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77411A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77411A
CN103477411A CN2012800173654A CN201280017365A CN103477411A CN 103477411 A CN103477411 A CN 103477411A CN 2012800173654 A CN2012800173654 A CN 2012800173654A CN 201280017365 A CN201280017365 A CN 201280017365A CN 103477411 A CN103477411 A CN 1034774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movable
therefor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73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77411B (zh
Inventor
中康弘
高谷幸悦
铃木健司
柴雄二
矶崎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77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4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774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4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33/14Multiple main contacts for the purpose of dividing the current through, or potential drop along, the ar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3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33/182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63Details concerning air-gaps, e.g. anti-remanence, damping, anti-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2Non-polarised relays
    • H01H51/04Non-polarised relays with single armature; with single set of ganged armatures
    • H01H51/06Armature is movable between two limit positions of rest and is moved in one direction due to energis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 and after the electromagnet is de-energised is returned by energy stored during the movement in the first direction, e.g. by using a spring, by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by gravity
    • H01H51/065Relays having a pair of normally open contacts rigidly fixed to a magnetic core movable along the axis of a solenoid, e.g. relays for starting automobi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01H2050/025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containing inert or dielectric gasses, e.g. SF6, for arc prevention or arc extin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提供无论流过触点部的电流的方向如何都能够充分确保消弧功能且小型化的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具有触点装置(100),该触点装置(100)在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触点收纳盒(102)内收纳有一对固定接触件(111、112)和以相对于该一对固定接触件(111、112)能够接触或分离的方式配置的可动接触件(130),彼此的相对磁极面磁化为相同极性的消弧用永磁体(143、144)分别以接近可动接触件(130)的方式配置在触点收纳盒(102)内的沿着可动接触件(130)的内周面。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触点收纳盒内配置有固定接触件和可动接触件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作为在高电流的直流电源电路中使用的电磁接触器,现有技术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提出一种柱塞式电磁继电器,其包括:保持规定间隔而配置于壳体500的一对固定触点501、502;在两端具有以与该一对固定触点501、502相对且能够与固定触点501、502接触脱离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可动触点503、504的可动触点载体505;和用于消除在一对固定触点501、502和一对可动触点503、504之间的触点间隙分别产生的电弧的一对消弧单元506、507(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处,一对消弧单元506、507分别由以夹着触点间隙相对的磁极面的极性相反的方式固定于壳体的一支永磁体构成。
使用图13~图16说明上述现有例子中的消弧原理。如图13所示,可动触点载体505使可动触点503、504与固定触点501、502接触,自从固定触点501通过可动触点503、504向固定触点502流过电流的通电状态起,由未图示的螺线管部使可动触点载体505沿可动触点503、504从固定触点501、502向上方离开的方向可动而成为电流截断状态,此时,在固定触点501、502与可动触点503、504之间产生如图14所示产生电弧508。
此时,在与电弧508正交的方向配置一对消弧单元506、507,其磁通φ如图15所示,在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产生,因此根据该磁通φ和电流的方向,依据弗莱明的左手法则,使电弧508向固定触点501、502的排列方向的外侧去的洛伦兹力发挥作用,将电弧向图15所示的配置在固定触点501、502的排列方向外侧的消弧空间509侧拉伸,使其消弧。
此外,在电流的通电方向是从固定触点502经由可动触点504、503流向固定触点501侧这样的反方向时,如图16所示,将在固定触点501、502和可动触点503、504之间产生的电弧向固定触点501、502的排列方向内侧拉伸而使其消弧。
由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例子中,拉伸电弧,通过使电弧电压比电源电压大而进行截断。电弧电压由电弧电场值和电弧长度和积决定,因此在希望截断更大的电源电压时,必须使电弧电场值变大,或使电弧长度变长。
气氛中的电弧电场值由内压、气体种类决定,电弧电场一般能够通过提高气体压力、使用例如氢等电弧电场大的气体而变大。但是,在气体压力大时容器的气密、结构强度的强化是必须的,这成为未解决的课题。此外,在使用氢等电弧电场大的气体时,绝缘耐压劣化,因此必须打开触点间的间隙,于是存在进退驱动可动触点载体的螺线管部的线圈变大等未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电弧长度变长时,需要用于实现该电弧长度的电弧空间,存在壳体变大这样的未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在固定触点的排列方向的外侧,分别将消弧用磁体以它们的相对面为异极的方式配置,在与固定触点的排列方向正交、并且与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消弧用磁体的两侧,配置用于基于消弧用磁体的磁通利用洛伦兹力拉伸电弧的消弧空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352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265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现有例子中,在固定触点的排列方向外侧将消弧用磁体以它们的相对面为异极的方式配置,因此,由消弧用磁体产生的磁通φ,如图17所示,在配置于可动接触件510的长方向的两端侧的消弧用磁511和512的各个中,在与可动接触件510的长方向正交的宽方向的两端从自身磁极的N极直接向自身磁极的S极去的磁通成为主流,在宽方向的中心部产生从消弧用磁体512的N极向消弧用磁体511的S极去的磁通。
此处,通过可动接触件510的消弧用磁体512侧的触点部的线G-G的磁通分布,如图18所示,消弧用磁体112的宽方向的两端部成为最大磁通密度,在宽方向的中心部成为最小磁通密度。消弧用磁体511侧的触点部也是同样,在宽方向中心部成为最小磁通密度。因此,存在横穿可动接触件510的两端部的与固定接触件接触的触点部的磁通变小,不能够充分确保在电流截断时在对固定接触件与可动接触件之间产生的电弧作用的洛伦兹力,电弧可能残留在固定接触件与可动接触件的触点间这样的未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未解决的问题,使用保持力大的磁体,需要使用大的磁体,因此存在电磁接触器大型化这样的未解决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着眼于上述现有例子中的未解决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流过触点部的电流的方向如何,都能够充分确保消弧功能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电磁接触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具有触点装置,该触点装置在触点收纳盒内收纳有一对固定接触件和以相对于该一对固定接触件能够接触或分离的方式配置的可动接触件,彼此的相对磁极面磁化为相同极性的消弧用永磁体分别以接近上述可动接触件的方式配置在上述触点收纳盒内的沿着上述可动接触件的内周面。
根据该结构,在从可动接触件与一对固定接触件间接触的接入状态变为释放状态时,在一对固定接触件与可动接触件之间产生电弧。此时,以夹着可动接触件相对的方式,一对消弧用永磁体被配置成在触点收纳盒的内周面接近可动接触件,这些消弧用磁体的相对磁极面被磁化为相同极性。
由此,从相互相对配置的消弧用永磁体的N极向S极去的磁通相对于一对固定接触件与可动接触件之间的电弧产生部均在可动接触件的长方向上横穿,能够作用充分的洛伦兹力,能够将电弧沿与可动接触件的长方向正交的方向拉伸,可靠地进行消弧。而且,消弧用永磁体间的距离变短,因此为了得到必需的磁通密度使用磁力弱的消弧用永磁体即可,能够减少电弧用永磁体的成本。
此外,通过将永磁体配置于触点收纳盒的内周面,能够使可动接触件的侧缘与触点收纳盒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变长,能够形成必需的消弧空间。
此外,上述电磁接触器中,优选上述消弧用永磁体被形成于上述触点收纳盒的内周面的绝缘部件覆盖。
根据该结构,由绝缘部件覆盖消弧用永磁体,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消弧用永磁体的断片介于一对固定接触件与可动接触件的接触面而导致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况。
此外,上述电磁接触器中,上述绝缘部件也可以具有与上述可动接触件滑动接触以限制该可动接触件的转动的可动接触件引导部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由在覆盖消弧用永磁体的绝缘部件设置的可动接触件引导部件可靠地限制可动接触件的转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配置有一对固定接触件和能够与该一对固定接触件接触或分离的可动接触件的触点收纳盒的内周面,与可动接触件接近地配置消弧用永磁体,因此能够使在可动接触件的长方向上横穿一对固定接触件与可动接触件之间的电弧产生部的磁通的磁通密度为充分的磁通密度。因此,能够应用磁力小的消弧用永磁体,得到能够减少消弧用永磁体的成本的效果。
而且,能够使可动接触件与触点收纳盒的内周面的距离与消弧用永磁体的厚度相应地变大,能够得到能够充分确保消弧空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触点收纳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触点装置的绝缘罩的图,(a)是立体图,(b)是安装前的平面图,(c)是安装后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绝缘罩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图5是图1的A-A线的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消弧用永磁体的消弧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将消弧用永磁体配置于绝缘盒的外侧时的消弧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变形例的图,(a)是截面图,(b)是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另一变形例的图,(a)是截面图,(b)是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构成消弧室的绝缘筒体的另一例子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现有例的横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现有例中的通电状态下的触点部与消弧单元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现有例的电弧的产生状况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现有例中的截断状态下的电弧、电流的方向和消弧单元的磁通方向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6是现有例中的电流的方向相反的状态的与图14同样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另一现有例中的磁场的产生状况的平面图。
图18是表示图17的G-G线上的磁通分布的特性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开闭器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图2是消弧室的分解立体图。在该图1和图2中,10是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10具有:配置有触点机构的触点装置100;和驱动该触点装置100的电磁体单元200。
根据图1和图2可知,触点装置100具有收纳触点机构101的触点收纳盒102。如图2(a)所示,该触点收纳盒102包括:金属制成的在下端部具有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103的金属角筒体104;闭塞该金属角筒体104的上端的平板状的由陶瓷绝缘基板构成的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
金属角筒体104中,该凸缘部103与后述的电磁体单元200的上部磁轭210密封接合而固定。
此外,在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在中央部保持规定间隔地形成有贯通孔106和107,其用于插通后述的一对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对该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上面侧的贯通孔106和107的周围和下面侧的与角筒体104接触的位置施以金属化处理。为了进行该金属化处理,在平面上纵横排列有多个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状态下,在贯通孔106和107的周围和与角筒体104接触的位置形成铜箔。
如图1所示,触点机构101具有插通触点收纳盒102的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贯通孔106和107而固定的一对固定接触件111和112。这些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分别具有:插通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贯通孔106和107,在上端具有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的支承导体部114;和与该支承导体部114连结,配置在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下面侧,向内侧开放的C字状部115。
C字状部115具有:沿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向外侧延长的上板部116;从该上板部116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长的中间板部117;从该中间板部117的下端侧向与上板部116平行的内侧即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相对方向延长的下板部118,形成为在由中间板部117和下板部118形成的L字状上添加上板部116而成的C字状。
此处,支承导体部114和C字状部115,以将在支承导体部114的下端面突出形成的销114a插通在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形成的贯通孔120内的状态,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另外,支承导体部114和C字状部115的固定不限于焊接,也可以将销114a嵌合于贯通孔120,或者在销114a形成阳螺纹,在贯通孔120形成阴螺纹并使两者螺纹接合。
此外,以覆盖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的中间板部117的内侧面的方式安装有从平面看为C字状的磁性体板119。这样,以覆盖中间板部117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磁性体板119,由此能够屏蔽由在中间板部117流动的电流产生的磁场。
因此,如后所述,在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与固定接触件111、112的触点部118a接触的状态起,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向上方离开时产生电弧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在中间板部117流动的电流的磁场与在固定接触件111、112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间产生的电弧的磁场发生干涉。由此,能够防止两磁场相互排斥,由于该电磁排斥力使电弧沿可动接触件130向内侧移动,导致电弧的截断变得困难。该磁性体板119也可以以覆盖中间板部117的周围的方式形成,只要能够屏蔽在中间板部117流动的电流的磁场即可。
而且,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分别安装有限制电弧的产生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绝缘罩121。如图3(a)和(b)所示,该绝缘罩121覆盖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内周面。绝缘罩121包括:沿着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内周面的L字状板部122;从该L字状板部122的前后端部分别向上方和外方延长、覆盖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侧面的侧板部123和124;从侧板部123和124的上端向内侧形成,与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支承导体部114形成的小径部114b嵌合的嵌合部125。
由此,如图3(a)和(b)所示,绝缘罩121采用嵌合部125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支承导体部114的小径部114b相对的状态,接着,如图3(c)所示,通过压入绝缘罩121,使嵌合部125与支承导体部114的小径部114b卡合。
实际上,如图4(a)所示,使安装有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收纳盒102成为以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为下侧的状态,从上方的开口部使绝缘罩121为与图3(a)~(c)上下相反的状态,插入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之间。
接着,如图4(b)所示,在使嵌合部125与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接触的状态下,如图4(c)所示,通过从外侧压入绝缘罩121,使嵌合部125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支承导体部114的小径部114b嵌合而固定。
这样,通过将绝缘罩121安装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在该C字状部115的内周面仅下板部118的上面侧露出,成为触点部118a。
然后,以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内配置两端部的方式配置可动接触件130。该可动接触件130被支承于连结轴131,该连结轴131固定于后述的电磁体单元200的可动柱塞215。如图1所示,该可动接触件130中,中央部的连结轴131的附近形成向下方突出的凹部132,在该凹部132形成有使连结轴131插通的贯通孔133。
连结轴131在上端形成有向外方突出的凸缘部131a。该连结轴131从下端侧插通接触弹簧134,接着插通可动接触件130的贯通孔133,使接触弹簧134的上端与凸缘部131a抵接,例如利用C环135定位可动接触件130,使得利用该接触弹簧134得到规定的施加力。
该可动接触件130在释放状态下成为两端的触点部130a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的下板部118的触点部118a保持规定间隔分离的状态。此外,可动接触件130被设定为在接入位置,两端的触点部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的下板部118的触点部118a以接触弹簧134的规定的接触压力接触。
进一步,在触点收纳盒102的角筒体104的内周面配置有例如合成树脂制成的绝缘筒体140。该绝缘筒体140具有:配置在角筒体104的内周面的角筒部140a;和堵塞该角筒部140a的下面侧的底板部104b。在该绝缘筒体140的角筒部140a中的与可动接触件130的侧面相对的内周面,如图5所示,形成有磁体收纳筒体141和142。在该磁体收纳筒体141和142插通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并固定。
该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以在厚度方向上相互相对的磁极面为同极例如N极的方式被磁化。此外,如图5所示,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被分别设定为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的相对位置相比更稍稍偏向内侧。而且,在磁体收纳筒体141和142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分别形成有消弧空间145和146。
此外,磁体收纳筒体141和142的与可动接触件130的靠两端的侧缘滑动接触以限制可动接触件130的转动的可动接触件引导部件148和149被突出形成。
这样,将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配置在绝缘筒体140的内周面侧,由此能够使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接近可动接触件130,因此,从两个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N极侧发出的磁通φ是,如图6(a)所示,在左右方向上从内侧向外侧以大磁通密度横穿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的相对部。
由此,当将固定接触件111与电流供给源连接,将固定接触件112与负载侧连接时,如图6(b)所示,接入状态的电流的方向是从固定接触件111通过可动接触件130向固定接触件112流动。于是,在从接入状态使可动接触件130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向上方分离而成为释放状态时,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之间产生电弧。
该电弧被来自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磁通φ,向消弧用永磁体143侧的消弧空间145侧拉伸。此时,消弧空间145和146与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厚度对应地在大范围形成,因此能够采用较长的电弧长度,能够可靠地消除电弧。
另外,如图7(a)~(c)所示,在将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配置于绝缘筒体140的外侧时,到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的相对位置的距离变长,在应用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永磁体时,横穿电弧的磁通密度变少。
因此,作用于从接入状态向释放状态转移时产生的电弧的洛伦兹力变小,不能够充分拉伸电弧。为了提高电弧的消除能力,需要增加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磁力。而且,为了缩短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合部的距离,需要使绝缘筒体140的前后方向的进深变窄,存在不能够充分确保用于消除电弧的充分的消弧空间的问题。
但是,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将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配置在绝缘筒体140的内侧,因此能够全部解决上述在绝缘筒体140的外侧配置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时的问题。
如图1所示,电磁体单元200具有从侧面看为扁平的U字形状的磁轭201,在该磁轭201的底板部202的中央部固定有圆筒状辅助轭203。在该圆筒状辅助轭203的外侧配置有卷筒(spool,双端凸缘盘)204。
该卷筒204包括:使圆筒状辅助轭203插通的中央圆筒部205;从该中央圆筒部205的下端部向半径方向外方突出的下凸缘部206;和从比中央圆筒部205的上端稍向下侧的位置向半径方向外方突出的上凸缘部207。而且,在具有中央圆筒部205、下凸缘部206和上凸缘部207的收纳空间中卷绕有励磁线圈208。
而且,作为磁轭201的开放端的上端之间固定有上部磁轭210。该上部磁轭210在中央部形成有与卷筒204的相对的中央圆筒部205相对的贯通孔210a。
而且,在卷筒204的中央圆筒部205内,在底部与磁轭201的底板部202之间配置有恢复弹簧214的可动柱塞215以能够上下滑动的方式配置。在该可动柱塞215,在从上部磁轭210向上方突出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方突出的周缘部216。
此外,在上部磁轭210的上表面,环状形成的永磁体220以包围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的方式被固定。该永磁体220具有包围周缘部216的贯通孔221。该永磁体220以在上下方向即厚度方向上使上端侧例如为N例,使下端侧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另外,永磁体220的贯通孔221的形状为与周缘部216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外周面的形状能够为圆形、方形等任意的形状。
而且,在永磁体220的上端面,固定有与永磁体220为相同外形、具有比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的外径小的内径的贯通孔224的辅助轭225。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与该辅助轭225的下表面抵接。
此外,在可动柱塞215的上端面螺纹接合有支承可动接触件130的连结轴131。
在释放状态下,可动柱塞215被恢复弹簧214向上方推动,周缘部216的上表面处于与辅助轭225的下表面抵接的释放位置。在该状态下,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向上方离开,成为电流截断状态。
在该释放状态下,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由于永磁体220的磁力被向辅助轭225吸引,与恢复弹簧214的施加力互相作用,使得可动柱塞215不会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等不慎向下方移动,能够确保与辅助轭225抵接的状态。
可动柱塞215由非磁性体制成,被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盖230覆盖,在该盖230的开放端向半径方向外主延长形成的凸缘部231与上部磁轭210的下表面密封接合。由此,触点收纳盒102和盖230形成经由上部磁轭210的贯通孔210a连通的密封容器。在由触点收纳盒102和盖230形成的密封容器内封入有氢气、氮气、氢和氮的混合气体、空气、SF6等气体。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动作。
固定接触件111例如与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连接,固定接触件112与负载连接。
在该状态下,电磁体单元200中的励磁线圈208处于非励磁状态,处于不由电磁体单元200使可动柱塞215下降而产生励磁力的释放状态。在该释放状态下,可动柱塞215被恢复弹簧214向离开上部磁轭210的上方向施力。与此同时,基于永磁体220的磁力的吸引力作用于辅助轭225,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被吸引。因此,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的上表面与辅助轭225的下表面抵接。
因此,经由连结轴131与可动柱塞215连结的触点机构101的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向上方离开规定距离。因此,固定接触件111和112间的电流通路成为截断状态,触点机构101成为打开状态。
这样,在释放状态下,恢复弹簧214的推力和环状永磁体220的吸引力这两者作用于可动柱塞215,因此可动柱塞215不会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等不慎下降,能够可靠地防止误动作。
自该释放状态使电磁体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励磁,则由该电磁体单元200产生励磁力,将可动柱塞215抵抗恢复弹簧214的推力和环状永磁体220的吸引力向下方压下。可动柱塞215的下降通过周缘部216的下表面与上部磁轭210的上表面的抵接而停止。
这样,通过使可动柱塞215下降,经由连结轴131与可动柱塞215连结的可动接触件130也下降,其触点部130a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以接触弹簧13的接触压接触。
因此,成为外部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固定接触件111、可动接触件130和固定接触件112供给负载的闭合状态。
此时,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与可动接触件130之间产生使可动接触件130打开的方向的电磁排斥力。
但是,如图1所示,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由上板部116、中间板部117和下板部118形成C字状部115,因此上板部116和下板部118与和其相对的可动接触件130流过相反方向的电流。因此,根据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下板部118形成的磁场和流过可动接触件130的电流的关系利用弗莱明的左手法则能够产生将可动接触件130向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按压的洛伦兹力。
利用该洛伦兹力,能够抵抗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打开方向的电磁排斥力,能够可靠地防止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打开。因此,能够使支承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弹簧134的按压力变小,与此相应地也能够使在励磁线圈208产生的推力变小,能够使电磁接触器整体的结构小型化。
从该触点机构101的打开状态截断向负载的电流供给时,停止电磁体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的励磁。
由此,由电磁体单元200使可动柱塞215向下方移动的励磁力消失,从而可动柱塞215由于恢复弹簧214的推力而向上升,随着周缘部216接近辅助轭225,环状永磁体220的吸引力增加。
由于该可动柱塞215的上升,经由连结轴131连结的可动接触件130也上升。与此相应地在由接触弹簧134施加接触压的期间可动接触件130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接触。之后,在接触弹簧134的接触压消失的时刻,成为可动接触件130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向上方分离的打开开始状态。
当成为该打开开始状态时,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之间产生电弧,由于该电弧,电流的通电状态继续。此时,因为安装有覆盖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绝缘罩121,所以电弧能够仅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之间产生。因此,能够使电弧的产生状态稳定,能够提高消弧性能。
此外,由绝缘罩121覆盖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因此利用可动接触件130的两端部与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之间的绝缘罩121能够确保绝缘距离,能够缩短可动接触件130的可动方向的高度。由此能够使触点装置100小型化。
进一步,由磁性体板119覆盖固定接触件111、112的中间板部117的内侧面,因此由流过该中间板部117的电流产生的磁场被磁性体板119屏蔽。因此,在固定接触件111、112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的磁场不会与由流过中间板部117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干涉,能够防止电弧对由流过中间板部117的电流产生的磁场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相对磁极面为N极,其外侧为S极,因此该N极出来的磁通如平面观察的图6(a)所示,各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在可动接触件130的长方向上从内侧向外侧横穿固定接触件111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的相对部的电弧产生部到达S极,形成磁场。同样地,在可动接触件130的长方向上从内侧向外侧横穿固定接触件112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的电弧产生部到达S极,形成磁场。
由此,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磁通在可动接触件130的长方向上在相互相反的方向横穿固定接触件111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之间以及固定接触件112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之间。
因此,在固定接触件111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之间,如图6(b)所示,电流I从固定接触件111侧向可动接触件130侧流动,并且磁通φ的方向为从内侧向外侧的方向。因此,根据弗莱明的左手法则,如图6(c)所示,与可动接触件130的长方向正交并且与固定接触件111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开闭方向正交地作用向消弧空间145侧的很大的洛伦兹力F。
利用该洛伦兹力F,在固定接触件111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以从固定接触件111的触点部118a的侧面通过消弧空间145内到达可动接触件130的上表面侧的方式被大幅拉伸而被消弧。
此外,在消弧空间145中,在其下方侧和上方侧,磁通相对于固定接触件111的触点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间的磁通的方向向下方侧和上方侧倾斜。因此,由倾斜后的磁通拉伸至消弧空间145的电弧被向消弧空间145的角落的方向进一步拉伸,能够使电弧长度变长,能够得到良好的截断性能。
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固定接触件112的触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之间,电流I从可动接触件130一侧流向固定接触件112一侧,并且磁通φ的方向为从内侧向外侧去的右方向。因此,根据弗莱明的左手法则,与可动接触件130的长方向正交且与固定接触件112的接点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开闭方向正交并向消弧空间145侧去的大的洛伦兹力F发挥作用。
由于该洛伦兹力F,在固定接触件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之间产生的电弧被从可动接触件130的上面侧通过消弧空间145内大幅拉伸到固定接触件112的侧面侧而消弧。
而且,如上所述,在消弧空间145的下方侧和上方侧,磁通相对于固定接触件112的触点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触点部130a间的磁通的方向向下方侧和上方侧倾斜。因此,由倾斜后的磁通拉伸至消弧空间145的电弧被向消弧空间145的角落的方向进一步拉伸,能够使电弧长度变长,能够得到良好的截断性能。
另一方面,在电磁接触器10的接入状态下,在再生电流从负载侧向直流电源侧流动的状态下成为释放状态时,与上述图6(b)中的电流方向相反,因此洛伦兹力F作用于消弧空间146侧,电弧被向消弧空间146侧拉伸,除此之外同样地发挥消弧功能。
此时,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配置在形成于绝缘筒体140的磁体收纳筒体141和142内,因此电弧不直接接触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磁特性,能够使截断性能稳定化。
此外,能够利用绝缘筒体140覆盖金属制成的角筒体104的内周面而绝缘,因此能够不发生电流截断时的电弧短路地可靠地进行电流截断。
进一步,能够由一个绝缘筒体140实现绝缘功能、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定位功能和保护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不受电弧影响的保护功能,因此能够使制造成本减少。
这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触点装置100中,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状部115和赋予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压的接触弹簧134并列配置,因此与固定接触件、可动接触件和接触弹簧串接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触点机构101的高度变低。因此能够使触点装置100小型化。
此外,在构成触点收纳盒102的绝缘筒体140的与可动接触件130的侧缘相对的内周面配置有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因此能够使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与一对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面接近,能够提高使电弧在可动接触件130的延长方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去的磁通的磁通密度,能够减少用于得到必要的磁通密度的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磁力,能够进行消弧用磁体的成本减少。
此外,能够使可动接触件130的侧缘与绝缘盒140的内周面的距离与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厚度相应地变长,因此能够充分设置消弧空间145和146,能够可靠地进行电弧的消除。
进一步,在收纳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磁体收纳筒体141和142的与可动接触件130相对的位置,突出形成有与可动接触件的侧缘滑动接触的可动接触件引导部件148和149,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可动接触件130的转动。
接着,基于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该第二实施方式变更了消弧室的结构。
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2(b)所示,由陶瓷、合成树脂材料将角筒部301和闭塞其上端的顶面板部302一体成形,形成为桶状体303,对该桶状体303的开放端面侧进行金属化处理,形成金属箔,将金属制的连接部件304与该金属箔密封接合,构成触点收纳盒102。
在桶状体303的底面侧的内周面配置有例如由合成树脂形成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部104b对应的底板部305。
此外,在顶面板部302,与上述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05同样,形成插通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插通孔306和307,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支承于这些插通孔306和307。
其它结构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对与图1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由绝缘材料一体成形的桶状体303构成消弧室102,因此能够容易地以很少的工序形成具有气密性的消弧室102,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相对磁极面为N极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使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相对磁极面为S极时,除了磁通的电弧横穿方向和洛伦兹力的方向为相反方向之外,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形成C字状部115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9(a)、(b)所示,也可以在支承导体部114连结将C字状部115中的上板部116省略后的形状的L字状部160。
在该情况下,在使可动接触件130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接触的闭合状态下,能够使由流过L字状部160的垂直板部的电流产生的磁通作用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因此,能够提高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的磁通密度,产生抵抗电磁排斥力的洛伦兹力。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可动接触件130在中央部具有凹部132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0(a)和(b)所示,也可以省略凹部132形成为平板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保持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绝缘筒体140一体成形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
即,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在形成基底部件251的磁体收纳部252的底板部253,在前后和左右端部组合配置构成侧壁的4块侧板部256~259,通过连结该侧板部256~259形成绝缘筒体140。在该情况下,将侧壁部分割为4块侧板部256~259,因此与整体一体形成的情况相比制造更容易。进而,也可以形成4块侧板部256~259一体化的角筒体。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可动柱塞215与连结轴131螺纹接合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可动柱塞215和连结轴131一体形成。
此外,说明了连结轴131和可动接触件130的连结是,在连结轴131的前端部形成凸缘部131a,在插通接触弹簧134和可动接触件130之后由C环固定可动接触件130的下端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在连结轴131的C环位置形成向半径方向突出的定位大径部,使其与可动接触件130抵接后配置接触弹簧134,由C环固定该接触弹簧134的上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由触点收纳盒102和盖230构成密封容器,将气体封入该密封容器内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在截断电流低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气体封入。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磁接触器;100……触点装置;101……触点机构;102……触点收纳盒;104……角筒体;105……固定触点支承绝缘基板;111、112……固定接触件;114……支承导体部;115……C字状部;116……上板部;117……中间板部;118……下板部;118a……触点部;121……绝缘罩;122……L字状板部;123、124……侧板部;125……嵌合部;130……可动接触件;130a……触点部;131……连结轴;132……凹部;134……接触弹簧;140……绝缘筒体;141、142……磁体收纳袋;143、144……消弧用永磁体;145、146……消弧空间;160……L字状部;200……电磁体单元;201……磁轭;203……圆筒状辅助轭;204……卷筒;208……励磁线圈;210……上部磁轭;214……恢复弹簧;215……可动柱塞;216……周缘部;220……永磁体;225……辅助轭;301……角筒部;302……顶面板部;303……桶状体;304……连接部件;305……底板部。

Claims (3)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触点装置,该触点装置在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触点收纳盒内收纳有一对固定接触件和以相对于该一对固定接触件能够接触或分离的方式配置的可动接触件,
彼此的相对磁极面磁化为相同极性的消弧用永磁体分别以接近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方式配置在所述触点收纳盒内的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内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弧用永磁体被形成于所述触点收纳盒的内周面的绝缘部件覆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部件具有与所述可动接触件滑动接触以限制该可动接触件的转动的可动接触件引导部件。
CN201280017365.4A 2011-05-19 2012-04-03 电磁接触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774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2909A JP5727862B2 (ja) 2011-05-19 2011-05-19 電磁接触器
JP2011-112909 2011-05-19
PCT/JP2012/002329 WO2012157172A1 (ja) 2011-05-19 2012-04-03 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7411A true CN103477411A (zh) 2013-12-25
CN103477411B CN103477411B (zh) 2016-06-15

Family

ID=47176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736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77411B (zh) 2011-05-19 2012-04-03 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73467B2 (zh)
EP (1) EP2711962A4 (zh)
JP (1) JP5727862B2 (zh)
KR (1) KR20140016936A (zh)
CN (1) CN103477411B (zh)
WO (1) WO2012157172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1761A (zh) * 2015-05-14 2015-08-19 厦门宏发开关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断路器的分励脱扣装置
CN106340329A (zh) * 2016-10-31 2017-01-18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反应堆热工水力模拟试验装置及流体动力学特性模拟方法
CN106356225A (zh) * 2015-07-16 2017-01-25 Ls产电株式会社 包括永磁体的用于电动车的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48463A (zh) * 2017-08-11 2017-10-13 宋红伟 一种双向直流开关
CN108321036A (zh) * 2018-03-30 2018-07-24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抵抗雷击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N111036394A (zh) * 2018-10-15 2020-04-21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磁性体颗粒操作用装置
WO2022232006A1 (en) * 2021-04-30 2022-11-03 Astronics Advanced Electronic Systems Corp. A high voltage high current arc extinguishing contacto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87574A1 (ja) * 2012-12-06 2014-06-1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6309717B2 (ja) * 2013-07-05 2018-04-1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291871B2 (ja) * 2013-07-12 2018-03-14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KR101593802B1 (ko) * 2013-07-31 2016-02-12 후지 덴키 기기세이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접점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접촉기
RU2658318C2 (ru) * 2013-10-25 2018-06-20 Сименс Акциенгезелльшафт Блок разъединителя, имеющий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ный привод
JP6548905B2 (ja) * 2015-02-06 2019-07-2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US9552951B2 (en) 2015-03-06 2017-01-24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High voltage compact fusible disconnect switch device with magnetic arc deflection assembly
US9601297B2 (en) 2015-03-23 2017-03-21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High voltage compact fuse assembly with magnetic arc deflection
KR200489974Y1 (ko) * 2015-04-23 2019-09-03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접촉기 액추에이터
US10854414B2 (en) 2016-05-11 2020-12-01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High voltage electrical disconnect device with magnetic arc deflection assembly
KR102108894B1 (ko) * 2016-09-23 2020-05-11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릴레이
CN106531563B (zh) * 2017-01-04 2019-04-02 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磁保持节能型高压直流接触器
US10950402B2 (en) * 2017-10-17 2021-03-16 Solarbos, Inc. Electrical contactor
US10636607B2 (en) 2017-12-27 2020-04-28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High voltage compact fused disconnect switch device with bi-directional magnetic arc deflection assembly
JP7047662B2 (ja) * 2018-08-10 2022-04-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KR20200000311A (ko) * 2018-08-31 2020-01-0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KR102324514B1 (ko) * 2018-08-31 2021-11-10 엘에스일렉트릭 (주) 직류 릴레이
JP7103091B2 (ja) 2018-09-07 2022-07-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US11670472B2 (en) * 2018-11-09 2023-06-06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KR20210025959A (ko) * 2019-08-28 2021-03-10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JP7423944B2 (ja) * 2019-09-13 2024-01-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21199296A1 (ja) * 2020-03-31 2021-10-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この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を用いる回路遮断器
US20230260728A1 (en) * 2020-05-06 2023-08-17 Ls Electric Co., Ltd. Arc path formation unit and direct current relay comprising same
KR102382371B1 (ko) * 2020-05-06 2022-04-05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56A (zh) * 1996-03-26 1997-10-0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触点间隙可调的密封触点装置
CN1327604A (zh) * 1999-10-14 2001-12-1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US20030020574A1 (en) * 1999-04-15 2003-01-30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imit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1388303A (zh) * 2007-09-14 2009-03-18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67984C (de) * 1951-02-27 1958-01-02 Deutsche Edelstahlwerke Ag Schaltkontakt mit magnetischer Beblasung
US3613040A (en) * 1970-02-09 1971-10-12 Vapor Corp High-voltage temperature switch
JPS5713628A (en) * 1980-06-27 1982-01-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irect current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H07120496B2 (ja) * 1989-09-25 1995-1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DE4202214A1 (de) * 1992-01-28 1993-07-29 Marquardt Gmbh Elektrischer schalter
JPH06203725A (ja) 1992-12-28 1994-07-2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封止接点装置
JP3321963B2 (ja) 1994-02-22 2002-09-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プランジャ型電磁継電器
JP2001118451A (ja) * 1999-10-14 2001-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接点装置
JP2001118450A (ja) * 1999-10-14 2001-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接点装置
JP2004071512A (ja) * 2002-08-09 2004-03-04 Omron Corp 開閉装置
JP4375012B2 (ja) 2003-12-22 2009-12-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固定接点端子の支持構造
JP2007280928A (ja) * 2006-03-13 2007-10-25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回路遮断器
JP2007305468A (ja) 2006-05-12 2007-11-22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JP2008226547A (ja) * 2007-03-09 2008-09-25 Denso Corp 電磁継電器
JP5163318B2 (ja) 2008-06-30 2013-03-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
JP5560058B2 (ja) * 2010-01-26 2014-07-23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1204476A (ja) * 2010-03-25 2011-10-1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KR20130018733A (ko) * 2010-03-25 2013-02-25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접점 장치
JP5768223B2 (ja) * 2010-03-25 2015-08-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2011204477A (ja) * 2010-03-25 2011-10-1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US8222983B2 (en) * 2010-12-08 2012-07-17 Eaton Corporation Single direct current arc chamber, and bi-directional 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2012199120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56A (zh) * 1996-03-26 1997-10-0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触点间隙可调的密封触点装置
US20030020574A1 (en) * 1999-04-15 2003-01-30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imit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327604A (zh) * 1999-10-14 2001-12-1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CN101388303A (zh) * 2007-09-14 2009-03-18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继电器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1761A (zh) * 2015-05-14 2015-08-19 厦门宏发开关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断路器的分励脱扣装置
CN104851761B (zh) * 2015-05-14 2018-01-26 厦门宏发开关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断路器的分励脱扣装置
CN106356225A (zh) * 2015-07-16 2017-01-25 Ls产电株式会社 包括永磁体的用于电动车的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6356225B (zh) * 2015-07-16 2020-02-28 Ls产电株式会社 包括永磁体的用于电动车的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6340329A (zh) * 2016-10-31 2017-01-18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反应堆热工水力模拟试验装置及流体动力学特性模拟方法
CN107248463A (zh) * 2017-08-11 2017-10-13 宋红伟 一种双向直流开关
CN107248463B (zh) * 2017-08-11 2019-12-24 上海为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直流开关
CN108321036A (zh) * 2018-03-30 2018-07-24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抵抗雷击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N108321036B (zh) * 2018-03-30 2023-05-23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抵抗雷击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N111036394A (zh) * 2018-10-15 2020-04-21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磁性体颗粒操作用装置
CN111036394B (zh) * 2018-10-15 2022-06-07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磁性体颗粒操作用装置
WO2022232006A1 (en) * 2021-04-30 2022-11-03 Astronics Advanced Electronic Systems Corp. A high voltage high current arc extinguishing conta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43586A (ja) 2012-12-10
EP2711962A1 (en) 2014-03-26
US9373467B2 (en) 2016-06-21
JP5727862B2 (ja) 2015-06-03
WO2012157172A1 (ja) 2012-11-22
CN103477411B (zh) 2016-06-15
EP2711962A4 (en) 2015-06-10
KR20140016936A (ko) 2014-02-10
US20140014622A1 (en) 201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7411A (zh) 电磁接触器
US8749331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103548110B (zh) 电磁接触器
US8816801B2 (en) Contact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using the same
CN104221118B (zh) 电磁接触器
JP5876270B2 (ja) 電磁接触器
CN104246952B (zh) 触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开闭器
CN104704594B (zh) 电磁接触器
US8836456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103534779B (zh) 电磁接触器
US9460871B2 (en) Method for assembling arc-extinguishing chamber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103238198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704596B (zh) 电磁开闭器
CN103503108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704597A (zh) 电磁开闭器
WO2014091649A1 (ja) 電磁接触器
CN104718596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718591A (zh) 触点装置及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开闭器
KR101410031B1 (ko) 절연유를 이용한 아크 소호수단을 갖는 전자접촉기
CN104282494B (zh)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CN104347314A (zh)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3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