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61887U -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61887U
CN217761887U CN202221152690.9U CN202221152690U CN217761887U CN 217761887 U CN217761887 U CN 217761887U CN 202221152690 U CN202221152690 U CN 202221152690U CN 217761887 U CN217761887 U CN 2177618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swing arm
axis
damper
guid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5269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井贤次
石黑章郎
林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5269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618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618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61887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0519 priority patent/WO202321687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9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friction-damp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阻尼机构包括固定底座、阻尼摆臂、滚动体和推压装置。阻尼摆臂通过阻尼件转动设置于固定底座,阻尼件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部、凸起和第二凹部,且凸起具有相对于轴线倾斜的引导面。推压装置通过滚动体挤压凸起的引导面时,引导面能够增强推压装置推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使阻尼件受到更大的压力,提高阻尼摆臂转动时受到的扭矩阻尼,从而在相同的空间内,阻尼机构能够提供更大的阻尼力,保证阻尼摆臂能够在任意转动位置稳定地悬停,提升转动阻尼摆臂的手感。

Description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折叠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屏幕的发展,可折叠电子设备成为了电子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现有的可折叠电子设备通常包含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以及转动连接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铰链机构,以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能够相对折叠或者相对展开。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的铰链装置是实现电子设备进行折叠的重要部件,通常铰链装置具有阻尼机构,以使得可折叠电子设备在相对折叠和相对展开的过程中、以及相对折叠至折叠位置、相对展开至展开位置时受到铰链装置中阻尼机构提供的阻尼力,从而使得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能够以任意的角度进行悬停,同时提升相对折叠或者相对展开的操作手感,或者使得可折叠电子设备稳定地保持在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
然而,可折叠电子设备容纳铰链装置的空间有限,现有可折叠电子设备的阻尼机构受制于空间的限制,难以提供足够大小的阻尼力,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相对转动时,难以在任意转动位置稳定地悬停。同时,用户在转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时,难以获得足够大的阻尼反馈,降低了用户使用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手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阻尼机构在有限的空间内难以提供足够阻尼力的问题,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阻尼机构,包括:
固定底座;
阻尼摆臂,阻尼摆臂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阻尼件,至少一个阻尼件中任意一个阻尼件可转动地连接于固定底座,以使阻尼摆臂可绕一轴线相对于固定底座正向或反向旋转,实现阻尼摆臂在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切换;阻尼件具有在阻尼件的周向上依次相接的第一凹部、凸起和第二凹部,且凸起具有相对于轴线倾斜的引导面;
滚动体和推压装置,推压装置抵接于滚动体,滚动体抵接于阻尼件的第一凹部、凸起或第二凹部,以使推压装置通过滚动体向阻尼件施加抵压力。
当阻尼摆臂处于折叠位置时,滚动体抵接于第一凹部内。
当阻尼摆臂处于展开位置时,滚动体抵接于第二凹部内。
当阻尼摆臂从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旋转时,滚动体从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滚入凸起的引导面,并抵接于引导面,并且,滚动体联动推压装置,使推压装置在轴线的方向上朝远离阻尼件的方向被挤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阻尼摆臂从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转动时,推压装置通过滚动体对阻尼件的引导面施加推压力,并且,该引导面相对于轴线倾斜,从而能够放大推压装置自身的推压力,使得滚动体对引导面的作用力大于推压装置自身提供的推压力,从而对阻尼摆臂的转动过程产生更大的阻尼力。使得阻尼摆臂能够更稳定地悬停于转动过程中的任意位置,并且提升用户转动阻尼摆臂时的阻尼反馈,增强用户转动阻尼摆臂时的手感。
另外,滚动体与阻尼件之间为滚动连接,并产生滚动摩擦,相较于滑动摩擦的连接方式,极大减小了滚动体与阻尼件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大大降低了滚动体与阻尼件之间磨损,提升了阻尼机构的耐用性。
同时,推压装置、滚动体与阻尼摆臂的阻尼件依次抵接,具有结构简单、排布紧凑的优点,从而能减小阻尼机构整体的体积,减少阻尼机构占用的空间。并且,推压装置、滚动体与阻尼摆臂的阻尼件之间直接进行传动,有效避免了推压装置的推压力传动过程中的损耗,具有传动效率高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压装置包括:
滑动件,滑动件滑动连接于固定底座,并位于阻尼件的一端,以使滑动件可沿轴线的方向相对于固定底座朝靠近或远离阻尼件的方向滑动,滑动件设置有接触部,接触部具有推动面,滚动体可滚动地抵接于接触部的推动面。
推压件,推压件设置于滑动件背离阻尼件一端的一侧,并对滑动件施加推压力。使得推压件推动滑动件沿轴线方向抵接滚动体,从而对滚动体施加恒定方向的作用力。同时,推压件的推压力能够直接通过滑动件直接传递至滚动体,并通过滚动体直接作用于阻尼件,从而减少了推压力在传动过程中的损耗,提升了推压力的传动效率。
当阻尼摆臂从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旋转时,滚动体从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滚入凸起的引导面,并且滚动体联动滑动件,使滑动件相对于固定底座在轴线的方向上朝远离阻尼件的方向滑动,并且朝远离阻尼件的方向推压推压件。使得推压件自身的推压力增强,从而使推压件通过滑动件传递至滚动体的作用力增强。进一步地,滚动体通过相对于轴线倾斜的引导面,将滑动件传递至滚动体的作用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使滚动体对引导面作用力大于推压件自身的推压力,使得阻尼件转动过程中的阻尼力得到增强,使得阻尼摆臂能够在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保持稳定地悬停,并且提升用户转动阻尼摆臂时的阻尼反馈,增强用户转动阻尼摆臂时的手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部、凸起和第二凹部位于阻尼件的侧壁的外壁面,且凸起背离轴线的表面为引导面;
滑动件的接触部位于第一凹部、凸起和第二凹部背离轴线的一侧;
固定底座具有朝向第一凹部、凸起和第二凹部设置的抵接面,抵接面抵接于滚动体和/或接触部背离轴线的一侧,以使滚动体朝向轴线的方向抵接阻尼件的侧壁的外壁面。当滚动体抵压于引导面时,推压件通过滑动件对滚动体产生沿轴线方向的推压力,同时抵接面直接或通过滑动件对滚动体产生沿垂直轴线方向并朝向轴线的抵压力,从而对阻尼件产生更大的合力,并增强阻尼摆臂转动时的阻尼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采用楔形曲面结构,且凸起具有靠近阻尼件一端的第一端部,以及背离阻尼件一端的第二端部;
凸起的厚度沿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的方向递增。
在一些实施例中,引导面沿阻尼件的周向方向呈圆弧设置。使得滚动体相对于引导面移动时,呈圆弧运动,从而保持滚动体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不变,通过滑动件挤压推压件的位移和力度不变,从而使得阻尼摆臂在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旋转时,受到均匀的阻尼力,提升阻尼摆臂的转动手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具有位于引导面的两侧并与引导面相接的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且第一过渡面还与第一凹部的底面相接,第二过渡面还与第二凹部的底面相接;
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均朝向凸起的第一端部倾斜;
当阻尼摆臂从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旋转时,滚动体沿第一过渡面或第二过渡面朝向凸起的第一端部的方向移动,从而滚入引导面,并且推动接触部的推动面,以使得滑动件相对于固定底座在轴线的方向上朝向推压件的方向移动。
同时,当阻尼摆臂从中间位置转动至靠近折叠位置的位置处或从中间位置转动至靠近展开位置的位置处时,凸起的第一过渡面或第二过渡面能够引导滚动体自动滚入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使得阻尼摆臂自动转入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实现自动开合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与第一凹部和引导面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第一过渡面与引导面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
第二过渡面与第二凹部和引导面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第二过渡面与引导面另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使得滚动体沿第一过渡面或第二过渡面滚入引导面的过程更流畅,使得阻尼摆臂的转动过程更流畅,同时降低滚动体碰撞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时的磨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部、凸起和第二凹部设置于阻尼件的侧壁的端面,且凸起朝向轴线的表面为引导面;
滑动件的接触部位于第一凹部、凸起和第二凹部背离阻尼件的端面的一侧,并且抵接于滚动体背离引导面的一侧,接触部的推动面相对于轴线倾斜。
固定底座具有朝向第一凹部、凸起和第二凹部设置的抵接面,抵接面沿轴线方向抵接于滚动体背离阻尼件的端面的一侧。
当阻尼摆臂从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旋转时,滚动体朝向轴线方向推动接触部的推动面,使滑动件相对于固定底座朝远离阻尼件的方向滑动。使得推压件自身的推压力增强,从而使推压件通过滑动件传递至滚动体的作用力增强。进一步地,滚动体通过相对于轴线倾斜的引导面,将滑动件传递至滚动体的作用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使滚动体对引导面作用力大于推压件自身的推压力,使得阻尼件转动过程中的阻尼力得到增强,使得阻尼摆臂能够在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保持稳定地悬停,并且提升用户转动阻尼摆臂时的阻尼反馈,增强用户转动阻尼摆臂时的手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动面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推动面从第一端至第二端在垂直于轴线的方向上朝背离轴线的方向延伸,且在轴线的方向上朝向滑动件内部的方向延伸,使得推动面从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轴线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的引导面具有位于阻尼件端面的第一边缘,以及背离阻尼件端面的第二边缘。
引导面与轴线之间的间距沿第一边缘至第二边缘的方向递增。
在一些实施例中,引导面沿阻尼件的周向方向呈圆弧设置。使得滚动体相对于引导面移动时,呈绕轴线旋转的圆弧运动,从而保持滚动体在垂直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不变,通过滑动件挤压推压件的位移和力度不变,从而使得阻尼摆臂在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旋转时,受到均匀的阻尼力,提升阻尼摆臂的转动手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具有位于引导面的两侧并与引导面相接的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且第一过渡面还与第一凹部的底面相接,第二过渡面还与第二凹部的底面相接;
当阻尼摆臂从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旋转时,滚动体沿第一过渡面或第二过渡面滚入引导面,凸起的第一过渡面或第二过渡面和固定底座的抵接面相对抵压滚动体,以使得滚动体在垂直轴线的方向上朝靠近轴线的方向移动,并且推动接触部的推动面,以使得滑动件相对于固定底座在轴线的方向上朝向推压件的方向移动。
同时,当阻尼摆臂从中间位置转动至靠近折叠位置的位置处或从中间位置转动至靠近展开位置的位置处时,凸起的第一过渡面或第二过渡面能够引导滚动体自动滚入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使得阻尼摆臂自动转入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实现自动开合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与第一凹部和引导面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第一过渡面与引导面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
第二过渡面与第二凹部和引导面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第二过渡面与引导面另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使得滚动体沿第一过渡面或第二过渡面滚入引导面的过程更流畅,使得阻尼摆臂的转动过程更流畅,同时降低滚动体碰撞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时的磨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底座设置有连接轴,阻尼件采用套筒结构,并套设于连接轴,阻尼件与连接轴转动连接,以使得阻尼摆臂绕连接轴相对于固定底座正向或反向旋转,轴线为连接轴的轴线。从而当滚动体挤压阻尼件时,阻尼件与连接轴之间相互挤压产生摩擦阻力,从而对阻尼摆臂旋转运动产生阻尼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动件滑动连接于连接轴,并且可沿连接轴的轴线方向移动,且滑动件朝向推压件的一侧呈平面设置。使得推压件能够对滑动件的一侧施加的压力分布更均匀,从而保证滑动件滑动过程和力传动过程更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压件为弹性件,且弹性件套设于连接轴,并且弹性件可沿连接轴的轴线方向产生弹性形变,并对滑动件施加推压力。使得推压件在保持恒定形变下能够提供稳定的推压力,使得阻尼件在旋转运动中的阻尼效果保持均一。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尼摆臂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阻尼件,且阻尼摆臂的一端沿轴线方向的两端均对应于两个阻尼件设置有滚动体和推压装置。两个阻尼件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大阻尼摆臂受到的阻尼力,同时对称设置的阻尼件,使得两个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相互平衡,从而使阻尼摆臂的转动更稳定,阻尼效果更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铰链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阻尼机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铰链装置的结构更简单、紧凑,并且使得滚动体对阻尼件的作用力大于推压装置自身的推压力,从而使得铰链装置能够容纳于可折叠电子设备内部的有限空间内,并提供足够大的阻尼力,从而保证铰链装置转动时的阻尼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铰链装置包括呈对称设置的两个阻尼机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还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铰链装置,铰链装置用于带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链装置具有更小的体积,从而使铰链装置占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的内部空间更小,有利于优化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的内部空间的布局。同时,铰链装置的耐用性高、阻尼效果好、生产成本低,使得可折叠电子设备能够具有更长时间的折叠和展开的使用寿命,同时提升了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阻尼手感,并且保证了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能够在任意角度下进行悬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铰链装置处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同步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同步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中间状态的结构俯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俯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阻尼机构的第一阻尼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阻尼机构的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阻尼机构的滑动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结构透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中间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结构透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结构透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中间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中间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的滚动体和引导面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从折叠状态向中间状态转动时的滚动体位置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2a为图21中的滚动体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22b为图21中的滚动体的另一视角下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一阻尼机构的第一阻尼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一阻尼机构的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一阻尼机构的滑动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剖视俯视图;
图2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中间状态的结构剖视俯视图;
图2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剖视俯视图;
图2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中间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29中的滚动体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32为图31中的滚动体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34为图33中的滚动体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可折叠电子设备;
11、第一主体;12、第二主体;
20、铰链装置;
21、固定底座;
e、抵接面;
22、第一阻尼摆臂;
221、第一阻尼件;
a、内壁面;b、外壁面;c、第一端面;d、第二端面;
222、第二阻尼件;
223、第一凹部;2231、第一开口;
f、第一底面;g、第一侧面;h、第一过渡面;i、第二侧面;
224、凸起;
2241、第一端部;2242、第二端部;j、引导面;2243、第一边缘;2244、第二边缘;
225、第二凹部;
k、第三侧面;m、第二过渡面;n、第四侧面;
23、第二阻尼摆臂;24、第一连接轴;25、第二连接轴;26、第一滚动体;27、第二滚动体;28、滑动件;29、推压件;
281、接触部;
p、推动面;p1、第一端;p2、第二端;
31、第一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
40、同步机构;
41、第一转动臂;42、第二转动臂;43、传动组件;
411、第一传动齿;421、第二传动齿;
L、长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一些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包括第一主体11、第二主体12和铰链装置20。其中,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通过铰链装置20转动连接,用户在使用可折叠电子设备1时,能够相对转动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例如,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从而使可折叠电子设备1保持折叠状态(如图1所示)或者展开状态(如图2所示)。或者相对转动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使得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处于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图中未示出)。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可以但不局限于是折叠屏手机、可折叠平板电脑、可折叠笔记本电脑、可折叠显示器、智能穿戴设备等,本实施例中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以折叠屏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铰链装置处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3所示,铰链装置20包括固定底座21以及转动设置于固定底座21的第一阻尼摆臂22和第二阻尼摆臂23。其中,第一阻尼摆臂22通过第一连接件31与第一主体11连接,用于带动第一主体11相对于固定底座21转动。第二阻尼摆臂23通过第二连接件32与第二主体12连接,用于带动第二主体12相对于固定底座21转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阻尼摆臂22与第一主体11之间,以及第二阻尼摆臂23与第二主体12之间可以采用多种连接方式,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摆臂22也可以直接与第一主体11连接,第二阻尼摆臂23也可以直接与第二主体12连接。
铰链装置20设置有阻尼机构,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和第二阻尼摆臂23在转动过程中受到阻尼力的阻碍,从而在用户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时,阻尼机构能够提供阻碍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进行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阻尼力,使得用户在转动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时能够感受到明显阻尼反馈,提升用户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操作手感,并且更容易控制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之间的转动角。当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失去外部作用力时,铰链装置20的阻尼作用还能够使得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悬停于任意的中间状态。
同时,当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处于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时,阻尼机构能够提供限制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相对转动的阻尼力,使得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2稳定地保持在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和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的同步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并结合图3予以理解,铰链装置20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L的两端均设置有同步机构40,且两端的同步机构40呈对称设置。以使得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之间能够相对于固定底座21同步转动,从而提升用户转动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获得对称转动的良好体验。同步机构40包括第一转动臂41、第二转动臂42和传动组件43,其中,第一转动臂41和第二转动臂42均转动设置于固定底座21,第一转动臂41的转动轴线与第一阻尼摆臂22的转动轴线重合设置,且第一转动臂41与第一连接件31连接,使得第一转动臂41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31与第一阻尼摆臂22同步转动。第二转动臂42的转动轴线与第二阻尼摆臂23的转动轴线重合,且第二转动臂42与第二连接件32连接,使得第二转动臂42能够通过第二连接件32与第二阻尼摆臂23同步转动。进一步地,第一转动臂41靠近转动轴线的一端的外壁面设置有第一传动齿411,第二转动臂42靠近转动轴线的一端的外壁面设置有第二传动齿421,第一传动齿411与第二传动齿421之间通过传动组件43连接,传动组件43由转动设置于固定支架的两个传动齿轮组成,使得第一转动臂41与第二转动臂42能够同步转动。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传动组件43,由第一传动齿411和第二传动齿421啮合实现同步转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转动臂41与第二转动臂42之间不仅限于齿轮传动,也可以采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多种传动方式,从而实现第一转动臂41与第二转动臂42的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对称设置的两个同步机构40作用在于使得第一转动臂41与第二转动臂42之间同步效果更好。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设置单个同步机构40,也可以在铰链装置20长度较长时,设置三个以上的同步机构40。
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同步机构40的作用在于,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和第二阻尼摆臂23的转动实现同步,以使得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能够相对于铰链装置20的固定底座21对称地同步转动。因此,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同步机构40,使得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12能够分别相对于铰链装置20的固定底座21进行独立转动。
请参阅图6至图9,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7至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中间状态和展开状态的结构俯视图。
如图6至图9所示,铰链装置20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其中,第一阻尼机构包括固定底座21、第一阻尼摆臂22、第一滚动体26和第一推压装置;第二阻尼机构包括固定底座21、第二阻尼摆臂23、第二滚动体27和第二推压装置。其中,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共用同一固定底座21,且固定底座21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接轴24和第二连接轴25,第一阻尼摆臂22的一端转动设置于第一连接轴24,且第一阻尼摆臂22的转动轴线为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第二阻尼摆臂23的一端转动设置于第二连接轴25,且第二阻尼摆臂23的转动轴线为第二连接轴25的轴线。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和第二阻尼摆臂23能够相对于固定底座21正向或反向旋转,实现第一阻尼摆臂22和第二阻尼摆臂23在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切换。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和第二阻尼摆臂23对应于铰链装置20的折叠状态、中间状态和展开状态,具有折叠位置、中间位置和展开位置。
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也可以呈非对称设置,且在同一铰链装置20中,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也可以采用不同结构的阻尼机构,或者仅设置一个阻尼机构。
由于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的结构和功能相同,因此,以下以第一阻尼机构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0至图12,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阻尼机构的第一阻尼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图11和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阻尼机构的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并结合图6予以理解,第一阻尼机构的第一阻尼摆臂2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阻尼件221和第二阻尼件22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件221和第二阻尼件222均采用套筒结构设置。第一阻尼件221和第二阻尼件222均转动设置于第一连接轴24,以使第一阻尼摆臂22可绕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相对于固定底座21正向或反向旋转,且第一阻尼件221和第二阻尼件222以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平面呈对称设置。在其它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件221和第二阻尼件222也可以采用其他可转动设置于固定底座21的结构,例如,第一阻尼件221和第二阻尼件222的两端设置悬臂梁,使得第一阻尼件221和第二阻尼件222通过悬臂梁转动设置于固定底座21。
其中,第一阻尼件221的结构与第二阻尼件222的结构相同且与第二阻尼件222呈对称设置。因此,以下以第一阻尼件221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阻尼件221和第二阻尼件222采用相同结构并呈对称设置,是为了提高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过程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更好的平衡第一阻尼件221和第二阻尼件222与第一连接轴24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件221和第二阻尼件222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进一步地,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摆臂22的一端可以仅设置单个阻尼件。
第一阻尼件221包括与第一连接轴24相对应的内壁面a、背离第一连接轴24的外壁面b以及位于第一阻尼件221两端的端面,其中第一阻尼件221背离第二阻尼件222的一端为第一端面c,朝向第二阻尼件222的一端为第二端面d。第一阻尼件221的内壁面a与第一连接轴24的外壁面接触并转动连接。固定底座21延伸至第一阻尼件221和第二阻尼件222之间,且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二端面d抵接于固定底座21。当第一阻尼件221的内壁面a与第一连接轴24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相互作用时,以及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二端面d与固定底座21之间形成相互作用时,能够产生阻碍第一阻尼件221转动的摩擦力,从而形成部分阻碍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的阻尼力,提升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过程中的阻尼效果。
第一阻尼件221的外壁面b上具有沿第一阻尼件221的周向依次相接的第一凹部223、凸起224和第二凹部225。其中,凸起224凸出设置于第一阻尼件221的外壁面b,第一凹部223和第二凹部225相对于凸起224朝第一连接轴24的方向凹陷。
固定底座21靠近第一阻尼件221第一端面c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滚动体26和第一推压装置,对应第二阻尼件222背离第一阻尼件221一端的设置有第二滚动体27和第二推压装置,其中,第一滚动体26和第一推压装置的结构和作用与第二滚动体27和第二推压装置的结构和作用相同,并呈对称设置。因此,以下以第一滚动体26和第一推压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滚动体26可以采用滚珠结构设置。第一推压装置包括滑动设置于第一连接轴24的滑动件28和抵接于滑动件28背离第一阻尼件221第一端面c一侧的推压件29,推压件29采用弹簧设置并套设于第一连接轴24,从而对滑动件28提供沿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的推压力。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推压件29的作用在于提供恒定方向的推压力。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推压件29也可以为气动推压装置、电机推压装置、橡胶推压件等能够提供稳定推压力的结构。
滑动件28朝向推压件29的一侧采用平面设置,从而使得推压件29的压力能够均匀地作用于滑动件28,使得滑动件28在第一连接轴24上的滑动过程,以及力传递过程更平稳。滑动件28背离推压件29的一侧设置有接触部281,接触部281对应于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凹部223、凸起224和第二凹部225,并且接触部281设置有推动面p。同时第一滚动体26滚动设置于接触部281,并抵接于接触部281的推动面p,使得滑动件28将推压件29的推压力通过接触部281的推动面p传递至第一滚动体26,从而将第一滚动体26抵压于第一凹部223、凸起224或第二凹部225上。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推动面p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接触部281的推动面p的作用在于传递第一滚动体26与滑动件28之间的作用力,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推动面p也可以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呈倾斜设置。
同时,固定底座21具有朝向第一凹部223、凸起224和第二凹部225设置的抵接面e,抵接面e抵接于第一滚动体26和接触部281背离第一连接轴24的一侧,以使第一滚动体26朝向第一连接轴24的方向抵接于第一凹部223、凸起224或第二凹部225,同时限制第一滚动体26在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方向的移动。这样使得第一滚动体26能够对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凹部223、凸起224或第二凹部225施加足够的作用力,从而在第一滚动体26分别与第一凹部223、凸起224或第二凹部225之间形成相互作用力,进而在第一阻尼件221的转动过程中产生阻碍第一阻尼件221转动的摩擦力,产生阻碍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的阻尼力(该阻尼力是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受到的主要阻尼力),提升了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过程中的阻尼效果。
第一凹部223包括支撑第一滚动体26的第一底面f,且第一底面f与第一阻尼件221的外壁面b平齐,沿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g和第一开口2231,以及沿第一连接轴24的周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过渡面h和第二侧面i,其中第一侧面g分别与第一底面f、第二侧面i和第一过渡面h相接,第一过渡面h分别与第一底面f和第一侧面g相接。
请参阅图13至图23,图13至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中间状态和展开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结构透视图,图16至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中间状态和展开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结构剖视图,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中间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图19中的滚动体和引导面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滚动体位置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图22a和图22b为本申请实施例图21中的滚动体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如图13、图16、图21、图22a和图22b所示,并结合图6、图7和图10予以理解,当第一阻尼摆臂22处于折叠位置时,第一滚动体26抵接于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凹部223内。此时,推压件29沿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方向对滑动件28施加推压力,滑动件28通过接触部281的推动面p将压力传递至第一滚动体26,并且对第一滚动体26施加沿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方向的压力,使得第一滚动体26被滑动件28推压至抵接于第一凹部223的第一侧面g,从而限制第一滚动体26在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上的移动。此外,第一滚动体26两侧的第一过渡面h和第二侧面i限制第一滚动体26在第一连接轴24周向方向上的移动,使得第一阻尼件221通过第一滚动体26与滑动件28相互卡合,并且形成限制第一阻尼件221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转动的阻尼力,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稳定地保持在折叠位置。
凸起224采用楔形曲面结构。凸起224具有靠近第一阻尼件221第一端面c的第一端部2241,以及靠近第一阻尼件221第二端面d的第二端部2242。凸起224具有背离第一连接轴24的引导面j,且引导面j与第一过渡面h相接,第一过渡面h朝向凸起224的第一端部2241倾斜。
如图21至图22b所示,图22a为在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的平面上的力学分析示意图,图22b为在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的平面上的力学分析示意图。其中,当第一阻尼摆臂22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折叠位置向中间位置转动时,首先对第一阻尼摆臂22施加足够的转动扭矩,使得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施加作用力Fn2,如图22a所示,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的作用力Fn2可以分解为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分力F1和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分力F2(该分力F2的方向朝向第一连接轴24轴线)。此时,分力F1由推压件29推动滑动件28的推压力提供(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压件29的推压力为弹簧自身的弹力),F2由抵接面e的支撑力提供,且第一过渡面h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倾斜角为θ6。从而可以得到,F2=F1/tanθ6。
如图22b所示,第一过渡面h相对于第一滚动体26圆心O1与第一连接轴24轴心O2之间连线的倾斜角为θ2,连线O1O2与连线QO2之间的夹角为θ4,其中O1为第一滚动体26圆心,O2为第一连接轴24轴心,Q为第一滚动体26在第一过渡面h的接触点。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的作用力Fn2还可以分解为阻碍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的扭转力Fa(此时,扭转力Fa的方向与第一阻尼摆臂22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可以得到,Fa的大小为(F2/sinθ2)*cos(θ2-θ4),并且将F2=F1/tanθ6代入可得,Fa=(F1/(tanθ6*sinθ2))*cos(θ2-θ4)。同时扭转力Fa的转动力臂为第一滚动体26在第一过渡面h的接触点Q与第一连接轴24轴心O2之间的距离L2。从而可以得到,当第一阻尼摆臂22从折叠位置向中间位置转动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施加的转动力矩为Fa*L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合理的θ2、θ4和θ6的角度,可使得Fa大于F1。
同时第一滚动体26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过渡面h的倾斜方向朝向凸起224的第一端部2241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滚动体26推动接触部281的推动面p,从而带动滑动件28朝向推压件29的方向同步移动,使得滑动件28挤压推压件29,从而使推压件29的弹性形变增大,推压件29自身的推压力增强。同时,第一阻尼件221相对于滑动件28转动,使得接触部281中的第一滚动体26从第一阻尼件221第一凹部223的第一开口2231滚出,并且滚动至凸起224的引导面j。
因此,在第一阻尼摆臂22从折叠位置向中间位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滚动体26抵接至第一过渡面h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能够形成三个不同方向上的作用力F1、F2和Fa(在一个实施方式中,Fa大于F1)。从而增强了推压件29弹性力(推压件29自身的弹性力的大小仅为F1)对第一阻尼件221的作用效果,增大了第一阻尼件221受到的摩擦力,进而增强了对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过程中的阻尼效果。
当第一阻尼摆臂22从中间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第一滚动体26从凸起224上滚动至第一过渡面h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施加的转动力矩为Fa*L2(此时,扭转力Fa的方向与第一阻尼摆臂22的转动方向相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Fa大于F1)能够促使第一阻尼摆臂22自动转入折叠位置,并且稳定地保持于折叠位置,从而实现自动折叠的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过渡面h与第一凹部223底面的相接处和第一过渡面h与引导面j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第一过渡面h与引导面j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使得第一滚动体26从第一凹部223滚动至引导面j的过程更加平滑,从而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从折叠位置转动至中间位置的过程更顺滑,降低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过程的段落感,提升转动第一阻尼摆臂22的手感。
凸起224的厚度沿第一端部2241至第二端部2242的方向递增,使得引导面j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呈倾斜状态。引导面j沿第一连接轴24的周向方向呈圆弧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圆弧的圆心位于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圆弧的圆心也可以不位于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上。
如图14、图16、图19和图20所示,并结合图6、图8和图10予以理解,当第一阻尼摆臂22处于中间位置时,第一滚动体26抵接于引导面j上,引导面j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呈倾斜状态支撑第一滚动体26,其倾斜角度为θ3。此时,滑动件28对第一滚动体26施加沿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方向的推压力,固定底座21的抵接面e直接对第一滚动体26施加沿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方向的抵接力,使得第一滚动体26在滑动件28和抵接面e的作用下对引导面j形成垂直于引导面j的合力Fn1。合力Fn1对第一阻尼件221引导面j的作用效果,可以分解为沿平行于轴线方向的分力F1,以及垂直于轴线的分力F2,且F2=F1/tan(θ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θ3,可使得F2大于F1。其中分力F1使得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二端面d与固定底座21之间产生大小为F1的相互作用力,分力F2使得第一阻尼件221的内壁面a与第一连接轴24的外壁面之间的产生大小为F2的相互作用力,此时,F1为推压件29自身的推压力(即弹簧自身的弹力),同时在第一滚动体26与引导面j之间产生大小为合力Fn1的作用力(其中,Fn1等于F1/sinθ3)。
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方案中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阻尼件221的合力Fn1大于推压件29自身的推压力F1,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阻尼件221产生的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方向的分力F2大于推压件29自身的推压力F1,从而放大了推压件29自身的推压力F1对第一阻尼件221产生的作用力,使得第一阻尼件221转动过程中的阻尼力得到增强,从而第一阻尼摆臂22能够在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保持稳定地悬停,并且提升用户转动第一阻尼摆臂22时的阻尼反馈,增强用户转动第一阻尼摆臂22时的手感。
如图15和图18所示,并结合图6、图9和图10予以理解,第二凹部225包括支撑第一滚动体26的第二底面,且第二底面与第一阻尼件221的外壁面b平齐,沿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k和第二开口,以及沿第一连接轴24的周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过渡面m和第四侧面n,其中第三侧面k分别与第二底面、第四侧面n和第二过渡面m相接,第二过渡面m分别与引导面j、第二底面和第三侧面k相接,且第二过渡面m朝向凸起224的第一端部2241倾斜。
当第一阻尼摆臂22在外力的作用下从中间位置向展开位置转动时,第一滚动体26从引导面j滚入第二过渡面m,此时,第一滚动体26失去引导面j的支撑,使得第一滚动体26沿第二过渡面m滚动至第二凹部225的第二底面,并且第一滚动体26在滑动件28沿平行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的推压作用下朝背离推压件29的方向滚动。此时,第一滚动体26受到第二过渡面m的支撑力,且第一滚动体26对第二过渡面m施加促使第一阻尼件221朝向展开位置转动的扭转力Fa’(此时,扭转力Fa’的方向与第一阻尼摆臂22的转动方向相同),且扭转力Fa’的大小和不同方向的分力大小可参加上述关于Fa的分析,当第一过渡面h和第二过渡面m呈对称设置时,Fa与Fa’的大小相同。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能够在第一滚动体26的推动作用下,自动滚入第二凹部225内,从而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在接近展开位置时自动展开。
当第一阻尼摆臂22从展开位置向中间位置转动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二过渡面m施加的扭转力Fa’(此时,扭转力Fa’的方向与第一阻尼摆臂22的转动方向相反)起到阻碍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的作用。同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二过渡面m还施加了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分力F1’和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分力F2’,从而增强了第一阻尼件221受到的摩擦力。从而增强第一阻尼摆臂22从展开位置向中间位置转动时的阻尼力,一方面能够提升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时的手感,另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稳定地保持在展开位置。
进一步地,第二过渡面m与第二凹部225的第二底面的相接处和第二过渡面m与引导面j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第二过渡面m与引导面j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使得第一滚动体26从引导面j滚动至第二凹部225的过程更加平滑,从而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从中间位置转动至展开位置的过程更顺滑,降低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过程的段落感,提升转动第一阻尼摆臂22的手感。
当第一阻尼摆臂22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滚动体26抵接于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二凹部225内。此时,推压件29沿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方向对滑动件28施加推压力,滑动件28通过接触部281的推动面p将压力传动至第一滚动体26,并且对第一滚动体26施加沿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方向的压力,使得第一滚动体26被滑动件28推压至抵接于第二凹部225的第三侧面k,从而限制第一滚动体26在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上的移动。此外,第一滚动体26两侧的第二过渡面m和第四侧面n限制第一滚动体26在第一连接轴24周向方向上的移动,使得第一阻尼件221通过第一滚动体26与滑动件28相互卡合,并且形成限制第一阻尼件221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转动的阻尼力,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稳定地保持在展开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阻尼摆臂22从展开位置转动至折叠位置时,同样第一转动臂41同样能够悬停于任意的中间位置,以及当第一阻尼摆臂22在外力的作用下从中间位置转动至折叠位置时,同样无需施加外力,即可在第一阻尼摆臂22接近折叠位置时,自动折叠第一阻尼摆臂22。
请参阅图23至图33,图2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一阻尼机构的第一阻尼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图24和图2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一阻尼机构的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6至图2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中间状态和展开状态的结构剖视俯视图,图2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中间状态的第一滚动体位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0为本申请图29中的第一滚动体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图31和图3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铰链装置处于折叠状态的第一滚动体位置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图32和图34为图31和图33中的第一滚动体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尼件221、第一滚动体26和第一推压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23至图25所示,并结合图6予以理解,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端面c上具有沿第一阻尼件221的周向依次相接的第一凹部223、凸起224和第二凹部225。滑动件28背离推压件29的一侧设置有接触部281,接触部281对应于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凹部223、凸起224和第二凹部225,且接触部281具有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倾斜的推动面p。第一滚动体26滚动抵接于接触部281的推动面p。推动面p具有第一端p1以及第二端p2,推动面p从第一端p1至第二端p2在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方向上朝背离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方向延伸,且在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方向上朝向滑动件28内部的方向延伸,使得推动面p从第一端p1至第二端p2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倾斜。
同时,固定底座21具有朝向第一凹部223、凸起224和第二凹部225设置的抵接面e,抵接面e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方向抵接于第一滚动体26背离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端面c的一侧。使得固定底座21的抵接面e和接触部281的推动面p将第一滚动体26抵接于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凹部223、凸起224和第二凹部225。
凸起224具有朝向第一连接轴24设置的引导面j,引导面j具有位于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端面c的第一边缘2243,以及背离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端面c的第二边缘2244,且引导面j与第一连接轴24之间的间距沿第一边缘2243至第二边缘2244的方向递增。
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凹部223具有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第一底面f,以及与第一底面f和凸起224的引导面j相接的第一过渡面h。第一过渡面h朝向凸起224背离第一阻尼件221的一端倾斜。
如图23、图26、图31和图33所示,并结合图6予以理解,当第一阻尼摆臂22处于折叠位置时,第一滚动体26抵接于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凹部223内。此时,推压件29通过滑动件28对第一滚动体26施加作用力,第一凹部223的第一过渡面h与固定底座21的抵接面e相对夹持第一滚动体26,从而限制第一滚动体26在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上的移动,此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形成阻碍第一阻尼件221转动的阻尼力。使得第一阻尼件221通过第一滚动体26与滑动件28相互卡合,从而形成限制第一阻尼件221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转动的阻尼力,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稳定地保持在折叠位置。
如图31至图34所示,其中图31为在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上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3为在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上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1和图32所示,当第一阻尼摆臂22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折叠位置向中间位置转动时,首先对第一阻尼摆臂22施加足够的转动扭矩,使得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施加作用力Fn2。此时,滑动件28的推动面p抵接于第一滚动体26,并对第一滚动体26产生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分力F1,且分力F1的大小等于推动件29自身的推压力(即弹簧自身的弹力)。且推动面p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倾斜角度为θ1,因此推动面p对第一滚动体26产生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分力F5,且F5的大小为F1/tanθ1。同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的作用力Fn2可以分解为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分力F2和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分力F4,且第一过渡面h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倾斜角为θ2。从而可以得到,F4=F5=F1/tanθ1,F2=F4*tanθ2,即F2=(F1/tanθ1)*tanθ2。
如图33和图34所示,第一过渡面h相对于第一滚动体26圆心O1与第一连接轴24轴心O2之间连线的倾斜角为θ5,连线O1O2与连线QO2之间的夹角为θ4,其中O1为第一滚动体26圆心,O2为第一连接轴24轴心,Q为第一滚动体26在第一过渡面h的接触点。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的作用力Fn2还可以分解为阻碍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的扭转力Fa(此时,扭转力Fa的方向与第一阻尼摆臂22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可以得到,Fa的大小为F4*cos(θ5+θ4),即Fa=(F1/tanθ1)*cos(θ5+θ4)。同时扭转力Fa的转动力臂为第一滚动体26在第一过渡面h的接触点Q与第一连接轴24轴心O2之间的距离L2。从而可以得到,当第一阻尼摆臂22从折叠位置向至中间位置转动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施加的转动力矩为Fa*L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合理的θ1、θ4和θ5的角度,可使得Fa大于F1。
同时第一滚动体26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过渡面h朝向第一连接轴24的方向移动,并推动接触部281的推动面p,使得滑动件28朝向推压件29的方向同步移动,从而使得滑动件28挤压推压件29,使推压件29的弹性形变增大,推压件29自身的推压力增强。同时,第一阻尼件221相对于滑动件28转动,使得滑动件28接触部281中的第一滚动体26从第一凹部223滚出,并且滚动至凸起224的引导面j。
因此,在第一阻尼摆臂22从折叠位置向中间位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滚动体26抵接至第一过渡面h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能够形成三个不同方向上的作用力F2、F4和Fa(在一个实施方式中,Fa大于F1)。从而增强了推压件29弹性力(推压件29自身的弹性力的大小为F1)对第一阻尼件221的作用效果,增大了第一阻尼件221受到的摩擦力,从而增强了对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过程中的阻尼效果。
当第一阻尼摆臂22从中间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第一滚动体26从凸起224上滚动至第一过渡面h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过渡面h施加的转动力矩为Fa*L2(此时,扭转力Fa的方向与第一阻尼摆臂22的转动方向相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Fa大于F1)能够促使第一阻尼摆臂22自动转入折叠位置,并且稳定地保持于折叠位置,从而实现自动折叠的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过渡面h与第一凹部223的第一底面的相接处和第一过渡面h与引导面j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第一过渡面h与引导面j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使得第一滚动体26从第一凹部223滚动至引导面j的过程更加平滑,从而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从折叠位置转动至中间位置的过程更顺滑,降低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过程的段落感,提升转动第一阻尼摆臂22的手感。
引导面j与第一连接轴24之间的间距沿第一边缘2243至第二边缘2244的方向递增,使得引导面j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呈倾斜状态。且引导面j沿第一连接轴24的周向方向呈圆弧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圆弧的圆心位于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圆弧的圆心也可以不位于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上。
如图23、图27、图29和图30所示,并结合图6予以理解,当第一阻尼摆臂22处于中间位置时,第一滚动体26抵接于引导面j上,引导面j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呈倾斜状态支撑第一滚动体26,其倾斜角度为θ3。此时,滑动件28受到推压件29的弹性力F1,从而使滑动件28的接触部281的推动面p对第一滚动体26施加背离第一连接轴24偏转的推压力,其中推动面p轴线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的倾斜角度为θ1,从而可以得到。使得第一滚动体26在滑动件28的作用下对引导面j形成垂直于引导面j的合力Fn2。合力Fn2对第一阻尼件221引导面j的作用效果,可以分解为沿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方向的分力F2,以及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的轴线的分力F3。其中分力F2使得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二端面d与固定底座21之间产生大小为F2的相互作用力,分力F3使得第一阻尼件221的内壁面a与第一连接轴24的外壁面之间的产生大小为F3的相互作用力。且F3=F1/tanθ1,F2=F3*tanθ3,即F2=(F1/tanθ1)*tanθ3,F1等于推压件29的推压力,合力Fn2等于F2/sinθ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合理的θ1和θ3的角度,可使得F2大于F1。进一步地,合力Fn2也大于F1。
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方案中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阻尼件221的合力Fn2大于推压件29自身的推压力F1,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阻尼件221产生的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4方向的分力F2大于推压件29自身的推压力F1,从而放大了推压件29自身的推压力F1对第一阻尼件221产生的作用力,使得第一阻尼件221转动过程中的阻尼力得到增强,从而第一阻尼摆臂22能够在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保持稳定地悬停,并且提升用户转动第一阻尼摆臂22时的阻尼反馈,增强用户转动第一阻尼摆臂22时的手感。
如图23和图29所示,并结合图6予以理解,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二凹部225具有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第二底面,以及与第二底面和凸起224的引导面j相接的第二过渡面m。第二过渡面m朝向凸起224背离第一阻尼件221的一端倾斜。
当第一阻尼摆臂22在外力的作用下从中间位置向展开位置转动时,第一滚动体26从引导面j滚入第二过渡面m,此时,第一滚动体26失去引导面j的支撑,使得第一滚动体26沿第二过渡面m滚动至第二凹部225,滑动件28在推压件29的作用下沿朝向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一端面c移动,并且第一滚动体26在滑动件28的推压作用下朝背离第一连接轴24的方向滚动。此时,第一滚动体26受到第二过渡面m的支撑力,且第一滚动体26对第二过渡面m施加促使第一阻尼件221朝向展开位置转动的扭转力Fa’(此时,扭转力Fa’的方向与第一阻尼摆臂22的转动方向相同)且扭转力Fa’的大小和不同方向的分力大小可参加上述关于Fa的分析,当第一过渡面h和第二过渡面m呈对称设置时,Fa与Fa’的大小相同。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能够在第一滚动体26的推动作用下,自动滚入第二凹部225内,从而无需施加外力,从而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接近展开位置自动展开。
当第一阻尼摆臂22从展开位置向中间位置转动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二过渡面m施加的扭转力Fa’(此时,扭转力Fa’的方向与第一阻尼摆臂22的转动方向相反)起到阻碍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的作用。同时,第一滚动体26对第二过渡面m还施加了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分力F2’和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4轴线的分力F4’,从而增强了第一阻尼件221受到的摩擦力。从而增强第一阻尼摆臂22从展开位置向中间位置转动时的阻尼力,一方面能够提升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时的手感,另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稳定地保持在展开位置。
进一步地,第二过渡面m与第二凹部225的第二底面的相接处和第二过渡面m与引导面j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第二过渡面m与引导面j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使得第一滚动体26从引导面j滚动至第二凹部225的过程更加平滑,从而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从中间位置转动至展开位置的过程更顺滑,降低第一阻尼摆臂22转动过程的段落感,提升转动第一阻尼摆臂22的手感。
如图23和图28所示,并结合图6予以理解,当第一阻尼摆臂22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滚动体26抵接于第一阻尼件221的第二凹部225内。此时,第二凹部225的第二过渡面m与固定底座21的抵接面e相对夹持第一滚动体26,从而限制第一滚动体26在第一连接轴24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并且第二过渡面m通过第一滚动体26对第一阻尼件221形成阻碍第一阻尼件221转动的扭转力Fa’(此时,扭转力Fa’的方向与第一阻尼摆臂22的转动方向相反)。使得第一阻尼件221通过第一滚动体26与滑动件28相互卡合,并形成限制第一阻尼件221相对于第一连接轴24转动的阻尼力,使得第一阻尼摆臂22稳定地保持在展开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阻尼摆臂22从展开位置转动至折叠位置时,同样第一转动臂41同样能够悬停于任意的中间位置,以及当第一阻尼摆臂22在外力的作用下从中间位置转动至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时,同样无需施加外力,即可在第一阻尼摆臂22接近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时,自动折叠或自动展开第一阻尼摆臂22。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形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在内。

Claims (20)

1.一种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底座;
阻尼摆臂,所述阻尼摆臂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阻尼件,所述至少一个阻尼件中任意一个阻尼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底座,以使所述阻尼摆臂可绕一轴线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正向或反向旋转,实现所述阻尼摆臂在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切换;所述阻尼件具有在所述阻尼件的周向上依次相接的第一凹部、凸起和第二凹部,且所述凸起具有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的引导面;
滚动体和推压装置,所述推压装置抵接于所述滚动体,所述滚动体抵接于所述阻尼件的所述第一凹部、所述凸起或所述第二凹部,以使所述推压装置通过所述滚动体向所述阻尼件施加抵压力;
当所述阻尼摆臂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滚动体抵接于所述第一凹部内;
当所述阻尼摆臂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滚动体抵接于所述第二凹部内;
当所述阻尼摆臂从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旋转时,所述滚动体从所述第一凹部或所述第二凹部滚入所述凸起的所述引导面,并抵接于所述引导面,并且,所述滚动体联动所述推压装置,使所述推压装置在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朝远离所述阻尼件的方向被挤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压装置包括:
滑动件,所述滑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底座,并位于所述阻尼件的一端,以使所述滑动件可沿所述轴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朝靠近或远离所述阻尼件的方向滑动,所述滑动件设置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具有推动面,所述滚动体可滚动地抵接于所述接触部的所述推动面;
推压件,所述推压件设置于所述滑动件背离所述阻尼件所述一端的一侧,并对所述滑动件施加推压力;
当所述阻尼摆臂从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旋转时,所述滚动体从所述第一凹部或所述第二凹部滚入所述凸起的所述引导面,并且所述滚动体联动所述滑动件,使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朝远离所述阻尼件的方向滑动,并且朝远离所述阻尼件的方向推压所述推压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所述凸起和所述第二凹部位于所述阻尼件的侧壁的外壁面,且所述凸起背离所述轴线的表面为所述引导面;
所述滑动件的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部、所述凸起和所述第二凹部背离所述轴线的一侧;
所述固定底座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凹部、所述凸起和所述第二凹部设置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抵接于所述滚动体和/或所述接触部背离所述轴线的一侧,以使所述滚动体朝向所述轴线的方向抵接所述阻尼件的侧壁的外壁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采用楔形曲面结构,且所述凸起具有靠近所述阻尼件所述一端的第一端部,以及背离所述阻尼件所述一端的第二端部;
所述凸起的厚度沿所述第一端部至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递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沿所述阻尼件的周向方向呈圆弧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具有位于所述引导面的两侧并与所述引导面相接的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且所述第一过渡面还与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相接,所述第二过渡面还与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相接;
所述第一过渡面和所述第二过渡面均朝向所述凸起的所述第一端部倾斜;
当所述阻尼摆臂从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旋转时,所述滚动体沿所述第一过渡面或所述第二过渡面朝向所述凸起的所述第一端部的方向移动,从而滚入所述引导面,并且推动所述接触部的所述推动面,以使得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在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朝向所述推压件的方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渡面与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引导面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所述第一过渡面与所述引导面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
所述第二过渡面与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引导面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所述第二过渡面与所述引导面另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所述凸起和所述第二凹部设置于所述阻尼件的侧壁的端面,且所述凸起朝向所述轴线的表面为所述引导面;
所述滑动件的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部、所述凸起和所述第二凹部背离所述阻尼件的所述端面的一侧,并且抵接于所述滚动体背离所述引导面的一侧,所述接触部的所述推动面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
所述固定底座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凹部、所述凸起和所述第二凹部设置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沿所述轴线方向抵接于所述滚动体背离所述阻尼件的所述端面的一侧;
当所述阻尼摆臂从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旋转时,所述滚动体朝向所述轴线方向推动所述接触部的所述推动面,使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朝远离所述阻尼件的方向滑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面具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推动面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在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朝背离所述轴线的方向延伸,且在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朝向所述滑动件内部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推动面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所述引导面具有位于所述阻尼件所述端面的第一边缘,以及背离所述阻尼件所述端面的第二边缘;
所述引导面与所述轴线之间的间距沿所述第一边缘至所述第二边缘的方向递增。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沿所述阻尼件的周向方向呈圆弧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具有位于所述引导面的两侧并与所述引导面相接的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且所述第一过渡面还与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相接,所述第二过渡面还与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相接;
当所述阻尼摆臂从折叠位置或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的位置旋转时,所述滚动体沿所述第一过渡面或所述第二过渡面滚入所述引导面,所述凸起的所述第一过渡面或所述第二过渡面和所述固定底座的抵接面相对抵压所述滚动体,以使得所述滚动体在垂直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朝靠近所述轴线的方向移动,并且推动所述接触部的所述推动面,以使得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在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朝向所述推压件的方向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渡面与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引导面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所述第一过渡面与所述引导面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
所述第二过渡面与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引导面的相接处均设置有弧形转角,且所述第二过渡面与所述引导面另一侧边的切面之间的转角呈钝角设置。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座设置有连接轴,所述阻尼件采用套筒结构,并套设于所述连接轴,所述阻尼件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阻尼摆臂绕所述连接轴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正向或反向旋转,所述轴线为所述连接轴的轴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连接轴,并且可沿所述连接轴的轴线方向移动,且所述滑动件朝向所述推压件的一侧呈平面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压件为弹性件,且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连接轴,并且所述弹性件可沿所述连接轴的轴线方向产生弹性形变,并对所述滑动件施加推压力。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摆臂的所述一端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阻尼件,且所述阻尼摆臂的所述一端沿所述轴线方向的两端均对应于两个所述阻尼件设置有所述滚动体和所述推压装置。
18.一种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阻尼机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装置包括呈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阻尼机构。
20.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铰链装置,所述铰链装置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
CN202221152690.9U 2022-05-13 2022-05-13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7618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2690.9U CN217761887U (zh) 2022-05-13 2022-05-13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PCT/CN2023/090519 WO2023216870A1 (zh) 2022-05-13 2023-04-25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2690.9U CN217761887U (zh) 2022-05-13 2022-05-13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61887U true CN217761887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85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52690.9U Active CN217761887U (zh) 2022-05-13 2022-05-13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61887U (zh)
WO (1) WO202321687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78082A (zh) * 2023-02-08 2023-04-1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6055601A (zh) * 2023-01-28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动组件、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6800869A (zh) * 2023-05-10 2023-09-22 东莞市劲丰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屏折叠手机应用的滑块平移式外折铰链
WO2023216870A1 (zh) * 2022-05-13 2023-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67221B (en) * 2017-10-06 2019-12-11 Yung Lau Sau Damped Hinge
CN108286564A (zh) * 2018-03-09 2018-07-17 仝达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手动翻转装置
CN114063706A (zh) * 2020-07-29 2022-0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阻尼机构、折叠铰链与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4333566A (zh) * 2020-09-30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7761887U (zh) * 2022-05-13 2022-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6870A1 (zh) * 2022-05-13 2023-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055601A (zh) * 2023-01-28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动组件、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6055601B (zh) * 2023-01-28 2023-08-2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动组件、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5978082A (zh) * 2023-02-08 2023-04-1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5978082B (zh) * 2023-02-08 2023-08-1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6800869A (zh) * 2023-05-10 2023-09-22 东莞市劲丰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屏折叠手机应用的滑块平移式外折铰链
CN116800869B (zh) * 2023-05-10 2024-01-09 东莞市劲丰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屏折叠手机应用的滑块平移式外折铰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16870A1 (zh)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761887U (zh)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2995368B (zh) 一种铰链和移动终端
WO2021115462A1 (zh)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0630625B (zh) 转轴装置
KR20070103393A (ko) 힌지 장치
TW201018799A (en) Multi-staged hinge assembly and portable electrical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US8422215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321145A (zh) 铰链机构及终端设备
KR20210156512A (ko)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CN219202201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KR100875857B1 (ko) 휴대전화기용 스윙힌지
KR101285837B1 (ko) 힌지모듈이 구비된 휴대용 전자기기
CN217814531U (zh) 弹性件、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218934999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217234111U (zh) 双轴铰链装置
CN217761698U (zh) 转轴支撑结构
CN216691845U (zh)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KR20040036071A (ko) 휴대용 표시장치
CN218882775U (zh) 阻尼机构、转轴装置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3949753A (zh) 铰链机构及折叠屏设备
CN218992111U (zh) 转轴总成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KR102278924B1 (ko) 볼타입 2축 힌지구조물이 구비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9529557U (zh) 折叠铰链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9432273U (zh) 一种折叠铰链及其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