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63996U - 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763996U CN217763996U CN202222039493.2U CN202222039493U CN217763996U CN 217763996 U CN217763996 U CN 217763996U CN 202222039493 U CN202222039493 U CN 202222039493U CN 217763996 U CN217763996 U CN 2177639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lecting pipe
- radiator body
- condensing
- air conditioner
- condens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便携式穿戴空调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凝器体积过大,影响便携式空调体积过大的技术问题,基于此,提供了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的输出端与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的输入端之间通过传输导管连接;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设有位于其上端和下端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设有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为两段,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连通有若干扁管。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具有冷凝器体积小、并且散热效率高,促使便携式空调整体结构偏小,更薄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有采用风冷式微型空调进行降温的设备,但是风冷式微型空调的结构尺寸还是体积过大,为了更好地实现降温散热的效果,内部的冷凝器结构大都设计的偏厚偏大,因此导致微型空调整体体积会随之变大,使用时放在地上用一根管道连接衣服往衣服里面送风给工作者降温,对经常移动工作者使用不便,不能穿戴不利于穿戴空调的推广和使用,而缩小冷凝器的体积,其降温散热功能也会大打折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凝器体积过大,影响便携式空调体积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的输出端与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的输入端之间通过传输导管连接;
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设有位于其上端和下端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设有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为两段,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连通有若干扁管,若干所述扁管分别位于隔板两侧;所述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设有位于其上端和下端的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设有隔板将第三集流管分隔为两段,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之间连通有若干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均两端密封,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之间通过传输导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上均设有导气管。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首先介质从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的导气管进入第一集流管后,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之后气体通过扁管进入到第二集流管内,并从第二集流管向上通过扁管进入到被隔板隔开的另一段第一集流管内,并随着在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内传输实现大范围热量的发散,之后从第一集流管排出的气体经过传输导管进入到第三集流管内,之后气体通过扁管向下进入到第四集流管内,并从第四集流管向上通过扁管进入到被隔板隔开的另一端第三集流管内,并通过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的导气管排出,在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进一步的进行散热,从而在微型空调有限体积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空调的散热效率,将大体积的冷凝散热器分为两个小型冷凝散热器,从而充分利用便携式空调的体积空间,提高便携式空调的散热效率,因为两者连为一体,在不扩大便携式空调体积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快速高效散热。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扁管竖向平行设置且等分在隔板两侧,每个所述扁管沿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若干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通孔。
多个通孔的设置,保证了介质空气能够最大面积的与外部空气接触进行散热,保证的冷凝散热器的优良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传输导管为弧形金属弯管,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与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之间形成夹角。
传输导管采用弧形金属弯管的设置,使得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采用弧形布置方式,形成一定的夹角,更加适合于符合人体工学结构设置的微型空调的外壳,更有利于携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的厚度为16-20mm,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的高度为110-126mm,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的宽度为100-110mm,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的厚度和高度相同。
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体积大小的限制,保证其能够充分适用于便携式空调的小型体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外侧均设有若干散热翅片。
通过散热翅片的设置,能够快速地将热量散发掉。
进一步的,所述导气管包括设置在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的转接座,所述转接座上设有黑热缩管,所述黑热缩管连接有折弯铜管。
转接座用于连接黑热缩管和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或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之间,折弯铜管的设置,更有助于与外部管道连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介质从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的导气管进入第一集流管后,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之后气体通过扁管进入到第二集流管内,并从第二集流管向上通过扁管进入到被隔板隔开的另一段第一集流管内,并随着在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内传输实现大范围热量的发散,之后从第一集流管排出的气体经过传输导管进入到第三集流管内,之后气体通过扁管向下进入到第四集流管内,并从第四集流管向上通过扁管进入到被隔板隔开的另一端第三集流管内,并通过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的导气管排出,在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进一步的进行散热,从而在微型空调有限体积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空调的散热效率,将大体积的冷凝散热器分为两个小型冷凝散热器,从而充分利用便携式空调的体积空间,提高便携式空调的散热效率,因为两者连为一体,在不扩大便携式空调体积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快速高效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凝散热器本体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1、第一集流管;12、第二集流管;2、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1、第三集流管;22、第四集流管;3、传输导管;4、散热翅片;5、导气管;51、转接座;52、黑热缩管;53、折弯铜管;6、隔板;7、扁管;7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的输出端与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的输入端之间通过传输导管3连接;
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内设有位于其上端和下端的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内设有隔板6将第一集流管11分隔为两段,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之间连通有若干扁管7,若干扁管7分别位于隔板6两侧;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内设有位于其上端和下端的第三集流管21和第四集流管22,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内设有隔板6将第三集流管21分隔为两段,第三集流管21和第四集流管22之间连通有若干扁管7,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第三集流管21和第四集流管22均两端密封,第一集流管11和第三集流管21之间通过传输导管3连接;第一集流管11和第三集流管21上均设有导气管5。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首先介质从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的导气管5进入第一集流管11后,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之后气体通过扁管7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2内,并从第二集流管12向上通过扁管7进入到被隔板6隔开的另一段第一集流管11内,并随着在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内传输实现大范围热量的发散,之后从第一集流管11排出的气体经过传输导管3进入到第三集流管21内,之后气体通过扁管7向下进入到第四集流管22内,并从第四集流管22向上通过扁管7进入到被隔板6隔开的另一端第三集流管21内,并通过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的导气管5排出,在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内进一步的进行散热,从而在微型空调有限体积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空调的散热效率,将大体积的冷凝散热器分为两个小型冷凝散热器,从而充分利用便携式空调的体积空间,提高便携式空调的散热效率,因为两者连为一体,在不扩大便携式空调体积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快速高效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若干扁管7竖向平行设置且等分在隔板6两侧,每个扁管7沿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若干连通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的通孔71。
多个通孔71的设置,保证了介质空气能够最大面积的与外部空气接触进行散热,保证的冷凝散热器的优良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传输导管3为弧形金属弯管,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与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之间形成夹角。
传输导管3采用弧形金属弯管的设置,使得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采用弧形布置方式,形成一定的夹角,更加适合于符合人体工学结构设置的微型空调的外壳,更有利于携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的厚度为16-20mm,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的高度为110-126mm,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的宽度为100-110mm,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的厚度和高度相同。
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体积大小的限制,保证其能够充分适用于便携式空调的小型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外侧均设有若干散热翅片4。
通过散热翅片4的设置,能够快速地将热量散发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气管5包括设置在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的转接座51,转接座51上设有黑热缩管52,黑热缩管52连接有折弯铜管53。
转接座51用于连接黑热缩管52和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1(或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2)之间,折弯铜管53的设置,更有助于与外部管道连通。
使用场景:在穿戴式空调设计及应用中,冷凝器是最大的一个配件,冷凝器体积在满足工况下要越小越轻最好,制冷系统中散热是重要的一项,目前所有微型制冷及穿戴式空调的冷凝器都是整块的,使用中只能安装在微型压缩机周边,冷凝器比压缩机大很多,所以导致体积增大,尤其是在穿戴式空调领域,需要体积小,更要薄,如果整块冷凝器放在微型压缩机上面会导致整体拉长,放在微型压缩机下面导致整体拉长及重心太高!放在左右侧导致重心不居中,体积也会偏大,为了穿戴式空调体积最小化,故冷凝器设计左右分体式中间镂空,中间镂空位置用来放置3.0CC排量以下微型空调压缩机,两边第一第二冷凝器各装上90mm散热风扇,目前全球较小转子式压缩机3.0CC排量以下微型压缩机直径普遍在50-55mm都可以放置在冷凝器中间,以让压缩机散热冷凝器更加紧凑一体化,分体式冷凝器总成加散热风扇厚度最大仅48mm.厚度不超过压缩机直径厚度,让产品整体更薄,更适合穿戴式空调领域。
节能降噪优势:分体式冷凝器总成不但让结构体积最小化,节能降噪优势也比较明显。市场上产品为了缩小整体产品体积,冷凝器体积设计不会太大,压缩机在高功率工作下排气热量增加,为满足散热需求,风扇转速必须要调高,风扇转速越高,能耗也越高,是平均转速的1.3-1.5倍!噪音也比较大,而分体式冷凝器总成不增加整体产品体积下把冷凝器做到充分满足散热需求,因此不需要风扇太高的转速,风扇就静音了,压缩机在低功率工作时不需要太多的散热量了,可以降低转速同时也可关闭一个散热风扇,能耗可以控制到更小,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降低了能耗对于便携穿戴式空调来讲,更小的能源消耗是重要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的输出端与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的输入端之间通过传输导管连接;
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设有位于其上端和下端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设有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分隔为两段,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连通有若干扁管,若干所述扁管分别位于隔板两侧;所述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设有位于其上端和下端的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内设有隔板将第三集流管分隔为两段,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之间连通有若干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均两端密封,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之间通过传输导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上均设有导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扁管竖向平行设置且等分在隔板两侧,每个所述扁管沿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若干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导管为弧形金属弯管,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与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之间形成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的厚度为16-20mm,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的高度为110-126mm,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的宽度为100-110mm,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的厚度、高度以及宽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外侧均设有若干散热翅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包括设置在第一冷凝散热器本体和第二冷凝散热器本体的转接座,所述转接座上设有黑热缩管,所述黑热缩管连接有折弯铜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39493.2U CN217763996U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39493.2U CN217763996U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763996U true CN217763996U (zh) | 2022-11-08 |
Family
ID=83880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039493.2U Active CN217763996U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763996U (zh) |
-
2022
- 2022-08-03 CN CN202222039493.2U patent/CN21776399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512932A3 (en) | Multi-function condenser | |
CN217763996U (zh) | 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冷凝器总成 | |
CN111347929B (zh) | 集成式换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2970511U (zh) | 一种应用散热装置的电气设备 | |
CN211823967U (zh) | 一种翅片式换热器 | |
CN210725688U (zh) | 一种高散热型钣金机箱 | |
CN214698249U (zh) | 一种空压机冷却系统 | |
CN212508390U (zh) | 盾构/tbm隧道内通风换热装置 | |
CN101398268B (zh) | 平行流型热交换器 | |
CN211876415U (zh) | 制冷装置以及烟机 | |
CN218583479U (zh) | 一种高效换热的冷凝器 | |
CN210004806U (zh) | 一种笼式散热器 | |
CN217560392U (zh) | 一种u型顶出风冷凝器 | |
CN220539710U (zh) | 一种汽车用具有导热结构的机油冷却器 | |
CN221464065U (zh) | 一种汽车冷凝器前端降温结构 | |
CN215860675U (zh) | 一种用于保温管定型定径作业的负压真空机 | |
CN211739569U (zh) | 一种空调用冷凝器 | |
CN214896185U (zh) | 一种小体积的投影机散热装置 | |
CN218248228U (zh) | 一种散热性能高的背负式风力灭火机 | |
CN216558463U (zh) | 多维度高效螺旋散热管 | |
CN218723310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螺旋式翅片管散热器 | |
CN213578813U (zh) | 余热发电空冷水冷组合式凝汽器系统 | |
CN219509714U (zh) | 一种快速换热中冷器 | |
CN214406549U (zh) | 一种制冷系统 | |
CN216642671U (zh) | 一种立爪式装载机用风冷液压冷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