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76972U - 空调内机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内机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76972U
CN216976972U CN202123035905.7U CN202123035905U CN216976972U CN 216976972 U CN216976972 U CN 216976972U CN 202123035905 U CN202123035905 U CN 202123035905U CN 216976972 U CN216976972 U CN 2169769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side plate
plate
indoor uni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359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鹏飞
袁小辉
张德明
郝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359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769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769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769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用以克服进入空调内机内的空气通常都会携带有灰尘等颗粒物,不利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问题。其中,空调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安装有净化装置及把手滤尘网,所述把手滤尘网用于对进入空调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处理,所述净化装置用于对经所述把手滤尘网净化处理之后的气流再次进行净化处理;所述净化装置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框及滤芯,所述滤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与所述安装支架卡接,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机壳连接以将所述净化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内。

Description

空调内机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家用电器,一般具有制热和制冷功能,在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时对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为用户提供一个适宜的室内环境,有效地提高了用户的生活品质。
相关技术,空调通常包括相连接的空调内机及空调外机。空调内机包括空调柜机和空调挂机,空调柜机由于具有风力强劲、安装便捷等原因被广泛应用。空调内机通常设置有进风栅,进风栅用于供室内回风通过;对于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内机来说,空调内机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用于供室外新风进入空调内机内。
然而,无论是从进风栅还是从新风进风口处进入的空气,通常都会携带有灰尘等颗粒物,不利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以克服进入空调内机内的空气通常都会携带有灰尘等颗粒物,不利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安装有净化装置及把手滤尘网,所述把手滤尘网用于对进入空调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处理,所述净化装置用于对经所述把手滤尘网净化处理之后的气流再次进行净化处理;所述净化装置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框及滤芯,所述滤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与所述安装支架卡接,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机壳连接以将所述净化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内。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框包括:两个第一侧板及两个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的两端;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共同围成收容空间,所述滤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中。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的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翻折边,所述第一翻折边朝向所述收容空间内翻折;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的内侧壁分别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相应的第一翻折边形成卡槽;所述滤芯的边缘还卡设于所述卡槽中。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凸起部;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下端的第一翻折边之间还连接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加强连杆。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沿背离另一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所述操作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外侧壁的把手,所述把手的下侧连接有第一加强肋板及第二加强肋板,所述第一加强肋板包括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一加强肋板还连接于所述第二加强肋板与第一侧板之间。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三侧板以及两个平行设置的第四侧板,所述第四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的两端;所述第三侧板的上端连接有多个间隔分布且向内翻折设置的卡块,所述第三侧板的下端设置有向内翻折的第二翻折边,所述第二翻折边还连接于两个所述第四侧板;所述安装框的位于所述操作部的对侧的第一侧板卡设于所述卡块与第二翻折边之间。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框的与所述第四侧板相对应的外侧壁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第二凸起部;两个所述第四侧板的内侧壁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沿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第四侧板背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以使得所述第二凸起部能够从所述滑槽背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进入或滑出。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侧板的外侧设置有向外延伸的连接板,且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三侧板朝向所述第四侧板的两侧;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端连接有弯折边,所述弯折边相对于所述连接板向上弯折设置,所述弯折边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用于与所述机壳紧固连接的紧固件。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侧板背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连接有加强板;所述第二翻折边及加强板的下侧都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及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垂直于所述第一加强筋设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内机以及与所述空调内机连接的空调外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及空调,空调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安装有净化装置及把手滤尘网,所述把手滤尘网用于对进入空调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处理,所述净化装置用于对经所述把手滤尘网净化处理之后的气流再次进行净化处理;所述净化装置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框及滤芯,所述滤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与所述安装支架卡接,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机壳连接以将所述净化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内。这样,把手滤尘网能够对从进风格栅处进入的室内回风或对从新风进风口处进入的室外新风进行初步净化处理以过滤掉灰尘等较大颗粒物,净化装置继而对从把手滤尘网流出的气流进一步净化处理以过滤掉细颗粒物,从而利于提高从空调内机的出风口输出的气流的空气质量;而且,对净化装置的滤芯的更换操作简单便捷,便于用户自行拆卸更换。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图5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9为图8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机壳;11-上壳体;12-下壳体;2-净化装置;21-滤芯;22-安装框;221-第一侧板;2211-把手;2212-第一加强肋板;2213-第二加强肋板;222-第二侧板;223-第一翻折边;224-第一凸起部;224a-卡槽;225-加强连杆;226-第二凸起部;23-安装支架;231-第三侧板;232-第四侧板;2321-滑槽;233-卡块;234-第二翻折边;235-连接板;236-弯折边;237-加强板;238-第一加强筋;239-第二加强筋;24-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相关技术,空调内机通常设置有进风栅,进风栅用于供室内回风通过;对于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内机来说,空调内机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用于供室外新风进入空调内机内。然而,无论是从进风栅还是从新风进风口处进入的空气,通常都会携带有灰尘等颗粒物,不利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内机,通过在机壳内设置净化装置及把手滤尘网,把手滤尘网能够对从进风格栅处进入的室内回风或对从新风进风口处进入的室外新风进行初步净化处理以过滤掉灰尘等较大颗粒物,净化装置继而对从把手滤尘网流出的气流进一步净化处理以过滤掉细颗粒物,从而利于提高从空调内机的出风口输出的气流的空气质量,且对净化装置的滤芯的更换操作简单便捷。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其中,为便于描述,相关附图中的箭头Z用于示意的方向为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可以是轴流式空调内机,也可以是贯流式空调内机,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空调内机,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包括机壳1。机壳1包括上壳体11及下壳体12,上壳体11用于安装风道构件及室内换热器等部件,下壳体12用于安装压缩机等部件。对于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内机来说,下壳体12还用于安装新风模块、净化模块等。
风道构件用于安装室内换热器,风道构件的上端具有密封支架,密封支架具有遮挡部,遮挡部能够与室内换热器的顶端接触;其中,遮挡部的外形与室内换热器的顶端相适配,以更好的对室内换热器的顶端进行密封。遮挡部位于冷热空气交汇处,此处形成的冷凝水会沿着室内换热器向下流动至接水盘进而被排出。
风道构件与室内换热器限定出的主风道,上机壳1设置有与主风道连通的出风口,主风道中的气流可以从出风口处进入室内。主风道中可以设有由上而下分布的贯流风扇,贯流风扇可以安装于风道构件上,贯流风扇用于促使气体进入主风道中与室内换热器发生热交换并从出风口出通向室内。
主风道还具有主进风口,主风道的主进风口能够与新风模块的新风出口连通,以使得室外的新风能够经新风模块进入主风道与室内换热器发生热交换进而从出风口处进入室内。
下壳体12通常设置有骨架、前门板及后护板,前门板及后护板安装于骨架,以围成用于收容压缩机、新风模块等的空间。后护板设置有维修口,维修口处盖设有维修板,维修板与后护板可拆卸连接如卡接,以利于后续检修。
维修板处设置有通孔,新风管道的一端穿设于通孔中且与新风模块相连,以使得室外空气能够通过新风管道进入新风模块。净化模块可以设置于新风模块与主风道之间,或者设置于新风模块的进风端,用于对进入的室外新风进行净化,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其中,净化模块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水洗模块、负离子模块、等离子净化模块、高效空气过滤器。在净化模块包括水洗模块时,水洗模块可以与新风模块集成设置并形成水洗新风模块,以利于使得空调内机的结构更紧凑。
维修后板设置有进风区,进风区设置有格栅孔。格栅孔可以包括多个长孔,多个长孔沿着空调内机的横向延伸设置;多个长孔还沿着空调内机的垂向间隔分布。其中,格栅孔包括多列,以增大进风量。当然,格栅孔也可以包括其他形状的孔如圆孔等。
本示例中,维修板的尺寸相对较大,相应的,维修口也可以设置的相对较大,便于后续检修操作。其中,维修后板与维修侧板组成的维修板的形状可以与后护板的形状相适配。
用于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的净化模块可以包括:净化装置2及把手2211滤尘网,把手2211滤尘网用于对进入空调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处理,净化装置2用于对经把手2211滤尘网净化处理之后的气流再次进行净化处理。净化装置2及把手2211滤尘网都安装至机壳1。
其中,在空调内机不具有新风功能时,把手2211滤尘网用于对从下机壳1的后护板处的格栅孔进入空调内机的室内回风进行净化处理,净化装置2用于对经把手2211滤尘网净化处理之后的气流再次进行净化处理;在空调内机具有新风功能时,把手2211滤尘网用于对进入空调内机的室外新风和/或室内回风进行净化处理,净化装置2用于对经把手2211滤尘网净化处理之后的气流再次进行净化处理。
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以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内机为例进行说明。
把手2211滤尘网具体可以设置于净化装置2与格栅孔之间,且位于净化装置2与新风进风口之间,用于对进入空调内机的气流中的灰尘等较大颗粒物进行过滤。其中,把手2211滤尘网的结构可采用本领域的常规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净化装置2包括:安装支架23、安装框22及滤芯21,滤芯21可拆卸安装于安装框22,安装框22与安装支架23卡接,安装支架23与机壳1连接以将净化装置2安装于机壳1内。
其中,滤芯21可以包括一个等级的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也可简称为HAPE)过滤网,或多个等级的HEPA过滤网。HEPA过滤网的等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安装框22可以为矩形的框架结构,滤芯21能够收容于安装框22中且与安装框22可拆卸连接,滤芯21具体可以与安装框22卡接或螺接。
安装支架23用于将净化装置2安装至机壳1,安装支架23可以直接连接于机壳1或连接于机壳1内的其它部件。安装框22可以与安装支架23滑动连接,在安装框22相对于安装支架23滑动到位时,如安装框22相对于安装支架23滑动至净滤芯21能够与新风模块的新风出口相对时,安装框22与安装支架23卡接,以将安装框22及滤芯21可靠地限制在该位置。一般来说,滤芯21位于新风模块的新风出口的上端;从格栅孔进入的室内回风也能够经新风模块的新风出口流出,使得,净化装置2既能够对室内回风进行净化处理,也能够对室外新风进行净化处理。
通过将滤芯21与安装框22可拆卸连接,将安装框22与安装支架23卡接,这样,在需要更换滤芯21时,只需要将维修板拆卸下来,抽拉安装框22以解除安装框22与安装支架23之间的卡接即可将安装框22与滤芯21从空调内机中取出,继而将滤芯21从安装框22上拆卸下来并将新的滤芯21安装至安装框22,再对安装有新的滤芯21的安装框22施加推力使得安装框22能够与安装支架23卡接,从而完成对滤芯21的更换,操作简单便捷。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包括:机壳1,机壳1安装有净化装置2及把手2211滤尘网,把手2211滤尘网用于对进入空调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处理,净化装置2用于对经把手2211滤尘网净化处理之后的气流再次进行净化处理;净化装置2包括:安装支架23、安装框22及滤芯21,滤芯21可拆卸安装于安装框22,安装框22与安装支架23卡接,安装支架23与机壳1连接以将净化装置2安装于机壳1内。这样,把手2211滤尘网能够对从进风格栅处进入的室内回风或对从新风进风口处进入的室外新风进行初步净化处理以过滤掉灰尘等较大颗粒物,净化装置2继而对从把手2211滤尘网流出的气流进一步净化处理以过滤掉细颗粒物,从而利于提高从空调内机的出风口输出的气流的空气质量;而且,对净化装置2的滤芯21的更换操作简单便捷,便于用户自行拆卸更换。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及图3所示,安装框22包括:两个第一侧板221及两个第二侧板222,两个第一侧板221平行设置,两个第二侧板222平行设置,两个第二侧板222连接于两个第一侧板221的两端,第一侧板221与第二侧板222连接形成矩形的框架结构。其中,滤芯21也呈矩形。第一侧板221及第二侧板222共同围成收容空间,滤芯21的至少部分位于收容空间中。其中,安装框22的上端及下端的开口用于供气流通过,安装框22的下端的开口供气流进入进而通过滤芯21,再从安装框22的上端的开口流出。
可选的,第一侧板221及第二侧板222的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翻折边223,第一翻折边223朝向收容空间内翻折;第一翻折边223利于提高安装框22的强度。两个第一侧板221下端的第一翻折边223之间还连接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加强连杆225,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安装框22的强度,从而利于延长净化装置2的使用寿命。可选的,加强连杆225包括一个或两个或三个。
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第一侧板221及第二侧板222朝向收容空间的内侧壁分别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第一凸起部224,第一凸起部224可以呈块状;第一凸起部224可以连接于第一侧板221及第二侧板222的上端,或者说,第一凸起部224与第一翻折边223之间具有预设的间隔,以使得第一凸起部224与相应的第一翻折边223能够形成卡槽224a;滤芯21的边缘还卡设于卡槽224a中,例如,滤芯21的边缘沿远离滤芯21的中心延伸形成以形成与卡槽224a配合的卡边。其中,第一侧板221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凸起部224,以利于提高滤芯21的安装可靠性。
如图2及图5所示,可选的,其中一个第一侧板221连接有操作部,操作部沿背离另一第一侧板221的方向延伸。具体的,安装框22更为靠近维修板的第一侧板221连接有操作部,以利于用户通过操作部将净化装置2抽拉离开空调内机或将净化装置2推进至空调内机内。
操作部包括连接于第一侧板221外侧壁的把手2211。例如,把手2211包括沿远离第一侧板221的外侧壁向外延伸的延伸板,延伸板开设有可供用户手部穿过的通孔,通孔可以为一个或两个或三个等。
如图2及图7所示,把手2211的下侧连接有第一加强肋板2212及第为加强肋板2213,以提高把手2211的强度。可选的,第一加强肋板2212包括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加强肋板2212还连接于第为加强肋板2213与第一侧板221之间,第二加强筋239可以位于把手2211背离第一侧板221的一侧,第二加强筋239有部分朝向第一侧板221弯折设置以提供避让空间,避免第二加强筋239干涉用户握持把手2211。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及图4所示,安装支架23包括:第三侧板231以及两个平行设置的第四侧板232。第四侧板232平行于第二侧板222设置,第三侧板231平行于第一侧板221设置。两个第四侧板232分布连接于第三侧板231的两端,两个第三侧板231背离维修板的一侧连接于第三侧板231,也即,两个第四侧板232背离安装框22的操作部的一侧连接于第三侧板231。
如图2、图4、图5及图6所示,第三侧板231的上端连接有多个间隔分布且向内翻折设置的卡块233,第三侧板231的下端设置有向内翻折的第二翻折边234,第二翻折边234还连接于两个第四侧板232;安装框22的位于操作部的对侧的第一侧板221卡设于卡块233与第二翻折边234之间,以将安装框22与安装支架23卡接。另外,第二翻折边234还利于提高安装支架23的强度。
如图2、图5、图8及图9所示,可选的,安装框22的与第四侧板232相对应的外侧壁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第二凸起部226,第二凸起部226呈条状,第二凸起部226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三侧板231且平行于第四侧板232。
两个第四侧板232的内侧壁设置有滑槽2321。其中,第四侧板232的内侧壁向外凹陷以形成滑槽2321;或者。第四侧板23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向内翻折的第三翻折边,第四侧板232与第三翻折边形成滑槽2321。滑槽2321沿远离第三侧板231的方向延伸且贯穿第四侧板232背离第三侧板231的一侧,滑槽232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凸起部226的长度方向,以使得第二凸起部226能够从滑槽2321背离第三侧板231的一侧进入或滑出。
本示例中,在安装框22的第二凸起部226沿滑槽2321朝向后护板的方向滑动时,即将安装框22及滤芯21抽拉离开空调内机,直至安装框22脱离卡块233与第二翻折边234形成的卡合空间,便于对滤芯21进行更换。在安装框22的第二凸起部226在滑槽2321中沿远离后护板(也即向前)的方向滑动时,即将安装框22及滤芯21被推进至空调内机直至安装框22的相应边缘进入卡块233与第二翻折边234形成的卡合空间,实现安装框22与安装支架23的卡接。
可选的,第三侧板231的外侧设置有向外延伸的连接板235,且连接板235位于第三侧板231朝向第四侧板232的两侧;可选的,连接板235的一部分可以沿远离第三侧板231的方向延伸,两个连接板235还沿相背离的方向延伸,以利于结构紧凑性。连接板235远离第三侧板231的一端连接有弯折边236,弯折边236相对于连接板235向上弯折设置,弯折边236设置有通孔,通孔中穿设有用于与机壳1紧固连接的紧固件24,以利于将安装支架23与机壳1紧固连接。
可选的,连接板235可以设置有避让孔,避让孔可以对机壳1内的其它结构进行避让,或者避让孔能够与机壳1内的其它部件配合以实现定位或限位,从而利于提高安装支架23的连接可靠性。另外,净化装置2还插设于新风模块的上端与其它部件形成的空间内,从而进一步利于提高净化装置2的安装可靠性。
可选的,第四侧板232背离第三侧板231的一侧连接有加强板237;第二翻折边234及加强板237的下侧都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38及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加强筋239,第二加强筋239垂直于第一加强筋238设置,以提高安装支架23的强度,进而利于提高净化装置2的安装可靠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相连接的空调外机及空调内机。空调外机通常包括室外换热器,空调内机通常包括室内换热器、节流装置及压缩机。空调进行制冷工作时,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并将其送至室外换热器进行冷却,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冷却后变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节流装置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经过室内换热器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而汽化变成气态,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气态的制冷剂再回到压缩机继续压缩,继续循环进行制冷。其中,空调内机包括空调柜机和空调挂机,空调柜机由于具有风力强劲、安装便捷等原因被广泛应用。
其中,空调内机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可与前述任一示例中的空调内机相同,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安装有净化装置及把手滤尘网,所述把手滤尘网用于对进入空调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处理,所述净化装置用于对经所述把手滤尘网净化处理之后的气流再次进行净化处理;
所述净化装置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框及滤芯,所述滤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与所述安装支架卡接,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机壳连接以将所述净化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包括:两个第一侧板及两个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的两端;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共同围成收容空间,所述滤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的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翻折边,所述第一翻折边朝向所述收容空间内翻折;
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的内侧壁分别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相应的第一翻折边形成卡槽;所述滤芯的边缘还卡设于所述卡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凸起部;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下端的第一翻折边之间还连接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加强连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沿背离另一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
所述操作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外侧壁的把手,所述把手的下侧连接有第一加强肋板及第二加强肋板,所述第一加强肋板包括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一加强肋板还连接于所述第二加强肋板与第一侧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三侧板以及两个平行设置的第四侧板,所述第四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的两端;
所述第三侧板的上端连接有多个间隔分布且向内翻折设置的卡块,所述第三侧板的下端设置有向内翻折的第二翻折边,所述第二翻折边还连接于两个所述第四侧板;
所述安装框的位于操作部的对侧的第一侧板卡设于所述卡块与第二翻折边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的与所述第四侧板相对应的外侧壁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第二凸起部;
两个所述第四侧板的内侧壁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沿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第四侧板背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以使得所述第二凸起部能够从所述滑槽背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进入或滑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板的外侧设置有向外延伸的连接板,且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三侧板朝向所述第四侧板的两侧;
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端连接有弯折边,所述弯折边相对于所述连接板向上弯折设置,所述弯折边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用于与所述机壳紧固连接的紧固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侧板背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连接有加强板;
所述第二翻折边及加强板的下侧都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及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垂直于所述第一加强筋设置。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内机以及与所述空调内机连接的空调外机。
CN202123035905.7U 2021-12-06 2021-12-06 空调内机及空调 Active CN2169769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35905.7U CN216976972U (zh) 2021-12-06 2021-12-06 空调内机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35905.7U CN216976972U (zh) 2021-12-06 2021-12-06 空调内机及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76972U true CN216976972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46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35905.7U Active CN216976972U (zh) 2021-12-06 2021-12-06 空调内机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769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28080B2 (en) Climate control outdoor unit with inverter cooling
CN215863757U (zh) 一种新型防爆高温空气调节器
CN216976972U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
CN213395611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1400080U (zh) 空调
CN21708272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808899U (zh) 一种厨房空调器
CN213395588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3395616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2179060U (zh) 空调器
CN216976971U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
CN112524704A (zh) 一种厨房空调器
CN113007815A (zh) 空调
CN220750261U (zh) 风管机
CN218096495U (zh) 进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20892388U (zh) 风管机
CN215723643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7154434U (zh) 一种过滤器及新风系统
CN102102898A (zh) 进风格栅和过滤网结构
CN21748287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95587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710979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203964U (zh) 一种一体式厨房空调
CN219624301U (zh) 制冷设备
CN218864442U (zh) 新风空调的进风风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