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3834A -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43834A
CN115743834A CN202310027547.XA CN202310027547A CN115743834A CN 115743834 A CN115743834 A CN 115743834A CN 202310027547 A CN202310027547 A CN 202310027547A CN 115743834 A CN115743834 A CN 115743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panel
plate
main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275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43834B (zh
Inventor
邓志吉
周东呈
林凯俊
傅秋佳
梁奕昆
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2754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438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43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3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438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38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该薄膜包装内衬包括纸板以及薄膜,薄膜包装内衬具有扩充状态和张紧状态;纸板至少包括主板、第一板、第二板,第一板设于主板的一侧并与主板之间形成第一折线,第二板连接于第一板远离主板的一侧,并与第一板之间形成第二折线,薄膜的两端分别覆合于主板远离第一板的一侧和第二板。本申请在薄膜和纸板等长覆膜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主板处的薄膜张紧或者延长主板处的薄膜,进而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收紧或扩充状态;如此,在薄膜和纸板等长覆膜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对不同大小的产品的包装,有效提高了薄膜包装内衬的适配性,同时突破定制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具有较优的生产性。

Description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背景技术
薄膜包装是目前常见的一种产品包装方式,其通过薄膜与纸板相互配合以实现对产品的定位。目前,薄膜包装中的薄膜与纸板之间的比例存在多种形式,诸如薄膜与纸板之间等长覆合,也有根据不同产品包装需求进行非等长覆合。
对于等长覆合的薄膜与纸板,在包装时仅能适配同一种尺寸(如高度)的产品;对于其他尺寸的产品,采用等长覆合的薄膜与纸板进行包装,容易出现薄膜撕裂导致薄膜包装损坏。对于非等长覆合的薄膜与纸板,例如我司研究并已经申请的申请号:CN2022104968069、CN 2022102505062、CN2022205952792等专利申请。上述专利所涉及的纸膜覆合产品,虽然能够适配一些较大尺寸产品的包装,但对于非等长覆合的薄膜与纸板的覆合工艺较为复杂,其需要采用特定的设备进行加工生产,如此造成生产成本高且局限较大。
因此,在纸板与薄膜等长覆膜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不同尺寸产品的包装,是现有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薄膜与纸板等长覆合且能够应用于不同大小产品包装的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包括纸板以及薄膜,所述薄膜与所述纸板之间等长覆膜并与所述纸板之间形成能够定位产品的容置空间;所述纸板至少包括主板、第一板、第二板,所述第一板设于所述主板的一侧并与所述主板之间形成第一折线,所述第二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远离所述主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板之间形成第二折线,所述薄膜的两端分别覆合于所述主板远离所述第一板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板;
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具有扩充状态和张紧状态;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所述第二板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折线相对所述主板背离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一板能够带着折叠后的所述第二板沿着所述第一折线相对所述主板背离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且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同时张紧所述薄膜;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所述第一板能够带着所述第二板沿着所述第一折线相对所述主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二板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折线相对所述第一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与所述第一板之间形成释放间隙;位于第一板和第二板处的薄膜经过所述释放间隙被释放并补充至所述主板处,使得主板处的薄膜长度被延伸,以使主板处的薄膜长度大于主板的长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板、第二板、第一折线以及第二折线使得第一板和第二板能够沿着第一折线、第二折线折叠,以使主板处的薄膜张紧或者延长主板处的薄膜,进而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收紧或扩充状态;如此,在薄膜和纸板等长覆膜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对不同大小的产品的包装,有效地提高了薄膜包装内衬的适配性,同时突破定制粘贴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具有较优的生产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纸板还包括:第三板,设于所述主板的另一侧并与所述主板之间形成第三折线,所述第三板能够沿着第三折线折叠,且与所述第一板的折叠方式同步;第四板,连接于所述第三板远离所述主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三板之间形成第四折线,所述第四板能够沿着第四折线折叠,且与所述第二板的折叠方式同步;其中,所述薄膜的两端分别覆合于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四板。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三板和第四板,且第三板、第四板的折叠方式与对应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相同。从而,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主板两侧的薄膜能够得到同时/同步收紧,从而保证主板两侧对于薄膜的收紧力一致,提高对产品定位的稳定性。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通过上述折叠也可以使得主板两侧的薄膜均可以得到释放,从而进一步增大容置空间的尺寸,以适应尺寸更大产品的包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具有往所述主板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部;其中,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所述第一板沿着第一折线相对所述主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并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往所述主板背离所述薄膜的一侧突出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第一支撑部在折叠后往主板背离薄膜的一侧突出设置,突出的第一支撑部可以对主板起到支撑作用,以使主板相对远离其支撑面;同时,将支撑起来的主板与支撑面之间也形成相应的缓冲间隙,从而形成对产品的保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包装内衬还包括侧板单元,所述侧板单元连接于所述主板的一端并与所述主板之间形成第五折线;其中,所述侧板单元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折线相对所述主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的方向折叠,以至少与所述主板、所述第一板或者所述第二板中的之一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侧板单元,从而在侧板单元折叠后能够至少与主板、第一板或者第二板中的之一配合;并且,侧板单元也会挡在主板的端面,如此可以实现对第一板或者第二板位置的定位和/或实现包装产品的保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单元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主板连接并与所述主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五折线,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折线相对所述主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且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形成第六折线,并能够沿着所述第六折线相对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其中,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折叠后的所述第二侧板能够与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连接;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折叠后的所述第二侧板能够与所述主板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折叠后的第二侧板可以同时与第一板、第二板连接,从而实现对第一板、第二板的定位作用以及对产品的保护作用;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对第二侧板进行折叠使其能够与主板连接,如此实现对主板端部的保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上开设第二孔,所述第二孔穿过所述第二折线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板;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第一连接部;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折叠所述第二侧板,以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孔内。
可以理解的是,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通过折叠第二侧板使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二孔内,以使侧板单元分别和第一板、第二板之间连接,不仅连接方便且简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板上开设第一孔,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第一连接部;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折叠所述第二侧板,以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孔内。
可以理解的是,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通过折叠第二侧板使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孔内,使得侧板单元连接在主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单元的数量包括两个,且两个所述侧板单元布设于所述主板的两端。
可以理解的是,在主板的两端均设置侧板单元,从而可以实现对主板、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两端分别进行定位,如此能够提高折叠后的第一板、第二板的稳定性形;同时,折叠后的侧板单元,也可以同时对主板两端的作用力进行缓冲,从而提高对产品的保护效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着所述纸板的长度方向,所述侧板单元的宽度大于所述主板的宽度,以使所述侧板单元的部分能够沿着所述纸板的长度方向突出所述主板。
可以理解的是,侧板单元的部分能够沿着纸板的长度方向突出主板,从而在主板的相对两侧,在与外部结构接触时,首先是侧板单元突出主板的部分进行接触,如此形成对主板两侧的保护,即实现对产品的两侧进行保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单元还包括第三侧板,所述第六折线包括第一子折线和第二子折线,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子折线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所述第二子折线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其中,所述第三侧板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子折线相对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二侧板能够沿着所述第二子折线相对所述第三侧板朝向所述薄膜一侧方向折叠,并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保护间隙。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三板,从而在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折叠后,能够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形成保护间隙,该保护间隙可以有效地吸收外部的作用力,从而实现对产品两端的有效保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包装内衬还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主板之间;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所述定位板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折线相对所述主板往背离所述薄膜的一侧折叠,并与折叠后的所述第一板、第二板形成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定位板,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折叠后的定位板能够与第一板和/或第二板形成配合,以实现对折叠后的第一板和第二板进行定位。
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包装装置,包括上述的薄膜包装内衬。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了本发明中的薄膜包装内衬后,本包装装置能够放置和固定大小不同的产品,并能够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防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薄膜包装内衬通过设置第一板、第二板、第一折线以及第二折线使得第一板和第二板能够沿着第一折线、第二折线折叠,以使主板处的薄膜张紧或者延长主板处的薄膜,进而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收紧或扩充状态;如此,在薄膜和纸板等长覆膜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对不同大小的产品的包装,有效地提高了薄膜包装内衬的适配性,同时突破定制粘贴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具有较优的生产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表示现有薄膜内衬中薄膜与纸板覆合成型状态图。
图1b表示产品放入图1a中的薄膜与纸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状态图。
图1c表示在图1a中的薄膜与纸板之间放置尺寸(高度)加大的产品的示意图。
图2a表示本申请薄膜与纸板覆合时的状态图。
图2b为图2a中的薄膜和纸板折叠后示意图。
图2c为图2b中的薄膜和纸板折叠后的示意图。
图2d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内衬折后完成后的状态图。
图2e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内衬中放入产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在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主板和薄膜覆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在薄膜包装内衬张紧状态下,产品放入到容置空间内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在薄膜包装内衬张紧状态下,第二板和第四板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在薄膜包装内衬张紧状态下,第一板和第三板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在薄膜包装内衬张紧状态下,侧板单元折叠过程中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在薄膜包装内衬张紧状态下,侧板单元折叠完成的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在薄膜包装内衬张紧状态下,定位板插入至定位间隙内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在薄膜包装内衬扩充状态下,第一板带动第二板折叠、第三板带动第四板折叠的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在薄膜包装内衬扩充状态下,第二板折叠和四板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2中A-A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在薄膜包装内衬扩充状态下,侧板单元折叠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在薄膜包装内衬扩充状态下,侧板单元完成折叠后包装内衬最终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10a-1、第一纸板;20a-1、第一薄膜;10a-2、折叠边;10a、第二纸板;11a、底板;12a、第一折板;13a、第二折板;20a、第二薄膜;1、薄膜;11、保护间隙;12、释放间隙;2、主板;21、第一孔;31、第一板;32、第二板;33、第二孔;34、定位间隙;41、第一折线;42、第二折线;51、第三板;52、第四板;61、第三折线;62、第四折线;7、侧板单元;71、第一侧板;72、第二侧板;721、第一连接部;73、第三侧板;81、第一子折线;82、第二子折线;83、第五折线;84、第六折线;91、第一支撑部;92、第二支撑部;100、薄膜包装内衬;101、纸板;102、定位板;103、第二连接部;104、容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a至图1c所示,图1a表示现有薄膜内衬中薄膜与纸板覆合成型状态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当薄膜和纸板覆合成型后,纸板上承载产品区域的薄膜长度是一个定值。图1b表示产品放入至薄膜与纸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状态图,此时纸板上承载产品区域的薄膜只能被少量拉伸,拉伸后的薄膜形成对产品的预紧和定位。图1c表示在薄膜与纸板之间放置尺寸(高度)加大的产品的示意图,从该图可以看出,第一纸板10a-1与第一薄膜20a-1覆合后,当产品尺寸(高度)加大的产品时,第一纸板10a-1的折叠边10a-2会被撑开,导致内衬无法成型。同时,在纸板与薄膜非等长覆合的情况下,其需要特殊的设备进行薄膜的延长以及覆合,例如我司研究并已经申请的申请号:CN2022104968069、CN2022102505062、CN2022205952792等专利申请,均是为了实现薄膜延长并是薄膜和纸板进行非等长覆合,如此工艺性复杂且设备成本高,无形中提高了生产和制造的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薄膜包装内衬100。图2a表示本申请薄膜与纸板覆合时的状态图;图2b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a中的薄膜和纸板折叠后示意图;图2c为图2b中的薄膜和纸板折叠后的示意图;图2d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内衬折后完成后的状态图;图2e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内衬中放入产品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至图2e所示,本申请中的薄膜包装内衬100包括第二纸板10a和第二薄膜20a,第二纸板10a包括底板11a、第一折板12a和第二折板13a;底板11a主要用于承载产品。第一折板12a连接在底板11a的一侧,第二折板13a连接在第一折板12a远离底板11a的一侧,其中第一折板12a能够相对底板11a往朝向第二薄膜20a的一侧折叠,第二折板13a能够相对第一折板12a朝向薄膜方向折叠,第二薄膜20a的一端覆合于第二纸板10a。如图2b所示,第一折板12a相对底板11a进行折叠;如图2c所示,第二折板13a相对第一折板12a进行一次折叠;如图2d所示,第二折板13a相对第一折板12a再次进行折叠,而经过此次折叠,原本位于第一折板12a和第二折板13a处的薄膜会补充到底板11a处,从而使得底板11a处的薄膜长度边长,即延长了底板11a处的薄膜。如图2e可知,底板11a处的薄膜长度是决定了该薄膜包装内衬100的包装高度,而通过上述方式,实现将其他部分处的薄膜给补充至底板11a处,从而达到底板11a处薄膜的延长,进而以提高该薄膜包装内衬100在原本薄膜与纸板覆合比例的情况下的适应性。特别是薄膜与纸板1:1时,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底板11a和底板11a处薄膜之间的非常等长比例,从而能够保证不同尺寸的产品。
同时,在本申请中,底板11a的尺寸大小会影响最终的底板11a与薄膜的比例。第一折板12a相对底板11a的折叠位置,会影响底板11a所承载产品的面积的大小。当第一折板12a相对靠近底板11a中心位置折叠时,此时被释放的薄膜也会更多,即补充到底板11a处的薄膜就会越多,此时底板11a处的薄膜也会更长,底板11a的薄膜长度与底板11a的比例也会更大。但此时,底板11a所承载产品的面积也会变小,此时适合细且高的产品。反之,当第一折板12a相对远离底板11a中心位置折叠时,此时被释放的薄膜相对会变少,即补充到底板11a处的薄膜就变少,此时底板11a处的薄膜也会相对短,底板11a的薄膜长度与底板11a的比例也会较小,但与原有的底板11a处的薄膜与底板11a的比例还是大的。但此时,底板11a所承载产品的面积也会大,此时适合较为扁平且有一定高的产品。
以上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100的产品原理性的结构阐述,其具体的结构由本申请下文继续进行详细的阐述。
如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薄膜包装内衬100,该薄膜包装内衬100用以包装诸如摄像产品、存储产品等各类需要包装的产品。
如图3和图4所示,薄膜包装内衬100包括纸板101以及薄膜1,薄膜1可以为弹性薄膜,以使薄膜1拉伸后具备张紧力并将产品定位,薄膜1与纸板101等长覆膜,并与纸板101之间形成能够包装产品的容置空间104。纸板101通过折叠以改变容置空间104的大小,从而在薄膜1与纸板等长覆膜情况下使得薄膜1具有更好的适配性,突破定制粘贴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具有较优的生产性。在这里,薄膜1与纸板101等长覆膜指的是,薄膜1的长度与纸板的长度相等;当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薄膜1与纸板101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等长,也可以有些许偏差,在此不作详细限定。
具体地,纸板101(对应上述第二纸板10a)包括主板2(对应上述底板11a)、第一板31(对应第一折板12a)、第二板32(对应第二折板13a)。薄膜包装内衬100具有扩充状态和张紧状态;第一板31设于主板2的一侧并与主板2之间形成第一折线41,且第一板31能够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主板2折叠,第二板32连接于第一板31远离主板2的一侧,并与第一板31之间形成第二折线42,且第二板32能够沿着第二折线42相对第一板31折叠;薄膜1(对应上述第二薄膜20a)的两端分别覆合于主板2远离第一板31的一侧和第二板32。
薄膜包装内衬100具有张紧状态和扩充状态。当薄膜包装内衬100处于张紧状态时,如图5所示,第二板32能够沿着第二折线42相对主板2背离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如图6所示,第一板31能够带着折叠后的第二板32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主板2背离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且使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同时张紧薄膜1从而使得位于该容置空间104内的产品被定位,如此也可以适配尺寸较小(高度)的产品。
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如图10所示,第一板31能够带着第二板32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如图11所示,第二板32能够沿着第二折线42相对第一板31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并与第一板31之间形成释放间隙12(如图12所示),位于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处的薄膜1经过释放间隙12被释放并补充至主板2处,以使主板2处的薄膜1长度被延伸,如此在主板2处形成非等长的薄膜,也就是说容置空间104被扩大,从而可以适配尺寸更大的产品。也就是,如图4和图13所示,主板2的长度L1,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未折叠前,主板2处的薄膜长度为L2,第一板31处的薄膜为L3,第二板32处的薄膜长度为L4。在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未折叠前,此时L1=L2。当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折叠后,主板2的长度L1未变,但位于第一板31处的薄膜,第二板32处的薄膜会补充至主板2处,即此时,主板2处的薄膜实际部分的长度等于L2+L3+L4之和。如此在主板2处形成与主板2非等长的薄膜,也就是说容置空间104被扩大,从而可以适配尺寸更大的产品。有效地提高了本申请中薄膜包装内衬100的适配性,同时突破定制粘贴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具有较优的生产性。如此,在薄膜1和纸板101等长覆膜的情况下实现对不同大小产品的包装,有效地提高了本申请中薄膜包装内衬100的适配性,同时突破定制粘贴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具有较优的生产性。
如图3所示,主板2呈长方形,以图1视角为基准,沿着主板2的宽度方向,定义为主板2的两侧;沿着主板2的长度方向(如图4中的X方向),定义主板的两端。第一板31位于主板2的一侧。当然,主板2的形状也不限于长方形,其还可以为椭圆形、正方形等,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保证需求进行设置。
第一折线41、第二折线42均被配置为折痕,第一折线41、第二折线42均沿着主板2的长度方向((如图4中的X方向))延伸,并且第一折线41和第二折线42平行设置。如此,使得第一板31、第二板32在分别相对第一折线41、第二折线42折叠后的两端能够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更好的第二板32能够更好挤压薄膜1。
如图3所示,第一板31具有往主板2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部91;其中,当薄膜包装内衬100处于扩充状态时,第一板31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并使第一支撑部91往主板2背离薄膜1的一侧突出设置,从而对主板2进行支撑,以使主板2上相对远离其支撑面。同时,支撑起来的主板2与支撑面之间也形成相应的缓冲间隙,从而形成对产品的保护。
其中,第一支撑部91与第二板32设为一体式。如此,在便于加工的同时,可以提高第一支撑部91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以实现对折叠后的薄膜包装内衬100整体作支撑。
如图3所示,纸板101还包括第三板51以及第四板52,第三板51设于主板2的另一侧并与主板2之间形成第三折线61,第三板51能够沿着第三折线61折叠,且与第一板31的折叠方式同步,也即第三板51的折叠方向与第一板31的折叠方向一致。第四板52连接于第三板51远离主板2的一侧,并与第三板51之间形成第四折线62,第四板52能够沿着第四折线62折叠,且与第二板32的折叠方式同步,也即第四板52的折叠方向与第二板32的折叠方向一致;其中,薄膜1的两端分别覆合于第二板32和第四板52上。如此,在包装产品时,纸板101两侧分别可以实现对薄膜1的释放或者对薄膜的收紧,即可以释放更多的薄膜1或者使薄膜1收的更紧,从而使得该薄膜包装内衬100能够适应更大产品尺寸的变化,进一步提高该薄膜包装内衬100的适应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板51与第一板31以主板2的中心为对称点,对称设置在主板2的两侧;同样,第四板52和第二板32也是以主板2的中心为对称点,对称设置在主板的两侧。第三板51和第一板31的结构相同,第四板52与第二板32的结构也相同,如此可以保证主板2两侧对于薄膜1的收紧力一致。
同时,第三折线61、第四折线62均被配置为折痕,第三折线61、第四折线62均沿着主板2的长度方向(如图4中的X方向)延伸,并且第一折线41和第二折线42平行设置。如此,使得第三板51、第四板52在分别相对第三折线61、第四折线62折叠后的两端能够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更好的第二板32能够更好挤压薄膜1。
如图3所示,第三板51也具有往主板2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部91;从而,在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第三板51上的第一支撑部91和第一板上的第一支撑部91分别位于主板2的两侧,以形成对主板2稳定的支撑。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91与第四板52设为一体式。如此,在便于加工的同时,可以提高第一支撑部91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以实现对折叠后的薄膜包装内衬100整体作支撑。
如图3所示,薄膜包装内衬100还包括侧板单元7,侧板单元7连接于主板2的一端并与主板2之间形成第五折线83;其中,侧板单元7能够沿着第五折线83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面的方向折叠,并至少与主板2、第一板31或者第二板32中的之一配合,从而实现对第一板31或者第二板32位置的定位,和/或实现包装产品的保护。
在一实施例中,侧板单元7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侧板单元7布设于主板2的两端;并且,每个侧板单元7与纸板101之间均形成第五折线83,从而使得位于主板2两端的侧板单元7分别能够沿着第五折线83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面的方向折叠。如此,对主板2两端的第一板31或者第二板32位置的均定位,以提高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折叠后的稳定性;和/或,实现对包装产品的多方位的保护。
进一步地,沿着纸板101的长度方向(如图4中的X方向),侧板单元7的宽度大于主板2的宽度,以使侧板单元7的部分能够沿着纸板101的长度方向突出主板2。如此,在侧板单元7相对主板2折叠后,其能够有部分突出主板2的两侧,从而实现对主板2的两端进行保护。
如图3所示,侧板单元7包括第一侧板71和第二侧板72,第一侧板71与主板2连接并与主板2之间形成上述的第五折线83,且第一侧板71能够沿着第五折线83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面方向折叠。第二侧板72与第一侧板71连接且与第二侧板72之间形成第六折线84,且第二侧板72能够沿着第六折线84相对第一侧板71朝向薄膜1一面方向折叠。如此,当薄膜包装内衬100处于扩充状态时,折叠后的第二侧板72能够与第一板31、第二板32连接,从而实现对折叠后的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的定位;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折叠后的第二侧板72能够与主板2连接。
如图3所示,第一板31上开设第二孔33,第二孔33穿过第二折线42并延伸至第二板32;第二侧板7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721;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折叠第二侧板72以带动第一连接部721连接于第二孔33内,从而实现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的同时定位。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孔33为条形孔。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由于第二孔33横跨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故在第二板32相对第一板31折叠后,第二孔33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卡槽。第一连接部721可以设置为槽或凸起,在第二侧板72折叠后,第一连接部721被带动至第二孔33处,并卡入第二孔33所形成的卡槽内,即实现第二侧板72同时与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的连接。
同样,在第三板51也上开设有上述第二孔33,位于第三板51的第二孔33穿过第六折线84并沿伸至第四板52上。如此,在第四板52相对第三板51折叠后,在主板2的另一侧也会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卡槽。在第二侧板72折叠后,位于第二侧板72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部721分别对应地卡入位于主板2两侧的第二孔33内,从而实现对第一板31、第二板32、第三板51以及第四板52的同时定位,进而使折叠后板构成整体,提高整体结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4、图15所示,主板2上开设第一孔21,第二侧板7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721。第一连接部721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设置槽或者凸起,其能够随着第二侧板72的折叠卡入第二孔33内;其中另一部分设置为凸起,在其能够随着第二侧板72的折叠卡入第一孔21内。如此,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可以实现第二侧板72同时与第一板31、第二板32以及主板2的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主板2上开设第一孔21,第二侧板7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721;与上述实施例方式不同的是,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由于第一板31、第二板32是往背离薄膜1的方向折叠。如此,第二孔33就被空闲,此时折叠第二侧板72以带动第一连接部721连接于第一孔21内。
如图3所示,侧板单元7还包括第三侧板73,第六折线84包括第一子折线81和第二子折线82,第三侧板73位于第一侧板71和第二侧板72之间,并分别与第一侧板71和第二侧板72连接;第一子折线81形成于第三侧板73与第一侧板71之间,第二子折线82形成于第三侧板73与第二侧板72之间;其中,第三侧板73能够沿着第一子折线81相对第一侧板71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第二侧板72能够沿着第二子折线82相对第三侧板73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并与第一侧板71之间形成保护间隙11,从而通过保护间隙11将主板2的端部与外部之间互相隔离,避免主板2端部在受力过程中,损坏所包装的产品。
作为优选地,第一子折线81与第二子折线82互相平行设置且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折线81与第二子折线82之间间隙的大小决定着保护间隙11的大小。因此,保护间隙11实际需求设定后,可以根据该需求来调整第一子折线81和/或第二子折线82的位置,以使能够更好的保护产品。
进一步的,第三侧板73、第一侧板71、第二侧板72三者之间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如此在便于加工的同时,也提高折叠后的侧板单元7整体的结构强度。
如图3、图10所示,薄膜包装内衬还包括定位板102,定位板102设于第一侧板71和主板2之间;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定位板102能够沿着第五折线83相对主板2往背离薄膜1的一侧折叠,并与折叠后的第一板31形成配合。
具体地,定位板102上设有第二连接部103,当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均是相对主板2朝向背离薄膜1的方向折叠,以收紧薄膜1。在该状态下,折叠后的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之间定位间隙34。定位板102相对主板2朝向背离薄膜1的方向折叠后,第二连接部103能够插入至该定位间隙34内,从而实现对折后的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的定位。
相对应的,位于主板2另一侧的第三板51和第四板52在折叠后也会形成该定位间隙34,折叠后的定位板102能够同时插入位于主板2两侧的定位间隙34内,如此也实现对第三板51和第四板52定位。
如图3、图15所示,进一步地,定位板102靠近主板2的侧还设有第二支撑部92,第二支撑部92在定位板102相对主板2折叠后,第二支撑部92是往主板2背离薄膜1的差一面突出,从而实现对主板2的支撑,以使主板2上相对远离其支撑面。
其中,第二支撑部92与定位板102设为一体式。如此,在便于加工的同时,可以提高第二支撑部92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以实现对折叠后的薄膜包装内衬100整体作支撑。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薄膜包装内衬100的结构原理作整体阐述。
如图5-图9所示当薄膜包装内衬100处于张紧状态时,第二板32沿着第二折线42相对主板2朝背离薄膜1的一面方向折叠,以对薄膜1进行一次张紧;接着,第一板31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主板2朝背离薄膜1的一面方向折叠,以对薄膜1进行二次张紧,以将产品定位;同时,张紧的薄膜也可以使容置空间104被缩小,从而该薄膜包装内衬100能够适应尺寸较小的产品。同样,若设置有第三板51和第四板52,可以将第三板51和第四板52分别以对应的第一板31、第二板32相同的方式进行折叠,从而使得主板2的两侧的薄膜分别得到张紧,使得产品的定位更加稳定;同时,容置空间104的大小得到进一步的缩小,以能够适应尺寸更小的产品。接着,第一侧板71沿着第五折线83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的一面方向折叠,第二侧板72沿着第六折线84相对第一侧板71朝向薄膜1的一面方向折叠,并使第一连接部721插入对应的第一孔21内。如此,完成整个薄膜包装内衬100对产品的包装和定位。
如图11-图15所示当薄膜包装内衬100处于张紧状态时,第一板31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第二板32沿着第二折线42相对第一板31朝向薄膜1的一面方向折叠;折叠后的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之间间隙设置以形成释放间隙,从而使得位于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之间的薄膜1被释放并补充至主板2处,从而使得主板2处的薄膜被延长,如此实现主板2处的薄膜与主板之间形成非等长状态,也即扩充了容置空间104,使得该容置空间104可以适配尺寸更大的产品。同样,若设置有第三板51和第四板52,可以将第三板51和第四板52分别以对应的第一板31、第二板32相同的方式进行折叠,从而使得主板2的两侧的薄膜1分别得到释放,从而主板2两侧的薄膜分别补充至主板2处,使得主板2处的薄膜得到进一步的延长,也即容置空间104被进一步扩大。接着,第一侧板71沿着第五折线83相对主板2朝向薄膜1的一面方向折叠,第二侧板72沿着第六折线84相对第一侧板71朝向薄膜1的一面方向折叠,并使第一连接部721插入对应的第一孔21、第二孔33内。如此,完成整个薄膜包装内衬100对产品的包装。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装装置,该包装装置包括上述的该薄膜包装内衬10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包括纸板(101)以及薄膜(1),所述薄膜(1)与所述纸板(101)之间等长覆膜并与所述纸板(101)之间形成能够定位产品的容置空间(104);
其特征在于,所述纸板(101)至少包括主板(2)、第一板(31)、第二板(32),所述第一板(31)设于所述主板(2)的一侧并与所述主板(2)之间形成第一折线(41),所述第二板(32)连接于所述第一板(31)远离所述主板(2)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板(31)之间形成第二折线(42),所述薄膜(1)的两端分别覆合于所述主板(2)远离所述第一板(31)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板(32);
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具有扩充状态和张紧状态;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所述第二板(32)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折线(42)相对所述主板(2)背离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一板(31)能够带着折叠后的所述第二板(32)沿着所述第一折线(41)相对所述主板(2)背离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且使所述第一板(31)和所述第二板(32)同时张紧所述薄膜(1);
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所述第一板(31)能够带着所述第二板(32)沿着所述第一折线(41)相对所述主板(2)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二板(32)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折线(42)相对所述第一板(31)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且所述第二板(32)与所述第一板(31)之间形成释放间隙(12);位于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处的薄膜(1)经过所述释放间隙(12)被释放并补充至所述主板(2)处,使得主板(2)处的薄膜(1)长度被延伸,以使所述主板(2)处的薄膜长度大于所述主板(2)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纸板(101)还包括:
第三板(51),设于所述主板(2)的另一侧并与所述主板(2)之间形成第三折线(61),所述第三板(51)能够沿着第三折线(61)折叠,且与所述第一板(31)的折叠方式同步;
第四板(52),连接于所述第三板(51)远离所述主板(2)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三板(51)之间形成第四折线(62),所述第四板(52)能够沿着第四折线(62)折叠,且与所述第二板(32)的折叠方式同步;
其中,所述薄膜(1)的两端分别覆合于所述第二板(32)和所述第四板(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31)具有往所述主板(2)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部(91);
其中,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所述第一板(31)沿着第一折线(41)相对所述主板(2)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并使所述第一支撑部(91)往所述主板(2)背离所述薄膜(1)的一侧突出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包装内衬还包括侧板单元(7),所述侧板单元(7)连接于所述主板(2)的一端并与所述主板(2)之间形成第五折线(83);
其中,所述侧板单元(7)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折线(83)相对所述主板(2)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的方向折叠,以至少与所述主板(2)、所述第一板(31)或者所述第二板(32)中的之一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单元(7)包括第一侧板(71)和第二侧板(72),所述第一侧板(71)与所述主板(2)连接并与所述主板(2)之间形成所述第五折线(83),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折线(83)相对所述主板(2)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二侧板(72)与所述第一侧板(71)连接且与所述第二侧板(72)之间形成第六折线(84),并能够沿着所述第六折线(84)相对所述第一侧板(71)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
其中,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折叠后的所述第二侧板(72)能够与所述第一板(31)、所述第二板(32)连接;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折叠后的所述第二侧板(72)能够与所述主板(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31)上开设第二孔(33),所述第二孔(33)穿过所述第二折线(42)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板(32);所述第二侧板(7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721);
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扩充状态时,折叠所述第二侧板(72),以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721)连接于所述第二孔(33)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2)上开设第一孔(21),所述第二侧板(7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721);
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折叠所述第二侧板(72),以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721)连接于所述第一孔(21)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单元(7)的数量包括两个,且两个所述侧板单元(7)布设于所述主板(2)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纸板(101)的长度方向,所述侧板单元(7)的宽度大于所述主板(2)的宽度,以使所述侧板单元(7)的部分能够沿着所述纸板(101)的长度方向突出所述主板(2)。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单元(7)还包括第三侧板(73),所述第六折线(84)包括第一子折线(81)和第二子折线(82),所述第三侧板(73)位于所述第一侧板(71)和所述第二侧板(72)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71)和所述第二侧板(72)连接;所述第一子折线(81)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73)与所述第一侧板(71)之间,所述第二子折线(82)形成于所述第三侧板(73)与所述第二侧板(72)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侧板(73)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子折线(81)相对所述第一侧板(71)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所述第二侧板(72)能够沿着所述第二子折线(82)相对所述第三侧板(73)朝向所述薄膜(1)一侧方向折叠,并与所述第一侧板(71)之间形成保护间隙(11)。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包装内衬还包括定位板(102),所述定位板(102)设于所述第一侧板(71)和所述主板(2)之间;
当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处于张紧状态时,所述定位板(102)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折线(83)相对所述主板(2)往背离所述薄膜(1)的一侧折叠,并与折叠后的所述第一板(31)、第二板形成配合。
12.一种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
CN202310027547.XA 2023-01-09 2023-01-09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Active CN1157438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27547.XA CN115743834B (zh) 2023-01-09 2023-01-09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27547.XA CN115743834B (zh) 2023-01-09 2023-01-09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3834A true CN115743834A (zh) 2023-03-07
CN115743834B CN115743834B (zh) 2023-04-25

Family

ID=85348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27547.XA Active CN115743834B (zh) 2023-01-09 2023-01-09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4383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13697A1 (fr) * 1987-04-10 1988-10-14 Nicollet Hugues Sa Emballage formant presentoir en carton, carton ondule, ou autre materiau en feuille, en particulier pour verres, et flans correspondants
JP2015078008A (ja) * 2013-10-18 2015-04-23 株式会社日立システムズ 電子機器用包装体
US20150314936A1 (en) * 2012-08-27 2015-11-05 Steven Michael Stack, JR. Packaging article and method
CN210618774U (zh) * 2019-09-30 2020-05-2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及包装盒
CN111572888A (zh) * 2019-09-30 2020-08-25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包装内衬的包装方法
CN218022713U (zh) * 2022-06-22 2022-12-13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内衬组件及包装盒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13697A1 (fr) * 1987-04-10 1988-10-14 Nicollet Hugues Sa Emballage formant presentoir en carton, carton ondule, ou autre materiau en feuille, en particulier pour verres, et flans correspondants
US20150314936A1 (en) * 2012-08-27 2015-11-05 Steven Michael Stack, JR. Packaging article and method
JP2015078008A (ja) * 2013-10-18 2015-04-23 株式会社日立システムズ 電子機器用包装体
CN210618774U (zh) * 2019-09-30 2020-05-2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及包装盒
CN111572888A (zh) * 2019-09-30 2020-08-25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包装内衬的包装方法
CN218022713U (zh) * 2022-06-22 2022-12-13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内衬组件及包装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3834B (zh) 202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28333B2 (ja) 保持パッケージ
CN210618770U (zh) 薄膜防护包装内衬、内衬组件、包装盒及产品包装结构
CN107352111B (zh) 一种旋转开箱折纸包装结构
US20170355499A1 (en) Tube packaging box
CN115743834A (zh)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JPH09142449A (ja) 仕切付箱
TW200900334A (en) Package structur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module having fastened pieces
CN115872023B (zh) 薄膜包装内衬及其包装装置
JP2011111205A (ja) 物品運送用梱包具
CN216612365U (zh) 一种包装内衬、包装组件及产品套装
CN109878852A (zh) 包装用箱体
JP6250761B1 (ja) 梱包用緩衝材
CN213057875U (zh) 一种缓冲纸槽
CN210761749U (zh) 产品包装盒及其缓冲内卡
CN210503684U (zh) 可变形薄膜防护内衬
CN219215745U (zh) 能形成盒体结构的内衬、薄膜包装及薄膜包装组件
CN215624020U (zh) 裹包卡纸结构
US20140061085A1 (en) Retention packaging structure
US20140166536A1 (en) Packaging structure
CN216402104U (zh) 包装防护内衬和包装盒
CN210365165U (zh) 包装盒及包装盒的展开板
CN219155284U (zh) 一种托盘式折叠蜂巢包装箱
CN216187631U (zh) 一种用于折叠显示模组的包装带及包装结构
CN116969040A (zh) 包装结构及包装系统
CN215476543U (zh) 一种用于纸箱的底托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