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4801U - 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 Google Patents

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24801U
CN218224801U CN202222371951.2U CN202222371951U CN218224801U CN 218224801 U CN218224801 U CN 218224801U CN 202222371951 U CN202222371951 U CN 202222371951U CN 218224801 U CN218224801 U CN 218224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lling cutter
milling
floating plate
contact line
rigid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719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长青
全伟
黄桂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ianze Pow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719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24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24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24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lling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城市轨道供电技术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包括机架、第一铣刀和驱动机构,所述机架滑动地安装在汇流排上;所述第一铣刀用于修整设置在所述汇流排上的接触线,所述第一铣刀高度可调地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铣刀的上行高度受限,以控制所述第一铣刀的铣削深度;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铣刀传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铣刀工作。本申请工作效率高,并能够解决接触线磨损高低不平、有凸起等问题。

Description

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供电技术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背景技术
刚性接触网作为低净空架空接触网悬挂形式,于2003年首次从国外引入到广州地铁二号线运营使用,由于其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且在多年的运营中展示出了良好的使用性能,近几年被各大城市广泛使用。
在实际运营中,由于恶劣的隧道环境以及运营周期的加长,会对接触线的使用产生较大的影响,各大城市都面临着各种接触线的维护问题,比如接触线表面产生氧化层、不同路段的接触线出现轻微磨损、接触位置电弧损伤,出现了以上情况,惯用的做法是对接触线表面打磨来维护线路。但是针对接触线磨损不均匀的情况,比如接触线磨损高低不平、接触线底部有凸起的问题,通过打磨的方式是不能够消除的,而且对于这些技术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另外,现有技术中采用加工处理机构对接触线表面进行加工处理时,常常以行走机构中的行走轮与汇流排之间的接触面为基准面进行加工操作,基准面位于接触线的上方,由于接触线与汇流排之间的装配或是长期使用后接触线的变形等原因,接触线的下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距离是变化不定的,会使得不同工作段的接触线的下表面相对地接近基准面或是远离基准面,而加工处理机构与基准面之间的距离是相对固定的,这势必会使得相对接近基准面的接触线不能够被有效的进行加工处理,而相对远离基准面的接触线则会被过度地进行加工处理,造成接触线的严重磨损,甚至使得接触线不能够正常的使用。
综上所述,亟需研制一种新型的刚性接触线修理设备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劳动强度小、工作效率高,能够解决接触线磨损高低不平、有凸起等问题且能够控制铣削深度的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包括机架、第一铣刀和驱动机构;
所述机架滑动地安装在汇流排上;
所述第一铣刀用于修整设置在所述汇流排上的接触线,所述第一铣刀高度可调地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铣刀的上行高度受限,以控制所述第一铣刀的铣削深度;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铣刀传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铣刀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铣刀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有浮动机构,以用于实现所述第一铣刀的高度调整及限制所述第一铣刀的上行高度;
所述浮动机构包括浮动板和限位轮,所述浮动板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限位轮和所述第一铣刀均设置在所述浮动板上,工作时,在所述浮动板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第一铣刀和所述限位轮均顶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所述限位轮限制所述第一铣刀的上行高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铣刀对所述接触线的铣削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浮动板被配置为:允许所述浮动板沿着所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
所述第一铣刀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所述浮动板上;
所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还包括引导轮,所述引导轮被配置为:所述引导轮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所述浮动板上且所述引导轮沿着所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铣刀的前方,所述引导轮与所述第一铣刀通过关联机构相关联,当所述引导轮下行时则会带动所述第一铣刀一起下行。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轮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轮沿着所述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布置,两个所述限位轮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铣刀,所述第二铣刀设置在所述浮动板上,所述第一铣刀和所述第二铣刀沿着所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铣刀的上行最高点、所述第二铣刀的上行最高点、所述限位轮的上行最高点和所述引导轮的上行最高点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关联机构包括摆臂、第一弹性件、滑座和第二弹性件;
所述摆臂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浮动板上,所述摆臂的第二端连接有所述引导轮;
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浮动板之间,以在常态时使所述引导轮处于上行的最大位置;
所述滑座上下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浮动板上,所述滑座上设置有所述第一铣刀,且所述滑座上还设置有供所述摆臂贯穿的摆臂穿孔;
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滑座和所述浮动板之间,以在常态时使所述滑座处于上行的最大位置;
所述关联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引导轮下行时,所述摆臂带动所述滑座下行,进而带动所述第一铣刀下行;当所述引导轮处于上行时的最大位置时,所述第一铣刀也处于上行时的最大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铣刀与所述第二铣刀同步转动,且两者采用同一所述驱动机构来驱动或者两者各自分别采用一台所述驱动机构来驱动。
进一步地,所述浮动机构还包括收缩机构,所述收缩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收缩机构的控制来驱使所述浮动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上下浮动,并且所述收缩机构能够用于驱使所述浮动板从第一位置下移至第二位置并固定在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浮动板上行时的最大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浮动板下行时的最大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铣刀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以用于实现所述第一铣刀的高度调整及限制所述第一铣刀的上行高度;
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气弹簧或者带锁定功能的伸缩杆。
进一步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还包括速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速度传感器和所述驱动机构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速度,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速度传感器所反馈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速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铣刀的旋转速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中设计有第一铣刀,第一铣刀高度可调且上行高度受限,以实现第一铣刀的铣削深度控制,通过对铣削深度的控制可以在有效去除凸起的同时还可以避免过度铣削接触线。
2.本申请中设计有限位轮,限位轮与接触线的下表面接触,工作时,以限位轮与接触线之间的接触面为基准面,该基准面位于接触线的下方。在浮动板的弹力作用下,第一铣刀和限位轮均可贴合在接触线的下表面,对于相对接近基准面的接触线可以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限位轮可以限制第一铣刀的上行高度,使得第一铣刀的上行高度不会超过基准面,进而控制了第一铣刀对接触线的铣削深度,对于相对远离基准面的接触线,可以避免过度铣削接触线。
3.本申请中浮动板还配备有导向机构,使得浮动板的上下浮动更加稳定,进而可使得第一铣刀的工作更加稳定;另外,针对于浮动板还设计有收缩机构,可以使得浮动板下移至某一位置后固定且还可以释放浮动板上移至相应位置。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安装,由于受到弹力的作用,装配时第一铣刀和限位轮的外周表面会顶紧在接触线的下表面,不便于刚性接触线铣削机与汇流排之间的装配,通过操控收缩机构,可以将浮动板及其上的铣削机构一起下移,使得第一铣刀和限位轮与汇流排上的接触线不接触,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装配后操控收缩机构释放浮动板及其上的铣削机构,第一铣刀和限位轮的外周表面会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以便于工作。
4.本申请中浮动板既可以上下移动也可以前后移动,最终使得浮动板的两端可以实现上下摆动;这样的结构允许浮动板及其上的铣削机构沿着接触线浮动地进行铣削作业,尤其是对于接触线磨损高低不平的情况,可以使铣削机构进入至接触线表面上形成的凹陷处或者低洼处进行铣削作业。
5.本申请中引导轮与第一铣刀通过关联机构相关联,当引导轮下行时则会带动第一铣刀一起下行;这样的结构使得引导轮能够带动浮动板及其上的铣削机构脱离接触线表面的凹陷处或者低洼处,可使第一铣刀重新进入到正常的工作范围内,可避免过度铣削。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申请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申请。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申请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来描述和解释本申请。
图1为本申请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铣削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铣削机构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安装在汇流排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浮动板与机架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机架,101-支撑板,102-连接板;
2-行走机构,201-行走轮,202-定位轮;
3-铣削机构,301-第一铣刀,302-驱动机构,303-传动机构,304-引导轮,305-摆臂,306-第一弹性件,307-滑座,308-第二弹性件,309-安装板,3010-限位件,3011-承载块,3012-第二铣刀;
4-浮动机构,401-浮动板,402-连接块,403-第三弹性件,404-滑块,405-滑轨,406-光轴,407-手柄,408-转轴,409-凸轮,4010-锁定座,4011-限位轮;
5-汇流排。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申请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申请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A和/或B”表示所有可能的A与B的组合,比如只是A、只是B或者A和B,术语“至少一个A或B”或者“A和B中的至少一个”含义与“A和/或B”类似,可以包括只是A、只是B或者A和B;单数形式的术语“一个”、“这个”也可以包含复数形式;术语“内侧”、“外侧”、“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而不是要求本申请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包括机架1、第一铣刀301和驱动机构30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机架1滑动地安装在汇流排5上,机架1是由两块长板和多个短杆构成,两块长板相对设置,多个短杆依次分布在两块长板之间且将两块长板固定在一起,以形成稳固的架体。机架1是通过行走机构2安装在汇流排5上并且机架1可通过行走机构2在汇流排5上滑动行进。其中,行走机构2主要包括钩挂在汇流排5两侧台肩上的行走轮201和顶在汇流排5下部两侧凹槽内的定位轮202,通过行走轮201和定位轮202的相互夹持,可以将机架1滑动安装在汇流排5上;为了保证刚性接触线铣削机行进的稳定性,行走机构2设计有两套,且两套行走机构2设置在机架1行进方向的两端。工作时,需要外部的驱动力来牵引机架1,机架1通过行走机构2沿着汇流排5滑动行进;当然,还可以设计一套动力装置集成在机架1上,通过动力装置来驱动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以实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自主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铣刀301与驱动机构302传动连接并由驱动机构302驱使第一铣刀301进行铣削工作,第一铣刀301用于修整设置在汇流排5上的接触线,第一铣刀301高度可调地安装在机架1上且第一铣刀301的上行高度受限,以控制第一铣刀301的铣削深度,对铣削深度进行控制可以在有效去除凸起的同时还可以避免过度铣削接触线。驱动机构302优选为电机,电机可以由集装在机架1上的电池或是由外接电源供电。
第一铣刀301相对于机架1高度可调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铣刀301和机架1之间设置有浮动机构4,以用于实现第一铣刀301的高度调整及限制第一铣刀301的上行高度。浮动机构4包括浮动板401和限位轮4011,浮动板401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机架1上,浮动板401可以承载铣削机构3(铣削机构3包括第一铣刀301、驱动机构302和传动机构303等),第一铣刀301安装在浮动板401上并通过浮动板401的上下浮动来实现第一铣刀301的高度调整,限位轮4011可转动地安装在浮动板401上,工作时,在浮动板401的弹力作用下,第一铣刀301和限位轮4011均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限位轮4011限制第一铣刀301的上行高度,进而控制第一铣刀301对接触线的铣削深度。其中,限位轮4011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可以为第一铣刀301工作时限制了一个工作基准面,使得第一铣刀301进行铣削时不会超过这个工作基准面,进而可避免过度铣削接触线。
浮动板401的浮动方式如下:
如图1和图5所示,浮动板401为类似长条形状的板,浮动板401纵向设置且顺沿着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布置。浮动板401和机架1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件403和导向机构。第三弹性件403包括但不限于弹簧或者弹片或者具有弹性形变的橡胶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三弹性件403用于实现浮动板401和机架1之间的弹性连接。导向机构用于保障浮动板401相对于机架1能够进行上下浮动。为了便于实现浮动板401和机架1之间的连接,在浮动板4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连接块402,在机架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支撑板101和一连接板102,两个连接块402与两个连接板102上下相对设置,两个连接块402与两个支撑板101左右相对设置,以为第三弹性件403和导向机构的安装提供便利。
第三弹性件403的安装方式如下: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三弹性件403优选为弹簧,第三弹性件403为四个且四个第三弹性件403纵向均布设置在两个连接块402和两个连接板102之间,第三弹性件403为浮动板401提供上下浮动的弹力。
导向机构的具体结构如下:
导向机构可以采用滑块404和滑轨405的滑动结构方式,具体地,导向机构包括滑块404和滑轨405,滑块404通过连接块402安装在浮动板401上,滑轨405设置在机架1的支撑板101上,滑块404置入在滑轨405内,滑块404沿着滑轨405进行上下运动;或者,滑块404安装在机架1的支撑板101上,滑轨405通过连接块402设置在浮动板401上,滑块404置入在滑轨405内,滑轨405在滑块404的限制下进行上下运动。其中,滑块404和滑轨405的滑动结构为两套且两套滑块404和滑轨405的滑动结构分别相对地设置在浮动板401的两端,通过滑块404和滑轨405的滑动配合可以为浮动板401的上下浮动提供引导作用。
导向机构还可以采用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结构方式,具体地,导向机构包括光轴406和导向孔,光轴406通过连接块402安装在浮动板401上,导向孔设置在机架1的连接板102上,光轴406插装在导向孔中,光轴406沿着导向孔进行上下运动;或者,光轴406安装在机架1的连接板102上,导向孔设置在与浮动板401相连的连接块402上,光轴406插装在导向孔中,导向孔在光轴406的限制下进行上下运动。其中,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结构为四套且四套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结构均布设置在两个连接块402和两个连接板102之间,通过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配合可以为浮动板401的上下浮动提供引导作用。另外,四套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结构还可以与四个第三弹性件403一一对应的相配合使用,即可将每一个第三弹性件403分别套装在相应的光轴406上,每一个第三弹性件403的两端分别置于相应的连接块402和连接板102之间。
导向机构并不限于上述的两种结构形式,还可以是将上述两种结构形式一起使用或是混合使用,或是采用能够引导浮动板401上下浮动的其他结构形式。
收缩机构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和图5所示,浮动板401和机架1之间设置有收缩机构,收缩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收缩机构的控制来驱使浮动板40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上下浮动,并且收缩机构能够用于驱使浮动板401从第一位置下移至第二位置并固定在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为浮动板401上行时的最大位置,第二位置为浮动板401下行时的最大位置。
具体地,收缩机构包括手柄407、转轴408和凸轮409,手柄407设置在转轴408的端部,转轴408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1上,凸轮409设置在转轴408上,凸轮409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平面,浮动板401上设置有穿孔,穿孔的内侧面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平面,凸轮409置入在穿孔内;通过转动手柄407驱使转轴408转动,同时带动凸轮409在穿孔内转动,并使得浮动板401下移直至凸轮409的第一平面与穿孔的第二平面相接触并贴合在一起,此时浮动板401下移至第二位置,且在浮动板401受到向上的弹力作用下,会使得浮动板401固定在第二位置。使浮动板401固定在第二位置的结构设计不限于上述的方式,还可以是在浮动板401处于第二位置时通过固定手柄407的方式来使得浮动板401固定在第二位置。
手柄407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和图5所示,收缩机构还包括手柄407锁定机构,手柄407锁定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手柄407锁定机构至少使得手柄407转动到第三位置时能够锁定在机架1上,当手柄407置于第三位置时,转轴408带动凸轮409在穿孔内转动至使凸轮409与穿孔不接触,浮动板401在弹力的作用下上移至最大位置以使浮动板401处于第一位置;当手柄407置于与第三位置不同的第四位置时,转轴408带动凸轮409在穿孔内转动至使凸轮409的第一平面与穿孔的第二平面相接触并贴合在一起,在凸轮409与浮动板401上的穿孔的相互配合下可使浮动板401下移至第二位置并固定在第二位置,此时无需锁定手柄407,但是为了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在手柄407置于第四位置时,利用手柄407锁定机构将手柄407锁定。
手柄407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可以是:手柄407锁定机构包括带有卡口的锁定座4010和第一碰珠。其中,碰珠(包括第一碰珠和第二碰珠)又叫定位珠、球头柱塞或弹簧柱塞,是一种由壳体、弹簧、球珠或柱体组成的负载设备,由于属于现有结构,故对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锁定座4010设置在机架1上,至少一个第一碰珠设置在锁定座4010的卡口的开口处。手柄407通过铰轴可摆动地与转轴408的端部连接,当手柄407转动到第三位置时,手柄407绕铰轴摆动至锁定座4010的卡口内并由第一碰珠将手柄407锁定在卡口内,以实现手柄407与机架1的相对锁定,锁定座4010主要是用于收纳和锁定手柄407,避免工作时手柄407受重力等因素来回摆动,以影响正常的工作,当需要使用手柄407时,稍用力即可克服第一碰珠的弹力将手柄407从卡口内取出,使用便捷。
手柄407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还可以是:手柄407锁定机构包括第二碰珠和定位槽,定位槽至少为两个。第二碰珠设置在手柄407上,定位槽设置在机架1上,第二碰珠能够在多个定位槽之间切换置入,以使得手柄407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之间切换并锁定在机架1上;或者,第二碰珠设置在机架1上,定位槽设置在手柄407上,第二碰珠能够在多个定位槽之间切换置入,以使得手柄407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之间切换并锁定在机架1上。
手柄407锁定机构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形式,还可以是能够实现手柄407在转动到相应位置后被锁定的其他结构形式。
由于浮动板401的尺寸较长,为了保障收缩机构驱使浮动板401的下移效果以及操作的便捷性,本实施例设计有两套收缩机构且两套收缩机构相对地分布在浮动板401的两端。
第一铣刀301和驱动机构302之间的具体安装结构如下: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铣刀301和驱动机构302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303,第一铣刀301、驱动机构302和传动机构303集成在安装板309上,安装板309与浮动板401固定连接,第一铣刀301、驱动机构302和传动机构303通过安装板309与浮动板401连接。
传动机构303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同步带轮及同步带的结构形式,具体地,传动机构303包括第一同步带轮、第二同步带轮和同步带,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第一同步带轮与驱动机构302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第二同步带轮与第一铣刀301同轴连接且两者可相对于安装板309转动;为了保障同步带的张紧力以及传输效果,还可以设计有张紧轮,张紧轮作用在同步带上且可调地设置在安装板309上。
传动机构303的具体结构还可以采用齿轮啮合的结构形式,具体地,传动机构303包括相互啮合或者传动连接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还可以通过中间齿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齿轮与驱动机构302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第二齿轮与第一铣刀301同轴连接,第一齿轮、中间齿轮和第二齿轮的直径依次变大,构成了减速机构,使得由驱动机构302输出的动力在到达第一铣刀301后能够实现减速增扭的效果。
传动机构303并不限于上述的两种结构形式,还可以是能够在驱动机构302和第一铣刀301之间进行动力传递的其他结构形式。
第一铣刀301的安装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第一铣刀301通过弹性夹头锁定在第二齿轮或者第二同步带轮上。通过使用弹性夹头的锁紧方式,可方便快速地实现第一铣刀301与第二齿轮或者第二同步带轮之间的拆装及更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刚性接触线铣削机还包括速度传感器和控制器,速度传感器和驱动机构302均与控制器电连接;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速度,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速度传感器所反馈的检测信息来控制驱动机构302的速度,进而控制第一铣刀301的旋转速度(工作转动速度)。使用时,刚性接触线铣削机有可能采用人工或外部设备牵引的方式进行行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速度可能不是匀速的,故通过设置速度传感器来实时采集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速度,再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铣刀301的旋转速度与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速度进行实时的匹配,一般地,可以将两种速度设置成呈正比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第一铣刀301能够在工作时打磨的更加均匀,可避免过度磨损接触线的正常工段。
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施例设计有浮动板401,并将驱动机构302、传动机构303和第一铣刀301设置在浮动板401上,在浮动板401的弹力作用下,第一铣刀301和限位轮4011均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而且限位轮4011还可以限制第一铣刀301的上行高度,进而控制第一铣刀301对接触线的铣削深度,进而可避免过度铣削接触线。
2.浮动板401还配备有导向机构,使得浮动板401的上下浮动更加稳定,进而可使得第一铣刀301的工作更加稳定;另外,针对于浮动板401还设计有收缩机构,可以使得浮动板401下移至某一位置后固定且还可以释放浮动板401上移至相应位置。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安装,由于受到弹力的作用,装配时第一铣刀301和限位轮4011的外周表面会顶紧在接触线的下表面,不便于刚性接触线铣削机与汇流排5之间的装配,通过操控收缩机构,可以将浮动板401及其上的铣削机构3一起下移,使得第一铣刀301和限位轮4011与汇流排5上的接触线不接触,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装配后操控收缩机构释放浮动板401及其上的铣削机构3,第一铣刀301和限位轮4011的外周表面会顶在接触线的下表面,以便于工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浮动板401能够上下浮动的同时还被配置为:允许浮动板401沿着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第一铣刀301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浮动板401上且在引导轮304的带动下第一铣刀301能够随引导轮304一起下行。
浮动板401前后移动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和图5所示,采用滑块404和滑轨405的滑动结构方式作为导向机构时,导向机构中的滑轨405允许滑块404沿着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此前后移动的移动量根据需求设置,一般可以设置为微动调节,以避免滑块404从滑轨405中脱离出来;采用光轴406和导向孔的滑动结构方式作为导向机构时,导向机构中的导向孔可以设计为长圆孔,导向孔允许光轴406沿着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同样此前后移动的移动量根据需求设置,一般可以设置为微动调节。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浮动板401可以前后移动,同时由于第三弹性件403的作用,浮动板401还可以上下移动,最终浮动板401的两端可以实现上下摆动,进而使得浮动板401及其上的铣削机构3能够沿着接触线浮动地进行铣削作业,尤其是对于接触线磨损高低不平的情况,可以使铣削机构3进入至接触线表面上形成的凹陷处或者低洼处进行铣削作业。
第一铣刀301与引导轮304之间的关联结构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至图3所示,引导轮304被配置为:引导轮304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浮动板401上且引导轮304沿着铣削机的行进方向设置在第一铣刀301的前方,引导轮304与第一铣刀301通过关联机构相关联,当引导轮304下行时则会带动第一铣刀301一起下行。
关联机构包括摆臂305、第一弹性件306、滑座307和第二弹性件308;摆臂305的第一端铰接在与浮动板401固接的安装板309上,摆臂305的第二端通过轴连接有引导轮304,引导轮304可绕轴转动,用于连接引导轮304的轴由限位件3010限制在浮动板401上,以限制该轴的最大上行位置,进而限制引导轮304的最大上行位置。第一弹性件306设置在摆臂305的第二端与安装板309之间,具体地,在安装板309或浮动板401上固接有一承载块3011,第一弹性件306被压缩设置在摆臂305的第二端与承载块3011之间,以在常态时使引导轮304处于上行的最大位置。滑座307上下滑动地安装在安装板309上,滑座307和安装板309之间采用滑动匹配的导轨和导轨滑动连接,滑座307上设置有第一铣刀301,第一铣刀301通过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滑座307上且第一铣刀301可随着滑座307一起上下移动,滑座307上还设置有供摆臂305贯穿的摆臂穿孔;第二弹性件308设置在滑座307和安装板309之间,第二弹性件308被拉伸设置在滑座307和安装板309侧壁之间,以在常态时使滑座307处于上行的最大位置,进而使得第一铣刀301处于上行的最大位置。关联机构被配置为:当引导轮304下行时,摆臂305带动滑座307下行,进而带动第一铣刀301下行;当引导轮304处于上行时的最大位置时,摆臂305置于摆臂穿孔内但与滑座307不接触,不会干涉滑座307的上移,在第二弹性件308的弹力作用下,滑座307滑动至上行的最大位置,致使第一铣刀301也处于上行时的最大位置。针对于铣削机构3进入至接触线表面上的凹陷处或者低洼处进行铣削作业的情况,若凹陷处或者低洼处有足够的长度,会使得整个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倾斜地进入到凹陷处或者低洼处,第一铣刀301则会一直倾斜地进行铣削作业,造成接触线的过度铣削,会严重破坏接触线的正常使用;位于刚性接触线铣削机行进方向前方的引导轮304可以沿着凹陷处或者低洼处行进,当引导轮304由凹陷处或者低洼处的深处移动至凹陷处或者低洼处的浅处时,引导轮304受到向下的挤压并会克服第一弹性件306的弹力向下移动,通过关联机构,进而会带动第一铣刀301向下移动并使第一铣刀301脱离接触线,使得第一铣刀301不会继续倾斜地进行铣削作业,从而避免了过度铣削;当引导轮304从凹陷处或者低洼处移出后,会逐渐带动浮动板401及其上的铣削机构3脱离凹陷处或者低洼处,并逐渐使第一铣刀301复位至上行时的最大位置,进行正常的铣削作业。
其中,第一弹性件306和第二弹性件308包括但不限于弹簧或者弹片或者具有弹性形变的橡胶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一弹性件306和第二弹性件308均优选为弹簧。
限位轮4011及铣刀的数量和分布方式如下:
限位轮4011为两个,两个限位轮4011沿着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布置;两个限位轮401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铣刀3012,第二铣刀3012通过轴可转动地固定设置在浮动板401上,第一铣刀301和第二铣刀3012沿着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布置;而且,第一铣刀301的上行最高点、第二铣刀3012的上行最高点、限位轮4011的上行最高点和引导轮304的上行最高点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其中,由于浮动板401的两端可以实现上下摆动,故设计有两个限位轮4011,两个限位轮4011能够为第二铣刀3012提供工作基准面,以避免第二铣刀3012对接触线进行过度铣削作业;第二铣刀3012可以作为备用铣刀或是在第一铣刀301下移后未能正常铣削的时候,可由第二铣刀3012进行铣削作业。
第一铣刀301与第二铣刀3012同步转动,且两者采用同一驱动机构302来驱动或者两者各自分别采用一台驱动机构302来驱动。
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是:
1.浮动板401既可以上下移动也可以前后移动,最终使得浮动板401的两端可以实现上下摆动;这样的结构允许浮动板401及其上的铣削机构3沿着接触线浮动地进行铣削作业,尤其是对于接触线磨损高低不平的情况,可以使铣削机构3进入至接触线表面上形成的凹陷处或者低洼处进行铣削作业。
2.引导轮304与第一铣刀301通过关联机构相关联,当引导轮304下行时则会带动第一铣刀301一起下行;这样的结构使得引导轮304能够带动浮动板401及其上的铣削机构3脱离接触线表面的凹陷处或者低洼处,可使第一铣刀301重新进入到正常的工作范围内,可避免过度铣削。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关于第一铣刀301相对于机架1高度可调的具体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铣刀301和机架1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第一铣刀301、驱动机构302和传动机构303集成安装在高度调节装置的上端,高度调节装置的下端固定在机架1上,通过高度调节装置可以实现第一铣刀301的高度调整及限制第一铣刀301的上行高度。优选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气弹簧或者带锁定功能的伸缩杆。
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是:结构简单、科学合理且成本低。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包括机架、第一铣刀和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架滑动地安装在汇流排上;
所述第一铣刀用于修整设置在所述汇流排上的接触线,所述第一铣刀高度可调地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铣刀的上行高度受限,以控制所述第一铣刀的铣削深度;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铣刀传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铣刀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铣刀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有浮动机构,以用于实现所述第一铣刀的高度调整及限制所述第一铣刀的上行高度;
所述浮动机构包括浮动板和限位轮,所述浮动板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限位轮和所述第一铣刀均设置在所述浮动板上,工作时,在所述浮动板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第一铣刀和所述限位轮均顶在所述接触线的下表面,所述限位轮限制所述第一铣刀的上行高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铣刀对所述接触线的铣削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板被配置为:允许所述浮动板沿着所述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移动;
所述第一铣刀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所述浮动板上;
所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还包括引导轮,所述引导轮被配置为:所述引导轮上下浮动地弹性安装在所述浮动板上且所述引导轮沿着所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铣刀的前方,所述引导轮与所述第一铣刀通过关联机构相关联,当所述引导轮下行时则会带动所述第一铣刀一起下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轮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轮沿着所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布置,两个所述限位轮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铣刀,所述第二铣刀设置在所述浮动板上,所述第一铣刀和所述第二铣刀沿着所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方向前后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铣刀的上行最高点、所述第二铣刀的上行最高点、所述限位轮的上行最高点和所述引导轮的上行最高点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联机构包括摆臂、第一弹性件、滑座和第二弹性件;
所述摆臂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浮动板上,所述摆臂的第二端连接有所述引导轮;
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浮动板之间,以在常态时使所述引导轮处于上行的最大位置;
所述滑座上下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浮动板上,所述滑座上设置有所述第一铣刀,且所述滑座上还设置有供所述摆臂贯穿的摆臂穿孔;
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滑座和所述浮动板之间,以在常态时使所述滑座处于上行的最大位置;
所述关联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引导轮下行时,所述摆臂带动所述滑座下行,进而带动所述第一铣刀下行;当所述引导轮处于上行时的最大位置时,所述第一铣刀也处于上行时的最大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铣刀与所述第二铣刀同步转动,且两者采用同一所述驱动机构来驱动或者两者各自分别采用一台所述驱动机构来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机构还包括收缩机构,所述收缩机构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收缩机构的控制来驱使所述浮动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上下浮动,并且所述收缩机构能够用于驱使所述浮动板从第一位置下移至第二位置并固定在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浮动板上行时的最大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浮动板下行时的最大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铣刀和所述机架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以用于实现所述第一铣刀的高度调整及限制所述第一铣刀的上行高度;
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气弹簧或者带锁定功能的伸缩杆。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7或9所述的刚性接触线铣削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速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速度传感器和所述驱动机构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刚性接触线铣削机的行进速度,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速度传感器所反馈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速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铣刀的旋转速度。
CN202222371951.2U 2022-09-07 2022-09-07 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Active CN218224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71951.2U CN218224801U (zh) 2022-09-07 2022-09-07 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71951.2U CN218224801U (zh) 2022-09-07 2022-09-07 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24801U true CN218224801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85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71951.2U Active CN218224801U (zh) 2022-09-07 2022-09-07 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248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81559A (zh) * 2023-11-17 2024-01-12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接触网接触线打磨工装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81559A (zh) * 2023-11-17 2024-01-12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接触网接触线打磨工装
CN117381559B (zh) * 2023-11-17 2024-05-14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接触网接触线打磨工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36539U (zh) 一种汽车制造用齿轮除毛刺装置
CN218224801U (zh) 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CN211897642U (zh) 电动推杆型砂带式钢轨打磨装置
CN112458805A (zh) 一种智能组合型钢轨打磨车
CN112726305A (zh) 一种铁路轨道表面精准打磨装置
CN218226104U (zh) 适用于刚性接触线表面处理装置的浮动机构
CN218427534U (zh) 刚性接触线表面处理装置
CN112338708B (zh) 一种自动打磨处理新能源电池铜排的系统
CN113355960A (zh) 一种自驱式智能化砂带打磨机
CN111851176A (zh) 钢轨仿形打磨机
CN117696986A (zh) 刚性接触线铣削机
CN114803927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检测用辅助装置
CN217458659U (zh) 便于调节轮距的多车型举升装置、举升模块和换电站
CN115285879B (zh) 便于调节轮距的多车型举升装置、举升模块和换电站
CN212270553U (zh) 钢轨仿形打磨机
CN213875021U (zh) 一种导轨伸缩式煤炭采样装置
CN218082029U (zh) 刚性接触线打磨机
CN108824155B (zh) 一种紧邻的停车位车库线绘制机
CN117655914A (zh) 适用于刚性接触线表面处理装置的浮动机构
CN219293772U (zh) 一种新型汽车检测托架
CN212794496U (zh) 一种零件表面抛光机
CN101725126A (zh) 扫地车的一种侧扫装置
CN221002170U (zh) 一种汽车搬运器
CN220205639U (zh) 一种十字形地轨滑动装置
CN214054732U (zh) 一种堆垛机地轨侧面打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1801, Eastern District, 18th Floor, No. 1 Building, 100 Xili, Balizhuang,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ianze Power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1801, Eastern District, 18th Floor, No. 1 Building, 100 Xili, Balizhuang,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