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16019U - 一种可折叠云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折叠云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16019U
CN217816019U CN202221672973.6U CN202221672973U CN217816019U CN 217816019 U CN217816019 U CN 217816019U CN 202221672973 U CN202221672973 U CN 202221672973U CN 217816019 U CN217816019 U CN 217816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rotating shaft
block
shaft part
connect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729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易仑
唐昌辉
苏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729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16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16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16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云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折叠云台,包括云台组件与手持装置,云台组件包括第一转轴部、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转轴部,第一转轴部与手持装置转动连接,云台组件还包括设在第一转轴部与第一连接臂的连接处的第一连接机构,以使得第一连接臂绕其与第一转轴部的连接点转动并使第二转轴部收纳于手持装置底侧,第二转轴部连接有第二连接臂,第二连接臂上设有第二连接机构以将其分成彼此转动连接的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分别连接第二转轴部、夹持装置,在第一连接臂收纳于手持装置一侧且第二连接臂收纳于手持装置底部时,夹持装置翻折并收纳于手持装置另一侧。该云台在收纳时,能够更大程度地节省了云台的收纳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可折叠云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云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折叠云台。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云台各构件之间的安全距离比较大,这是为了避免云台在工作过程中,各构件出现干涉碰撞的问题。但是,云台各构件之间的安全距离过大,又会导致云台难以收纳的问题。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的手持云台,包括:手柄,呈竖直杆状;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手柄上,用于驱动负载沿第一电机轴转动;第一连接支架,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另一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负载沿第二电机轴转动;第二连接支架,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第三电机,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另一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负载沿第三电机轴转动;承载结构,与所述第三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用于承载所述负载;第一铰接结构,铰接于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控制组件,安装于所述手柄上,用于对所述手持云台或所述负载执行控制功能;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支架沿铰接处转动,以使所述手持云台从使用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以及所述第一铰接结构位于所述手柄的同一侧。该公开的技术方案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云台稳定器收纳时占用的空间。但是,该技术方案的云台稳定器在收纳后,仍存在着占用更多空间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云台在收纳后,仍存在着占用更多空间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折叠云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云台,包括手持装置与云台组件,所述云台组件与所述手持装置相连,所述云台组件包括第一转轴部、第一连接臂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臂远离手持装置一端的第二转轴部,所述第一转轴部的一端与所述手持装置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转轴部绕所述手持装置转动,所述云台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连接处的第一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转轴部与所述第一连接臂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转动连接以使得第一连接臂绕其与第一转轴部的连接点转动并使得第二转轴部收纳于所述手持装置底侧,所述第二转轴部上连接有第二连接臂以使得第二转轴部带动第二连接臂转动,所述第二连接臂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以将所述第二连接臂分成彼此转动连接的第一支臂以及第二支臂,其中第一支臂连接所述第二转轴部,第二支臂连接固定拍摄装置的夹持装置,在所述第一连接臂收纳于手持装置一侧且第二连接臂收纳于所述手持装置底部时,以使得所述夹持装置翻折并收纳于所述手持装置另一侧。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收纳时,第一转轴部带动第一连接臂绕着手持装置旋转,并使得第一连接臂位于手持装置的前侧。由于第一连接臂与第一转轴部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转动连接,旋转第一连接臂,使得第一连接臂平行于手持装置收纳并使得第二转轴部、第二连接臂位于手持装置的底部。第二连接机构将第二连接臂分成彼此转动连接的第一支臂以及第二支臂,其中第一支臂连接所述第二转轴部,第二支臂连接固定拍摄装置的夹持装置,通过第二连接机构的设置,能够使得与夹持装置相连的第二支臂向着与第二转轴部相连的第一支臂折叠,使夹持装置位于在手持装置的另一侧,从而实现整个云台的折叠收纳。本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转轴部与手持装置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与第一转轴部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转动连接,第二转轴部安装在第一连接臂上,第二连接臂安装在第二转轴部上使得第二转轴部可以带动第二连接臂转动;第二连接臂上设有第二连接机构以将所述第二连接臂分成彼此转动连接的第一支臂以及第二支臂,其中第一支臂连接所述第二转轴部,第二支臂连接固定拍摄装置的夹持装置,可以使得与夹持装置相连的第二支臂相对与第二转轴部相连的第一支臂翻转折叠,最终在第一连接臂收纳于手持装置前侧时,第二连接臂位于手持装置底部,通过第二连接机构的设置,使得夹持装置向着手持装置的另一侧翻折,并使得夹持装置收纳于手持装置的另一侧。该技术方案在云台收纳时,使得第一连接臂、第二转轴部、第二连接臂以及夹持装置沿着手持装置的一侧、手持装置的底部以及手持装置的另一侧进行收纳,更大程度地节省了云台的收纳空间,解决了云台收纳后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优选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部上的第一安装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臂上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上形成有凸台,所述第二安装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凸台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凸台安装在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一连接臂上设置有用于穿过凹槽、第一安装面并连接所述凸台的第一连接轴。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连接轴安装在第一连接臂上,且穿过凹槽并与凸台相连,这样可以使得第一连接臂相对第一连接轴转动时,凹槽环绕安装其中的凸台转动,从而可以改变第一连接臂与第一转轴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凸台安装在凹槽中,在第一连接臂绕着第一连接轴转动时,能够保证第一连接臂转动时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臂远离所述第二转轴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轴部,所述第三转轴部与所述夹持装置相连以使得第三转轴部带动所述夹持装置旋转。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二连接臂与第三转轴部转动连接,这样可以在第二转轴部收纳于手持装置底部时,第二连接臂也位于手持装置的底部,然后利用第二连接臂与第三转轴部之间的转动连接,使得第三转轴部绕着其与第二连接臂的连接点翻转,并使得第三转轴部、夹持装置收纳于手持装置侧。由于第三转轴部与夹持装置相连,第三转轴部会带动夹持装置旋转,从而实现安装在夹持装置上的拍摄设备不同角度的调节。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支臂、第二支臂上的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上形成有缺口,所述第一连接块安装在所述缺口中且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第二连接块连接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还包括阻尼件或定位结构,以使得第二连接臂能保持在水平或弯折状态。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连接块安装在第二连接块上的缺口中,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通过第二连接轴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第三转轴部可以绕着该第二连接轴向着第二连接臂折叠。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或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杆、安装在连接杆上的滚动球以及具有容纳滚动球的腔体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开槽结构,所述开槽结构用于连接杆伸出并能限定连接杆和安装座的相对角度;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中的所述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部或所述第一连接臂中,所述安装座对应设置在第一连接臂或第一转轴部上;在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中,所述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或第二支臂上,所述安装座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臂或第一支臂上。在本技术方案,由于连接杆上的滚动球可以在腔体中转动,连接杆可以在开槽结构中移动,从而可以通过调节连接杆在开槽结构中的位置,使得第一连接臂可以相对第一转轴部折叠,与夹持装置相连第二支臂可以相对与第二转轴部相连的第一支臂折叠。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上相对开槽结构的另一侧设置有开口结构,所述开口结构与所述腔体相连通,所述开口结构中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滚动球的压紧结构,所述压紧结构与所述开口结构螺纹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开口结构,可以将滚动球安装在腔体中,然后通过压紧结构将滚动球压紧在腔体中。需要说明的是,压紧结构将滚动球压紧在腔体中,但是不影响滚动球相对腔体内壁之间转动。由于,压紧结构与开口结构螺纹连接,一方面便于压紧结构的安装拆卸,另一方面便于调节压紧结构,使得压紧结构与滚动球之间的相对松紧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或第二支臂上且为弧形的第一凸块、过渡块以及第二凸块,还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臂或第一支臂上并分别与第一凸块、过渡块以及第二凸块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转动块以及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第一横杆与所述第二横杆上连接有拉伸的弹性件,所述第二支臂的内侧形成有与第一支臂内壁面相接触的限位板,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还包括限位结构以限定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可转动的范围;所述转动块以过渡块为基点自第一限位槽与第一凸块适配位转动至第二限位槽与第二凸块适配位使所述第二连接臂折叠。在本技术方案中,限位板与第一支臂的两侧壁相接触,能够限定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两侧方向移动。当第一限位槽位于第一凸块时,安装在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的弹性件处于拉伸状态。此时,转动块绕着过渡块转动,使得第一限位槽与第一凸块脱离,并使得第二限位槽与第二凸块接触,从而完成了第二支臂向着第一支臂的折叠收纳。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二连接臂在这折叠过程的稳定性,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还活动连接有限位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臂上位于第一凸块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二支臂上并位于第一限位槽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相抵接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支臂上位于第二凸块侧设置有第三限位块,所述第二支臂上并位于第二限位槽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三限位块相抵接的第四限位块。在本技术方案中,当第一凸块与第一限位槽相接触时,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相抵接,从而可以防止第二支臂向着远离第三限位块的方向折叠。当第二凸块与第二限位槽相接触时,第三限位块与第四限位块相抵接,从而可以防止第二支臂向着第第一支臂进一步折叠。
优选地,所述夹持装置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部,在所述第一连接臂折叠收纳至手持装置前侧,所述第二连接臂翻转并使得两个所述夹持部位于手持装置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部是用来夹持拍摄设备的,当第一连接臂收纳于手持装置的前侧,第二转轴部、第二连接臂位于手持装置底部时,夹持装置向着手持装置侧翻折,两个夹持部正好位于第一连接臂的两侧,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可折叠云台的收纳空间。
优选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臂转动连接的夹持本体,两个所述夹持部分别与所述夹持本体可伸缩连接。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夹持部与夹持本体可伸缩连接,从而可以调节两个夹持部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夹持不同尺寸大小的拍摄设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云台在收纳时,使得第一连接臂、第二转轴部、第二连接臂以及夹持装置沿着手持装置的一侧、手持装置的底部以及手持装置的另一侧进行收纳,更大程度地节省了云台的收纳空间,解决了云台收纳后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云台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云台第一连接臂收纳于手持装置侧、第二转轴部、第二连接臂收纳于手持装置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在图2的基础上夹持装置翻折并收纳于手持装置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云台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云台中第一转轴部与手持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云台中第一连接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云台实施2中第二连接臂与第三转轴部转动连接的局部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云台实施2中第二连接臂与第三转轴部转动连接的另一视角的局部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可折叠云台实施3中第二连接臂与第三转轴部转动连接的局部图。
附图中:1、手持装置;2、云台组件;3、夹持装置;21、第一转轴部;22、第一连接臂;23、第二转轴部;24、第二连接臂;2401、第一支臂;2402、第二支臂;25、第三转轴部;211、第一安装面;212、凸台;213、第一连接轴;221、第二安装面;222、凹槽;241、第一连接块;251、第二连接块;252、缺口;242、连接杆;243、滚动球;253、安装座;254、开槽结构;255、压紧结构;244、第一凸块;245、过渡块;246、第二凸块;256、第一限位槽;257、转动块;258、第二限位槽;247、第一横杆;259、第二横杆;260、弹性件;261、限位板;248、第一限位块;262、第二限位块;249、第三限位块;263、第四限位块;264、第二连接轴;266、开口结构;267、限位件;31、夹持部;32、夹持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长”“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可折叠云台,包括手持装置1与云台组件2,云台组件2与手持装置1相连,云台组件2包括第一转轴部21、第一连接臂22以及安装在第一连接臂22远离手持装置1一端的第二转轴部23,第一转轴部21的一端与手持装置1转动连接以使得第一转轴部21绕手持装置1转动,云台组件2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转轴部21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臂22的连接处的第一连接机构,第一转轴部21与第一连接臂22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转动连接以使得第一连接臂22绕其与第一转轴部21的连接点转动并使得第二转轴部23收纳于手持装置1底侧,第二转轴部23上连接有第二连接臂24以使得第二转轴部23带动第二连接臂24转动,第二连接臂24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以将第二连接臂24分成彼此转动连接的第一支臂2401以及第二支臂2402,其中第一支臂2401连接第二转轴部23,第二支臂2402连接固定拍摄装置的夹持装置3,在第一连接臂22收纳于手持装置1一侧且第二连接臂24收纳于手持装置1底部时,以使得夹持装置3翻折并收纳于手持装置1另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在收纳时,第一转轴部21带动第一连接臂22绕着手持装置1旋转,并使得第一连接臂22位于手持装置1的前侧。由于第一连接臂22与第一转轴部21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转动连接,旋转第一连接臂22,使得第一连接臂22平行于手持装置1收纳并使得第二转轴部23、第二连接臂24位于手持装置1的底部。第二连接机构将第二连接臂24分成彼此转动连接的第一支臂2401以及第二支臂2402,其中第一支臂2401连接第二转轴部23,第二支臂2402连接固定拍摄装置的夹持装置3,通过第二连接机构的设置,能够使得与夹持装置3相连的第二支臂2402向着与第二转轴部23相连的第一支臂2401折叠,使夹持装置3位于在手持装置1的另一侧,从而实现整个云台的折叠收纳。本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转轴部21与手持装置1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22与第一转轴部21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转动连接,第二转轴部23安装在第一连接臂22上,第二连接臂24安装在第二转轴部23上使得第二转轴部23可以带动第二连接臂24转动;第二连接臂24上设有第二连接机构以将第二连接臂24分成彼此转动连接的第一支臂2401以及第二支臂2402,其中第一支臂2401连接第二转轴部23,第二支臂2402连接固定拍摄装置的夹持装置3,可以使得与夹持装置3相连的第二支臂2402相对与第二转轴部23相连的第一支臂2401翻转折叠,最终在第一连接臂22收纳于手持装置1前侧时,第二连接臂24位于手持装置1底部,通过第二连接机构的设置,使得夹持装置3向着手持装置1的另一侧翻折,并使得夹持装置3收纳于手持装置1的另一侧。该技术方案在云台收纳时,使得第一连接臂22、第二转轴部23、第二连接臂24以及夹持装置3沿着手持装置1的一侧、手持装置1的底部以及手持装置1的另一侧进行收纳,更大程度地节省了云台的收纳空间,解决了云台收纳后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其中,第一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转轴部21上的第一安装面211和设置在第一连接臂22上的第二安装面221,第一安装面211上形成有凸台212,第二安装面221上形成有与凸台212相适配的凹槽222,凸台212安装在凹槽222中,第一连接臂22上设置有用于穿过凹槽222、第一安装面211并连接凸台212的第一连接轴21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接轴213安装在第一连接臂22上,且穿过凹槽222并与凸台212相连,这样可以使得第一连接臂22相对第一连接轴213转动时,凹槽222环绕安装其中的凸台212转动,从而可以改变第一连接臂22与第一转轴部2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凸台212安装在凹槽222中,在第一连接臂22绕着第一连接轴213转动时,能够保证第一连接臂22转动时的稳定性。
另外,第二连接臂24远离第二转轴部2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轴部25,第三转轴部25与夹持装置3相连以使得第三转轴部25带动夹持装置3旋转。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连接臂24与第三转轴部25转动连接,这样可以在第二转轴部23收纳于手持装置1底部时,第二连接臂24也位于手持装置1的底部,然后利用第二连接臂24与第三转轴部25之间的转动连接,使得第三转轴部25绕着其与第二连接臂24的连接点翻转,并使得第三转轴部25、夹持装置3收纳于手持装置1侧。由于第三转轴部25与夹持装置3相连,第三转轴部25会带动夹持装置3旋转,从而实现安装在夹持装置3上的拍摄设备不同角度的调节。
其中,第二连接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支臂2401、第二支臂2402上的第一连接块241和第二连接块251,第二连接块251上形成有缺口252,第一连接块241安装在缺口252中且第一连接块241与第二连接块251连接有第二连接轴264,第二连接机构还包括阻尼件或定位结构,以使得第二连接臂24能保持在水平或弯折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接块241安装在第二连接块251上的缺口252中,第一连接块241与第二连接块251通过第二连接轴264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第三转轴部25可以绕着该第二连接轴264向着第二连接臂24折叠。
另外,夹持装置3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部31,在第一连接臂22折叠收纳至手持装置1前侧,第二连接臂24翻转并使得两个夹持部31位于手持装置1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部31是用来夹持拍摄设备的,当第一连接臂22收纳于手持装置1的前侧,第二转轴部23、第二连接臂24位于手持装置1底部时,夹持装置3向着手持装置1侧翻折,两个夹持部31正好位于第一连接臂22的两侧,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可折叠云台的收纳空间。
其中,夹持装置3包括与第二连接臂24转动连接的夹持本体32,两个夹持部31分别与夹持本体32可伸缩连接。在本本实施例中,由于夹持部31与夹持本体32可伸缩连接,从而可以调节两个夹持部31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夹持不同尺寸大小的拍摄设备。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至图8所示,第一连接机构或第二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杆242、安装在连接杆242上的滚动球243以及具有容纳滚动球243的腔体的安装座253,安装座253上设置有与腔体相连通开槽结构254,开槽结构254用于连接杆242伸出并能限定连接杆242和安装座253的相对角度;在第一连接机构中的连接杆242设置在第一转轴部21或第一连接臂22中,安装座253对应设置在第一连接臂22或第一转轴部21上;在第二连接机构中,连接杆242设置在第一支臂2401或第二支臂2402上,安装座253对应设置在第二支臂2402或第一支臂2401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杆242上的滚动球243可以在腔体中转动,连接杆242可以在开槽结构254中移动,从而可以通过调节连接杆242在开槽结构254中的位置,使得第一连接臂22可以相对第一转轴部21折叠,与夹持装置3相连第二支臂2402可以相对与第二转轴部23相连的第一支臂2401折叠。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座253对应设置在第一连接臂22或第一转轴部21上”此处中的“对应”是指,当连接杆242设置在第一连接臂22上时,安装座253对应设置在第一转轴部21上;当安装座253设置在第一转轴部21上时,连接杆242对应设置在第一连接臂22上。另外,“安装座253对应设置在第二支臂2402或第一支臂2401上”此处中的“对应是指,当连接杆242设置在第一臂体2401上时,安装座253对应设置在第二臂体2402上;当安装座253设置在第二臂体2402上时,连接杆242对应设置在第一臂体2401上。
其中,安装座253上相对开槽结构254的另一侧设置有开口结构266,开口结构266与腔体相连通,开口结构266中设置有用于压紧滚动球243的压紧结构255,压紧结构255与开口结构266螺纹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开口结构266,可以将滚动球243安装在腔体中,然后通过压紧结构255将滚动球243压紧在腔体中。需要说明的是,压紧结构255将滚动球243压紧在腔体中,但是不影响滚动球243相对腔体内壁之间转动。由于,压紧结构255与开口结构266螺纹连接,一方面便于压紧结构255的安装拆卸,另一方面便于调节压紧结构255,使得压紧结构255与滚动球243之间的相对松紧度。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9所示,第二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支臂2401或第二支臂2402上且为弧形的第一凸块244、过渡块245以及第二凸块246,还包括对应设置在第二支臂2402或第一支臂2401上并分别与第一凸块244、过渡块245以及第二凸块246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256、转动块257以及第二限位槽258;第一支臂2401、第二支臂240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横杆247和第二横杆259,第一横杆247与第二横杆259上连接有拉伸的弹性件260,第二支臂2402的内侧形成有与第一支臂2401内壁面相接触的限位板261,第二连接机构还包括限位结构以限定第一支臂2401、第二支臂2402可转动的范围;转动块257以过渡块245为基点自第一限位槽256与第一凸块244适配位转动至第二限位槽258与第二凸块246适配位使第二连接臂24折叠。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板261设置有两块,两块限位板261设置在第二支臂2402的两内侧壁,且两块限位板261与第一支臂2401的两侧壁相接触,从而能够使得两块限位板261分别与第一支臂2401的两内侧壁相接触,从而限定第一支臂2401与第二支臂2402两侧方向的移动。当第一限位槽256位于第一凸块244时,安装在第一横杆247与第二横杆259之间的弹性件260处于拉伸状态。此时,转动块257绕着过渡块245转动,使得第一限位槽256与第一凸块244脱离,并使得第二限位槽258与第二凸块246接触,从而完成了第二支臂2402向着第一支臂2401的折叠收纳。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二连接臂24在这折叠过程的稳定性,第一横杆247与第二横杆259之间还活动连接有限位件267。还需要说明的是,“还包括对应设置在第二支臂2402或第一支臂2401上并分别与第一凸块244、过渡块245以及第二凸块246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256、转动块257以及第二限位槽258”,此处的“对应”是指,当“第一凸块244、过渡块245以及第二凸块246”设置在第一支臂2401上时,“第一限位槽256、转动块257以及第二限位槽258”设置在第二支臂2402上;当“第一凸块244、过渡块245以及第二凸块246”设置在第二支臂2402上时,“第一限位槽256、转动块257以及第二限位槽258”设置在第一支臂2401上。
其中,第一支臂2401上位于第一凸块244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块248,第二支臂2402上并位于第一限位槽256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一限位块248相抵接的第二限位块262;第一支臂2401上位于第二凸块246侧设置有第三限位块249,第二支臂2402上并位于第二限位槽258侧设置有用于与第三限位块249相抵接的第四限位块263。在本技术方案中,当第一凸块244与第一限位槽256相接触时,第一限位块248与第二限位块262相抵接,从而可以防止第二支臂2402向着远离第三限位块249的方向折叠。当第二凸块246与第二限位槽258相接触时,第三限位块249与第四限位块263相抵接,从而可以防止第二支臂2402向着第一支臂2401进一步折叠。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1至实施例3中,第一转轴部21、第二转轴部23以及第三转轴部25均可以通过电机带动进行旋转。第一连接轴213使得第一连接臂22绕着该第一连接轴213转动,从而可以将第一连接臂22收纳于手持装置1前侧。第二连接轴264能够使得第三转轴部25绕着该第二连接轴264翻转,从而带动安装在其上的夹持装置3向着手持装置1方向翻折,并将夹持装置3收纳于手持装置1后侧。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与实施例3中给出的第二连接臂24与第三转轴部25之间的转动连接的结构图。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折叠云台,包括手持装置(1)与云台组件(2),所述云台组件(2)与所述手持装置(1)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云台组件(2)包括第一转轴部(21)、第一连接臂(22)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臂(22)远离手持装置(1)一端的第二转轴部(23),所述第一转轴部(21)的一端与所述手持装置(1)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转轴部(21)绕所述手持装置(1)转动,所述云台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部(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22)的连接处的第一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转轴部(21)与所述第一连接臂(22)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转动连接以使得第一连接臂(22)绕其与第一转轴部(21)的连接点转动并使得第二转轴部(23)收纳于所述手持装置(1)底侧,所述第二转轴部(23)上连接有第二连接臂(24)以使得第二转轴部(23)带动第二连接臂(24)转动,所述第二连接臂(24)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以将所述第二连接臂(24)分成彼此转动连接的第一支臂(2401)以及第二支臂(2402),其中第一支臂(2401)连接所述第二转轴部(23),第二支臂(2402)连接固定拍摄装置的夹持装置(3),在所述第一连接臂(22)收纳于手持装置(1)一侧且第二连接臂(24)收纳于所述手持装置(1)底部时,以使得所述夹持装置(3)翻折并收纳于所述手持装置(1)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部(21)上的第一安装面(21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臂(22)上的第二安装面(221),所述第一安装面(211)上形成有凸台(212),所述第二安装面(221)上形成有与所述凸台(212)相适配的凹槽(222),所述凸台(212)安装在所述凹槽(222)中,所述第一连接臂(22)上设置有用于穿过凹槽(222)、第一安装面(211)并连接所述凸台(212)的第一连接轴(2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臂(24)远离所述第二转轴部(2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轴部(25),所述第三转轴部(25)与所述夹持装置(3)相连以使得第三转轴部(25)带动所述夹持装置(3)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支臂(2401)、第二支臂(2402)上的第一连接块(241)和第二连接块(251),所述第二连接块(251)上形成有缺口(252),所述第一连接块(241)安装在所述缺口(252)中且所述第一连接块(241)与所述第二连接块(251)连接有第二连接轴(264),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还包括阻尼件或定位结构,以使得第二连接臂能保持在水平或弯折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或/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杆(242)、安装在连接杆(242)上的滚动球(243)以及具有容纳滚动球(243)的腔体的安装座(253),所述安装座(253)上设置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开槽结构(254),所述开槽结构(254)用于连接杆(242)伸出并能限定连接杆和安装座的相对角度;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中的所述连接杆(242)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部(21)或所述第一连接臂(22)上,所述安装座(253)对应设置在第一连接臂(22)或第一转轴部(21)上;在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中,所述连接杆(242)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2401)或第二支臂(2402)上,所述安装座(253)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臂(2402)或第一支臂(240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253)上相对开槽结构(254)的另一侧设置有开口结构(266),所述开口结构(266)与所述腔体相连通,所述开口结构(266)中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滚动球(243)的压紧结构(255),所述压紧结构(255)与所述开口结构(266)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2401)或第二支臂(2402)上且为弧形的第一凸块(244)、过渡块(245)以及第二凸块(246),还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臂(2402)或第一支臂(2401)上并分别与第一凸块(244)、过渡块(245)以及第二凸块(246)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256)、转动块(257)以及第二限位槽(258);
所述第一支臂(2401)、第二支臂(240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横杆(247)和第二横杆(259),所述第一横杆(247)与所述第二横杆(259)上连接有拉伸的弹性件(260),所述第二支臂(2402)的内侧形成有与第一支臂(2401)内壁面相接触的限位板(261),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还包括限位结构以限定第一支臂(2401)、第二支臂(2402)可转动的范围;
所述转动块(257)以过渡块(245)为基点自第一限位槽(256)与第一凸块(244)适配位转动至第二限位槽(258)与第二凸块(246)适配位使所述第二连接臂(24)折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2401)上位于第一凸块(244)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块(248),所述第二支臂(2402)上并位于第一限位槽(256)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块(248)相抵接的第二限位块(262);所述第一支臂(2401)上位于第二凸块(246)侧设置有第三限位块(249),所述第二支臂(2402)上并位于第二限位槽(258)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三限位块(249)相抵接的第四限位块(263)。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3)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部(31),在所述第一连接臂(22)折叠收纳至手持装置(1)前侧,所述第二连接臂(24)翻转并使得两个所述夹持部(31)位于手持装置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折叠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3)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臂(24)转动连接的夹持本体(32),两个所述夹持部(31)分别与所述夹持本体(32)可伸缩连接。
CN202221672973.6U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可折叠云台 Active CN217816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2973.6U CN217816019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可折叠云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2973.6U CN217816019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可折叠云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16019U true CN217816019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61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72973.6U Active CN217816019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可折叠云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160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39796A (zh) * 2022-12-09 2023-03-24 常熟理工学院 三维力传感器的标定设备、标定测试系统及标定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39796A (zh) * 2022-12-09 2023-03-24 常熟理工学院 三维力传感器的标定设备、标定测试系统及标定方法
CN115839796B (zh) * 2022-12-09 2023-12-22 常熟理工学院 三维力传感器的标定设备、标定测试系统及标定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816019U (zh) 一种可折叠云台
CN112761975A (zh) 一种具有伸缩和收纳功能的折叠装置及其折叠风扇
CN110024364B (zh) 云台拍摄器
CN113685707B (zh) 可折叠的手持云台
KR830008881A (ko) 절첩 가능한 핸들 바아를 가진 절첩식 휴대용 자전거
CN109681753B (zh) 一种斜轴防碰撞手持稳定器
CN111727340B (zh) 可折叠的手持云台
CN112923198B (zh) 手持云台
CN111727341B (zh) 可折叠的手持云台
CN109611675A (zh) 一种可折叠斜轴手持稳定器
CN113958848A (zh) 一种手持稳定器
CN214205613U (zh) 电子设备支架及自行车手机支架
CN212338658U (zh) 一种用于移动摄影车的折叠升降臂
CN210241137U (zh) 手持云台
CN210107006U (zh) 可折叠的手持云台
CN217978237U (zh) 一种可折叠云台
CN212960517U (zh) 一种手持云台
CN110024367B (zh) 云台拍摄器
CN109911090B (zh) 可折叠的安防巡逻车
CN210687621U (zh) 可折叠的手持云台
CN210662231U (zh) 一种连接臂折叠结构及稳定器
CN218626306U (zh) 一种可折叠云台
CN218441362U (zh) 一种可折叠式手持云台
JPH0471734B2 (zh)
CN213414339U (zh) 一种应用于纸板捆扎机上的捆扎带旋转臂传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