN111088736A (zh) 钢轨仿形打磨机
CN117655875A (zh) 刚性接触线表面处理装置
CN218224801U (zh) 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CN220296610U (zh) 一种用于纱线筒的新型打磨装置
CN201095071Y (zh) 砂轮修整装置
CN218226104U (zh) 适用于刚性接触线表面处理装置的浮动机构
CN215441232U (zh) 一种多功能钢轨砂带打磨机
CN100548578C (zh) 砂轮修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1801, Eastern District, 18th Floor, No. 1 Building, 100 Xili, Balizhuang,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ianze Power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1801, Eastern District, 18th Floor, No. 1 Building, 100 Xili, Balizhuang,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