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54874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54874U
CN217954874U CN202221156438.5U CN202221156438U CN217954874U CN 217954874 U CN217954874 U CN 217954874U CN 202221156438 U CN202221156438 U CN 202221156438U CN 217954874 U CN217954874 U CN 217954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display panel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5643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佩迪
古涛
胡洋
郑浩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Chongqi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Chongqi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Chongqi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5643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548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54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548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具有栅极驱动电路;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其中,显示装置还包括散热件,散热件包括吸热端和散热端;吸热端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与背光模组之间且对应栅极驱动电路,散热件用于对栅极驱动电路进行散热。本申请通过将散热件的吸热端设置于栅极驱动电路的下方,通过散热件的吸热端吸收栅极驱动电路的热量,再传导至散热件的散热端,以实现对栅极驱动电路进行散热,从而避免栅极驱动电路因高温引起栅极驱动信号漂移。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光电显示行业的产品发展至今越来越小型化、智能化和集约化;为了满足日益提升的产品需求,行业主流产品取消了扫描驱动(Gate Driver),采用面内电路设计来达到扫描驱动的功能,即是栅极驱动电路(Gate Driver Less,GDL)。但是由于GDL自身功耗发热和背光发热带来的热量引起的GDL信号会产生漂移,从而影响画面显示,甚至产生异常。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栅极驱动电路信号漂移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具有栅极驱动电路;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其中,显示装置还包括散热件,散热件包括吸热端和散热端;吸热端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与背光模组之间且对应栅极驱动电路,散热件用于对栅极驱动电路进行散热。
其中,吸热端在背光模组上的投影与栅极驱动电路在背光模组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散热端延伸至背光模组的侧边或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
其中,背光模组包括导光层和背板,背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侧背板和底板,侧背板设置于导光层的侧面,底板设置于导光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散热端设置于侧背板背离导光层的一侧,或,散热端设置于底板背离导光层的一侧。
其中,还包括边框和胶框;散热端设置于胶框与侧背板之间,且分别与胶框和侧背板贴合。
其中,吸热端平行于显示面板设置,散热端平行于侧背板设置;散热件还包括连接吸热端和散热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散热端连接且平行设置于侧背板靠近显示面板的端面,第二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吸热端连接,第二连接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弯折形成弯折部。
其中,胶框还填充于弯折部,且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贴合。
其中,显示面板和吸热端之间设置有导热胶垫;或,背光模组和吸热端之间设置有导热胶垫;或,背光模组和吸热端之间,以及显示面板和吸热端之间均设置有导热胶垫
其中,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栅极驱动电路设置于第一基板远离背光模组的一侧,第一基板靠近背光模组的表面具有凹槽,吸热端设置于凹槽内。
其中,凹槽内还填充有导热胶或导热颗粒。
其中,散热件为热管,热管的两端分别为吸热端和散热端。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具有栅极驱动电路;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其中,显示装置还包括散热件,散热件包括吸热端和散热端;吸热端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与背光模组之间且对应栅极驱动电路,散热件用于对栅极驱动电路进行散热。本申请通过将散热件的吸热端设置于栅极驱动电路的下方,通过散热件的吸热端吸收栅极驱动电路的热量,再传导至散热件的散热端,以实现对栅极驱动电路进行散热,从而避免栅极驱动电路因高温引起栅极驱动信号漂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热管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显示装置中的第一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显示面板-1、第一基板-11、第一衬底-111、栅极驱动电路-112、凹槽-113、液晶层-12、液晶-121、框胶-13、第二基板-14、第二衬底-141、滤光层-142、黑色矩阵层-143、透明导电层-144、显示区-15、非显示区-16、散热件-2、热管-20、端盖-21、内壁面-22、吸热端-23、散热端24、第一连接部-25、第二连接部-26、背光模组-3、导光层-31、背板-32、侧背板-321、底板322、背光源-33、胶框-4、边框-5、导热胶垫-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发明人研究发现,现有技术中,通过修改栅极驱动电压电路结构的方法只能解决部分栅极驱动电路信号漂移的问题,但不能解决由于栅极驱动电路自身功耗发热和背光发热带来的热量引起的栅极驱动电路信号漂移的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因高温引起的栅极驱动电路信号漂移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散热件2、背光模组3、胶框4和边框5。显示面板1与背光模组3相对设置,散热件2的一端设置于显示面板1与背光模组3之间,另一端延伸至背光模组3的一侧,且设置于胶框4和背光模组3之间。胶框4设置于显示面板1和背光模组3的侧边,用于将显示面板1和背光模组3粘贴在一起并密封显示面板1与背光模组3之间的间隙。边框5设置于胶框4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用于封装显示面板1和背光模组3。
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显示面板1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4、液晶层12和框胶13。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4相对设置,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4夹持位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4的间隔空间中的液晶层12。
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4中的一个为阵列基板,另一个为彩膜基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14为彩膜基板。第一基板11靠近背光模组3设置,第二基板14设置于第一基板11远离背光模组3的一侧。
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111和栅极驱动电路112,栅极驱动电路112位于第一衬底111靠近彩膜基板的一侧,即,栅极驱动电路112设置于第一基板11远离背光模组3的一侧。阵列基板还可以包括其他功能层,例如像素电极、扫描线、数据线、薄膜晶体管等,与现有技术相同或相似,此处不做限制。
彩膜基板包括第二衬底141,位于第二衬底141靠近阵列基板一侧的滤光层142、黑色矩阵层143和透明导电层144。滤光层142包括红、蓝、绿三个颜色的滤光膜。黑色矩阵层143能借助于高度遮光性能的材料,分隔滤光层142中红、绿、蓝三原色、防止漏光,从而有利于提高各个色块的对比度。滤光层142能实现显示面板1的全彩色显示。第二衬底141和第一衬底111的材料一般采用机械性能优良、耐热与耐化学腐蚀的无碱硼硅玻璃。彩膜基板还可以包括其他功能层,与现有技术相同或相似,此处不做限制。
液晶层12包括液晶121,液晶121在显示器中起到一种类似光阀的作用,可以控制透射光的明暗,从而取得信息显示的效果。
框胶13围绕黑色矩阵层143设置,将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4粘接起来,并使其保持一定的间隙,同时将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4之间的液晶密封起来,使其不能渗漏,同时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液晶层12内。
显示面板1还具有显示区15和包围显示区15的非显示区16。显示区15用于设置例如像素、驱动电路、数据信号线、扫描信号线等结构。非显示区16用于设置扫描电路、测试电路、显示控制电路等结构。栅极驱动电路112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一侧的非显示区16,也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相对两侧的非显示区16,此处不作过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栅极驱动电路112设置于非显示区16,且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相对两侧的非显示区16。
背光模组3设置于第一基板11远离第二基板14的一侧。背光模组3包括导光层31、背板32和背光源33。导光层31包括导光板、扩散片、棱镜片和反射片等组件,这些组件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现有技术相同或相似,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过多描述。背板32包括相互连接的侧背板321和底板322,侧背板321和底板322一体制成。侧背板321设置于导光层31的侧面,底板322设置于导光层31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背光源33发出的点光源或面光源经过导光层31传导后,能提高发光效率,并转化成高亮度且均匀的面光源。背光源33可以为冷阴极荧光灯管,也可以为发光二极管,此处不作过多限制。背光源33设置于侧背板321靠近导光层31的一侧,也可以设置于底板322靠近导光层31的一侧。
根据背光源33的放置方式,背光模组3可分为侧入式和直下式。本申请的实施例既适用于侧入式的背光模组3,也适用于直下式的背光模组3。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源33设置于侧背板321靠近导光层31的一侧。侧背板321与底板322呈L型设置。导光层31在侧背板321上的投影覆盖背光源33在侧背板321上的投影,使得导光层31能更好的传导背光源33发出的光,提升发光效率。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热管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中,散热件2主要是用于对栅极驱动电路112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散热件2为热管20,可选地,散热件2也可以为散热片等散热元件。热管20的两端分别为吸热端23和散热端24。热管20的内壁面22为毛细多孔结构,热管2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盖21,端盖21封盖热管20的两端,使其成为一个封闭的散热系统。热管20与端盖21形成的封闭腔体内存放有液体,热管20利用流体的蒸发与冷凝来传递热量,首先将热管20内部抽成负压状态,在其内部充入沸点较低的液体,热管20的吸热端23的毛细多孔结构内壁22中的液体经过接收栅极驱动电路112位置的热量,受热蒸发,蒸汽在微小压力差作用下流向低压区域的散热端24,蒸汽在散热端24释放热量重新冷凝为液体,液体再沿着毛细多孔结构内壁22产生的毛细力流回吸热端23,如此不断循环,热量由热管20的吸热端23传至散热端24,在这个蒸发和冷凝过程中达到带走热量,降低温度的目的。
散热件2的吸热端23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6与背光模组3之间且对应栅极驱动电路112。也就是说,吸热端23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6,且设置于显示面板1靠近背光模组3的一侧,以及与栅极驱动电路112相对设置,用于将栅极驱动电路112散发的热量吸收并传递到显示面板1外,达到对栅极驱动电路112散热的目的。
吸热端23在背光模组3上的投影与栅极驱动电路112在背光模组3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散热端24延伸至背光模组3的侧边或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吸热端23在背光模组3上的投影与栅极驱动电路112在背光模组3上的投影有重合的地方,使得吸热端23能更好的吸收来自栅极驱动电路112散发的热量。散热端24设置于背光模组3的侧边或设置于背光模组3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使得散热端24能尽可能的远离栅极驱动电路112设置,在不更改整体产品结构的情况下,能通过散热件2对栅极驱动电路112进行散热。吸热端23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一侧的非显示区16,也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相对两侧的非显示区16,根据栅极驱动电路112的设置方式而定,此处不作过多限制。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一侧的非显示区16的散热件2可以为多个,多个散热件2沿着栅极驱动电路1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散热件2的吸热端23通过导热胶垫6固定于显示面板1和/或背光模组3上,防止散热端24位移。也就是说,导热胶垫6可以仅设置于显示面板1和吸热端23之间;也可以仅设置于背光模组3和吸热端23之间;还可以既设置于背光模组3和吸热端23之间,又设置于显示面板1和吸热端23之间。导热胶垫6可以为导热硅胶,也可以为其他具有粘性和导热性的绝缘材质。显示面板1与背光模组3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由散热件2的直径和导热胶垫6的厚度决定,散热件2的直径和导热胶垫6的厚度根据产品实际结构进行设计。
散热件2的散热端24可以设置于侧背板321背离导光层31的一侧,也可以设置于底板322背离导光层31的一侧。此处不作过多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端24设置于侧背板321背离导光层31的一侧,且平行于侧背板321设置。也就是说,散热件2的散热端24与吸热端23之间相互连接且呈L型结构设置。同时,散热端24设置于胶框4与侧背板321之间,且分别与胶框4和侧背板321贴合,使得散热端24释放的热量经过胶框4传导出去。可选地,也可以将散热端24通过导热胶垫6固定于胶框4和/或侧背板321上,防止散热端24位移。吸热端23设置于显示面板1和背光模组3之间且平行于显示面板1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件2还包括连接吸热端23和散热端24的第一连接部25和第二连接部26,其中,第一连接部25和第二连接部26为绝热段。可选地,吸热端23和散热端24之间可以包括多个连接部,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5与散热端24连接且平行设置于侧背板321靠近显示面板1的端面,第二连接部2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25和吸热端23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25与散热端24弯折连接,第二连接部26与吸热端23弯折连接,第一连接部25与第二连接部26弯折连接。第二连接部26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弯折形成弯折部,胶框4还填充于弯折部,且分别与第一连接部25和第二连接部26贴合,防止散热件2位移。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源33设置于底板322靠近导光层31的一侧。侧背板321为U型结构,底板322与U型结构的侧背板321靠近导光层31的一侧端口固定连接且呈L型设置。导光层31远离显示面板1的表面不低于侧背板321靠近显示面板1的表面。底板322与侧背板321可以为其他结构,根据产品实际需求设计。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显示装置中的第一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靠近背光模组3的表面具有凹槽113,凹槽113设置于非显示区16且对应栅极驱动电路112设置,吸热端23设置于凹槽113内。凹槽113可以为多个,多个凹槽113沿着栅极驱动电路1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凹槽113可以为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敞口端的半连通槽;也可以为两端均封闭的盲槽。凹槽113为两端均封闭的盲槽时,散热端24从吸热端23远离凹槽113的槽底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13为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敞口端的半连通槽,敞口端靠近胶框4设置。凹槽113内还填充有导热胶或导热颗粒等绝缘材料,用于将吸热端23固定于凹槽113内。导热胶垫6设置于显示面板1与吸热端23之间,使得显示面板1与背光模组3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又能将吸热端23固定于背光模组3上。可选地,也可以将吸热端23卡设于凹槽113内。显示面板1与背光模组3之间的间距与散热件2的直径、导热胶垫6的厚度以及绝缘材料的填充厚度有关,此处不作过多限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件2的散热端24设置于底板322背离导光层31的一侧。散热端24经过侧背板321延伸至底板322背离导光层31的一侧,且与底板322平行设置。导热胶垫6设置于散热件2与背光模组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3为侧入式的,背光源33设置于侧背板321靠近导光层31的一侧。由于散热件2的吸热端23距离背光源33较近,吸热端23除了对栅极驱动电路112吸热外,还可以吸收一部分背光源33散发的热量,对背光源33进行散热。应当可以理解,也可以在背光源33远离导光层31的一侧另外设置散热件2对背光源进行散热。即在侧背板321与背光源33之间另外设置散热件2对背光源33进行散热,此处不作限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存储器、电源组件、处理组件、多媒体组件、音频组件、输入/输出(I/O)的界面、传感器组件、以及通信组件。这些组件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现有技术相同或相似,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装置1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和背光模组3,显示面板1具有显示区15和非显示区16;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6具有栅极驱动电路112;背光模组3与显示面板1相对设置;其中,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散热件2,散热件2包括吸热端23和散热端24;吸热端23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6与背光模组3之间且对应栅极驱动电路112,散热件2用于对栅极驱动电路112进行散热。本申请通过将散热件2的吸热端23设置于栅极驱动电路112的下方,通过散热件2的吸热端23吸收栅极驱动电路112的热量,再传导至散热件2的散热端24,以实现对栅极驱动电路112进行散热,从而避免栅极驱动电路112因高温引起栅极驱动信号漂移。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具有栅极驱动电路;
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设置;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包括吸热端和散热端;所述吸热端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且对应所述栅极驱动电路,所述散热件用于对所述栅极驱动电路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端在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投影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在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散热端延伸至所述背光模组的侧边或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层和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侧背板和底板,所述侧背板设置于所述导光层的侧面,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导光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散热端设置于所述侧背板背离所述导光层的一侧,或,所述散热端设置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导光层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边框和胶框;所述散热端设置于所述胶框与所述侧背板之间,且分别与所述胶框和所述侧背板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端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设置,所述散热端平行于所述侧背板设置;所述散热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吸热端和所述散热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散热端连接且平行设置于所述侧背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面,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吸热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弯折形成弯折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还填充于所述弯折部,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吸热端之间设置有导热胶垫;或,
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吸热端之间设置有导热胶垫;或,
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吸热端之间,以及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吸热端之间均设置有导热胶垫。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所述栅极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一基板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表面具有凹槽,所述吸热端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还填充有导热胶或导热颗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为热管,所述热管的两端分别为所述吸热端和所述散热端。
CN202221156438.5U 2022-05-12 2022-05-12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9548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6438.5U CN217954874U (zh) 2022-05-12 2022-05-12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6438.5U CN217954874U (zh) 2022-05-12 2022-05-12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54874U true CN217954874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13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56438.5U Active CN217954874U (zh) 2022-05-12 2022-05-12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548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20637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872080B (zh) 电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2009511967A (ja) ディスプレイアセンブリおよび表示方法
CN102124396A (zh) 显示设备
CN10717963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EP2530376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WO2009082871A1 (fr) Module de source de lumière à del ayant un système de conduction thermique et un système de rayonnement thermique
CN215416207U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10207802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0320698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7954874U (zh) 显示装置
WO2024000960A1 (zh) 连接膜及显示模组
US20070040961A1 (en) Flat fluorescent lamp capable of reducing pinhole formation
KR102047223B1 (ko) 엘이디를 사용하는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324241B1 (ko) 플렉서블한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CN100535717C (zh) 液晶显示模块及其封装结构
US20240160058A1 (en) Splicing display panel and splicing display device
CN109991782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189650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0087664A1 (zh) 终端设备
CN112987418B (zh)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4815342A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CN114397782A (zh) 背光模组及其形成方法、显示装置
KR20170019539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0073303B2 (en) Display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