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52478U - 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52478U
CN217952478U CN202220988659.2U CN202220988659U CN217952478U CN 217952478 U CN217952478 U CN 217952478U CN 202220988659 U CN202220988659 U CN 202220988659U CN 217952478 U CN217952478 U CN 2179524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ipe
bearing
shaped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8865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阁玲
申永强
郝家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8865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524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524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524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换热器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件和定位件,定位件与固定件固定连接,固定件用于与空调室内机的底盘固定连接;固定件具有腰型孔、卡爪和限位部,腰型孔与第一U管的外圈配合,限位部与第二U管的外圈配合,用于限制第一U管和第二U管沿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卡爪靠近腰型孔设置,且卡爪与第一U管的内圈卡接配合,定位件与第二U管配合,至少用于限制第一U管和第二U管沿其长度方向的移动。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换热器固定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可降低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维修成本较低,而且固定不易失效,换热器不易损坏。

Description

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室内机中的换热器大多采用双排翅片型换热器,但这种换热器难以固定。
目前,一般利用两个通过螺钉锁紧在一起的钣金件对两排换热器进行固定,两排换热器的U管固定到其中一个钣金件上,另一个钣金件固定到室内机的底盘上,一方面,钣金件成本较高,导致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维修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固定可靠性较差,空调室内机一旦发生跌落,便容易导致对换热器的固定失效,进而导致换热器损坏。
综上,如何克服现有的空调室内机中的双排翅片性换热器的固定结构的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存在的成本较高、换热器固定可靠性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U管,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二U管,所述第一U管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U管的长度方向均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换热器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件和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用于与空调室内机的底盘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件具有腰型孔、卡爪和限位部,所述腰型孔与所述第一U管的外圈配合,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U管的外圈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一U管和所述第二U管沿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所述卡爪靠近所述腰型孔设置,且所述卡爪与所述第一U管的内圈卡接配合,所述定位件与所述第二U管配合,至少用于限制所述第一U管和所述第二U管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可用来固定双排换热器,为了便于描述,将双排换热器中的两个换热器分别定义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并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排布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相应地,将第一换热器的第一U管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换热器的第二U管的延伸方向均定义为第二方向,如此,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换热器固定组件中的固定件能够被空调室内机的底盘所固定,固定件上的腰型孔的孔壁能够从第一U管的周围对第一U管进行阻挡限位,使第一U 管不易沿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动;在此基础上,靠近腰型孔设置的卡爪能够从第一U管的内侧对第一U管进行阻挡限位,使第一U管不易沿第二方向脱离固定件,从而,固定件便可实现对第一U管的固定,进而,便可实现对第一换热器的固定。固定件上的限位部能够从第二U管的外圈对第二U管进行阻挡限位,使第二U管不易沿与第二方向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在此基础上,与上述固定件固定连接的定位件能够与第二U管限位配合,使第二U 管不易沿第二方向脱离定位件,从而,定位件与固定件配合,便可实现对第二U管的固定,进而,便可实现对第二换热器的固定。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固定组件,能够实现对双排换热器的固定,可采用注塑方式或其他低成本加工方式制造,相对于钣金件,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维修成本较低,而且固定效果更佳,可承受的冲击力较大,在跌落时,固定不易失效,从而,换热器不易损坏。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固定件具有板状主体,所述腰型孔开设在所述板状主体上,所述腰型孔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用于与所述第一U管的外圈配合。
有益效果在于,可增大固定件与第一U管的外圈的接触面积,第一U 管更不易发生晃动,对第一U管的固定效果更佳;翻边的存在也能提高腰型孔附近的结构强度,从而,在板状主体因成本考虑而设置得较薄时,腰型孔也不易因第一U管的挤压而发生损坏。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翻边具有缺口,所述卡爪与所述翻边相连,且所述卡爪位于所述翻边的缺口处。
有益效果在于,卡爪更便于在第一U管插入腰型孔时发生可恢复形变,装配更加省力,且卡爪不易发生断裂。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板状主体的边缘设置有围板,所述围板与所述板状主体垂直,所述围板用于与所述底盘配合。
有益效果在于,可提高对双排换热器的固定效果。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板状主体上设有若干加强筋。
有益效果在于,可提高板状主体的结构强度,进一步降低固定件发生变形的风险。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固定件具有嵌入部,所述嵌入部嵌设于所述第一U管与所述第二U管之间的空隙内。
有益效果在于,可缓解第一U管与第二U管晃动的问题,提高固定效果。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定位件具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二U管的背对所述第一U管的一侧相匹配,用于限制所述第二U 管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
有益效果在于,可进一步缓解第二U管晃动的问题。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定位件具有承载柱,所述承载柱具有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卡于所述第二U管的内圈,所述固定件的嵌入部上开设有承载孔,所述第二承载部插接于所述承载孔。
有益效果在于,定位件既能够限制第二U管沿第二方向的错位移动,又能够限制第二U管沿第二U管的排布方向的错位移动。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承载部的与所述第二U管端部配合的一侧为U管承载侧,所述第一承载部的U管承载侧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U管端部的内圈型线为仿形结构。
有益效果在于,便于提高承载柱的承载能力。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承载部的横截面和所述承载孔的横截面均为梯形,且所述梯形的两个底边均沿所述第二U管的排布方向设置,所述梯形的长底边位于短底边的靠近所述第二U管的端部的一侧。
有益效果在于,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承载柱为阶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一承载部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承载部的横截面的面积,所述第一承载部与所述第二承载部之间具有阶梯面,所述嵌入部与所述阶梯面配合,用于阻挡所述第一承载部进入所述承载孔。
有益效果在于,可减小应力集中,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定位件具有卡扣,所述固定件的嵌入部开设有卡孔,所述卡扣卡接于所述卡孔。
有益效果在于,装配便捷。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固定件的嵌入部开设有避位槽,所述承载孔和所述卡孔均与所述避位槽相通,所述第二承载部能够穿入所述避位槽内,所述避位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承载部的端面配合,能够阻挡所述第二承载部;所述卡扣能够穿入所述避位槽内,且所述卡扣的端部能够与所述避位槽的槽壁贴紧卡接。
有益效果在于,可实现定位件与固定件的固定连接。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限位部为两个,每个所述限位部上均具有限位槽,两个所述限位部上的所述限位槽的槽口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限位槽分别与位于两端的两根所述第二U管的外圈配合。
有益效果在于,不但可实现限位部对第二U管的限位效果,而且便于装配。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上述换热器固定组件。
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实现对双排换热器的固定,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维修成本较低,而且固定效果更佳,可承受的冲击力较大,在跌落时,固定不易失效,从而,换热器不易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在完成固定件与第一U 管和第二U管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固定组件与第一U管和第二U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在完成固定件与第一U 管和第二U管的装配后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固定组件中的定位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U管;
200-第二U管;
300-固定件;310-板状主体;311-腰型孔;312-翻边;313-卡爪;314- 围板;315-加强筋;320-限位部;321-限位槽;330-嵌入部;331-承载孔; 332-卡孔;333-避位槽;
400-定位件;410-限位板;420-承载柱;421-第一承载部;422-第二承载部;430-卡扣;
500-底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固定组件,其可用来固定双排换热器,为了便于描述,将双排换热器中的两个换热器分别定义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并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排布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如图4中的箭头所示),相应地,将第一换热器的第一U管100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换热器的第二U管200的延伸方向均定义为第二方向(如图2 中的箭头所示),如此,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参见图1-图8,上述换热器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件300和定位件400,定位件400与固定件300固定连接,固定件300用于与空调室内机的底盘500 固定连接;固定件300具有腰型孔311、卡爪313和限位部320,腰型孔311 与第一U管100的外圈配合,限位部320与第二U管200的外圈配合,用于限制第一U管100和第二U管200沿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卡爪313靠近腰型孔311设置,且卡爪313与第一U管100的内圈卡接配合,定位件400与第二U管200配合,至少用于限制第一U管100和第二U管 200沿第二方向的移动。
固定件300能够被空调室内机的底盘500所固定,固定件300上的腰型孔311的孔壁能够从第一U管100的周围对第一U管100进行阻挡限位,使第一U管100不易沿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动;在此基础上,靠近腰型孔311设置的卡爪313能够从第一U管100的内侧对第一U管100进行阻挡限位,使第一U管100不易沿第二方向脱离固定件300,从而,固定件300便可实现对第一U管100的固定,进而,便可实现对第一换热器的固定。固定件300上的限位部320能够从第二U管200的外圈对第二U管 200进行阻挡限位,使第二U管200不易沿与第二方向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在此基础上,与上述固定件300固定连接的定位件400能够与第二U管200 限位配合,使第二U管200不易沿第二方向脱离定位件400,从而,定位件400与固定件300配合,便可实现对第二U管200的固定,进而,便可实现对第二换热器的固定。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固定组件,能够实现对双排换热器的固定,可采用注塑方式或其他低成本加工方式制造,相对于钣金件,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维修成本较低,而且固定效果更佳,可承受的冲击力较大,在跌落时,固定不易失效,从而,换热器不易损坏。
可将换热器固定组件设置为塑料件,不但可满足降本的需求,而且还不易割伤第一U管100和第二U管200。
上述固定件300具有板状主体310,将腰型孔311开设在该板状主体 310上,并在腰型孔311的边缘设置翻边312,以利用该翻边312与第一U 管100的外圈进一步配合,如此,可增大固定件300与第一U管100的外圈的接触面积,第一U管100更不易发生晃动,对第一U管100的固定效果更佳;当然,翻边312的存在也能提高腰型孔311附近的结构强度,从而,在板状主体310因成本考虑而设置得较薄时,腰型孔311也不易因第一U管100的挤压而发生损坏。
实际上,固定件300上的腰型孔311与第一换热器上的第一U管100 一一对应,每个第一U管100均可插入对应的腰型孔311内,在装配时,卡爪313会发生一定的形变,以使得第一U管100能够顺利插入到位,且卡爪313在第一U管100插入到位后,能够自动恢复原来的状态,卡入第一U管100的内圈。
优选地,可在翻边312上设置缺口,即翻边312环绕腰型孔311设置,但其为非闭环结构,在此基础上,可将上述卡爪313与翻边312相连,并将卡爪313设置在翻边312的缺口处,相对于板状主体310而言,翻边312 较薄,更易发生可恢复形变,从而,卡爪313更便于在第一U管100插入腰型孔311时发生可恢复形变,装配更加省力,且卡爪313不易发生断裂。
可在板状主体310的边缘设置与其垂直的围板314,该围板314的存在不但能够增加固定件300的强度,使得固定件300不易因撞击而变形,而且围板314与底盘500配合,还能增大固定件300与底盘500的接触面积,降低固定件300与底盘400之间的压强,可靠性更高,从而,可提高对双排换热器的固定效果。
在板状主体310上还可设置若干加强筋315,以提高板状主体310的结构强度,进一步降低固定件300发生变形的风险。
在上述固定件300的具体结构中可设置嵌入部330,将该嵌入部330嵌设到第一U管100与第二U管200之间的空隙内,以利用嵌入部330对第一U管100和第二U管200进行限位,可缓解第一U管100与第二U管200 晃动的问题,提高固定效果。
相应地,可在定位件400的具体结构中设置限位板410,该限位板410 能够与第二U管200的背对第一U管100的一侧相匹配,以利用限位板410 限制第二U管200的沿第一方向的移动,如此,便可进一步缓解第二U管 200晃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限位板410还能与嵌入部330配合,使第二 U管200卡在二者之间,限位效果更加,第二U管200更加不易发生晃动。
在定位件400上可设置承载柱420,该承载柱420具有第一承载部421 和第二承载部422,将第一承载部421卡于第二U管200的内圈,在固定件 300的嵌入部330上开设承载孔331,将第二承载部422插接于承载孔331,如此,固定件300的嵌入部330与第二U管200之间能够通过承载柱420 传递沿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定位件400能够限制第二U管200沿第二方向的错位移动;此外,固定件300的嵌入部330与第二U管200之间还能够通过承载柱420传递沿第二U管200的排布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定位件400能够限制第二U管200沿第二U管200的排布方向的错位移动。
具体地,承载柱420与第二U管200一一对应设置,即定位件400上的承载柱420的数量与第二U管200的数量一致。
进一步地,将第一承载部421的与第二U管200端部配合的一侧定义为U管承载侧,将第一承载部421的U管承载侧的横截面与第二U管200 端部的内圈型线设置为仿形结构,即第一承载部421的U管承载侧采用仿形法,设置为与第二U管200的端部内圈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结构,如此,便可使得第一承载部421与第二U管200充分接触,减小局部压强,便于提高承载柱420的承载能力。例如:当第二U管200端部的内圈型线为半圆形时,第一承载部421的与第二U管200端部配合的一侧的横截面的形状也为半圆形。
相应地,可将第二承载部422的横截面与承载孔331的横截面设置为仿形结构,如此,可增大第二承载部422与承载孔331的接触面积,减小局部压强,以提高承载能力。
具体的,可将第二承载部422的横截面和承载孔331的横截面均设置为梯形,将梯形的两个底边均沿第二U管200的排布方向设置,并将梯形的长底边(即下底边)设置在短底边(即上底边)的靠近第二U管200的端部的一侧,如此,当出现沿第二U管200的长度方向的外力时,第二承载部422对应梯形的短底边和腰边的面会同时承载作用力,梯形的两个腰对应的面能够将沿第二U管200的长度方向的外力分解到其他方向,如此,可减小应力集中,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
优选地,将第二承载部422的横截面和承载孔331的横截面均设置为等腰梯形,如此,第二承载部422和承载孔331的受力较平衡,结构稳定性较强,从而,承载能力较强。
特别地,可将梯形的两个底角的角度均设置为45°。
具体地,将承载柱420设置为阶梯形结构,并将第一承载部421的横截面的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二承载部422的横截面的面积,如此,在第一承载部421与第二承载部422之间会出现阶梯面,在承载柱420装配到位时,固定件300的嵌入部330的侧面能够与上述阶梯面配合,以阻止第一承载部421进入承载孔331内,从而,可防止承载柱420装配过位。
在定位件400上设置卡扣430,并在固定件300的嵌入部330上开设卡孔332,将卡扣430卡接于卡孔332,在装配时,只需将定位件400上的卡扣正对固定件300的嵌入部330上的卡孔332,用力卡入,便可完成定位件 400与固定件300的装配,非常便捷。其中,卡扣430可设置为不可拆结构,以防止定位件400脱离固定件300;卡扣430可设置为圆形卡扣,即卡孔332为圆形孔。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在固定件300的嵌入部330上开设避位槽333,将上述承载孔331和卡孔332均与避位槽333相通,即承载柱420的第二承载部422和卡扣430穿过承载孔331和卡孔332后,均能够伸入避位槽 333内。其中,避位槽333的槽壁与第二承载部422的端面配合,能够阻挡第二承载部422,即当承载柱420插入到位后,避位槽333的槽壁能够阻止其继续插入;在此基础上,卡扣430的端部便能够与避位槽333的槽壁贴紧卡接,完成装配后,避位槽333的两个相对的槽壁能够分别限制承载柱 420和卡扣430沿承载柱420的轴线朝相反的两个方向的移动,而定位件 400其他方向的自由度可通过承载孔331和卡孔332的孔壁进行限制,从而,可实现定位件400与固定件300的固定连接。
具体地,嵌入部330上的避位槽333可为多个,分别为多个与第二承载部422一一对应的第一避位槽和多个与卡扣430一一对应的第二避位槽。
此外,固定件300上的限位部320可设置为两个,每个限位部320均具有限位槽321,将两个限位部320上的限位槽321的槽口相对设置,并将两个限位槽321分别与位于两端的两根第二U管200的外圈配合,如此,不但可实现限位部320对第二U管200的限位效果,而且便于装配。
具体地,将限位槽321的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均设置为与第二U管 200的外圈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一致,如此,便可增大第二U管200与限位槽321的接触面积,不但可提高限位效果,而且限位部320各个部位受力更加均衡,不易发生变形。第二U管200的横截面大多为圆形,即第二U 管200的外圈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弧,因此,可将限位槽321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弧,圆弧的直径与第二U管200的外径相同。
具体地,固定件300可与底盘50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此外,在完成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与换热器固定组件的装配后,固定件300可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接触,定位件400可与第二换热器接触,如此,可进一步提高换热器固定组件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固定效果。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上述换热器固定组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一换热器具有第一U管100,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二U管200,换热器固定组件用于固定第一U管100和第二U管20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其克服了传统的空调室内机的诸多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对双排换热器的固定,可采用注塑方式或其他低成本加工方式制造,相对于钣金件,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维修成本较低,而且固定效果更佳,可承受的冲击力较大,在跌落时,固定不易失效,从而,换热器不易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用于固定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U管(100),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二U管(200),所述第一U管(100)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U管(200)的长度方向均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换热器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件(300)和定位件(400),所述定位件(400)与所述固定件(300)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300)用于与空调室内机的底盘(500)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件(300)具有腰型孔(311)、卡爪(313)和限位部(320),所述腰型孔(311)与所述第一U管(100)的外圈配合,所述限位部(320)与所述第二U管(200)的外圈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一U管(100)和所述第二U管(200)沿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所述卡爪(313)靠近所述腰型孔(311)设置,且所述卡爪(313)与所述第一U管(100)的内圈卡接配合,所述定位件(400)与所述第二U管(200)配合,至少用于限制所述第一U管(100)和所述第二U管(200)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00)具有板状主体(310),所述腰型孔(311)开设在所述板状主体(310)上,所述腰型孔(311)的边缘处设置有翻边(312),所述翻边(312)用于与所述第一U管(100)的外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312)具有缺口,所述卡爪(313)与所述翻边(312)相连,且所述卡爪(313)位于所述翻边(312)的缺口处;
和/或,所述板状主体(310)的边缘设置有围板(314),所述围板(314)与所述板状主体(310)垂直,所述围板(314)用于与所述底盘(500)配合;
和/或,所述板状主体(310)上设有若干加强筋(315)。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00)具有嵌入部(330),所述嵌入部(330)嵌设于所述第一U管(100)与所述第二U管(200)之间的空隙内;
和/或,所述定位件(400)具有限位板(410),所述限位板(410)与所述第二U管(200)的背对所述第一U管(100)的一侧相匹配,用于限制所述第二U管(200)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400)具有承载柱(420),所述承载柱(420)具有第一承载部(421)和第二承载部(422),所述第一承载部(421)卡于所述第二U管(200)的内圈,所述固定件(300)的嵌入部(330)上开设有承载孔(331),所述第二承载部(422)插接于所述承载孔(3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421)的与所述第二U管(200)端部配合的一侧为U管承载侧,所述第一承载部(421)的U管承载侧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U管(200)端部的内圈型线为仿形结构;
和/或,所述第二承载部(422)的横截面和所述承载孔(331)的横截面均为梯形,且所述梯形的两个底边均沿所述第二U管(200)的排布方向设置,所述梯形的长底边位于短底边的靠近所述第二U管(200)的端部的一侧;
和/或,所述承载柱(420)为阶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一承载部(421)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承载部(422)的横截面的面积,所述第一承载部(421)与所述第二承载部(422)之间具有阶梯面,所述嵌入部(330)能够与所述阶梯面配合,用于阻止所述第一承载部(421)进入所述承载孔(33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400)具有卡扣(430),所述固定件(300)的嵌入部(330)开设有卡孔(332),所述卡扣(430)卡接于所述卡孔(3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00)的嵌入部(330)开设有避位槽(333),所述承载孔(331)和所述卡孔(332)均与所述避位槽(333)相通,所述第二承载部(422)能够穿入所述避位槽(333)内,所述避位槽(333)的槽壁与所述第二承载部(422)的端面配合,能够阻挡所述第二承载部(422);所述卡扣(430)能够穿入所述避位槽(333)内,且所述卡扣(430)的端部能够与所述避位槽(333)的槽壁贴紧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320)为两个,每个所述限位部(320)上均具有限位槽(321),两个所述限位部(320)上的所述限位槽(321)的槽口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限位槽(321)分别与位于两端的两根所述第二U管(200)的外圈配合。
10.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固定组件;
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U管(100),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二U管(200),所述换热器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U管(100)和所述第二U管(200)。
CN202220988659.2U 2022-04-25 2022-04-25 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79524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88659.2U CN217952478U (zh) 2022-04-25 2022-04-25 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88659.2U CN217952478U (zh) 2022-04-25 2022-04-25 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52478U true CN217952478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14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88659.2U Active CN217952478U (zh) 2022-04-25 2022-04-25 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524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30230397A1 (en) Plastic attachment bracket for metal heat exchanger tank
CN217952478U (zh) 换热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0778783U (zh)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复合汇流片
CN211551842U (zh) 一种冷凝器固定夹、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1782981U (zh) 散热器
CN214402736U (zh) 一种多角度背楞连接装置
CN211238221U (zh) 芯片、芯片组件及中冷器
CN210004631U (zh) 一种折弯型换热器及其空调设备
AU2021232676A1 (en) Equipment connection device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CN209743338U (zh) 家具快速拆装结构
CN216080484U (zh) 冷凝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器
CN217630923U (zh) 一种连接装置和光伏建筑
CN216431928U (zh) 固定块及空调器
CN219141610U (zh) 斜插式蒸发器翅片、蒸发器以及冰箱
CN214891553U (zh) 双排冷凝器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CN218296027U (zh) 电机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2535974U (zh) 气缸组件以及具有该气缸组件的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CN221403265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522016U (zh) 一种异形边缘衬垫
CN215523537U (zh) 风管机
CN215862079U (zh) 便装式家用空调管路卡箍
CN215859349U (zh) 一种双向剪切金属阻尼器
CN219867669U (zh) 一种防盗固定支架
CN216114619U (zh) 风管组件和移动空调器
CN214423754U (zh) 一种面板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