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79057U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9057U
CN217979057U CN202221016483.0U CN202221016483U CN217979057U CN 217979057 U CN217979057 U CN 217979057U CN 202221016483 U CN202221016483 U CN 202221016483U CN 217979057 U CN217979057 U CN 217979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indoor
heat exchanger
air
window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164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章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1648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790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9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90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部和可拆卸部;至少两个安装支架,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支架选择性地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可拆卸部配合,在所述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可拆卸部上时,所述安装支架竖向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安装部时,所述安装支架纵向设置且与所述机壳限定出墙壁容纳空间。在机壳的两侧设置有安装部和可拆卸部,安装支架可以选择性地与安装部或可拆卸部进行固定连接,即,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窗式空调器的固定方式,以及在不需要安装支架时,可以将安装支架固定在机壳的两侧。

Description

窗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窗式空调是一种可以安装在窗口上的小型空调器,窗式空调有冷风型、电热型和热泵型三种。窗式空调用材少,成本低使用价格比较低廉。同时,作为一体机,安装要求较低,技术要求不高。由于窗式空调一般由制冷系统、空气循环系统、电气系统和制热系统等四部分组成。
相关技术中,窗式空调器由于结构限制,窗式空调器要么直接放置在窗户上,要么需要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在墙壁上,用户只能根据当时的环境需求进行选择,但是当用户更换环境并且需要改变安装方式时,用户无法自己实现安装,造成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在机壳的两侧设置有安装部和可拆卸部,安装支架可以选择性地与安装部或可拆卸部进行固定连接,即,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窗式空调器的固定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机壳,所述壳体设置有室外风进口、室外风出口、室内风进口和室内风出口;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与所述室外风进口和所述室内风进口中的至少一个相对设置;围板组件,所述围板组件设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并列设置;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围板组件远离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接;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机壳内,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接且与所述室内风进口和所述室内风出口中的至少一个相对设置;至少两个安装支架,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支架选择性地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可拆卸部配合,在所述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可拆卸部上时,所述安装支架竖向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安装部时,所述安装支架纵向设置且与所述机壳限定出墙壁容纳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在机壳的两侧设置有安装部和可拆卸部,安装支架可以选择性地与安装部或可拆卸部进行固定连接,即,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窗式空调器的固定方式,以及在不需要安装支架时,可以将安装支架固定在机壳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连接部相互垂直,所述连接部选择性地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可拆卸部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机壳之间形成有可纵向穿设的安装槽,所述连接部纵向穿设在所述安装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机壳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在纵向上导向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沿所述连接部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部为导向块,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导向槽相对所述导向块可拆卸,以使所述导向块作为所述可拆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置于固定部上且与所述连接部间隔设置,所述机壳上设置有调节部,在所述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安装部时,所述调节部与所述调节件相配合,以调节所述墙壁容纳空间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件包括:丝杠和旋转部,所述旋转部设置于所述丝杠的端部且位于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机壳的一侧,所述调节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丝杠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部包括:两个调节板和连接板,两个所述调节板设置于所述机壳上,所述连接板连接于两个所述调节板之间,两个所述调节板上均设置有内螺纹或带有内螺纹的螺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墙壁容纳空间的缓冲垫。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固定部均呈杆状,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不超过所述机壳的高度,所述固定部的长度不超过所述机壳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支架固定于窗式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和安装支架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固定在墙壁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进风管和出风管的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风管和出风管收纳在室内风道件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风管和出风管相对室内风道件内延伸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和伸缩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安装在墙壁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窗式空调器;
10、机壳;11、室外风进口;12、安装部;121、安装槽;13、可拆卸部;14、第二导向部;15、调节部;151、调节板;152、连接板;
20、安装支架;21、固定部;22、连接部;23、第一导向部;24、调节件;241、丝杠;242、旋转部;25、缓冲垫;
31、进风管;32、第一滑块;33、第一连接部;34、出风管;35、第二滑块;36、第三连接部;
40、室内风道件;41、风道壳;411、风道进口;412、风道出口;42、隔板;43、第一轨道;44、第二轨道;45、限位翻边;46、凸起;
51、室外换热器;52、室外风机组件;53、压缩机;54、室内换热器;541、第一换热器;542、第二换热器;55、室内风机组件;
60、安装面板;61、进风格栅;62、出风格栅;63、第二连接部;64、第四连接部;65、第一避让空间;
70、伸缩件;71、子伸缩部;72、第二避让空间;
80、墙壁;
90、围板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100。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100,包括:壳体、室外换热器51、室外风机组件52、压缩机53、室内风道件40、室内换热器54、室内风机组件 55、围板组件90、进风管31、出风管34和安装支架20。其中,壳体包括底座和机壳,机壳设有室内风进口、室内风出口、室外风进口和室外风出口。
其中,压缩机53设置在底座上,且压缩机53设置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冷媒从第二端和第一端中的一个流出,并且从另一个流入。冷媒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的流向不同。
如图2所示,室外换热器51设置于机壳10内,且设置于底座上,室外风机组件52 设置于机壳10内且与室外换热器51相对设置,压缩机53设置于机壳10内且位于室外风机组件52远离室外换热器51的一侧,压缩机53与室外换热器51相连接。
以及,如图2所示,室内换热器54设置于室内风道件40内,室内换热器54分别与室外换热器51和压缩机53相连接,室内风机组件55设置于室内风道件40内且与室内换热器54相对设置。其中,室外换热器51用于和室外气流进行热交换,室外风机组件 52用于持续地向室外换热器51吹出气流,这样可以提升室外换热器51的换热效率。以及,室内换热器54用于和室内气流进行热交换,室内风机组件55用于持续地向室内换热器54吹出气流,这样可以提升室内换热器54的换热效率。
此外,如图2所示,围板组件90设置于底座,并且围板组件90和室外换热器51 相对设置,以及,室外风机组件52固定在围板组件90上,即围板组件90可以起到固定室外风机组件52的作用。
其中,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四通阀,四通阀具有四个阀口,四个阀口分别与室外换热器51、室内换热器54、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以便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切换。
其中,冷媒在压缩机53、室内换热器54和室外换热器51之间形成对应于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循环路径。也就是说,在高温制冷过程中,室外换热器51和室内换热器 54将分别作为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凝器和蒸发器,即室外换热器51起到冷凝作用,室内换热器54起到蒸发作用。在低温制热过程中,室外换热器51和室内换热器54将分别作为冷媒循环回路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即室外换热器51起到蒸发作用,室内换热器54 起到冷凝作用。
此外,参照图1和图2所示,室内风道件40设置于机壳10内,并且室内风道件40 位于室外换热器51和室外风机组件52的上方。如此设置,通过设置室内风道件40将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隔开,也就是说,室内风机组件55和室内换热器54设置于室内环境,室外风机组件52和室外换热器51设置于室内环境,这样使得室内换热器54和室外换热器51在工作时不会发生相互干涉。
以及,将室内风机组件55和室内换热器54设置在室外风机组件52和室外换热器51的上方,这样使得只需要将室内风道件40对准窗户即可,又由于室内风道件40的整体尺寸相较于室内换热器54的整体尺寸较小,这样可以减小窗式空调器100和窗户的正对面积,从而对室内采光的影响较小。
由此,通过在室外风机组件52和室外换热器51的上方设置室内风道件40,并将室内风机组件55和室内换热器54设置在室内风道件40上,这样只需要将室内风道件40 对准窗户即可,从而对室内采光的影响较小。
结合图2和图7所示,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进风管31 与风道进口411相连通,并且进风管31相对风道进口411可伸缩,出风管34一端与风道出口412相连通,并且出风管34整体相对风道出口412可伸缩。也就是说,安装时可以将窗式空调器100整体安装在室外,将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拉长,仅使进风管31 和出风管34的另一端连接在窗口处,这样使得在窗式空调器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噪音的风扇与压缩机距离窗口较远,从而能够降低传入室内的噪音,提升用户的体验。此外,仅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的一端连接在窗口处,窗式空调器100占据室内空间小,对室内采光的影响小,对室内的美观影响小。
此外,如图4和图7所示,机壳10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部12和可拆卸部13,并且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至少两个安装支架20,至少两个安装支架20选择性地与安装部12和可拆卸部13配合,在安装支架20设置于可拆卸部13上时,安装支架20竖向设置,在安装支架20设置于安装部12时,安装支架20纵向设置,并且安装支架20与机壳10限定出墙壁80容纳空间。
也就是说,安装支架20有两种工作模式,即,收纳模式和固定模式。当安装支架 20处于收纳模式时,安装支架20设置于可拆卸部13上,安装支架20竖向设置,从而使得安装支架20收纳在机壳10的两侧,此时可以将窗式空调器100直接放置在窗户或者窗户的外侧,即,不需要使用安装支架20来进行固定。当安装支架20处于固定模式时,此时安装支架20和机壳10外侧的安装部12固定连接,并且安装支架20与机壳10 限定出墙壁80容纳空间,即,此时墙壁80可以卡在墙壁80容纳空间内,这样可以实现窗式空调器100和墙壁80之间的固定,这样可以提升窗式空调器100的安装稳定性。具体地,安装支架20处于固定模式时,安装支架20纵向设置。
由此,在机壳10的两侧设置有安装部12和可拆卸部13,安装支架20可以选择性地与安装部12或可拆卸部13进行固定连接,即,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窗式空调器100 的固定方式,以及在不需要安装支架20时,可以将安装支架20固定在机壳10的两侧。
其中,如图2所示,室内风道件40包括:风道壳41和隔板42,隔板42设置于风道壳41内,并且隔板42位于室内风机组件55的前侧,以在上下方向上分隔出风道进口411和风道出口412,机壳10的前侧设置有室内风进口和室内风出口,风道进口411 与室内风进口相连通,风道出口412与室内风出口相连通。其中,室内风道件40分为风道壳41和隔板42,隔板42设置在风道壳41内,并且将风道壳41分为室内风进口和室内风出口,这样使得室内的气流可以先从室内风进口进入到室内风道件40内,再和室内换热器54进行换热,最后在室内风机组件55的加速下由室内风出口吹出,这样可以方便室内气流的循环和换热。
以及,风道壳41设置在机壳10整体的上端,这样可以将室内换热系统和室内换热系统分隔开,从而使得窗式空调器100运行时,室内气流循环和室外气流旋转之间不会发生相互干涉。
此外,隔板42设置有第一避让槽,室内换热器54的上端插接在第一避让槽内。如此设置,当室内换热器54设置在室内风道件40内时,室内换热器54的上端可以插接在第一避让槽内,这样可以起到固定室内换热器54的作用,避免室内换热器54在室内风道件40内发生晃动,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室内换热器54的换热效率,还避免了室内换热器54和室内风机组件55发生干涉。
参照图2所示,室内换热器54包括:第一换热器541和第二换热器542,第一换热器541相对第二换热器542朝向后下方弯折设置,第一换热器541的下端抵接在室内风道件40的底部,第二换热器542的上端抵接在隔板42上。如此设置,将室内换热器54 分为第一换热器541和第二换热器542,并且,第一换热器541和第二换热器542之间相互弯折,这样可以提升室内换热器54的表面积,即室内气流和室内换热器54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提升室内换热器54处的换热效率。
此外,第一换热器541和第二换热器542朝向室内风进口的位置凸出,这样使得第一换热器541和第二换热器542可以避让开室内风机组件55,从而提升窗式空调器100 的使用安全。
参照图2所示,室外换热器51竖向设置,并且室外换热器51与室外风出口前后相对设置。也即是说,室外换热器51竖向设置在机壳10内,并且和室外风机组件52相对设置,竖向设置的室外换热器51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而且室外换热器51的表面积最大,从而可以提升室外换热器51的换热效率。具体地,室外换热器51的整体和室外风出口相对应,即,室外风在穿过室外换热器51后不会在室外风出口处发生阻碍,即室外风均可以很好滴吹出。
此外,室内换热器54和室外换热器51构造成一体的换热器。如此设置,室外换热器51和室内换热器54之间可以通过配管进行连接,这样室外换热器51和室内换热器 54可以共用一个压缩机53,这样设置不仅可以节省窗式空调器100的内部空间,而且可以削减窗式空调器100的生产成本。
其中,室内风机组件55包括:室内电机和室内风扇,室内电机固定在围板组件90上,室内电机与室内风扇传动连接,室内风扇为横向设置的贯流风扇。如此设置,由于贯流风扇受到的干扰较少,这样贯流风扇的风速分配均匀,从而使得吹出的风很集中,以及,贯流风扇能在低噪声条件下把室内气流送得很远,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风流方向。此外,贯流风扇使得室内风沿轴向分布较均匀,这样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感。
具体地,室内风机设置于风道件的外侧,室内风扇设置于风道件内的同时还与室内风机进行传动连接,如此,室内风机可以驱动室内风扇在周向上旋转,以及,由于室内风机设置在风道件的外侧,这样使得室内风机不会影响风道件内的室内气流。
进一步地,室内风扇设置在隔板42的后方,并且室内风扇和室内风进口以及室内风出口连通,这样可以实现室内换热系统的室内气流换热。
此外,室外风机组件52包括:室外电机和室外风扇,室外电机与室外风扇传动连接,室外风扇为轴流风扇或离心风扇。进一步地,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电机支架,室外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在机壳10内,并且,室外风机连接有室外风扇,如此,室外风机可以驱动室外风扇在周向上旋转。
具体地,室外风扇为轴流风扇或离心风扇。其中,轴流风扇在工作时叶片推动空气以与轴相同的方向流动的风扇,轴流风扇结构简单,风量大。离心风扇也称为涡轮风扇。离心风扇的气体流向垂直于转轴,离心风扇产生的气压大,可以根据需要获得不同的压力。
此外,如图1所示,机壳10的前侧设置有室外风进口11,机壳10的后侧与室外换热器51相对设置,并且机壳10的后侧设置有室外风出口。如此设置,在机壳10前侧设置有室外风进口11,以及在机壳10的后侧设置有室外风出口,这样使得室外气流可以通过室外风进口11进入到机壳10内,并且在室外风组件的汇流和加速下吹向室外换热器51,室外气流在和室外换热器51进行热交换后从室外风出口吹出。
此外,参照图1所示,在机壳10的左侧和/或右侧同样设置有室外风进口11,如此设置可以提升机壳10的室外风的进风量,从而使得室外换热器51处的换热效率更高。
进一步地,参照图1所示,室外风进口11和室外风出口均设置于机壳10整体的下侧,这样使得室外风进口11和室外风出口避让开风道件,避免影响风道件的正常室内气流循环。
其中,参照图1所示,在机壳10上进行镂孔可以构成室外风进口11。并且,镂孔可以为腰型孔,这样可以避免镂孔的锐角处割伤用户。
以及,围板组件90的下部固定在底座上,并且围板组件90的上端和室内风道件40固定连接。并且,围板组件90的一侧设置有避让空间,该避让空间用于避让压缩机53,从而有效削减窗式空调器100的整体尺寸。
进一步地,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均设置有滑动件,室内风道件40设置有滑轨,滑动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滑轨内。
具体地,参照图7所示,进风管31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滑块32,室内风道件40内设置有第一轨道43,第一滑块32在第一轨道43内滑动。如此,在进风管31的后端设置第一滑块32,以及在室内风道件40内设置第一轨道43,这样使得第一滑块32在第一轨道43内滑动,从而使得进风管31在延伸时更加顺滑,避免进风管31在延伸是卡在室内风道件40处,进而避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同理,如图7所示,出风管34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滑块35,室内风道件40内设置有第二轨道44,第二滑块35在第二轨道44内滑动。如此,在出风管34后端设置第二滑块35,以及在室内风道件40内设置第二轨道44,这样使得第二滑块35在第二轨道44 内滑动,从而使得出风管34在延伸时更加顺滑,避免出风管34在延伸是卡在室内风道件40处,进而避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如图7所示,室内风道件40的前端或机壳10的前端设置有限位翻边45,第一轨道43的外端和第二轨道44的外端分别延伸至限位翻边45。如此设置,通过在第一轨道43和第二轨道44的外端设置限位翻边45,这样在第一滑块32滑动至第一轨道43 的外端时,以及在第二滑块35滑动至第二轨道44的外端时,限位翻边45和第一滑块 32以及第二滑块35进行限位配合,避免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的后端脱离室内风道件40,从而使得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在正常延伸的同时,用户也不用担心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脱离室内风道件40,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7所示,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均可以为可伸缩的波纹管。其中,波纹管由多个可折叠皱纹片沿折叠伸缩方向连接成,波纹管处于折叠状态时,波纹管整体的长度较低,并且波纹管可以收缩在室内风道件40内,以及,在波纹管处于伸缩状态时,波纹管上的可折叠皱纹片的轴向长度变长,这样可以实现波纹管轴向长度的伸长。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安装面板60,安装面板60设置有进风格栅61和出风格栅62,安装面板60分别与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相连接,并且安装面板60相对机壳10可运动,进风管31与进风格栅61相对应,并且出风管34与出风格栅62相对应。也就是说,安装面板60上设置有进风格栅61和出风格栅62,并且进风管31的一端固定在进风格栅61,以及出风管34的一端固定在出风格栅62处,如此,在需要延长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时,只需要向前侧拉扯安装面板60,即可带着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一同延长,从而可以方便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的延伸。
以及,进风格栅61和出风格栅62上均设置有横向设置以及纵向设置的格栅,这样可以避免进风管31以及出风管34直接裸露在外界,一方面可以避免异物进入到进风管 31和出风管34内,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用户将手伸入至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内,而造成窗式空调器100的损坏,以及用户的受伤。
其中,安装面板60上在进风格栅61和出风格栅62之间设置有操控面板。如此,在安装面板60上设置有操控面板,这样使得安装面板60带着进风管31以及出风管34延伸至需要降温的区域时,例如,床铺,此时用户不需要走到窗式空调器100的位置对窗式空调器100的参数进行调整,而是直接通过安装面板60上的操控面板进行操作,这样可以方便用户的操作,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具体地,操控面板上可以设置有开关按键、模式按键、调温按键等。例如,开关按键可以实现窗式空调器100的开启和关闭,模式按键可以实现窗式空调器100的除湿模式、仅出风模式、冷风模式或热风模式等,以及,调温按键可以实现窗式空调器100的升温或者降温。
进一步地,将操控面板设置在进风格栅61和出风格栅62之间,如此设置可以方便操控面板的布置,以及合理利用安装面板60的空间。
此外,如图7所示,进风管31的前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3,进风格栅61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63,第一连接部33固定在第二连接部63上。也就是说,进风管31和进风格栅6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33和第二连接部63实现固定连接,这样可以将进风管31 的一端固定在进风格栅61上,这样用户在拉动安装面板60时,即可带动进风管31一同延伸。
以及,如图7所示,出风管34的前端设置有第三连接部36,出风格栅62上设置有第四连接部64,第一连接部33固定在第二连接部63上。也就是说,出风管34和出风格栅62之间通过第三连接部36和第四连接部64实现固定连接,这样可以将出风管34 的一端固定在出风格栅62上,这样用户在拉动安装面板60时,即可带动出风管34一同延伸。
并且,进风管31与进风格栅61之间设置有减震消音海绵,以及,在出风管34和出风格栅62之间也设置有减震消音海绵,如此设置,使得窗式空调器100在运行时,可以削减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的震颤,从而避免振动传输至安装面板60,这样避免了安装面板60和机壳10之间发生共振。尤其是,当安装面板60带动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 延伸时,由于安装面板60离用户更近,减震消音海绵可以很好地削减进风管31、出风管34和安装面板60三者之间的振动噪音。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33可以为第一连接翻边,第二连接部63可以为第一卡槽,第一连接翻边卡接在第一卡槽内。如此设置,进风管31和进风格栅61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翻边和第一卡槽实现固定连接,即,第一连接翻边卡接在第一卡槽内,这样可以实现进风管31和进风格栅61之间的固定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对进风管31结构的改变较小,从而可以提升窗式空调器100地生产效率。
同理,第三连接部36为第二连接翻边,第四连接部64为第二卡槽,第二连接翻边卡接在第二卡槽内。如此设置,出风管34和出风格栅62之间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翻边和第二卡槽实现固定连接,即,第二连接翻边卡接在第二卡槽内,这样可以实现出风管34 和出风格栅62之间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安装面板60的周侧为管梁结构,在管梁结构上开设有上述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以及在管梁结构的中部设置有进风格栅61和出风格栅62。并且,管梁结构还可以用于走线,这样可以实现安装面板60上的操控面板和电控系统之间的电连接。
当然,第一连接部33可以为通孔,第二连接部63可以为螺钉孔,并且螺钉或螺栓穿过通孔后和螺钉孔螺纹配合,这样可以实现进风管31和进风格栅61之间的固定连接,并且这样的固定方式比较牢固,可以提升进风管31和进风格栅61之间连接强度。同理,出风管34和出风格栅62之间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进行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三连接部36可以为通孔,第四连接部64可以为螺钉孔,并且螺钉或螺栓穿过通孔后和螺钉孔螺纹配合,这样可以实现出风管34和出风格栅62之间的固定连接,并且这样的固定方式比较牢固,可以提升出风管34和出风格栅62之间连接强度。
此外,进风管31和进风格栅61之间还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即,在进风管31和进风格栅61之间使用胶水进行粘接,这样可以方便进风管31和进风格栅61之间的连接,从而可以提升窗式空调器100的生产效率。同理,出风管34和出风格栅62 之间也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
参照图7所示,隔板42的后端设置有凸起46,处于收缩状态的进风管31的后端和 /或出风管34的后端抵接在凸起46上。如此设置,在隔板42上设置有凸起46,这样在进风管31或出风管34安装在室内风道件40内时,凸起46可以起到阻挡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的作用,避免进风管31和出风管34过于伸入而和室内风机组件55发生碰撞,从而提升了窗式空调器100的使用安全。
具体地,与出风管34对应的凸起46,可以由第一避让槽形成,即在隔板42的底面上设置第一避让槽,第一避让槽向上凸出形成凸起46。
其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安装支架20包括:固定部21和连接部22,固定部21 和连接部22相互垂直,连接部22选择性地与安装部12和可拆卸部13配合,固定部21 用于抵接在墙壁80的内侧。具体地,固定部21和连接部22之间相互垂直,这样当安装支架20将窗式空调器100固定在墙壁80上时,固定部21可以在纵向上抵接在墙壁 80的内侧,以及,连接部22可以和机壳10进行固定连接,这样可以实现窗式空调器 100的固定。此外,当安装支架20处于收纳位置时,连接部22和可拆卸部13之间配合,这样可以实现安装支架20的收纳,当然,可拆卸部13还可以和固定部21之间进行配合,这样可以提升安装支架20收纳的稳定性,避免窗式空调器100受到振动时,安装支架20脱离机壳10。
参照图4所示,安装部12与机壳10之间形成有可纵向穿设的安装槽121,连接部 22纵向穿设在安装槽121内。也就是说,当窗式空调器100通过安装支架20固定在墙壁80上时,安装部12和机壳10之间形成有安装槽121,这样使得连接部22可以穿设安装槽121,从而在固定部21抵接在墙壁80上时,窗式空调器100可以通过安装支架 20固定在墙壁80上。
具体地,连接部22可以为方形的管梁,同样,安装槽121在纵向上的截面为方形,这样使得连接部22穿设安装槽121时,安装支架20和机壳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高。
此外,如图4和图7所示,连接部22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23,机壳10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14,第一导向部23和第二导向部14在纵向上导向配合。如此设置,通过在连接部22上设置第一导向部23,以及在机壳10上设置第二导向部14,从而使得连接部 22在和安装部12配合时,第一导向部23和第二导向部14导向配合,从而方便连接部 22和安装部12之间的配合,进而方便窗式空调器100的固定,以及,可以避免安装部 12和连接部22之间发生错位,影响窗式空调器100的固定效果。
具体地,第一导向部23为沿连接部22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第二导向部14为导向块。也就是说,机壳10的两侧设置有导向块,以及在连接部22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当导向块配合在导向槽内时,可以实现连接部22和安装部12之间的导向配合。
以及,连接部22通过导向槽相对导向块可拆卸,以使导向块作为可拆卸部13。也就是说,导向块不仅可以实现连接部22和安装部12之间的导向配合,导向块还可以作为可拆卸部13,即,当安装支架20处于收纳模式时,安装支架20可以通过导向块和导向槽之间的限位配合实现和机壳10之间的固定,从而可以实现安装支架20的收纳。
此外,如图4所示,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调节件24,调节件24设置于固定部 21上,并且调节件24与连接部22间隔设置,机壳10上设置有调节部15,在安装支架 20设置于安装部12时,调节部15与调节件24相配合,以调节墙壁80容纳空间的尺寸。如此设置,调节件24穿设固定部21后和连接部22进行间隔设置,以及,在机壳10上设置有调节部15,调节部15和安装部12之间间隔设置,当连接部22和安装部12之间固定连接时,调节部15可以与调节件24之间相互配合,并且可以通过调节调节件24 来调节机壳10和固定部21之间的尺寸,即,调节墙壁80容纳空间的尺寸,如此设置,使得窗式空调器100可以固定在不同厚度的墙壁80上。
具体地,如图5所示,调节件24包括:丝杠241和旋转部242,旋转部242设置于丝杠241的端部且位于固定部21远离机壳10的一侧,调节部15设置有内螺纹,丝杠 241与内螺纹相配合。也就是说,调节部15和调节件24之间调节是由丝杠241和内螺纹的螺接实现的。例如,当需要将墙壁80容纳空间的尺寸调大时,用户正向拧动旋转部242,旋转部242带动丝杠241进正向旋转,从而使得丝杠241在机壳10和固定部 21之间的尺寸变大,进而实现墙壁80容纳空间尺寸的调大;以及,当需要将墙壁80 容纳空间的尺寸调小时,用户反向拧动旋转部242,旋转部242带动丝杠241进行反向旋转,从而使得丝杠241在机壳10和固定部21之间的尺寸变小,进而实现墙壁80容纳空间尺寸的调小。
具体地,调节部15包括:两个调节板151和连接板152,两个调节板151设置于机壳10上,连接板152连接于两个调节板151之间,两个调节板151上均设置有内螺纹或带有内螺纹的螺母。如此设置,调节部15由两个调节板151和一个连接板152构成,连接板152连接在两个调节板151上,这样可以提升两个调节板151的强度,避免调节板151和丝杠241配合时发生弯折。以及,在调节部15上设置有两个调节板151,使得调节件24和调节部15配合时,两个调节板151可以提升调节件24和调节部15之间的配合稳定性,从而使得安装支架20固定窗式空调器100时更加稳定。
如图1和图6所示,固定部21上设置有朝向墙壁80容纳空间的缓冲垫25。如此设置,通过在固定部21上设置朝向墙壁80的缓冲垫25,这样使得安装支架20连接在墙壁80和窗式空调器100之间时,缓冲垫25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减小窗式空调器100对墙壁80的伤害,以及可以削减压缩机53的噪音传输至墙壁80,从而可以减小窗式空调器100整体的噪音,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同理,机壳10朝向墙壁80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垫25,如此设置,当机壳10固定在墙壁80上时,缓冲垫25抵接在机壳10和墙壁80之间,这样可以避免机壳10刮伤墙壁80,以及同样可以避免压缩机53的噪音传输至墙壁80。
此外,参照图1所示,连接部22和固定部21均呈杆状,连接部22的长度不超过机壳10的高度,固定部21的长度不超过机壳10的厚度。当安装支架20处于收纳模式时,连接部22和机壳10的高度进行对应,固定部21和机壳10的厚度进行对应。因此,当连接部22的长度大于机壳10的高度时,连接部22会凸出机壳10,造成窗式空调器100 的整体性较差,也容易刮伤用户。同理,当固定部21的长度大于机壳10的厚度时,固定部21会凸出机壳10,造成窗式空调器100的整体性较差,也容易刮伤用户。
此外,由于当安装支架20固定在墙壁80上时,安装支架20会穿设安装面板60,因此,在安装面板60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避让空间65,这样使得连接部22和调节件24 可以和第一避让空间65相对设置,从而可以避免安装支架20影响安装支架20的正常安装。
以及,如图10和图11所示,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伸缩件70,伸缩件70固定在窗户上,伸缩件70的一端抵接在窗户的边缘,并且伸缩件70的另一端抵接在窗式空调器100上。同理,在伸缩件70朝向窗式空调器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避让空间72,第二避让空间72和连接部22以及调节件24相对应,这样使得伸缩件70可以很好的抵接在机壳10上,从而提升室内和室外之间的密封性,即,室内的冷空气不会流失,以及,室外的热空气不会进入到室内。
其中,伸缩件70为嵌套式伸缩附件,即,伸缩件70由多个子伸缩部71构成,多个子伸缩部71相互套设,并且多个子伸缩部71可以收缩成单个子伸缩部71的尺寸。此外,在窗户的尺寸较大时,可以将多个子伸缩部71展开,从而使得伸缩件70可以适配在窗户处,从而可以提升伸缩件70的密封性。
此外,子伸缩部71为双层结构,这样使得子伸缩部71具有较高的隔热系数,从而不需黏贴隔热海绵。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机壳,所述壳体设置有室外风进口、室外风出口、室内风进口和室内风出口,所述机壳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部和可拆卸部;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与所述室外风进口和所述室内风进口中的至少一个相对设置;
围板组件,所述围板组件设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并列设置;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围板组件远离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接;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机壳内,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接且与所述室内风进口和所述室内风出口中的至少一个相对设置;
至少两个安装支架,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支架选择性地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可拆卸部配合,在所述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可拆卸部上时,所述安装支架竖向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安装部时,所述安装支架纵向设置且与所述机壳限定出墙壁容纳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连接部相互垂直,所述连接部选择性地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可拆卸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机壳之间形成有可纵向穿设的安装槽,所述连接部纵向穿设在所述安装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机壳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在纵向上导向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沿所述连接部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部为导向块,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导向槽相对所述导向块可拆卸,以使所述导向块作为所述可拆卸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置于固定部上且与所述连接部间隔设置,所述机壳上设置有调节部,在所述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安装部时,所述调节部与所述调节件相配合,以调节所述墙壁容纳空间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包括:丝杠和旋转部,所述旋转部设置于所述丝杠的端部且位于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机壳的一侧,所述调节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丝杠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包括:两个调节板和连接板,两个所述调节板设置于所述机壳上,所述连接板连接于两个所述调节板之间,两个所述调节板上均设置有内螺纹或带有内螺纹的螺母。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墙壁容纳空间的缓冲垫。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固定部均呈杆状,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不超过所述机壳的高度,所述固定部的长度不超过所述机壳的厚度。
CN202221016483.0U 2022-04-27 2022-04-27 窗式空调器 Active CN217979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6483.0U CN217979057U (zh) 2022-04-27 2022-04-27 窗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6483.0U CN217979057U (zh) 2022-04-27 2022-04-27 窗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9057U true CN217979057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66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16483.0U Active CN217979057U (zh) 2022-04-27 2022-04-27 窗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790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23315B1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CN210153962U (zh) 低噪音跨墙式窗机
CN217979057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7209584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7178745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755997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489156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4791567U (zh) 空调室外机
CN113498466A (zh) 空调
CN111912000B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KR100434376B1 (ko) 개인용 에어컨의 응축유닛
CN2161591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446683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205920U (zh) 一种侧出风室外机及空调
CN214223252U (zh) 一体式吊顶隐藏空调及其通风结构
CN213300288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9473818U (zh) 室内换热器
CN21614381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20707507U (zh) 管道式空调室内机
CN21806512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624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63765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62708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5397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18090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