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79245U - 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9245U
CN217979245U CN202221642272.8U CN202221642272U CN217979245U CN 217979245 U CN217979245 U CN 217979245U CN 202221642272 U CN202221642272 U CN 202221642272U CN 217979245 U CN217979245 U CN 2179792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liquid
liquid separation
heat
heat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422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亚军
史俊茹
吴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4227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792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92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92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具体地,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包括多个串接的换热部以及分别连通相邻换热部的分液部,换热部内设有多个并列设置的换热通道,换热介质能够通过分液部分配至多个换热通道内。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的换热器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换热器设有相连通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并且,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内分别设有多条并列的换热通道,换热介质从第一换热腔的换热通道流入第二换热腔的换热通道时,换热介质难以被均匀分配至第二换热腔的每一条换热通道内,如此,大大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换热器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包括多个串接的换热部以及分别连通相邻换热部的分液部,换热部内设有多个并列设置的换热通道,换热介质能够通过分液部分配至多个换热通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液部设有分液腔,分液腔的径流宽度沿着换热介质的流通方向呈扩大的趋势,且分液腔靠近下一个换热部进液端的径流宽度等于换热通道的宽度。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保证换热介质被分配至下一个换热部的多个换热通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液部包括集流管和分液管,分液腔设于分液管内,集流管一端连通上一个换热部的出液端,另一端连通分液腔径流宽度较小的一端,分液腔径流宽度较大的一端连通下一个换热部的进液端。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保证换热介质被分配至下一个换热部的多个换热通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液腔内部设有多个分隔条,相邻分隔条形成分液通道,并且分液通道与换热通道一一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大大提高了换热介质在分液部的分配均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液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集流管的内径。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便于换热介质从集流管进入分液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分液部包括一级分液部和二级分液部,一级分液部连通于第一换热部的进液端,二级分液部连通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简化了换热装置的结构,便于换热装置的加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部的出液端设有扰流部,换热通道内的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扰流部进入分液部。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通过扰流部将换热介质混合均匀,大大提高了换热介质混合的均匀程度,进而提高了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换热通道之间设有换热隔板,位于换热部出液端的多个换热隔板分别朝向靠近换热部中心线的方向弯折形成导流板,且多个导流板远离换热隔板的端部围设形成连通分液部的扰流部。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换热介质在扰流部发生相互冲击并发生混合,从而大大提高了换热介质的混合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流板和换热隔板的夹角a,满足0°<a<90°。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导流板引导换热介质混合,且有利于混合后的换热介质通过换热部的出液端流出换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别设于分液部中心线两侧的导流板呈镜像对称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分别位于换热部中心线两侧的导流板引导换热介质在扰流部发生相互冲击并发生混合,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换热介质的混合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变频器,该空调变频器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装置。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装置。
由于换热装置包括多个串接的换热部以及分别连通相邻所述换热部的分液部,也即,换热装置的具体结构为:多个换热部和多个分液部交叉连通。因此,进入下一个换热部的换热介质都会被对应的分液部重新分配至下一个换热部的多个换热通道内。如此,保证了每一级换热部的换热通道内都能分配到换热介质,从而大大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换热部;11、换热通道;12、进液端;13、出液端;14、扰流部;15、换热隔板;16、导流板;2、分液部;21、集流管;22、分液管;221、分液腔;2211、分隔条;2212、分液通道;3、第一换热部;4、第二换热部;5、一级分液部;6、二级分液部;7、壳体;8、进口接管;9、出口接管;10、分隔板;17、换热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换热技术领域,现有换热器设有相连通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并且,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内分别设有多条并列的换热通道11,换热介质从第一换热腔的换热通道11流入第二换热腔的换热通道11时,换热介质难以被均匀分配至第二换热腔的每一条换热通道11内,如此,大大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请参阅图1~图2,为了解决现有换热器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具体地,换热装置包括多个串接的换热部1以及分别连通相邻换热部1的分液部2,换热部1内设有多个并列设置的换热通道11,换热介质能够通过分液部2分配至多个换热通道11内。
需要说明的是,“并列设置”指的是:多个换热通道11内换热介质的流向相同。
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串接”指的是:多个换热通过多级分液部2首尾相连,使得换热介质能够依次通过上一个换热部1的出液端13、分液部2和下一个换热部1的进液端12,从上一个换热部1进入下一个换热部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多个换热部1沿着垂直于换热部1轴线的方向排列时,也即,换热介质流经上一个换热部1的出液端13、分液部2和下一个换热部1的进液端12的路径呈s型,集流管21呈弧形。
在又一实施例中,当多个换热部1沿着换热部1的轴线方向排列,也即,换热介质流经上一个换热部1的出液端13、分液部2和下一个换热部1的进液端12的路径呈一字型,集流管21呈直线型。
由于换热装置包括多个串接的换热部1以及分别连通相邻所述换热部1的分液部2,也即,换热装置的具体结构为:多个换热部1和多个分液部2交叉连通。因此,进入下一个换热部1的换热介质都会被对应的分液部2重新分配至下一个换热部1的多个换热通道11内。如此,保证了每一级换热部1的换热通道11内都能分配到换热介质,从而大大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
为了方便换热介质分流,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液部2设有分液腔221,分液腔221的径流宽度沿着换热介质的流通方向呈扩大的趋势,且分液腔221靠近下一个换热部1进液端12的径流宽度等于换热通道11的宽度。需要说明的是:“径流宽度”指的是分液腔221侧壁之间形成的供换热介质在分液腔221内流通的通道宽度。
由于分液部2与换热部1连通,因此,随着分液腔221径流宽度的增大,换热介质的流通面积扩大且流速下降。又因为分液腔221靠近下一个换热部1进液端12的径流宽度等于换热通道11的宽度。如此,有利于保证换热介质分配至下一个换热部1的多个换热通道11内。
进一步地,为了使换热介质均匀地流入下一个换热部1的换热通道1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液腔221径流宽度大于下一个换热部1的多个并列换热通道11的总宽度。如此,使得换热介质在换热部1的进液端12完全覆盖多个并列的换热通道11,从而有利于均匀分液。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液部2包括集流管21和分液管22,分液腔221设于分液管22内,集流管21一端连通上一个换热部1的出液端13,另一端连通分液腔221径流宽度较小的一端,分液腔221径流宽度较大的一端连通下一个换热部1的进液端12。如此,换热介质从上一个换热部1的出液端13进入集流管21,之后,换热介质通过集流管21进入分液腔221径流宽度较小的一端,然后,换热介质从分液腔221径流宽度较小的一端进入分液腔221径流宽度较大的一端,最后,换热介质从分液腔221径流宽度较大的一端被分配至下一个换热部1的多个换热通道11内。
需要注意的是,集流管21用于汇集上一个换热部1内的换热介质以便于分液管22对上一个换热部1的出液端13流出的换热介质进行再分配。又因为分液腔221的径流宽度沿着换热介质的流通方向呈扩大的趋势,因此,随着分液腔221径流宽度的增大,换热介质的流通面积扩大且流速下降。又因为分液腔221靠近下一个换热部1进液端12的径流宽度等于换热通道11的宽度。如此,有利于保证换热介质被分配至下一个换热部1的多个换热通道11内。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增强分液部2的密封性,分液管22和集流管21为一体成型结构。但不限于此,分液管22和集流管21还可以焊接连接或螺纹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热装置还包括壳体7,多个换热部1设于壳体7内部,集流管21远离分液管22的一端与壳体7焊接连接以连通上一个换热部1的出液端13。分液管22远离集流管21的一端与壳体7焊接连接以连通下一个换热部1的进液端12。但不限于此,集流管21和分液管22还可以与壳体7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热装置还包括进口接管8和出口接管9,进口接管8与壳体7焊接连接以连通第一个分液部2的进口端,出口接管9与壳体7焊接连接以连通最后一个换热部1的出液端13。但不限于此,进口接管8和出口接管9还可以与壳体7螺纹连接。如此,换热介质能够从进口接管8流入换热装置,并从出口接管9流出换热装置。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7的侧壁构成换热面17,并且换热面17为平面,如此,方便换热装置与外界装置发生热交换。
为了使分液部2分液更加均匀,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分液腔221内部设有多个分隔条2211,相邻分隔条2211形成分液通道2212,并且,分液通道2212与换热通道11一一对应。如此,换热介质在分液腔221内能够进入多个分液通道2212内,且换热介质离开分液通道2212时,能够进入对应的换热通道11内。如此,大大提高了换热介质在分液部2的分配均匀性。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相邻分隔条2211的间距沿着换热介质的流通方向逐渐增大,也即,分液通道2212的宽度沿着换热介质的流通方向逐渐增大。并且,分液通道2212的最大宽度等于与分液通道2212对应设置的换热通道11的宽度。如此,便于换热介质离开分液通道2212时进入对应的换热通道11内,从而提高了换热介质在分液部2的分配均匀性。
为了便于换热介质从集流管21进入与分液管2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分液管22的内径大于或等于集流管21的内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换热部1包括第一换热部3和第二换热部4,分液部2包括一级分液部5和二级分液部6,一级分液部5连通于第一换热部3的进液端12,二级分液部6连通第一换热部3和第二换热部4。如此,设置两个换热部1和两级分液部2简化了换热装置的结构,便于换热装置的加工。但不限于此,换热部1的数量也可以为3、4、5等,对应地,还可以设置三级分液部2、四级分液部2、五级分液部2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不同换热通道11内发生热交换后的换热介质,其温度可能不相同,在下一次分液之前需要将换热介质混合均匀,以便于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为了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热部1的出液端13设有扰流部14,换热通道11内的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扰流部14进入分液部2。通过扰流部14将换热介质混合均匀,大大提高了换热介质混合的均匀程度,进而提高了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
为了增强扰流部14对换热介质的混合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相邻换热通道11之间设有换热隔板15,位于换热部1出液端13的多个换热隔板15分别朝向靠近换热部1中心线的方向被弯折形成导流板16,多个导流板16远离换热隔板15的端部围设形成连通分液部2的扰流部14。需要注意的是,导流板16改变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使得换热介质沿着导流板16朝向靠近换热部1中心线的方向流动,进一步地,改变流动方向后的换热介质在扰流部14发生相互冲击并发生混合,从而大大提高了换热介质的混合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相邻换热部1之间设有分隔板10,分隔板10将换热装置分隔成多个串接的换热部1,如此,换热介质可在换热装置内进行多次换热,从而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换热隔板15焊接在壳体7内部,位于换热部1内的换热隔板15和壳体7的内壁围设形成换热通道11。如此,大大简化了换热装置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流板16和换热隔板15的夹角a,满足0°<a<90°。当a=0°,也即,导流板16与换热隔板15平行,导流板16不能起到引导换热介质混合的作用;当a=90°时,也即,导流板16垂直于换热隔板15,不利于混合后的换热介质通过换热部1的出液端13流出换热部1。因此设置0°<a<90°,有利于导流板16引导换热介质混合,且有利于混合后的换热介质通过换热部1的出液端13流出换热部1。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换热隔板15和与之相连的导流板16整体呈L型,但不限于此,换热隔板15和与之相连的导流板16还可以呈Y型。
为了增强扰流部14对换热介质的混合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别设于分液部2中心线两侧的导流板16呈镜像对称设置。如此,分别位于换热部1中心线两侧的导流板16引导换热介质在扰流部14发生相互冲击并发生混合,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换热介质的混合效果。并且,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换热部1的加工难度,进而降低换热装置的加工难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变频器,该空调变频器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装置。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装置。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串接的换热部(1)以及分别连通相邻所述换热部(1)的分液部(2),所述换热部(1)内设有多个并列设置的换热通道(11),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分液部(2)分配至多个所述换热通道(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部(2)设有分液腔(221),所述分液腔(221)的径流宽度沿着换热介质的流通方向呈扩大的趋势,且所述分液腔(221)靠近下一个所述换热部(1)进液端(12)的径流宽度等于所述换热通道(11)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部(2)包括集流管(21)和分液管(22),所述分液腔(221)设于所述分液管(22)内,所述集流管(21)一端连通上一个所述换热部(1)的出液端(13),另一端连通所述分液腔(221)径流宽度较小的一端,所述分液腔(221)径流宽度较大的一端连通下一个所述换热部(1)的进液端(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腔(221)内部设有多个分隔条(2211),相邻所述分隔条(2211)形成分液通道(2212),并且所述分液通道(2212)与所述换热通道(11)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22)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集流管(21)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1)包括第一换热部(3)和第二换热部(4),所述分液部(2)包括一级分液部(5)和二级分液部(6),所述一级分液部(5)连通于所述第一换热部(3)的进液端(12),所述二级分液部(6)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3)和所述第二换热部(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1)的出液端(13)设有扰流部(14),所述换热通道(11)内的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扰流部(14)进入所述分液部(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换热通道(11)之间设有换热隔板(15),位于所述换热部(1)出液端(13)的多个所述换热隔板(15)分别朝向靠近所述换热部(1)中心线的方向弯折形成导流板(16),且多个所述导流板(16)远离所述换热隔板(15)的端部围设形成连通所述分液部(2)的所述扰流部(1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16)和所述换热隔板(15)的夹角a,满足0°<a<9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设于所述分液部(2)中心线两侧的所述导流板(16)呈镜像对称设置。
11.一种空调变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换热装置。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换热装置。
CN202221642272.8U 2022-06-28 2022-06-28 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9792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42272.8U CN217979245U (zh) 2022-06-28 2022-06-28 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42272.8U CN217979245U (zh) 2022-06-28 2022-06-28 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9245U true CN217979245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74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42272.8U Active CN217979245U (zh) 2022-06-28 2022-06-28 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792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692936B (zh) 电池换热集成结构
CN216204482U (zh) 一种相变冷却系统用的高效换热器
CN217979245U (zh) 换热装置、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
CN110690532A (zh) 一种液冷板
CN205014688U (zh) 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N101975526A (zh) 换热管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CN110890605B (zh) 一种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
CN220604775U (zh) 一种液冷系统及电池包
WO2024060347A1 (zh) 板式换热器
CN216954186U (zh) 一种换热间隔板和用于换热管道中段位置的逆流换热器
CN210866419U (zh) 一种液冷板
CN111156836B (zh) 微通道换热器、加工方法及空调
CN114166045A (zh) 一种嵌入式板翅换热器结构
CN202511536U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218069963U (zh) 电芯冷却结构
CN206504647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干衣机
CN219876612U (zh) 直冷板
CN112161490A (zh) 表面式冷却器及空调器
CN103363732A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CN220356150U (zh) 热交换器及热管理系统
CN216745591U (zh)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CN214199304U (zh) 气液分离结构、换热器及空调
CN213578203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换热器的空调设备
CN215578726U (zh) 电池模组用端板及电芯冷却结构和电池模组
CN202511537U (zh) 分液装置及包括该分液装置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