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45591U -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45591U
CN216745591U CN202220000995.1U CN202220000995U CN216745591U CN 216745591 U CN216745591 U CN 216745591U CN 202220000995 U CN202220000995 U CN 202220000995U CN 216745591 U CN216745591 U CN 2167455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cooling
shaped
inlet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0099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超凡
何勇
沈力
欧骏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tian Machiner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tian Machiner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tian Machinery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tian Machiner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0099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455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455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455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上述高效油路冷却器在工作过程中,待冷却油液从进油口进入到冷却桶中。冷媒液通过冷媒进口、冷媒进腔进入到各U型冷媒管的输入端,然后从各U型冷媒管的输出端流出,并通过冷媒出腔和冷媒出口排出。U型冷媒管中的冷媒通过各导热片对进入到冷却桶中的待冷却油液进行冷却处理。进入到冷却桶中的待冷却油液在各导流片的引流作用下,进行S形流动,使得待冷却油液与各导热片进行充分地接触,使得待冷却油液在进行S形流动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最终从冷却桶远离所述连接端盖的一端流出并进入到油箱内部。上述高效油路冷却器对待冷却油液的冷却效率高、工作稳定性高、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路冷却领域,特别是涉及高效油路冷却器。
背景技术
目前,油路冷却器即为冷却油液的设备,市场上的冷却器有多种形式,常见的就是管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的结构一般是有一个壳体,壳体两端有端盖,一侧端盖设有进气口,另一侧端盖设有出气口,壳体内壁有数根热交换管,热交换管的一端与设在一侧端盖的管板连接,其另一端与设在另一侧端盖的管板连接,此外,壳体侧壁还设有冷却介质进口和出口;这类冷却器的热交换管长度基本上等于壳体的长度,由于待冷却的气体的冷却过程只是从冷却器热交换管的进气端进入,从另一端的出气端排出,管内气体与管外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只能是在一个壳体长度的管内进行,因此,这种冷却器的冷却效率较低
然而,还有一种冷却器是外置壳体式换热装置,冷媒通过壳体内部与油管中间的空隙进行换热处理,从而达到冷却目的,外置壳体式换热装置的结构便于安装及拆卸。但是外置壳体式换热装置的成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换热器效率低、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该高效油路冷却器包括:油箱、冷却桶以及冷却机构;
所述冷却桶设置在所述油箱中;所述冷却桶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冷却桶的一端与所述油箱的内壁连接,所述冷却桶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外露于所述油箱;所述进油口靠近所述冷却桶与所述油箱连接的一端设置;所述冷却桶中设置有若干导流片,各所述导流片交差且均匀设置在所述冷却桶中,将所述冷却桶分隔成S形流动腔;各所述导流片上均开设有两个固定穿孔;所述油箱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密封孔,各所述密封孔均与所述冷却桶连通;
所述冷却机构包括连接端盖、固定板、若干U型冷媒管以及若干导热片;所述连接端盖上设置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所述连接端盖开设有冷媒腔,所述连接端盖于所述冷媒腔的中间区域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冷媒腔分隔成为冷媒进腔和冷媒出腔,所述冷媒进口与所述冷媒进腔连通,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冷媒出腔连通;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连接端盖远离所述冷媒进口的一端连接;各所述导热片均设置在所述冷却桶中,每一所述导热片上均开设有两个导热孔;
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出孔和若干定位入孔,每一所述定位出孔对应与一所述定位入孔对称设置,各所述定位入孔均与所述冷媒进腔连通,各所述定位出孔均与所述冷媒出腔连通;所述定位入孔和所述定位出孔均与所述U型冷媒管相适配,每一所述U型冷媒管的输入端插设在一所述定位入孔中并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每一所述U型冷媒管的输出端插设在一所述定位出孔中并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固定穿孔与所述U型冷媒管相适配,每一所述U型冷媒管插设于每一所述导流片上开设的两个所述固定穿孔中并与各所述导流片连接;所述密封孔与所述U型冷媒管相适配,每一所述U型冷媒管插设于两个所述密封孔中并与所述油箱密封连接;所述导热孔与所述U型冷媒管相适配,每一所述U型冷媒管插设于每一所述导热片上开设的两个所述导热孔中并与各所述导热片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导热片均匀设置在所述冷却桶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桶与所述油箱一体式成型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桶为圆形桶,所述导流片为半圆形板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桶为方形桶,所述导流片为长方形板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导流片均与所述冷却桶一体式成型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片为铝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片为翅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片为铜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与所述连接端盖一体式成型设置。
上述高效油路冷却器在工作过程中,待冷却油液从进油口进入到冷却桶中。冷媒液通过冷媒进口、冷媒进腔进入到各U型冷媒管的输入端,然后从各U型冷媒管的输出端流出,并通过冷媒出腔和冷媒出口排出。U型冷媒管中的冷媒通过各导热片对进入到冷却桶中的待冷却油液进行冷却处理。进入到冷却桶中的待冷却油液在各导流片的引流作用下,进行S形流动,使得待冷却油液与各导热片进行充分地接触,使得待冷却油液在进行S形流动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最终从冷却桶远离所述连接端盖的一端流出并进入到油箱内部。上述高效油路冷却器对待冷却油液的冷却效率高、工作稳定性高、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高效油路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实施例中连接端盖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实施例中固定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10,该高效油路冷却器10包括:油箱100、冷却桶200以及冷却机构300。
冷却桶200设置在油箱100中。冷却桶200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冷却桶200的一端与油箱100的内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桶200与油箱100一体式成型设置,以增加油箱100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冷却桶200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210。进油口210外露于油箱100。进油口210靠近冷却桶200与油箱100连接的一端设置。冷却桶200中设置有若干导流片220,各导流片220交差且均匀设置在冷却桶200中,将冷却桶200分隔成S形流动腔201。各导流片220上均开设有两个固定穿孔202。油箱100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密封孔101,各密封孔101均与冷却桶20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桶200为圆形桶,导流片220为半圆形板状结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冷却桶200为方形桶,导流片220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各导流片220均与冷却桶200一体式成型设置,以增加冷却桶200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冷却机构300包括连接端盖310、固定板320、若干U型冷媒管330以及若干导热片340。连接端盖310上设置有冷媒进口301和冷媒出口302,连接端盖310开设有冷媒腔303,连接端盖310于冷媒腔303的中间区域设置有分隔板311,分隔板311将冷媒腔303分隔成为冷媒进腔304和冷媒出腔305,冷媒进口301与冷媒进腔304连通,冷媒出口302与冷媒出腔305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311与连接端盖310一体式成型设置,以增加连接端盖310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固定板320与连接端盖310远离冷媒进口301的一端连接。各导热片340均设置在冷却桶200中,每一导热片340上均开设有两个导热孔306。在本实施例中,各导热片340均匀设置在冷却桶200中,以增加冷却机构300对待冷却油液的冷却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导热片340为铝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热片340为翅片。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导热片340为铜片。
固定板320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出孔307和若干定位入孔308,每一定位出孔307对应与一定位入孔308对称设置,各定位入孔308均与冷媒进腔304连通,各定位出孔307均与冷媒出腔305连通。定位入孔308和定位出孔307均与U型冷媒管330相适配,每一U型冷媒管330的输入端插设在一定位入孔308中并与固定板320连接,每一U型冷媒管330的输出端插设在一定位出孔307中并与固定板320连接。固定穿孔202与U型冷媒管330相适配,每一U型冷媒管330插设于每一导流片220上开设的两个固定穿孔202中并与各导流片220连接。密封孔101与U型冷媒管330相适配,每一U型冷媒管330插设于两个密封孔101中并与油箱100密封连接。导热孔306与U型冷媒管330相适配,每一U型冷媒管330插设于每一导热片340上开设的两个导热孔306中并与各导热片340连接。
上述高效油路冷却器10在工作过程中,待冷却油液从进油口210进入到冷却桶200中。冷媒液通过冷媒进口301、冷媒进腔304进入到各U型冷媒管330的输入端,然后从各U型冷媒管330的输出端流出,并通过冷媒出腔305和冷媒出口302排出。U型冷媒管330中的冷媒通过各导热片340对进入到冷却桶200中的待冷却油液进行冷却处理。进入到冷却桶200中的待冷却油液在各导流片220的引流作用下,进行S形流动,使得待冷却油液与各导热片340进行充分地接触,使得待冷却油液在进行S形流动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最终从冷却桶200远离所述连接端盖310的一端流出并进入到油箱100内部。上述高效油路冷却器10对待冷却油液的冷却效率高、工作稳定性高、成本低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冷却桶以及冷却机构;
所述冷却桶设置在所述油箱中;所述冷却桶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冷却桶的一端与所述油箱的内壁连接,所述冷却桶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外露于所述油箱;所述进油口靠近所述冷却桶与所述油箱连接的一端设置;所述冷却桶中设置有若干导流片,各所述导流片交差且均匀设置在所述冷却桶中,将所述冷却桶分隔成S形流动腔;各所述导流片上均开设有两个固定穿孔;所述油箱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密封孔,各所述密封孔均与所述冷却桶连通;
所述冷却机构包括连接端盖、固定板、若干U型冷媒管以及若干导热片;所述连接端盖上设置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所述连接端盖开设有冷媒腔,所述连接端盖于所述冷媒腔的中间区域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冷媒腔分隔成为冷媒进腔和冷媒出腔,所述冷媒进口与所述冷媒进腔连通,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冷媒出腔连通;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连接端盖远离所述冷媒进口的一端连接;各所述导热片均设置在所述冷却桶中,每一所述导热片上均开设有两个导热孔;
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出孔和若干定位入孔,每一所述定位出孔对应与一所述定位入孔对称设置,各所述定位入孔均与所述冷媒进腔连通,各所述定位出孔均与所述冷媒出腔连通;所述定位入孔和所述定位出孔均与所述U型冷媒管相适配,每一所述U型冷媒管的输入端插设在一所述定位入孔中并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每一所述U型冷媒管的输出端插设在一所述定位出孔中并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固定穿孔与所述U型冷媒管相适配,每一所述U型冷媒管插设于每一所述导流片上开设的两个所述固定穿孔中并与各所述导流片连接;所述密封孔与所述U型冷媒管相适配,每一所述U型冷媒管插设于两个所述密封孔中并与所述油箱密封连接;所述导热孔与所述U型冷媒管相适配,每一所述U型冷媒管插设于每一所述导热片上开设的两个所述导热孔中并与各所述导热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油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热片均匀设置在所述冷却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油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桶与所述油箱一体式成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油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桶为圆形桶,所述导流片为半圆形板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油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桶为方形桶,所述导流片为长方形板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油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流片均与所述冷却桶一体式成型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油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为铝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油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为翅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油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为铜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油路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与所述连接端盖一体式成型设置。
CN202220000995.1U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Active CN2167455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00995.1U CN216745591U (zh)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00995.1U CN216745591U (zh)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45591U true CN216745591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12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00995.1U Active CN216745591U (zh)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455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89811U (zh) 液冷板及安装其的电池模组
WO2018095153A1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2414164A (zh) 多流道式高效散热水冷排
CN216745591U (zh)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CN213778721U (zh) 浮头式换热器
CN114322606A (zh)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CN218131765U (zh) 反应釜外接冷凝器
KR20130065174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214901792U (zh) 一种翅片式液冷散热器
CN210980928U (zh) 一种新型管壳式换热器
CN210346419U (zh) 一种换热冷却装置
CN212205796U (zh) 一种石墨列管式换热器用组合式折流板结构
CN212482219U (zh) 组合式换热器
CN209802172U (zh) 换热器扁管以及热交换设备
CN219273004U (zh) 一种反应器
KR20120097143A (ko) 열교환기
CN216205412U (zh) 高效冷凝的浮头式冷凝器
CN217585382U (zh) 一种气体冷却换热器
CN214407068U (zh) 多流道式高效散热水冷排
CN218994116U (zh) 管壳式换热器
CN210486597U (zh) 一种高效组合式冷凝冷却器
CN219776416U (zh) 一种多通道换热装置
KR100344993B1 (ko) 열교환기용 콘덴서
CN220418160U (zh) 一种不锈钢换热器
CN213273877U (zh) 一种模块式冷干机用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