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85789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85789U
CN217885789U CN202222064523.5U CN202222064523U CN217885789U CN 217885789 U CN217885789 U CN 217885789U CN 202222064523 U CN202222064523 U CN 202222064523U CN 217885789 U CN217885789 U CN 2178857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tainer body
heating
container
cooking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6452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强
李建
史庭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6452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857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857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857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具组件,锅具组件包括具有烹饪腔的容器本体,容器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容器进风口;风道,围设在容器本体的外周,风道具有与容器进风口相连通的出风口;热风组件,包括供风件和加热件,热风组件设置在风道中,供风件能够将风道中被加热件加热的空气吹到烹饪腔中;发热盘,设置在容器本体的底部,发热盘能够加热容器本体。本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加热件与发热盘的配合,能够使得食材受热更加均匀,成熟度一致,烹饪效果好,并且,加热件与发热盘的配合也能够从食材的多面对食材进行加热,提升加热效率,可有效地节省烹饪食物的时间。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气炸锅,一般包括外壳、风扇、电热管、锅具、炸板、温控等零部件;锅具的上方安装有风机和发热部件,风机将发热部件的热量向下吹向食材,如此进行循环加热;但是,这种加热方式仅顶部加热(单面加热),食材上表面温度高,下表面温度低,加热不均匀,效果差;并且,由于单面加热,加热不均匀,功率过高会造成食材上表面焦糊、下表面未熟的现象,因此,产品的加热功率一般设置的相对较低,导致烹饪时间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由于风机及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风竖直向下吹,对食材形成单面加热,加热不均匀,效果差,以及加热效率慢,烹饪时间长的问题。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具组件,锅具组件包括具有烹饪腔的容器本体,容器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容器进风口;风道,围设在容器本体的外周,风道具有与容器进风口相连通的出风口;热风组件,包括供风件和加热件,热风组件设置在风道中,供风件能够将风道中被加热件加热的空气吹到烹饪腔中;发热盘,设置在容器本体的底部,发热盘能够加热容器本体。
本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包括锅具组件、风道、热风组件和发热盘,锅具组件可以用于盛放食材等,热风组件将热空气由位于风道内圈的出风口吹出,风道的出风口与设置在容器本体的侧壁上的容器进风口相连通,对食材进行加热,并且,发热盘位于容器本体的底部由下方对食材进行加热,加热件与发热盘的配合,能够使得食材受热更加均匀,成熟度一致,烹饪效果好,并且,加热件与发热盘的配合也能够从食材的多面对食材进行加热,提升加热效率,可有效地节省烹饪食物的时间。
此外,发热盘还可以用于加热其他锅具,例如,将容器本体取下后,加热盘组件可以用来加热放置在其上的小锅,用于煮制、蒸制、煎炸食材等,实现一机多用。
另外,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具组件还包括:炸板,炸板可分离地设置在烹饪腔中,炸板位于容器进风口的下方。
在这些实施例中,使得炸板位于容器进风口的下方,由于食材放置在炸板上,从而经由容器进风口进入的热风能够对食材的上表面进行加热,与发热盘配合对食材的上下表面同时进行加热,实现食材的均匀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炸板与容器进风口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0mm至50mm。在该范围内,更有利于热风吹到食材上,对食材进行加热,提高加热效率。具体来说,如果炸板设置位置过高,炸板与容器进风口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过大,则会导致经由容器进风口进入的热风吹不到炸板上,加热效率过低,而如果炸板设置位置过低,炸板与容器进风口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过小,则容易造成食材焦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盘的投影面积与容器本体的底壁的投影面积比值为0.6至0.9。如此设置,使得发热盘的面积合理,能够更均匀地加热容器本体内的食材。具体来说,发热盘与容器本体的底壁的相对面积过小时,加热面积小,加热效率低,容易造成容器本体中心位置食材焦糊而边缘位置不熟的情况;而发热盘与容器本体的底壁的相对面积过大时,发热盘的整体尺寸增加,成本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盘与容器本体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1mm至5mm。如此设置,使得发热盘与容器本体保持有一定的加热距离,一方面,避免了发热盘与容器本体直接接触而容易使食材受热过度,受热不均匀产生焦糊,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发热盘与容器本体之间距离过大而造成的加热速度慢,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盘的功率小于加热件的功率。由于发热盘的加热是热传导,速度快,如果发热盘的功率太大容易造成食材焦糊,加热不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盘的与加热件的功率比值为0.2至0.5。在该范围内,发热盘的加热功率与加热件的功率相匹配,有利于保证食材上下表面的加热情况、成熟度、颜色一致。具体来说,例如食材需20分钟烤熟,要保持食材的上下表面颜色一致;发热盘的功率过大时,容易造成食材下部焦糊发黑,食材上部还未上色或未熟;而发热盘的过小时,食材下部还未上色或未熟,食材上部已焦糊发黑。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器进风口在容器本体的侧壁上沿周向分布,出风口在风道上沿周向分布,出风口围设在容器本体的侧壁外周并与容器进风口相对设置。
在这些实施例中,周向分布的出风口与周向分布的容器进风口相配合,能够形成容器本体的侧壁周向进风,使得气流能够向着容器本体的内部中心吹去,食材四周受热,气流在容器本体内的分布均匀,使得食材受热更加均匀,成熟度一致,烹饪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中形成有环状的风腔和位于风腔外周的安装腔,安装腔的一端连通至外部,另一端与风腔相连通,供风件设置在安装腔中,供风件的出风面朝向风腔。
在这些实施例中,供风件将外界的新鲜空气吹入环形的风腔内,受到风压作用,空气会在风腔中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或逆时针和风扇设置位置相关),并由位于风道内圈的出风口吹出,进而经由容器进风口进入到容器本体内部,并向着容器本体的内部中心吹去,使得气流在容器本体内的分布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包括环形发热管。环形发热管能够更好地与环形的风腔相匹配,尽可能地增大了加热面积,使得加热效率快,加热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包括环形发热管和多个围设在环形发热管外周的传热片,传热片的延伸方向朝向风道的中心。如此设置,传热片能够起到对热风导向的作用,将热风导向容器本体的中心,还可以有效的增大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包括:上风道壳体和下风道壳体,上风道壳体和下风道壳体围合形成空腔,上风道壳体和下风道壳体围合后朝向锅具组件的一侧具有一圈开口;导风片,设置在上风道壳体中,导风片包括导风部,导风部朝向开口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延伸到开口中,导风部用于将环形旋转的风斜向下导入锅具组件内。
在这些实施例中,上风道壳体和下风道壳体围合形成空腔,且在朝向容器本体的一侧具有一圈开口,导风片的导风部由空腔的内部朝向开口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延伸到开口中,起到引导风腔内部气流的作用,从而能将风腔中环形旋转的气流斜向下导入容器本体内,使得气流能够流动到位于容器本体底部的食材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还包括:导风环,导风环位于开口处,导风环的下端与下风道壳体相抵接,导风环包括环本体、环本体的顶壁和凸出设置在环本体的顶壁上的多个支撑块,支撑块与导风部的下表面相抵接以在导风部和导风环之间形成出风口。
在这些实施例中,导风环设置在开口处遮挡一部分开口,导风环的支撑块与导风部的下表面相抵接,从而在导风部和导风环之间形成一圈间隙,该间隙形成出风口,将风道整体拆分成上风道壳体、下风道壳体、导风片和导风环,能够单独加工生产各个零部件,使得风道的加工更为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本体的顶壁由外至内倾斜向下延伸,与导风部配合形成朝向斜下方的出风口;导风部的下表面与环本体的顶壁大体上平行,且导风部的下表面与环本体的顶壁之间的距离为1.5mm至5mm;容器进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H2为2mm至7mm。
在这些实施例中,环本体的顶壁向着容器本体的方向斜向下延伸,与导风部配合形成朝向斜下方的出风口,朝向斜下方的出风口能够更好地引导气流的方向,使得气流朝向容器本体的底壁方向流动。具体地,出风口可以呈环状。进一步地,导风部的下表面与环本体的顶壁之间的距离为1.5mm至 5mm,在该范围内,既能够保证出风量,又使得经由出风口的风速较大,从而使得气流能够分布到容器本体内的大部分空间,具体地,尺寸过大会降低出风口处的风速,尺寸过小会降低出风量。容器进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 H2为2mm至7mm,在该范围内,能够更好地与出风口的尺寸相匹配,并稍大于出风口,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热风漏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的下表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至45°。在该范围内,能够使得容器本体内部加热均匀,具体地,如果倾斜角度过小,风会提前到达容器本体的底壁,风不会到达容器本体底壁的中心范围,会在容器本体内部形成旋转,进而甩向容器本体的侧壁,造成加热不均匀;而如果倾斜角度过大,风会推迟到达锅底,会超过容器本体底壁的中心范围,然后在容器本体内部旋转,进而甩向容器本体的侧壁,造成加热不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本体的顶端高于导风部的底端,以使环本体与导风部部分结构交错;环本体与导风部的交错尺寸为0.5mm至5mm。
在这些实施例中,环本体与导风部一内一外交错设置,形成类似于百叶窗的结构,且位于内部的环本体的顶端高于导风部的底端,从而能够遮挡由容器本体内部经由容器进风口飞溅的油滴等,避免飞油溅入的风道的风险,形成串味;进一步地,环本体与导风部的交错尺寸为0.5mm至5mm,如果交错尺寸过大会遮挡出风口,影响吹入的风速,降低烹饪效率,如果过小不能起到遮挡油滴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块的数量大于等于3个。3个及3个以上的支撑块能够实现导风部和环本体之间的稳定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支撑块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0mm。如果相邻的两个支撑块之间的距离太近容易挡风,影响出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支撑块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为10至200。在该范围内,出风口的面积远大于支撑块的面积,支撑块对出风的影响小,出风效果更为顺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具组件还包括:锅盖,能够盖合在容器本体上,锅盖包括盖本体设置在盖本体上的提手,提手上设置有与容器本体内部连通的排气孔。烹饪后的热空气能够经由提手上的排气孔排除,从而形成外循环风道,使得每次吹到容器本体内部的都是新鲜空气,食材不串味。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保温罩,安装在发热盘的下方,保温罩用于隔热;底座组件,底座组件包括底座和上盖,上盖盖合在底座上并与底座围合形成容纳腔,风道设置在容纳腔中,上盖的中部具有用于容纳锅具组件的通孔,锅具组件穿过通孔可分离地安装在底座组件上。
在这些实施例中,保温罩能够隔离热量,防止热量外溢,提升加热效率;进一步地,风道设置在底座组件中,锅具组件放置在底座组件上,形成上下能够分离的结构,在烹饪时,底座组件中的加热件和/或发热盘能够对锅具组件形成下加热,热空气会上升,使得加热效果更均匀。
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部分阐述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另外的方面和/或优点,还有一部分通过描述将是清楚的,或者可以经过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的实施而得知。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另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座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图5中的结构在倒置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中的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上风道壳体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上风道壳体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加热件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保温罩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导风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导风片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下风道壳体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下风道壳体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导风环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导风环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发热盘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发热盘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锅具组件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的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并示出了气流的流动路径;
图24是图22中的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容器本体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的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出风口和支撑块的投影面积的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风道中的空气流动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加热件处的空气流动示意图。
图1至图29附图标号说明:
10锅具组件,110容器本体,111烹饪腔,112容器进风口,113收缩部, 120锅盖,121盖本体,122提手,1221排气孔,140炸板,
20风道,210上风道壳体,211避让口,220下风道壳体,230导风片, 231导风部,232安装柱,240导风环,241环本体,242支撑块,243环本体的顶壁,250出风口,260风腔,270安装腔,
310供风件,320加热件,321环形发热管,3214冷端,3215接线部, 322传热片,
40保温罩,50发热盘,510盘体,520测温件,
60底座组件,610底座,620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 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和等同物将是清楚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那些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的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那样被改变。此外,为了更加清楚和简明,本领域已知的特征的描述可被省略。
在此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相反,已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以仅示出实现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可行方式,所述许多可行方式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
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中的任何一个以及任何两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
尽管在此可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种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相反,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进行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在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底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其间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元件。相反,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其他元件。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不将用于限制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说明存在叙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术语“多个”代表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中的任一数量。
本申请中的“上”、“下”、“顶部”和“底部”等方位词的限定,均是基于空气炸锅处于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正立放置时的方位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由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用新型之后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除非在此明确地如此定义,否则术语诸如,在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和本实用新型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被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地解释。
此外,在示例的描述中,当认为公知的相关结构或功能的详细描述将引起对本实用新型的模糊解释时,将省略这样的详细描述。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29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
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具组件10,锅具组件10包括具有烹饪腔111的容器本体110,容器本体110 的侧壁上设置有容器进风口112;风道20,围设在容器本体110的外周,风道20具有与容器进风口112相连通的出风口250;热风组件,包括供风件310 和加热件320,热风组件设置在风道20中,供风件310能够将风道20中被加热件320加热的空气吹到烹饪腔111中;发热盘50,设置在容器本体110 的底部,发热盘50能够加热容器本体110。
本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包括锅具组件10、风道20、热风组件和发热盘50,锅具组件10可以用于盛放食材等,热风组件将热空气由位于风道 20内圈的出风口250吹出,风道20的出风口250与设置在容器本体110的侧壁上的容器进风口112相连通,对食材进行加热,并且,发热盘50位于容器本体110的底部由下方对食材进行加热,加热件320与发热盘50的配合,能够使得食材受热更加均匀,成熟度一致,烹饪效果好,并且,加热件320 与发热盘50的配合也能够从食材的多面对食材进行加热,提升加热效率,可有效地节省烹饪食物的时间。
此外,发热盘50还可以用于加热其他锅具,例如,将容器本体110取下后,加热盘组件可以用来加热放置在其上的小锅,用于煮制、蒸制、煎炸食材等,实现一机多用。
值得说明的是,发热盘50和加热件320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单独工作,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扩大产品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可选地,如图20和图21所示,发热盘50包括盘体510和测温件520,测温件520可以用于检测小锅、容器本体110底部的温度,提升温控效果。
具体说明容器进风口112相对于炸板140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23所示,锅具组件10还包括:炸板140,炸板140可分离地设置在烹饪腔111中,炸板140位于容器进风口112的下方。
在这些实施例中,使得炸板140位于容器进风口112的下方,由于食材放置在炸板140上,从而经由容器进风口112进入的热风能够对食材的上表面进行加热,与发热盘50配合对食材的上下表面同时进行加热,实现食材的均匀加热。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23所示,炸板140上设置有多个漏油孔,能够过滤油脂,避免食材底部积聚油脂,过于油腻。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沿容器本体110的高度方向上,炸板140与容器进风口11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7为20mm至50mm。在该范围内,更有利于热风吹到食材上,对食材进行加热,提高加热效率。具体来说,如果炸板140设置位置过高,炸板140与容器进风口11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7过大,则会导致经由容器进风口112进入的热风吹不到炸板140 上,加热效率过低,而如果炸板140设置位置过低,炸板140与容器进风口 11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H7过小,则容易造成食材焦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盘50的投影面积与容器本体110的底壁的投影面积比值为0.6至0.9。如此设置,使得发热盘50的面积合理,能够更均匀地加热容器本体110内的食材。具体来说,发热盘50与容器本体110的底壁的相对面积过小时,加热面积小,加热效率低,容易造成容器本体110中心位置食材焦糊而边缘位置不熟的情况;而发热盘50与容器本体110的底壁的相对面积过大时,发热盘50的整体尺寸增加,成本增加。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盘50与容器本体110的底壁之间的距离H9为1mm至5mm。如此设置,使得发热盘50与容器本体110保持有一定的加热距离,一方面,避免了发热盘50与容器本体110直接接触而容易使食材受热过度,受热不均匀产生焦糊,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发热盘50与容器本体110之间距离过大而造成的加热速度慢,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盘50的功率小于加热件320的功率。由于发热盘50的加热是热传导,速度快,如果发热盘50的功率太大容易造成食材焦糊,加热不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盘50的与加热件320的功率比值为0.2至0.5。在该范围内,发热盘50的加热功率与加热件320的功率相匹配,有利于保证食材上下表面的加热情况、成熟度、颜色一致。具体来说,例如食材需20分钟烤熟,要保持食材的上下表面颜色一致;发热盘50的功率过大时,容易造成食材下部焦糊发黑,食材上部还未上色或未熟;而发热盘50的过小时,食材下部还未上色或未熟,食材上部已焦糊发黑。
对于容器进风口112的具体布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 23所示,容器进风口112在容器本体110的侧壁上沿周向分布,出风口250 在风道20上沿周向分布,出风口250围设在容器本体110的侧壁外周并与容器进风口112相对设置。在这些实施例中,周向分布的出风口250与周向分布的容器进风口112相配合,能够形成容器本体110的侧壁周向进风,使得气流能够向着容器本体110的内部中心吹去,食材四周受热,气流在容器本体110内的分布均匀,使得食材受热更加均匀,成熟度一致,烹饪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出风口250可以为周向连续分布的通口,此时,出风口250为环形出风口;出风口250也可以为周向间隔分布的通口,通口的数量为多个;同样地,容器进风口112可以为周向连续分布的通口,此时,容器进风口112为环形进风口;容器进风口112也可以为周向间隔分布的通口,通口的数量为多个。
对于风道20的具体结构以及供风件310的安装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8、图10、图11、图16和图17所示,风道20中形成有环状的风腔260和位于风腔260外周的安装腔270,安装腔270的一端连通至外部,另一端与风腔260相连通,供风件310设置在安装腔270中,供风件310的出风面朝向风腔260。
在这些实施例中,供风件310将外界的新鲜空气吹入环形的风腔260内,受到风压作用,空气会在风腔260中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或逆时针和风扇设置位置相关),并由位于风道20内圈的出风口250吹出,进而经由容器进风口112进入到容器本体110内部,并向着容器本体110的内部中心吹去,使得气流在容器本体110内的分布更加均匀。
可选地,供风件310可以为风机,优选为轴流风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供风件310的出风方向与风腔260的内壁相切。如此设置,使得供风件310吹出的空气在环形风腔260中的流动更加顺畅,减少风阻。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供风件310与风腔260的环形中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L7的取值范围为5mm至25mm,能够使得供风件 310与加热件320之间保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防止供风件310过于靠近加热件320温度过高而导致供风件310损坏。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风腔260呈环形,风腔260的任一个横截面均为圆形,风腔260的环形中心线为:风腔260的任一个横截面的圆心所连成的圆。
对于风道20的具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6、图9 图25所示,风道20还包括:上风道壳体210和下风道壳体220,上风道壳体210和下风道壳体220围合形成空腔,上风道壳体210和下风道壳体220 围合后朝向容器本体110的一侧具有一圈开口;导风片230,设置在上风道壳体210中,导风片230包括导风部231,导风部231朝向开口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延伸到开口中。
在这些实施例中,上风道壳体210和下风道壳体220围合形成空腔,且在朝向容器本体110的一侧具有一圈开口,导风片230的导风部231由空腔的内部朝向开口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延伸到开口中,起到引导风腔260内部气流的作用,从而能将风腔260中环形旋转的气流斜向下导入容器本体110 内,使得气流能够流动到位于容器本体110底部的食材处。
值得说明的是,空腔包括安装腔270和风腔260。
对于导风片230的具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可选地,作为示例,导风片230还包括安装柱232,用于与上风道壳体210 固定连接,举例地,可以在上风道壳体210上设置多个通孔或螺纹孔,在安装柱232中设置通孔或螺纹孔,通过螺钉或螺栓等连接件实现导风片230与上风道壳体210的组装。
对于风道20的具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6和图9 所示,风道20还包括:导风环240,导风环240位于开口处,导风环240的下端与下风道壳体220相抵接,如图18和图19所示,导风环240包括环本体241、环本体的顶壁243和凸出设置在环本体的顶壁243上的多个支撑块 242,支撑块242与导风部231的下表面相抵接以在导风部231和导风环240 之间形成出风口250。
在这些实施例中,导风环240设置在开口处遮挡一部分开口,导风环240 的支撑块242与导风部231的下表面相抵接,从而在导风部231和导风环240 之间形成一圈间隙,该间隙形成出风口250,将风道20整体拆分成上风道壳体210、下风道壳体220、导风片230和导风环240,能够单独加工生产各个零部件,使得风道20的加工更为简单。具体地,导风部231和导风环240之间的间隙所形成的出风口250为环状的出风口250,环状的出风口250与环状的容器进风口112相配合,能够形成容器本体110的侧壁周向进风,使得食材受热更加均匀,成熟度一致,烹饪效果好。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环本体的顶壁243由外至内倾斜向下延伸,与导风部231配合形成朝向斜下方的出风口250;导风部231的下表面与环本体的顶壁243大体上平行,如图5所示,且导风部231的下表面与环本体的顶壁243之间的距离H1为1.5mm至5mm。
在这些实施例中,环本体的顶壁243向着容器本体110的方向斜向下延伸,与导风部231配合形成朝向斜下方的出风口250,朝向斜下方的出风口 250能够更好地引导气流的方向,使得气流朝向容器本体110的底壁方向流动。进一步地,导风部231的下表面与环本体的顶壁243之间的距离H1为 1.5mm至5mm,在该范围内,既能够保证出风量,又使得经由出风口250的风速较大,从而使得气流能够分布到容器本体110内的大部分空间,具体地,尺寸过大会降低出风口250处的风速,尺寸过小会降低出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风部231的下表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1为20°至45°。在该范围内,能够使得容器本体110内部加热均匀,具体地,如果倾斜角度过小,风会提前到达容器本体110的底壁,风不会到达容器本体110底壁的中心范围,会在容器本体110内部形成旋转,进而甩向容器本体110的侧壁,造成加热不均匀;而如果倾斜角度过大,风会推迟到达锅底,会超过容器本体110底壁的中心范围,然后在容器本体110内部旋转,进而甩向容器本体110的侧壁,造成加热不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环本体241的顶端高于导风部231的底端,以使环本体241与导风部231部分结构交错;环本体241与导风部231 的交错尺寸H3为0.5mm至5mm。
在这些实施例中,环本体241与导风部231一内一外交错设置,形成类似于百叶窗的结构,且位于内部的环本体241的顶端高于导风部231的底端,从而能够遮挡由容器本体110内部经由容器进风口112飞溅的油滴等,避免飞油溅入的风道20的风险,形成串味;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环本体241 与导风部231的交错尺寸H3为0.5mm至5mm,如果交错尺寸过大会遮挡出风口250,影响吹入的风速,降低烹饪效率,如果过小不能起到遮挡油滴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支撑块242的数量大于等于3 个。3个及3个以上的支撑块242能够实现导风部231和环本体241之间的稳定支撑。
可选地,支撑块242的数量优选为3个,3个支撑块242既能够稳定支撑,又由于所占的出风口250的面积最小而最利于风的吹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相邻的两个支撑块242之间的距离L8 大于等于20mm。如果相邻的两个支撑块242之间的距离L8太近容易挡风,影响出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出风口25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支撑块24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为10至200。在该范围内,出风口250 的面积远大于支撑块242的面积,支撑块242对出风的影响小,出风效果更为顺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至图26所示,容器本体110的下部向内收缩形成收缩部113,容器进风口112设置在收缩部113上;容器进风口112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出风口250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在竖直方向上出风口 250位于容器进风口112的范围内。
在这些实施例中,由于风道20围设在容器本体110的外周,将容器本体 110的下部收缩并使得风道20围设在收缩部113的外周能够占用更小的空间,使得烹饪器具的体积更小,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进一步地,容器进风口112 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出风口250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在竖直方向上出风口250位于容器进风口112的范围内,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热风漏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作为示例,可选地,如图26所示,容器进风口112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H2为2mm至7mm,在该范围内,能够更好地与出风口 250的尺寸相匹配,并稍大于出风口250,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热风漏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320包括环形发热管321。环形发热管321能够更好地与环形的风腔260相匹配,尽可能地增大了加热面积,使得加热效率快,加热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29所示,加热件320包括环形发热管321 和多个围设在环形发热管321外周的传热片322,传热片322的延伸方向朝向风道20的中心。如此设置,传热片322能够起到对热风导向的作用,将热风导向容器本体110的中心,还可以有效的增大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29所示,基于加热件320包括传热片322 的情况下,传热片322为圆片,多个传热片322沿着环形发热管321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在环形发热管321的外周。圆片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29所示,传热片322沿着环形发热管321 的圆周方向呈螺旋状盘绕在环形发热管321的外周。螺旋状的传热片322能够紧密盘绕在环形发热管321的外周,更利于与环形发热管321之间的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10和图11所示,环形发热管321包括冷端3214和接线部3215,在上风道壳体210上设置有避让口211,接线部3215 由避让口211伸出到上风道壳体210的外部,用于连接电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和图22、图23、图24所示,锅具组件 10还包括:锅盖120,能够盖合在容器本体110上,锅盖120包括盖本体121 设置在盖本体121上的提手122,提手122上设置有与容器本体110内部连通的排气孔1221。烹饪后的热空气能够经由提手122上的排气孔1221排除,从而形成外循环风道20,使得每次吹到容器本体110内部的都是新鲜空气,食材不串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和图22、图23、图24所示,将排气孔 1221设置在提手122的侧壁上,能够朝向侧部排出热气,避免直向上排气而容易烫伤用户,并且,用户可以选择排气孔1221的朝向,更有利于烹饪操作。
具体地,锅盖120和容器本体110形成锅具组件10,用于盛放待烹饪食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7、图8、图9、图13、图20、图21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保温罩40,安装在发热盘50的下方,保温罩40用于隔热。保温罩40能够隔离热量,防止热量外溢,提升加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保温罩40上设有翻边和固定部,翻边用于拓展下风道壳体220与保温罩40形成的空腔容积,为发热盘50提供了足够的容纳空间,固定部用于和下风道壳体220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穿过固定部锁紧在下风道壳体22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多个传热片322中能够与供风件310的轴线延长线相切的一个的传热片322的延伸方向与供风件3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α9为钝角。如此设置,可以减小供风件310吹来的气流的导向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发热管321的管径为5mm至8mm。如果管径过大,风道20同时需要加大,使得整机臃肿,成本增加;而如果管径过小,散热面积小,热量集中,环形发热管321容易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片322的直径为10mm至25mm。如果传热片322 的直径过大,风道20同时需要加大,使得整机臃肿,成本增加;而如果传热片322的直径过小,散热面积小,热量集中,环形发热管321容易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组件60,底座组件60包括底座610和上盖620,上盖620盖合在底座610上并与底座610围合形成容纳腔,风道20设置在容纳腔中,上盖620的中部具有用于容纳容器本体110的通孔,容器本体110穿过通孔可分离地安装在底座组件60上。
在这些实施例中,风道20设置在底座组件60中,容器本体110放置在底座组件60上,形成上下能够分离的结构,在烹饪时,底座组件60中的加热件320和/或发热盘50能够对容器本体110形成下加热,热空气会上升,使得加热效果更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容器本体110的外部可以具有外壳,用于防止热量扩散、防烫等;容器本体110内部形成烹饪腔111。此外,外壳上还可以设置手柄,便于拿取和放置。
进一步地,可选地,上盖620与底座610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被加热件320加热后的空气大体上分为两个路径流动,第一路径:热风从加热件320处通过,基于加热件320包括传热片322的情况,大部分热风会被传热片322所导向,使热风经过出风口250、容器进风口112进入到容器本体110的烹饪腔111内,风会向容器本体110 的中心吹去;第二路径:热风从加热件320的下方通过,部分风会随环形风道20顺时针旋转,另一部分会从出风口250进入容器本体110,风会斜向旋转着容器本体110的中心吹去;热空气在容器本体110内旋转且热空气向上穿过炸板140来烹饪食材,使得食材受热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
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型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具组件(10),所述锅具组件(10)包括具有烹饪腔(111)的容器本体(110),所述容器本体(110)的侧壁上设置有容器进风口(112);
风道(20),围设在所述容器本体(110)的外周,所述风道(20)具有与所述容器进风口(112)相连通的出风口(250);
热风组件,包括供风件(310)和加热件(320),所述热风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20)中,所述供风件(310)能够将所述风道(20)中被所述加热件(320)加热的空气吹到所述烹饪腔(111)中;
发热盘(50),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10)的底部,所述发热盘(50)能够加热所述容器本体(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组件(10)还包括:
炸板(140),所述炸板(140)可分离地设置在所述烹饪腔(111)中,所述炸板(140)位于所述容器进风口(112)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容器本体(11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炸板(140)与所述容器进风口(11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0mm至50mm;和/或
所述发热盘(50)的投影面积与所述容器本体(110)的底壁的投影面积比值为0.6至0.9;和/或
所述发热盘(50)与所述容器本体(110)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1mm至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盘(50)的功率小于所述加热件(320)的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盘(50)与所述加热件(320)的功率比值为0.2至0.5。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进风口(112)在所述容器本体(110)的侧壁上沿周向分布,所述出风口(250)在所述风道(20)上沿周向分布,所述出风口(250)围设在所述容器本体(110)的侧壁外周并与所述容器进风口(112)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20)中形成有环状的风腔(260)和位于所述风腔(260)外周的安装腔(270),所述安装腔(270)的一端连通至外部,另一端与所述风腔(260)相连通,所述供风件(310)设置在所述安装腔(270)中,所述供风件(310)的出风面朝向所述风腔(26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件(320)包括环形发热管(321);或
所述加热件(320)包括环形发热管(321)和多个围设在所述环形发热管(321)外周的传热片(322),所述传热片(322)的延伸方向朝向所述风道(20)的中心。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20)包括:
上风道壳体(210)和下风道壳体(220),所述上风道壳体(210)和所述下风道壳体(220)围合形成空腔,所述上风道壳体(210)和所述下风道壳体(220)围合后朝向所述锅具组件(10)的一侧具有一圈开口;
导风片(230),设置在所述上风道壳体(210)中,所述导风片(230)包括导风部(231),所述导风部(231)朝向所述开口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延伸到所述开口中,所述导风部(231)用于将环形旋转的风斜向下导入所述锅具组件(10)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20)还包括:
导风环(240),所述导风环(240)位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导风环(240)的下端与所述下风道壳体(220)相抵接,所述导风环(240)包括环本体(241)、环本体的顶壁(243)和凸出设置在所述环本体的顶壁(243)上的多个支撑块(242),所述支撑块(242)与所述导风部(231)的下表面相抵接以在所述导风部(231)和所述导风环(240)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25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本体的顶壁(243)由外至内倾斜向下延伸,与所述导风部(231)配合形成朝向斜下方的所述出风口(250);
所述导风部(231)的下表面与所述环本体的顶壁(243)大体上平行,且所述导风部(231)的下表面与所述环本体的顶壁(243)之间的距离为1.5mm至5mm;
所述容器进风口(112)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H2为2mm至7mm;
所述导风部(231)的下表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至4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本体(241)的顶端高于所述导风部(231)的底端,以使所述环本体(241)与所述导风部(231)部分结构交错;
所述环本体(241)与所述导风部(231)的交错尺寸为0.5mm至5mm。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块(242)的数量大于等于3个;和/或
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块(242)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0mm;和/或
所述出风口(25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所述支撑块(24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为10至200。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组件(10)还包括:
锅盖(120),能够盖合在所述容器本体(110)上,所述锅盖(120)包括盖本体(121)设置在所述盖本体(121)上的提手(122),所述提手(122)上设置有与所述容器本体(110)内部连通的排气孔(1221)。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保温罩(40),安装在所述发热盘(50)的下方,所述保温罩(40)用于隔热;
底座组件(60),所述底座组件(60)包括底座(610)和上盖(620),所述上盖(620)盖合在所述底座(610)上并与所述底座(610)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风道(2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上盖(620)的中部具有用于容纳所述锅具组件(10)的通孔,所述锅具组件(10)穿过所述通孔可分离地安装在所述底座组件(60)上。
CN202222064523.5U 2022-08-05 2022-08-05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8857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64523.5U CN217885789U (zh) 2022-08-05 2022-08-05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64523.5U CN217885789U (zh) 2022-08-05 2022-08-05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85789U true CN217885789U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38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64523.5U Active CN217885789U (zh) 2022-08-05 2022-08-05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857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81640B2 (en) Portable cooking system
CN110150957B (zh) 一种气流稳定的烹饪器具
KR20080099416A (ko) 간편 조리기
CN210961428U (zh) 一种方便散热的烹饪器具
CN210810617U (zh) 空气炸锅
CN113397371A (zh) 烹饪器具
KR101196924B1 (ko) 다기능 조리기기
CN217885789U (zh) 烹饪器具
CN211155189U (zh) 烹饪器具
WO2023165498A1 (zh) 一种立体热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CN217907421U (zh) 烹饪器具
CN115137236A (zh) 烹饪器具
CN217885790U (zh)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7907422U (zh) 烹饪器具
KR101445747B1 (ko) 다기능 조리기
CN115054133A (zh) 烹饪器具
CN214259061U (zh) 烤箱
CN115054134A (zh) 烹饪器具
CN217907423U (zh)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115054132A (zh)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KR101045571B1 (ko) 직화 조리기
CN218942814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12741504B (zh) 一种具有烘干功能的烤箱
CN215687064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9720477U (zh) 空气炸篮和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