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61189U - 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61189U
CN217961189U CN202221138700.3U CN202221138700U CN217961189U CN 217961189 U CN217961189 U CN 217961189U CN 202221138700 U CN202221138700 U CN 202221138700U CN 217961189 U CN217961189 U CN 2179611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
training platform
adjusting
bracke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3870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全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uandong Smart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Yuandong Smart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Yuandong Smart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Yuandong Smart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3870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611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611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611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力量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平台、拉绳、支架组件以及下拉组件,拉绳的固定端与训练平台连接;拉绳的自由端从训练平台内部穿出,支架组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训练平台,另一端连接下拉组件,拉绳的自由端可选择性穿过下拉组件。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在训练平台上配置下拉组件和支架组件,只需要人站在训练平台上,拉出拉绳穿过下拉组件,即可向下施加拉力实现下拉训练,其结构简单,并且能够有效地在训练平台上增加下拉训练的功能,提高产品功能的多样性。

Description

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运动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大家对健康认识的提高,运动健身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科学运动是指在科学理论(包括运动人体科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和运动处方)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健康情况进行的能够提高自身生理机能和素质,增进健康的身体活动,科学运动可以更快地达到运动效果、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
其中运动健身器材是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动健身器材常以训练功能多少来分为单功能和综合型多功能两大类,常用的有划船器、健美车、健步机、跑步机、美腰机等,随着健身需要的日益提高,健身器材向着科学而又多功能的组合器材发展。
现有的家用器械通常体积小,功能多,满足家庭等各种场合使用,其通常是以电机(或其它如磁控、摩擦、弹簧等)作为阻力源,机器一般平放地面,机器上表面设有拉绳出口及拉手,使用时人踩踏在机器上,通过拉动拉手实现力量训练,这种设计只能完成上拉,上推等动作训练,很多高拉动作无法完成。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旨在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力量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平台、拉绳、支架组件和下拉组件,所述拉绳的固定端与所述训练平台连接,所述拉绳的自由端从所述训练平台内部穿出,所述支架组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训练平台,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拉组件,所述拉绳的自由端可选择性穿过所述下拉组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架下拉机构,应用于训练平台,所述训练平台内部穿出一拉绳的自由端,所述支架下拉机构包括:支架组件和下拉组件,所述支架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训练平台,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拉组件,所述下拉组件用于供所述拉绳的自由端选择性穿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力量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平台、拉绳、支架组件以及下拉组件,拉绳的固定端与训练平台连接;拉绳的自由端从训练平台内部穿出,支架组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训练平台,另一端连接下拉组件,拉绳的自由端可选择性穿过下拉组件。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在训练平台上配置下拉组件和支架组件,只需要人站在训练平台上,拉出拉绳穿过下拉组件,即可向下施加拉力实现下拉训练,其结构简单,并且能够有效地在训练平台上增加下拉训练的功能,提高产品功能的多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力量训练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力量训练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虚线框中的结构的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虚线框中的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转接支架的一实施例拆解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力量训练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拆解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力量训练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拆解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下拉组件和支架组件的一实施例的拆解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支架组件收纳之后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座和底座的一实施例的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力量训练装置收纳后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座和支架的一实施例的拆解示意图。
附图标号:力量训练装置10;下拉组件100;支架组件200;拉绳300;训练平台400;转接支架110;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第三板体113;第一连接杆114;第二连接杆115;固定板116;避让槽117;滑轮120;万向套130;通孔131;开口132;第二滑轮140;限位支架150;限位部151;限位块310;支架210;底座220;主管体211;调节管212;第一调节孔2121;第一调节杆213;第二调节杆214;转接管2111;立架套管2112;第二调节孔2113;调节座215;第三连接杆500;第三调节孔221;第一固定孔222;第三调节杆216;收纳孔223;第一连接板2151;第二连接板2152;第三连接板2153;第四调节孔224;第四调节杆217;第二固定孔225;第四连接杆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参见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力量训练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力量训练装置10包括训练平台400、拉绳300、支架组件200以及下拉组件100。
训练平台400可以放置于地面或其他支撑面上,用于使用人员踩踏在其上进行训练。拉绳300的固定端与训练平台400连接。支架组件200的一端连接训练平台400,另一端连接下拉组件100,下拉组件100可供拉绳300的自由端穿过。拉绳300的固定端为拉绳300与训练平台400连接的一端,拉绳300的自由端为拉绳300可自由活动的一端。
拉绳300的固定端固定在训练平台400上,其与训练平台40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拉绳300的自由端可在外力的作用下靠近或远离训练平台400。拉绳300的固定端可以位于训练平台400的壳体内部,并且拉绳300可部分容置于训练平台400中,使得拉绳300的自由端的拉手抵接在训练平台400的壳体的外表面。因此将拉绳300容置于训练平台400中,可以避免出现拉绳300在未使用时受损和缠绕或绊倒用户的情况,同时还能够使训练平台400的结构美观。拉绳300的自由端连接的拉手显露在训练平台400的外部,以便于使用人员将拉绳300从训练平台400中拉出。训练平台400内部还包括阻力源,阻力源与拉绳300的固定端连接以对拉绳300施加负载,起到阻力训练的作用,阻力源可以为电机、磁阻、弹簧中的一种或多种,但不限于此,只要具有提供阻力或负载的功能即可。在使用力量训练装置10时,训练者踩踏在训练平台400上,通过拉动拉绳300以实现上拉等动作的训练。
支架组件200的一端连接训练平台400,支架组件200的另一端连接下拉组件100,支架组件200连接下拉组件100的一端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距离可调,和/或下拉组件100在支架组件200上的位置可调,以使下拉组件1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距离可调,以能够满足不同高度的锻炼需求。支架组件2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可调,也即,支架组件200可以其与训练平台400的连接点作为中心进行旋转,以能够在使用时通过调节支架组件200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以满足不同的拉伸幅度训练需求或不同臂展的用户的需求。在不使用支架组件时,还能够调节支架组件2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和距离,便于将支架组件200收纳。
下拉组件100可供拉绳300的自由端选择性穿过,下拉组件100设置于支架组件200远离训练平台400的一端,拉绳300的自由端可以穿过下拉组件100,并以下拉组件100作为支点,在外力的作用下朝向训练平台400移动,从而实现下拉训练。拉绳300由至少一根绳子组成。在一实施例中,拉绳300由一根绳子构成;在另一实施例中,拉绳300由至少两根绳子相互连接组成,以解决实际应用场景中拉绳300的长度可能难以较好的实现下拉训练的问题。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在训练平台400上配置下拉组件100和支架组件200,使得力量训练装置具有至少两种训练使用状态:拉绳300的自由端不穿过下拉组件,在外力(如使用者施加的拉力)的作用下背离训练平台400移动,实现上拉训练;拉绳300的自由端穿过下拉组件100,并以下拉组件100作为支点,在外力的作用下朝向训练平台400移动,实现下拉训练。整个力量训练装置10结构简单,并且能够有效地在训练平台400上增加下拉训练的功能,提高产品功能的多样性。此外,支架组件2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可调,下拉组件1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距离可调,同时满足用户对拉绳300不同幅度的锻炼需求和不同高度的锻炼需求。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力量训练装置10中的下拉组件100和支架组件200可以为一组,对应的拉绳300可以为一个或两个,拉绳300用于施加外力的一端的拉手可以为横杆,也可以为握把、拉环等。在另一实施例中,拉绳300、支架组件200和下拉组件100为两组。示例性地,当训练平台400上配置有一个拉绳300时,力量训练装置10设置一个下拉组件100,将拉绳300绕设在下拉组件100即可实现下拉训练;当训练平台400上配置有两个拉绳300时,可实现双边训练,力量训练装置10设置一个或两个下拉组件100,也即可以将一个拉绳300或两个拉绳300分别绕设一个下拉组件100进行训练,也可以两个拉绳均绕设在一个下拉组件100进行锻炼。
参见图2,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力量训练装置10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力量训练装置10中的拉绳300、下拉组件100和支架组件200为两组,每组下拉组件100、支架组件200与拉绳300之间呈现对应关系,拉绳300用于施加外力的一端的拉手可以为握把,训练者可以两手分别抓握两个握把并拉动两个拉绳300,以进行双边下拉训练。
参见图1-图5,图3是图2虚线框中的结构的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虚线框中的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转接支架110的一实施例拆解示意图。
下拉组件100包括转接支架110和第一滑轮120,转接支架110连接支架组件200,第一滑轮120连接转接支架110,第一滑轮120可绕其轴线现对于转接支架110转动。拉绳300的自由端从训练平台400拉出,并绕第一滑轮120的周向抵接于第一滑轮120的侧表面,以将第一滑轮120作为拉绳300的第一支点。第一滑轮120的侧表面可以开设有凹槽,便于拉绳300容置于第一滑轮120的凹槽中,防止在进行下拉训练的过程中,拉绳300脱离第一滑轮120。其中,第一滑轮120与转接支架110为转动连接,使第一滑轮120能够绕其轴线进行转动,当拉绳300以第一滑轮120作为支点下拉时,通过第一滑轮120转动能够降低第一滑轮120对拉绳300的摩擦损耗及力的损耗。
下拉组件100包括万向组件,万向组件连接转接支架110,拉绳300绕过第一滑轮120后其自由端经由万向组件引出,万向组件能够适应拉绳300沿不同方向的拉动,以使用户在任何方向进行下拉训时的拉动感受都较为顺滑。同时拉绳300的自由端设有限位块310,万向组件可对限位块310进行限位以阻挡拉绳300的回收,避免用户停止拉动拉绳300时,拉绳300退回训练平台400。
在一实施例中,万向组件包括限位支架150和第二滑轮140,限位支架150与转接支架110转动连接,示例性地,限位支架150和转接支架110通过转套连接。第二滑轮140连接限位支架150,限位支架150用于支撑第二滑轮140,第二滑轮140可绕其轴线相对于限位支架150转动。限位支架150和第二滑轮140可以作为一个整体部件装配在转接支架110上,第二滑轮140位于第一滑轮120远离训练平台400一侧。
拉绳300从训练平台400拉出,通过第一滑轮120作为拉绳300的第一支点,然后拉绳300饶设在第二滑轮140上,以第二滑轮140作为拉绳300的第二支点,训练者即可通过拉动拉绳300实现下拉训练。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滑轮120和第二滑轮140配合的形式,实现在下拉训练的过程中,拉绳300先以第一滑轮120作为第一支点,能够通过第一滑轮120减小拉绳300换向时的摩擦力,同时由于限位支架150与转接支架110转动连接,通过第二滑轮140作为第二支点,在拉绳300下拉时第二滑轮140起到万向的作用,以适应不同的拉动方向,并在拉绳300下拉的过程中,由于第二滑轮140的转动,能够进一步起到减小拉绳300受到的摩擦力,使得对拉绳300的保护效果更优。
其中,限位支架150包括限位部151,限位部151在第二滑轮140的径向上与第二滑轮140间隔设置,且限位部151与第二滑轮140的间距不大于限位块310的尺寸,由此可通过限位部151对拉绳的限位块310进行限位以阻挡拉绳300回收;限位部151上设有断口,以使拉绳300通过断口绕设在第二滑轮140的侧表面。具体地,限位部151的断口使得限位部分为两部分,被分割的两个部分之间的间距大于拉绳300的直径,且小于限位块310的尺寸,以使得拉绳300能够通过断口穿过限位部151,并绕设在第二滑轮140的侧表面。限位部151突出于第二滑轮140的侧表面,其中限位部151突出于第二滑轮140的侧表面的高度(即限位部151与第二滑轮140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能够满足通过限位部151对拉绳300的限位块310进行限位以阻挡拉绳300回收即可。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限位块310的设计,可将拉绳300的自由端限位在限位部151处,能够避免在暂停下拉时,拉绳300退回训练平台400。
在一实施例中,下拉组件100包括万向套130,万向套130与转接支架110远离支架组件200的一侧连接,万向套130开设有通孔131,万向套130的侧壁开设有连通通孔131的开口132,拉绳300通过开口132卡入通孔131,限位块310的外周尺寸大于通孔131的径向尺寸。
万向套130能够适应拉绳300沿不同方向的拉动,以使用户在任何方向进行下拉训时的拉动感受都较为顺滑。同时万向套130可对限位块310进行限位以阻挡拉绳300的回收,避免用户停止拉动拉绳300时,拉绳300退回训练平台400。万向套130可以呈现中空圆柱状,万向套130位于第一滑轮120远离支架组件200一侧且与转接支架110连接,能够让拉绳300依次经过第一滑轮120和万向套130,并通过开口132卡入通孔131中,然后以第一滑轮120作为支点进行下拉训练。其中,拉绳300的限位块310可以呈现圆球状,限位块310的外周直径可以大于通孔131的径向尺寸,以能够通过限位块310将拉绳300的另一端限位在万向套130处,能够避免在暂停下拉时,拉绳300退回训练平台400。
其中,转接支架110包括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和第三板体113和第二连接杆115,第二板体112和第一板体111间隔设置,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分别与第三板体113连接,且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均位于第三板体113的同侧,以通过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和第三板体113形成凹槽,凹槽形状可以为U字型,第二连接杆115和第一滑轮120均位于U型槽中,以通过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和第三板体113对第一滑轮120起到保护作用。第一板体111背离第二板体112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连接杆114,且通过第一连接杆114与支架组件200连接,第三板体113上设有第二连接杆115,第二连接杆115位于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之间,且与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同侧设置,第一滑轮120穿设于第二连接杆115上并可相对于第二连接杆115转动,穿设后第一滑轮120容置于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和第三板体113围成的凹槽中。
第一连接杆114可以穿设于支架组件200中,以使转接支架110与支架组件200的连接更稳定,示例性地,第一连接杆114可以为螺杆,通过第一连接杆114穿设在支架组件200的螺孔中,以使转接支架110与支架组件200之间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二连接杆115可沿其轴向方向划分为两部分,远离第三板体113的部分的外壁可以设有螺纹,靠近第三板体113的部分的外壁未设螺纹,第一滑轮120穿设于未设螺纹的部分,以使得第一滑轮120能够绕第二连接杆115自转,当拉绳300以第一滑轮120作为支点下拉时,通过第一滑轮120转动能够降低第一滑轮120对拉绳300的摩擦损耗。其中,具有螺纹的部分第二连接杆115可以旋入螺母,以限制第一滑轮120沿第二连接杆115的轴向滑动,防止第一滑轮120从第二连接杆115中脱离。
其中,第二板体112开设有避让槽117,避让槽117的开口132朝向背离训练平台400所在的方向。避让槽117可以为U型槽,其位置与第一滑轮120的侧表面对应,当拉绳300经过第一滑轮120之后,可以经过避让槽117延伸至转接支架110外,从而能够通过避让槽117避免拉绳300与第二板体112发生摩擦。避让槽117位于第二板体112,拉绳300从避让槽117穿出之后,即进入万向套130的通孔131中。
转接支架110包括固定板116,固定板116连接于第二板体112背离第一板体111的表面,固定板116用于连接万向套130。固定板116的形状可与万向套130的外侧壁的形状相仿,以当万向套130放置在固定板116上时,能够与固定板116的表面贴合,提高固定板116与万向套130连接的稳定性。示例性地,当万向套130呈中空圆柱状时,固定板116的形状也可以为弧形板。其中,万向套130和固定板116之间可以采用焊接、螺纹连接、铆钉连接等连接方式。
参见图6和图7,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力量训练装置10的一实施例的拆解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力量训练装置10的另一实施例的拆解示意图。
支架组件200包括底座220和支架210,支架210连接底座220且沿远离底座220的方向延伸,底座220连接训练平台400。支架210通过底座220与训练平台400转动连接,支架210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均可相对于训练平台400转动,以调节支架21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下拉组件100可以设置在支架210远离底座220的一端,底座220可与训练平台400一体设置或分体设置,其中一体设置可以包括焊接、螺纹连接、卡接、铆钉连接等连接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底座220与训练平台400分体设置,参见图5,底座220可以被训练平台400压持在地面,或者被训练平台400压持在其他支撑面上。示例性地,底座220的底面为平整的表面,可以先将底座220放置于地面,然后将训练平台400放置在底座220上,通过训练平台400自身的重量压持底座220,从而实现训练平台400与底座220的相对固定。在进行下拉训练时,训练者通常会直接站在训练平台400上,这样训练者的重量加上训练平台400的重量使得底座220受到的挤压力更大,减小了训练过程中支架组件200与训练平台400发生松脱的风险。分体式设置在实现底座220与训练平台400相对固定的同时,还能够便于将支架组件200拆离训练平台400,此种连接方式可以随意调节底座220和训练平台400的位置关系,以适应不同用户、不同动作的锻炼需求。在另一实施例中,底座220与训练平台400一体设置,参见图6,底座220可与训练平台400采用焊接、螺纹连接、卡接、铆钉连接等连接方式,使得底座220与训练平台400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底座220与训练平台400一体设置,能够使得两者连接更牢靠,训练可靠性高,不会发生二者松脱的风险。此外,这种方式底座220不需要做的很大,只需实现固定连接即可,节省成本、减轻设备重量。
参见图8和图9,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下拉组件100和支架组件200的一实施例的拆解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支架组件200收纳之后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支架210包括主管体211和调节管212,支架210可通过主管体211和调节管212进行伸缩,从而实现支架210的长度可调。主管体211为中空的方管或圆管,或其他形状的管材,其一端与底座220连接,另一端与调节管212套接,主管体211套设于调节管212外侧,调节管212的形状与主管体211相适应,调节管212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调节孔2121,支架组件200包括第一调节杆213,第一调节杆213通过主管体211穿设于第一调节孔2121中或退出第一调节孔2121。
下拉组件100连接在调节管212远离主管体211的一端,主管体211的径向尺寸可以略大于调节管212的径向尺寸,以使主管体211可以套设于调节管212的外侧。当不需要使用力量训练装置10进行下拉训练时,可以通过将调节管212部分收纳至主管体211中,并通过下拉组件100对调节管212进行限位,以便于将支架210收纳成如图9所示的形状。主管体211上可以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调节杆213可通过第一连接孔穿设在第一调节孔2121中,以固定主管体211和调节管212,示例性地,第一调节孔2121和连接孔均为螺纹孔,第一调节杆213上具有螺杆,通过第一调节杆213同时与第一连接孔和第一调节孔2121螺纹连接,以固定主管体211和调节管21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调节管212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调节孔2121,第一调节杆213伸入不同位置的第一调节孔2121能够改变调节管212显露出主管体211的长度,进而调节支架210的长度,以满足不同高度的锻炼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主管体211包括立架套管2112和转接管2111,转接管2111位于立架套管2112和调节管212之间,立架套管2112连接底座220,且套设于转接管2111外侧,转接管2111套设于调节管212的外侧,支架组件200包括第二调节杆214,第二调节杆214通过立架套管2112穿设于转接管2111的第二调节孔2113中或退出第二调节孔2113。
立架套管2112上可以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调节杆214通过第二连接孔穿设在第二调节孔2113中,以固定立架套管2112和转接管2111,示例性地,第二调节孔2113和第二连接孔均为螺纹孔,第二调节杆214上具有螺杆,通过第二调节杆214同时与第二连接孔和第二调节孔2113螺纹连接,以固定立架套管2112和转接管2111。立架套管2112的径向尺寸可以略大于转接管2111的径向尺寸,以使立架套管2112可以套设于转接管2111的外侧。转接管2111的径向尺寸可以略大于调节管212的径向尺寸,以使转接管2111可以套设于调节管212的外侧。当不需要使用力量训练装置10进行下拉训练时,可以通过将转接管2111部分收纳至立架套管2112中,并将调节管212部分收纳至转接管2111中,同时通过下拉组件100对调节管212进行限位,以便于收纳转接管2111和调节管212,从而将支架210收纳成如图9所示的形状。
参见图6-图10,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座215和底座220的一实施例的拆解示意图。
支架组件200还包括调节座215,支架210、调节座215、底座220和训练平台400依次连接,支架210通过调节座215与训练平台400转动连接,支架210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均可相对于训练平台400转动,以调节支架21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具体地,支架210通过调节座215与底座220连接,底座220与训练平台400连接。在一实施例中,调节座215通过第三连接杆500与底座220铰接,以使调节座215能够绕第三连接杆500的轴向转动,调节座215和底座220中的一者设有多个绕第三连接杆500间隔设置的第三调节孔221,另一者设有第一固定孔222,支架组件200包括第三调节杆216,第三调节杆216可穿设于第一固定孔222和第三调节孔221或退出第三调节孔221和第一固定孔222。
第三连接杆500可以为螺栓,利用第三连接杆500分别穿过调节座215和底座220,以使底座220和调节座215铰接。多个第三调节孔221以第三连接杆500为圆心扇形分布。多个第三调节孔221设置于调节座215上,第一固定孔222则设置于底座220上;或者多个第三调节孔221设置于底座220上,第一固定孔222则设置于调节座215上。调节座215在绕第三连接杆500转动时,第一固定孔222会分别与不同的第三调节孔221连通,此时利用第三调节杆216分别穿设连通的第一固定孔222和第三调节孔221,使得调节座215和底座220相对固定,示例性地,第三调节孔221和第一固定孔222均为螺纹孔,第三调节杆216上具有螺杆,通过第三调节杆216同时与第三调节孔221和第一固定孔222螺纹连接,以固定调节座215和底座220,当支架210与调节座215连接时,在第三调节杆216不插入第一固定孔222和第三调节孔221的情况下支架210可随着调节座215沿第一方向摇摆,以调节支架21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通过第三调节杆216插入第一固定孔222和不同的第三调节孔221以使支架210与训练平台400相对固定并保持不同的角度,从而使得支架组件2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在第一方向的角度可调。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训练平台400的长度方向。
参见图6-图11,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力量训练装置10收纳后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在底座220和/或调节座215中设有收纳孔223,第三调节杆216可穿设于第一固定孔222和收纳孔223或退出收纳孔223和第一固定孔222。在需要收纳支架210时,可以先通过主管体211和调节管212收缩支架210,然后转动调节座215至支架210与训练平台400的侧边平行,使第一固定孔222和收纳孔223连通,并将第三调节杆216插入第一固定孔222和收纳孔223以固定支架210和训练平台400,如此便可将力量训练装置10收纳为图11所示的形状。由于支架组件2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可调,能够将收纳的支架组件200旋转至与训练平台400的侧边平行的状态,相对于仅将支架组件200收纳,不放置与训练平台400的侧边平行的状态而言,此种方案,可以让处于非使用状态的力量训练装置10更易被收存,占据空间更小。
参见图6-图12,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座215和支架210的一实施例的拆解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座215包括第一连接板2151和与第一连接板2151弯折连接的第二连接板2152,第一连接板2151与底座220连接,第二连接板2152沿远离底座220的方向延伸,支架210通过第四连接杆600与第二连接板2152铰接,以使支架210能够绕第四连接杆600的轴向转动,第二连接板2152和支架210中的一者设有多个绕第四连接杆600间隔设置的第四调节孔224,另一者设有第二固定孔225,支架组件200包括第四调节杆217,第四调节杆217穿设于第二固定孔225和第四调节孔224或退出第四调节孔224和第二固定孔225。
第四连接杆600可以为插销,利用第四连接杆600分别穿过第二连接板2152和支架210,以使支架210和第二连接板2152铰接。多个第四调节孔224以第四连接杆600为圆心扇形分布。多个第四调节孔224设置于第二连接板2152上,第二固定孔225则设置于支架210上;或者多个第四调节孔224设置于支架210上,第二固定孔225则设置于第二连接板2152上。支架210在绕第四连接杆600转动时,第二固定孔225会分别与不同的第四调节孔224连通,此时利用第四调节杆217分别穿设连通的第二固定孔225和第四调节孔224,使得调节座215和支架210相对固定,由此,在第四调节杆217不插入第二固定孔225和第四调节孔224的情况下,支架210可相对于调节座215沿第二方向摇摆,以调节支架21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然后通过第四调节杆217插入第二固定孔225和不同的第四调节孔224以使支架210与调节座215及训练平台400相对固定并保持不同的角度,从而使得支架组件2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在第二方向的角度可调。其中,第二方向可以为训练平台400的宽度方向。由此,本实施例中,可以从训练平台40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同时调节支架组件2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实现全方位调节支架组件200与训练平台400的相对角度,能够适用不同臂长的使用人员的锻炼需求,或者不同动作的锻炼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座215还包括与第一连接板2151弯折连接的第三连接板2153,第三连接板2153沿远离底座220的方向延伸,第三连接板2153与第二连接板2152间隔设置,支架210位于第二连接板2152和第三连接板2153之间。
第一连接板2151、第二连接板2152和第三连接板2153所构成的整体呈U字型,支架210可以位于第二连接板2152和第三连接板2153之间。第三连接板2153和第二连接板2152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即,第三连接板2153上同样设置有第四调节孔224或第二固定孔225。第四连接杆600同时穿设于支架210的第三连接孔、第二连接板2152的第三连接孔、第三连接板2153的第三连接孔,使得支架210同时与第二连接板2152和第三连接板2153铰接,以提高支架210绕第四连接杆600转动时的稳定性。在第二固定孔225设于支架210,第四调节孔224设于第二连接板2152和第三连接板2153的实施例下,当支架210绕第四连接杆600转动时,第二固定孔225会同时与第二连接板2152的第四调节孔224和第三连接板2153的第四调节孔224连通,此时利用第四调节杆217分别穿过第二固定孔225、第二连接板2152的第四调节孔224和第三连接板2153的第四调节孔224,使得调节座215和支架210相对固定。
参见图1-图12,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支架下拉机构,应用于训练平台400,训练平台400内部穿出一拉绳300的自由端,支架下拉机构包括支架组件200和下拉组件100,支架组件200的一端连接训练平台400,另一端连接下拉组件100,下拉组件100用于供拉绳300的自由端选择性穿过。
训练平台400可以放置于地面或其他支撑面上,用于使用人员踩踏在其上进行训练。拉绳300的固定端与训练平台400连接。支架组件200的一端连接训练平台400,另一端连接下拉组件100,下拉组件100可供拉绳300的自由端穿过。拉绳300的固定端为拉绳300与训练平台400连接的一端,拉绳300的自由端为拉绳300可自由活动的一端。训练平台400的顶部设有出绳口,拉绳300的自由端从出绳口穿出。其中,出绳口可以为一个或两个,当出绳口为一个时,出绳口可以位于训练平台400的中间部位,当出绳口为两个时,两个出绳口可以分别位于训练平台400的两端。
拉绳300的固定端固定在训练平台400上,其与训练平台40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拉绳300的自由端可在外力的作用下靠近或远离训练平台400。拉绳300的固定端可以位于训练平台400的壳体内部,并且拉绳300可部分容置于训练平台400中,使得拉绳300的自由端的拉手抵接在训练平台400的壳体的外表面。因此将拉绳300容置于训练平台400中,可以避免出现拉绳300在未使用时受损和缠绕或绊倒用户的情况,同时还能够使训练平台400的结构美观。拉绳300的自由端连接的拉手显露在训练平台400的外部,以便于使用人员将拉绳300从训练平台400中拉出。训练平台400内部还包括阻力源,阻力源与拉绳300的固定端连接以对拉绳300施加负载,起到阻力训练的作用,阻力源可以为电机、磁阻、弹簧中的一种或多种,但不限于此,只要具有提供阻力或负载的功能即可。在使用力量训练装置10时,训练者踩踏在训练平台400上,向拉绳300的自由端施加外力,以使得拉绳300的自由端在外力的作用下背离训练平台400移动,以使得训练者能够通过拉动拉绳300实现上拉等动作的训练。
支架组件200的一端连接训练平台400,支架组件200的另一端连接下拉组件100,支架组件200连接下拉组件100的一端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距离可调,和/或下拉组件100在支架组件200上的位置可调,以使下拉组件1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距离可调,以能够满足不同高度的锻炼需求。支架组件2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可调,也即,支架组件200可以其与训练平台400的连接点作为中心进行旋转,以能够在使用时通过调节支架组件200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以满足不同的拉伸幅度训练需求或不同臂展的用户的需求。在不使用支架组件时,还能够调节支架组件2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和距离,便于将支架组件200收纳。在一实施例中,支架组件200可拆卸连接于训练平台400的侧面,侧面为训练平台400长边一侧。
下拉组件100可供拉绳300的自由端穿过,下拉组件100设置于支架组件200远离训练平台400的一端,拉绳300的自由端可以穿过下拉组件100,并以下拉组件100作为支点,在外力的作用下朝向训练平台400移动,从而实现下拉训练。拉绳300由至少一根绳子组成。在一实施例中,拉绳300由一根绳子构成;在另一实施例中,拉绳300由至少两根绳子相互连接组成,以解决实际应用场景中拉绳300的长度可能难以较好的实现下拉训练的问题。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在训练平台400上配置下拉组件100和支架组件200,只需要训练者站在训练平台400上,拉出拉绳300穿过下拉组件100,即可向下施加拉力实现下拉训练。整个力量训练装置10结构简单,并且能够有效地在训练平台400上增加下拉训练的功能,提高产品功能的多样性。此外,支架组件2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角度可调,下拉组件100相对于训练平台400的距离可调,同时满足用户对拉绳300不同幅度的锻炼需求和不同高度的锻炼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支架组件200包括支架210、底座220和调节座215,底座220连接训练平台400,支架210通过调节座215与底座220连接,支架210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均可相对于底座220转动,以调节支架210相对于底座220的角度,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支架210包括主管体211和调节管212,主管体211连接底座220,主管体211套设于调节管212外侧,调节管212可相对于主管体211滑动,以调节支架210的高度;下拉组件100包括转接支架110、第一滑轮120和万向组件,转接支架110与支架组件200连接,第一滑轮120与转接支架110连接,第一滑轮120可绕其轴线相对于转接支架110转动,万向组件与转接支架110连接。其中,上述部件的具体结构和对应的功能,与上述力量训练装置10的实施例中的对应的部件的功能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组件200和下拉组件100更进一步的结构和对应的功能与上述力量训练装置10的实施例中的支架组件200和下拉组件100的结构和对应的功能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训练平台、拉绳、支架组件和下拉组件,所述拉绳的固定端与所述训练平台连接,所述拉绳的自由端从所述训练平台内部穿出,所述支架组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训练平台,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拉组件,所述拉绳的自由端可选择性穿过所述下拉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量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所述支架组件和所述下拉组件为一组或两组;
所述支架组件相对于所述训练平台的角度可调;
所述支架组件连接所述下拉组件的一端相对于所述训练平台的距离可调和/或所述下拉组件在所述支架组件上的位置可调,以使所述下拉组件相对于所述训练平台的距离可调;
所述力量训练装置具有至少两种训练使用状态:所述拉绳的自由端不穿过所述下拉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背离所述训练平台移动;所述拉绳的自由端穿过所述下拉组件,并以所述下拉组件作为支点,在外力的作用下朝向所述训练平台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力量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平台的顶部设有出绳口,所述拉绳的自由端从所述出绳口穿出,所述支架组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训练平台的侧面,所述侧面为所述训练平台的长边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力量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拉组件包括:
转接支架、第一滑轮和万向组件,所述转接支架连接所述支架组件,所述第一滑轮连接所述转接支架,所述第一滑轮可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转接支架转动,所述拉绳的自由端从所述训练平台拉出,并绕所述第一滑轮的周向抵接于所述第一滑轮的侧表面,以将所述第一滑轮作为所述拉绳的第一支点,所述万向组件连接所述转接支架,所述拉绳绕过所述第一滑轮后其自由端经由所述万向组件引出,所述拉绳的自由端设有限位块,所述万向组件对所述限位块进行限位以阻挡所述拉绳的回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力量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组件包括限位支架和第二滑轮,所述限位支架与所述转接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轮连接所述限位支架,所述第二滑轮可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限位支架转动;
所述限位支架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在所述第二滑轮的径向上与所述第二滑轮间隔设置,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滑轮的间距不大于所述限位块的尺寸,所述限位部上设有断口,以使所述拉绳通过所述断口绕设在所述第二滑轮的侧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力量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组件包括万向套,所述万向套位于所述第一滑轮远离所述支架组件的一侧且与所述转接支架连接,所述万向套开设有通孔,所述万向套的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通孔的开口,所述拉绳通过所述开口卡入所述通孔,所述限位块的外周尺寸大于所述通孔的径向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力量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底座、支架和调节座,所述支架、所述调节座、所述底座和所述训练平台依次连接,所述支架通过所述调节座与所述训练平台转动连接,所述支架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均可相对于所述训练平台转动,以调节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训练平台的角度,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力量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主管体和调节管,所述主管体连接所述底座,所述主管体套设于所述调节管外侧,所述调节管在其延伸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调节孔,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通过所述主管体穿设于所述第一调节孔中或退出所述第一调节孔;
所述主管体包括立架套管和转接管,所述转接管位于所述立架套管和所述调节管之间,所述立架套管连接所述底座,且套设于所述转接管外侧,所述转接管套设于所述调节管的外侧,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二调节杆通过所述立架套管穿设于所述转接管的第二调节孔中或退出所述第二调节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力量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座通过第三连接杆与所述底座铰接,以使所述调节座能够绕所述第三连接杆的轴向转动,所述调节座和所述底座中的一者设有多个绕所述第三连接杆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调节孔,另一者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三调节杆,所述第三调节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三调节孔或退出所述第三调节孔和所述第一固定孔;
所述底座和/或所述调节座中设有收纳孔,所述第三调节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收纳孔或退出所述收纳孔和所述第一固定孔;
所述调节座包括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弯折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沿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所述支架通过第四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铰接,以使所述支架能够绕所述第四连接杆的轴向转动,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支架中的一者设有多个绕所述第四连接杆间隔设置的第四调节孔,另一者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四调节杆,所述第四调节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四调节孔或退出所述第四调节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
所述调节座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弯折连接的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沿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间隔设置,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之间。
10.一种支架下拉机构,应用于训练平台,所述训练平台内部穿出一拉绳的自由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下拉机构包括:
支架组件和下拉组件,所述支架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训练平台,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拉组件,所述下拉组件用于供所述拉绳的自由端选择性穿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架下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包括支架、底座和调节座,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训练平台,所述支架通过所述调节座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支架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均可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以调节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角度,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支架包括主管体和调节管,所述主管体连接所述底座,所述主管体套设于所述调节管外侧,所述调节管可相对于所述主管体滑动,以调节所述支架的高度;
所述下拉组件包括转接支架、第一滑轮和万向组件,所述转接支架与所述支架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滑轮与所述转接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滑轮可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转接支架转动,所述万向组件与所述转接支架连接。
CN202221138700.3U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 Active CN2179611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38700.3U CN217961189U (zh)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38700.3U CN217961189U (zh)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61189U true CN217961189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65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38700.3U Active CN217961189U (zh) 2022-05-11 2022-05-11 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611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47239B1 (en) Vertical swim trainer
JP5633777B2 (ja) ジャイロエクササイズ装置
US20150119206A1 (en) Exercise jump rope
US20040102292A1 (en) Dual-function treading exerciser
CN109069898A (zh) 健身器械
AU2022224852B2 (en) Adjustable Exercise Bar Device for Spa and Methods of Use
CN217961189U (zh) 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
CN211158378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健身拉绳
US6488614B1 (en) Cycle type waist slimmer machine
CN116688445A (zh) 一种力量训练装置和支架下拉机构
CN110339533B (zh) 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手臂力量锻炼系统
CN208115015U (zh) 训练器
US20150352399A1 (en) Running machine with a pulling rope
CN218899843U (zh) 一种形体矫正器
CN218636544U (zh) 一种可折叠跳环
CN111686402B (zh) 锻炼方法和器械
CN205307703U (zh) 折叠式仰卧板
CN219149174U (zh) 健身杆以及健身器械
CN218853387U (zh) 水阻型高位下拉训练设备
CN219050251U (zh) 一种具有折叠式的飞鸟智能电子力量站
CN216824640U (zh) 一种跳绳手柄及跳绳
CN220424447U (zh) 一种长度可调的手柄及跳绳
CN215505383U (zh) 一种可调节转手器组件
WO2019185752A1 (en) Exercise device
CN215876185U (zh) 一种高尔夫挥杆练习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