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83217U - 接触器组件和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组件和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83217U
CN217983217U CN202222067923.1U CN202222067923U CN217983217U CN 217983217 U CN217983217 U CN 217983217U CN 202222067923 U CN202222067923 U CN 202222067923U CN 217983217 U CN217983217 U CN 217983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or
insulator
contactor assembly
terminal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6792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勇
潘乔旭
董洪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SIP Ltd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SI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Tyc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SIP Ltd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6792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83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83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83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接触器组件和接触器。接触器组件包括:金属的内壳体,包括围成内腔的周壁和底壁以及朝外开放的顶部开口;接触器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的内绝缘体和固定到所述内绝缘体上的一对静端子;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口上并固定连接至所述内壳体,所述限位件将所述内绝缘体限制在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以防止所述内绝缘体由于内部气体压力的作用与所述内壳体分离。在本实用新型中,内绝缘体被固定连接至内壳体的限位件牢固地保持在内壳体中,使得内绝缘体不能与金属内壳分离,能够可靠地防止接触器发生爆裂。

Description

接触器组件和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组件和包括该接触器组件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为了满足更加舒适的使用体验以及与提升其与燃油车的竞争力,电动汽车需要不断提升充电速率和续航里程。使得电动汽车的电池电压与电池能量不断增加。但在极端短路电流发生的情况下,会造成更大的短路电流以及更长的短路电流的持续时间。因此,对于整个电路的总开关,主接触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承受电流更大,时间更长的短路电流后,外观依旧完好无损,不会出现接触器在承受过大能量后产生炸裂,爆开等极端情形,保证整体使用安全。
在现有技术中,接触器通常包括外壳、金属内壳、内绝缘体、静端子和动端子。金属内壳安装在外壳中,内绝缘体安装在金属内壳中,静端子固定到内绝缘体上,动端子可移动地设置在内绝缘体的容纳室中,以与静端子电接触。为了提高电绝缘性,通常在内绝缘体的容纳室中填充有绝缘气体,例如,惰性气体。在接触器发生短路时,电弧会加热绝缘气体,导致容纳室中的气压急剧升高,这会导致接触器发生爆炸,使得内绝缘体与金属内壳分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组件,包括:金属的内壳体,包括围成内腔的周壁和底壁以及朝外开放的顶部开口;接触器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的内绝缘体和固定到所述内绝缘体上的一对静端子;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口上并固定连接至所述内壳体,所述限位件将所述内绝缘体限制在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以防止所述内绝缘体由于内部气体压力的作用与所述内壳体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件被焊接、卡扣或螺纹连接到所述内壳体上,使得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内壳体成为不可分离的一体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部,沿所述内壳体的径向延伸并抵靠在所述内绝缘体的外表面上;和连接部,沿所述内壳体的轴向延伸并固定连接至所述内壳体的外壁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件包括沿所述内壳体的径向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抵靠在所述内绝缘体的外表面上并被焊接到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口处的端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件包括:顶板部,抵靠在所述内绝缘体的外表面上;和周缘部,固定连接到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口处的外壁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件的周缘部被焊接、卡扣或螺纹连接到所述内壳体的外壁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限位件的顶板部覆盖在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口上,并在所述顶板部上形成有允许静端子穿过的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内绝缘体形成有容纳室,所述一对静端子伸入到所述容纳室中;并且所述接触器组件还包括一个动端子,所述动端子容纳在所述内绝缘体的容纳室中,用于与所述一对静端子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组件还包括:充气管,固定到所述内绝缘体上并伸入到所述容纳室中,用于向所述容纳室中填充绝缘气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组件还包括:导磁隔板,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并将所述内腔分隔成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内绝缘体、所述静端子和所述动端子位于所述内壳体的上腔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组件还包括:绝缘底板,放置在所述导磁隔板的顶面上并安装到所述内绝缘体的容纳室的底部开口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组件还包括:驱动轴,设置所述述内壳体的下腔体中,且其上端穿过所述导磁隔板和所述绝缘底板并伸入到所述内绝缘体的容纳室中;支撑件,连接到所述驱动轴的上端;和第一弹簧,被设置在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动端子之间,使得所述动端子被浮动地支撑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驱动轴能够沿其轴向移动,以驱动所述动端子在与所述静端子接触的闭合位置和与所述静端子分离的断开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组件还包括:线圈骨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下腔体中;线圈,缠绕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外周面上;磁芯,连接到所述驱动轴的下端上并容纳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内部通孔中;和第二弹簧,套装在所述驱动轴上并被压缩在所述导磁隔板和所述磁芯之间。当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驱动轴和磁芯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以将所述动端子驱动到所述闭合位置;当所述线圈失电时,所述驱动轴和磁芯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以将所述动端子复位到所述断开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组件还包括:导磁套,安装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内部通孔中,并且所述磁芯被容纳在所述导磁套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组件还包括:线圈端子,固定到所述内绝缘体上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和线圈引线,与所述线圈端子连接,用于将所述线圈外接至外部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组件还包括:灭弧磁体,安装在所述内绝缘体的容纳室中,用于通过磁吹方式熄灭所述静端子和所述动端子之间的电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包括:前述接触器组件;和外壳,所述接触器组件被安装在所述外壳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还包括:绝缘端盖,安装在所述外壳的顶部开口上,所述一对静端子穿过所述绝缘端盖并从所述绝缘端盖中伸出,在所述绝缘端盖的外侧形成有凸起的隔离墙,所述隔离墙将所述一对静端子隔离开,以增加所述一对静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还包括:密封胶,填充在所述绝缘端盖和所述内绝缘体之间的空隙中,以密封所述外壳的顶部开口和将所述内绝缘体粘结至所述外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接触器还包括:导磁板,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底壁的外侧和所述外壳的底壁的内侧之间,用于构成所述接触器的导磁回路的一部分。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内绝缘体被固定连接至内壳体的限位件牢固地保持在内壳体中,使得内绝缘体不能与金属内壳分离,能够可靠地防止接触器发生爆裂。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轴向剖视图,其中未显示绝缘端盖和密封胶;
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组件的轴向剖视图;
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接触器组件,包括:金属的内壳体,包括围成内腔的周壁和底壁以及朝外开放的顶部开口;接触器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的内绝缘体和固定到所述内绝缘体上的一对静端子;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口上并固定连接至所述内壳体,所述限位件将所述内绝缘体限制在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以防止所述内绝缘体由于内部气体压力的作用与所述内壳体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接触器,包括:前述接触器组件;和外壳,所述接触器组件被安装在所述外壳中。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轴向剖视图;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的轴向剖视图,其中未显示绝缘端盖7和密封胶8;图4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组件的轴向剖视图;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接触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接触器组件和外壳6。接触器组件被安装在外壳6中。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公开接触器组件。该接触器组件包括:金属的内壳体1,接触器模块2、3和限位件5。金属的内壳体1包括围成内腔的周壁1a和底壁1b以及朝外开放的顶部开口。接触器模块2、3包括设置在内壳体1的内腔中的内绝缘体2和固定到内绝缘体2上的一对静端子3。限位件5设置在内壳体1的顶部开口上并固定连接至内壳体1。限位件5将用于保持静端子3的内绝缘体2限制在内壳体1的内腔中,以防止内绝缘体2由于内部气体压力的作用与内壳体1分离。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限位件5可以为金属。限位件5可以通过焊接、卡扣、螺纹连接或其他合适的方式被固定连接到内壳体1上,使得限位件5与内壳体1成为不可分离的一体件。这样,即使内壳体1的内部气体压力超过最大设定值,限位件5与内壳体1也不会分离,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接触器发生爆裂。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限位件5包括:顶板部50和周缘部51。顶板部50抵靠在内绝缘体2的外表面上。周缘部51固定连接到内壳体1的顶部开口处的外壁面上。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限位件5的周缘部51可以被焊接、卡扣或螺纹连接到内壳体1的外壁面上。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限位件5的顶板部50覆盖在内壳体1的顶部开口上,并在顶板部50上形成有允许静端子3穿过的通孔以及允许线圈端子141和充气管9穿过的开口。
但是,请注意,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限位件5包括:限位部50和连接部51。限位部50沿内壳体1的径向延伸并抵靠在内绝缘体2的外表面上。连接部51沿内壳体1的轴向延伸并固定连接至内壳体1的外壁面上。限位部50可以呈板状、条状、法兰状或其他合适形状,只要能够将内绝缘体2保持在内壳体1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限位件5可以包括沿内壳体1的径向延伸的限位部50,该限位部50抵靠在内绝缘体2的外表面上并被焊接到内壳体1的顶部开口处的端面上。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内绝缘体2安装在内壳体1的内腔中并形成有容纳室20。一对静端子3固定到内绝缘体2上并伸入到容纳室20中。接触器组件还包括一个动端子4,动端子4容纳在内绝缘体2的容纳室20中,用于与一对静端子3电接触。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组件还包括充气管9,充气管9固定到内绝缘体2上并伸入到容纳室20中,用于向容纳室20中填充绝缘气体。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组件还包括导磁隔板13,导磁隔板13设置在内壳体1的内腔中并将内腔分隔成上腔体和下腔体,内绝缘体2、静端子3和动端子4位于内壳体1的上腔体中。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组件还包括绝缘底板21,绝缘底板21放置在导磁隔板13的顶面上并安装到内绝缘体2的容纳室20的底部开口上。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组件还包括:驱动轴15、支撑件10和第一弹簧11。驱动轴15设置述内壳体1的下腔体中,且其上端穿过导磁隔板13和绝缘底板21并伸入到内绝缘体2的容纳室20中。支撑件10连接到驱动轴15的上端。第一弹簧11被设置在支撑件10和动端子4之间,使得动端子4被浮动地支撑在支撑件10上。驱动轴15能够沿其轴向移动,以驱动动端子4在与静端子3接触的闭合位置和与静端子3分离的断开位置之间移动。当动端子4被驱动到与静端子3接触的闭合位置时,第一弹簧11在动端子4和静端子3之间施加预定的电接触力,使得两者可靠电接触。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组件还包括:线圈骨架14、线圈140、磁芯17和第二弹簧18。线圈骨架14设置在内壳体1的下腔体中。线圈140缠绕在线圈骨架14的外周面上。磁芯17连接到驱动轴15的下端上并容纳在线圈骨架14的内部通孔中。第二弹簧18套装在驱动轴15上并被压缩在导磁隔板13和磁芯17之间。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线圈140通电时,驱动轴15和磁芯17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以将动端子4驱动到闭合位置。当线圈140失电时,驱动轴15和磁芯17在第二弹簧18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以将动端子4复位到断开位置。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组件还包括导磁套16,导磁套16安装在线圈骨架14的内部通孔中,并且磁芯17被容纳在导磁套16中。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组件还包括:线圈端子141和线圈引线142。线圈端子141固定到内绝缘体2上并与线圈140电连接。线圈引线142与线圈端子141连接,用于将线圈140外接至外部电路(未图示)。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组件还包括灭弧磁体12,灭弧磁体12安装在内绝缘体2的容纳室20中,用于通过磁吹方式熄灭静端子3和动端子4之间的电弧。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中,还公开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前述接触器组件和外壳6。接触器组件被安装在外壳6中。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还包括绝缘端盖7,绝缘端盖7安装在外壳6的顶部开口上。一对静端子3穿过绝缘端盖7并从绝缘端盖7中伸出,在绝缘端盖7的外侧形成有凸起的隔离墙71,隔离墙71将一对静端子3隔离开,以增加一对静端子3之间的爬电距离。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还包括密封胶8,密封胶8填充在绝缘端盖7和内绝缘体2之间的空隙中,以密封外壳6的顶部开口和将内绝缘体2粘结至外壳6。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触器还包括导磁板19。导磁板19设置在内壳体1的底壁1b的外侧和外壳6的底壁的内侧之间,用于构成接触器的导磁回路的一部分。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外壳6的下部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个连接耳部61,在连接耳部61的通孔中嵌装有金属衬套62。外壳6可以通过穿过金属衬套62的连接件被连接到电气设备上,例如,连接到电气控制板上。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这些变化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金属的内壳体,包括围成内腔的周壁和底壁以及朝外开放的顶部开口;
接触器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的内绝缘体和固定到所述内绝缘体上的一对静端子;和
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口上并固定连接至所述内壳体,
所述限位件将所述内绝缘体限制在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以防止所述内绝缘体由于内部气体压力的作用与所述内壳体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被焊接、卡扣或螺纹连接到所述内壳体上,使得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内壳体成为不可分离的一体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包括:
限位部,沿所述内壳体的径向延伸并抵靠在所述内绝缘体的外表面上;和
连接部,沿所述内壳体的轴向延伸并固定连接至所述内壳体的外壁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包括沿所述内壳体的径向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抵靠在所述内绝缘体的外表面上并被焊接到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口处的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包括:
顶板部,抵靠在所述内绝缘体的外表面上;和
周缘部,固定连接到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口处的外壁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的周缘部被焊接、卡扣或螺纹连接到所述内壳体的外壁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的顶板部覆盖在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开口上,并在所述顶板部上形成有允许静端子穿过的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绝缘体形成有容纳室,所述一对静端子伸入到所述容纳室中;并且
所述接触器组件还包括一个动端子,所述动端子容纳在所述内绝缘体的容纳室中,用于与所述一对静端子电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充气管,固定到所述内绝缘体上并伸入到所述容纳室中,用于向所述容纳室中填充绝缘气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磁隔板,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内腔中并将所述内腔分隔成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内绝缘体、所述静端子和所述动端子位于所述内壳体的上腔体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底板,放置在所述导磁隔板的顶面上并安装到所述内绝缘体的容纳室的底部开口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轴,设置所述内壳体的下腔体中,且其上端穿过所述导磁隔板和所述绝缘底板并伸入到所述内绝缘体的容纳室中;
支撑件,连接到所述驱动轴的上端;和
第一弹簧,被设置在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动端子之间,使得所述动端子被浮动地支撑在所述支撑件上,
所述驱动轴能够沿其轴向移动,以驱动所述动端子在与所述静端子接触的闭合位置和与所述静端子分离的断开位置之间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线圈骨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下腔体中;
线圈,缠绕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外周面上;
磁芯,连接到所述驱动轴的下端上并容纳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内部通孔中;和
第二弹簧,套装在所述驱动轴上并被压缩在所述导磁隔板和所述磁芯之间,
当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驱动轴和磁芯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以将所述动端子驱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当所述线圈失电时,所述驱动轴和磁芯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以将所述动端子复位到所述断开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磁套,安装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内部通孔中,并且所述磁芯被容纳在所述导磁套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线圈端子,固定到所述内绝缘体上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和
线圈引线,与所述线圈端子连接,用于将所述线圈外接至外部电路。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灭弧磁体,安装在所述内绝缘体的容纳室中,用于通过磁吹方式熄灭所述静端子和所述动端子之间的电弧。
17.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组件;和
外壳,所述接触器组件被安装在所述外壳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端盖,安装在所述外壳的顶部开口上,
所述一对静端子穿过所述绝缘端盖并从所述绝缘端盖中伸出,在所述绝缘端盖的外侧形成有凸起的隔离墙,所述隔离墙将所述一对静端子隔离开,以增加所述一对静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胶,填充在所述绝缘端盖和所述内绝缘体之间的空隙中,以密封所述外壳的顶部开口和将所述内绝缘体粘结至所述外壳。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磁板,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底壁的外侧和所述外壳的底壁的内侧之间,用于构成所述接触器的导磁回路的一部分。
CN202222067923.1U 2022-08-08 2022-08-08 接触器组件和接触器 Active CN217983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67923.1U CN217983217U (zh) 2022-08-08 2022-08-08 接触器组件和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67923.1U CN217983217U (zh) 2022-08-08 2022-08-08 接触器组件和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83217U true CN217983217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56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67923.1U Active CN217983217U (zh) 2022-08-08 2022-08-08 接触器组件和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832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14192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3322001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KR101268332B1 (ko) 내 충격성 및 내 진동성에 우수한 2차 전지
EP3358593B1 (en) Airtight terminal for high-capacity relay, and contacting device for high-capacity relay using same airtight terminal
EP2442330B1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apparatus
CN104704594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477411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548110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9074991A (zh) 触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JP5965377B2 (ja) 電流遮断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蓄電装置
EP4102532A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switch
CN103503107A (zh) 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CN106062913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718596A (zh) 电磁接触器
CN217983217U (zh) 接触器组件和接触器
EP2442340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magnetic switch
CN217158052U (zh) 继电器
JP2014157792A (ja) 蓄電装置
CN218069726U (zh) 继电器
CN217158051U (zh) 密封触点单元及电器元件
CN219144078U (zh) 用于接触器的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CN218069725U (zh) 继电器
CN217158065U (zh) 继电器
JP7243535B2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接触器
CN212257288U (zh) 一种24V高负载的mini汽车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