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64547U - 一种车把结构和电动车的车把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把结构和电动车的车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864547U CN217864547U CN202221496576.8U CN202221496576U CN217864547U CN 217864547 U CN217864547 U CN 217864547U CN 202221496576 U CN202221496576 U CN 202221496576U CN 217864547 U CN217864547 U CN 2178645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bar
- gland
- cover
- violently
- handlebar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把结构和电动车的车把,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压盖和下压盖,所述上压盖和所述下压盖相互扣合以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夹持车把手的把横,所述上压盖与所述下压盖通过一端插接固定、另一端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安装。使用时,可将上压盖和把横设置为一体结构,下压盖和车把固定,将一体的上压盖和把横通过上压盖一端插接到下压盖的一端上,再通过上压盖和下压盖的另一端单孔螺钉固定,以将把横安装在车把上。这样的安装方式,能够缩短装配时间,提升装配效率,且降低了人工和材料成本;并且,还能够保证安装时把横不发生左右旋转或前后摆动,使得把横能够稳固地安装在车把上,保证车把整体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把结构和电动车的车把。
背景技术
电动车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方便,在骑行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是利用车把操纵前轮,使得电动车按照一定的方向行驶。但是目前的车把结构较为传统,即,通过四个螺栓紧固把立的上压盖和下压盖。这种车把结构不仅装配速率低、耗材量大,而且具有较高的人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把结构和电动车的车把,能实现快速拆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把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压盖和下压盖,所述上压盖和所述下压盖相互扣合以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夹持车把手的把横,所述上压盖与所述下压盖通过一端插接固定、另一端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安装。
可选地,所述上压盖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下压盖通过所述插接槽插接于所述上压盖内;或者,所述下压盖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上压盖通过所述插接槽插接于所述下压盖上。
可选地,所述上压盖与所述下压盖的另一端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上压盖和所述下压盖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安装孔,通过所述安装孔和与所述安装孔配合的螺钉以使所述上压盖和所述下压盖连接。
可选地,所述上压盖用于和所述把横一体设置,一体设置的所述上压盖和所述把横通过所述上压盖插接于所述下压盖上。
可选地,所述上压盖和所述把横之间设置有焊接层。
可选地,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上设置有防滑纹。
可选地,所述车把结构的表面设置有防腐层。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的车把,包括:车把手,以及夹持在所述车把手的把横位置处的上述的车把结构。
可选地,所述车把手的把横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结构和电动车的车把,用于将把横安装在车把上,上压盖和下压盖相互扣合形成容置腔,把横夹持在容置腔内,上压盖和下压盖的一端通过插接固定、另一端通过单孔螺钉实现可拆卸连接,以实现快速拆装。使用时,可将上压盖和把横设置为一体结构,下压盖和车把固定,将一体的上压盖和把横通过上压盖一端插接到下压盖的一端上,再通过上压盖和下压盖的另一端单孔螺钉固定,以将把横安装在车把上。这样的安装方式,能够缩短装配时间,提升装配效率,且降低了人工和材料成本;并且,还能够保证安装时把横不发生左右旋转或前后摆动,使得把横能够稳固地安装在车把上,保证车把整体的稳定性。
电动车的车把包括车把手,以及夹持在车把手的把横位置处的前述的车把结构。车把手的横把处夹持有前述的车把结构,以将车把手连接在车把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结构和车把手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标:11-上压盖;110-安装孔;12-下压盖;120-插接槽;121-螺纹安装孔;13-容置腔;130-防滑纹;20-车把手;201-把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电动车是自行车的延伸产品,是集机械、电子、电机、电化学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它具有环保、节能、快捷和省力等特点,在现代人的出行中备受欢迎,为现代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方便。在电动车的骑行过程中,人们通常是利用车把操纵前轮,使得电动车按照一定的方向行驶,车把结构在电动车中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目前电动车的车把结构较为传统,通过四个螺栓紧固把立的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这种车把结构不仅装配速率低、耗材量大,而且具有较高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有鉴于此,请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把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装配效率,节省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并且无需浪费更多的材料。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把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相互扣合以形成容置腔13,容置腔13用于夹持车把手20的把横201,上压盖11与下压盖12通过一端插接固定、另一端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安装。
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相互扣合,扣合后在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之间形成容置腔13;示例地,上压盖11在中部位置向上突起,形成“凸”状的弧形凹槽,下压盖12在中部位置向下凹陷,形成“凹”状的弧形凹槽,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相互扣合后,对应的两个弧形凹槽形成容置腔13,车把结构通过形成的容置腔13夹持在车把手20的把横201位置处。
一般地,车把的截面为圆形,为和把横201配合,本申请中的容置腔13的几何形状也为圆形。当然的,如果车把截面形状为其他形状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容置腔13的几何形状除了圆形外,也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等,以和车把匹配,具体容置腔13的形状在此并不做限定,容置腔13的形状越多,可以匹配安装的车把形状越多,不同电动车车把外观形状的吸引力越强。
并且,上压盖11的一端和下压盖12对应的一端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而上压盖11的另一端和下压盖12对应的另一端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安装,可拆卸连接具体为通过螺钉连接。这样一来,通过插接和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能够实现车把结构和车把的快速拆装,提高效率。
具体地,当采用可拆卸连接时,可采用单孔螺钉连接的方式,将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的一端连接,并配合另一端的插接固定,使车把结构和车把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四个紧固螺栓固定的方式,本申请的车把结构,其装配时间大大缩短,提升生产装配效率,实现快速装配效率提升,同时降低了原材料及人工成本。
在具体使用时,上压盖11用于和把横201一体设置,一体设置的上压盖11和把横201通过上压盖11插接于下压盖12上。
将上压盖11和把横201一体设置,下压盖12固定在车体上,通过插接使上压盖11和把横201一体插入下压盖12的一端固定,并通过另一端进行单孔螺钉连接,可使车把结构安装在车把上时,不发生左右旋转或前后摆动,实现稳固连接,这样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能够避免车把发生位置偏移,提高车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结构,用于将把横201安装在车把上,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相互扣合形成容置腔13,把横201夹持在容置腔13内,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的一端通过插接固定、另一端通过单孔螺钉实现可拆卸连接,以实现快速拆装。使用时,可将上压盖11和把横201设置为一体结构,下压盖12和车把固定,将一体的上压盖11和把横201通过上压盖11一端插接到下压盖12的一端上,再通过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的另一端单孔螺钉固定,以将把横201安装在车把上。这样的安装方式,能够缩短装配时间,提升装配效率,且降低了人工和材料成本;并且,还能够保证安装时把横201不发生左右旋转或前后摆动,使得通过把横201能够稳固地将车把手20安装在车体上,保证车把手20整体的稳定性。
具体地,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插接时,可有多种插接方式。在本申请的一个可实现的方式中,上压盖11上设置有插接槽120,下压盖12通过插接槽120插接于上压盖11内。
插接槽120设置在上压盖11的一端,下压盖12插接在上压盖11上,这样可实现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的插接固定。
或者,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实现的方式中,下压盖12上设置有插接槽120,上压盖11通过插接槽120插接于下压盖12上。
插接槽120设置在下压盖12的一端,上压盖11插接在下压盖12上,亦可实现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的插接固定。示例地,如图1所示,本申请采用上压盖11插接在下压盖12的方式,下压盖12的一端弯曲朝上,弯曲的端部设置插接槽120,上压盖11的一端伸进插接槽120中使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实现插接固定。
上压盖11与下压盖12的另一端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也有多种,例如螺钉连接、卡合连接等,本申请采用的是螺钉连接实现可拆卸,且由于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的一端已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另一端通过螺钉连接时,可采用单个螺钉即可实现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的稳固安装,相比现有技术四个螺钉的固定方式,单个螺钉节省了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也有效提高了拆装效率。
压盖和下压盖12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安装孔110,通过安装孔110和与安装孔110配合的螺钉以使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连接。
通过螺钉实现单孔安装时,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安装孔110,安装孔110内插入配合的螺钉,以将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连接。例如,上压盖11上设置安装孔110,下压盖12对应位置可设置图2所示的螺纹安装孔121,螺钉通过上压盖11的安装孔110插入下压盖12的螺纹安装孔121,使上压盖11和下压盖12通过螺钉紧固。
进一步地,上压盖11和把横201之间设置有焊接层。前述提到,上压盖11和把横201可一体设置,一体设置时,可采用焊接的方式使上压盖11和把横201固定,这样在上压盖11和把横201之间形成一层焊接层。焊接的方式易于实现,且能使上压盖11和把横201连接牢固。
此外,容置腔13的腔壁上设置有防滑纹130,防滑纹130可通过滚花处理的方式得到。这样一来,将把横201夹持在容腔腔内时,防滑纹130能增大夹持的摩擦,这样使得车把结构安装在把横201上时不易滑动,达到稳定紧固把横201的目的,提高夹持的牢固性。
车把结构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硬度和耐高温性。金属材料随着时间会腐化,基于此,还可以在车把结构的表面设置有防腐层,起到防腐的作用,避免车把结构日晒雨淋而磨损,提高使用寿命。具体可采用电镀的方式,在车把结构上形成一层防腐层,有效防腐。例如可在车把结构表面镀锌,防腐效果好,且表面光亮,以提高外观的美感。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动车的车把,包括车把手20,以及夹持在车把手20的把横201位置处的前述的车把结构。车把手20的横把处夹持有前述的车把结构,以将车把连接在车体上。
该电动车的车把包含与前述实施例中的车把结构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效果。车把结构的结构和有益效果已经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压盖和下压盖,所述上压盖和所述下压盖相互扣合以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夹持车把手的把横,所述上压盖与所述下压盖通过一端插接固定、另一端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盖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下压盖通过所述插接槽插接于所述上压盖内;或者,所述下压盖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上压盖通过所述插接槽插接于所述下压盖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盖与所述下压盖的另一端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盖和所述下压盖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安装孔,通过所述安装孔和与所述安装孔配合的螺钉以使所述上压盖和所述下压盖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盖用于和所述把横一体设置,一体设置的所述上压盖和所述把横通过所述上压盖插接于所述下压盖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盖和所述把横之间设置有焊接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上设置有防滑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结构的表面设置有防腐层。
9.一种电动车的车把,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把手,以及夹持在所述车把手的把横位置处的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车把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车的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手的把横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96576.8U CN217864547U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车把结构和电动车的车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96576.8U CN217864547U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车把结构和电动车的车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864547U true CN217864547U (zh) | 2022-11-22 |
Family
ID=84096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96576.8U Active CN217864547U (zh) | 2022-06-15 | 2022-06-15 | 一种车把结构和电动车的车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864547U (zh) |
-
2022
- 2022-06-15 CN CN202221496576.8U patent/CN21786454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864547U (zh) | 一种车把结构和电动车的车把 | |
CN211208879U (zh) | 拆卸工装和充电插座快拆设备 | |
CN213199668U (zh) | 皮卡车后保险杠总成 | |
CN201201572Y (zh) | 汽车用电瓶防盗箱 | |
KR200410940Y1 (ko) | 축전지용 접속단자 | |
CN210101923U (zh) | 共享电动车防盗电池盒 | |
CN201305011Y (zh) | 一种汽车的转向包壳固定结构 | |
CN216184888U (zh) | 一种车门内饰组件、车门及车辆 | |
CN213384075U (zh) | 一种汽车行李架结构 | |
CN220060175U (zh) | 连接部件和装饰面板 | |
CN201763784U (zh) | 热处理淬火增硬可进退防盗螺丝钉 | |
CN218806248U (zh) | 一种鞍座结构及电动车 | |
CN220535819U (zh) | 靠背支架、后衣架及电动车 | |
CN2651513Y (zh) | 组合缆绳连接卸扣 | |
CN220785932U (zh) | 一种分体式汽车挡泥板 | |
CN212423287U (zh) | 一种翼子板轮眉安装加强结构 | |
CN219406776U (zh) | 一种锁紧结构和两轮车 | |
CN218287965U (zh) | 筐支固定结构及电动车 | |
CN218288002U (zh) | 一种车把和电动车 | |
CN217556289U (zh) | 汽车饰件化学镀用组合式挂架 | |
CN210257891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推力杆 | |
CN215154393U (zh) | 电动车 | |
CN220562877U (zh) | 一种防腐效果好的电动车后摇架 | |
CN215706088U (zh) | 一种带有卡键结构的汽车内饰板 | |
CN217198513U (zh) | 一种快拆式车把管连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