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07423U -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07423U
CN217907423U CN202222075946.7U CN202222075946U CN217907423U CN 217907423 U CN217907423 U CN 217907423U CN 202222075946 U CN202222075946 U CN 202222075946U CN 217907423 U CN217907423 U CN 2179074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cavity
wind
contain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7594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强
李建
陈亨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7594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074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074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074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风道的内部具有风腔和与风腔相连通的安装腔;供风件,安装在安装腔中,供风件的出风面朝向风腔,风腔呈环形,风腔的内圈具有周向分布的出风口;其中,安装腔位于风腔的外周,供风件的中轴线与风腔的环形中心线相切。本方面实施例提出的风道组件,供风件能够将外界的新鲜空气吹入环形的风腔内,受到风压作用,空气会在风腔中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由位于风道内圈的出风口吹出,形成周向出风,使得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安装腔位于风腔的外周,供风件的中轴线与风腔的环形中心线相切,使得供风件吹出的空气在环形风腔中的流动更加顺畅,风压低,并且能够减少风阻,有效提高风道效率。

Description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和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侧进风式空气炸锅,包括锅架、锅体、盖子和底座,锅体位于锅架内,锅架位于底座内,空气炸锅还包括热风循环结构,热风循环结构包括轴流风机、发热丝和热风通道,轴流风机安装在锅架的前部内,轴流风机的轴向吸风口位于锅体与锅架之间的孔隙处,轴流风机的径向出风口与热风通道的下方出口连通,热风通道呈竖向布置,且热风通道位于盖子内,热风通道的出口方向为水平方向且与锅体内腔连通,发热丝位于热风通道内。但是,这种结构进风口通过风机后改变方向,为直角,空气流通阻力大,热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进风口通过风机后改变方向,为直角,空气流通阻力大,热效率低的问题。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组件。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风道的内部具有风腔和与风腔相连通的安装腔;供风件,安装在安装腔中,供风件的出风面朝向风腔,风腔呈环形,风腔的内圈具有周向分布的出风口;其中,安装腔位于风腔的外周,供风件的中轴线与风腔的环形中心线相切。
本方面实施例提出的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和供风件,其中,供风件能够将外界的新鲜空气吹入环形的风腔内,受到风压作用,空气会在风腔中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或逆时针和供风件设置位置相关),并由位于风道内圈的出风口吹出,形成周向出风,使得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当风道组件应用于烹饪器具时,风道的出风口与用于盛放食材的容器本体相连通,使得供风件吹出的气流可以经由设置在风腔内圈的出风口进入到容器本体内部,形成周向进风,并向着容器本体的内部中心吹去,使得气流在容器本体内的分布均匀,在用于风干食材等情况下,能够使得食材的风干程度更加统一;另外,在配合加热件来烘烤食物时,也能够使得食材受热更均匀,成熟度一致,烹饪效果更好。进一步地,安装腔位于风腔的外周,供风件的中轴线与风腔的环形中心线相切,使得供风件吹出的空气在环形风腔中的流动更加顺畅,风压低,并且能够减少风阻,有效提高风道效率。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风腔呈环形,风腔的任一个横截面均为圆形,风腔的环形中心线为:风腔的任一个横截面的圆心所连成的圆。
另外,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用于止挡供风件,供风件朝向风腔的第一端面与第一限位件相抵接,供风件背离风腔的第二端面与第二限位件相抵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使得第一限位件与供风件朝向风腔的第一端面相抵接,第二限位件与供风件背离风腔的第二端面相抵接,从而通过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将供风件固定在安装腔内,实现供风件的固定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组件还包括:缓冲件,设置在供风件和安装腔的内壁之间,缓冲件的一面与安装腔的内壁相抵接,缓冲件的另一面与供风件相抵接。缓冲件能够起到减震、降噪的作用,可以提高风道组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为弹性圈,缓冲件套设在供风件的外周壁上,且缓冲件的外壁与安装腔的内壁相抵接。弹性圈能够起到良好的减振作用;进一步地,通过将缓冲件套设在供风件的外周壁上,方便缓冲件的组装,并且,缓冲件也不易脱落,确保产品的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风件的外径大于缓冲件的内径;缓冲件安装在供风件上后,缓冲件的外径大于安装腔的内径。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供风件的外径大于缓冲件的内径,使得缓冲件能够紧紧地套住供风件,不易脱落;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缓冲件安装在供风件上后,缓冲件的外径大于安装腔的内径,使得缓冲件与安装腔之间形成紧配合,能够缓解供风件高速运转时产生的的震动和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风件与风腔的环形中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取值范围为5mm至30mm。供风件与风腔的环形中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过小供风件容易受高温影响导致损坏,并且,供风件会遮挡部分风道;而供风件与风腔的环形中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过大,会增加风道组件的整体尺寸,导致产品整体体积过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还包括:上风道壳体和下风道壳体,上风道壳体和下风道壳体围合形成风腔和安装腔,上风道壳体和下风道壳体围合后朝向环内侧具有一圈开口;导风片,设置在上风道壳体中,导风片包括导风部,导风部朝向开口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延伸到开口中。
在这些实施例中,上风道壳体和下风道壳体围合形成风腔和安装腔,且在朝向容器本体的一侧具有一圈开口,导风片的导风部由空腔的内部朝向开口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延伸到开口中,起到引导风腔内部气流的作用,从而能将风腔中环形旋转的气流斜向下导入用于盛放食材的容器本体内,使得气流能够流动到位于容器本体中的食材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还包括:导风环,导风环位于开口处,导风环的下端与下风道壳体相抵接,导风环包括环本体和凸出设置在环本体的顶壁上的多个支撑块,支撑块与导风部的下表面相抵接以在导风部和导风环之间形成出风口。
在这些实施例中,导风环设置在开口处遮挡一部分开口,导风环的支撑块与导风部的下表面相抵接,从而在导风部和导风环之间形成一圈间隙,该间隙形成环形的出风口,将风道整体拆分成上风道壳体、下风道壳体、导风片和导风环,能够单独加工生产各个零部件,使得风道的加工更为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组件还包括:容器本体,容器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周向分布的容器进风口,容器进风口与出风口相对设置。
在这些实施例中,容器本体可以用于容纳食材等;供风件将外界的新鲜空气吹入风道内,并由位于风道内圈的出风口吹出,风道的出风口与设置在容器本体的侧壁上的一圈容器进风口相对,使得供风件吹出的气流可以经由出风口、容器进风口进入到容器本体内部,并向着容器本体的内部中心吹去,使得气流在容器本体内的分布均匀,在用于风干食材等情况下,能够使得食材的风干程度更加统一;另外,在配合加热件来烘烤食物时,也能够使得食材受热更均匀,成熟度一致,烹饪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加热件;和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风道组件,加热件设置在风道组件的风道中,供风件的出风面朝向加热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由于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风道组件,因此,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并且,加热件设置在风道中能够加热风道中的空气,使得供风件吹入到容器本体内的风为热风,从而起到烘烤食物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能够盖合在风道组件的容器本体上,锅盖包括盖本体设置在盖本体上的提手,提手上设置有与容器本体内部连通的排气孔。烹饪后的热空气能够经由提手上的排气孔排除,从而形成外循环风道,使得每次吹到容器本体内部的都是新鲜空气,食材不串味。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保温罩,安装在风道的下方,保温罩用于隔热;发热盘组件,设置在保温罩上,风道呈环形,发热盘组件位于风道的中部,能够加热风道组件的容器本体。
在这些实施例中,保温罩能够隔离热量,防止热量外溢,提升加热效率;进一步地,在风道的中部设置发热盘组件,从而使得发热盘组件能够用来加热安装在其上方的容器本体,对容器本体内的食材实现双重加热。或者,将容器本体取下后,加热盘组件可以用来加热放置在其上的小锅,用于煮制、蒸制、煎炸食材等,实现一机多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组件,底座组件包括底座和上盖,上盖盖合在底座上并与底座围合形成容纳腔,风道组件设置在容纳腔中,上盖的中部具有用于容纳容器本体的通孔,容器本体穿过通孔可分离地安装在底座组件上。
在这些实施例中,风道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中,容器本体放置在底座组件上,形成上下能够分离的结构,在烹饪时,底座组件中的加热件和/或发热盘组件能够对容器本体形成下加热,热空气会上升,使得加热效果更均匀。
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部分阐述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另外的方面和/或优点,还有一部分通过描述将是清楚的,或者可以经过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的实施而得知。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缓冲件和供风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上风道壳体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上风道壳体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下风道壳体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下风道壳体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风道中的空气流动示意图。
图1至图12附图标号说明:
10锅具组件,110容器本体,111烹饪腔,112容器进风口,120锅盖,121盖本体,122提手,1221排气孔,140炸板,
20风道,210上风道壳体,211避让口,220下风道壳体,230导风片,231导风部,232安装柱,240导风环,241环本体,242支撑块,250出风口,260风腔,270安装腔,2701第一限位筋,2702第二限位筋,
310供风件,320加热件,321发热管,3214冷端,3215接线部,322传热片,
330缓冲件,
40保温罩,50发热盘组件,510发热盘,520测温件,
60底座组件,610底座,620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和等同物将是清楚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那些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的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那样被改变。此外,为了更加清楚和简明,本领域已知的特征的描述可被省略。
在此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相反,已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以仅示出实现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可行方式,所述许多可行方式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
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中的任何一个以及任何两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
尽管在此可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种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相反,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进行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在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底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其间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元件。相反,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其他元件。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不将用于限制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说明存在叙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术语“多个”代表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中的任一数量。
本申请中的“上”、“下”、“顶部”和“底部”等方位词的限定,均是基于空气炸锅处于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正立放置时的方位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由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用新型之后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除非在此明确地如此定义,否则术语诸如,在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和本实用新型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被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地解释。
此外,在示例的描述中,当认为公知的相关结构或功能的详细描述将引起对本实用新型的模糊解释时,将省略这样的详细描述。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12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如图2、图4、图5和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风道20,风道20的内部具有风腔260和与风腔260相连通的安装腔270;供风件310,安装在安装腔270中,供风件310的出风面朝向风腔260,风腔260呈环形,风腔260的内圈具有周向分布的出风口250;其中,安装腔270位于风腔260的外周,供风件310的中轴线与风腔260的环形中心线相切。
本方面实施例提出的风道组件包括风道20和供风件310,其中,供风件310能够将外界的新鲜空气吹入环形的风腔260内,受到风压作用,空气会在风腔260中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或逆时针和供风件设置位置相关),并由位于风道20内圈的出风口250吹出,形成周向出风,使得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当风道组件应用于烹饪器具时,风道20的出风口250与用于盛放食材的容器本体110相连通,使得供风件310吹出的气流可以经由设置在风腔260内圈的出风口250进入到容器本体110内部,形成周向进风,并向着容器本体110的内部中心吹去,使得气流在容器本体110内的分布均匀,在用于风干食材等情况下,能够使得食材的风干程度更加统一;另外,在配合加热件320来烘烤食物时,也能够使得食材受热更均匀,成熟度一致,烹饪效果更好。进一步地,安装腔270位于风腔260的外周,供风件310的中轴线与风腔260的环形中心线相切,使得供风件310吹出的空气在环形风腔260中的流动更加顺畅,风压低,并且能够减少风阻,有效提高风道20效率。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风腔260呈环形,风腔260的任一个横截面均为圆形,风腔260的环形中心线为:风腔260的任一个横截面的圆心所连成的圆。
可选地,供风件310可以为风机,优选为轴流风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9和图11所示,安装腔270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件2701和第二限位件2702,用于止挡供风件310,供风件310朝向风腔260的第一端面与第一限位件2701相抵接,供风件310背离风腔260的第二端面与第二限位件2702相抵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使得第一限位件2701与供风件310朝向风腔260的第一端面相抵接,第二限位件2702与供风件310背离风腔260的第二端面相抵接,从而通过第一限位件2701和第二限位件2702将供风件310固定在安装腔270内,实现供风件310的固定安装。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2701和/或第二限位件2702可以为设置在安装腔270的内壁上的凸筋或者多个凸块,凸筋或凸块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生产,并且,也方便与风道20一体加工成型,无需单独加工生产固定供风件310的结构,能够减少产品的加工工序。
进一步地,如图5、图9所示,第一限位件2701和/或第二限位件2702的内径尺寸D3小于供风件310的外径D1,从而能够将供风件310止挡在安装腔270内部,防止供风件310脱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安装腔270的内径为D2,安装腔270的内径D2大于供风件310的外径D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和图7所示,风道组件还包括:缓冲件330,设置在供风件310和安装腔270的内壁之间,缓冲件330的一面与安装腔270的内壁相抵接,缓冲件330的另一面与供风件310相抵接。缓冲件330能够起到减震、降噪的作用,可以提高风道组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330为弹性圈,如图7所示,缓冲件330套设在供风件310的外周壁上,且缓冲件330的外壁与安装腔270的内壁相抵接。弹性圈能够起到良好的减振作用;进一步地,通过将缓冲件330套设在供风件310的外周壁上,方便缓冲件330的组装,并且,缓冲件330也不易脱落,确保产品的品质。
可选地,缓冲件3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缓冲件330分别套设在供风件310的外周壁轴向长度方向的两端,能够更好地起到缓冲、减震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供风件310的外径D1大于缓冲件330的内径D5;如图7和图9所示,缓冲件330安装在供风件310上后,缓冲件330的外径D6大于安装腔270的内径D2。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供风件310的外径D1大于缓冲件330的内径D5,使得缓冲件330能够紧紧地套住供风件310,不易脱落;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缓冲件330安装在供风件310上后,缓冲件330的外径D6大于安装腔270的内径D2,使得缓冲件330与安装腔270之间形成紧配合,能够缓解供风件310高速运转时产生的的震动和噪音。
可选地,供风件310的外径D1为25mm至38mm,使得供风件310的尺寸合理,既不会导致风道20尺寸过大而造成风道组件整体结构臃肿,又能够具有良好的风压、风量,满足风道20效率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供风件310与风腔260的环形中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L1的取值范围为5mm至30mm。供风件310与风腔260的环形中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L1过小供风件310容易受高温影响导致损坏,并且,供风件310会遮挡部分风道20;而供风件310与风腔260的环形中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L1过大,会增加风道组件的整体尺寸,导致产品整体体积过大。
对于风道20的具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图8、图9、图10和图11所示,风道20还包括:上风道壳体210和下风道壳体220,上风道壳体210和下风道壳体220围合形成风腔260和安装腔270,上风道壳体210和下风道壳体220围合后朝向容器本体110的一侧具有一圈开口;导风片230,设置在上风道壳体210中,导风片230包括导风部231,导风部231朝向开口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延伸到开口中。
在这些实施例中,上风道壳体210和下风道壳体220围合形成风腔260和安装腔270,且在朝向容器本体110的一侧具有一圈开口,导风片230的导风部231由空腔的内部朝向开口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延伸到开口中,起到引导风腔260内部气流的作用,从而能将风腔260中环形旋转的气流斜向下导入容器本体110内,使得气流能够流动到位于容器本体110底部的食材处。
对于导风片230的具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可选地,作为示例,导风片230还包括安装柱232,用于与上风道壳体210固定连接,举例地,可以在上风道壳体210上设置多个通孔或螺纹孔,在安装柱232中设置通孔或螺纹孔,通过螺钉或螺栓等连接件实现导风片230与上风道壳体210的组装。
对于风道20的具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所示,风道20还包括:导风环240,导风环240位于开口处,导风环240的下端与下风道壳体220相抵接,如4所示,导风环240包括环本体241和凸出设置在环本体241的顶壁上的多个支撑块242,支撑块242与导风部231的下表面相抵接以在导风部231和导风环240之间形成出风口250。
在这些实施例中,导风环240设置在开口处遮挡一部分开口,导风环240的支撑块242与导风部231的下表面相抵接,从而在导风部231和导风环240之间形成一圈间隙,该间隙形成环形的出风口250,将风道20整体拆分成上风道壳体210、下风道壳体220、导风片230和导风环240,能够单独加工生产各个零部件,使得风道20的加工更为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环本体241的顶壁由外至内倾斜向下延伸,与导风部231配合形成朝向斜下方的环形的出风口250;导风部231的下表面与环本体241的顶壁大体上平行,如图3所示,且导风部231的下表面与环本体241的顶壁之间的距离H1为1.5mm至5mm。
在这些实施例中,环本体241的顶壁向着容器本体110的方向斜向下延伸,与导风部231配合形成朝向斜下方的环形的出风口250,朝向斜下方的环形的出风口250能够更好地引导气流的方向,使得气流朝向容器本体110的底壁方向流动。进一步地,导风部231的下表面与环本体241的顶壁之间的距离H1为1.5mm至5mm,在该范围内,既能够保证出风量,又使得经由出风口250的风速较大,从而使得气流能够分布到容器本体110内的大部分空间,具体地,尺寸过大会降低出风口250处的风速,尺寸过小会降低出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风部231的下表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1为20°至45°。在该范围内,能够使得容器本体110内部加热均匀,具体地,如果倾斜角度过小,风会提前到达容器本体110的底壁,风不会到达容器本体110底壁的中心范围,会在容器本体110内部形成旋转,进而甩向容器本体110的侧壁,造成加热不均匀;而如果倾斜角度过大,风会推迟到达锅底,会超过容器本体110底壁的中心范围,然后在容器本体110内部旋转,进而甩向容器本体110的侧壁,造成加热不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撑块242的数量大于等于3个。3个及3个以上的支撑块242能够实现导风部231和环本体241之间的稳定支撑。
可选地,支撑块242的数量优选为3个,3个支撑块242既能够稳定支撑,又由于所占的出风口250的面积最小而最利于风的吹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支撑块242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0mm。如果相邻的两个支撑块242之间的距离太近容易挡风,影响出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25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支撑块242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为10至200。在该范围内,出风口250的面积远大于支撑块242的面积,支撑块242对出风的影响小,出风效果更为顺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组件还包括:容器本体110,容器本体110的侧壁上设置有周向分布的容器进风口112,容器进风口112与出风口250相对设置。
在这些实施例中,容器本体110可以用于容纳食材等;供风件310将外界的新鲜空气吹入风道20内,并由位于风道20内圈的出风口250吹出,风道20的出风口250与设置在容器本体110的侧壁上的一圈容器进风口112相对,使得供风件310吹出的气流可以经由出风口250、容器进风口112进入到容器本体110内部,并向着容器本体110的内部中心吹去,使得气流在容器本体110内的分布均匀,在用于风干食材等情况下,能够使得食材的风干程度更加统一;另外,在配合加热件320来烘烤食物时,也能够使得食材受热更均匀,成熟度一致,烹饪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器本体110的下部向内收缩形成收缩部,容器进风口112设置在收缩部上;容器进风口112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出风口250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在竖直方向上出风口250位于容器进风口112的范围内。
在这些实施例中,由于风道20围设在容器本体110的外周,将容器本体110的下部收缩并使得风道20围设在收缩部的外周能够占用更小的空间,使得风道组件的体积更小,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进一步地,容器进风口112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出风口250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在竖直方向上出风口250位于容器进风口112的范围内,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热风漏出。
如图1至图4、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加热件320;和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风道组件,加热件320设置在风道组件的风道20中,供风件310的出风面朝向加热件320。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由于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风道组件,因此,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并且,加热件320设置在风道20中能够加热风道20中的空气,使得供风件310吹入到容器本体110内的风为热风,从而起到烘烤食物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320包括环形发热管321。环形发热管321能够更好地与环形的风腔260相匹配,尽可能地增大了加热面积,使得加热效率快,加热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加热件320包括环形发热管321和多个围设在环形发热管321外周的传热片322,传热片322的延伸方向朝向风道20的中心。如此设置,传热片322能够起到对热风导向的作用,将热风导向容器本体110的中心,还可以有效的增大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基于加热件320包括传热片322的情况下,传热片322为圆片,多个传热片322沿着环形发热管321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在环形发热管321的外周。圆片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传热片322沿着环形发热管321的圆周方向呈螺旋状盘绕在环形发热管321的外周。螺旋状的传热片322能够紧密盘绕在环形发热管321的外周,更利于与环形发热管321之间的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发热管321的管径为5mm至8mm。如果管径过大,风道20同时需要加大,使得整机臃肿,成本增加;而如果管径过小,散热面积小,热量集中,环形发热管321容易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热片322的直径为10mm至25mm。如果传热片322的直径过大,风道20同时需要加大,使得整机臃肿,成本增加;而如果传热片322的直径过小,散热面积小,热量集中,环形发热管321容易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上风道壳体210上设置有避让口211,接线部3215由避让口211伸出到上风道壳体210的外部,用于连接电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120,能够盖合在容器本体110上,锅盖120包括盖本体121设置在盖本体121上的提手122,提手122上设置有与容器本体110内部连通的排气孔1221。烹饪后的热空气能够经由提手122上的排气孔1221排除,从而形成外循环风道20,使得每次吹到容器本体110内部的都是新鲜空气,食材不串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将排气孔1221设置在提手122的侧壁上,能够朝向侧部排出热气,避免直向上排气而容易烫伤用户,并且,用户可以选择排气孔1221的朝向,更有利于烹饪操作。
具体地,锅盖120和容器本体110形成锅具组件10,用于盛放待烹饪食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保温罩40,安装在风道20的下方,保温罩40用于隔热;发热盘组件50,设置在保温罩40上,风道20呈环形,发热盘组件50位于风道20的中部,能够加热容器本体110。
在这些实施例中,保温罩40能够隔离热量,防止热量外溢,提升加热效率;进一步地,在风道20的中部设置发热盘组件50,从而使得发热盘组件50能够用来加热安装在其上方的容器本体110,对容器本体110内的食材实现双重加热。或者,将容器本体110取下后,加热盘组件可以用来加热放置在其上的小锅,用于煮制、蒸制、煎炸食材等,实现一机多用。
值得说明的是,发热盘组件50和加热件320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单独工作,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扩大产品的适用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保温罩40上设有翻边和固定部,翻边用于拓展下风道壳体220与保温罩40形成的空腔容积,为发热盘组件50提供了足够的容纳空间,固定部用于和下风道壳体220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穿过固定部锁紧在下风道壳体220上。
进一步地,可选地,如图4和图12所示,发热盘组件50上包括发热盘510和测温件520,测温件520可以用于检测小锅、容器本体110底部的温度,提升温控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组件60,底座组件60包括底座610和上盖620,上盖620盖合在底座610上并与底座610围合形成容纳腔,风道组件设置在容纳腔中,上盖620的中部具有用于容纳容器本体110的通孔,容器本体110穿过通孔可分离地安装在底座组件60上。
在这些实施例中,风道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60中,容器本体110放置在底座组件60上,形成上下能够分离的结构,在烹饪时,底座组件60中的加热件320和/或发热盘组件50能够对容器本体110形成下加热,热空气会上升,使得加热效果更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容器本体110的外部可以具有外壳,用于防止热量扩散、防烫等;容器本体110内部形成烹饪腔111。此外,外壳上还可以设置手柄,便于拿取和放置。
进一步地,可选地,上盖620与底座610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炸板140,炸板140能够放置在容器本体110中,用于支撑烘烤、空炸食材,炸板140上设置有多个漏油孔,能够过滤油脂,避免食材底部积聚油脂,过于油腻。进一步地,炸板140位于容器进风口112的上方,这样既可以防止热风直接吹到食材上造成焦糊,又由于热空气上升,热空气在容器本体110内旋转且热空气向上穿过炸板140来烹饪食材,使得食材受热更加均匀。
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被加热件320加热后的空气大体上分为两个路径流动,第一路径:热风从加热件320处通过,基于加热件320包括传热片322的情况,大部分热风会被传热片322所导向,使热风经过出风口250、容器进风口112进入到容器本体110的烹饪腔111内,风会向容器本体110的中心吹去;第二路径:热风从加热件320的下方通过,部分风会随环形风道20顺时针旋转,另一部分会从出风口250进入容器本体110,风会斜向旋转着容器本体110的中心吹去;热空气在容器本体110内旋转且热空气向上穿过炸板140来烹饪食材,使得食材受热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
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型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20),所述风道(20)的内部具有风腔(260)和与所述风腔(260)相连通的安装腔(270),所述风腔(260)呈环形,所述风腔(260)的内圈具有周向分布的出风口(250);
供风件(310),安装在所述安装腔(270)中,所述供风件(310)的出风面朝向所述风腔(260);
其中,所述安装腔(270)位于所述风腔(260)的外周,所述供风件(310)的中轴线与所述风腔(260)的环形中心线相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腔(270)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件(2701)和第二限位件(2702),用于止挡所述供风件(310),所述供风件(310)朝向所述风腔(260)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限位件(2701)相抵接,所述供风件(310)背离所述风腔(260)的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限位件(2702)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
缓冲件(330),设置在所述供风件(310)和所述安装腔(270)的内壁之间,所述缓冲件(330)的一面与所述安装腔(270)的内壁相抵接,所述缓冲件(330)的另一面与所述供风件(310)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件(330)为弹性圈,所述缓冲件(330)套设在所述供风件(310)的外周壁上,且所述缓冲件(330)的外壁与所述安装腔(270)的内壁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风件(310)的外径大于所述缓冲件(330)的内径;
所述缓冲件(330)安装在所述供风件(310)上后,所述缓冲件(330)的外径大于所述安装腔(270)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风件(310)与所述风腔(260)的环形中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取值范围为5mm至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20)还包括:
上风道壳体(210)和下风道壳体(220),所述上风道壳体(210)和所述下风道壳体(220)围合形成所述风腔(260)和所述安装腔(270),所述上风道壳体(210)和所述下风道壳体(220)围合后朝向环内侧具有一圈开口;
导风片(230),设置在所述上风道壳体(210)中,所述导风片(230)包括导风部(231),所述导风部(231)朝向所述开口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延伸到所述开口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20)还包括:
导风环(240),所述导风环(240)位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导风环(240)的下端与所述下风道壳体(220)相抵接,所述导风环(240)包括环本体(241)和凸出设置在所述环本体(241)的顶壁上的多个支撑块(242),所述支撑块(242)与所述导风部(231)的下表面相抵接以在所述导风部(231)和所述导风环(240)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25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
容器本体(110),所述容器本体(110)的侧壁上设置有周向分布的容器进风口(112),所述容器进风口(112)与所述出风口(250)相对设置。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件(320);和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道组件,所述加热件(320)设置在所述风道组件的风道(20)中,所述供风件(310)的出风面朝向所述加热件(32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锅盖(120),能够盖合在所述风道组件的容器本体(110)上,所述锅盖(120)包括盖本体(121)设置在所述盖本体(121)上的提手(122),所述提手(122)上设置有与所述容器本体(110)内部连通的排气孔(122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保温罩(40),安装在所述风道(20)的下方,所述保温罩(40)用于隔热;
发热盘组件(50),设置在所述保温罩(40)上,所述风道(20)呈环形,所述发热盘组件(50)位于所述风道(20)的中部,能够加热所述风道组件的容器本体(110)。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组件(60),所述底座组件(60)包括底座(610)和上盖(620),所述上盖(620)盖合在所述底座(610)上并与所述底座(610)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上盖(620)的中部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容器本体(110)的通孔,所述容器本体(110)穿过所述通孔可分离地安装在所述底座组件(60)上。
CN202222075946.7U 2022-08-05 2022-08-05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9074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75946.7U CN217907423U (zh) 2022-08-05 2022-08-05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75946.7U CN217907423U (zh) 2022-08-05 2022-08-05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07423U true CN217907423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53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75946.7U Active CN217907423U (zh) 2022-08-05 2022-08-05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074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36076A (zh) * 2023-03-31 2023-06-09 广东伊莱特电器有限公司 辅热器件及烹饪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36076A (zh) * 2023-03-31 2023-06-09 广东伊莱特电器有限公司 辅热器件及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51291U (zh) 一种具有空气炸锅功能的烤箱
CN217907423U (zh)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WO2023279823A1 (zh) 烹饪器具
CN217885790U (zh)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7907421U (zh) 烹饪器具
CN217907422U (zh) 烹饪器具
CN113251449B (zh) 烹饪设备
KR100764816B1 (ko) 전기밥솥의 다용도 밥통
CN115054134A (zh) 烹饪器具
CN115054133A (zh) 烹饪器具
CN207544927U (zh) 烹饪厨具盖体、烹饪厨具盖体组件和烹饪厨具
CN113143053A (zh) 烹饪设备
CN211155189U (zh) 烹饪器具
CN218942814U (zh) 一种烹饪器具
WO2023279822A1 (zh)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885789U (zh) 烹饪器具
CN115054132A (zh) 风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108720544A (zh) 烹饪厨具盖体、烹饪厨具盖体组件和烹饪厨具
CN218304493U (zh) 一种环流式蒸烤箱
CN218942813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15137236A (zh) 烹饪器具
CN220655402U (zh) 空气炸烤箱
CN219538082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披萨炉
CN213345328U (zh) 一种带空气炸功能的烤箱
CN219639128U (zh) 空气炸锅的离心风道式蜗壳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