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83969U - 保护板、电池组件以及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保护板、电池组件以及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83969U
CN217883969U CN202220969003.6U CN202220969003U CN217883969U CN 217883969 U CN217883969 U CN 217883969U CN 202220969003 U CN202220969003 U CN 202220969003U CN 217883969 U CN217883969 U CN 217883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conductive member
connection
conductive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6900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才华
郭学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6900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83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83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83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保护板,包括电路板、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以及柔性电路板。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与柔性电路板均设置于电路板的同一侧;柔性电路板包括连接部与延伸部,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位于连接部与延伸部之间的衔接部位在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为直线或弧线。即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在连接部与延伸部之间的衔接部位为连续的表面,则可以避免柔性电路板固定于电路板上时产生应力集中区,避免因应力集中区的存在而出现撕裂现象。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组件以及终端装置。

Description

保护板、电池组件以及终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化学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护板、电池组件以及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装置小型化需求的发展,终端装置内部集成度越来越高、功能化模块越来越多,耗电量相应的增加;为了改善电池续航能力的问题,通常采用增加电池容量以及发展快充技术解决。为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在终端装置内部设置保护板以防止终端装置中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充、过放、短路等问题。
目前使用的保护板存在可靠性问题,保护板中的柔性电路板具有撕裂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保护板,包括电路板、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以及柔性电路板。电路板包括第一表面,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与柔性电路板均设置于第一表面;柔性电路板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与延伸部,连接部设置于第一表面,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位于连接部与延伸部之间的衔接部位在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为直线或弧线,第二侧面位于连接部与延伸部之间的衔接部位在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为直线或弧线。
上述设计中,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均形成连续的表面,柔性电路板固定于电路板上时避免产生应力集中区,保护板应用于终端装置中时,避免因应力集中区的存在而出现撕裂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与所述延伸部在同方向上的宽度相等。
上述设计中,由连接部与延伸部组成的截面为长方形的柔性电路板,便于柔性电路板的加工成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与第一导电件以及第二导电件设置于第一表面的部分在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不重合。
第一导电件以及第二导电件无需焊接于柔性电路板上,当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更换柔性电路板时,只需拆除并更换柔性电路板即可,无需拆除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与电路板,降低成本,降低拆除、安装过程中损坏元件的风险;再者,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不受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安装位置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沿任何方位延伸出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或所述第二导电件间隔设置。
上述设计中,为柔性电路板固定于电路板上时预留空间,同时减小或避免延伸部的弯折程度过大,影响柔性电路板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沿第一方向排列,延伸部相较于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延伸。
上述设计中,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不受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安装位置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将延伸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出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沿第一方向排列,延伸部相较于连接部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上述设计中,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不受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安装位置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将延伸部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出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板还包括增高件,增高件设置于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增高件与第一导电件以及第二导电件均间隔设置,增高件电连接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
上述设计中,增高件相当于填充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之间的空间,便于柔性电路板固定于电路板上时,减小或避免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对柔性电路板安装的影响;另外还能有利于柔性电路板的延伸部与连接部之间的平整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沿第一方向排列,延伸部相较于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延伸。
上述设计中,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不受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安装位置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将延伸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出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延伸部与连接部在同一平面上,延伸部位于第一导电件或第二导电件背离电路板的表面。
上述设计中,增高件增加了柔性电路板相较于电路板的高度,使得延伸部与连接部能够处于同一平面上、且延伸部位于第一导电件或第二导电件的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沿第一方向排列,延伸部相较于连接部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上述设计中,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不受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安装位置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将延伸部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出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板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垫,至少一第一连接垫位于第一导电件与电路板之间以电连接第一导电件与电路板,至少一第一连接垫位于第二导电件与电路板之间以电连接第二导电件与电路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板还包括第二连接垫,第二连接垫位于连接部与增高件之间以及增高件与电路板之间,第二连接垫电连接连接部与增高件以及增高件与电路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板还包括胶体,胶体粘结连接部与增高件并围设于第二连接垫,胶体还粘结增高件与第一表面并围设于第二连接垫。
上述设计中,胶体用于增加柔性电路板、增高件以及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充分利用连接部、增高件以及电路板之间的空间位置,胶体的设置也不会额外增加保护板的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板还包括电子元件,电路板包括与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电子元件安装于第二表面。
上述设计中,电子元件可以用于实现保护板的过充保护、过放保护以及防止短路等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板还包括封装层,封装层位于第二表面并覆盖电子元件。
上述设计中,封装层用于增加电子元件安装于电路板上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板还包括第二连接垫,第二连接垫位于连接部与电路板之间,第二连接垫电连接连接部与电路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板还包括胶体,胶体粘结连接部与第一表面并围设于第二连接垫。
上述设计中,胶体用于增加柔性电路板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充分利用连接部与电路板之间的空间位置,胶体的设置也不会额外增加保护板的尺寸。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组件,包括钢壳电池以及保护板,第一导电件以及第二导电件分别与钢壳电池电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装置,终端装置包括电池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池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池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装置为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包括保护板的电池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保护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保护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C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D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E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F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设置有胶体的保护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包括保护板的电池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保护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保护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设置有胶体的保护板的截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Figure BDA000360844609000004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所有的和任意的组合。
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描述而非限制本申请,本申请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上方”、“下方”、“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请参阅图1以及图2,相关技术中提供一种电池组件200’,包括保护板100’,保护板100’包括电路板10’、柔性电路板30’、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柔性电路板30’包括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请参阅图2),连接部31’固定设置于电路板10’上,延伸部33’凸伸于电路板10’。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大致形成一“T”形,即连接部31’的宽度大于延伸部33’沿相同方向的宽度,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相连接的拐角区域形成应力集中区A。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分别设置于连接部31’背离电路板10’的表面。
电池组件200’应用于终端装置(图未示)中时,终端装置在受到外力(例如摔落或者碰撞)时,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所形成的应力集中区A容易出现撕裂;同时,若需要更换柔性电路板30’,需要先拆除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再拆除柔性电路板30’,更换另一柔性电路板30’后,需再次固定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更换柔性电路板30’的步骤繁琐;再者,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设置于连接部31’的两端,则限制了延伸部33’的延伸方向,即延伸部33’不能从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所在方向进行延伸,或者延伸部33’的延伸方向的变换,会影响第一导电件21’、第二导电件23’的位置,从而对电池组件200’在终端装置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请参阅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电池组件200的终端装置300,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装置300是手机(mobile phone),在其他实施例中,终端装置300还可以是平板电脑(pad)、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产品(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等用电装置。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终端装置300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
请参阅图4,电池组件200包括保护板100以及钢壳电池210。保护板100与钢壳电池210电连接,保护板100可以为钢壳电池210提供过充保护、过放保护以及防止短路等功能。
钢壳电池210包括金属壳体220以及电极组件230,电极组件230包括电芯(图未示)、正极柱231以及负极触点233,电芯位于金属壳体220中,正极柱231以及负极触点233均与电芯电连接,正极柱231与负极触点233间隔设置,正极柱231的一端凸伸于金属壳体220,负极触点233位于金属壳体220的外表面,正极柱231以及负极触点233用于与保护板100电连接。
正极柱231以及负极触点233间隔设置,由于正极柱231凸伸于金属壳体220的表面,为充分利用空间结构,保护板100位于正极柱231靠近负极触点233的一侧并覆盖负极触点233。金属壳体220上还开设有注液口235,注液口235位于负极触点233背离正极柱231的一侧,注液口235用于向金属壳体220内注入电解液。在其他实施例中,注液口235的位置并不限制。
金属壳体220具有一定的硬度,既可以起到保护位于金属壳体220内部电极组件230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支撑保护板100的作用。金属壳体220的材质以及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壳体220的材质为钢合金,在其他实施例中,金属壳体220的材质还可以是铝合金、铁合金、铜合金、镍合金或者不锈钢等。金属壳体220的形状还可呈柱状或者立方体等规则形状。
请参阅图5以及图6,保护板100包括电路板10、第一导电件21、第二导电件23以及柔性电路板30,第一导电件21、第二导电件23以及柔性电路板30均设置于电路板10的表面并与电路板10电连接。
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10可以是硬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或者软硬结合板,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10为硬性电路板。电路板10可以包括一层或者多层线路层,多层线路层之间相互电连接。电路板10包括背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以及第二表面13,第一表面11背离钢壳电池210,第二表面13朝向钢壳电池210。
电路板10为安装实现过充保护、过放保护以及防止短路等功能的电子元件40的封装载体。电子元件40包括但不限于保护芯片、MOS器件、电容、电感等。电子元件40安装于第二表面13,封装层41将电子元件40封装在电路板10上,封装层41可以增加电子元件40安装于电路板10上的连接可靠性。封装层41的材质为绝缘材质,例如树脂材料。
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间隔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为便于说明,定义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沿X轴方向(即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导电件21(或第二导电件23)与电路板10的叠设方向为Y轴方向,垂直与X轴方向与Y轴方向为Z轴方向(即第二方向)。
第一导电件21的一端与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1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正极柱231电连接;第二导电件23的一端与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1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负极触点233电连接,以使保护板100与钢壳电池210进行电连接。
第一导电件21通过第一连接垫25与电路板10电连接,第二导电件23通过另一第一连接垫25与电路板10电连接。例如通过焊锡的工艺在第一导电件21与第一表面11之间形成第一连接垫25、第二导电件23与第一表面11之间形成另一第一连接垫25,以使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与电路板10电连接。在其他实施中,形成第一连接垫25的工艺并不限于此,能够实现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与电路板10电连接即可,例如第一连接垫25还可以是导电胶。
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为能够起到导电作用的元件,例如镍片。
柔性电路板30可以包括一层或者多层线路层,多层线路层之间相互电连接。柔性电路板30具有一定的柔性,便于保护板100应用于终端装置300中时,柔性电路板30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弯折。
柔性电路板30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31以及延伸部33。连接部31与第一表面11电连接,连接部31还用于将柔性电路板30固定于电路板10上;延伸部33未与第一表面11直接固定连接,即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区域的划分以柔性电路板30用于固定于电路板10的部分与未固定于电路板10的部分为界限,延伸部33可凸伸于电路板10。延伸部33具有柔性,可以根据实际安装需要进行弯折。
连接部31与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设置于第一表面11的部分在第一表面11的正投影不重合。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31与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设置于第一表面11的部分均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31可以与设置于第一表面11的第一导电件21和/或第二导电件23连接,保证三者之间绝缘连接即可。即相较于相关技术,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无需焊接于柔性电路板30上,当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更换柔性电路板30时,只需拆除并更换柔性电路板30即可,无需拆除第一导电件21、第二导电件23与电路板10,降低成本,降低拆除、安装过程中损坏元件的风险;另外,延伸部3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安装位置相互并不影响,可以根据需要在XZ平面内沿任何方位延伸出来。
连接部31通过第二连接垫35电连接电路板10。形成第二连接垫35的方式可以同形成第一连接垫25的方式。
延伸部33与第一表面11间隔设置,延伸部33无需与第一表面11连接。延伸部33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据保护板100应用于终端装置300中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延伸,即延伸部33的延伸方向不受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安装位置的限制,从而增加了保护板100应用于终端装置300中时的使用场景。
例如,请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31位于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之间,延伸部33沿X轴方向并朝向第二导电件23所在方向延伸,延伸部33可以沿着保护板100的侧面进行弯折;请参阅图7A,为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板100a的俯视示意图,连接部31位于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之间,延伸部33沿Z轴方向延伸,延伸部33可以沿着保护板100的正面进行弯折。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31并不仅限于位于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之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第一导电件21、第二导电件23以及连接部31设置在第一表面11上的相对位置。
请参阅图6,柔性电路板30包括背对设置的第一侧面342与第二侧面344,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为相互连接的结构,第一侧面342为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的一个表面,第二侧面344为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的另一个表面。第一侧面342位于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之间的衔接部位B在第一表面11的正投影(即沿Y轴方向在第一表面11所在的平面)为直线,第二侧面344位于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之间的衔接部位B在第一表面11的正投影为直线,即第一侧面342与第二侧面344为连续的平面,亦即沿X轴方向,连接部31的宽度与所述延伸部33在同方向上的宽度相等。即具有连续平面的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避免柔性电路板30固定于电路板10上时产生应力集中区A(如图2),保护板100应用于终端装置300中时,避免因应力集中区A的存在而出现撕裂现象。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面342与第二侧面344正投影的测量均为延伸部33未处于弯折状时的状态,保护板100应用于终端装置300中时,延伸部33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弯折。
请参阅图7A,第一侧面342和第二侧面344位于衔接部位B在第一表面11的正投影均为直线,且沿X轴方向,连接部31的宽度与延伸部33的宽度相等,即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形成一长方形。请参阅图7B,第一侧面342和第二侧面344位于衔接部位B在第一表面11的正投影均为直线,且沿Z轴方向,连接部31的宽度小于延伸部33的宽度,即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形成一梯形。请参阅图7C,第一侧面342和第二侧面344位于衔接部位B在第一表面11的正投影均为直线,且沿Z轴方向,连接部31的宽度大于延伸部33的宽度,即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形成一梯形。请参阅图7D,第一侧面342和第二侧面344位于衔接部位B在第一表面11的正投影均为弧线,弧线均向外凸出。请参阅图7E,第一侧面342和第二侧面344位于衔接部位B在第一表面11的正投影均为弧线,弧线均向内凹陷。请参阅7F,第一侧面342和第二侧面344位于衔接部位B在第一表面11的正投影为弧线,整个第一侧面342在第一表面11的正投影为两段直线和一段弧线,弧线连接两段直线,两段直线和一段弧线共同组成连续的线,第二侧面344同第一侧面342一致,在第一表面11的正投影为两段直线和一段弧线。在其他实施例中,弧线可以由多段组成连续的线,形成波浪形;在同一实施例中,第一侧面342与第二侧面34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侧面342为平面,第二侧面344为弧面等。上述具有连续表面的连接部31与延伸部33,均可以避免柔性电路板30固定于电路板10上时产生应力集中区A(如图2),保护板100应用于终端装置300中时,避免因应力集中区A的存在而出现撕裂现象。
延伸部33的端部还可以连接连接器331,连接器331用于将保护板100与终端装置300的中电路进行电连接。连接器33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板对板(board to board,BTB)连接器、零插入力(zero insertion force,ZIF)连接器。
请参阅图8,为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板100b的截面示意图,保护板100b还可以在连接部31与第一表面11之间设置胶体37,胶体37可围设于第二连接垫35的周围,胶体37粘结连接部31与第一表面11,从而增加柔性电路板30与电路板10的连接强度,同时充分利用连接部31与电路板10之间的空间位置,胶体37的设置也不会额外增加保护板100b的尺寸。
请再次参阅图4,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连接电路板10与钢壳电池210时,通过背胶50粘结金属壳体220与封装层41,背胶50粘结封装层41以及位于正极柱231与负极触点233之间的金属壳体220。第一导电件21的一端朝向背离电路板10的一侧与正极柱231连接并沿Y轴方向覆盖正极柱231;第二导电件23的一端朝向靠近电路板10所在一侧弯折并覆盖负极触点233。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组装图4所示的电池组件200时,请一并对照图5和图6,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在电路板10第二表面13连接电子元件40,采用注塑的方式形成封装层41,以将电子元件40封装于电路板10上。
步骤S12:将第一导电件21(正极镍片)以及第二导电件23(负极镍片)焊接在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1,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
步骤S13:将柔性电路板30焊接在电路板10上。其中,在焊接之前,连接部31位于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之间并相互间隔设置,从而便于将连接部31焊接于电路板10上,另外,便于延伸部33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延伸,且减小或避免延伸部33的弯折程度过大而影响柔性电路板30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33沿X轴方向并朝向第二导电件23延伸,延伸部33相较于连接部31处于弯折状态,从而组装成保护板100。
步骤S14:以电路板10上连接有第一导电件21、第二导电件23以及柔性电路板30的一侧背离钢壳电池210、连接有电子元件40的一侧朝向钢壳电池210的方式,将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分别焊接在钢壳电池210上。
具体地,可以先以第二导电件23为伸展状态(即未弯折)、将第二导电件23的一端通过激光焊接于负极触点233上,再弯折第二导电件23,其中,弯折后的第二导电件23包覆于电路板10以及封装层41的一侧,封装层41朝向钢壳电池210。再将第一导电件21朝向背离电路板10的一端进行弯折,第一导电件21通过激光焊接于正极柱231上,从而实现保护板100与钢壳电池210的电连接。
步骤S15:在封装层41与钢壳电池210的金属壳体220之间点胶形成背胶50,以粘结保护板100与钢壳电池210,增加保护板100与钢壳电池210的连接强度。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封装层41与金属壳体220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粘结方式,例如贴附胶膜进行粘结,其中,采用贴附胶膜粘结的方式时,可以先将第二导电件23连接负极触点233的步骤之后,然后贴附胶膜粘结封装层41与金属壳体220,再将第一导电件21焊接于正极柱231上。
可以理解,上述组装步骤仅为举例说明,并不以此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中,组装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请参阅图9以及图10,图9为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包括保护板100c的电池组件200c的截面示意图,图10为图9中的保护板100c的截面示意图。保护板100c还包括增高件60,增高件60设置于柔性电路板30与电路板10之间,增高件60与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均间隔设置,增高件60包括但不限于电路板或者内设有导电柱的绝缘件等能够起到电连接柔性电路板30与电路板10的元件,柔性电路板30、增高件60以及电路板10之间电连接,增高件60用于增加柔性电路板30沿Y轴方向相较于电路板10的距离,可减小或避免柔性电路板30焊接时与第一导电件21或者第二导电件23发生碰撞;也可以保证柔性电路板30的延伸部33与连接部31之间的延伸的平整度,且柔性电路板30的延伸部33可以根据需要在XZ平面内从任何方位延伸出来,其中,增高件60沿Y轴方向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请参阅图11,为图10中的保护板100c的俯视示意图,延伸部33可以沿X轴方向延伸,延伸部33与连接部31在同一平面上;请参阅图12,为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板100d的俯视示意图,延伸部33也可以沿Z轴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增高件60为一电路板,电路板可以是硬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或者软硬结合板。增高件60与连接部31之间可以设置用于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垫35c,增高件60与电路板10之间设置用于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垫35c,即电路板的相对两表面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垫35c,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垫35c通过电路板的导通孔(图未标)电连接,从而实现电路板10与柔性电路板30的电连接。
请参阅图13,为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板100e的截面示意图,增高件60与连接部31之间、增高件60与电路板10之间设置胶体37e,胶体37e可围设于第二连接垫35c以及第二连接垫35c的周围,胶体37e粘结增高件60与连接部31、增高件60与电路板10,从而增加柔性电路板30、增高件60以及电路板10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组装图9所示的电池组件200c时,请一并对照图10和图11,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在电路板10的第二表面13连接电子元件40,采用注塑的方式形成封装层41,以将电子元件40封装于电路板10上。
步骤S22:将第一导电件21(正极镍片)以及第二导电件23(负极镍片)焊接在电路板10的第一表面11,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
步骤S23:将增高件60焊接在电路板10上,增高件60位于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之间并间隔设置。
步骤S24:将柔性电路板30焊接在增高件60背离电路板10的表面。其中,由于预先在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之间焊接增高件60,增高件60相当于填充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之间的空间,便于柔性电路板30固定于电路板10上时,减小或避免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对柔性电路板30安装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提升柔性电路板30的延伸部33与连接部31之间的平整度。
步骤S25:以电路板10上连接有第一导电件21、第二导电件23以及增高件60的一侧背离钢壳电池210、连接有电子元件40的一侧朝向钢壳电池210的方式,将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分别焊接在钢壳电池210上。
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3的焊接方式、弯折方式可以同上一实施例。
步骤S26:在封装层41与钢壳电池210的金属壳体220之间点胶形成背胶50,以粘结保护板100c与钢壳电池210,增加保护板100c与钢壳电池210的连接强度。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保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包括第一表面;
第一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第二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间隔设置;以及
柔性电路板,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与延伸部,所述连接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背对设置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
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衔接部位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为直线或弧线,所述第二侧面位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衔接部位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为直线或弧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与所述延伸部在同方向上的宽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导电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部分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不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或所述第二导电件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延伸部相较于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延伸部相较于所述连接部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还包括增高件,所述增高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所述增高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件均间隔设置,所述增高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延伸部相较于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导电件或所述第二导电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延伸部相较于所述连接部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垫,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垫位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以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板,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垫位于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以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板。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还包括第二连接垫,所述第二连接垫位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增高件之间以及所述增高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垫电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增高件以及所述增高件与所述电路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还包括胶体,所述胶体粘结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增高件并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垫,所述胶体还粘结所述增高件与所述第一表面并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垫。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还包括电子元件,所述电路板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所述电子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二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并覆盖所述电子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垫,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垫位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以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板,至少一所述第一连接垫位于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板之间以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还包括第二连接垫,所述第二连接垫位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垫电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还包括胶体,所述胶体粘结所述连接部与第一表面并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垫。
19.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钢壳电池;以及
权利要求1-18任意一项所述的保护板,所述第一导电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件分别与所述钢壳电池电连接。
20.一种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组件。
CN202220969003.6U 2022-04-21 2022-04-21 保护板、电池组件以及终端装置 Active CN217883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69003.6U CN217883969U (zh) 2022-04-21 2022-04-21 保护板、电池组件以及终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69003.6U CN217883969U (zh) 2022-04-21 2022-04-21 保护板、电池组件以及终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83969U true CN217883969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87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69003.6U Active CN217883969U (zh) 2022-04-21 2022-04-21 保护板、电池组件以及终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839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8279B (zh) 具有保护电路模块的二次电池
KR100904710B1 (ko) 연성인쇄회로기판, 이의 접합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배터리팩
CN112133876B (zh) 电池及终端设备
WO2023005392A1 (zh) 电池保护板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1404531U (zh) 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KR20120010586A (ko) 배터리 팩
CN211654934U (zh)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JP2008103219A (ja) 回路モジュール
JP2001283805A (ja)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50046966A1 (en)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403803A (zh)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CN217883969U (zh) 保护板、电池组件以及终端装置
CN215184263U (zh) 电池组及电子装置
CN213459997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子装置
CN112218444B (zh) 电池保护电路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6437564B (zh) 集成电路板、电池模组、电子设备及集成电路板制备方法
CN113659185A (zh) 电池保护电路封装件的制造方法
CN116709640B (zh) 电路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US20230071591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747070B (zh) 电池、电池组件、电池组及电子装置
CN214378579U (zh) 保护板、电池及电子装置
CN215184395U (zh) 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15832541A (zh) 电化学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220441003U (zh) 一种单面布件的电池保护板和软包电池
CN219780517U (zh) 电路板模块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