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27980U - 组织夹持器 - Google Patents

组织夹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27980U
CN217827980U CN202220598995.6U CN202220598995U CN217827980U CN 217827980 U CN217827980 U CN 217827980U CN 202220598995 U CN202220598995 U CN 202220598995U CN 217827980 U CN217827980 U CN 217827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ip
arm
control
operating arm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989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鸿雁
仇卫勤
马小军
董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 Tech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 Tech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 Tech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 Tech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989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27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27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27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组织夹持器,包括夹子,远端具有向远端侧伸出的至少两个夹臂,近端具有向近端侧伸出的操作臂,操作臂上形成有第一锁定结构;夹座,形成有第二锁定结构,夹子的近端接收在夹座内;和控制件,包括向远端侧伸出的控制臂,控制臂在夹座内与操作臂形成可释放的连接,使得控制件能够驱动夹子沿着夹座的轴向运动,以改变夹臂的开闭状态。夹座形成有径向限缩部,随着控制臂向近端侧移动,径向限缩部径向向内挤压控制臂而将其径向向内偏置,在第一和第二锁定结构接合时,夹子处于闭合状态。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控制件与径向限缩部配合以挤压操作臂的近端。操作臂的近端受挤压时靠拢。挤压释放时操作臂恢复自由状态,第一锁定结构被锁定。

Description

组织夹持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组织夹持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的止血夹品种繁多,功能参差不齐。有些止血夹滞留人体的零件多。有些止血夹的夹持力不稳定夹闭后易脱落。有些止血夹释放时阻力大难以释放。有些止血夹滞留人体的夹子组件过长,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及结构特征不仅增加了手术时间也增加了患者的临床费用,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不必要的时间和费用的浪费。
因此,需要改进止血夹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组织夹持器,来至少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组织夹持器,包括:夹子,所述夹子的远端具有向远端侧伸出的至少两个夹臂,其近端具有向近端侧伸出的操作臂,所述操作臂上形成有第一锁定结构;筒状的夹座,所述夹座上形成有第二锁定结构,所述夹子的近端接收在所述夹座内;和控制件,所述控制件包括向远端侧伸出的控制臂,所述控制臂在所述夹座内与所述操作臂形成可释放的连接,使得所述控制件能够驱动所述夹子沿着所述夹座的轴向运动,以改变所述至少两个夹臂的开闭状态。所述夹座形成有径向限缩部,随着所述控制臂向近端侧移动,所述径向限缩部径向向内挤压所述控制臂,从而将所述操作臂径向向内偏置,在所述第一锁定结构与所述第二锁定结构接合时,所述夹子处于闭合状态。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径向限缩部还构造为阻挡所述操作臂向近端侧的移动,使得随着所述控制臂进一步向近端侧移动,所述操作臂从所述控制臂被释放,所述第一锁定结构随所述操作臂径向向外运动而与所述夹座的所述第二锁定结构接合,以将所述夹子锁定在闭合状态。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操作臂的径向外侧的飞刺。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定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夹座的壁面上的锁定孔。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径向限缩部在所述夹座的内壁上形成径向向内伸出的台阶面。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径向限缩部为所述夹座的一内径缩小的筒状区段,或者所述径向限缩部为从所述夹座的内壁向内伸出的凸台或突片。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夹座的所述第二锁定结构位于所述径向限缩部的远端侧并与之邻接。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臂与所述操作臂的径向外侧接合。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臂的径向外侧形成有轴向贯通并且径向向外开放的开口,并且所述控制臂的远端形成有扩大端和通过一颈部与所述扩大端连接的台肩部,所述颈部配合在所述操作臂的开口中,使得所述扩大端和所述台肩部分别位于所述开口的两侧并与之抵接,所述扩大端在向近端侧的预定牵引力之下可径向变形而脱离与所述开口的抵接。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扩大端具有V形分叉结构。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操作臂的径向外侧的一对飞刺,并且所述飞刺之间形成所述开口。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臂的远端形成有径向向内开口的凹部或径向向内弯曲的弯曲部,所述凹部或弯曲部与所述操作臂的径向外侧卡接,并且所述凹部或弯曲部在向近端侧的预定牵引力之下能够发生变形而脱开所述卡接。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夹座还形成有轴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位于所述锁定孔的远端侧并且与所述锁定孔轴向隔开,用于接收所述操作臂的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并引导所述操作臂的轴向运动。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与所述锁定孔轴向对齐。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径向限缩部沿轴向定位成当所述控制件驱动所述夹子轴向运动使得所述第一锁定结构位于所述导向槽的近端附近时,所述控制件向近端侧的进一步移动使所述控制臂开始接触所述径向限缩部并被其径向向内偏置以脱离所述夹座的壁面的径向约束,并使所述第一锁定结构移动到与所述第二锁定结构径向对齐的位置,使得所述夹子处于闭合状态,并且
当所述控制件驱动所述夹子轴向运动使得所述第一锁定结构从所述夹子处于闭合状态时的位置向远端侧移动时,所述控制臂逐渐脱离所述径向限缩部的径向限缩,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在所述导向槽引导下朝所述导向槽的近端轴向运动,使得所述夹子处于打开状态。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臂包括近端靠拢在一起的至少两个臂。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控制臂的近端的控制线。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组织夹持器还包括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远端可释放地连接至所述夹座的近端,并且所述控制线穿设在所述输送管中,以连接用于对其进行操作的手柄。
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可以实现下述有益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子的操作臂的近端采用偏置设计。控制件可以实现轴向前后推拉,而且与径向限缩部配合可以实现对操作臂的近端的弹性挤压。夹子的操作臂的近端开槽而具有弹性。在受到控制件的控制臂的远端挤压时,夹子的操作臂的近端靠拢。当控制件的控制臂的远端施加的挤压被释放时,夹子的操作臂恢复自由状态,设置在操作臂上的飞刺可以被有效锁定。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织夹持器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的操作臂的近端的立体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件的控制臂的远端的立体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和控制件连接的立体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和控制件连接的立体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释放部件和传输组件之间的可分离连接的立体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释放部件和传输组件之间的可分离连接的立体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释放部件和传输组件之间的可分离连接的立体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释放部件和传输组件之间的可分离连接的立体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约束部件的立体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约束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的爆炸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打开时组织夹持器的立体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反复开闭时组织夹持器的立体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闭合时组织夹持器的立体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闭合时组织夹持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开闭过程中组织夹持器的剖视结构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约束部件处于释放位置时组织夹持器的立体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约束部件处于释放位置时组织夹持器的局部放大图;以及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释放部件和传输组件分离时组织夹持器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内”、“外”、“中心”、“纵向”、“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部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水平”、“竖直”等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例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近端是指组织夹持器的靠近操作者的一端,并且远端是指与近端相对的一端,例如靠近位于体内的诸如组织的待操作对象的一端。此外,轴向是指组织夹持器的控制线的纵轴延伸方向,径向是指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并且周向是指沿环绕轴向的圆周方向。除非另有说明,部件的远端都是指部件的靠近体内一侧的一端,并且近端都是指部件的靠近体外一侧的一端。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文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织夹持器的爆炸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的操作臂的近端的立体视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件的控制臂的远端的立体视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和控制件连接的立体视图,并且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和控制件连接的立体视图。下文参考图1至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织夹持器1。
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织夹持器1包括夹子10、筒状的夹座20以及控制件30。夹子10的远端具有向远端侧伸出的至少两个夹臂11,其近端具有向近端侧伸出的操作臂12,操作臂12上形成有第一锁定结构12L。夹座20上形成有第二锁定结构20L,夹子10的近端接收在夹座20内。控制件30包括向远端侧伸出的控制臂31,控制臂31 在夹座20内与操作臂12形成可释放的连接,使得控制件30能够驱动夹子10沿着夹座20的轴向运动,以改变至少两个夹臂11的开闭状态。
夹座20形成有径向限缩部20R。如下文将参考图16所描述,随着控制臂31向近端侧移动,径向限缩部20R径向向内挤压控制臂31,从而将操作臂12径向向内偏置,在第一锁定结构12L与第二锁定结构20L 接合时,夹子10处于闭合状态。
参考图1和图2,其中图2为图1中虚线区域A1的局部放大图。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锁定结构12L可以包括形成在操作臂12的径向外侧的飞刺12F。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锁定结构20L可以包括形成在夹座20的壁面上的锁定孔。锁定孔可以配置为接收飞刺12F,从而在轴向和周向上锁定飞刺12F,进而在轴向和周向上锁定夹子10的操作臂12。操作臂12的近端侧还开设槽口12S,从而在径向上具有弹性。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操作臂12的径向外侧可以形成有轴向贯通并且径向向外开放的开口12H。
参考图1和图3,其中图3为图1中虚线区域A2的局部放大图。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臂31的远端可以形成有扩大端31E,以及通过一颈部31N与扩大端31E连接的台肩部31S。扩大端31E设置在控制臂31 的最远端,并且扩大端31E、颈部31N和台肩部31S从远端侧朝向近端侧依次设置。
参考图4和图5,其中图5为图4中虚线区域A3的局部放大图。在图4和图5所示状态下,夹子10的操作臂12的近端和控制件30的控制臂31的远端形成了可释放的连接。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颈部31N可以配合在操作臂12的开口12H中,使得扩大端31E和台肩部31S分别位于开口12H的两侧并与之抵接,扩大端31E在向近端侧的预定牵引力之下可径向变形而脱离与开口12H的抵接。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件30的控制臂31整体上可以具有轴向延伸的片状。例如,当设置有一对控制臂31时,控制臂31可以相互平行地布置。应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控制臂31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控制臂31可以具有丝状、条状或杆状,或者可以具有由多股线拧成的形状。原则上,只要控制臂31具有足够硬度以传递轴向推力或拉力以及旋转扭矩即可。类似地,控制件30的控制线32也可以具有丝状、条状、杆状或片状,或者可以具有由多股线拧成的形状。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臂31本体呈片状,扩大端31E、颈部31N 和台肩部31S具有相同的厚度,但是具有变化的宽度。此处的厚度是指在径向上的尺寸,并且宽度是指厚度方向和轴向均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如图3所示,台肩部31S的宽度可以等于控制臂31本体或控制线32的宽度。在其它示例中,台肩部31S的宽度可以大于控制臂31本体或控制线32的宽度。颈部31N连接在台肩部31S和扩大端31E之间并且相对于二者具有缩小的宽度。借此,当颈部31N可以与开口12H配合时,扩大端31E和台肩部31S分别位于开口12H的两侧并与抵接开口12H的两侧,并且扩大端31E在向近端侧的预定拉力之下可径向变形而脱离与开口12H的抵接。
如图3和图5所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扩大端31E具可以有V形分叉结构,即,呈V形弹片的形式。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扩大端31E在向近端侧的预定牵引力(即拉力)之下可径向弹性变形而脱离与开口12H 的抵接。例如,扩大端31E可以具有朝向远端侧开口的V形分叉结构。当不对控制臂31施加轴向拉力或者施加的拉力小于预定值时,扩大端 31E的V形弹片不变形或者变形较小,使得扩大端31E的宽度仍大于开口12H的宽度,因此扩大端31E可以抵住操作臂12的飞刺12F的远端面并且阻止操作臂12朝向远端侧移动。例如,当对控制臂31施加的拉力大于预定值时,扩大端31E的V形弹片被开口12H的表面挤压变形,扩大端31E的宽度小于开口12H的宽度,使得扩大端31E可以沿轴向脱离与开口12H的抵接。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锁定结构12L 可以包括形成在操作臂12的径向外侧的一对飞刺12F,并且飞刺12F之间形成开口12H。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臂12的近端和控制臂31的远端在夹座20内形成可释放的连接。如上所述,操作臂12的第一锁定结构12L 包括设置在操作臂12径向外侧的飞刺12F以及形成在飞刺12F之间的开口12H,并且控制臂31的远端设置有与飞刺12F和开口12H配合的扩大端31E、颈部31N和台肩部31S,使得操作臂12的近端可以与控制臂31 的远端形成可释放的连接。当二者之间形成可释放的连接时,控制件30 可以驱动夹子10沿着夹座20的轴向来回运动,从而改变夹臂11的开闭状态。
应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臂12的近端和控制臂31 的远端在夹座20内形成可释放的连接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臂31的远端可以形成有径向向内开口的凹部或径向向内弯曲的弯曲部,凹部或弯曲部与操作臂12的径向外侧卡接,并且凹部或弯曲部在向近端侧的预定牵引力之下能够发生变形而脱开卡接。
继续参考图1,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夹座20还可以形成有轴向延伸的导向槽20G,导向槽20G位于锁定孔的远端侧并且与锁定孔轴向隔开,用于接收操作臂12的第一锁定结构12L并引导操作臂12的轴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向槽20G可以通过引导操作臂12的第一锁定结构12L的轴向移动,进而引导操作臂12的轴向移动。导向槽20G 还限定了第一锁定结构12L在夹座20内的轴向运动范围,特别是第一锁定结构12L在夹座20内的轴向运动的最远端位置。具体而言,当操作臂 12的第一锁定结构12L抵接或者靠近导向槽20G的远端面时,操作臂12 的近端不被夹座20的径向限缩部20R径向向内挤压或者挤压较小,使得操作臂12的第一锁定结构12L无法径向脱离导向槽20G的约束。
继续参考图1,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向槽20G可以与锁定孔轴向对齐。当控制臂31驱动第一锁定结构12L在导向槽20G内从远端侧朝向近端侧移动时,控制臂31受到径向限缩部20R径向向内挤压,使得操作臂12径向向内偏置,第一锁定结构12L可以脱离导向槽20G的约束。当导向槽20G与锁定孔轴向对齐时,无需调整第一锁定结构12L和第二锁定结构20L之间的周向相对位置,即可实现第一锁定结构12L和诸如锁定孔的第二锁定结构20L之间的接合。
参考图1和图4,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臂31可以包括近端靠拢在一起的至少两个臂。另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件30还可以包括连接在控制臂31的近端的控制线32。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组织夹持器1还可以包括输送管40。输送管40 的远端可以可释放地连接至夹座20的近端。例如,输送管40可以通过下文所述的第一连接部件51、第二连接部件52和约束部件53与夹座20 形成可释放连接。控制线32可以穿设在输送管40中,以连接用于对其进行操作的手柄60(见图19)。
下文结合图1、图6至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释放部件和传输组件之间的可释放连接。
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织夹持器1包括第一连接部件 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第一连接部件51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件52的远端侧。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部件51可以固定连接到夹座20,例如通过焊接固定到夹座20的近端侧。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部件51可以与夹座20一体成型。
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配置为能够通过径向相对移动形成互锁或脱离互锁,并且在形成互锁时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之间轴向相对固定,如图6所示。组织夹持器1还包括约束部件53,其配置为沿轴向在约束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约束位置,约束部件53套设在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的互锁部位的外周,以防止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之间的径向相对移动,此时夹座2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件51被连接至第二连接部件52,如图7所示。在释放位置,约束部件53露出互锁部位,以允许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之间的径向相对移动,此时夹座20可以与第二连接部件 52分离,如图8所示。
参考图6,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 例如可以通过榫卯结构彼此互锁。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 中的一个可以包括沿径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榫槽,并且另一个可以包括形状与榫槽匹配的沿径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榫头。例如在图1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件51包括榫槽,并且第二连接部件52包括榫头。
参考图6,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 的互锁部位可以形成圆筒。
结合图6和图7描述处于约束位置的约束部件53。当第一连接部件 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通过榫槽和榫头彼此互锁时,约束部件53可以套设在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的互锁部位的外周,例如,套设在第一连接部件51的设有榫槽的近端与第二连接部件52的榫头形成的圆筒的外周。通过设置约束部件53的内径,处于约束位置的约束部件 53可以防止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之间的径向相对移动。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约束部件53可以呈圆筒形,并且可以完全包覆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的互锁部位的外周。
结合图7和图8描述处于释放位置的约束部件53。当约束部件53被驱动如图8中箭头所示沿轴向朝向近端侧移动时,约束部件53部分地露出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特别是二者的互锁部位。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之间的径向相对移动不再受到限制。
参考图9,当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之一或二者受到径向作用力时,二者之间可以如图9中箭头所示沿径向相对移动,沿径向彼此远离直至相互分离,即脱离互锁。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脱离互锁。
结合图6至图9所描述,当约束部件53处于约束位置时,夹座20 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件51被连接至第二连接部件52,进而连接至输送管 40,并且当约束部件53处于释放位置时,夹座20和第一连接部件51可以与第二连接部件52彼此分离,进而与输送管40分离。
下文结合图10和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约束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
参考图10,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约束部件53可以设置有径向限制部。径向限制部可以相对于约束部件53的环壁位于径向上内侧的位置,并且可以形成在至少一个径向方向上尺寸小于环壁的内径的控制通孔53H。控制线32例如可以从约束部件53的控制通孔53H穿过,并且在收到轴向拉力时可以驱动约束部件53朝向近端侧移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约束部件53还可以设置有轴向贯通的连接通孔 53T。第二连接部件5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轴向延伸穿过连接通孔53T,使得约束部件53可以套设在第二连接部件52上并能够沿着该至少一部分轴向移动。结合图10和图11,第二连接部件52的至少一部分穿过约束部件53的连接通孔53T,并且该至少一部分的近端可以固定连接到输送管40的远端。约束部件53能够沿着该至少一部分轴向移动,从而在控制线32的驱动下在约束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切换,例如从约束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径向限制部可以包括圆环53R和连接辐条53S。圆环53R的内腔可以限定控制通孔53H,并且连接辐条53S可以连接在圆环53R和约束部件53的环壁之间。
参考图1和图11,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件52可以包括远端连接筒52F和近端连接筒52N。远端连接筒52F可以用于与第一连接部件51连接,远端连接筒52F和近端连接筒52N中的一个可以具有朝向另一个伸出的连接片。例如,远端连接筒52F具有朝向近端连接筒52N 伸出的连接片522。连接片522可以穿过约束部件53的连接通孔53T,并且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连接到近端连接筒52N。
参考图11,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近端连接筒52N在远端与约束部件 53可以形成可轴向相对移动的卡接配合,并且该卡接配合可以限定出约束部件53的约束位置和释放位置。例如,近端连接筒52N包括设置在远端的沿轴向延伸的卡接槽524,并且约束部件53在近端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卡接片534。卡接片534在近端的一侧或两侧可以设置有沿周向凸出的凸部,并且可以设置有沿轴向从卡接片534的远端延伸到近端的槽缝。卡接槽524的内壁的一侧或两侧可以形成有凹部,凹部与卡接片534的凸部对应地设置,用于在卡接片534卡接在卡接槽524内时容纳凸部。卡接槽524的内壁可以形成有沿轴向隔开的两组凹部,并且二者之间的轴向距离可以设置为使得当卡接片534的凸部卡接在卡接槽524的位于远端侧的一组凹部时,约束部件53处于约束位置,并且当卡接片534的凸部卡接在卡接槽524的近端侧的另一组凹部时,约束部件53处于释放位置。
此处简要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织夹持器的组装过程。第二连接部件52的近端连接筒52N与输送管40固定连接。约束部件53与近端连接筒52N活动连接。第二连接部件52的远端连接筒52F穿入约束部件 53后与近端连接筒52N固定连接。远端连接筒52F与固定在夹座20的近端侧的第一连接部件51连接后,利用约束部件53环周约束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的卯榫结构。控制件30的控制臂31的远端与夹子10的操作臂12的近端连接后穿入夹座20,随后在穿过远端连接筒52F和输送管40之后与手柄60连接。
图12、图13、图14、图17和图19分别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打开时组织夹持器的立体视图,图15和图18分别是图14和图17的虚线区域A4、A5的局部放大图,并且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子开闭过程中组织夹持器的剖视结构图。下文将结合图12至图1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织夹持器中夹子和控制件之间以及释放部件和输送组件之间的连接和分离。
参考图12至图14,当操作臂12的近端与控制臂31的远端形成可释放连接(如图4和图5所示)之后,对控制线32施加推力或拉力时,控制臂31可以带动操作臂12朝向远端侧或近端侧移动。当对控制线32施加推力使操作臂12朝向远端侧移动时,夹子10的夹臂11打开,如图12 所示。在实际使用时,可能需要反复开闭夹臂11,如图13所示,直至夹臂11完全闭合且准确地夹闭组织,如图14所示。
在图12至图14中,约束部件53套设在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的互锁部位的外周,防止第一连接部件51和第二连接部件52 之间的径向相对移动。此时,约束部件53处于约束位置,夹子10通过第一连接部件51被连接至第二连接部件52,进而连接至输送管40的远端。
参考图14和图15,特别是图15的局部放大图,控制臂31的颈部 31N仍与操作臂12的开口12H配合,并且扩大端31E和台肩部31S分别抵接开口12H的远端侧和近端侧。也就是说,操作臂12的近端和控制臂 31的远端仍保持有效的连接。
参考图16描述在夹子开闭过程中操作臂12和控制臂31的状态变化。
控制件30驱动夹子10的操作臂12轴向运动,使得操作臂12的第一锁定结构12L沿着导向槽20G轴向移动。当控制臂31的远端未靠近设置在夹座20内部的近端侧的径向限缩部20R时,控制臂31的远端不被径向限缩部20R径向压缩。相应地,操作臂12的近端处于自由状态,不被径向向内压缩。操作臂12的第一锁定结构12L,例如飞刺12F的径向外侧面之间的间隔大于夹座20的内径,从而被约束在夹座20的导向槽 20G内,如图16的(a)所示。此时,槽口12S的径向内侧面可以近似相互平行。控制臂31的远端可以呈U字开口,压缩U字两条边,利用零件自身的弹性性能挤压夹子10的操作臂12的近端。
当控制臂31进一步朝近端侧移动且控制臂31的远端靠近径向限缩部20R时,控制臂31的远端开始被径向限缩部20R径向向内压缩。相应地,操作臂12的近端开始被径向向内压缩,操作臂12的近端的径向面对侧面之间的间距(即,槽口12S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间距)开始减小。飞刺12F的径向外侧面之间的间隔开始减小,但是仍大于夹座20的内径,因而飞刺仍被约束在夹座20的导向槽20G内,如图16的(b)所示。
当控制臂31的远端进一步靠近径向限缩部20R时,控制臂31的远端被径向限缩部20R进一步径向向内压缩。相应地,操作臂12的近端被进一步径向向内压缩,操作臂12的近端的径向面对侧面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减小,甚至彼此抵接。飞刺12F的径向外侧面之间的间隔减小至小于夹座20的内径,从而脱离夹座20的导向槽20G约束,如图16的(c) 所示。这种状态下,操作臂12的飞刺12F被收入夹座20内,当操作臂 12受到控制件30驱动时可以在夹座20的内部通道内自由移动,例如轴向移动或者周向旋转。
当控制臂31的远端进一步靠近径向限缩部20R时,控制臂31的远端被径向限缩部20R进一步径向向内压缩。相应地,操作臂12的近端被进一步径向向内压缩,或者保持彼此抵接状态。飞刺12F朝向近端侧轴向移动到与诸如锁定孔的第二锁定结构20L对齐的位置,如图16的(d) 所示。
在图16的(d)所示状态下,夹子10的夹臂11完全闭合,并且操作臂12的近端和控制臂31的远端仍保持有效的连接,如图14和图15 所示。
参考图16的(d),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夹座20的第二锁定结构20L 可以位于径向限缩部20R的远端侧并且可以邻接径向限缩部20R的远端侧。径向限缩部20R还可以构造为阻挡操作臂12向近端侧的移动,使得随着控制臂31进一步向近端侧移动,操作臂12从控制臂31被释放。当操作臂12的第一锁定结构12L(即飞刺12F)朝向近端侧轴向移动而抵接径向限缩部20R的远端侧时,第一锁定结构12L可以与第二锁定结构 20L(即锁定孔)在轴向上对齐。第一锁定结构12L随操作臂12径向向外运动而与夹座20的第二锁定结构20L接合,以将夹子10锁定在闭合状态。例如,径向限缩部20R的远端侧的内径设置为小于夹座20的内径,从而阻止操作臂12的飞刺12F朝向近端侧进一步移动。
结合图16的(d)、图17和图18,当朝向近端侧进一步拉动控制臂 31时,控制臂31的远端和操作臂12的近端分离。此时,操作臂12的近端侧因为没有控制件30的压缩恢复成正常的开口状态,操作臂12的飞刺12F径向向外弹入夹座20的诸如锁定孔的第二锁定结构20L,使得操作臂12被有效锁定。继续朝向近端侧拉动控制件30,带动约束部件53 朝向近端侧从约束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此时的卯榫结构脱离了约束部件53约束。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径向限缩部20R可以在夹座20的内壁上形成径向向内伸出的台阶面。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径向限缩部20R可以为夹座20的一内径缩小的筒状区段,或者径向限缩部20R为从夹座20的内壁向内伸出的凸台或突片。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臂31可以与操作臂12的径向外侧接合。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径向限缩部20R可以沿轴向定位成当控制件30 驱动夹子10轴向运动使得第一锁定结构12L位于导向槽20G的近端附近时,控制件30向近端侧的进一步移动可以使控制臂31开始接触径向限缩部20R并被其径向向内偏置以脱离夹座20的壁面的径向约束,并使第一锁定结构12L移动到与第二锁定结构20L径向对齐的位置,使得夹子 10处于闭合状态。当控制件30驱动夹子10轴向运动使得第一锁定结构 12L从夹子1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位置向远端侧移动时,控制臂31逐渐脱离径向限缩部20R的径向限缩,第一锁定结构12L在导向槽20G引导下朝导向槽20G的近端轴向运动,使得夹子10处于打开状态。
参考图1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织夹持器1还可以包括手柄 60,手柄60连接到控制线32的近端并用于操作控制线32。如图19所示,轻微地径向抖动(侧移)手柄60,第一连接部件51的榫槽和第二连接部件52的榫头可以沿径向相对移动,使得第一连接部件10和第二连接部件20脱离互锁。这样,夹座20以及收纳在其中的夹子10(也可以称为释放部件)可以与约束部件53、第二连接部件52、输送管50、控制线 32、手柄60等(也可以称为输送组件)能够有效分离,并且随后将上述输送组件收回体外。在一些示例中,夹子10例如可以为止血夹。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8)

1.一种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子,所述夹子的远端具有向远端侧伸出的至少两个夹臂,其近端具有向近端侧伸出的操作臂,所述操作臂上形成有第一锁定结构;
筒状的夹座,所述夹座上形成有第二锁定结构,所述夹子的近端接收在所述夹座内;和
控制件,所述控制件包括向远端侧伸出的控制臂,所述控制臂在所述夹座内与所述操作臂形成可释放的连接,使得所述控制件能够驱动所述夹子沿着所述夹座的轴向运动,以改变所述至少两个夹臂的开闭状态,
其中,所述夹座形成有径向限缩部,随着所述控制臂向近端侧移动,所述径向限缩部径向向内挤压所述控制臂,从而将所述操作臂径向向内偏置,在所述第一锁定结构与所述第二锁定结构接合时,所述夹子处于闭合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限缩部还构造为阻挡所述操作臂向近端侧的移动,使得随着所述控制臂进一步向近端侧移动,所述操作臂从所述控制臂被释放,所述第一锁定结构随所述操作臂径向向外运动而与所述夹座的所述第二锁定结构接合,以将所述夹子锁定在闭合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操作臂的径向外侧的飞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夹座的壁面上的锁定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限缩部在所述夹座的内壁上形成径向向内伸出的台阶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限缩部为所述夹座的一内径缩小的筒状区段,或者所述径向限缩部为从所述夹座的内壁向内伸出的凸台或突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座的所述第二锁定结构位于所述径向限缩部的远端侧并与之邻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与所述操作臂的径向外侧接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臂的径向外侧形成有轴向贯通并且径向向外开放的开口,并且所述控制臂的远端形成有扩大端和通过一颈部与所述扩大端连接的台肩部,所述颈部配合在所述操作臂的开口中,使得所述扩大端和所述台肩部分别位于所述开口的两侧并与之抵接,所述扩大端在向近端侧的预定牵引力之下可径向变形而脱离与所述开口的抵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端具有V形分叉结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操作臂的径向外侧的一对飞刺,并且所述飞刺之间形成所述开口。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的远端形成有径向向内开口的凹部或径向向内弯曲的弯曲部,所述凹部或弯曲部与所述操作臂的径向外侧卡接,并且所述凹部或弯曲部在向近端侧的预定牵引力之下能够发生变形而脱开所述卡接。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座还形成有轴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位于所述锁定孔的远端侧并且与所述锁定孔轴向隔开,用于接收所述操作臂的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并引导所述操作臂的轴向运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与所述锁定孔轴向对齐。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限缩部沿轴向定位成当所述控制件驱动所述夹子轴向运动使得所述第一锁定结构位于所述导向槽的近端附近时,所述控制件向近端侧的进一步移动使所述控制臂开始接触所述径向限缩部并被其径向向内偏置以脱离所述夹座的壁面的径向约束,并使所述第一锁定结构移动到与所述第二锁定结构径向对齐的位置,使得所述夹子处于闭合状态,并且
当所述控制件驱动所述夹子轴向运动使得所述第一锁定结构从所述夹子处于闭合状态时的位置向远端侧移动时,所述控制臂逐渐脱离所述径向限缩部的径向限缩,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在所述导向槽引导下朝所述导向槽的近端轴向运动,使得所述夹子处于打开状态。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包括近端靠拢在一起的至少两个臂。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控制臂的近端的控制线。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组织夹持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远端可释放地连接至所述夹座的近端,并且所述控制线穿设在所述输送管中,以连接用于对其进行操作的手柄。
CN202220598995.6U 2022-03-18 2022-03-18 组织夹持器 Active CN217827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8995.6U CN217827980U (zh) 2022-03-18 2022-03-18 组织夹持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8995.6U CN217827980U (zh) 2022-03-18 2022-03-18 组织夹持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27980U true CN217827980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09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98995.6U Active CN217827980U (zh) 2022-03-18 2022-03-18 组织夹持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279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9512A (zh) * 2023-08-03 2023-10-24 江苏唯德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夹闭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9512A (zh) * 2023-08-03 2023-10-24 江苏唯德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夹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07227B2 (en) Surgical clip and clip applier
CN112135572B (zh) 夹持装置
US10117656B2 (en) Loading unit locking collar
EP2988047B1 (en) Reusable clamp with latch release arm for connecting conduit section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2070226B2 (en) Medical device for tissue hemostasis or closure
US4164225A (en) Surgical suturing instrument
KR101213328B1 (ko) 버클
CN110799130B (zh) 端部执行器械、端部执行装置、输送装置、及装配盒
CN217827980U (zh) 组织夹持器
KR102678260B1 (ko) 조직 지혈 또는 봉합용 의료 기기
CN110621240B (zh) 夹具处置器具
JP2008528899A (ja) 2つの要素の結合装置
CA2913039A1 (en) Loading unit locking collar
CN103584898A (zh) 组织夹持装置
WO2014128508A2 (en) Connector
CN217938300U (zh) 一种用于结扎活体组织的内窥镜用处置装置及夹持装置
DE202014000274U1 (de) Steckverschluss zum Verbinden von Strangelementen und eine Tierhalteleine mit einem solchen Steckverschluss
EP2161441B1 (en) Double locking connector for an injector
CN216876472U (zh) 用于组织止血或闭合的医疗器械
CN116784921A (zh) 组织夹持器
CN115486892A (zh) 插入式组织夹闭装置及其内脱离结构
MX2007014370A (es) Conjunto de acoplamiento.
CN217186282U (zh) 组织夹持器
JP5770501B2 (ja) パイプ材の連結構造、およびこの連結構造を用いた清掃具
CN111463627A (zh) 连接结构及拉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