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43768U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43768U
CN218043768U CN202220824392.3U CN202220824392U CN218043768U CN 218043768 U CN218043768 U CN 218043768U CN 202220824392 U CN202220824392 U CN 202220824392U CN 218043768 U CN218043768 U CN 2180437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atomizing core
liquid inlet
inlet pipe
pip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2439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乐雷
刘道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2439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437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437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437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器包括外壳、套管、底座、雾化芯以及进液管控件,雾化芯包括发热体、导液体以及雾化芯壳,套管、雾化芯壳以及外壳之间形成储液杯,雾化芯壳的侧壁贯设有至少一个与储液杯连通的进液孔,进液管控件套设于雾化芯壳的外周,进液管控件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分布有多个相互贯通的毛细孔隙,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至少与雾化芯壳的进液孔之间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以在间隙内形成雾化液膜,防止气体进入储液杯内,避免出现漏液;且雾化液能够在毛细孔隙的毛细作用下快速将雾化液导引至间隙并流入气道中,达到顺畅导液的效果,防止干烧。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器一般由储液杯、雾化芯、出气道、进气道以及电极等组成。雾化芯由导液体和发热体组成,发热体用于加热雾化液,导液体连通储液杯和设置于气道内的发热体,从而将雾化液从储液杯导入到发热体。雾化芯的导液体一般是由导液棉或者导液陶瓷等材料制成。
雾化器的工作原理是:当发热体工作时,会加热雾化导液体导流过来的雾化液,储液杯则源源不断地向导液体补充雾化液,随着储液杯的雾化液不断被消耗,液面下降,储液杯内的气压会不断减小,于是储液杯内的气压相对于气道内的空气大气压的负压值会变大,当负压值大到一定程度时,气道内的空气大气压的气压值就会超过导液体对外界大气进入储液杯中的阻力,于是气道内的空气就会穿过导液体进入储液杯内,也就是俗称的“回气”,从而形成储液杯和气道之间气压的静态平衡,这样储液杯内的气压再次增大,使得储液杯内的气压相对于气道内的气压的负压值减小,由于储液杯内始终维持一定的负压,因此储液杯内的雾化液就不会发生漏液。
然而,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雾化芯与储液杯的出液孔是直接相连通的,而雾化器对设置在气道中雾化芯的进液和回气至储液杯的管控主要是靠导液体的松紧度或者孔隙率产生的阻力、以及储液杯内相对于气道内气压的负压进行控制的,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对于进液控制和防止漏液就出现了难以调和、难以兼顾的问题,有时导液体压住出液孔足够紧,虽然能够很好地阻止气体进入储液杯内,但却容易出现阻力过大,雾化液难以流入气道中的问题;而有时如果导液体压住出液孔过松,虽然储液杯能够正常回气,却又容易发生漏液的情况。
具体而言,仅仅靠导液体的松紧度、孔隙率来控制进液和漏液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1、雾化芯的雾化芯支架侧壁上一般设置有两个以上的进液孔,进液孔与储液杯上的出液孔相通,如果雾化器处于非正常使用姿态时,如雾化器被平放、斜放或倒置,此时雾化芯支架上设置的进液孔会裸露在雾化液的液面以上,此时由于雾化液的重力减少或完全变为零,以及导液体产生的阻力减小,导致之前的储液杯和气道之间的气压静态平衡被打破,气道内的空气压力远远大于储液杯内的气压,于是气道内的空气通过导液体、进液孔进入到储液杯内,使得储液杯内的气压与气道内的大气压持平,也就是储液杯相对于气道的负压减少甚至几乎为零,从而导致储液杯内雾化液通过导液体流向气道,造成漏液。此外,当储液杯内的雾化液减少到一定量时,储液杯内的气压随之变小,这样储液杯相对于气道的负压值也随之变得更大,于是气道内的空气也会通过导液体、进液孔进入到储液杯中,造成漏液。
2、在雾化器采用水基雾化液时,由于水基雾化液具备表面张力大的特性,使得水基雾化液传导至导液体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能量破坏水基雾化液中的水分子键,水基雾化液的表面张力过大,导致水基雾化液不容易传导至导液体中,从而容易发生雾化芯供液不畅而干烧的现象;而在非使用状态时,由于水基雾化液还具备粘稠度低的特性,水基雾化液容易泄漏到气道内,从而导致漏液。
3、雾化芯支架上的进液孔是否浸泡于雾化液内,由于储液杯中的雾化液时高时低,因此有时存在直观视觉上的误差,导致可能出现在缺少雾化液的状态下,使用者使用雾化器,从而发生干烧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电子雾化装置进液不畅导致发生干烧,以及容易漏液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
外壳;
套管,所述套管连接于所述外壳的顶侧内部;
底座,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底侧;
雾化芯,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包括发热体、导液体以及雾化芯壳,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导液体相互连接并套设于所述雾化芯壳中,所述导液体的一侧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内侧壁相互连接,所述雾化芯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管以及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套管的外侧壁、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以及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液杯,所述雾化芯壳的侧壁贯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储液杯连通的进液孔;
进液管控件,位于所述储液杯内的底部并套设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周,为中空筒状,所述进液管控件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分布有多个相互贯通的毛细孔隙,所述毛细孔隙用于将所述储液杯内的雾化液导流至所述进液孔附近,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至少与所述雾化芯壳的所述进液孔之间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以及所述进液孔在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上均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1mm~1.5mm。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2mm~0.8mm。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3mm~0.5mm。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轴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进液孔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控件为多孔导液体,所述多孔导液体的材料为硅胶、导液棉、多孔陶瓷体、海绵、多孔陶瓷或者金属毛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导液套,为中空筒状,套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之间的所述间隙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液套为多孔状、网状或设有狭缝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在进液管控件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分布有多个相互贯通的毛细孔隙,毛细孔隙用于将储液杯内的雾化液导流至进液孔附近,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至少与雾化芯壳的进液孔之间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因毛细孔隙的毛细作用,即使在雾化液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储液杯内的雾化液也能够沿着毛细孔隙流入到间隙中,并且由于雾化液自身的表面张力的作用,进入到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与进液孔之间的间隙的雾化液又会在该间隙处形成一层雾化液膜,这样如果在雾化液自身的重力以及储液杯内的气压减小的情况下,例如雾化器平放、倒置时或储液杯中的雾化液减少后,因储液杯可以通过雾化液膜来增加外界气体进入到储液杯的阻力,即通过雾化液膜阻挡气道内的空气通过导液体、进液孔进入到储液杯内,从而可以保证储液杯内的雾化液难以通过进液孔、导液体流入气道,避免雾化器出现漏液。
2、在雾化器采用水基雾化液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进液管控件上设置相互贯通的毛细孔隙,使得储液杯内的水基雾化液可以通过毛细孔隙的毛细作用沿着毛细孔隙进入到间隙中,当储液杯中的雾化液充足时,水基雾化液能够通过自身的重力、储液杯内较大的气压压力而破坏该间隙内形成的水基雾化液膜,也就是能够破坏水基雾化液中水分子键较大的表面张力,使得水基雾化液可以顺畅地通过进液孔传导至导液体后通过发热体进行加热雾化,避免出现干烧。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至少与进液孔之间相对间隔并形成有间隙,以及在毛细孔隙和间隙内充满水基雾化液后形成水基雾化液膜,可以防止由于水基雾化液粘稠度低,即使在雾化器处于非使用状态时,水基雾化液也不容易泄漏到气道内,从而能够防止漏液的发生。
3、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毛细孔隙均与储液杯连通,且毛细孔隙中可储存一部分雾化液,这样即使在短暂时间内没有雾化液持续流入毛细孔隙,毛细孔隙中储存的雾化液也可通过进液孔、导液体流到发热体处进行加热雾化,从而避免了欠液时,例如使用者直观视觉上的误差导致雾化器使用时缺少雾化液而发生干烧的现象,延长了雾化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雾化器截面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雾化器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雾化器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雾化器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雾化器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外壳,110-第一安装孔,120-第二安装孔;
200-套管;
300-底座,310-注液孔,320-注液孔塞;
400-雾化芯,410-进液孔,420-雾化芯壳,430-导液体,440-雾化芯座;
500-进液管控件,520-间隙,530-过液孔;
600-储液杯;
700-吸嘴,710-气道;
800-密封环;
900-导液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尺寸”、“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器,雾化器包括外壳100、套管200、底座300、雾化芯400以及进液管控件500。套管200连接于外壳100的顶侧内部,底座300连接于外壳100的底侧。雾化芯400设于外壳100的内部,雾化芯400包括雾化芯壳420、导液体430以及发热体(未图示),发热体和导液体430相互连接并套设于雾化芯壳420中,导液体430的一侧与雾化芯壳420的内侧壁相互连接。雾化芯壳420的两端分别与套管200以及底座300连接,套管200的外侧壁、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以及外壳10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液杯600,雾化芯壳420的侧壁贯设有至少一个与储液杯600连通的进液孔410。进液管控件500位于储液杯600内的底部并套设于雾化芯壳420的外周,进液管控件500为中空筒状,进液管控件500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多个相互贯通的毛细孔隙(未图示),毛细孔隙用于将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导流至进液孔410附近,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至少与进液孔410之间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520。
其中,如图4所示,外壳100与套管200可为分体结构(未图示),即外壳100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0,套管200从第一安装孔110处装配在外壳100的顶侧,并朝向外壳100的内部延伸。当然,外壳100与套管200还可为一体结构,即套管200一体成型于外壳100的顶侧内部(如图4所示),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外壳100还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10相对设置的第二安装孔120,底座300从第二安装孔120处装配在外壳100的底侧。这里,外壳100的顶侧和底侧仅是相对图示中雾化器当前的摆放位置而言,并不应该理解为对套管200和底座300方位的限定,比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管200装配在外壳100的底侧内部,底座300装配在外壳100的顶侧,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当然,底座300与外壳100之间可采用卡接的方式连接,或者,采用其他方式,比如:螺纹连接等。而底座300与外壳100之间的连接为密封连接,以保证储液杯600的密封性能。
可选地,底座300与外壳100也可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3-4所示,底座300上开设有注液孔310,外部的雾化液从注液孔310处注入至储液杯600内。其中,底座300上还设置有注液孔塞320,注液孔塞320塞设在注液孔310中,以防止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从注液孔320处流出至外部。而在需要添加雾化液时,只要拔出注液孔塞320,向储液杯600内进行注液即可。
本实施例中,进液管控件500的外侧壁与外壳100的内侧壁相抵接设置。为了避免进液管控件500阻挡外部雾化液从注液孔310处注入储液杯600内,本实施例中进液管控件500上对应于注液孔310的位置还开设有过液孔530,过液孔530用于连通注液孔310与储液杯600。
如图1所示,雾化芯400还包括雾化芯座440,雾化芯座440装设在底座300上。其中,雾化芯壳420的一端连接于套管200上,雾化芯壳420的另一端连接于雾化芯座440上,而发热体与导液体430设于雾化芯壳420内,且发热体与导液体430相连接。套管200的外侧壁、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以及外壳10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液杯600,雾化芯壳420的侧壁贯设有至少一个与储液杯600连通的进液孔410,以使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410导入至导液体430中,再通过导液体430传导至发热体处进行加热雾化形成气雾。
雾化器还包括吸嘴700,吸嘴700装配在套管200上,并与套管200内的空间相连通而形成气道710,气道710用于传导经过发热体加热雾化后形成的气雾。
当然,为了密封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缝隙,本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密封环800,密封环800设置在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其中,密封环800的作用有两个:一个作用是在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的液面超过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连接处时,可以防止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从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连接处泄漏到气道710内,即防止雾化器出现漏液;另一个作用是在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的液面低于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连接处时,可以防止气道710内的空气从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连接处进入到储液杯600内,从而能够防止由于储液杯600内的气压与气道710内的大气压持平(也就是储液杯600相对于气道710的负压减少),导致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410、导液体430流入气道710,造成雾化器发生漏液。即无论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是否充足,都可以通过在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设置的密封环800,进一步确保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不会从雾化芯壳420与套管200之间的连接处泄漏或者从进液孔410泄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雾化芯400中并不是只包括雾化芯壳420、导液体430、发热体以及雾化芯座440,还包括电极、绝缘座等结构,即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并未对雾化芯400的结构进行改进,也就是说,上述雾化芯400并不仅限于上述的雾化芯400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进液管控件500套设在雾化芯壳420的外周并位于储液杯600内的底部。而储液杯600内的底部为储液杯600靠近底座300的一侧,即进液管控件500设于储液杯600内靠近底座300的一侧,并与底座300连接。当然,进液管控件500还可以与雾化芯座440连接,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具体地,在进液管控件500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多个相互贯通的毛细孔隙,而多个毛细孔隙与储液杯600相连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液管控件500的部分区域内上设置有毛细孔隙,且该部分区域的内侧壁刚好与进液孔410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从而形成有间隙520。而还有一些未图示的情况,例如,进液管控件500与进液孔410相互错开的部位的内侧壁可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相互贴设在一起,也可相对间隔有一定间隙设置;或者,进液管控件500与进液孔410相互错开的部位还可以设置毛细孔隙,且该部位的内侧壁可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相互接触,当然也可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有间隙520,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毛细孔隙所起的其中一个作用是,由于毛细孔隙为毛细结构,因此毛细孔隙能够通过毛细作用,将雾化液从储液杯600中导引到毛细孔隙中。这就好比一根头发丝放在一滴液滴上,液滴原本呈半球形,但由于放入了一根头发丝,于是液滴中的一部分液体就会沿头发丝移动一段距离。由于雾化液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尤其是例如水基雾化液这样的含水量高的雾化液,其表面张力会更大,因此毛细孔隙就可以破坏雾化液的表面张力,将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源源不断地导引至毛细孔隙中,再经由毛细孔隙流到间隙520处,并流入到雾化芯壳420的进液孔410内,从而流到导液体430中。这样,毛细孔隙就起到了使得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能够更快更流畅地流入到导液体430中,供与导液体430相连接的发热体加热雾化的作用,不仅防止了干烧,而且能够持续产生充足的烟雾,从而提升了烟雾的口感,提升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间隙520所起的作用是,在间隙520处充满雾化液时,由于雾化液自身的表面张力,并且间隙520具有一定的狭窄空间,于是雾化液就会在间隙520处形成一层雾化液膜,这样,在雾化液自身的重力以及储液杯600内的气压减小的情况下,例如雾化器平放、倒置时或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减少后,就可以通过雾化液膜来增加外界气体进入到储液杯600的阻力,即该层雾化液膜能够阻挡气道710内的空气(即外界大气)通过进液孔410进入到储液杯600中,从而能够防止由于储液杯600内的气压与气道710内的大气压持平(也就是储液杯600相对于气道710的负压减少),导致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410、导液体430流入气道710,造成雾化器发生漏液。
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毛细孔隙用于导引雾化液。使用雾化器时,当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充足时,不仅储液杯600内的气压大于气道710内的空气气压,而且由于毛细孔隙的毛细作用以及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的重力较大这多个原因,因此,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能够快速流经毛细孔隙并进入到间隙520中,此种情况下,即使间隙520处形成有雾化液膜,雾化液也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储液杯600流入间隙520,即雾化液也能够破坏雾化液膜的表面张力,顺畅地流至导液体430和发热体,使发热体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也是就说,当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充足时,雾化液能够通过毛细孔隙更加快速、更加大量地流到发热体的部位进行加热雾化,因此能够持续产生大量的烟雾,不仅能够防止干烧,而且能够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和吸食口感。
而当雾化器处于平放、斜放、或倒置状态时、或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减少后,由于储液杯600中的气压减少,且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的重量减少,此时在毛细孔隙与进液孔410之间形成的间隙520处因雾化液的表面张力形成的雾化液膜,就可以防止当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减少到一定量,即储液杯600内的气压随之变小(储液杯600相对于气道710的负压值也随之变得更大)时,气道710内的空气会通过导液体430、进液孔410进入到储液杯600中,从而保证储液杯600的内部气压不会和气道710中的大气压几乎持平而发生漏液。也就是说,当雾化液处于平放、斜放、或倒置状态时,又或者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减少后,间隙520处形成的雾化液膜就能够发挥其作用,阻止气道710内的空气通过导液体430、进液孔410进入到储液杯600中,防止储液杯600的内部气压和气道710中的大气压几乎持平而发生漏液。
不仅如此,毛细孔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够在毛细孔隙中储存一部分雾化液,这样即使在储液杯600中欠液时,当使用者使用雾化器的情况下,毛细孔隙能够向导液体430、发热体提供其储存的雾化液,暂时能够缓解干烧的现象发生。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毛细孔隙以及间隙520所起的作用以及作用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一些结构设计中,进液管控件500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分布有多个相互贯通的毛细孔隙,毛细孔隙用于将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导流至进液孔410附近,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至少与雾化芯壳420的进液孔410之间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520。因毛细孔隙的毛细作用,即使在雾化液的表面张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也能够沿着毛细孔隙流入到间隙520中。并且,由于雾化液自身的表面张力的作用,进入到在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与进液孔410之间的间隙520的雾化液又会在该间隙520处形成一层雾化液膜。这样,在雾化液的重力以及储液杯600内的气压压力减小的情况下,例如雾化器平放、斜放、或倒置时、或储液杯600中的雾化液减少后,可以通过雾化液膜来增加外界气体进入到储液杯600的阻力,即通过雾化液膜阻挡气道710内的空气通过导液体430、进液孔410进入到储液杯600内,从而可以保证储液杯600内的气压相对于气道710内的气压维持充分的负压状态,进而使得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难以通过进液孔410、导液体430流入气道,避免雾化器出现漏液。
此外,在雾化器采用水基雾化液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进液管控件500上设置多个相互贯通的毛细孔隙,使得储液杯600内的水基雾化液可以通过毛细孔隙的毛细作用破坏水基雾化液的表面张力,使水基雾化液沿着毛细孔隙进入到间隙520中。而当储液杯600中的水基雾化液充足时,水基雾化液能够通过自身的重力、储液杯600内较大的气压压力而破坏该间隙520内形成的水基雾化液膜,也就是能够破坏水基雾化液中水分子键较大的表面张力,使得水基雾化液可以顺畅地通过进液孔410传导至导液体430后通过发热体进行加热雾化,避免出现干烧。
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至少与进液孔410之间相对间隔并形成有间隙520,以及在毛细孔隙和间隙520内充满水基雾化液后形成水基雾化液膜,可以防止由于水基雾化液粘稠度低,即使在雾化器处于非使用状态时,水基雾化液也不容易泄漏到气道内,从而能够防止漏液的发生。
进一步地,如前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毛细孔隙均与储液杯600连通,且毛细孔隙中可储存一部分雾化液,这样即使在短暂时间内没有雾化液持续流入毛细孔隙,毛细孔隙中储存的雾化液也可通过进液孔410、导液体430流至发热体处进行加热雾化,从而避免了欠液时,例如使用者直观视觉上的误差(即误认为雾化液充足而实际上已经欠液)导致雾化器使用时缺少雾化液而发生干烧的现象,延长了雾化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进液管控件500的形状可以为中空筒状,即进液管控件500为围合而成的中空筒体,中空筒体的进液管控件500则套设在雾化芯壳420靠近底座300的外周。
进一步地,进液管控件500内均设置有毛细孔隙,如前所述,通过毛细孔隙的毛细作用能够导引储液杯600的雾化液快速流进毛细孔隙中。并且,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以及进液孔410在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上均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520。即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之间、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与进液孔410之间均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520,以使得在间隙520中充满雾化液时,会在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与进液孔410之间形成雾化液膜,该雾化液膜用于增加空气进入到储液杯600的阻力,即通过雾化液膜阻挡气道内的空气进入到储液杯600内,从而可以保证储液杯600的内部气压不会和气道内的空气大气压持平,进而避免雾化器出现漏液。
本实施例中,毛细孔隙与进液孔410相间隔设置并形成间隙520,而为了能够在间隙520中充满雾化液后形成雾化液膜,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为0.1mm~1.5mm。若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小于0.1mm,其工艺实现难度大,且不易于导液;若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大于1.5mm,则间隙520处充满雾化液后难以形成雾化液膜。
进一步地,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为0.2mm~0.8mm。
更进一步地,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为0.3mm~0.5mm。其中,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越小,形成的雾化液膜的表面张力越大,即气体越不容易破坏雾化液膜进入到储液杯600内,避免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出现泄漏。
本实施例中,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在整个进液管控件500的周向上可以均相等,或者,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在朝向所述套管200的方向上也可以逐渐递增或递减,只要保证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满足间隙520充满雾化液后能够形成雾化液膜的条件即可。
本实施例中,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轴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进液孔410的直径,即毛细孔隙在进液管控件500的高度方向(轴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进液孔410的直径,从而能够保证毛细孔隙至少与进液孔410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间隙520。
可选地,进液管控件500为多孔导液体,多孔导液体的材料为硅胶、导液棉、多孔陶瓷体、海绵、多孔陶瓷或者金属毛毡等;或者,多孔导液体的材料还可以为其他多孔材料,比如:泡沫等,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将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顺利地通过毛细孔隙导流至进液孔410附近,本实施例中多孔导液体的通孔率设置为大于80%(多孔导液体的通孔率即为多孔导液体中贯通的毛细孔隙占总的毛细孔隙的比例,在实际应用中,多孔导液体内会具有贯通的毛细孔隙与未贯通的毛细孔隙,而贯通的毛细孔隙与未贯通的毛细孔隙之和即为多孔导液体中总的毛细孔隙),以保证储液杯600内的雾化液可通过多孔导液体内设置的贯通的毛细孔隙进行导流至间隙520处,并传导至进液孔410和导液体430内。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雾化器还可以包括导液套900(未图示),为中空筒状,套设于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520中。而在装配过程中,可先将导液套900套设在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上,使得导液套900的内侧壁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相互贴合设置,然后将进液管控件500套设在导液套900的外侧壁上,使得进液管控件500的内侧壁与导液套900的外侧壁相互贴合设置,从而完成进液管控件500、导液套900与雾化芯400之间的安装,达到易于装配的效果。设置导液套900的目的,是由于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用硅胶等较软的材料作为进液管控件500的材料,导致进液管控件500套设在雾化芯壳420外时,难以在进液管控件500内壁和雾化芯壳420内壁之间形成间隙520,而套设侧壁设有多个通孔或通槽的导液套900,就能够在进液管控件500内壁和雾化芯壳420外壁之间保持间隙,并能使雾化液和气体通过导液套900形成流通。
本实施例中,导液套900的厚度与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相等,这样在装配完进液管控件500、导液套900与雾化芯400后,能够保证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符合在间隙520处充满雾化液后形成雾化液膜的条件(大于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1.5mm),也就是说,只要将导液套900、进液管控件500依次套接在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上,即可控制间隙520沿进液管控件500的径向的尺寸。
当然,由于导液套900设置在间隙520内,即为了能够使间隙520内充满雾化液,如前所述,本实施例中导液套900为多孔状或网状;或者,导液套设置为狭缝状等,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导液套900为多孔状时,即在导液套900的侧壁上开设有呈阵列式排布的通孔,其中,通孔的数量越多,在通孔内充满雾化液后形成的雾化液膜的表面张力越大,即能够更好地阻挡气道710内的空气朝向储液杯600的方向流动。
可选地,导液套900的材料为金属、硅胶或者陶瓷等,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基于上述的所有实施例,进液管控件500的材料为金属、硅胶或者陶瓷等,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之所以在雾化芯壳420和进液管控件500之间套设导液套900,是因为进液管控件500的材料为硅胶时,由于硅胶的材质较软,使得进液管控件500设在雾化芯400的外周时,无法控制其与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520的尺寸,此时,为了保证间隙520的尺寸,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上套设导液套900(其厚度与间隙520的尺寸相等),并将进液管控件500套设在导液套900上,即可准确地控制间隙520地尺寸。当然,在进液管控件500的材料为其他类型材料(如金属、陶瓷等)时,也可在将导液套900套设在雾化芯壳420的外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雾化器。可选地,电子雾化装置适用于电子烟雾化、医疗雾化以及草本雾化等领域,在此并不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
外壳;
套管,所述套管连接于所述外壳的顶侧内部;
底座,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底侧;
雾化芯,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包括发热体、导液体以及雾化芯壳,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导液体相互连接并套设于所述雾化芯壳中,所述导液体的一侧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内侧壁相互连接,所述雾化芯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管以及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套管的外侧壁、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以及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储液杯,所述雾化芯壳的侧壁贯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储液杯连通的进液孔;
进液管控件,位于所述储液杯内的底部并套设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周,为中空筒状,所述进液管控件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分布有多个相互贯通的毛细孔隙,所述毛细孔隙用于将所述储液杯内的雾化液导流至所述进液孔附近,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至少与所述雾化芯壳的所述进液孔之间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以及所述进液孔在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上均相对间隔设置而形成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1mm~1.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2mm~0.8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径向的尺寸为0.3mm~0.5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沿所述进液管控件的轴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进液孔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控件为多孔导液体,所述多孔导液体的材料为硅胶、导液棉、多孔陶瓷体、海绵、多孔陶瓷或者金属毛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导液套,为中空筒状,套设于所述进液管控件的内侧壁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侧壁之间的所述间隙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套为多孔状、网状或设有狭缝状。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CN202220824392.3U 2022-04-11 2022-04-11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80437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24392.3U CN218043768U (zh) 2022-04-11 2022-04-11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24392.3U CN218043768U (zh) 2022-04-11 2022-04-11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43768U true CN218043768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417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24392.3U Active CN218043768U (zh) 2022-04-11 2022-04-11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437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62781A1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507547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1482973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CN113712276A (zh) 一种排气防漏油的雾化器及电子烟
US20230122358A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CN218551344U (zh) 电磁线圈、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56494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3197366A (zh) 防止气流通道堵塞的雾化器
CN218043768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668190A (zh) 横向导液的雾化器
CN212937910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2545544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8043767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564957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509876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6568352U (zh) 雾化结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2237174A1 (zh) 烟弹和具有它的电子烟
CN115670015A (zh) 多通道供液的电子加热雾化装置
CN21381985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2971655U (zh) 一种超声波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7906302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6919015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109145U (zh) 一种雾化装置及其雾化设备
CN220000841U (zh) 电子烟雾化器
CN21830343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