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41933U - 热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41933U
CN217741933U CN202221530738.5U CN202221530738U CN217741933U CN 217741933 U CN217741933 U CN 217741933U CN 202221530738 U CN202221530738 U CN 202221530738U CN 217741933 U CN217741933 U CN 2177419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metal
exchange device
heating device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3073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广星
许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riyi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riyi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riyi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riyi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3073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419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419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419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有孔隙金属及覆盖于孔隙金属一侧的发热装置,该孔隙金属通过金属粉末及高分子复合材料制作而成,且经过脱脂、烧结后以去除高分子复合材料形成数个孔隙,所述发热装置可对孔隙内介质进行加热处理。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孔隙金属安装有加热装置,以对孔隙内介质进行加热处理,使该介质发生物理反应,大大改善了液体的汽化效果,提高热能利用率。

Description

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应用于电子烟或电热蚊香小家电等多项领域的热交换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对液体介质进行加热的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采用陶瓷材料配合电阻丝对介质进行加热,电阻丝有蚀刻电阻丝或者印刷的银浆电阻丝。但陶瓷材料传热效果不好,又蚀刻的电阻丝扣合不便或者印刷的电阻丝阻值不稳定,即发热功率不稳定,影响加热效果。
所以,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热交换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液体汽化的热交换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交换装置,以对介质加热处理,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孔隙金属及覆盖于孔隙金属一侧的发热装置,该孔隙金属通过金属粉末及高分子复合材料制作而成,且经过脱脂、烧结后以去除高分子复合材料形成数个孔隙,上述介质自孔隙金属的孔隙渗入,且所述发热装置对该孔隙金属与发热装置之间的介质进行加热处理,使介质发生物理变化。
进一步优先方式有:所述发热装置具有位于两端的电极片及连接电极片的电阻丝。
进一步优先方式有:所述电阻丝与孔隙金属之间有约0-0.50mm的间隙。
进一步优先方式有:所述孔隙金属具有数个凹凸面,该凹凸面的峰点与上述发热装置相互接触。
进一步优先方式有:所述凹凸面呈波纹状或点阵状。
进一步优先方式有:所述孔隙金属的凹凸面的峰点与谷底之间的间隙为0-1.00mm。
进一步优先方式有: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位于发热装置外侧的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将发热装置一同固定于孔隙金属上。
进一步优先方式有:所述发热装置的外侧与所述孔隙金属相互干涉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优先方式有:所述热交换装置具有磁铁,该磁铁将所述发热装置固定于孔隙金属上。
进一步优先方式有:所述磁铁位于空隙金属内,且位于相对发热装置的另一侧。
进一步优先方式有:所述发热装置和/或固定装置经绝缘处理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孔隙金属通过金属粉末和高分子复合材料制作而成,且脱脂、烧结后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形成的孔隙,容易将介质渗入,并通过将孔隙金属安装有加热装置,以对孔隙金属与发热装置之间的介质进行加热处理,使该介质发生物理变化,大大改善了液体的汽化效果,提高热能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沿A-A线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沿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沿C-C线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例。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对”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对。“多个”或者“数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端”、“后端”、“下排”和/或“上排”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展示了成型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装置 100,其包括孔隙金属10、覆盖于孔隙金属一侧的发热装置20及位于发热装置外侧的固定装置30,该固定装置30将发热装置20一同固定于孔隙金属10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孔隙金属10通过金属粉末及高分子复合材料制作而成,即将金属粉末与高分子复合材料相互混合在一起,通过注射机形成胚胎,然后经过脱脂、烧结后以去除高分子复合材料,该去除后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在孔隙金属内形成数个孔隙(未图示)。
所述发热装置20通过蚀刻方式成型,且发热装置可对孔隙金属与发热装置之间的介质进行加热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装置20包括位于两端的电极片21及连接电极片的电阻丝22;该电极片21及电阻丝22通过蚀刻加工而成,相对冲压成型方式,可提供一种高精度的电极片21和电阻丝22。
所述固定装置30是金属材质构造,也可通过蚀刻或冲压加工而成,主要将发热装置20与孔隙金属10相互固定在一起,防止两者脱离;当然所述发热装置20和/或固定装置30需经绝缘处理而成,提供一种高绝缘的发热装置,以防止短路现象发生,当然可以将发热装置20或固定装置30做绝缘处理,为提高绝缘效果,也可以将发热装置20和固定装置30均做绝缘处理,同时,也防止发热装置20的热量过渡传递到孔隙金属10上,防止热量流失,使发热装置20与孔隙金属10之间的间隙中介质快速升温,发生汽化等效果,即物理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阻丝22与孔隙金属10之间有约0-0.50mm的间隙h,孔隙金属的毛细功能,将工作介质吸附到上述间隙h中,形成液体膜,也可便于介质渗入孔隙金属的孔隙内,同时电阻丝22也可对孔隙金属与电阻丝22之间间隙h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挥发,通常电阻丝22是支撑于空隙金属10上,但由于空隙金属表面可能存在不平整的情况,所以在电阻丝22与空隙金属10的表面形成数个间隙,该间隙将被渗透有介质,电阻丝22将对该介质做加热处理。即当电阻丝22与孔隙金属10的间隙大于 0,而小于0.10mm,该间隙h可以吸收液体,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液体膜,从而电阻丝22对间隙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使液体发生物理变化,例如通过加热可以将液体汽化。上述间隙h也可控制在0.10~0.20mm、 0.20~0.30mm、0.30~0.40mm、0.40~0.50mm等范围内,充分将液体形成在发热装置与孔隙金属之间。
再者,所述电极片21及电阻丝22也可通过研磨加工或电解抛光加工而成,提高绝缘处理的附着效果。上述电极片21及电阻丝22也可通过冲压而成,均能实现上述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该热交换方法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对物质加热效果,即提供上述热交换装置100,并启动发热装置20,例如电阻丝22 通电时会发热,将电能转化成热能,间隙h中的介质(例如:液体膜)受热汽化。从而可以理解为,该发热装置20对孔隙金属与发热装置之间的介质加热,以将介质发生物理变化,即将液态介质加热后形成汽态等变化的过程。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孔隙金属10由金属粉末与高分子复合材料制成,且脱脂、烧结后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形成的孔隙,容易将介质渗入,并通过将孔隙金属10安装有加热装置20,以对间隙h内介质进行加热处理,使该介质发生物理变化,大大改善了液体的汽化效果,提高热能利用率。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也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所述发热装置20的外侧与所述孔隙金属10相互干涉固定在一起,而无需设置固定装置30。
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100’,100”的另外两种变换后的实施方式,为提升间隙量,将所述孔隙金属10’,10”形成有数个凹凸面50,且该凹凸面50的峰点A与上述发热装置相互接触,以方便介质渗入到发热装置与空隙金属之间间隙内,快速加热两者之间的介质发生物理变化。所述孔隙金属10’,10”的凹凸面50的峰点m与谷底n之间的间隙a为0-1.00mm;该间隙a也可控制在0~0.1mm、0.1~0.2mm、 0.2~0.3mm、0.3~0.4mm、0.4~0.5mm、0.5~0.6mm、0.6~0.7mm、 0.7~0.8mm、0.8~0.9mm、0.9~1mm等范围内,通过不同的间隙设置,可以提供对间隙内的液体做不同需求的加热处理。
其中,图5及图6是展现空隙金属10’第二种实施方式,且该空隙金属 10”的凹凸面50呈波纹状。
图7及图8是展现空隙金属10”第三种实施方式,且空隙金属10”的凹凸面50呈点阵状。
请再参阅图9至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100””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100””安装有磁铁60,即将磁铁60设置于空隙金属10””内,且该磁铁60位于相对发热装置的另一侧,该磁铁60将所述发热装置20””固定于孔隙金属10””上,有利于提高固定效果,且降低了热交换装置的厚度,不仅实现小型化发展需求,而且增加了雾化面积。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热交换装置,以对介质加热处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孔隙金属及覆盖于孔隙金属一侧的发热装置,该孔隙金属通过金属粉末及高分子复合材料制作而成,且经过脱脂、烧结后以去除高分子复合材料形成数个孔隙,上述介质自孔隙金属的孔隙渗入,且所述发热装置对该孔隙金属与发热装置之间的介质进行加热处理,使介质发生物理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装置具有位于两端的电极片及连接电极片的电阻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丝与孔隙金属之间有约0-0.50mm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金属具有数个凹凸面,该凹凸面的峰点与上述发热装置相互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面呈波纹状或点阵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金属的凹凸面的峰点与谷底之间的间隙为0-1.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位于发热装置外侧的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将发热装置一同固定于孔隙金属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装置的外侧与所述孔隙金属相互干涉固定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具有磁铁,该磁铁将所述发热装置固定于孔隙金属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铁位于空隙金属内,且位于相对发热装置的另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装置和/或固定装置经绝缘处理而成。
CN202221530738.5U 2022-06-17 2022-06-17 热交换装置 Active CN2177419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30738.5U CN217741933U (zh) 2022-06-17 2022-06-17 热交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30738.5U CN217741933U (zh) 2022-06-17 2022-06-17 热交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41933U true CN217741933U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41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30738.5U Active CN217741933U (zh) 2022-06-17 2022-06-17 热交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419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3D Hierarchical Electrodes Boosting Ultrahigh Power Output for Gelatin‐KCl‐FeCN4−/3− Ionic Thermoelectric Cells
CN106409956B (zh) 一种n型晶体硅双面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82100B (zh) 一种碳纤维发热纸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08938A (zh) 一种发热体及制备方法
CN207784280U (zh) 一种发热体
CN205017608U (zh) 一种功能膜陶瓷电阻电加热元件
CN103957613B (zh) 一种耐高温金属/陶瓷复合发热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CN217741933U (zh) 热交换装置
CN100492736C (zh) 一种燃料电池用双极板的制备方法
CN110101119A (zh) 发热体和电子烟
CN106920979A (zh) 一种质子传导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及其制备
CN215011262U (zh) 一种石墨烯发热片组件用波纹散热装置
CN114928906A (zh) 热交换装置及热交换方法
CN101620936A (zh) 二氧化铅/活性碳混合超级电容器
CN218773343U (zh) 分体式玻璃发热片及雾化装置
CN218351674U (zh) 一种圆柱电池极耳、圆柱电池极片及圆柱电池
CN110996410A (zh) 一种耐高温石墨烯加热板的制造工艺
KR100187292B1 (ko) 박막형 전열기
CN215682668U (zh) 膜加热组件、膜加热器具和电器
CN215501357U (zh) 一种陶瓷雾化芯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09462900A (zh) 一种高温石墨烯加热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60650B (zh) 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具有其的燃料电池
CN110798915A (zh) 一种耐高温的石墨烯加热板
CN207651598U (zh) 燃料电池
CN220423126U (zh) 一种多孔碳芯、雾化芯、电子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