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78453U - 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78453U
CN217778453U CN202221266764.1U CN202221266764U CN217778453U CN 217778453 U CN217778453 U CN 217778453U CN 202221266764 U CN202221266764 U CN 202221266764U CN 217778453 U CN217778453 U CN 2177784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end
groove
cushion
limiting
pivo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667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高磊
陈鹏飞
刘骋远
马建良
刘佳平
林方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667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784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784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784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件和限位件,支撑件包括第一枢转部和第二枢转部,第一枢转部具有配合槽,坐垫骨架的后横轴由配合槽的槽口可枢转地配合在配合槽内,第二枢转部与坐垫支撑板的后端可枢转地相连;限位件与第一枢转部相连并封闭配合槽的槽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在坐垫骨架上的安装简单方便的优点。

Description

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上的坐垫一般只能进行高度调节,座椅在靠背向后旋转过程中,靠背下端会逐渐向上升起,靠背与坐垫连接处形成错位,在靠背下端对乘员靠背的支撑下,坐垫后端无法保持对乘员的持续支撑,尤其在靠背完全放平时,靠背和坐垫存在明显高度差,进而存在座椅乘坐舒适度差的缺陷。相关技术中虽然有座椅可以通过改变坐垫后端的高度来降低或消除坐垫与靠背在连接处的错位,并使坐垫和靠背在放平模式达到相同水平面,由此保证乘坐舒适度。但具有该功能的座椅中用于支撑坐垫后端的支撑装置具有结构复杂,安装难度高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坐垫后端支撑装置,该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在坐垫骨架上的安装简单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座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又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件和限位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枢转部和第二枢转部,所述第一枢转部具有配合槽,坐垫骨架的后横轴由所述配合槽的槽口可枢转地配合在所述配合槽内,所述第二枢转部与坐垫支撑板的后端可枢转地相连;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枢转部相连并封闭所述配合槽的槽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第一枢转部的配合槽与后横轴的可枢转,即可通过第二枢转部实现对坐垫骨架的后端的支撑和高度的调节。而且,第一枢转部可由配合槽的槽口直接套设在后横轴上,即实现第一枢转部与后横轴的可枢转相连。随后限位件与第一枢转部相连以封闭配合槽的槽口,由此,限位件有效阻止后横轴由槽口误脱出配合槽,保证后横轴与第一枢转部的稳定相连。由此坐垫后端支撑装置的结构简单,其在后横轴上的安装简单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合槽的轮廓呈C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横轴和所述第一枢转部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沿所述后横轴的周向延伸,所述后横轴和所述第一枢转部中的另一者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配合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槽设置于所述配合槽的周面上,所述第一限位槽沿所述配合槽的周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部、封堵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第一枢转部可拆卸地相连,所述封堵部与所述配合槽的槽口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枢转部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枢转部中的另一者设有限位凸柱,所述限位凸柱配合在所述限位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枢转部的外周面上,所述限位孔的轴向与所述配合槽的径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转部的外周面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沿所述配合槽的周向延伸,所述封堵部的至少部分配合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座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的座椅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中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的示意图,其中,隐藏限位件。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后横轴和坐垫支撑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支撑件;11、第一枢转部;111、配合槽;112、第一限位槽;113、第二限位槽;114、减薄槽;12、第二枢转部;2、限位件;21、第一连接部;22、封堵部;23、第二连接部;3、坐垫骨架;31、后横轴;311、限位凸起;4、坐垫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件1和限位件2。支撑件1包括第一枢转部11和第二枢转部12,第一枢转部11具有配合槽111,坐垫骨架3的后横轴31由配合槽111的槽口可枢转地配合在配合槽111内,第二枢转部12与坐垫支撑板4的后端可枢转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第一枢转部11的配合槽111与后横轴31的可枢转,即可通过第二枢转部12实现对坐垫骨架3的后端的支撑和高度的调节。而且,第一枢转部11可由配合槽111的槽口直接套设在后横轴31上,即实现第一枢转部11与后横轴31的可枢转相连,随后限位件2与第一枢转部11相连以封闭配合槽111的槽口,由此,限位件2有效阻止后横轴31由槽口误脱出配合槽111,保证后横轴31与第一枢转部11的稳定相连。由此坐垫后端支撑装置的结构简单,其在后横轴31上的安装简单方便。
需要说明地,支撑件1实现对坐垫支撑板4的后端的支撑的同时,可以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或靠背骨架的联动下相对后横轴31枢转,以实现对坐垫支撑板4的后端高度的调节,进而有效降低或消除坐垫与靠背在放平模式时的高度差,乘员的乘坐舒适度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配合槽111的轮廓呈C形。
具体地,配合槽111的槽口的尺寸小于配合槽111的直径,第一枢转部11需要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以便于配合槽111由槽口套设在后横轴31上,由此第一枢转部11不易松脱,第一枢转部11与后横轴31之间的连接强度高。
需要说明地,限位件2还有效阻止第一枢转部11变形而导致的配合槽111槽口尺寸变大,由此进一步保证第一枢转部11与后横轴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横轴31和第一枢转部11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311,限位凸起311沿后横轴31的周向延伸,后横轴31和第一枢转部11中的另一者设有第一限位槽112,限位凸起311配合在第一限位槽112内。
限位凸起311与第一限位槽112的插接配合,有效保证后横轴31与第一枢转部11在后横轴31的轴向的相对固定,由此保证支撑件1对坐垫支撑板4的有效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限位槽112设置于配合槽111的周面上,第一限位槽112沿配合槽111的周向延伸。限位凸起311设置于后横轴31的周面上,限位凸起311为环形的凸条。由此,限位凸起311与第一限位槽112的配合实现支撑件1和后横轴31在后横轴31的轴向的相对固定的同时,也不会影响第一枢转部11相对后横轴31的枢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限位件2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部21、封堵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均与第一枢转部11可拆卸地相连,封堵部22与配合槽111的槽口相对。
限位件2与第一枢转部11可分离的设置,方便了第一枢转部11上的配合槽111与后横轴31的可枢转相连。且限位件2与第一枢转部11可拆卸相连,限位件2的安装方便。
或者,也可以设置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中的一者与支撑件1不可拆卸地相连,如焊接或一体相连,且可相对支撑件1可枢转,然后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中的另一者与支撑件1可拆卸地相连,同样实现对配合槽111的槽口的封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的结构相同,第一连接部21和第一枢转部11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孔,第一连接部21和第一枢转部11中的另一者设有限位凸柱,限位凸柱配合在限位孔内。
限位件2与第一枢转部11通过限位凸柱和限位孔的插接配合实现相连后,限位件2不易脱离第一枢转部11,封堵部22对后横轴31的限位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孔设置于第一枢转部11的外周面上,限位孔的轴向与配合槽111的径向一致。
此时的限位件2可以为钢丝或卡簧结构,其位于两端的限位凸柱与第一枢转部11上相应的限位孔插接配合后,限位凸柱和封堵部22在连接处的角度大体成90°夹角,由此限位凸柱更不易脱离限位孔,有效实现限位件2对配合槽111的槽口的封闭和槽口尺寸的限制。
需要说明地,限位件2的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也可以通过螺纹件与第一枢转部11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枢转部11的外周面设有第二限位槽113,第二限位槽113沿配合槽111的周向延伸,封堵部22的至少部分配合在第二限位槽113内。
第二限位槽113有效保证封堵部22与第一枢转部11在后横轴31的轴向的相对固定,有效避免封堵部22错位脱离第一枢转部11的外周面而导致限位件2对配合槽111的槽口的封堵失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枢转部11沿配合槽111的轴向的两侧面上设有减薄槽114。
第一枢转部11在配合槽111的轴向的尺寸需要足够大,以保证第一枢转部11相对后横轴31的稳定枢转。此时,通过设置减薄槽114,有效降低第一枢转部11的重量,由此降低支撑件1的成本。
需要说明地,减薄槽114内还设有沿配合槽111的径向延伸的加强筋,由此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枢转部11的结构强度。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座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的座椅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枢转部和第二枢转部,所述第一枢转部具有配合槽,坐垫骨架的后横轴由所述配合槽的槽口可枢转地配合在所述配合槽内,所述第二枢转部与坐垫支撑板的后端可枢转地相连;和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枢转部相连并封闭所述配合槽的槽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槽的轮廓呈C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轴和所述第一枢转部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沿所述后横轴的周向延伸,所述后横轴和所述第一枢转部中的另一者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配合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设置于所述配合槽的周面上,所述第一限位槽沿所述配合槽的周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部、封堵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第一枢转部可拆卸地相连,所述封堵部与所述配合槽的槽口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枢转部中的一者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枢转部中的另一者设有限位凸柱,所述限位凸柱配合在所述限位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枢转部的外周面上,所述限位孔的轴向与所述配合槽的径向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转部的外周面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沿所述配合槽的周向延伸,所述封堵部的至少部分配合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9.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坐垫后端支撑装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
CN202221266764.1U 2022-05-23 2022-05-23 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 Active CN2177784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6764.1U CN217778453U (zh) 2022-05-23 2022-05-23 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6764.1U CN217778453U (zh) 2022-05-23 2022-05-23 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78453U true CN217778453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09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66764.1U Active CN217778453U (zh) 2022-05-23 2022-05-23 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784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84800B2 (en) Seat back frame for automotive seat
EP1690732B1 (en) Headrest support and locking member
US7240965B2 (en) Fitt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seat
CN103507686B (zh) 座椅靠背框架
JP2003061777A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
CN217778453U (zh) 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
US5660443A (en) Tubular armature for an automobile seat
EP1197378A1 (en) Construction for fixing child seat to vehicle
JP458188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19029205U (zh) 具有锁支架加强结构的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组件
CN218228750U (zh) 一种整体式汽车座椅靠背骨架
CN206983806U (zh) 座椅靠背框架
CN217892591U (zh) 坐垫后端支撑装置、座椅和车辆
CN112758216A (zh) 一种车体侧转向支撑安装支架
CN216580221U (zh) 具有角度调节结构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
CN219077314U (zh) 一种后地板前段分总成
CN219134326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3199525U (zh) 车辆的座椅组件以及车辆
CN212373471U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组件和车辆
CN220973847U (zh) 一种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1223134U (zh) 加强型双人座限位器安装支架
CN216467449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高强度支架
CN218141155U (zh) 座靠联动式汽车座椅
CN109533036B (zh) 侧围支撑件和车辆
CN215154092U (zh) 全地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