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87690U - 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87690U CN217987690U CN202221540473.7U CN202221540473U CN217987690U CN 217987690 U CN217987690 U CN 217987690U CN 202221540473 U CN202221540473 U CN 202221540473U CN 217987690 U CN217987690 U CN 2179876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opening
- elastic sheet
- vertebral body
- pedicle scre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套管,用于套设在第一椎弓根螺钉外部;提拉管,用于与第一套管内的第一椎弓根螺钉的钉尾连接;第二套管,用于套设在与第一椎弓根螺钉相邻的第二椎弓根螺钉外部;间距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间距,包括:撑开杆,其与脊柱长度方向平行;第一连接件,其连接第一套管和撑开杆;第二连接件,其连接第二套管和撑开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至少一个能够沿撑开杆的长度方向移动,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能够相对撑开杆保持固定的同时将相邻的两椎体撑开预设距离。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相邻椎体间同时撑开、提拉复位,避免破坏周围软组织,恢复患者最佳的生理曲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寰枢椎脱位是指先天畸形、创伤、退变、肿瘤、感染炎症和手术等因素造成的寰椎与枢椎第一和第二颈椎骨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发生关节功能障碍和\或神经压迫的病理改变。其中撑开提拉复位寰枢椎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症状的恢复情况,因此撑开提拉复位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目前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手术是寰枢椎融合术,把寰椎和枢椎连接或融合在一起。融合手术通常需要采用骨移植来促进融合。将获得的骨组织填充到融合器产品中放置在寰椎、枢椎之间,使得它们“融合”在一起。借助植入在椎体上的钉棒系统,植骨将取代在手术中被完全移除的椎间盘。寰枢椎融合术是脊柱病常见的治疗方法。
具体为:将合适规格的椎弓根螺钉植入到寰枢椎上,调节杆放到椎弓根螺钉U型口中,压钉选入U型口上的螺纹但不完全锁紧,及椎弓根螺钉带动相应的椎体于连接棒上滑动,随后通过椎体撑开器相对撑开椎弓根螺钉,带动寰枢椎于连接棒上滑动到合适的位置后,把装有自体骨或异体骨的寰枢椎融合器插入到椎间隙中,最终锁紧压钉使整套钉棒系统牢靠固定;
目前借助椎体撑开器实现钉棒系统融合术在寰枢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现有寰枢椎椎间融合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点需要改进与提高。首先,在实现寰枢椎椎体撑开功能时,前提要先植入连接棒,让植入到椎体的椎弓根螺钉有相对远离的方向性,但植入融合器时由于颈部原有的操作空间就比较窄小,连接棒的植入占有了很大一部分的植入融合器的空间,医生只能从斜侧操作,但周边神经根的聚集大大增大了手术风险;其次,通常寰椎脱位需要在枢椎或枕骨植入椎弓根螺钉作为支点,上连接棒后借助器械提拉,但由于操作空间的局限性比较大,提拉效果往往不如预期的那么理想。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及降低手术风险,亟需一种新型寰枢椎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包括:
第一套管,用于套设在第一椎弓根螺钉外部;
提拉管,用于与所述第一套管内的第一椎弓根螺钉的钉尾连接;
第二套管,用于套设在与所述第一椎弓根螺钉相邻的第二椎弓根螺钉外部;
间距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的间距,包括:
撑开杆,其与脊柱长度方向平行;
第一连接件,其连接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撑开杆;
第二连接件,其连接所述第二套管和所述撑开杆;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至少一个能够沿所述撑开杆的长度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相对所述撑开杆保持固定的同时将相邻的两椎体撑开预设距离。
作为上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套管为圆柱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套管下端内内壁设有防旋凸起,所述防旋凸起用于与第一椎弓根螺钉的钉尾的侧面开口端相贴合。
作为上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套管的下端设有两个相对的U型开口,用于与钉棒系统的连接棒配合。
作为上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提拉管内设有内螺纹,与所述第一椎弓根螺钉的钉尾的外螺纹连接。
作为上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套管包括连接套以及从所述连接套上边缘延伸出的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相对设置,所述连接套下端设有与钉棒系统的连接棒配合的两个相对的槽口,两个所述槽口排布方向与两个所述弹片的排布方向在空间上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下方的所述连接套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二椎弓根螺钉连接的凸台。
作为上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之间形成两个相对的间隔,每个间隔均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呈V字形且由所述第二套管顶部渐缩至中下部,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下方且呈拱形,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通过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
作为上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开口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弹片侧面的第一支撑凸块和所述第二弹片侧面的第二支撑凸块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支撑凸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凸块分别呈矩形和三角形。
作为上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弹片上固定有套管环,所述第一弹片穿设在所述套管环内并且能够在所述套管环内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弹片。
作为上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撑开杆上设置有齿条,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与所述撑开杆滑动连接的滑块,所述滑块上设有齿轮和锁紧件,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锁紧件用于限制所述滑块相对所述撑开杆移动。
作为上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锁紧件与所述滑块转动连接,包括按压端和限位端,所述按压端设置在所述滑块外侧,所述按压端与所述滑块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限位端上设有限位卡块与所述齿条相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由于设置了撑开杆,医生能够在植入连接棒之前实现相邻椎体间同时撑开、提拉复位,植入融合器时的操作空间变大,避免破坏周围软组织,这样在临床使用中既恢复患者最佳的生理曲线,又可以节省手术操作时间,避免对患者进行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套管的第三开口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正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齿轮、齿条和锁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提拉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的第一椎弓根螺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套管;11、防旋凸起;2、第二套管;21、第一弹片;22、第二弹片;23、凸台;24、第一开口;25、第二开口;26、槽口;27、第一支撑凸块;28、第二支撑凸块;29、套管环;3、滑块;4、旋钮;5、锁紧件;51、按压端;52、弹性件;53、限位端;6、撑开杆;7、第一连接件;8、第二连接件;9、提拉管;10、第一椎弓根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该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包括第一套管1、提拉管9、第二套管2和间距调节装置。其中,第一套管1用于套设在第一椎弓根螺钉10外部。提拉管9用于与第一套管1内的第一椎弓根螺钉10的钉尾连接。第二套管2用于套设在与第一椎弓根螺钉10相邻的第二椎弓根螺钉外部。间距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的间距,间距调节装置包括撑开杆6、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撑开杆6与脊柱长度方向平行,第一连接件7连接第一套管1和撑开杆6,第二连接件8连接第二套管2和撑开杆6,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中至少一个能够沿撑开杆6的长度方向移动,且第一连接件7和第二连接件8能够相对撑开杆6保持固定的同时将相邻的两椎体撑开预设距离。
本实施方式中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由于设置了撑开杆6和提拉管9,医生能够在植入连接棒之前实现相邻椎体间同时撑开、提拉复位,植入融合器时的操作空间变大,避免破坏周围软组织,这样在临床使用中既恢复患者最佳的生理曲线,又可以节省手术操作时间,避免对患者进行二次伤害。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套管1为圆柱中空结构,第一套管1下端的内壁设有防旋凸起11,防旋凸起11用于与第一椎弓根螺钉10的钉尾的侧面开口端相贴合,能够防止第一椎弓根螺钉10相对第一套管1旋转,提拉管9可以更易连接到第一椎弓根螺钉10。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提拉管9内设有内螺纹,与第一椎弓根螺钉10的钉尾的外螺纹连接,由于第一椎弓根螺钉10无法旋转,通过转动提拉管9,第一椎弓根螺钉10能够相对提拉管9轴向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带动椎体的向上提拉。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套管1的下端设有两个相对的U型开口,用于与钉棒系统的连接棒配合。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套管2包括连接套以及从连接套上边缘延伸出的第一弹片21和第二弹片22,第一弹片21和第二弹片22相对设置,连接套下端设有与钉棒系统的连接棒配合的两个相对的槽口26,两个槽口26排布方向与两个弹片的排布方向在空间上相互垂直,第一弹片21和第二弹片22下方的连接套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二椎弓根螺钉连接的凸台23。第一弹片21和第二弹片22上端的相互靠近能够带动连接套的两个槽口26之间的两个间隔的壁相互远离,并且能够套在第二椎弓根螺钉的外部,凸台23能够卡入第二椎弓根螺钉的钉尾外表面的凹槽内实现连接。
第一弹片21和第二弹片22之间形成两个相对的间隔,每个间隔均包括第一开口24、第二开口25和第三开口。第一开口24呈V字形,且由第二套管2顶部渐缩至中下部。第二开口25位于第一开口24下方且呈拱形,该第二开口25的中部朝第二套管的顶部方向拱起。第一开口24和第二开口25之间通过第三开口相连通,具体地,第三开口连接在第一开口24的底部和第二开口25的中部。
其中,第三开口被配置为第一弹片21侧面的第一支撑凸块27和第二弹片22侧面的第二支撑凸块28之间的间隙,第一支撑凸块27和第二支撑凸块28分别呈矩形和三角形。
第二弹片22上固定有套管环29,第一弹片21穿设在套管环29内并且第一弹片21的上部能够在套管环29内靠近或远离第二弹片22。通过按压第一弹片21的上部,使得第一弹片21上部靠近第二弹片22的上部,第三开口处第一支撑凸块27接触第二支撑凸块28的顶点,从而第一弹片21以第二支撑凸块28的顶点为支点进行转动,由于第二开口25和槽口26的设置,连接套上两个间隔的壁之间相对远离,能够实现第二套管2套设并连接在第二椎弓根螺钉。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撑开杆6上设置有齿条,第二连接件8包括与撑开杆滑动连接的滑块3,滑块3上设有齿轮和锁紧件5,齿轮与齿条啮合,齿轮连接有旋钮4,旋钮4伸出滑块3,旋动旋钮4能够使得齿轮沿齿条移动,从而带动滑块3相对撑开杆6沿撑开杆6的长度方向移动。锁紧件5用于限制滑块3相对撑开杆6移动,具体地,锁紧件5与滑块3转动连接,包括按压端51和限位端53,按压端51设置在滑块3外侧,按压端51与滑块3通过弹性件52连接,限位端53上设有限位卡块与齿条相啮合,从而限制了滑块3的移动。当下压按压端51,弹性件52被压缩,限位端53脱离齿条,滑块3则能够通过齿轮的转动实现移动。
撑开杆6和第一连接件7之间为固定连接,可以采用焊接或者采用紧固件锁紧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应用在寰枢椎部位的具体操作如下:如图1-7所示,将合适规格的第一椎弓根螺钉10、第二椎弓根螺钉分别植入到寰椎和枢椎上,按压第一弹片21和第二弹片22的上端,第一开口24上端逐步减小,第一支撑凸块27和第二支撑凸块28相互接触成为第一弹片21的力矩支点,第二开口25变形使得槽口26张开一定距离,连接套套在第二椎弓根螺钉上,使凸台23嵌套在第二尾椎弓根螺钉的钉尾外表面的凹槽内;第一椎弓根螺钉10套入第一套管1内,提拉管9从第一套管1上端插入,并与第一椎弓根螺钉10通过内外螺纹配合连接,根据临床医生对于患者的治疗需求,通过转动提拉管9实现寰椎的向上提拉,将第二椎弓根螺钉和第一椎弓根螺钉10分别与第二套管2以及第一套管1固定连接后,旋转旋钮4,第二连接件8沿撑开杆6的长度方向移动,实现寰椎和枢椎的相对撑开,锁紧件5由弹性件52支撑,在不按压按压端51时,限位端53与齿条配合保持撑开状态,寰椎和枢椎相对撑开并提拉到正常生理曲线后,把装有自体骨或异体骨的寰枢椎融合器插入到椎间隙中,随后将连接棒穿入第一椎弓根螺钉10的U型口以及第二椎弓根螺钉的槽口26中,压钉将连接棒及椎弓根螺钉进行锁紧,使整套钉棒系统牢靠固定以达到患者恢复最佳生理曲线的目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套管(1),用于套设在第一椎弓根螺钉(10)外部;
提拉管(9),用于与所述第一套管(1)内的第一椎弓根螺钉(10)的钉尾连接;
第二套管(2),用于套设在与所述第一椎弓根螺钉(10)相邻的第二椎弓根螺钉外部;
间距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套管(1)和所述第二套管(2)的间距,包括:
撑开杆(6),其与脊柱长度方向平行;
第一连接件(7),其连接所述第一套管(1)和所述撑开杆(6);
第二连接件(8),其连接所述第二套管(2)和所述撑开杆(6);
所述第一连接件(7)和所述第二连接件(8)中至少一个能够沿所述撑开杆(6)的长度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连接件(7)和所述第二连接件(8)能够相对所述撑开杆(6)保持固定的同时将相邻的两椎体撑开预设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1)为圆柱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套管(1)下端内内壁设有防旋凸起(11),所述防旋凸起(11)用于与第一椎弓根螺钉(10)的钉尾的侧面开口端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1)的下端设有两个相对的U型开口,用于与钉棒系统的连接棒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管(9)内设有内螺纹,与所述第一椎弓根螺钉(10)的钉尾的外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2)包括连接套以及从所述连接套上边缘延伸出的第一弹片(21)和第二弹片(22),所述第一弹片(21)和所述第二弹片(22)相对设置,所述连接套下端设有与钉棒系统的连接棒配合的两个相对的槽口(26),两个所述槽口(26)排布方向与两个所述弹片的排布方向在空间上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弹片(21)和所述第二弹片(22)下方的所述连接套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二椎弓根螺钉连接的凸台(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21)和第二弹片(22)之间形成两个相对的间隔,每个间隔均包括第一开口(24)、第二开口(25)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开口(24)呈V字形且由所述第二套管(2)顶部渐缩至中下部,所述第二开口(25)位于所述第一开口(24)下方且呈拱形,所述第一开口(24)和所述第二开口(25)之间通过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弹片(21)侧面的第一支撑凸块(27)和所述第二弹片(22)侧面的第二支撑凸块(28)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支撑凸块(27)和所述第二支撑凸块(28)分别呈矩形和三角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片(22)上固定有套管环(29),所述第一弹片(21)穿设在所述套管环(29)内并且所述第一弹片(21)的上部能够在所述套管环(29)内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弹片(22)。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杆(6)上设置有齿条,所述第二连接件(8)包括与所述撑开杆滑动连接的滑块(3),所述滑块(3)上设有齿轮和锁紧件(5),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锁紧件(5)用于限制所述滑块(3)相对所述撑开杆(6)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5)与所述滑块(3)转动连接,包括按压端(51)和限位端(53),所述按压端(51)设置在所述滑块(3)外侧,所述按压端(51)与所述滑块(3)通过弹性件(52)连接,所述限位端(53)上设有限位卡块与所述齿条相啮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40473.7U CN217987690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40473.7U CN217987690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87690U true CN217987690U (zh) | 2022-12-09 |
Family
ID=84293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540473.7U Active CN217987690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87690U (zh) |
-
2022
- 2022-06-20 CN CN202221540473.7U patent/CN21798769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78333B2 (en) | Active compression devices, methods of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use | |
US9480502B2 (en) | Expansion interspinous fixation device and method | |
EP2296569B1 (en) | Rod reduction device | |
US8926664B1 (en) | Laminoplasty fixaction devices | |
US7285134B2 (en) | Vertebral body replacement implant | |
CN103876865B (zh) | 可膨胀椎间融合器 | |
EP0966930A1 (en) | Vertebral body replacement | |
JP2009512520A (ja) | 脊椎に前方最小侵襲アプローチすることにより脊椎すべり症を治療する方法及び器具 | |
CN110290756A (zh) | 外科系统 | |
JP2010510853A (ja) | 整形外科用インプラント及び人工器官 | |
WO2013033532A1 (en) | Laminoplasty plates, systems, and devices, and methods relating to the same | |
CN204600639U (zh) | 一种复合颈椎椎骨内固定装置 | |
JP7025207B2 (ja) | 連接ロッド挿入体 | |
JP2022525009A (ja) | 横方向に拡張可能な最小侵襲性椎間ケージならびに挿入および抽出デバイス | |
CN210124878U (zh) | 一种经皮内镜下新型颈椎微创扩张式椎间融合器 | |
CN217987690U (zh) | 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 | |
CN209437431U (zh) | 椎体融合器 | |
CN115105184A (zh) | 椎体撑开提拉复位装置 | |
CN216221617U (zh) | 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 | |
CN103222889A (zh) | 植骨器及该植骨器的使用方法 | |
CN111529146A (zh) | 一种零切迹可调式人工椎体 | |
KR101851123B1 (ko) | 연장가능 로드장치 | |
CN212281786U (zh) | 一种零切迹可调式人工椎体 | |
CN217286193U (zh) |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及系统 | |
CN215018795U (zh) | 椎管扩大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