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67645U - 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67645U
CN218067645U CN202221896084.8U CN202221896084U CN218067645U CN 218067645 U CN218067645 U CN 218067645U CN 202221896084 U CN202221896084 U CN 202221896084U CN 218067645 U CN218067645 U CN 2180676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infrared
infrared receiving
receiving tube
sm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960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岩
王云
姜明军
赵怡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gao Shand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gao Shand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gao Shand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gao Shand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9608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676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676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676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包括壳体、光学迷宫、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遮蔽板、进烟通道和智能报警电路;所述光学迷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与分布于所述壳体表面多个方向的所述进烟通道连通;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呈钝角分布在所述光学迷宫内,且两者分布延长线的交点与所述多个进烟通道对应;所述遮蔽板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钝角夹角内,用于遮挡自所述红外发射管发出的、能够直接被所述红外接收管接收的红外线;所述红外接收管输出端连接智能报警电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的四个面上设置进烟通道,能够确保烟雾可以从两个方向进入装置,实现多方向烟雾检测。

Description

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
背景技术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稳定运行对保证电动汽车的驾驶安全至关重要。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内部的化学反应,会产生很多气体,其中就包括甲烷等易燃易爆气体、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因此需要设置烟雾检测设备进行提前预警。
目前市面上常规的用于烟雾检测方面的产品尺寸比较大,不适合安装在空间狭小的电池箱内,只有少数的产品是针对动力电池箱内安装尺寸设计的,但其检测方向仅仅是满足一个方向的检测,使用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会导致报警的延迟,灵敏度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尺寸合适,可多方向进烟检测的高灵敏度的烟雾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包括壳体、光学迷宫、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遮蔽板、进烟通道和智能报警电路;
所述光学迷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与分布于所述壳体表面多个方向的所述进烟通道连通;
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呈钝角分布在所述光学迷宫内,且两者分布延长线的交点与所述多个进烟通道对应;
所述遮蔽板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钝角夹角内,用于遮挡自所述红外发射管发出的、能够直接被所述红外接收管接收的红外线;
所述红外接收管输出端连接智能报警电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进烟通道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进烟通道分别设置于壳体的上下表面以及前后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为13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迷宫底板和下壳体,所述光学迷宫一体成型于上壳体下表面,所述迷宫底板活动卡接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下壳体通过卡钩与所述上壳体内的钩槽卡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迷宫底板上表面设置有分别限位所述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的两个下管槽,所述上壳体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两个下管槽对应的两个上管槽,所述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分别安装于所述两个下管槽内,所述下管槽卡接于所述上管槽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光学迷宫对应的上壳体内部表面设置有细密竖条纹,所述细密竖条纹采用凸起或凹陷样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每个所述进烟通道的入口处均设置有多个遮光板,所述多个遮光板沿进烟通道宽度方向均匀分布并延伸至进烟通道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相邻两个遮光板之间形成先弯折再倾斜分布的单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的四个面上设置进烟通道,能够确保烟雾可以从两个方向进入装置,实现多方向烟雾检测,并且通过遮光板设置,能够遮挡发射管光线,使光线不能直接到达接收管,减少干扰,增加测量精度;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进烟通道的入口处设置遮光板,能够确保外部光线不能进入装置内部,排除外界光线干扰因素;
3)本实用新型迷宫底板通过卡勾和钩槽与上壳体配合,当两者扣合后,接收管腔室、发光管腔室和烟雾腔室形成完整的迷宫暗室结构,而且能够对接收管、发射管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壳体取下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迷宫底板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迷宫底板取下时的俯视图。
图中:1、壳体;11、上壳体;12、迷宫底板;13、下壳体;14、卡钩;15、钩槽;16、下管槽;17、上管槽;18、细密竖条纹;2、光学迷宫;3、红外发射管;4、红外接收管;5、遮蔽板;6、进烟通道;7、遮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包括壳体1、光学迷宫2、红外发射管3、红外接收管4、遮蔽板5、进烟通道6和智能报警电路。
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11、迷宫底板12和下壳体13,所述迷宫底板12活动卡接于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3之间,所述下壳体13通过卡钩14与所述上壳体11内的钩槽15卡接,上壳体11内部设计有烟雾腔室,腔室空间最大化设计,存储烟量多,反射光线多,报警灵敏。
所述光学迷宫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具体的所述光学迷宫2一体成型于上壳体11下表面,并与分布于所述壳体1表面两个方向的四个所述进烟通道6连通,四个所述进烟通道6分别设置于壳体1的上下表面以及前后表面,具体的前后两个进烟通道6和上方的一个进烟通道6分别设置于上壳体11前后侧表面和顶部表面,下方的进烟通道6位于下壳体13表面;通过在传感器的四个面上都开有进烟通道6,能够确保烟雾可以从上下、前后两个方向进入装置。
所述红外发射管3和红外接收管4呈钝角分布在所述光学迷宫2内,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红外发射管3和红外接收管4之间的夹角为135°,且红外发射管3和红外接收管4分布延长线的交点与所述多个进烟通道6对应;
所述迷宫底板12上表面设置有分别限位所述红外发射管3、红外接收管4的两个下管槽16,所述上壳体11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两个下管槽16对应的两个上管槽17;
这样设置能够使得红外发射管3和红外接收管4处于独立的腔室内,并与烟雾腔室连成一体,确保发射和接受光的方向,发射管和接收管的角度设计成135°,经过实验验证此角度为接收管最灵敏的角度。
所述遮蔽板5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管3和红外接收管4的钝角夹角内,用于遮挡自所述红外发射管3发出的、能够直接被所述红外接收管4接收的红外线,具体的遮蔽可以设计为V型,作用是遮挡发射管光线,使光线不能直接到达接收管,减少干扰。
所述红外接收管4输出端连接智能报警电路,该智能报警电路可以采用声光报警电路,其可以集成在迷宫底板12内的PCB板上,其输出接口设置在迷宫底板12一侧,对应的上壳体11上开槽,用于通过接口和声光报警电路连接外部报警器。
需要说明的是,整个传感器组装时,可以先将所述红外发射管3和红外接收管4安装在迷宫底板12上的两个下管槽16内,再将迷宫底板12卡接于下壳体13上,最后利用卡勾和钩槽15将下壳体13与上壳体11卡接在一起,此时下管槽16卡接于所述上管槽17内部将红外发射管3和红外接收管4限位固定,安装完成。
当无烟时,红外接收管4收不到红外发射管3发出的红外光,当烟尘进入光学迷宫2时,通过折射、反射,红外接收管4接收到红外光,智能报警电路判断是否超过阈值,如果超过发出警报。
如图5所示,通过在所述光学迷宫2对应的上壳体11内部表面设置有细密竖条纹18,所述细密竖条纹18采用凸起或凹陷样式,能够减少反射光,排除常态下光的干扰因素。
如图5所示,为了确保外部光线不能进入装置内部,排除外界光线干扰因素,在每个所述进烟通道6的入口处均设置有多个遮光板7,所述多个遮光板7沿进烟通道6宽度方向均匀分布并延伸至进烟通道6内部,相邻两个遮光板7之间形成先弯折再倾斜分布的单通道。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光学迷宫、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遮蔽板、进烟通道和智能报警电路;
所述光学迷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与分布于所述壳体表面多个方向的所述进烟通道连通;
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呈钝角分布在所述光学迷宫内,且两者分布延长线的交点与所述多个进烟通道对应;
所述遮蔽板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钝角夹角内,用于遮挡自所述红外发射管发出的、能够直接被所述红外接收管接收的红外线;
所述红外接收管输出端连接智能报警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烟通道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进烟通道分别设置于壳体的上下表面以及前后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为1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迷宫底板和下壳体,所述光学迷宫一体成型于上壳体下表面,所述迷宫底板活动卡接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下壳体通过卡钩与所述上壳体内的钩槽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底板上表面设置有分别限位所述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的两个下管槽,所述上壳体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两个下管槽对应的两个上管槽,所述下管槽卡接于所述上管槽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迷宫对应的上壳体内部表面设置有细密竖条纹,所述细密竖条纹采用凸起或凹陷样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进烟通道的入口处均设置有多个遮光板,所述多个遮光板沿进烟通道宽度方向均匀分布并延伸至进烟通道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遮光板之间形成先弯折再倾斜分布的单通道。
CN202221896084.8U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 Active CN2180676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96084.8U CN218067645U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96084.8U CN218067645U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67645U true CN218067645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399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96084.8U Active CN218067645U (zh) 2022-07-22 2022-07-22 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676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63159B2 (en) Fire detector
EP4033465A2 (en) Compact optical smoke detector system and apparatus
CN218067645U (zh) 一种多向检测的烟雾传感器
CN213458357U (zh) 烟雾传感装置
CN116794227A (zh) 气体检测装置
CN201274081Y (zh) 暗盒式烟雾报警器
TWI788369B (zh) 警報裝置
RU85716U1 (ru) Дымовая камера для извещателя пожарного дымового оптико-электронного
CN212322395U (zh) 一种光电式烟雾报警器
CN210923983U (zh) 一种基于SiPM的表面污染探测器
CN213149942U (zh) 烟雾传感器件
CN211364416U (zh) 一种隧道施工运输车专用防撞报警装置
CN113808365A (zh) 减光式点型光电感烟探测器迷宫及探测器
CN2742431Y (zh) 火灾探测装置
CN110794468A (zh) 一种基于SiPM的表面污染探测器
CN217955230U (zh) 烟雾检测装置及烟雾报警器
CN212621137U (zh) 设有镜筒的自助测温器
CN218100392U (zh) 一种烟雾传感器
CN217238893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烟雾探测器卧式迷宫
WO2022100317A1 (zh) 烟雾传感装置
CN218069037U (zh) 一种烟雾检测装置
CN216562053U (zh) 烟雾传感器及灭火系统
CN216053228U (zh) 微波移动探测器
CN216670897U (zh) 烟雾探测装置
CN213777204U (zh) 一种新型壁挂式智能家居环境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