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35278U - 潘哈德杆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潘哈德杆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35278U
CN217835278U CN202222183418.3U CN202222183418U CN217835278U CN 217835278 U CN217835278 U CN 217835278U CN 202222183418 U CN202222183418 U CN 202222183418U CN 217835278 U CN217835278 U CN 2178352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panhard rod
arc
rod
panh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8341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双双
刘博�
刘红升
相照洋
彭悦
尼玉轲
郑福祥
曹怀
聂长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8341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352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352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352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潘哈德杆和车辆,所述潘哈德杆在左右方向上包括:弧形段和两个直线段,两个所述直线段分别连接在所述弧形段的两端,所述弧形段朝向下方形成有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用于避让传动轴。其中,将潘哈德杆设计成三段式结构,设计弧形段用于避让传动轴,满足前中后三轴式乘用车型的底盘悬架空间布置;弧形段两端设置直线段,提高了潘哈德杆的承载性能。

Description

潘哈德杆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潘哈德杆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进行转向时,车辆底盘会受到较大的侧向力载荷,而整体桥式车架的后悬架上安装的潘哈德杆此时会对车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提高了整车的操纵稳定性、通过性以及乘坐舒适性。整体桥式五连杆悬架结构多用于皮卡车与重型SUV车型、越野车型上,传统潘哈德杆位于后悬架的后端,多由钣金结构的直杆于两端安装缸套焊接成型,该结构的潘哈德杆可有效承受车辆转向时产生的侧向力,但随着人们对乘用车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具有前中后三轴的乘用车,其更具优势的转向性能、操作性能、通过性能以及动力性能,可应用于道路救援、野外探索等工作以及其他更具挑战的路面行驶,
相关技术中,在中轴位置因避让传动轴,故需重新布置潘哈德杆结构,因其对沿杆方向的侧向力极其敏感的特性,对其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对前中后三轴式的整体桥式悬架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潘哈德杆,将潘哈德杆设计成三段式结构,并在中间位置设计弧形段用于避让传动轴,满足前中后三轴式乘用车型的底盘悬架空间布置,并且弧形段两端设置直线段,提高了潘哈德杆的承载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潘哈德杆在左右方向上包括:弧形段和两个直线段,两个所述直线段分别连接在所述弧形段的两端,所述弧形段朝向下方形成有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用于避让传动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将潘哈德杆设计成三段式结构,设计弧形段用于避让传动轴,满足前中后三轴式乘用车型的底盘悬架空间布置;弧形段两端设置直线段,提高了潘哈德杆的承载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弧形段在所述弧形段和所述直线段的连接处的切线和所述直线段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40°≤α≤15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弧形段的最上端和所述直线段的上端之间的距离为h1,h1满足关系式:120mm≤h1≤13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直线段包括:第一段、调节段和第二段,所述调节段设置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所述第一段和所述弧形段连接,所述调节段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段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部,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所述第二调节部相互配合,以调节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调节部为螺杆,所述第二调节部为螺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为h2,h2满足关系式:60mm≤h2≤8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直线段背离所述弧形段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缸套,所述连接缸套和所述直线段为一体成型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潘哈德杆为实心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车桥,所述车桥设置于所述车身的下方;所述潘哈德杆,所述潘哈德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车身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车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潘哈德杆;
10、弧形段;11、避让空间;
20、直线段;21、第一段;22、调节段;221、第一调节部;23、第二段;24、第二调节部;
30、连接缸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潘哈德杆10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潘哈德杆100的车辆。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潘哈德杆100在左右方向上包括:弧形段10和两个直线段20,两个直线段20分别连接在弧形段10的两端,弧形段10朝向下方形成有避让空间11,避让空间11用于避让传动轴。也就是说,在左右方向上,一个直线段20连接在弧形段10的一端,另一个直线段20连接在弧形段10的另一端,弧形段10位于中部,并且弧形段10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所构成的平面上投影为圆弧形,弧形段10的开口方向朝向车身下方,形成避让空间11,可以应用在具有前中后三轴式乘用车型上,避让空间11可以避让传动轴,满足三轴式乘用车型的底盘悬架空间布置。
以及,两个直线段20分别位于弧形段10的两端,直线段20的轴线与侧向力方向平行。潘哈德杆100主要承受来自路面激励产生的侧向力,并且潘哈德杆100对沿杆方向的侧向力极其敏感,因此将直线段20布置成与侧向力方向平行的结构形式,这样可以将直线段20承受的弯曲力转化成压缩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其承载性能。
进一步地,在潘哈德杆100受到来自路面激励产生的侧向力时,一方面潘哈德杆100可以将力传输至车厢,另一方面,当来自路面激励产生的侧向力较大时,弧形段10可以发生变形,从而可以提升潘哈德杆100的承载性能。
由此,将潘哈德杆100设计成三段式结构,设计弧形段10用于避让传动轴,满足前中后三轴式乘用车型的底盘悬架空间布置。以及,弧形段10两端设置直线段20,将直线段20设置成轴线与侧向力方向平行的结构形式,将直线段20承受的弯曲力转化成压缩力,从而提高了潘哈德杆100的承载性能。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弧形段10在弧形段10和直线段20的连接处的切线和直线段20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40°≤α≤150°。弧形段10与直线段20连接处的切线和直线段20存在夹角,夹角的范围在140°-150°之间,这是由于直线段20的轴线与侧向力方向平行,弧形段10需要避让传动轴,所以弧形段10在弧形段10与直线段20连接处的切线与直线段20存在一定角度的夹角。其中,将α的范围设置在140°-150°之间,一方面可以提升弧形段10和直线段20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避让空间11的整体空间大小,从而很好地容纳传动轴。例如,当α小于140°时,弧形段10和直线段20之间的连接强度较低,当潘哈德杆100受到来自路面激励产生的侧向力,潘哈德杆100容易发生断裂。又例如,当α大于150°时,避让空间11的整体大小较小,传动轴和潘哈德杆100之间容易发生干涉。
如图1所示,上下方向上,弧形段10在的最上端和直线段20的上端之间的距离为h1,h1满足关系式:120mm≤h1≤130mm。弧形段10在上下方向上的最上端和直线段20的上端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弧形段10形成的避让空间1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避让空间11用于避让前中后三轴式乘用车型底盘悬架的传动轴,并且,避让空间1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与传动轴的外径有关,即,h1在120mm-130mm之间时,潘哈德杆100和传动轴之间的干涉量小,从而合理利用潘哈德杆100的空间结构。
根据图1和图2所示,直线段20包括:第一段21、调节段22和第二段23,调节段22设置于第一段21和第二段23之间,第一段21和弧形段10连接,调节段22用于调节第一段21和第二段23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段21与弧形段10固定连接,调节段22位于第一段21和第二段23之间,即,调节段22将第一段21和第二段23连接起来,另外,调节段22可根据不同车型的轮距确定潘哈德杆100的使用长度,即,通过调节段22来调节第一端21和第二段23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潘哈德杆100可装配于不同轮距的车型。
进一步地,调节段22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部221,第一段21和第二段23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部24,第一调节部221和第二调节部24相互配合,以调节第一段21和第二段23之间的距离。第一调节部221和第二调节部24可以调节第一段21和第二段23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直线段20的长度,可以适用于多种车型,扩大使用范围。这种可调节式的连接方式在解决了铸造成型模具尺寸限制问题的同时,扩大了潘哈德杆100的使用范围,可根据不同车型中车架的布局设置潘哈德杆100的使用长度,大大提高了潘哈德杆100的实用性,为三轴车型的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并且,第一调节部221和第二调节部24的连接位置在潘哈德杆100受力时处于薄弱区域,因此将第一调节部221和第二调节部24的连接位置布置在直线段20区域,可有效将潘哈德杆100最大主应力位置转移到弧形段10区域,避免第一调节部221和第二调节部24的连接位置失效。
其中,第一调节部221为螺杆,第二调节部24为螺母。使用了传统、牢靠的螺母和螺杆的连接形式,通过螺杆连接螺母对调节段22进行锁紧限位,从而调节直线段20的长度,从而装配于不同轮距的车型。当轮距相对较小时,螺母相对靠近螺杆的中间位置,这样使得螺杆的实际长度较短,从而使得潘哈德杆100可以适应轮距小的车型。同理,当轮距相对较大时,螺母相对靠近螺杆的两端的位置,这样使得螺杆的实际长度较长,从而使得潘哈德杆100可以适应轮距大的车型。
并且,螺母和螺杆可以使用10、9级强度,以保证潘哈德杆100的强度要求。
如图1所示,第一段21和第二段2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为h2,h2满足关系式:60mm≤h2≤80mm。其中,第一段21和第二段2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为h2,即,调节段2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为h2,进一步地,调节段2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为60mm-80mm,如此,调节段22可调节的最大尺寸和最小尺寸差值为20mm,扩大了潘哈德杆100的使用范围,可根据不同车型中车架的布局和轮距调节潘哈德杆100的使用长度。
如图1和图2所示,直线段20背离弧形段1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缸套30,连接缸套30和弧形段10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中,弧形段10结构简单,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作效率高,结构刚度强;连接缸套30与第二段23一体成型,减少组装步骤,连接强度高。
更进一步地,潘哈德杆100为实心杆,并且潘哈德杆100采用铸造工艺进行成型,以此来保证潘哈德杆100的刚度、强度要求,从根本上规避传统潘哈德杆100焊缝开裂的风险,满足其耐久性技术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车桥和潘哈德杆100,车桥设置于车身的下方,潘哈德杆100的一端连接于车身且另一端连接于车桥。如此,当车桥承受来自路面激励产生的侧向力时,潘哈德杆100可以将力传输至车身。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潘哈德杆100充分满足人们对开发前中后三轴式乘用车型的需求,并且该潘哈德杆100结构形式简单,仅使用了传统、牢靠的螺母和螺杆的连接形式;将潘哈德杆100的直线段20布置成与侧向力方向平行的结构形式,有效提高了潘哈德杆100的承载性能;并将螺母和螺杆连接位置布置在潘哈德杆100的直线段20,规避了螺母和螺杆连接位置失效的风险。
并且,潘哈德杆100的成型工艺易实施,使用铸造工艺,有效规避了传统潘哈德杆100焊缝位置开裂的风险;其可调节式螺母螺杆连接方式在解决了铸造成型模具尺寸限制问题的同时,扩大了潘哈德杆100的使用范围,可根据不同车型中车架的布局定义潘哈德杆100的使用长度,大大提高了潘哈德杆100的实用性,为前中后三轴式乘用车型的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潘哈德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潘哈德杆(100)在左右方向上包括:弧形段(10)和两个直线段(20),两个所述直线段(20)分别连接在所述弧形段(10)的两端,所述弧形段(10)朝向下方形成有避让空间(11),所述避让空间(11)用于避让传动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潘哈德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段(10)在所述弧形段(10)和所述直线段(20)的连接处的切线和所述直线段(20)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40°≤α≤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潘哈德杆(100),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弧形段(10)的最上端和所述直线段(20)的上端之间的距离为h1,h1满足关系式:120mm≤h1≤1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潘哈德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段(20)包括:第一段(21)、调节段(22)和第二段(23),所述调节段(22)设置于所述第一段(21)和所述第二段(23)之间,所述第一段(21)和所述弧形段(10)连接,所述调节段(22)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段(21)和所述第二段(23)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潘哈德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段(22)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部(221),所述第一段(21)和所述第二段(23)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部(24),所述第一调节部(221)和所述第二调节部(24)相互配合,以调节所述第一段(21)和所述第二段(23)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潘哈德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部(221)为螺杆,所述第二调节部(24)为螺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潘哈德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21)和所述第二段(23)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为h2,h2满足关系式:60mm≤h2≤8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潘哈德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段(20)背离所述弧形段(1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缸套(30),所述连接缸套(30)和所述直线段(20)为一体成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潘哈德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潘哈德杆(100)为实心杆。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
车桥,所述车桥设置于所述车身的下方;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潘哈德杆(100),所述潘哈德杆(10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车身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车桥。
CN202222183418.3U 2022-08-18 2022-08-18 潘哈德杆和车辆 Active CN2178352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83418.3U CN217835278U (zh) 2022-08-18 2022-08-18 潘哈德杆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83418.3U CN217835278U (zh) 2022-08-18 2022-08-18 潘哈德杆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35278U true CN217835278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16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83418.3U Active CN217835278U (zh) 2022-08-18 2022-08-18 潘哈德杆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352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34735B2 (en) Suspension arm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8356826B2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US9764764B2 (en) Subframe for a motor vehicle ax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ubframe
US9511642B2 (en) Motor vehicle having a vehicle frame and articulation arrangement
KR101085260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US6746032B2 (en) Suspension structure
US20120091681A1 (en) Transverse Link On A Motor Vehicle
WO2014181872A1 (ja) 懸架コイルばね及びストラット型懸架装置
US11027586B2 (en) Vehicle suspension member
CN217835278U (zh) 潘哈德杆和车辆
DE102021130060A1 (de) Mehrlenker-mittelhöhenaufhängung für kraftfahrzeuge
CN218806105U (zh) 一种前后轴通用的行驶模块及汽车
US6719311B2 (en) Vehicle steering assembly
WO2015182543A1 (ja) 懸架コイルばね
CN111994168B (zh) 一种3d打印后转向节、制作方法、悬架系统及汽车
CN210851917U (zh) 一种前束控制臂及悬架系统
CN112009566B (zh) 一种3d打印后转向节、制作方法、悬架系统及汽车
CN209972569U (zh) 一种机械性能可调的车桥、底盘及汽车
CN209795091U (zh) 一种新型锻钢前下摆臂
CN210852632U (zh) 一种乘用车转向节
CN206357951U (zh) 一种变厚度汽车扭力梁
JP2016047722A (ja) 懸架コイルばね及びストラット型懸架装置
CN111976831B (zh) 一种3d打印后转向节、制作方法、悬架系统和汽车
CN220865487U (zh) 转向节结构、悬架系统和车辆
JP2010260513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