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33408U - 进风壳体、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进风壳体、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33408U
CN218033408U CN202222080775.7U CN202222080775U CN218033408U CN 218033408 U CN218033408 U CN 218033408U CN 202222080775 U CN202222080775 U CN 202222080775U CN 218033408 U CN218033408 U CN 2180334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section
pressure stabiliz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8077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昆
高旭
张幼财
李泳桦
李必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8077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334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334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334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进风壳体、新风模块及空调器,该进风壳体用于新风模块,包括:本体和第一扰流体;本体包括彼此连接的进风部段和稳压部段,所述进风部段构造有进风通道,所述稳压部段构造有与所述进风通道相通的稳压腔;所述第一扰流体设置于所述进风部段和所述稳压部段的交接处,且所述第一扰流体背向所述进风通道延伸至所述稳压腔内。本申请旨在解决进风壳体由于其进风通道和稳压腔的过渡处存在截面突变而导致空气剪切层在该截面突变处冲击腔体壁面而产生噪声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进风壳体、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进风壳体、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新风模块是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环境中,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结构。新风模块具有进风壳体。进风壳体构造有进风通道和稳压腔。然而在进风通道和稳压腔的过渡处存在截面突变,剪切层会在两者的截面突变处形成旋涡而冲击腔体壁面进而产生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进风壳体、新风壳体及空调器,旨在解决进风壳体由于空气剪切层冲击腔体壁面而产生噪声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进风壳体,用于新风模块,包括:
本体,包括彼此连接的进风部段和稳压部段,所述进风部段构造有进风通道,所述稳压部段构造有与所述进风通道相通的稳压腔;以及
第一扰流体,所述第一扰流体设置于所述进风部段和所述稳压部段的交接处,且所述第一扰流体背向所述进风通道延伸至所述稳压腔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体的延伸方向在进风方向上形成有分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扰流体沿着第二方向阵列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扰流体的延伸方向交叉设置。
可选地,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扰流体之间形成有间隙。
可选地,所述稳压部段具有背风壁,所述背风壁从所述交接处沿着第三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扰流体的延伸方向交叉设置,以用于构建出所述稳压腔;所述进风壳体还包括第二扰流体,所述第二扰流体设置于所述背风壁的内壁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扰流体和所述第二扰流体彼此相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扰流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扰流体沿着第二方向阵列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扰流体的延伸方向交叉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新风模块,包括:风机组件;过滤件;以及如前所述的进风壳体,过滤件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进风壳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过滤件与所述稳压部段的背风壁相对设置。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如前所述的新风模块。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扰流体设置在所述进风部段和所述稳压部段的交接处,且背向所述进风通道延伸至所述稳压腔内,以在气体经进风通道进入到稳压腔内时,第一扰流体减弱气体剪切层对腔体壁面的冲击,以降低因气体冲击壁面产生的空腔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进风壳体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进风壳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进风壳体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进风壳体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进风壳体与过滤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进风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扰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Figure BDA0003786791530000021
Figure BDA00037867915300000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实用新型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现有技术中,新风模块包括进风壳体、过滤件和风机组件。过滤件设置于风机组件和进风壳体之间。进风壳体具有进风腔。室外空气在风机组件的作用下通过外部管道输送到进风腔内,在过滤网的过滤后,通过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进入到室内。在现有技术中,进风腔分为贯通的进风通道和稳压腔两部分;进风通道和稳压腔的交接处截面会突然变大,由于进风通道和稳压腔的空间有限,当空气从进风通道流出进入到稳压腔内时,剪切层会在两者的截面突变处形成旋涡而冲击腔体壁面进而产生噪声。该空腔噪声是新风模块的主要噪声源之一。
为了有效地解决新风模块在进风时的空腔噪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进风壳体。该进风壳体通过在进风部段和稳压部段的交接处设置扰流结构,以使得在气体通过交接处时,扰流结构削弱气体剪切层对背风壁面的冲击,以降低空腔噪声的分贝。
具体地,图6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进风壳体10。该进风壳体10用于新风模块,以改善新风模块的空腔噪声。参照图1所示,该实施例提出的进风壳体10包括:
本体,包括彼此连接的进风部段11和稳压部段12,所述进风部段11构造有进风通道11a,所述稳压部段12构造有与所述进风通道11a相通的稳压腔12a;以及
第一扰流体20,所述第一扰流体20设置于所述进风部段11和所述稳压部段12的交接处,且所述第一扰流体20背向所述进风通道11a延伸至所述稳压腔12a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扰流体20设置在所述进风部段11和所述稳压部段12的交接处,且背向所述进风通道11a延伸至所述稳压腔12a内。第一扰流体20能够在气体经进风部段11进入到稳压腔12a内时,减弱气体剪切层对腔体壁面的冲击,以降低因气体冲击壁面产生的空腔噪声。
具体而言,进风部段11和稳压部段12一体成型为本体。在使用时,进风部段11与新风管道连接,以使得室外空气通过新风管道送入到进风通道11a内;稳压部段12与风机组件连接,且稳压腔12a与风机组件的内部流道连通,以使得在风机组件启动时,气体经过稳压腔12a流入到风机组件的内部流道内。一般情况下,稳压部段12上开设有过滤件40安装口,过滤件40通过该安装口安装至稳压腔12a内;或者,稳压部段12和风机组件相接时形成有过滤件40安装口,过滤件40设于该安装口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扰流体20可以设置为锯齿状。典型的锯齿状呈三棱柱,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扰流体20还可以为四棱锥结构、圆锥体结构等等。实施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形状的第一扰流体20。而且,本申请之发明人针对设有三棱柱结构的第一扰流体20的进风壳体10进行了流场仿真分析,发现:气体冲击壁面的速度明显减弱,说明第一扰流体20减弱了气体剪切层对腔体壁面的冲击,能够有效改善空腔噪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进风部段11和所述稳压部段12的交接处可以定义为:进风部段11和稳压部段12的过渡连接处。进一步地,第一扰流体20可以是通过插接、粘接、热熔、超声波焊接或者一体连接在该交接处的。也就:第一扰流体20安装在稳压腔12a的前缘。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过滤件40安装后,过滤件40和稳压部段12之间围合形成一个空腔区域,此时第一扰流体20安装在该稳压腔12a的前缘。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扰流体20的延伸方向在进风方向上形成有分量。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扰流体2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分解至进风方向的分量。一般而言,进风通道11a的延伸方向为进风方向。稳压腔12a具有背风壁121。所述背风壁121从所述交接处沿着第三方向背向进风通道11a延伸形成。第一扰流体20的延伸方向在进风方向上形成有分量,有效阻挡气体冲击稳压腔12a的背风壁121。比如,第一扰流体2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进风方向,能够有效地减弱剪切层与稳压腔12a的壁面相互作用,而降低噪声;又比如,第一扰流体20的延伸方向与进风方向呈锐角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剪切层与稳压腔12a的壁面相互作用,而降低噪声。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扰流体20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扰流体20沿着第二方向阵列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扰流体20的延伸方向交叉设置。一般情况下,第二方向和第一导流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当然,第一扰流体20的阵列是根据交接处的形状设置的,因而,第二方向和第一扰流体20的延伸方向可可以为相互垂直,或者呈夹角设置。实施人员可以根据风量要求来确定第一扰流体20沿第二方向的阵列密度。一般而言,阵列密度越高,对气体的涡旋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但是风量损失越大,因而在考虑降低噪声的同时还需要考虑降低风量损失,因而建议将阵列密度适度设置。比如实施人员可以根据仿真分析和/或模拟实验,确定阵列密度,以尽量降低风量损失的同时也能够确保噪声符合预设分贝。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7所示,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扰流体20之间形成间隙。第一扰流体20之间形成间隙,有助于第一扰流体20破坏气体因流道截面突然变大形成的旋涡。比如,如图1或2所示,第一扰流体20呈三棱柱结构,因而表现为锯齿状的形态,能够有效抑制气体剪切层形成的不稳定涡对背风壁121的撞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隙的宽度在所述第一扰流体20的延伸方向上逐渐变大。比如,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体20之间的间隙在其延伸方向上增大的趋势可以是线性增大,比如:图7所示,假设第一扰流体20间隙的最大宽度为Lmax,第一扰流体20之间的最小宽度为Lmin,第一扰流体20凸出背风壁121的高度为H,定义第一扰流体20的锯齿角度ɑ,锯齿角度ɑ满足一下关系式:
tan(ɑ/2)=(Lmax-Lmin)/2。
一般情况下,锯齿角度ɑ在20°至40°之间,抑制空腔噪声的效果更佳。且,一般情况下,Lmin为0。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体20之间的间隙在其延伸方向上增大的趋势还可以是非线性增大,比如第一扰流体20的侧面为非平面,如椭圆面、双曲面、抛物面等。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稳压部段12具有背风壁121,所述背风壁121从所述交接处沿着第三方向背向进风通道11a延伸形成,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扰流体的延伸方向交叉设置,以用于构建出所述稳压腔12a。一般而言,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且与进风通道11a的轴向垂直设置。背风壁121是稳压部段12的侧壁,其与进风部段11相连接,第一扰流体20设置在背风壁121与进风部段11的交接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图5所示,背风壁121面向过滤件40设置,而与背风壁121围合形成空腔。第一扰流体20朝向过滤件40件延伸形成。由于过滤件40的阻挡,气体部分会折回而冲击背风壁121。为此,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进风壳体10还包括第二扰流体30,所述第二扰流体30设置于所述背风壁121的内壁面。第二扰流体30减弱气体回流对背风壁121壁面的冲击,进而改善气体回流冲击壁面产生的空腔噪声。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图3或图4所示,所述第一扰流体20和所述第二扰流体30彼此相接。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图4所示,第一扰流体20和第二扰流体30可以一体连接,以形成扰流板。该扰流板设置于背风壁121上,并且扰流板从稳压部段12和进风部段11的交接处开始沿着第三方向延伸至背风壁121与稳压部段12的另一腔壁的交接处;即:第一扰流体20和第二扰流体30分别为扰流板的不同部段。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图3所示,第一扰流体20和第二扰流体30可以是不同的零件,两者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焊接、插接、卡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然后在将第一扰流体20设置在交接处,第二扰流体30设置在壁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在交接处对背风壁121的壁面的冲击强度大于气体回流对背风壁121的壁面的冲击强度,因而为了降低风量损失,第一扰流体20的高度(在第二方向上凸出壁面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二扰流体30的高度(在第二方向上凸出壁面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扰流体30和第一扰流体20的结构一致,比如如图所示的三棱柱形态。该三棱柱形态在投影至背风壁121的垂直面内时,呈锯齿状态,因而第二扰流体30和第一扰流体20形成的扰流板为锯齿板。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如图3或图4所示,所述第二扰流体30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扰流体30沿着第二方向阵列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扰流体20的延伸方向交叉设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过滤件40插设于稳压腔12a内,整个背风壁121具有可能受到气体的回流冲击,为此:第二扰流体30沿着第二方向阵列设置,以覆设于整个背风壁121,进而降低气体回流的冲击,以减少噪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新风模块,包括:风机组件(未示出);过滤件40;以及进风壳体10,过滤件40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进风壳体10之间。进风壳体10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因而该新风模块具有前述实施例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技术优势。风机组件包括蜗壳、设于蜗壳内的叶轮、设于蜗壳上的且用于驱动叶轮的电机。蜗壳限定出内部流道。蜗壳与进风壳体10密封连接。过滤件40设于蜗壳和进风壳体10之间,用于对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处理。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所述过滤件40与所述稳压部段12的背风壁121相对设置。过滤件40和稳压部段12之间的区域为空腔,是主要的噪声源。气体通过进风通道11a后进入到该空腔内;第一扰流体20减弱了气体剪切层对壁面的冲击,降低了空腔噪声。另一方面,气体受到过滤件40的阻挡而存在折回流动,折回的气体会冲击该壁面,为此该背风壁121上设有第二扰流体30,以改善气体回流对背风壁121的冲击,进一步地改善壁面被冲击的噪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未示出),包括新风模块。由于该空调器具有上述的新风模块,因此具有全部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可以是壁挂式空调器。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进风壳体、新风模块及空调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进风壳体,用于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彼此连接的进风部段和稳压部段,所述进风部段构造有进风通道,所述稳压部段构造有与所述进风通道相通的稳压腔;以及
第一扰流体,所述第一扰流体设置于所述进风部段和所述稳压部段的交接处,且所述第一扰流体背向所述进风通道延伸至所述稳压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风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体的延伸方向在进风方向上形成有分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进风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扰流体沿着第二方向阵列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扰流体的延伸方向交叉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风壳体,其特征在于,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扰流体之间形成有间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风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部段具有背风壁,所述背风壁从所述交接处沿着第三方向背向进风通道延伸形成,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扰流体的延伸方向交叉设置,以用于构建所述稳压腔;
所述进风壳体还包括第二扰流体,所述第二扰流体设置于所述背风壁的内壁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风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体和所述第二扰流体彼此相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风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扰流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扰流体沿着第二方向阵列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扰流体的延伸方向交叉设置。
8.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组件;
过滤件;以及
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进风壳体,过滤件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进风壳体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件与所述稳压部段的背风壁相对设置。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新风模块。
CN202222080775.7U 2022-08-08 2022-08-08 进风壳体、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Active CN2180334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80775.7U CN218033408U (zh) 2022-08-08 2022-08-08 进风壳体、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80775.7U CN218033408U (zh) 2022-08-08 2022-08-08 进风壳体、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33408U true CN218033408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45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80775.7U Active CN218033408U (zh) 2022-08-08 2022-08-08 进风壳体、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334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930006876B1 (ko) 관류팬을 사용한 송풍장치 및 공기조화기
JP326827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02957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690682B2 (ja) 空調機
CN109790842B (zh)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JP4678327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680753A (zh) 空调器
JP5550319B2 (ja)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3969354B2 (ja) 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の用途
CN218033408U (zh) 进风壳体、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JP2022130587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6796035B (zh) 空气调节机
JPH10281499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ユニット
WO2013080395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15490035U (zh)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JPH075201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H11211129A (ja) 天井埋込み型空気調和機
JP200503700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0131153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689802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439187B (zh) 空气调节机
CN218348838U (zh) 蜗舌结构、空调模块以及空调烟机
JP3027797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8495121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3514129U (zh) 一种风道组件、风机及包括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