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22713U - 内衬组件及包装盒 - Google Patents
内衬组件及包装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022713U CN218022713U CN202221605153.5U CN202221605153U CN218022713U CN 218022713 U CN218022713 U CN 218022713U CN 202221605153 U CN202221605153 U CN 202221605153U CN 218022713 U CN218022713 U CN 2180227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lding
- plate
- assembly
- panel
- alo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盒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内衬组件及包装盒,内衬组件包括内衬和薄膜。内衬包括底板、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内衬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侧边以及相对的两个第二侧边,第一折叠组件连接于第一侧边,第二折叠组件连接于第二侧边;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均可相对于底板折叠,从而在底板的正面形成突出于正面的第一支撑部,在底板的背面形成突出于背面的第二支撑部;薄膜与底板相对,并设置于正面。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包装盒,可提高内衬组件的防护强度,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衬组件及包装盒。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伸缩薄膜纸卡包装为纸卡与伸缩膜组合形成的组合包装结构,其包装方式为产品放置在纸板上,通过粘贴于纸板上的伸缩膜将产品紧缚于纸板上,从而形成完整的包装结构。由于产品固定于纸板和膜之间,四周及底部仅有双层瓦楞纸板防护,且缓冲距离小,对于一些特定产品,如底部脆弱的产品,存在缓冲力不足的问题,从而无法全面保护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内衬组件及包装盒,用于提高内衬组件的防护强度,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内衬组件,包括内衬和薄膜;
所述内衬包括底板、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所述内衬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侧边以及相对的两个第二侧边,两个所述第一侧边沿第一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二侧边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折叠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折叠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底板具有相对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均可相对于所述底板折叠;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可在所述正面形成突出于所述正面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折叠组件与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可配合在所述背面形成突出于所述背面的第二支撑部;或,所述第一折叠组件与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可配合在所述正面形成突出于所述正面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折叠组件与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可配合在所述背面形成突出于所述背面的第二支撑部;
所述薄膜与所述底板相对,且所述薄膜设置于所述正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衬组件,通过设置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并在底板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当产品放置于薄膜与底板之间时,由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具有一定的高度,既可对产品的端面增加缓冲防护,也可对产品的底面增加缓冲防护,从而提高了产品在内衬组件中的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叠组件设有两个第一插口,所述两个第一插口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叠组件设有两个第二插口,所述两个第二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二插口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当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所述底板折叠后,所述第一插口和所述第二插口位于所述背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插口与邻近的所述第二插口插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折叠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底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可相对所述底板沿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侧边折叠,所述第一折叠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折叠板可相对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折叠板的侧边折叠,所述第一插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叠板远离底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板、连接组件以及第二折叠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组件以及第二折叠板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二连接板可相对所述底板沿所述第二侧边折叠,所述连接组件可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组件的侧边折叠,所述第二折叠板可相对所述连接组件沿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板的侧边折叠,所述第二插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叠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
当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所述底板折叠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连接组件配合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折叠板和所述第二折叠板配合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部。
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可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侧边折叠,所述第四连接板可相对所述第三连接板沿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侧边折叠。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叠组件还包括两个插板,所述插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且所述插板可相对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插板的侧边折叠。
优选地,所述薄膜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个侧边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叠组件设有两个第三插口,两个所述第三插口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三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叠组件设有两个第四插口,两个所述第四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四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当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底板折叠后,所述第三插口和所述第四插口位于所述背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插口与邻近的所述第四插口插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五连接板、第六连接板以及两个第三折叠板,所述第五连接板连接所述底板,且所述第四折叠板可相对所述底板沿所述第一侧边折叠,所述第六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第六连接板可相对所述第四折叠板沿所述第四折叠板连接所述第六连接板的侧边折叠;两个第三折叠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三折叠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六连接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且所述第三折叠板可相对所述第六连接板沿所述第六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板的侧边折叠,两个所述第三插口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三折叠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七连接板、第八连接板以及两个第四折叠板,所述第七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七连接板可相对所述底板沿所述第二侧边折叠;所述第八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七连接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第八连接板可相对所述第七连接板沿所述第七连接板(304) 连接所述第八连接板的侧边折叠;两个所述第四折叠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四折叠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八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且所述第四折叠板可相对所述第八连接板沿所述第八连接板连接所述第四折叠板的侧边折叠;
当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所述底板折叠后,两个所述第五连接板配合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六连接板、所述第七连接板、所述第八连接板、所述第三折叠板和所述第四折叠板配合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部。
优选地,所述薄膜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七连接板。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包装盒,包括盒体如上述任一实施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衬组件,所述内衬组件位于所述盒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衬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薄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a至图3f为本图1和图2中的内衬组件折叠的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衬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f为本图4中的内衬组件折叠的过程示意图;
图中:
100-底板;101-第一侧边;102-第二侧边;200-第一折叠组件;201-第一连接板;202-第一折叠板;2021-第一插口;203-插板;204-第五连接板;205-第六连接板;206-第三折叠板;2061-第三插口;300-第二折叠组件;301-第二连接板;302-连接组件;3021-第三连接板;3022-第四连接板;303-第二折叠板;3031-第二插口;304-第七连接板;305-第八连接板;306-第四折叠板;3061- 第四插口;400-薄膜;500-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衬组件,包括内衬和薄膜400。内衬可包括底板100、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其中,内衬具有相对的正面和背面,且内衬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边101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边102,两个第一侧边101可沿第一方向排列,两个第二侧边102可沿第二方向排列。每一个第一侧边101均连接有一个第一折叠组件 200,每一个第二侧边102均连接有一个第二折叠组件300,第一折叠组件200 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均可相对于底板100折叠,这样,当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分别折叠后,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可在底板100的正面配合形成突出于底板100的第一支撑部,并在底板100的背面配合形成突出于底板100的第二支撑部。薄膜400与底板100的正面相对,并可连接底板100,产品500可伸入进薄膜400与底板100之间,由于形成了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使得内衬组件两侧的缓冲距离增大,能够全面保护产品 500。
具体来说,继续参考图1,第一折叠组件200可包括第一连接板201和第一折叠板202,第一连接板201可连接于底板100的第一侧边101,并且可相对于底板100沿第一侧边101折叠,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板201可呈垂直于底板 100的状态。第一折叠板202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01远离底板100的一侧,并且第一折叠板202可相对于第一连接板201沿其连接第一连接板201的侧边折叠,从而使得第一折叠板202可与第一连接板201贴合。第一折叠板202远离底板100的一侧可设置两个第一插口2021,两个第一插口2021可沿第二方向排列,每一个第一插口2021可沿第一方向延伸。此外,每一个第一连接板201 沿第二方向的两侧还可分别连接插板203,插板203可相对于第一连接板201 沿其连接第一连接板201的侧边折叠,从而使得插板203可与第一连接板201 贴合。
第二折叠组件300可包括第二连接板301、连接组件302以及第二折叠板 303,连接组件302可包括第三连接板3021和第四连接板3022。第二连接板 301连接于底板100的第二侧边102,第三连接板3021、第四连接板3022以及第二折叠板303沿第二连接板301远离底板100的方向依次连接,并且第三连接板3021连接于第二连接板301。第二连接板301可相对于底板100沿第二侧边102折叠,从而使得第二连接板301可垂直于底板100,第三连接板3021可相对于第二连接板301沿其连接第二连接板301的侧边折叠,第四连接板 3022可相对于第三连接板3021沿其连接第三连接板3021的侧边折叠,第二折叠板303可相对第四连接板3022沿其连接第四连接板3022的侧边折叠。第二折叠板303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可大于第四连接板3022沿第四方向的尺寸,这样,第二折叠板303可在其朝向底板100的侧边上开设两个第二插口3031,两个第二插口3031分别位于第四连接板3022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若未做特殊说明,所提及的连接板以及折叠板的形状均大致为方形。
在本实施例中,当采用如图1所示的内衬组件折叠形成用于容纳产品500 的结构时,可参考图3a至图3f,并参考以下过程。首先,如图3a所示,将薄膜400的两侧分别固定于两边的第二连接板301上,并将产品500伸入进薄膜 400与底板100之间,由于薄膜400具有可拉伸的特性,薄膜400可与底板100 配合将产品500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将薄膜400的两侧分别固定在第二连接板301上,可以采用胶粘的方式,以便于实现。
接着,如图3b所示,将两边的第二连接板301分别朝向底板100的背面折叠,这时薄膜400被拉紧。如图3c所示,将第一连接板201朝向底板100 的正面折叠至与底板100垂直,并将插板203朝向第一连接板201背离底板100 的一侧折叠至与第一连接板201贴合,以用于增加第一折叠组件200的机械强度,这时,第一折叠板202位于第一连接板201的上方。同时,将第二连接板 301朝向底板100的背板继续折叠至与底板100的背面贴合,并将第三连接板 3021朝向第二连接板301至与第二连接板301贴合,也可以理解的是,这时的底板100、第二连接板301和第三连接板3021在沿第二方向上位于同一位置。
接着,如图3d所示,将第四连接板3022朝向底板100的正面折叠至与底板100垂直,并将第一折叠板202朝向底板100的背面折叠至与第一连接板201 贴合,这时第一插口2021朝向底板100的背面。接着,如图3e所示,将第二折叠板303朝向底板100的背面折叠,并使得第二折叠板303的两个第二插口 3031分别与邻近的第一插口2021插接。可以理解的是,在使得第二折叠板303 的两个第二插口3031分别与邻近的第一插口2021插接的过程中,使得连接组件302由第三连接板3021和第四连接板3022组成,可便于第二折叠板303折叠至与第一折叠板202呈一定角度,从而便于第一插口2021与第二插口3031 插接。
最后,如图3f所示,当内衬组件折叠完成后,第一连接板201突出于底板100的正面,第四连接板3022也突出于底板100的正面,因而第一连接板 201与第四连接板3022配合形成了第一支撑部,以用于增加内衬组件在底板 100正面的缓冲。并且由于第一折叠板202和第二折叠板303插接,可保持第一连接板201以及第四连接板3022结构稳定。同时,第一折叠板202和第二折叠板303突出于底板100的背面,因而第一折叠板202和第二折叠板303配合形成第二支撑部,以用于增加内衬组件在底板100背面的缓冲。并且由于二者的互相插接,可形成井字形结构,以便于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可更好地保护产品500。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折叠板202和第二折叠板303互相插接并锁合,可避免第一连接板201由于薄膜400的弹性而发生回弹,尤其当内衬组件的面积较大时,可提高组装的高效性。
请参考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提供另一种内衬组件,包括内衬和薄膜400(薄膜的结构可参考图2)。内衬可包括底板100、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其中,内衬具有相对的正面和背面,且内衬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边101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边102,两个第一侧边101可沿第一方向排列,两个第二侧边102可沿第二方向排列。每一个第一侧边101 均连接有一个第一折叠组件200,每一个第二侧边102均连接有一个第二折叠组件300,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均可相对于底板100折叠,这样,当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分别折叠后,第一折叠组件200 可在底板100的正面形成突出于底板100的第一支撑部,第一折叠组件200和第二折叠组件300可配合在底板100的背面形成突出于底板100的第二支撑部。如前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可全面保护产品500,这里不再叙述。
具体来说,第一折叠组件200可包括第五连接板204、第六连接板205以及两个第三折叠板206,第五连接板204可连接于底板100的第一侧边101,并可相对于底板100沿第一侧边101折叠至与底板100垂直。第六连接板205 连接于第五连接板204远离底板100的一侧,并且可相对于第五连接板204沿其连接第五连接板204的侧边折叠至与第五连接板204贴合。第六连接板205 可呈凸字型结构,也即第六连接板205可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面积较大的第一部分和面积较小的第二部分,两个第三折叠板206可分别连接于第二部分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并且每个第三折叠板206可相对于第六连接板205沿其连接第六连接板205的侧边折叠至与第六连接板205垂直。每一个第三折叠板206 与第六连接板205重叠之外的部分设有第三插口2061,第三插口2061位于第三折叠板206远离底板100的一侧。
第二折叠组件300可包括第七连接板304、第八连接板305以及两个第四折叠板306。第七连接板304连接于底板100的第二侧边102,并且可相对于第二侧边102沿第二侧边102折叠至与底板100垂直。第七连接板304的形状可为梯形,其平行的两条侧边可分别用于连接第二侧边102和第八连接板305,并且连接底板100的侧边长度大于连接第八连接板305的侧边,第八连接板305 连接第七连接板304的侧边的长度可小于第七侧边的长度,并且第八连接板 305可相对第七连接板304沿其连接第七连接板304的侧边折叠。两个第四折叠板306可分别连接于第八连接板305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并且每一个第四折叠板306背离第八连接板305的一侧可设置第四插口306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若未做特殊说明,所提及的连接板以及折叠板的形状均大致为方形。
在本实施例中,当采用如图4所示的内衬组件折叠形成用于容纳产品500 的结构时,可参考图5a至图5f,并参考以下过程。首先,如图5a以及图5b 所示,将薄膜400的两侧分别固定于两边的第七连接板304上,并将产品500 伸入进薄膜400与底板100之间,由于薄膜400具有可拉伸的特性,薄膜400 可与底板100配合将产品500固定。
接着,如图5c所示,将第七连接板304朝向底板100的背面折叠纸与底板100垂直,这时,第八连接板305和第四折叠板306均位于第四连接板3022 背离底板100的一侧。接着,如图5d所示,将第五连接板204朝向底板100 的正面折叠至与底板100垂直,然后将第六连接板205朝向底板100的背面折叠至与第五连接板204贴合。
接着,如图5e所示,将第三折叠板206朝向底板100的中部折叠至与第六连接板205垂直,这时,第三插口2061位于第三折叠板206远离底板100 的一侧。同时,将第八连接板305朝向底板100的背面折叠至与底板100平行,并将第四折叠板306朝向底板100折叠至与第八连接板305垂直,这时,第四插口3061位于第八连接板305朝向底板100的一侧。将第三插口2061与邻近的第四插口3061插接,从而在底板100的背面形成井字形结构。
最后,如图5f所示,当内衬组件折叠完成后,第五连接板204突出于底板100的正面,从而可形成第一支撑部,以用于增加内衬组件在底板100正面的缓冲。第六连接板205、第七连接板304、第八连接板305、第三折叠板206 以及第四折叠板306均突出于底板100的背面,从而可配合形成第二支撑部,以用于增加内衬组件在底板100背面的缓冲。并且由于第三折叠板206和第四折叠板306的互相插接,可形成井字形结构,以便于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可更好地保护产品500。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三折叠板206和第四折叠板306互相插接并锁合,可避免第七连接板304由于薄膜400的弹性而发生回弹,尤其当内衬组件的面积较大时,可提高组装的高效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可提供一种包装盒,包括盒体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内衬组件,从而提高对于产品的安全保护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内衬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衬和薄膜;
所述内衬包括底板、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所述内衬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侧边以及相对的两个第二侧边,两个所述第一侧边沿第一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二侧边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折叠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折叠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底板具有相对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均可相对于所述底板折叠;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可在所述正面形成突出于所述正面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折叠组件与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可配合在所述背面形成突出于所述背面的第二支撑部;或,所述第一折叠组件与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可配合在所述正面形成突出于所述正面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折叠组件与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可配合在所述背面形成突出于所述背面的第二支撑部;
所述薄膜与所述底板相对,且所述薄膜设置于所述正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组件设有两个第一插口,所述两个第一插口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叠组件设有两个第二插口,所述两个第二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二插口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当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所述底板折叠后,所述第一插口和所述第二插口位于所述背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插口与邻近的所述第二插口插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一折叠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底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可相对所述底板沿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侧边折叠,所述第一折叠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折叠板可相对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折叠板的侧边折叠,所述第一插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叠板远离底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板、连接组件以及第二折叠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组件以及第二折叠板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二连接板可相对所述底板沿所述第二侧边折叠,所述连接组件可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组件的侧边折叠,所述第二折叠板可相对所述连接组件沿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板的侧边折叠,所述第二插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叠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
当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所述底板折叠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连接组件配合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折叠板和所述第二折叠板配合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可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侧边折叠,所述第四连接板可相对所述第三连接板沿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侧边折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组件还包括两个插板,所述插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且所述插板可相对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插板的侧边折叠。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个侧边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组件设有两个第三插口,两个所述第三插口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三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叠组件设有两个第四插口,两个所述第四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第四插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当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底板折叠后,所述第三插口和所述第四插口位于所述背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插口与邻近的所述第四插口插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五连接板、第六连接板以及两个第三折叠板,所述第五连接板连接所述底板,且所述第三折叠板可相对所述底板沿所述第一侧边折叠,所述第六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第六连接板可相对所述第三折叠板沿所述第三折叠板连接所述第六连接板的侧边折叠;两个第三折叠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三折叠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六连接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且所述第三折叠板可相对所述第六连接板沿所述第六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板的侧边折叠,两个所述第三插口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三折叠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七连接板、第八连接板以及两个第四折叠板,所述第七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二侧边,且所述第七连接板可相对所述底板沿所述第二侧边折叠;所述第八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七连接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第八连接板可相对所述第七连接板沿所述第七连接板(304)连接所述第八连接板的侧边折叠;两个所述第四折叠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两个所述第四折叠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八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且所述第四折叠板可相对所述第八连接板沿所述第八连接板连接所述第四折叠板的侧边折叠;
当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所述底板折叠后,两个所述第五连接板配合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六连接板、所述第七连接板、所述第八连接板、所述第三折叠板和所述第四折叠板配合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七连接板。
10.一种包装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内衬组件,所述内衬组件位于所述盒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05153.5U CN218022713U (zh) | 2022-06-22 | 2022-06-22 | 内衬组件及包装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05153.5U CN218022713U (zh) | 2022-06-22 | 2022-06-22 | 内衬组件及包装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022713U true CN218022713U (zh) | 2022-12-13 |
Family
ID=84377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05153.5U Active CN218022713U (zh) | 2022-06-22 | 2022-06-22 | 内衬组件及包装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022713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743834A (zh) * | 2023-01-09 | 2023-03-07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
CN116101593A (zh) * | 2023-01-09 | 2023-05-12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能形成下沉结构的内衬、薄膜包装及薄膜包装组件 |
CN116142534A (zh) * | 2023-04-19 | 2023-05-23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薄膜包装一体化生产方法及设备 |
-
2022
- 2022-06-22 CN CN202221605153.5U patent/CN21802271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743834A (zh) * | 2023-01-09 | 2023-03-07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
CN116101593A (zh) * | 2023-01-09 | 2023-05-12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能形成下沉结构的内衬、薄膜包装及薄膜包装组件 |
CN116101593B (zh) * | 2023-01-09 | 2023-08-29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能形成下沉结构的内衬、薄膜包装及薄膜包装组件 |
CN116142534A (zh) * | 2023-04-19 | 2023-05-23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薄膜包装一体化生产方法及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8022713U (zh) | 内衬组件及包装盒 | |
CN115709837A (zh) | 薄膜包装盒 | |
CN111361831A (zh) | 一种手机包装盒、包装盒盒坯及其折叠方法 | |
JP3235008U (ja) | 箱用シート | |
CN214113149U (zh) | 一种陶瓷包装盒 | |
JP3022164B2 (ja) | 緩衝材および緩衝材を備えた包装箱 | |
JP3881728B2 (ja) | 仕切付包装用箱 | |
TWI783874B (zh) | 易組立的薄型資通產品適用的紙製緩衝保護件 | |
CN216375412U (zh) | 一种产品包装盒 | |
CN216333397U (zh) | 一种包装箱 | |
CN218464115U (zh) | 一体成型包装箱 | |
CN113291572B (zh) | 一种多功能性可再利用的茶器包装盒盒坯 | |
CN213057889U (zh) | 防护内衬结构 | |
CN216685242U (zh) | 一种带有缓冲层的一体成型包装盒 | |
CN221341532U (zh) | 一种抽屉盒 | |
CN221189506U (zh) | 一种环保防盗纸箱 | |
CN221252377U (zh) | 一种护角结构以及包装组件 | |
JP6364140B1 (ja) | 箱用シート | |
CN217375270U (zh) | 一种折叠盒 | |
CN211732245U (zh) | 一种小型交换机用纸托及包装盒 | |
CN217779536U (zh) | 组合式纸制缓冲保护件 | |
JP7400612B2 (ja) | シート材、蓋体、及び包装箱 | |
CN214566777U (zh) | 一种用于折叠式竹桌的缓冲包装结构和包装箱 | |
CN212196299U (zh) | 一种包装箱内衬垫片 | |
CN113682602B (zh) | 包装纸板和包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