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54784U - 稳定杆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稳定杆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54784U
CN218054784U CN202222158393.1U CN202222158393U CN218054784U CN 218054784 U CN218054784 U CN 218054784U CN 202222158393 U CN202222158393 U CN 202222158393U CN 218054784 U CN218054784 U CN 218054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bilizer bar
assembly
brake
bar assembly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583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吴子龙
刘利静
马江丰
王少华
关江海
许兆伟
陈玉磊
张克飞
鲍利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quisite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xquisite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xquisite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xquisite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583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54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54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54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稳定杆系统和车辆,稳定杆系统包括:第一稳定杆组件、第二稳定杆组件、制动钳和制动盘,制动钳与第一稳定杆组件固定连接,制动盘与第二稳定杆组件固定连接,制动钳可选择地夹持制动盘,其中制动钳夹持制动盘时,第一稳定杆组件和第二稳定杆组件相互连接,第一稳定杆组件和第二稳定杆组件上的扭转力相互传递;制动钳与制动盘分离时,第一稳定杆组件和第二稳定杆组件分离,第一稳定杆组件和第二稳定杆组件可相对扭转。通过制动钳和制动盘的配合,控制第一稳定杆组件和第二稳定杆组件可选择性地连接成同步一体状或分离自由状,稳定杆系统可适应车辆的多种行驶路况,车辆行驶的通过性、乘车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都较佳。

Description

稳定杆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稳定杆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为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通常把悬架刚度设计得比较低,其结果是影响了汽车行驶稳定性。为此,在悬架系统中采用了横向稳定杆结构,用来提高悬架侧倾角刚度,减少车身倾角。
横向稳定杆的功用是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尽量使车身保持平衡。目的是减少汽车横向侧倾程度和改善平顺性。横向稳定杆实际上是一个横置的扭杆弹簧,在功能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弹性元件。当车身只作垂直运动时,两侧悬架变形相同,横向稳定杆不起作用。当汽车转弯时,车身侧倾,两侧悬架跳动不一致,外侧悬架会压向稳定杆,稳定杆就会发生扭曲,杆身的弹力会阻止车轮抬起,从而使车身尽量保持平衡,起到横向稳定的作用。
但当车辆在凹坑较大的路面上行驶时,稳定杆会影响左右车轮的独立性,对悬架的行程产生较大的限制,有可能会使一侧的车轮悬空而使其无法与地面接触,或者出现整车原地打滑的现象,影响汽车的越野能力及整车通过性,通过障碍物时整车侧倾、舒适性差,甚至发生由惯性产生的人员晃动、撞击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稳定杆系统,以提高汽车的通过性、乘车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包括:第一稳定杆组件;第二稳定杆组件;制动钳和制动盘,所述制动钳与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制动钳可选择地夹持所述制动盘,其中所述制动钳夹持所述制动盘时,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和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和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上的扭转力相互传递;所述制动钳与所述制动盘分离时,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和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分离,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和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可相对扭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通过制动钳和制动盘的配合,控制第一稳定杆组件和第二稳定杆组件可选择性地连接成同步一体状或分离自由状,稳定杆系统可适应车辆的多种行驶路况,车辆行驶的通过性、乘车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都较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定杆系统还包括:轮毂轴承总成,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和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均设置在所述轮毂轴承总成上,且第一稳定杆组件和第二稳定杆组件可相对转动。
具体地,所述轮毂轴承总成包括:轮毂轴承单元,所述轮毂轴承单元内部设置有容纳腔;内圈,所述内圈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圈与所述轮毂轴承单元可转动连接,所述内圈与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固定连接;外圈,所述外圈罩设在所述轮毂轴承单元上,所述外圈与所述轮毂轴承单元固定连接,所述外圈与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包括:第一杆体;固定盘,所述固定盘设于所述第一杆体;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设于所述固定盘,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外圈固定连接;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设于所述固定盘,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制动钳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固定盘的周面上且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盘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凸台设置在所述固定盘的周面上且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盘的中心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内圈,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与所述内圈内壁花键连接;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靠近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的端部设置有限位盘,所述限位盘的外径大于所述内圈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毂轴承总成还包括:轮毂轴承法兰,所述轮毂轴承法兰与所述内圈为一体件;所述轮毂轴承法兰与所述制动盘固定连接。
具体地,所述制动盘包括制动盘本体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轮毂轴承法兰固定连接;所述制动钳可选择地夹持所述制动盘本体。
可选地,所述制动盘本体为圆弧形,所述制动盘本体的径向内侧与连接部的外周相连,所述圆弧形的弧度为90度-18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稳定杆系统,所述稳定杆系统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稳定杆系统,所述电子驻车制动系统与所述稳定杆系统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稳定杆系统,车辆的行驶通过性高,乘车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的立体外形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外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的结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的主视图;
图5是根据图4所示示例的A-A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的仰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稳定杆系统100、
第一稳定杆组件1、第一杆体11、固定盘12、第一凸台13、第二凸台14、
第二稳定杆组件2、第二杆体21、限位盘22、
制动钳3、
制动盘4、制动盘本体41、连接部42、
轮毂轴承总成5、轮毂轴承单元51、内圈52、外圈53、第三凸台531、轮毂轴承法兰54、
密封圈6、
第一连接螺栓71、第二连接螺栓72、第三连接螺栓7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100,包括:第一稳定杆组件1、第二稳定杆组件2、制动钳3和制动盘4,制动钳3与第一稳定杆组件1固定连接,制动盘4与第二稳定杆组件2固定连接,制动钳3可选择地夹持制动盘4,其中制动钳3夹持制动盘4时,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相互连接,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上的扭转力相互传递;制动钳3与制动盘4分离时,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分离,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可相对扭转。
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杆系统100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分别连接在两侧车轮的悬架上,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可选择性地连接成同步一体状或分离自由状。
第一稳定杆组件1与制动钳3固定连接,第二稳定杆组件2与制动盘4固定连接,制动钳3可选择性地夹持制动盘4,以使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连接成同步一体状或分离自由状。制动钳3夹持制动盘4时,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相互连接成同步一体状,制动钳3与制动盘4分离时,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相互独立。
通过利用制动钳3和制动盘4可选择性地将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连接成同步一体状或分离自由状,以适应车辆的多种行驶路况。
当车辆在平直路面行驶,车身只做垂直运动时,两侧车轮同时上下跳动,车轮的高度一致,稳定杆系统100不起作用,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均不产生扭转力,此时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相互连接或分离均可。
当车辆在平直路面行驶,车辆转弯时,车身侧倾,两侧车轮跳动不一致,此时将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连接成同步一体状。车身侧倾,车架的一侧移近悬架,稳定杆系统100与悬架连接的一端就相对于车架向上移,而车架的另一侧远离悬架,相应的稳定杆系统100的另一端则相对于车架向下移。这样在车身倾斜时,稳定杆系统100扭转产生的扭转内力矩就妨碍了悬架弹簧的变形,限制了两侧车轮的高度差,因此减小了车身的倾斜,稳定杆系统100使车身保持平衡,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好。
当车辆在凹坑较大的路面上行驶时,两侧车轮会基于路面的不平度处于不同高度,车轮的行驶高度不一致,此时将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相互分离。车轮会基于路面的不平度处于不同高度,车架的一侧移近悬架,第一稳定杆组件1就相对于车架向上移,而车架的另一侧远离悬架,第二稳定杆组件2就相对于车架向下移,而由于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相互独立,因此第一稳定杆组件1产生的扭转力矩与第二稳定杆组件2产生的扭转力矩不能相互传递,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就分别随着悬架移动,不会对悬架弹簧的变形产生妨碍,两侧车轮可自由跳动,车轮可根据路面的不平度处于不同高度形势,车辆的越野性能好,整车通过性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100,通过制动钳3和制动盘4的配合,控制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可选择性地连接成同步一体状或分离自由状,稳定杆系统100可适应车辆的多种行驶路况,车辆行驶的通过性、乘车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都较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的接近端位于稳定杆系统100的中间部,即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的重量均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稳定杆组件1为稳定杆系统100的左半段,第一稳定杆组件1与车辆的左侧车轮悬架连接,第二稳定杆组件2为稳定杆系统100的右半段,第二稳定杆组件2与车辆的右侧车辆悬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稳定杆组件1为稳定杆系统100的右半段,第一稳定杆组件1与车辆的右侧车轮悬架连接,第二稳定杆组件2为稳定杆系统100的左半段,第二稳定杆组件2与车辆的左侧车辆悬架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杆系统100利用制动钳3和制动盘4相互配合,制动盘4相对于制动钳3转动,制动钳3夹持制动盘4,相互产生摩擦力产生制动力矩,制动钳3即可将制动盘4夹持固定。而第一稳定杆组件1与制动钳3固定连接,第二稳定杆组件2与制动盘4固定连接,因此制动钳3夹持制动盘4时,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相对静止,制动钳3与制动盘4分离时,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可相对转动。
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可转动设置,当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相对于车架相反方向移动时,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产生的扭转力矩就驱动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相对转动,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产生的扭转力矩不能相互传递,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相对独立运动。稳定杆系统100不会限制两侧车轮的高度差,具有本实用新型稳定杆系统100的车辆的通过性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稳定杆系统100还包括:轮毂轴承总成5,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均设置在轮毂轴承总成5上,且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可相对转动,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通过轮毂轴承总成5可相对转动设置。
其中,制动钳3、制动盘4和轮毂轴承总成5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制动钳3上设置有控制件,控制件可驱动制动钳3夹持制动盘4或者控制制动钳3与制动盘4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轮毂轴承总成5包括:轮毂轴承单元51、内圈52和外圈53,轮毂轴承单元51内部设置有容纳腔,内圈52设置在容纳腔内,内圈52与轮毂轴承单元51可转动连接,内圈52与第二稳定杆组件2固定连接,外圈53罩设在轮毂轴承单元51上,外圈53与轮毂轴承单元51固定连接,外圈53与第一稳定杆组件1固定连接,内圈52和外圈53即可相对转动,与内圈52相连的第二稳定杆组件2即可相对于与外圈53相连的第一稳定杆组件1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稳定杆组件1包括:第一杆体11、固定盘12、第一凸台13和第二凸台14,固定盘12设于第一杆体11,第一凸台13设于固定盘12,第一凸台13与外圈53固定连接,第二凸台14设于固定盘12,第二凸台14与制动钳3固定连接。
第一杆体11为第一稳定杆组件1的主体件,第一杆体11的一端与车轮悬架连接,第一杆体11的另一端与固定盘12连接,固定盘12上设置有第一凸台13和第二凸台14,第一凸台13与外圈53固定连接,第二凸台14与制动钳3固定连接,固定盘12作为中间件将第一杆体11、外圈53和制动钳3固定连接在一起,相比于第一稳定杆组件1与外圈53和制动钳3分别连接固定,通过固定盘12同时连接外圈53和制动钳3可节约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杆体11与固定盘12焊接固定;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杆体11与固定盘12花键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台13为多个,且多个第一凸台13间隔设置在固定盘12的周面上,朝向远离固定盘12的中心方向延伸,在第一凸台13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在外圈53上设置有多个朝向远离外圈53的中心方向延伸的第三凸台531,在第三凸台531上设置有第三固定孔,第三凸台531与第一凸台13一一对应连接,第一连接螺栓71穿过第一固定孔和第三固定孔,以将固定盘12与外圈53固定连接。第一凸台13和第三凸台531均为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稳定性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台14为多个,第二凸台14设置在固定盘12的周面上且朝向远离固定盘12的中心方向延伸,在第二凸台14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在制动钳3上设置有第四固定孔,第二固定孔与第四固定孔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连接螺栓72穿过第二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以将固定盘12与制动钳3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固定盘12的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四个第一凸台13,第一凸台13朝向远离固定盘12的中心方向延伸,在两个相邻的第一凸台13的远离固定盘12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凸台14。第二凸台14的厚度小于第一凸台13,因此在第一凸台13与第三凸台531对应连接后,在第二凸台14与轮毂轴承总成5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制动钳3部分伸入到这个间隙中与第二凸台14固定连接,制动钳3的至少部分位于固定盘12和轮毂轴承总成5之间,稳定杆系统100的元件布置紧凑,降低安装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固定盘12和外圈53之间还涂有密封胶,提升轮毂轴承单元51的密封性,避免外界污染物进入到轮毂轴承单元51,提升轮毂轴承总成5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固定盘12包括盘部和盖部,盘部为圆盘形,第一杆体11焊接在盘部的中心点处,盘部与盖部焊接固定,在盖部上设置有第一凸台13和第二凸台1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稳定杆组件2的一部分穿过内圈52,第二稳定杆组件2与内圈52内壁花键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稳定杆组件2包括:第二杆体21,第二杆体21为第二稳定杆组件2的主体件,第二杆体21的一端与车轮悬架连接,第二杆体21的另一端为与第一杆体11的接近端。第二杆体21的另一端穿过内圈52,并且在第二杆体21靠近另一端的周面上设置有外花键,在内圈52的内壁设置有内花键,第二杆体21位于内圈52的部分与内圈52内壁花键连接,内圈52即对第二杆体21转动限位,第二稳定杆组件2即与轮毂轴承单元51可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稳定杆组件2靠近第一稳定杆组件1的端部设置有限位盘22,限位盘22的外径大于内圈52的内径。同时设置限位盘22可限制第二杆体21的轴向运动,配合花键连接将第二稳定杆组件2与内圈52固定连接,提升第二稳定杆组件2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杆体21的靠近另一端的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通过设置螺母与第二杆体21螺纹配合,将第二杆体21与内圈52锁紧,提升第二稳定杆组件2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轮毂轴承总成5还包括:轮毂轴承法兰54,轮毂轴承法兰54与内圈52为一体件,轮毂轴承法兰54与制动盘4固定连接。
轮毂轴承法兰54与内圈52为一体件,因此轮毂轴承法兰54也与第二稳定杆组件2固定连接,轮毂轴承法兰54可相对轮毂轴承单元51转动,轮毂轴承法兰54与制动盘4固定连接,因此制动盘4可相对于与外圈53固定连接的制动钳3转动。轮毂轴承法兰54作为中间件将第二杆体21、内圈52和制动盘4固定连接在一起,相比于第二稳定杆组件2成与内圈52和制动钳3分别连接固定,通过轮毂轴承法兰54同时连接内圈52和制动盘4可节约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在第二杆体21和轮毂轴承法兰54之间设置有密封圈6,避免外界污染物、水等进入,可提升第二杆体21与内圈52花键配合的密封性,以及轮毂轴承单元51的密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动盘4包括制动盘本体41和连接部42,连接部42与轮毂轴承法兰54固定连接,制动钳3可选择地夹持制动盘本体41。
如图3和图7所示,在轮毂轴承法兰54轴向的端面开设有多个第五固定孔,多个第五固定孔沿轮毂轴承法兰54的周向间隔设置,连接部42构造为盘状,在连接部42轴向的面上设置有多个第六固定孔,第六固定孔在连接部42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第五固定孔与第六固定孔一一对应,第三连接螺栓73穿过第五固定孔和第六固定孔,并且第三连接螺栓73与螺母配合,将连接部42与轮毂轴承法兰54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制动盘本体41为圆弧形,制动盘本体41的径向内侧与连接部42的外周相连,圆弧形的弧度为90度-180度。
制动钳3与制动盘4分离时,制动钳3可相对于制动盘4转动,制动钳3夹持制动盘4时,制动钳3与制动盘本体41相对摩擦,制动钳3将制动盘本体41夹持固定,制动盘本体41为主要摩擦件。
在轮毂轴承法兰54的轴向方向上,制动盘本体41的投影形状为圆弧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相对于车架相反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扭转力带动制动钳3和制动盘4相对转动,而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的相对于车架移动的距离有限,因此制动钳3和制动盘4的相对转动角度也被限制在移动范围内,因此制动盘本体41的周向上的两端之间的夹角设置在90度-180度,即可满足制动盘本体41始终限制在制动钳3的可夹持范围内。将制动盘本体41设计为圆弧形还可降低制动盘4的体积,降低干涉,实现稳定杆系统100的轻量化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稳定杆系统100应用在越野性能较高、车轮的相对跳动差距大的车辆上,制动盘本体41为圆盘形,以满足第一稳定杆组件1和第二稳定杆组件2较大的相对运动行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和稳定杆系统100,稳定杆系统100为上述任意一项的稳定杆系统100,电子驻车制动系统与稳定杆系统100电连接。
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可控制制动钳3夹紧制动盘4,以及可控制制动钳3与制动盘4分离,操控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稳定杆系统100,车辆的行驶通过性高,乘车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较好。
下面简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车辆行驶时控制稳定杆系统100的过程。
第一稳定杆组件1为左稳定杆组件,与车辆的左侧车辆悬架连接,第二稳定杆组件2为右稳定杆组件,与车辆的右侧车辆悬架连接。
车辆正常行驶或转弯时,操控电子驻车控制系统,制动钳3将制动盘4夹紧,制动钳3与制动盘4相对固定连接,左稳定杆组件与右稳定杆组件连接为一体,保证车辆的整车行驶平顺性,防止车辆侧翻,提升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车辆驻车时,操控电子驻车控制系统,制动钳3将制动盘4夹紧,制动钳3与制动盘4相对固定连接,左稳定杆组件与右稳定杆组件连接为一体,防止维修保养时车辆突然下降造成安全事故。
车辆越野或者通过障碍物时,操控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制动钳3与制动盘4断开连接,左稳定杆组件与右稳定杆组件分离,左稳定杆组件和右稳定杆组件可相对运动,加大左右车辆之间的高度差,提高整车越野能力及通过障碍物的通过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稳定杆组件;
第二稳定杆组件;
制动钳和制动盘,所述制动钳与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制动钳可选择地夹持所述制动盘,其中
所述制动钳夹持所述制动盘时,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和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和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上的扭转力相互传递;
所述制动钳与所述制动盘分离时,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和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分离,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和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可相对扭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轮毂轴承总成,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和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均设置在所述轮毂轴承总成上,且第一稳定杆组件和第二稳定杆组件可相对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轴承总成包括:
轮毂轴承单元,所述轮毂轴承单元内部设置有容纳腔;
内圈,所述内圈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圈与所述轮毂轴承单元可转动连接,所述内圈与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固定连接;
外圈,所述外圈罩设在所述轮毂轴承单元上,所述外圈与所述轮毂轴承单元固定连接,所述外圈与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包括:
第一杆体;
固定盘,所述固定盘设于所述第一杆体;
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设于所述固定盘,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外圈固定连接;
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设于所述固定盘,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制动钳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固定盘的周面上且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盘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凸台设置在所述固定盘的周面上且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盘的中心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内圈,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与所述内圈内壁花键连接;所述第二稳定杆组件靠近所述第一稳定杆组件的端部设置有限位盘,所述限位盘的外径大于所述内圈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轴承总成还包括:轮毂轴承法兰,所述轮毂轴承法兰与所述内圈为一体件;所述轮毂轴承法兰与所述制动盘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盘包括制动盘本体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轮毂轴承法兰固定连接;所述制动钳可选择地夹持所述制动盘本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盘本体为圆弧形,所述制动盘本体的径向内侧与连接部的外周相连,所述圆弧形的弧度为90度-180度。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驻车制动系统;
稳定杆系统,所述稳定杆系统为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稳定杆系统,所述电子驻车制动系统与所述稳定杆系统电连接。
CN202222158393.1U 2022-08-16 2022-08-16 稳定杆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8054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58393.1U CN218054784U (zh) 2022-08-16 2022-08-16 稳定杆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58393.1U CN218054784U (zh) 2022-08-16 2022-08-16 稳定杆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54784U true CN218054784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403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58393.1U Active CN218054784U (zh) 2022-08-16 2022-08-16 稳定杆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547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30814B1 (en) Anti-tilt apparatus and frame structure of tilting vehicle using the same
JP2013532096A (ja) シングルジョイントタイプのダンパーストラット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AU2007211726A1 (en) Wheel suspen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9720370B (zh) 一种转向架与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JP7163857B2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ユニット結合構造
CN103818235B (zh) 集成转向悬架驱动车轮
US20140117746A1 (en) Multi-diameter tire and wheel assembly for improved vehicle mileage with passive transfer between tire diameters
CN218054784U (zh) 稳定杆系统和车辆
CN210971079U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208393024U (zh) 用于车辆的扭力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5139726A (zh) 前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1327887A (zh) 用于垂直电梯的驱动装置
JP6348815B2 (ja) 弾性支持体及びサブフレーム取付構造
CN112026970A (zh) 一种前单摇臂系统两轮摩托车
EP1582438B1 (en) A device for steerable suspension of a vehicle wheel
CN203805689U (zh) 集成转向悬架驱动车轮
CN112659815A (zh)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KR100482055B1 (ko) 자동차 현가장치의 로워암
CN113968254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JPS5851042Y2 (ja) 四輪独立懸架装置
CN109278919A (zh) 一种悬架系统
CN215475564U (zh) 骑行机动车安全减震前叉
CN220785345U (zh) 车辆的轮边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615405U (zh) 一种重载承载车的悬架机构
KR100412518B1 (ko) 자동차용 서스펜션의 스트러트 고정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