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23870U - 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23870U
CN218023870U CN202222363587.5U CN202222363587U CN218023870U CN 218023870 U CN218023870 U CN 218023870U CN 202222363587 U CN202222363587 U CN 202222363587U CN 218023870 U CN218023870 U CN 218023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cleaning
conveying
wheel
rotating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6358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建平
刘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ongru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ongru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ongru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ongru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6358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23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23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238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自清洁输送结构包括传送单元、传送轮组件及清洗组件;清洗组件上设有清洗槽;传送轮组件包括第一转轮组件与第二转轮组件,第一转轮组件及第二转轮组件沿靠近清洗槽的方向依次设置。其正常工作时,可以将工件放置于传送单元上,然后通过传送轮组件带动传送单元移动,从而完成工件的输送动作;当需要对传送单元进行清洁时,调节清洗组件的高度,使得传送单元张紧于第二转轮组件的部分浸泡于清洗槽中,接着通过传送轮组件带动传送单元循环移动,从而完成对传送单元的清洗动作;在上述的的清洗过程中,不需要将传送单元拆出且能够对传送单元进行全面的清洗,进而同时提高了清洗效率与清洗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质片材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
背景技术
陶瓷片等软质片材是电子设备中的常用素材,在软质片材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冲切、叠片等多道工序,显然,在多道工序之间需要传送结构进行输送。
现有技术中多采用传送带来传送软质片材,其中,传送带根据所处工序的不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需要对传送带进行定期清洁;常规的将传送带拆下的方案,过于繁琐,清洗效率低下;为此,现有技术中,有技术人员提出在传送带的底部设置喷液装置,以清洁传送带的表面,虽然提高了清洗效率,但该清洁结构不能清洁传送带的内侧,即清洁效果较差。
综上,现有技术中针对传送结构的清洗方式存在清洗效率高与清洗效果好不能兼容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来解决目前现有技术中针对传送结构清洗方式的清洗效率高与清洗效果好不能兼容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包括:
传送单元,所述传送单元用于承载工件;
传送轮组件,所述传送单元张紧于所述传送轮组件上;
清洗组件,所述清洗组件能相对于所述传送轮组件升降,且所述清洗组件上设有清洗槽,所述清洗槽用于存放清洗液;
其中,所述传送轮组件包括第一转轮组件与第二转轮组件,所述第一转轮组件及所述第二转轮组件沿靠近所述清洗槽的方向依次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轮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轮单元和第二转轮单元;
所述第二转轮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轮架及第二转轮架,所述第一转轮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轮单元,所述第二转轮架上设置有第四转轮单元;
所述传送单元张紧于所述第一转轮单元、所述第二转轮单元、所述第三转轮单元及所述第四转轮单元上;其中,所述第三转轮单元与所述第四转轮单元之间的传送单元能浸入所述清洗槽中。
可选地,所述第二转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轮单元与所述第二转轮单元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转轮架与所述第二转轮架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转轮单元与所述第二转轮单元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第三转轮单元的数量为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于所述第一转轮架上;所述第四转轮单元的数量为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于所述第二转轮架上。
可选地,沿所述传送单元的传送方向,所述第一转轮单元、所述第二转轮单元、所述第三转轮单元及所述第四转轮单元依次设置;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四转轮单元之间设置有去液组件。
可选地,所述去液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转轮架上;
所述去液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转轮架连接的去液安装架,所述去液安装架上沿远离所述第二转轮架的方向依次安装有去液单元与第五转轮单元,所述第五转轮单元用于张紧所述第四转轮单元。
可选地,所述去液单元包括烘干单元和/或吹风单元。
可选地,所述去液单元的数量为两个;沿所述传送单元的传送方向,其中一个所述去液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五转轮单元的前端,另一个所述去液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五转轮单元的后端。
可选地,所述传送单元包括多根并排设置的线单元,所述传送轮组件上对应所述线单元的位置开设有导向槽。
一种生产线,包括上料设备和如上所述的自清洁输送结构,所述上料设备用于将工件输入所述自清洁输送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其正常工作时,可以将工件放置于传送单元上,然后通过传送轮组件带动传送单元移动,从而完成工件的输送动作;当需要对传送单元进行清洁时,调节清洗组件的高度,使得传送单元张紧于第二转轮组件的部分浸泡于清洗槽中,接着通过传送轮组件带动传送单元循环移动,从而完成对传送单元的清洗动作;在上述的的清洗过程中,不需要将传送单元拆出且能够对传送单元进行全面的清洗,进而同时提高了对传送单元的清洗效率与清洗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输送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于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输送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输送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10、第一转轮组件;11、第一转轮单元;12、第二转轮单元;20、第二转轮组件;21、第一转轮架;22、第二转轮架;23、第三转轮单元;24、第四转轮单元;30、传送单元;40、清洗组件;41、清洗槽;50、去液组件;51、去液安装架;52、去液单元;53、第五转轮单元;60、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输送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于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输送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输送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自清洁输送结构,应用于工件输送场景中,用于输送软质胶材等工件,其中软质胶材可以为陶瓷片,具体地,当将工件需要进行喷涂工序等存在污染物的工序时,经过一定时间的作业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自清洁输送结构快速高效地对自清洁输送结构中的传送单元30进行清洁;其中,通过对自清洁输送结构进行改进,使其清洁效果与清洁效率均得到提高。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自清洁输送结构包括:
传送单元30,传送单元30用于承载工件;其中,传送单元30可以选用多根并排设置的线单元,传送单元30也可以选用传送带以传送工件;需要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线单元可以为钢丝等金属丝,一方面截面积小,便于清洗,另一方面表面光滑,软胶胶材不易粘接于传送单元30上。
传送轮组件,传送单元30张紧于传送轮组件上;其中,传送轮组件上的各转轮单元对应线单元的位置开设有导向槽。
清洗组件40,清洗组件40能相对于传送轮组件升降,且清洗组件40上设有清洗槽41,清洗槽41用于存放清洗液;其中,清洗液可以选用清水、清洗剂等常用溶剂的一种或多种,以冲刷传送单元30上的污染物。清洗组件40的下方可以设置千斤顶,即通过千斤顶调节清洗组件40的高度,清洗组件40的高度调节还可以通过直线电机模组实现,具体不作限定。
其中,传送轮组件包括第一转轮组件10与第二转轮组件20,第一转轮组件10及第二转轮组件20沿靠近清洗槽41的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一转轮组件10通过同步带连接有电机60,电机60能够带动第一转轮组件10转动,以带动传送单元30沿传送方向移动,其中,本实施例中的传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具体地,当正常工作时,可以将工件放置于传送单元30上,然后通过传送轮组件带动传送单元30移动,从而完成工件的输送动作;当需要对传送单元30进行清洁时,调节清洗组件40的高度,使得传送单元30张紧于第二转轮组件20的部分浸泡于清洗槽41中,接着通过传送轮组件带动传送单元30循环移动,从而完成对传送单元30的清洗动作;在上述的的清洗过程中,不需要将传送单元30拆出且能够对传送单元30进行全面的清洗,进而同时提高了对传送单元30的清洗效率与清洗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转轮组件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轮单元11和第二转轮单元12;第二转轮组件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轮架21及第二转轮架22,第一转轮架21上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轮单元23,第二转轮架22上设置有第四转轮单元24;传送单元30张紧于第一转轮单元11、第二转轮单元12、第三转轮单元23及第四转轮单元24上;其中,第三转轮单元23与第四转轮单元24之间的传送单元30能浸入清洗槽41中。在本实施例中,至少包括上述的四种转轮,第一转轮单元11与第二转轮单元12之间用于传送工件,第三转轮单元23与第四转轮单元24之间用于清洗传送单元30。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转轮组件20设置于第一转轮单元11与第二转轮单元12之间;其中,第一转轮架21与第二转轮架22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转轮单元11与第二转轮单元12之间的间距。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二转轮单元12与第三转轮单元23之间、第四转轮单元24与第一转轮单元11之间存在间距,从而提高对传送单元30的张紧量。
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四种转轮单元可以呈矩形分布,即第二转轮单元12与第三转轮单元23之间的间距、第四转轮单元24与第一转轮单元11之间的间距均为零。
进一步地,第三转轮单元23的数量为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于第一转轮架21上;第四转轮单元24的数量为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于第二转轮架22上。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沿传送单元30的传送方向,第一转轮单元11、第二转轮单元12、第三转轮单元23及第四转轮单元24依次设置;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第四转轮单元24之间设置有去液组件50。去液组件50用于将被清洁液打湿的传送单元30烘干。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去液组件50安装于第二转轮架22上;去液组件50包括与第二转轮架22连接的去液安装架51,去液安装架51上沿远离第二转轮架22的方向依次安装有去液单元52与第五转轮单元53,第五转轮单元53用于张紧第四转轮单元24。通过上述设置,能对被清洁液打湿的传送单元30烘干,避免清洁液对顶部的第一转轮组件10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去液单元52包括烘干单元和/或吹风单元。本实施例中的去液单元52同时包括烘干单元和吹风单元,通过热干和风干两种形式对传送单元30进行处理。
进一步地,去液单元52的数量为两个;沿传送单元30的传送方向,其中一个去液单元52设置于第五转轮单元53的前端,另一个去液单元52设置于第五转轮单元53的后端。本实施例中的一个去液单元52可以为烘干单元,另一个去液单元52可以为吹风单元,相当于先对传送单元30加热再吹风,能提高后续的吹风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自清洁输送结构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对传送单元30进行清洁,且使得清洁效果与清洁效率均得到提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生产线包括上料设备和如实施例一中的自清洁输送结构,上料设备用于将工件输入自清洁输送结构。其中,上料设备可以为机械手等常规抓取结构,同时自清洁输送结构的上方可以设置喷涂结构,对工件进行喷涂,在喷涂工序进行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可以调节清洗组件40的高度,使得传送单元30浸泡于清洗槽41中,再通过电机60带动传送单元30循环移动,完成清洗动作。实施例一中叙述了关于自清洁输送结构的具体结构及技术效果,本实施例的生产线引用了该结构,同样具有其技术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生产线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对传送单元30进行清洁,且使得清洁效果与清洁效率均得到提高。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送单元(30),所述传送单元(30)用于承载工件;
传送轮组件,所述传送单元(30)张紧于所述传送轮组件上;
清洗组件(40),所述清洗组件(40)能相对于所述传送轮组件升降,且所述清洗组件(40)上设有清洗槽(41),所述清洗槽(41)用于存放清洗液;
其中,所述传送轮组件包括第一转轮组件(10)与第二转轮组件(20),所述第一转轮组件(10)及所述第二转轮组件(20)沿靠近所述清洗槽(41)的方向依次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洁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轮组件(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轮单元(11)和第二转轮单元(12);
所述第二转轮组件(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轮架(21)及第二转轮架(22),所述第一转轮架(21)上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轮单元(23),所述第二转轮架(22)上设置有第四转轮单元(24);
所述传送单元(30)张紧于所述第一转轮单元(11)、所述第二转轮单元(12)、所述第三转轮单元(23)及所述第四转轮单元(24)上;其中,所述第三转轮单元(23)与所述第四转轮单元(24)之间的传送单元(30)能浸入所述清洗槽(4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清洁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轮组件(20)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轮单元(11)与所述第二转轮单元(12)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转轮架(21)与所述第二转轮架(22)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转轮单元(11)与所述第二转轮单元(12)之间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清洁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轮单元(23)的数量为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于所述第一转轮架(21)上;所述第四转轮单元(24)的数量为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于所述第二转轮架(2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清洁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传送单元(30)的传送方向,所述第一转轮单元(11)、所述第二转轮单元(12)、所述第三转轮单元(23)及所述第四转轮单元(24)依次设置;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四转轮单元(24)之间设置有去液组件(5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清洁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去液组件(50)安装于所述第二转轮架(22)上;
所述去液组件(50)包括与所述第二转轮架(22)连接的去液安装架(51),所述去液安装架(51)上沿远离所述第二转轮架(22)的方向依次安装有去液单元(52)与第五转轮单元(53),所述第五转轮单元(53)用于张紧所述第四转轮单元(2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清洁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去液单元(52)包括烘干单元和/或吹风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清洁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去液单元(52)的数量为两个;沿所述传送单元(30)的传送方向,其中一个所述去液单元(52)设置于所述第五转轮单元(53)的前端,另一个所述去液单元(52)设置于所述第五转轮单元(53)的后端。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清洁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单元(30)包括多根并排设置的线单元,所述传送轮组件上对应所述线单元的位置开设有导向槽。
10.一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设备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自清洁输送结构,所述上料设备用于将工件输入所述自清洁输送结构。
CN202222363587.5U 2022-09-06 2022-09-06 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 Active CN218023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63587.5U CN218023870U (zh) 2022-09-06 2022-09-06 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63587.5U CN218023870U (zh) 2022-09-06 2022-09-06 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23870U true CN218023870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52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63587.5U Active CN218023870U (zh) 2022-09-06 2022-09-06 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238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27587B (zh) 一种pcb板的清洗工装
CN102479880A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焊带的铜基带表面处理设备及其处理方法
CN112388482A (zh) 一种双侧内圆的倒角设备及其实现方法
CN205601002U (zh) 单晶硅棒单线截断机
CN218023870U (zh) 一种自清洁输送结构及生产线
JP2001137790A (ja) 円板形ワークの洗浄装置
CN214263026U (zh) 一种用于柔性玻璃片的超声波清洗设备
CN107326317B (zh) 一种双工位智能循环进出料装置
CN112829458A (zh) 一种印刷机凹版辊自动清洗机
CN217863247U (zh) 一种带清洁功能的全自动印刷平台
CN114192530B (zh) 一种曲面玻璃自动干擦设备
CN217228913U (zh) 一种数控全自动门窗仓储设备
CN103343353A (zh) 电机转子表面酸洗去毛刺机
CN211839172U (zh) 橡胶辊轴加工一体机
CN213013106U (zh) 一种不锈钢工件自动酸洗装置
CN212737492U (zh) 一种mask网版输送清洗设备
CN212597302U (zh) 一种复合板清扫除尘机
CN111640692B (zh) 一种晶圆的清洗辅助装置及清洗装置
CN110860509B (zh) 一种基板清洗装置及其清洗方法
CN113737254A (zh) 一种电镀VCP生产线中Dummy板的回收装置及方法
CN215031680U (zh) 一种陶瓷基板清洗装置
CN201149852Y (zh) 荧光灯明管清洗装置
CN214842339U (zh) 一种用于热镀锌的前处理设备
CN106824874B (zh) 一种玻璃垂直清洗装置
CN215696600U (zh) 一种ag玻璃生产用原料清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