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21196U -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21196U
CN217821196U CN202221195770.2U CN202221195770U CN217821196U CN 217821196 U CN217821196 U CN 217821196U CN 202221195770 U CN202221195770 U CN 202221195770U CN 217821196 U CN217821196 U CN 2178211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chromic
transparent
transparent substrate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9577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米赛
韦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9577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211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211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211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镜片,电致变色镜片包括由内向外或者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透明基材、电致变色复合层、透明粘结胶,以及水氧阻挡层;透明粘结胶与透明基材之间形成封装空间,电致变色复合层位于封装空间内;本实用新型在贴合透明粘结胶的过程中,即完成了对包括无机EC复合功能层在内的透明基材上镀层的封装。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致变色镜片。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器件可以根据需求调节透过率,进而调节环境光入射的光通量。为了保证电致变色器件的寿命,需要对其进行封装。
现有技术中通过“两片透明基板交错放置,导电层面对面放置形成腔体,腔体内部放置电致变色材料(EC材料)”的结构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封装,但这种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实现上述结构要先形成中空腔体,然后采用灌液的方式,将EC材料灌注到腔体内。用于灌注的EC材料是紫罗精类的EC材料,一般是液态,固化后形成凝胶态。由于紫罗精类EC材料中含有电解液碳酸丙烯酯和锂盐,碳酸丙烯酯本身是增塑剂的一种,所以EC材料不可能有良好的粘结性能,两片玻璃之间的结构只能依靠边缘的密封粘结胶来实现。这种结构是不稳定的,跌落和碰撞容易导致密封粘结胶的失效,导致中空腔体结构漏气,错位,甚至漏液。
现有技术还通过如下结构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封装:将第一导电层和第一变色层设置在第一基板层上,将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变色层设置在第二基板层上,第一变色层和第二变色层面对面放置,中间用电解质夹胶。该结构存在的问题如下:市场上电解质夹胶的厚度较厚,且需要封边工艺,避免空气中的水氧对电解质夹胶的侵蚀,重量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镜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透明基材、电致变色复合层、透明粘结胶,以及水氧阻挡层;所述透明粘结胶的内侧面的周向均与透明基材密封粘结且内侧面的中部与透明基材间隔一段距离,在透明粘结胶与透明基材之间形成封装空间,所述电致变色复合层位于封装空间内。此时,透明基材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的内侧,水氧阻挡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的外侧。
由于透明粘结胶内侧面中部与透明基材间隔一段距离,且电致变色复合层放置在封装空间内,则电致变色复合层的外侧面可以与透明粘结胶直接接触,电致变色复合层的外侧面也可以与透明粘结胶具有间隙。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透明基材、电致变色复合层、透明粘结胶,以及水氧阻挡层;所述透明粘结胶的外侧面的周向均与透明基材密封粘结且外侧面的中部与透明基材间隔一段距离,在透明粘结胶与透明基材之间形成封装空间,所述电致变色复合层位于封装空间内。
由于透明粘结胶外侧面中部与透明基材间隔一段距离,且电致变色复合层放置在封装空间内,则电致变色复合层的内侧面可以与透明粘结胶直接接触,电致变色复合层的内侧面也可以与透明粘结胶具有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优选方案,所述电致变色复合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无机EC复合功能层、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无机EC复合功能层包括对电极层和电致变色层;或者所述无机EC复合功能层包括对电极层、电致变色层,以设置在对电极层和电致变色层之间的离子传导层;对电极层和电致变色层位置可以互换,理论上并不影响变色功能,且不影响工艺实现。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优选方案,包括设置在透明粘结胶和电致变色复合层之间的透明保护层;所述透明保护层位于封装空间内。透明保护层可以防止光学胶中的有机小分子(如增塑剂等)对无机EC复合功能层的腐蚀和侵害。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优选方案,包括位于封装空间内的调色层,调色层的位置如下:
当水氧阻挡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外侧时,调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与透明基材之间;
当水氧阻挡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内侧时,调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与水氧阻挡层之间;
调色层旨在调整电致变色镜片对于人眼的反射光。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优选方案,包括调色层,以及设置在透明粘结胶和电致变色复合层之间的透明保护层;调色层和透明保护层均位于封装空间内,且调色层的位置满足:
当水氧阻挡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外侧时,调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与透明基材之间;
当水氧阻挡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内侧时,调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与透明保护层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优选方案,包括应力保护层,应力保护层的位置如下:
当透明基材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内侧时,应力保护层设置在透明基材的外侧,且位于透明基材与透明基材外侧任意其他结构之间;
当透明基材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外侧时,应力保护层设置在透明基材的内侧,且位于透明基材与透明基材内侧任意其他结构之间;
在透明基材和其他结构之间设置应力保护层,能够避免镀膜过程中对透明基材的应力损伤,保护玻璃在物理沉积时的强度不会有明显降低,还可以减少整个电致变色镜片在跌落情况下发生裂片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能够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在贴合透明粘结胶的过程中,在透明粘结胶上自然形成封装空间,实现对包括无机EC复合功能层在内的透明基材上镀层的封装,不易产生气泡;电致变色复合层具有完整的结构,即便不通电也能维持断电前的变色状态,续航能力好;本实用新型可以仅使用一片基板,厚度薄,重量小,有利于眼镜产品的轻量化;另外,还可以配合透明保护层、应力保护层、调色层、防指纹层、光学增透层,实现一种变色效果好、重量轻、耐摔、耐划伤、耐指纹、具有可量产性和可产品化的电致变色镜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机EC复合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机EC复合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存在应力保护层时封装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没有应力保护层时封装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存在应力保护层时封装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的内侧即为附图中的近眼侧,外侧即为附图中的远眼侧。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防指纹层302、光学增透层301、透明基材101、应力保护层001、调色层002、第一透明导电层003、无机EC复合功能层100、第二透明导电层007、透明保护层008、透明粘结胶011、水氧阻挡层012、光学增透层301、防指纹层302。
其中,应力保护层001、调色层002、透明保护层008、光学增透层301、防指纹层302均为可选择性设置的。
透明基材101,可以选择透明树脂片或者玻璃,形状可以是平面或者曲面,考虑到实际工艺中的高温制程,透明基材101优选玻璃片。
在透明基材101的近眼侧先后设置光学增透层301(AR层)和防指纹层302(AF层);光学增透层301优选超硬AR,不仅具有增透效果,还可以耐刮花,材质为氧化硅和氮化硅的镀层,加工工艺为蒸镀或者磁控溅射;防指纹层302为全氟聚醚或者聚氟烯烃,加工工艺为蒸镀或者涂布。
透明基材101的远眼侧先后设置第一透明导电层003、无机EC复合功能层100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007。
第一透明导电层00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007优选ITO、FTO、AZO、ATO等透明导电氧化物层,实现工艺一般采用磁控溅射。
如图2和图3,无机EC复合功能层100包含电致变色层004、离子传导层005(可选且优选),以及对电极层006;电致变色层004和对电极层006的位置可以互换,理论上并不影响变色功能,且不影响工艺实现。电致变色层004的材料可以是氧化钨、氧化钼、氧化钨和氧化钼掺杂的材料或者其锂盐;对电极层006的材料可以是氧化镍、氧化铱、氧化镍钨、氧化钒等或者其锂盐;离子传导层005的材料可以是氧化硅、氧化铌、氧化钽、氧化钨、氧化硅铝等或者其锂盐;电致变色层004、离子传导层005、对电极层006的实现方式均可采用磁控溅射,三者厚度范围均在40~800nm之间。
在透明基材101和第一透明导电层003之间,可以选择性地设置应力保护层001和调色层002。其中应力保护层001具体为硅树脂层,也可称为OC0层,厚度范围0.1~5.0微米,优选0.5~1.5微米。OC0层可以覆盖玻璃表面的隐裂,并渗入填充隐裂。应力保护层001本身固化以后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在隐裂处可以形成粘结,防止隐裂扩大,另外由于OC0层本身的弹性,形成一层缓冲层,在镀膜过程中,可以有效缓解成膜粒子对透明基材101产生的冲击;通过上述两个原理保护玻璃在物理沉积的时候强度不会有明显的降低。
OC0层的加工:在透明基材101镀膜之前,先清洗玻璃,可选地,用plasma轰击提升玻璃的达因值。再使用喷墨打印或者喷涂设备将OC0溶液喷涂在透明基材101表面,然后烘烤固化,在透明基材101表面形成OC0,然后上基板架镀后续膜层。
调色层002旨在调整电致变色镜片对于人眼的反射光,材料可以是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铌、氧化锆、氧化铝等,工艺实现方式一般采用蒸镀或者磁控溅射,厚度在60~600nm之间。
在第二透明导电层007的远眼侧,可选地设置透明保护层008。透明保护层008的作用是防止光学胶中的有机小分子(如增塑剂等),对无机EC复合功能层100的腐蚀和侵害。透明保护层008的材料可以是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硅铝等,实现方式为蒸镀或者磁控溅射,厚度为30~300nm之间。
以上的应力保护层001、调色层002、第一透明导电层003、无机EC复合功能层100、第二透明导电层007、透明保护层008采用磁控溅射或者蒸镀的方式先后在透明基材101上成膜。
透明粘结胶011将水氧阻挡层012与透明保护层008(存在透明保护层008的情况下)或者与第二透明导电层007粘结在一起。透明粘结胶011可以采用OCA或者OCF,其厚度在10~1000微米,而透明基材101上面的镀层总厚度,即调色层002、第一透明导电层003、无机EC复合功能层100、第二透明导电层007和透明保护层008的总厚度不超过3000nm,所以实际的结构类似下图4和图5,图4为存在应力保护层001的情况,图5为没有应力保护层001的情况。图4和图5没有展示AF层和AR层。
如图4和图5,如果对透明基材101上除应力保护层001外的所有镀层进行清边(激光或者物理磨边),使总镀层相对于透明基材101进行内缩,然后通过透明粘结胶011与水氧阻挡层012进行贴合,根据行业经验,由于透明粘结胶011的厚度通常选择20~100微米,尺寸远远大于3微米总镀膜厚度的五倍,所以透明粘结胶011会将透明基材101所有镀层覆盖且不易产生气泡。这样在贴合透明粘结胶011的过程中,透明粘结胶011的近眼侧自然形成封装空间200,即完成了对包括无机EC复合功能层100在内的透明基材101上镀层(调色层002、第一透明导电层003、无机EC复合功能层100、第二透明导电层007和透明保护层008)的封装。
水氧阻挡层012可以采用市售的水氧阻隔膜,品牌如3M、杜邦、康得新等.水氧阻挡层012的水气透过率应该小于10-3克/(平方米*天),作用是增强整个电致变色镜片的远眼侧对水汽的防护能力,尤其是透明基板B 102为树脂而非玻璃材质的时候。
水氧阻挡层012的远眼侧,也先后设置有光学增透层301和防指纹层302;水氧阻挡层012上的光学增透层301和防指纹层302的技术要求,与透明基材101上的光学增透层301和防指纹层302的技术要求相同。
实施例二
如图6和图7所示,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防指纹层302、光学增透层301、透明基材101、应力保护层001、第一透明导电层003、无机EC复合功能层100、第二透明导电层007、调色层002、透明保护层008、透明粘结胶011、水氧阻挡层012、光学增透层301、防指纹层302。
即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将电致变色镜片各膜层原来的顺序颠倒;由于调色层002用于调整电致变色镜片对于人眼的反射光,将调色层002调整至电致变色复合层的近眼侧,使调色层002位于透明保护层008与第二透明导电层007之间;实施例二中的封装空间200位于透明粘结胶011的远眼侧。
本实用新型仅使用一片基板,厚度薄,重量小,有利于眼镜产品的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采用全固态电致变色技术,配合合理的结构,实现一种变色效果好、重量轻、耐摔、耐划伤、耐指纹、具有可量产性可产品化的电致变色镜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7)

1.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透明基材、电致变色复合层、透明粘结胶,以及水氧阻挡层;所述透明粘结胶的内侧面的周向均与透明基材密封粘结且内侧面的中部与透明基材间隔一段距离,在透明粘结胶与透明基材之间形成封装空间,所述电致变色复合层位于封装空间内。
2.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透明基材、电致变色复合层、透明粘结胶,以及水氧阻挡层;所述透明粘结胶的外侧面的周向均与透明基材密封粘结且外侧面的中部与透明基材间隔一段距离,在透明粘结胶与透明基材之间形成封装空间,所述电致变色复合层位于封装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复合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无机EC复合功能层、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无机EC复合功能层包括对电极层和电致变色层;或者所述无机EC复合功能层包括对电极层、电致变色层,以设置在对电极层和电致变色层之间的离子传导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封装空间内的调色层,调色层的位置满足:
当水氧阻挡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外侧时,调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与透明基材之间;
当水氧阻挡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内侧时,调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与水氧阻挡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色层,以及设置在透明粘结胶和电致变色复合层之间的透明保护层;调色层和透明保护层均位于封装空间内,且调色层的位置满足:
当水氧阻挡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外侧时,调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与透明基材之间;
当水氧阻挡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内侧时,调色层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与透明保护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应力保护层,应力保护层的位置如下:
当透明基材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内侧时,应力保护层设置在透明基材的外侧;
当透明基材位于电致变色复合层外侧时,应力保护层设置在透明基材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表面功能层;表面功能层设置在透明基材远离电致变色复合层的一侧,并设置在水氧阻挡层远离电致变色复合层的一侧;所述表面功能层包括光学增透层以及位于光学增透层远离电致变色复合层一侧的防指纹层。
CN202221195770.2U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 Active CN2178211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95770.2U CN217821196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95770.2U CN217821196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21196U true CN217821196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84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95770.2U Active CN217821196U (zh) 2022-05-18 2022-05-18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211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7068B (zh) 增強之液晶顯示系統和方法
JP4982976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ィスプレイ素子
US20130114219A1 (en) Opto-electronic frontplane substrate
CN108363257B (zh)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器件
TW201133310A (en) Integration-type touch panel
US11878498B2 (en) Method for laminating a laminated pane comprising a functional element with electrically switchable optical properties
EP3328638B1 (en) Laminate including panels and a fill material between the panels and a process of forming the laminate
JP2015205784A (ja) 粘着層付きカバーガラス
CN111897172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和包含其的电子终端
CN217821196U (zh)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
WO2020087738A1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7821195U (zh)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和ar眼镜
CN112835141A (zh) 偏光片及柔性可折叠显示面板装置
JP4219735B2 (ja) 低反射タッチパネルの実装構造と低反射タッチパネル実装用シート
WO2015097966A1 (ja) 携帯端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895501A (zh)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和ar眼镜
CN114895500A (zh) 一种具有双封装空间的电致变色镜片
JPH1164603A (ja) 反射防止膜と反射防止膜付き基材、および該反射防止膜付き基材を用い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前面板
US20210276307A1 (en) Functional film and functional laminated glass
JP2004304373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344769A (zh)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JP398975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5097960A1 (ja) 携帯端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083282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17732999U (zh) 一种计算机用防蓝光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