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29090U - 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及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及新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29090U CN217929090U CN202221958090.1U CN202221958090U CN217929090U CN 217929090 U CN217929090 U CN 217929090U CN 202221958090 U CN202221958090 U CN 202221958090U CN 217929090 U CN217929090 U CN 2179290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turn air
- heat exchanger
- total heat
- fresh air
- retur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及新风机。所述新风机包括壳体,所述过滤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开设有回风口,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全热交换器,包括回风迎风面,所述回风迎风面适于与所述回风口相连通,所述回风口流入的气流能够经所述回风迎风面流入所述全热交换器内;过滤层,贴靠于所述回风迎风面,用于对经所述回风迎风面流入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气流进行过滤;其中,所述过滤层与所述全热交换器可拆卸连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能够降低新风机的尺寸,在保证新风机的性能的情况下,提高新风机的安装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及新风机。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室内环境中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室内环境较为封闭,人们在室内待得时间较长后,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变差。为了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一般会采用新风机向室内提供新风,同时排出室内污浊的空气。
相关技术中,新风机一般会在回风口和新风口均设置过滤装置,对流入的气流进行过滤。过滤装置与壳体相连接,与全热交换器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得新风机的尺寸会因此增加。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的新风机尺寸较大,使得新风机的安装要求较高,不便于新风机的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新风机的过滤装置及新风机,以减少新风机的尺寸,提高新风机的安装便利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所述新风机包括壳体,所述过滤组件适于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开设有回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全热交换器,包括回风迎风面,所述回风迎风面适于与所述回风口相连通,所述回风口流入的气流能够经所述回风迎风面流入所述全热交换器内;过滤层,贴靠于所述回风迎风面,用于对经所述回风迎风面流入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气流进行过滤;其中,所述过滤层与所述全热交换器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还包括:子母扣,设于所述回风迎风面;所述过滤层能够与所述子母扣相粘贴或相分离,以实现所述过滤层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子母扣设于所述回风迎风面的外缘,并沿所述回风迎风面的周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过滤层的厚度范围为3mm-5mm。
可选地,所述过滤层包括喷胶棉。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机,所述新风机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壳体,所述过滤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滑轨,设于所述壳体内,全热交换器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以使所述全热交换器能够在所述壳体内滑动;其中,所述全热交换器与所述滑轨相连接时,所述滑轨与所述过滤层相抵接,以使所述过滤层压紧在所述滑轨和所述全热交换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壳体限定出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开设有新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回风通道开设有回风口和排风口,回风迎风面与所述回风口相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全热交换器与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回风通道均相连通,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回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在所述全热交换器内进行换热;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回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全热交换器位于所述新风口与所述回风口连线的一侧;所述新风机还包括:隔断件,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共同限定出新风进风通道和回风进风通道,所述新风进风通道连通所述新风口与所述全热交换器,所述回风进风通道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回风迎风面,所述新风通道包括所述新风进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包括所述回风进风通道;其中,所述新风进风通道位于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横截面呈类菱形,所述回风迎风面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下端;所述滑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滑轨中的至少两个所述滑轨包括:第一滑轨,设于所述壳体的底壁,类菱形的底边与所述第一滑轨相对应,所述类菱形的底边包括所述回风迎风面的第一外缘;第二滑轨,设于所述隔断件,与所述回风迎风面的第二外缘相对应,所述第一外缘和所述第二外缘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全热交换器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依次设置,且多个全热交换器之间可拆卸连接或相抵接;所述壳体还开设有检修口,每一所述全热交换器在所述检修口所在的腔壁的投影小于或等于所述检修口的开口尺寸,以使所述全热交换器能够从所述检修口取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装置及新风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过滤层与全热交换器相贴靠,也就是说过滤层与全热交换器之间没有间隙或者间隙很小。这样能够减少设置过滤层占用的空间。另外,过滤层与全热交换器可拆卸连接,这样便于过滤层的稳定设置,能够保证过滤层能够对流入回风口的气流进行过滤,避免过滤层移动影响过滤效果。这样,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层能够降低新风机的尺寸,在保证新风机的性能的情况下,提高新风机的安装便利性。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新风机的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新风机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过滤组件与滑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新风机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全热交换器;101、回风迎风面;102、新风迎风面;103、回风排风面;1031、第一外缘;1032、第二外缘;104、新风排风面;20、过滤层;30、子母扣;40、滑轨;401、第一滑轨;402、第二滑轨;50、壳体;501、检修口;502、新风口;503、回风口;504、出风口;505、排风口;60、隔断件;601、第一隔板;602、第二隔板;603、新风进风通道;604、回风进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机,新风机包括壳体50和全热交换器10,全热交换器10位于壳体50内。壳体50限定出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新风通道开设有新风口502和出风口504,回风通道开设有回风口503和排风口505。全热交换器10位于壳体50内,与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均相连通,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在全热交换器10内进行换热。
室外的新风经新风口502流入新风通道内,然后流至全热交换器10内后,再从出风口504流出至室内。同时,室内的气流经回风口503流入回风通道内,然后再流至全热交换器10内,再从排风口505排至室外。其中,新风通道的新风和回风通道内的室内气流在全热交换器10内进行换热,使得新风通道内的新风的温度能够吸收回风通道内的气流的热量或冷量,进而使从全热交换器10流出的新风的温度更加接近室内的温度。这样,出风口504流出的新风的温度更加适宜,不会对室内温度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能够向室内提供新风,进而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
新风机还包括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位于新风通道内,用于驱动新风通道内的气流从新风口502流经全热交换器10后流向出风口504。第二风机位于回风通道内,用于驱动回风通道内的气流从回风口503流经全热交换器10后流向排风口505。
第一风机为新风通道内新风的流动提供动力,第二风机为回风通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提供动力,以保证新风机的正常工作。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过滤组件位于壳体50内,过滤组件包括全热交换器10和过滤层20,全热交换器10包括回风迎风面101,回风迎风面101适于与回风口503相连通,回风口503流入的气流能够经回风迎风面101流入全热交换器10内。过滤层20贴靠于回风迎风面101,用于对经回风迎风面101流入全热交换器10的气流进行过滤。其中,过滤层20与全热交换器10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过滤层20贴靠于回风迎风面101,指的是:过滤层20贴合在回风迎风面101或者靠近回风迎风面101。可以理解为:过滤层20与回风迎风面101之间没有间隙或者间隙很小。这样相比于相关技术中,过滤层20与全热交换器10之间的距离减小,能够减少新风机设置过滤层20所需的空间,进而能够减小新风机的尺寸,从而提高新风机安装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另外,过滤层20与全热交换器10可拆卸连接,使得过滤层20能够稳定安装在新风机内,以保证过滤层20能够对流入全热交换器10的气流进行过滤。而且可拆卸连接还便于对过滤层20进行更换、维修和清洗。
可选地,过滤层20与全热交换器1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比如螺钉连接、磁吸或者卡扣等连接方式。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过滤组件还包括子母扣30,子母扣30设于回风迎风面101。过滤层20能够与子母扣30相粘贴或相分离,以实现过滤层20与全热交换器10的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过滤层20与全热交换器10采用粘贴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便于过滤层20与全热交换器10的安装和拆卸,易于操作,用户能够轻松的安装和拆卸过滤层20。而且采用子母扣30与过滤层20粘贴的方式进行连接,使得过滤层20能够与回风迎风面101贴合地更好。而且成本较低,维护简单。
可选地,如图6所示,子母扣30设于回风迎风面101的外缘,并沿回风迎风面101的周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子母扣30设于回风迎风面101的外缘,既能够实现与过滤层20的连接,还不会遮挡回风迎风面101的进风。子母扣30沿回风迎风面101的周向延伸,这样能够增加过滤层20和子母扣30的连接面积,进而增加过滤层20的连接稳定性。另外,子母扣30的宽度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进行调整,用户可以根据回风迎风面101的面积对子母扣30的宽度进行选择,使得子母扣30的使用更加灵活。
可选地,子母扣30也可以呈环形,也可以分为多个子母扣段,多个子母扣段沿回风迎风面101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这样既能够保证连接强度,还能够节省成本。
如图6所示,回风迎风面101呈长方形,子母扣30包括第一子母扣段和第二子母扣段,第一子母扣段和第二子母扣段分别设于回风迎风面101相对的两个长边上,起到连接的作用。
可选地,过滤层20的厚度范围为3mm-5mm
本实施例中,过滤层20的厚度在3mm-5mm之间,能够保证过滤层20的过滤功能。过滤层20小于3mm时,过滤层20太薄,过滤效果不好。过滤层20的厚度不会太厚,能够进一步减少过滤层20占用的空间,进而使得新风机内部结构更加紧凑,以进一步减小新风机的尺寸。
可选地,过滤层20的厚度可以为3mm、4mm、5mm等。
可选地,过滤层20包括喷胶棉。
本实施例中,喷胶棉成本较低,易于获得。而且根据国标规定,回风滤网的过滤网要求等价较低,喷胶棉能够符合回风迎风面101的过滤需求。而且采用喷胶棉,由于喷胶棉的材质,喷胶棉能够直接与子母扣30相粘贴,连接和拆卸方便快捷。相比于现有的新风机设置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设有滤网边框,使得过滤装置的最小厚度为8mm,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层20采用子母扣30粘贴的方式,无需设置滤网边框,能够减小新风机的尺寸。
应当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子母扣30可以理解为魔术贴,过滤层20为喷胶棉,也就是说,过滤层20表面为毛边,过滤层20自身就能够与子母扣30相粘贴。因此,无需在过滤层20再设置对应的连接配合部。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机,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因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因此,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新风机包括壳体50,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位于壳体50内。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新风机还包括滑轨40,滑轨40设于壳体50内,全热交换器10与滑轨40滑动连接,以使全热交换器10能够在壳体50内滑动;其中,全热交换器10与滑轨40相连接时,滑轨40与过滤层20相抵接,以使过滤层20压紧在滑轨40和全热交换器10之间。
本实施例中,滑轨40便于全热交换器10在壳体50内滑动,以便于对全热交换器10进行拆卸和安装。同时,全热交换器10安装在壳体50内后,壳体50与全热交换器10相挤压,可以将过滤层20压紧在滑轨40与全热交换器10之间。这样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使过滤层20能够与全热交换器10贴合的更好,提高对气流的过滤效果。
可选地,如图2至图7所示,壳体50限定出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新风通道开设有新风口502和出风口504,回风通道开设有回风口503和排风口505,回风迎风面101与回风口503相连通;全热交换器10位于壳体50内,且全热交换器10与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均相连通,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在全热交换器10内进行换热。新风口502和回风口503相对设置,全热交换器10位于新风口502与回风口503连线的一侧。
新风机还包括隔断件60,隔断件60位于壳体50内,并与壳体50共同限定出新风进风通道603和回风进风通道604,新风进风通道603连通新风口502与全热交换器10,回风进风通道604连通回风口503与回风迎风面101,新风通道包括新风进风通道603,回风通道包括回风进风通道604;其中,新风进风通道603位于回风进风通道604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全热交换器10位于新风口502和回风口503连线的一侧,也就是说,新风口502和回风口503流入的气流均从全热交换器10的一侧流入全热交换器10。新风进风通道603位于回风进风通道604的上方,使得新风进风通道603和回风进风通道604均能够流入全热交换器10内,保证新风进风通道603和回风进风通道604的通流面积,进而保证换热的气流流量。隔断件60能够将新风进风通道603和回风进风通道604分隔开,避免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内的气流相互干扰,而且能够引导新风口502流入的新风进风通道603,回风口503流入的气流流入回风通道。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全热交换器10的横截面呈类菱形,其中,回风迎风面101位于全热交换器10的下端。
本实施例中,由于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的高度不同,全热交换器10的横截面呈类菱形,这样能够保证不同高度的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均能够流入全热交换器10内。而且全热交换器10呈类菱形,使得全热交换器10与壳体50的接触面积减小,进而能够形成更多的空间,新风机可以利用多出的空间设置其他部件,以进一步减少新风机的尺寸。
本申请中类菱形指的是菱形或者与菱形近似的形状等。
回风迎风面101位于全热交换器10的下端,也就是说,类菱形的下端与回风进风通道604相连通。
可选地,如图3和图7所示,隔断件60包括第一隔板601和第二隔板602,第一隔板601位于全热交换器10朝向新风口502和回风口503的一侧,且第一隔板601沿从新风口502到回风口503的方向延伸,并与新风口502所在的侧壁以及回风口503所在的侧壁相连接,第一隔板601的一端与全热交换器10相连接;第二隔板602位于第一隔板601的下方,并与第一隔板601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隔板602的下端与壳体50的底壁相连接;其中,第一隔板601的上壁面、第二隔板602背离全热交换器10的外壁面与壳体50共同围合形成新风进风通道603;第一隔板601的下壁面、第二隔板602朝向全热交换器10的内壁面与壳体50的底壁共同围合形成回风进风通道604。
第一隔板601和第二隔板602的设置实现了新风进风通道603和回风进风通道604的相分离,并且能够保证其内的气流能够较多地流入全热交换器10内,进而提高全热交换器10内交换的气流量。
可选地,如图7所示,沿从新风口502到回风口503的方向,第一隔板601在壳体50的高度方向的投影面积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新风通道沿壳体50的宽度方向延伸,全热交换器10也沿壳体50的宽度方向延伸,新风口502位于新风通道的一侧,容易导致与新风口502相对的一侧的新风量较小,进而使得新风口502相对的一侧的全热交换器10处的新风流动量较小。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601在壳体50的高度方向的投影面积逐渐增大,使得新风进风通道603远离新风口502一侧的新风流量增加,进而能够保证流经全热交换器10的气流量,提高换热的气流量,而且保证新风的进风量。
可选地,沿从回风口503到新风口502的方向,回风进风通道604的通流面积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中,回风通道的通流面积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回风通道能够避让新风通道,以保证新风进风通道603的进风量。
可选地,回风口503的高度小于新风口502的高度,且新风口502的中心与回风口503的中心的连线与壳体50的宽度方向存在夹角。
本实施例中,回风口503的高度小于新风口502的高度,便于回风通道和新风通道的气流流入,而且新风口502与回风口503略微错开,与第一隔板601的形状相配合,以实现新风进风通道603内气流的通流面积逐渐增加。
可选地,如图4所示,全热交换器10的外壁面包括新风迎风面102、回风迎风面101、回风排风面103和新风排风面104,其中,新风迎风面102与新风口502相连通;回风迎风面101的一端与新风迎风面102的一端相连接,并位于新风迎风面102的下方,回风迎风面101与回风口503相连通;回风排风面103的一端与新风迎风面102的另一端相连接,并位于新风迎风面102背离新风进风通道603的一侧,回风排风面103与排风口505相连通;新风排风面104的一端与回风排风面103的另一端相连接,新风排风面104的另一端与回风迎风面101的另一端相连接,新风排风面104位于回风排风面103的下方,且新风排风面104与出风口504相连通,类菱形的底边包括新风排风面104与回风迎风面101的连接处;其中,新风经新风口502流入新风进风通道603内后,依次流经新风迎风面102、全热交换器10内部和新风排风面104后经出风口504流出;室内气流从回风口503流入回风进风通道604内后,依次流经回风迎风面101、全热交换器10内部回风排风面103后经排风口505流出。
本实施例中,类菱形的全热交换器10将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在高度上错开,能够减小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占用的空间,并且减少闲置空间,进而减小新风机的尺寸,使得新风机的结构能够更加紧凑。
可选地,滑轨4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滑轨40中的至少两个滑轨40包括第一滑轨401和第二滑轨402,第一滑轨401设于壳体50的底壁,类菱形的底边与第一滑轨401相对应,类菱形的底边包括回风迎风面101的第一外缘1031。第二滑轨402设于隔断件60,回风迎风面101的第二外缘1032相对应,第一外缘1031和第二外缘1032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由于全热交换器10呈类菱形,因此,回风迎风面101倾斜放置在壳体50内。类菱形的底边与第一滑轨401相对应,也就是说,类菱形的底边与第一滑轨401相配合将过滤层20压紧在全热交换器10和第一滑轨401之间,以提高第一外缘1031处的过滤层20的密封性。回风迎风面101的第二外缘1032高于第一外缘1031,因此,第二滑轨402与隔断件60相连接,以便于第二滑轨402与第二外缘1032配合,以将第二外缘1032处的过滤层20压紧。这样能够提高第二外缘1032处的过滤层20的密封性。
可选地,第二滑轨402设于第一隔板601。具体的,第二滑轨402设于第一隔板601朝向全热交换器10的一侧。
这样,不仅便于第二滑轨402的设置,而且由于第一隔板601的下方为回风进风通道604,第二滑轨402与全热交换器10压紧过滤层20,提高了密封性,使得回风进风通道604的气流能够流入回风迎风面101,避免回风进风通道604的气流流入新风进风通道603内。
可选地,第一滑轨401与壳体50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第一滑轨401的拆卸或安装。
可选地,第二滑轨402与隔断件60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第二滑轨402的拆卸或安装。
可选地,第二滑轨402与隔断件60为一体式结构。具体的,第二滑轨402与第一隔板601为一体式结构,这样能够减少第二滑轨402安装的过程,减少安装部件和过程,节省成本。
可选地,全热交换器1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全热交换器1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全热交换器10沿壳体50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多个全热交换器10之间可拆卸连接或相抵接。以便于全热交换器10的清洗、安装、拆卸和维修。
可选地,如图1所示,壳体50开设有检修口501,检修口501位于壳体50的底壁或顶壁,检修口501与壳体50内部相连通。其中,新风组件的多个部件中每一部件沿壳体50的高度方向在检修口501所在的腔壁上的投影尺寸均小于或等于检修口501的开口尺寸,这样,壳体50内部的每一个部件均能够从检修口501取出或者放入,从而便于新风机的维修。
在实际应用中,新风机需要维修时,不需要将壳体50整体拆开,从检修口501就能将需要维修的部件取出。特别是新风机安装在吊顶内时,对新风机进行维修不需要拆卸吊顶,从检修口501就能够将需要维修的部件取出进行维修。这样节省了新风机的维修成本。
可选地,每一部件均与壳体50可拆卸连接。
每一部件与壳体50可拆卸连接部件便于每一部件的拆卸,也能够保证每一部件在壳体50内的连接稳定性。
多个部件可以为新风机内的所有部件,比如:风机组件、全热交换器10、第一过滤件、第二过滤件、隔断件60、连接钣金等,能够实现新风机的功能的部件均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
壳体50内部的每一个部件包括全热交换器10。可选地,全热交换器10为一个时,一个全热交换器10在检修口501所在的腔壁上的投影尺寸均小于或等于检修口501的开口尺寸,以便于将一全热交换器10从检修口501取出。
可选地,全热交换器10的数量为多个时,每一全热交换器10在检修口501所在的腔壁的投影小于或等于检修口501的开口尺寸,以使每一全热交换器10能够从检修口501取出。
本实施例中,每一全热交换器10均能够从检修口501取出,以便于对全热交换器10进行维修和更换。滑轨40的设置,一方面便于全热交换器10在壳体50内滑动,便于全热交换器10从检修口501取出。另一方面,滑轨40能够与全热交换器10相配合,以压紧过滤层20,提高过滤效果。
示例的,如图2所示,多个全热交换器10包括第一全热交换器和第二全热交换器,第一全热交换器与第二全热交换器沿壳体50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一全热交换器与第二全热交换器相抵接。可选地,第一全热交换器与第二全热交换器之间设有换热介质,换热介质用于保证第一全热交换器与第二全热交换器连接处对气流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检修口501的开口面积小于壳体50的侧壁的面积,这样,使得新风机无需拆开壳体50的侧壁对内部部件进行检修,通过较小的检修口501就可以对内部的部件进行检修。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所述新风机包括壳体,所述过滤组件适于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开设有回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包括:
全热交换器,包括回风迎风面,所述回风迎风面适于与所述回风口相连通,所述回风口流入的气流能够经所述回风迎风面流入所述全热交换器内;
过滤层,贴靠于所述回风迎风面,用于对经所述回风迎风面流入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气流进行过滤;
其中,所述过滤层与所述全热交换器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子母扣,设于所述回风迎风面;
所述过滤层能够与所述子母扣相粘贴或相分离,以实现所述过滤层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母扣设于所述回风迎风面的外缘,并沿所述回风迎风面的周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的厚度范围为3mm-5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包括喷胶棉。
6.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
壳体,所述过滤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滑轨,设于所述壳体内,全热交换器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以使所述全热交换器能够在所述壳体内滑动;
其中,所述全热交换器与所述滑轨相连接时,所述滑轨与过滤层相抵接,以使所述过滤层压紧在所述滑轨和所述全热交换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限定出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开设有新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回风通道开设有回风口和排风口,回风迎风面与所述回风口相连通;所述全热交换器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全热交换器与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回风通道均相连通,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回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在所述全热交换器内进行换热;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回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全热交换器位于所述新风口与所述回风口连线的一侧;
所述新风机还包括:
隔断件,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共同限定出新风进风通道和回风进风通道,所述新风进风通道连通所述新风口与所述全热交换器,所述回风进风通道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回风迎风面,所述新风通道包括所述新风进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包括所述回风进风通道;
其中,所述新风进风通道位于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横截面呈类菱形,所述回风迎风面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下端;
所述滑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滑轨中的至少两个所述滑轨包括:
第一滑轨,设于所述壳体的底壁,类菱形的底边与所述第一滑轨相对应,所述类菱形的底边包括所述回风迎风面的第一外缘;
第二滑轨,设于所述隔断件,并与所述回风迎风面的第二外缘相对应,所述第一外缘和所述第二外缘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全热交换器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依次设置,且多个全热交换器之间可拆卸连接或相抵接;
所述壳体还开设有检修口,每一所述全热交换器在所述检修口所在的腔壁的投影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检修口的开口尺寸,以使所述全热交换器能够从所述检修口取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58090.1U CN217929090U (zh) | 2022-07-27 | 2022-07-27 | 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及新风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58090.1U CN217929090U (zh) | 2022-07-27 | 2022-07-27 | 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及新风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29090U true CN217929090U (zh) | 2022-11-29 |
Family
ID=84148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958090.1U Active CN217929090U (zh) | 2022-07-27 | 2022-07-27 | 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及新风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29090U (zh) |
-
2022
- 2022-07-27 CN CN202221958090.1U patent/CN21792909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887121A (zh) |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 | |
EP1701106A2 (en) | Ventilating system | |
CN217929090U (zh) | 用于新风机的过滤组件及新风机 | |
CN210399176U (zh) | 一种立柜式空调 | |
CN217464650U (zh) | 用于风管机的室内机及风管机 | |
CN208205324U (zh) | 新风机的双向流构建用机箱 | |
CN218296095U (zh) | 一种倾斜式滤网的净化模块 | |
CN214536514U (zh) | 一种空调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3901367U (zh) | 新风机 | |
CN214620196U (zh) | 气液分离器 | |
CN214841406U (zh) | 一种环形吸顶式空气层流送风装置 | |
CN211953061U (zh) | 一种除湿机 | |
CN210717839U (zh) | 一种吊顶式新风空调机 | |
CN210070051U (zh) | 一种风机盘管 | |
CN217584701U (zh) | 新风空调器 | |
CN220892388U (zh) | 风管机 | |
CN218154768U (zh) | 管道机 | |
CN219868122U (zh) | 柜式空调 | |
CN211177118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5112921U (zh) | 空调进风面板组件和空调器 | |
CN216845015U (zh) | 新风机 | |
CN216976972U (zh) | 空调内机及空调 | |
CN218936620U (zh) | 风管机 | |
CN212227217U (zh) | 空调 | |
CN219277483U (zh) |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节能新风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