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23643U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室内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23643U
CN215723643U CN202121662610.XU CN202121662610U CN215723643U CN 215723643 U CN215723643 U CN 215723643U CN 202121662610 U CN202121662610 U CN 202121662610U CN 215723643 U CN215723643 U CN 2157236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rification
air
fan
air outle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626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冠群
张江
孟庆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626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236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236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236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室内空调器,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净化进风口、净化出风口、调节进风口、调节出风口和拆卸口,且所述拆卸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换热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且连通于所述调节进风口和所述调节出风口;净化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且连通于所述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净化装置,设置于所述净化风道内,用于对由所述净化进风口流入到所述壳体内并由所述净化出风口流出所述壳体的气流进行过滤净化,通过将拆卸口设置于壳体的底部,保证了用户或售后维修维护人员对净化装置进行拆卸的过程中的便利性,且将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单独开来不会影响室内空调器其他功能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室内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消费者对空调器具有空气净化功能(去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气态污染物等)的需求越来越强。而现有出现的一些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壁挂式空调,其净化装置基本都是放置在空调顶部的进风口位置,消费者或者售后人员去进行拆卸清洗或者更换净化模块时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需要站到比较高的位置处才能看到并进行操作)。
另外此类带净化功能的壁挂式空调,其开启净化时需要覆盖住空调顶部的进风口(如图1),但是这样会形成很大的风阻,会影响空调本身的相关使用性能(风量、制冷制热能力、送风距离、噪音、舒适性等)。
针对现有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壁挂式空调器,净化装置基本都是放置在空调顶部的进风口位置,用户需要站到比较高的位置处才能看到顶部的净化装置进而才能进行相关操作,十分不方便。尤其是净化装置为运动机构控制的空调器(其净化模块需要在覆盖和打开空调进风口之间切换,以尽量减小对空调性能的影响),其净化模块的拆卸和更换十分复杂,一般用户基本不可能完成,操作稍有不当还可能导致运动机构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室内空调器,其包括独立的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和所述净化风道分别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位于所述室内空调器的壳体底部的拆卸口,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或售后维修维护人员对净化装置的拆卸维护不便,以及影响室内空调器的使用性能的问题。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净化装置在壳体内的布置,通过将净化风道和制热风道独立开,将所述净化风道连通于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将所述制热风道连通于调节进风口和调节出风口,使得室内空调器的净化功能不干扰制冷、制热或新风功能等其他功能的正常运行,保证室内空调器的使用性能。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拆卸口的位置,通过将所述拆卸口设置于壳体的底部,即,将所述拆卸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底板上,使得售后维修维护人员或用户很方便地对净化装置进行更换或清洁;不需要再在空调器的顶部对净化装置进行更换或清洁。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净化装置的可拆卸结构,通过将净化模块设置到净化组件上,且所述净化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壳体内,在对净化装置进行清洁或维护时,不需要动其他部件,包括复杂的运行机构,可直接对净化装置的核心部件净化组件进行拆卸,即可完成对净化装置的清洁及维护。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净化装置的可拆卸结构,通过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所述拆卸口,且所述拆卸口与净化组件相对设置,并在所述拆卸口上设置第二遮挡部,第二遮挡部可打开或关闭所述拆卸口,当需要对所述净化装置进行清洁或维护时,可直接打开所述第二遮挡部,所述净化组件会直接暴露在室内空间中,即用户或售后维修维护人员的面前,使得净化装置的清洁或维护过程方便且易于操作。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室内空调器,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净化进风口、净化出风口、调节进风口、调节出风口和拆卸口,且所述拆卸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换热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且连通于所述调节进风口和所述调节出风口;净化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且连通于所述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净化装置,设置于所述净化风道内,用于对由所述净化进风口流入到所述壳体内并由所述净化出风口流出所述壳体的气流进行过滤净化。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组件,自所述拆卸口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引导室内空间中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净化进风口、所述净化组件、所述风机和所述净化出风口。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包括:风机壳,所述风机壳上设置有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所述净化组件与所述风机进风口和所述净化进风口相对设置,且所述净化组件相邻于所述风机和所述净化进风口设置;所述风机出风口相对于所述净化出风口设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第一遮挡部,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风机壳,以使所述第一遮挡部可打开和关闭地设置于所述风机出风口。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防漏风组件,连接于所述风机壳,设置于所述风机出风口和所述净化出风口之间,且所述第一遮挡部位于所述风机出风口和所述防漏风组件之间;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一遮挡部;齿轮,啮合连接于所述齿条;驱动部,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上,且所述齿轮部的驱动轴连接于所述齿轮,以驱动所述第一遮挡部打开或关闭所述风机出风口;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防漏风组件上,与所述齿条同向布置,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调节进风口位于所述净化出风口的两侧;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遮挡部上,且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限定所述第一遮挡部的移动轨迹。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空调器还包括:第二遮挡部,可打开和关闭地设置于所述拆卸口上。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通风道,形成于所述安装部上;安装口,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连通于所述通风道,且所述净化组件穿过所述安装口设置于所述通风道内;外罩,连接于所述壳体,且盖设于所述拆卸口上,所述外罩和所述安装口相对所述拆卸口设置并共同占用所述拆卸口的开口面积,当所述第二遮挡部打开所述拆卸口时,所述安装口或所述净化组件,和所述外罩暴露于室内空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挡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罩,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另一端卡合于所述外罩上设置的卡合件。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净化组件包括:净化框;净化模块,设置于所述净化框上;防尘网,连接于所述净化框,以限制所述净化模块在所述净化框上的移动,且所述防尘网相邻于所述净化进风口设置;把手部,盖设于所述安装口上,且穿过所述安装口连接于所述净化框;第三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净化框上;第四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自所述安装口延伸至所述通风道与所述安装口相对设置的面,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三限位部,以引导所述净化框沿所述第四限位部布置的方向安装到所述通风道内,并限制所述净化框在垂直于所述第四限位部布置的方向上的移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顶板,所述净化出风口和所述调节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顶板上;侧板,连接于所述顶板,所述净化进风口设置于所述侧板上;前板,连接于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后板,连接于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底板,连接于所述前板、所述侧板和所述后板,且所述调节出风口和所述拆卸口设置于所述底板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室内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被净化过滤的气流的走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遮挡部和防漏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净化组件和第二遮挡部的爆炸图;
图7是图6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6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净化装置的装配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部、净化组件和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在第二遮挡部关闭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在第二遮挡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的净化组件在拆卸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机和安装部的爆炸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机和安装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
100、壳体;110、前板;120、后板;121、安装板;130、底板;131、拆卸口;140、侧板;150、顶板;160、调节进风口;170、调节出风口;180、净化进风口;190、净化出风口;
200、热交换器;
300、风扇;
400、净化装置;410、风机;411、风机壳;412、风机出风口;413、风机进风口;414、第一遮挡部;415、防漏风组件;416、齿条;417、齿轮;418、驱动部;419、驱动壳;420、净化组件;421、净化框;422、净化模块;423、防尘网;424、把手部;425、凹槽;426、把手孔;427、第三限位部;430、安装部;431、通风道;432、安装口;433、第四限位部;441、第一限位部;442、第二限位部;443、风机风扇;
510、第二遮挡部;511、卡头;520、外罩;521、卡合件;
600、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00,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200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200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200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安装在室内空间中的室内单元。室内单元,通过管连接到安装在室外空间中的室外单元。室外单元中可设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膨胀器和制冷循环的类似部件,室内单元中也可设有室内热交换器200和室内风扇300。
例如,室内单元可包括安装在室内空间的壁上的壁挂式室内单元。
参照图2、图3和图4,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单元,包括壳体100,壳体100中安装有构成制冷循环的多个部件。壳体100包括限定前部构造的前板110,安装在室内空间的壁上且设有安装板121的后板120、限定底部构造的底板130、设置在底板130两侧的侧板140、以及限定顶部外观的顶板150。
前板110、顶板150、底板130和侧板140用于限定室内单元的外观。
侧板140连接于顶板150;前板110连接于顶板150和侧板140;后板120连接于顶板150和侧板140;底板130连接于前板110、侧板140和后板120;安装板121联接到后板120;安装板121中可限定联接到壁的安装孔。例如,安装板121可以联接到壁上,且壳体100可设置为安装在安装板121上。
壳体100可以是在分离式空调的情况下设置室内空间中的室内单元壳体100,也可以是一体式空调的情况下的空调的自身壳体100。
参照图2、图3和图4,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吸入部,室内空气通过该吸入部被引入;以及排放部,通过吸入部引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该排放部排放到室内空间,吸入部包括调节进风口160、净化进风口180,排放部包括调节出风口170、净化出风口190。
可通过打开壳体100的上部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吸入部,且可通过打开壳体100的下部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排放部。
净化进风口180、净化出风口190、调节进风口160和调节出风口170均设置于壳体100上,具体的,净化出风口190和调节进风口160设置于顶板150上;净化进风口180设置于侧板140上;调节出风口170设置于底板130上。
而且,吸入部上可以设有防止引入异物的吸入格栅600,排放部上可以设有排放格栅600。
参照图2、图3和图4,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形成有换热风道。
换热风道用于为由调节进风口160流入壳体100并由调节出风口170流出壳体100的气流提供换热空间,即该气流在换热风道内完成与热交换器200的换热。
换热风道位于壳体100内,且换热风道连通于调节进风口160和调节出风口170。
另外,应该理解的是,换热风道的壁可以不是一个光滑的结构,其可由壳体100的内壁和壳体100内的其他部件的壁互相制约形成的一个空间结构,例如,壳体100的内壁和出风框的壁的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可以被认为是换热风道。
参照图4,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安装有热交换器200,热交换器200与通过调节进风口160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热交换器200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管,和联接到制冷剂管以便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热交换翅片。热交换器200设置为围绕风扇300的吸入侧。
例如,热交换器200可以包括多个弯曲的热交换部。
参照图,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安装有风扇300。例如,风扇300可以包括将沿周向吸入的空气径向排放的横流风扇300。
风扇300可呈沿圆周方向排布的多个叶片的形状。而且,风扇300在壳体100中沿左右方向延伸。此处,风扇300的轴向可以是左右方向。
风扇电机联接到风扇300的一侧。风扇电机被驱动以便向风扇300提供旋转力。而且,风扇300的另一侧可以被支撑在壳体100内部。
参照图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形成有净化风道。
净化风道用于为由净化进风口180流入壳体100并由净化出风口190流出壳体100的气流提供净化空间,即该气流在净化风道内完成被过滤净化的过程。
净化风道位于壳体100内,且净化风道连通于净化进风口180和净化出风口190。
另外,应该理解的是,净化风道的壁可以不是一个光滑的结构,其可由壳体100的内壁和壳体100内的其他部件的外壁互相制约形成的一个空间结构,例如,壳体100的内壁和出风框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间结构可以被认为是净化风道。
参照图3和图4,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由净化装置400对室内空间中的气流完成过滤净化的过程。
净化装置400用于对由净化进风口180流入到壳体100内并由净化出风口190流出壳体100的气流进行过滤净化。
净化装置400设置于净化风道内。
参照图4、图9和图10,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净化装置400包括风机410、净化组件420和安装部430。
风机410用于将室内空调器的壳体100的侧方进风经过一定路径从室内空调器的壳体100顶部出风,具体为引导室内空间中的气流依次流经净化进风口180、净化组件420、风机410和净化出风口190;安装部430用于将净化组件420固定于壳体100内,以实现对气流的过滤净化。
安装部430设置于壳体100内;风机410设置于壳体100内;净化组件420可拆卸地设置于壳体100内。
净化组件420可通过壳体100的至少打开的一部分进行拆卸,例如,拆卸口131,即,净化组件420自拆卸口131可拆卸地设置于壳体100内。
参照图2、图3、图12和图1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拆卸口131为一开设在壳体100上的敲破孔。
当净化装置400需要进行清洁、修理或维护时,可通过拆卸口131对净化装置400进行拆卸,将净化组件420拆卸下来进而进行清洁修理或维护。
拆卸口131设置于壳体100上,具体的,拆卸口131设置于底板130上,且由于拆卸口131位于壳体100的底部,所以用户或维修维护人员不再需要登到很高的位置对净化装置400进行拆卸,方便了用户或维修维护人员对净化装置400进行更换或清洁。
参照图2、图3、图12和图1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拆卸口131的美观,拆卸口131上遮盖有第二遮挡部510,第二遮挡部510为一板状结构,且第二遮挡部510的弧形状态与底板130的弧度状态一致。
第二遮挡部510用于当净化装置400需要进行维修、维护或清洁时,可打开第二遮挡部510,将拆卸口131和净化组件420暴露于室内空间中,所以用户或维修维护人员可以很容易地对净化组件420进行拆卸。
第二遮挡部510可打开和关闭地设置于拆卸口131上。
参照图14、和图1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430为一多个板件互相连接形成的框架结构,且安装部430上设置有通风道431和安装口432;通风道431为一个形成于安装部430上的围框结构;安装口432为一与净化组件420的截面同形状的通孔。
通风道431用于容纳净化组件420,且当室内空调器的净化功能运行的过程中,气流会穿过通风道431和净化组件420;净化组件420可通过安装口432安装到通风道431内,净化组件420可被通风道431包裹四周,即,净化组件420穿过安装口432设置于通风道431内。
通风道431形成于安装部430上;安装口432设置于安装部430上,且安装口432连通于通风道431。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可通过拆卸口131对净化组件420进行拆卸,安装口432相对拆卸口131设置,当第二遮挡部510打开拆卸口131时,安装口432或净化组件420暴露于室内空间。
参照图12和图1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除了安装口432,拆卸口131的其他空间被外罩520占用,外罩520为一方形板体。
外罩520用于二次限定室内空调器的外观,当第一遮挡部414打开拆卸口131时,安装口432或净化组件420,和外罩520暴露于室内空间;因此,其还可将拆卸口131内显示的风机410或壳体100净化风道内的其他部件进行遮挡,提升了美观性。
外罩520连接于壳体100,且外罩520盖设于拆卸口131;外罩520和安装口432相对拆卸口131设置并共同占用拆卸口131的开口面积。
参照图6、图7、图8、图11和图12,另外,第二遮挡部510可通过外罩520进行连接,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具体的,第二遮挡部510的一端穿过外罩520并转动地连接于外罩520,第二遮挡部510的另一端卡合于外罩520上设置的卡合件521,该卡合件521可设置为轻触开关,当按动第二遮挡部510对应轻触开关的位置时,轻触开关可释放第二遮挡部510另一端上设置的卡头511,所以第二遮挡部510可打开,显示出拆卸口131;当关闭第二遮挡部510将拆卸口131盖住时,再次按动第二遮挡部510对应轻触开关的位置,轻触开关将第二遮挡部510另一端上设置的卡头511抱紧。
参照图4、图6、图9和图10,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净化组件420包括净化框421、净化模块422、防尘网423和把手部424,净化框421为一多个板件组成的框架结构,净化模块422可以设置为一净化滤芯;把手部424为一设置有凹槽425的块状结构,且把手部424的侧部开设有一连通凹槽425的把手孔426,因此可方便用户或维修维护人员扣住或握住凹槽425和把手孔426之间的结构将净化组件420拉出或推入到安装部430。
净化模块422用于对流进净化风道内的气流进行净化;净化框421通过防尘网423对净化模块422进行固定,即,限制净化模块422在净化框421上的移动;且防尘网423对流入净化风道内的气流起到初步过滤作用,对气流中的大颗粒杂质及细小絮状物体进行过滤;把手方便用户或维修维护人员将整个净化组件420由安装口432拉出或装入到安装部430上,简化拆装过程。
净化模块422设置于净化框421上;防尘网423连接于净化框421,且防尘网423相邻于净化进风口180设置,以保证防尘网423在净化模块422的进风侧,实现在由净化模块422对气流进行净化前,就对气流进行初过滤,保证净化模块422的使用寿命;把手部424盖设于安装口432上,且穿过安装口432连接于净化框421。
另外,把手部424的边缘上设置有向安装口432的外围延伸结构,以保证安装通道的密封性质,保证了净化过滤效率。
参照图10,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净化组件420和安装部430之间可设置导向件和限制件,包括第三限位部427和第四限位部433,具体的,第三限位部427可设置为一条形凸起,第四限位部433可设置为一条形凹槽425。
第四限位部433配合连接于第三限位部427,以引导净化框421沿第四限位部433布置的方向安装到通风道431内,并限制净化框421在垂直于第四限位部433布置的方向上的移动。
第三限位部427设置于净化框421上;第四限位部433设置于安装部430上,自安装口432延伸至通风道431与安装口432相对设置的面。
参照图13,在将净化组件420自安装部430拆下来的过程中,拉动把手部424,即可将净化组件420沿着第四限位部433拉出安装部430;将净化组件420装入到安装部430的过程中,现将第三限位部427和第四限位部433对齐,并推动把手部424,即可仅净化组件420安装到位。
参照图14和图1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410包括风机壳411、风机风扇443、风机轴和风机电机,且风机壳411上设置有风机出风口412和风机进风口413。
风机壳411用于将周向上的出风汇聚到风机出风口412处,并由风机出风口412限定出风;风机风扇443用于将径向上由进风口处的气流变化为周向上的出风。
风机轴连接于风机电机的输出轴上,且风扇300沿风机轴的周向均匀布置,风机壳411罩设在风机轴、风机风扇443和风机电机上。
另外,净化组件420与风机进风口413和净化进风口180相对设置,且净化组件420相邻于风机410和净化进风口180设置,进而可以保证气流在壳体100或净化风道内具有较短的流动路径,减少风损,保证净化装置400的净化效率;风机出风口412相对于净化出风口190设置,可以使得自风机出风口412流出的气流直接由净化出风口190流出到室内空间而不会流到壳体100的其他空间,减少风损,保证净化装置400的净化效率。
参照图4、图5、图9和图10,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410还包括第一遮挡部414。第一遮挡部414为一板件,其大小形状与风机出风口412相同。
第一遮挡部414可打开和关闭地设置于风机出风口412;当室内空调器运行净化功能时,第一遮挡部414自风机出风口412移动至其他位置,使得气流可正常由风机出风口412流出;当室内空调器不运行净化功能时,第一遮挡部414移动至风机出风口412处,将风机出风口412覆盖,避免杂物或灰尘自风机进风口413进入到风机410内部,保证了风机410的使用寿命。
第一遮挡部414可移动地连接于风机壳411。
参照图4、图5、图9和图10,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410还包括防漏风组件415,防漏风组件415为一多个板体连接形成的围框结构。
防漏风组件415用于保证风机出风口412与净化出风口190之间具有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而不会让自风机出风口412流出的气流流向其他位置,可让气流直接由净化出风口190流出到室内空间中。
防漏风组件415连接于风机壳411,防漏风组件415设置于风机出风口412和净化出风口190之间,且第一遮挡部414位于风机出风口412和防漏风组件415之间。
参照图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第一遮挡部414移动的结构包括齿条416、齿轮417和驱动部418,限定第一遮挡部414的移动轨迹的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部441、第二限位部442;驱动部418优选为一电机;第一限位部441为一限位槽结构、第二限位部442为一限位滑块结构。
齿条416设置于第一遮挡部414,齿轮417啮合连接于齿条416,且齿轮417部的驱动轴连接于齿轮417,以驱动第一遮挡部414在遮盖住净化出风口190和让净化出风口190露出的位置之间移动,即驱动第一遮挡部414打开或关闭风机出风口412;通过将第二限位部442设置于第一限位内,使得第一遮挡部414在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限位部442在第一限位部441内滑动,进而限定第一遮挡部414的移动轨迹。
驱动部418设置于风机壳411上,具体的,驱动部418通过外部罩设的驱动壳419安装到风机壳411上;第一限位部441设置于防漏风组件415上,第一限位部441与齿条416同向布置,以使得第一遮挡部414的被驱动方向和被限定移动轨迹的方向同向,保证第一遮挡部414的移动稳定性;第二限位部442设置于第一遮挡部414上,且第二限位部442配合连接于第一限位部441。
另外,第一限位部441和调节进风口160位于净化出风口190(或风机出风口412)的两侧,当第一遮挡部414被驱动移动时,可沿着第一限位部441移动到无调节进风口160的位置,使得室内空调器的净化功能运行时,不会影响到室内空调器的其他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构思,由于改进了净化装置在壳体内的布置,通过将净化风道和制热风道独立开,将净化风道连通于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将制热风道连通于调节进风口和调节出风口,所以使得室内空调器的净化功能不干扰制冷、制热或新风功能等其他功能的正常运行,保证室内空调器的使用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构思,由于改进了拆卸口的位置,通过将拆卸口设置于壳体的底部,即,将拆卸口开设于壳体的底板上,所以使得售后维修维护人员或用户很方便地对净化装置进行更换或清洁;不需要再在空调器的顶部对净化装置进行更换或清洁。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构思,由于改进了净化装置的可拆卸结构,通过将净化模块设置到净化组件上,且净化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到壳体内,所以在对净化装置进行清洁或维护时,不需要动其他部件,包括复杂的运行机构,可直接对净化装置的核心部件净化组件进行拆卸,即可完成对净化装置的清洁及维护。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构思,由于改进了净化装置的可拆卸结构,通过在壳体上设置拆卸口,且拆卸口与净化组件相对设置,并在拆卸口上设置第二遮挡部,第二遮挡部可打开或关闭拆卸口,所以当需要对净化装置进行清洁或维护时,可直接打开第二遮挡部,净化组件会直接暴露在室内空间中,即用户或售后维修维护人员的面前,使得净化装置的清洁或维护过程方便且易于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净化进风口、净化出风口、调节进风口、调节出风口和拆卸口,且所述拆卸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换热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且连通于所述调节进风口和所述调节出风口;
净化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且连通于所述净化进风口和净化出风口;
净化装置,设置于所述净化风道内,用于对由所述净化进风口流入到所述壳体内并由所述净化出风口流出所述壳体的气流进行过滤净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包括:
净化组件,自所述拆卸口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引导室内空间中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净化进风口、所述净化组件、所述风机和所述净化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
风机壳,所述风机壳上设置有风机进风口和风机出风口;
所述净化组件与所述风机进风口和所述净化进风口相对设置,且所述净化组件相邻于所述风机和所述净化进风口设置;
所述风机出风口相对于所述净化出风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
第一遮挡部,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风机壳,以使所述第一遮挡部可打开和关闭地设置于所述风机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
防漏风组件,连接于所述风机壳,设置于所述风机出风口和所述净化出风口之间,且所述第一遮挡部位于所述风机出风口和所述防漏风组件之间;
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一遮挡部;
齿轮,啮合连接于所述齿条;
驱动部,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上,且所述驱动部的驱动轴连接于所述齿轮,以驱动所述第一遮挡部打开或关闭所述风机出风口;
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防漏风组件上,与所述齿条同向布置,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调节进风口位于所述净化出风口的两侧;
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遮挡部上,且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限定所述第一遮挡部的移动轨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遮挡部,可打开和关闭地设置于所述拆卸口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
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通风道,形成于所述安装部上;
安装口,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连通于所述通风道,且所述净化组件穿过所述安装口设置于所述通风道内;
外罩,连接于所述壳体,且盖设于所述拆卸口上,所述外罩和所述安装口相对所述拆卸口设置并共同占用所述拆卸口的开口面积,当所述第二遮挡部打开所述拆卸口时,所述安装口或所述净化组件,和所述外罩暴露于室内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挡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罩,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另一端卡合于所述外罩上设置的卡合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组件包括:
净化框;
净化模块,设置于所述净化框上;
防尘网,连接于所述净化框,以限制所述净化模块在所述净化框上的移动,且所述防尘网相邻于所述净化进风口设置;
把手部,盖设于所述安装口上,且穿过所述安装口连接于所述净化框;
第三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净化框上;
第四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自所述安装口延伸至所述通风道与所述安装口相对设置的面,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三限位部,以引导所述净化框沿所述第四限位部布置的方向安装到所述通风道内,并限制所述净化框在垂直于所述第四限位部布置的方向上的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顶板,所述净化出风口和所述调节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顶板上;
侧板,连接于所述顶板,所述净化进风口设置于所述侧板上;
前板,连接于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
后板,连接于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
底板,连接于所述前板、所述侧板和所述后板,且所述调节出风口和所述拆卸口设置于所述底板上。
CN202121662610.XU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室内空调器 Active CN2157236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62610.XU CN215723643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室内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62610.XU CN215723643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室内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23643U true CN215723643U (zh) 2022-02-01

Family

ID=79988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62610.XU Active CN215723643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室内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236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52928B (zh) 空调
CN21371328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JP4053531B2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CN21339560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261878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3395611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723643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11292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01998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KR100821653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286996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KR20060122291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557084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1557084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KR100769913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20892388U (zh) 风管机
KR100769895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0947619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2102898A (zh) 进风格栅和过滤网结构
CN220750261U (zh) 风管机
CN216976972U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
CN216716548U (zh) 过滤装置、新风风机和空调室内机
CN219510903U (zh) 新风调湿机
CN215412197U (zh) 风管机
CN21888412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