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30356U - 一种车辆内部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内部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30356U
CN217730356U CN202222107688.6U CN202222107688U CN217730356U CN 217730356 U CN217730356 U CN 217730356U CN 202222107688 U CN202222107688 U CN 202222107688U CN 217730356 U CN217730356 U CN 2177303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turntable
driven
vehicle interior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0768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为宁
唐煜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0768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303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303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303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内部部件,包括壳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组件和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所述组件连接并驱动所述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以及套设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的主动转盘和从动转盘,所述输出轴上还套设有弹性件,设置为对所述主动转盘或所述从动转盘施加压力,以使所述主动转盘和所述从动转盘可分离地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内部部件,将从动转盘和主动转盘设置为可分离连接,在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从动转盘和主动转盘脱离连接,避免驱动机构、组件或连杆等传动机构受到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内部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内部部件。
背景技术
车辆内部通常设置有需要运动的组件,例如升降式扬声器、出风装置、无线充电装置等等,在需要使用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它们运动至工作位置,使用完毕后,则驱动它们运动至隐藏位置,保证美观。
现有的车辆内部部件中,驱动机构通常为电机,其直接与叶片、扬声器和无线充电装置等组件连接,从而驱动它们同步运动。
但是,当组件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电机继续运行,两者的合力可能导致组件或驱动机构发生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内部部件,当组件受到外力作用时,驱动机构与组件不再同步运动,避免两者发生损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内部部件,包括壳体和相对于所述壳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组件以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所述组件连接并驱动所述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以及套设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的主动转盘和从动转盘,所述输出轴上还套设有弹性件,设置为对所述主动转盘或所述从动转盘施加压力,以使所述主动转盘和所述从动转盘可分离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具有开口,当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组件遮盖所述开口,当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组件从所述开口伸出。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转盘和所述从动转盘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匹配的凹槽,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槽以使所述主动转盘和所述从动转盘连接;所述凸起从所述凹槽中脱出以使所述主动转盘和所述从动转盘脱离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组件沿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平移,所述输出轴则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组件绕第三方向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输出轴则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盖板,所述弹性件布置在所述盖板和所述从动转盘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轴上套设有卡簧,所述弹性件布置在所述卡簧和所述从动转盘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转盘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转盘可相对于所述输出轴转动或轴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转盘包括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所述第一转盘与所述输出轴通过导向平键或滑键连接,所述第二转盘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布置在所述第一转盘和所述第二转盘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转盘与所述组件相连,所述从动转盘与所述主动转盘脱离连接时,所述组件和所述电机各自独立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平衡杆,所述平衡杆的两端与所述组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组件包括扬声器、出风装置、香氛装置、照明装置、充电装置、储物装置、显示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内部部件,将从动转盘和主动转盘(或第一转盘)设置为可分离连接,在组件受到外力作用后,从动转盘和主动转盘脱离连接,避免驱动机构、组件或连杆等传动机构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的车辆的内部示意图;
图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内部部件的示意图,此时车辆内部部件位于第一位置;
图2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内部部件的示意图,此时车辆内部部件位于第二位置;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内部部件的分解图;
图4A是图3中的车辆内部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3中的车辆内部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的A-A剖视图;
图6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图6A的B-B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车辆内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车辆内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其位于第一位置;
图8B是图8A中的车辆内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其位于第二位置;
图9是图8A中的车辆内部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0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车辆内部部件的示意图,此时其位于第一位置;
图10B是图10A的车辆内部部件的示意图,此时其位于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
根据如图1A和图1B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车辆V的内部包括仪表板IP和副仪表板CNSL等,仪表板IP和副仪表板CNSL上通常设置有可移动的车辆内部部件10。
车辆内部部件10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第一位置时,如图2A所示,车辆内部部件10平行于安装平面,此时按下按钮,其将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如图2B所示,此时车辆内部部件10凸出于安装平面,再次按下按钮,其将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如图2A所示。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内部部件10,包括壳体200、组件300和驱动机构100,驱动机构100与组件300连接并驱动组件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具体地,壳体200包括一具有开口211的安装空间210,驱动机构100和组件300设置在安装空间210内,当位于第一位置时,组件300的顶部遮蔽开口211并与壳体200的顶面齐平,如图4A所示;当位于第二位置时,组件300的顶部从开口211凸出于壳体200之外,如图4B所示。
安装空间210内设置有两平行的导杆400,组件300的两侧分别可滑动地套装在两导杆400上,组件300的底部则通过连杆500与驱动机构100连接,从而使组件300沿着导杆400的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如图5A和图5B所示,驱动机构100包括基座110和盖板120,盖板120与基座110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形成容纳腔130,电机140设置在基座上110上,电机140具有输出轴141,输出轴141位于容纳腔130内,输出轴121的外侧沿轴向依次套设有主动转盘150和从动转盘160,主动转盘160与输出轴121固定连接(例如过盈配合),其可跟随输出轴141同步转动,从动转盘160与输出轴141之间存在间隙,其可相对于输出轴141转动或轴向运动,从动转盘160与主动转盘150可分离连接,从而使得驱动机构100具有接合状态和脱离状态,当从动转盘160与主动转盘150连接时,其将与主动转盘150一起跟随输出轴121同步转动,此时驱动机构100处于接合状态;当从动转盘160与主动转盘150分离(即脱离连接)时,主动转盘150将跟随输出轴121相对于从动转盘160转动,例如,从动转盘160保持不动,主动转盘150和输出轴121同步转动;或者,从动转盘160、主动转盘150和输出轴121均发生转动,但是从动转盘160与主动转盘150和输出轴121之间的转动不同步,且不相互影响。
从动转盘160上设置有连接部161,用于与组件300连接,例如直接与组件300连接或者通过连杆500与组件300连接,从而使组件300与从动转盘160同步运动,这样,当驱动机构100处于接合状态时,电机140的输出轴141带着主动转盘150和从动转盘160一起转动,从而带动组件300也发生运动(转动或平移等);当组件300受外力作用时,若外力过大,将使得从动转盘160与主动转盘150脱离连接,从而使驱动机构100处于脱离状态,此时从动转盘160不再跟随主动转盘150转动,而是发生相对转动,即从动转盘160与主动转盘150各自独立转动,组件300也将与电机140各自独立运动,从而避免驱动机构100和组件300发生损坏。
输出轴121外套设有弹性件170,其设置为向主动转盘150或从动转盘160施加一个沿轴向的压力,在该压力的作用下,主动转盘150和从动转盘160与连接在一起,当外力超过该压力时,主动转盘150和从动转盘160脱离连接,但是在弹性件170的压力作用下,两者始终贴合。
弹性件170可以为弹簧、弹片或其他弹性元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主动转盘150上设置有凸起151,从动转盘160上设置有与凸起151配合的凹槽162,当凸起151插入凹槽162时,主动转盘150和从动转盘160连接在一起,驱动机构100处于接合状态,从动转盘160跟随主动转盘150同步转动;当受到外力作用时,若外力大于弹性件170的压力,凸起151将离开凹槽162,此时,主动转盘150和从动转盘160脱离连接,驱动机构100处于脱离状态,两者之间将发生相对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在弹性件170的压力作用下,凸起151将与从动转盘160的上表面贴合,当旋转360°后,凸起151又将回到凹槽162中,即驱动机构100回到接合状态,若此时外力消失,那么从动转盘160又将跟随主动转盘150同步转动,若此时外力还在且仍然大于弹性件170的压力,那么凸起151又将脱离凹槽162,驱动机构100又从接合状态切换到脱离状态;以此往复循环。
应当注意的是,凸起151和凹槽162的位置也可以相互对调,即凹槽162设置在主动转盘150上,凸起151则设置在从动转盘160上,只需要两者之间可以实现上述配合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70设置在从动转盘160和盖板120之间,弹性件170对从动转盘160施加压力,使从动转盘160与主动转盘150连接,当受到外力作用且大于弹性件170的压力时,从动转盘160将在外力作用下沿轴向运动,并与主动转盘150脱离连接,相应地,驱动机构100从接合状态切换至脱离状态;脱离连接后,弹性件170的压力使从动转盘160和主动转盘150紧密贴合。
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上一实施例中的主动转盘150包括第一转盘152和第二转盘153,其中,第二转盘153与输出轴141固定连接(例如过盈配合),以使第二转盘153跟随输出轴141同步转动;第一转盘152与输出轴141通过导向平键或滑键连接,从而使第一转盘152既可以跟随输出轴141同步转动,又可以沿轴向运动;第一转盘152与从动转盘160可分离连接,其连接方式与上一实施例相同,即通过凸起151和凹槽162之间的配合连接,此处不再赘述;弹性件170设置在第一转盘152和第二转盘153之间,从而对第一转盘151施加一个压力,在该压力的作用下,第一转盘152和从动转盘160连接在一起,当受到外力作用时,若外力大于弹性件170的压力,从动转盘160将与第一转盘152脱离连接,弹性件170则进一步被压缩,从动转盘160和第一转盘152将一起沿轴向运动,而在弹性件170的压力作用下,从动转盘160和第一转盘152始终紧密贴合。
基座110、盖板120、电机140和从动转盘160的结构与作用均与上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弹性件170设置在第一转盘152和第二转盘153之间,而第一转盘152和第二转盘153始终与输出轴141同步转动,因此在从接合状态切换至脱离状态时,弹性件170也始终跟随输出轴141同步转动,与第一转盘152和第二转盘153之间不会产生相对运动,从而避免弹性件170对第一转盘152和第二转盘153进行磨损。
在正常状态时,驱动机构100处于接合状态,当不需要使用组件300时,其位于第一位置,如图4A所示;当需要使用时,启动电机140,其输出轴141正向转动,并驱动从动转盘160同步转动,从动转盘160通过连杆500驱动组件300沿导杆400滑动,从而使其运动至第二位置,然后关闭电机140,如图4B所示;当使用完成后,重新启动电机140,使其输出轴141反向转动,组件300将从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当组件300处于第二位置且电机已停止运行(或组件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且输出轴141正向转动)时,组件300受到使其朝第一位置运动的外力(例如人手施加的力)作用,此时连杆500会将外力传递至从动转盘160,当其大于弹性件170的预紧压力时,从动转盘160将与主动转盘150(或第一转盘152)脱离连接,驱动机构100从接合状态切换至脱离状态,在外力作用下,组件300将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此时连杆500将带着从动转盘160相对于输出轴141和主动转盘150转动,从而避免驱动机构100、组件300或连杆500被外力损坏。
在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盖板120可以由卡簧180替代,即卡簧180套设在输出轴141的顶部,弹性件170则设置在卡簧180和从动转盘160之间,以对从动转盘160施加预紧压力。其余部件与前面所述的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壳体200上设置有平衡杆420,其可相对于壳体200转动,平衡杆420的两端分别与组件300连接,从而使组件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时,平衡杆420可以为两个端部的运动位置提供额外的辅助约束。更具体地,当组件300的一个方向较长,且由于空间受限,导杆400的长度无法增加,导杆400的长度与组件300的长度方向的整体长度与比例过小时(比如小于1:3时),组件300与导杆400的搭接长度无法为组件300在长度方向提供足够的导向,容易导致组件300在运动时产生旋转趋势而发生自锁;此时增加的平衡杆420通过自身的扭转刚度为组件300长度方向的两端保证了运动的一致性。
具体地,如图9所示,平衡杆420大致呈U型,其包括中间部421和两个端部422,壳体200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卡槽220,中间部421卡在两个卡槽220中,并可相对于壳体200转动,组件300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卡槽310,两个端部422可滑动地装配在两个第二卡槽310中,以使平衡杆420与组件300连接,当组件300运动并带动平衡杆420转动时,其自身的扭转刚度将使两个卡槽310具有趋于保持同步运动的趋势。
优选地,平衡杆420的延伸方向与组件300的较长边的长度方向平行,可以弥补由于导杆400的长度与组件300长度比例过小导致的导向不足的自锁风险。
在前面的实施例中,组件300均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平移,其运动方向为第一方向,此时,输出轴141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其与第一方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导杆400,这样,组件300可以跟随从动转盘160一起转动。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不设置导杆400时,组件300直接通过连杆机构600与从动转盘160连接,从而跟随从动转盘160同步转动,输出轴141的延伸方向为第三方向(即垂直于纸面方向),在接合状态时,从动转盘160可跟随输出轴141绕第三方向旋转,从而使组件300也绕第三方向旋转。
壳体200上可设置第一限位装置21、第二限位装置22、第三限位装置23和第四限位装置24,第一限位装置21和第二限位装置22用于对组件300限位,其分别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从而限制组件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第三限位装置23和第四限位装置24则用于限制主动转盘150的位置,当转动至第三限位装置23时,组件300正好位于第一位置,当转动至第四限位装置24时,组件300正好位于第二位置,当主动转盘150在第三限位装置23和第四限位装置24之间转动时,组件300在其驱动下在第一限位装置21和第二限位装置22(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组件300可以是扬声器、出风装置、香氛装置、照明装置、充电装置、储物装置、显示装置或其他需要运动的装置等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的车辆内部部件,将从动转盘160和主动转盘150(或第一转盘152)设置为可分离连接,在组件300受到外力作用后,从动转盘160和主动转盘150脱离连接,使组件300和电机140可以各自独立的运动,避免驱动机构100、组件300或连杆500(或连杆机构600)受到损坏。可以理解的是,除了连杆500和连杆机构600,组件300与驱动机构100之间也可以通过齿轮组或凸轮机构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例如实用新型概念等)已经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本专利文件的说明书中描述和/或在图中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仅以举例的方式提出,并不打算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如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和/或图中所说明的本实用新型中所体现的实用新型概念的元素的结构和/或安排仅是说明性的。尽管在本专利文件中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示例性实施例和替代性实施例的主题事项的等同物、修改、变化等是可能的,并被认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所有这些主题事项(例如修改、变化、实施例、组合、等同物等)都旨在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还应注意的是,在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和/或安排中(例如在概念、设计、结构、装置、形式、装配、构造、手段、功能、系统、过程/方法、步骤、过程/方法步骤的顺序、操作、操作条件、性能、材料、组成、组合等方面)可以做出各种/其他修改、变化、替代、等同、改变、遗漏等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有这些主题(例如修改、变化、实施例、组合、等同物等)都旨在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打算局限于本专利文件的说明书和/或图中所描述的主题(如细节、结构、功能、材料、行为、步骤、顺序、系统、结果等)。考虑到本专利文件的权利要求将被适当地解释为涵盖本实用新型主题的完整范围(例如包括任何和所有这样的修改、变化、实施例、组合、等同物等);应理解本专利文件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提供示范性实施例的主题的描述,而不是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
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包括常规技术(例如在示例性实施例、修改、变化、组合、等价物中实施和/或集成的技术),或者可以包括任何其他适用技术(现在和/或未来),具有执行说明书中描述的功能和过程/操作和/或图中说明的能力。所有这些技术(例如以实施例、修改、变化、组合、等同物等方式实现的技术)都被认为是在本专利文件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车辆内部部件,包括壳体和相对于所述壳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设置为与所述组件连接并驱动所述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以及套设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的主动转盘和从动转盘,所述输出轴上还套设有弹性件,设置为对所述主动转盘或所述从动转盘施加压力,以使所述主动转盘和所述从动转盘可分离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开口,当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组件遮盖所述开口,当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组件从所述开口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转盘和所述从动转盘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匹配的凹槽,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槽以使所述主动转盘和所述从动转盘连接;所述凸起从所述凹槽中脱出以使所述主动转盘和所述从动转盘脱离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沿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平移,所述输出轴则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绕第三方向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输出轴则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盖板,所述弹性件布置在所述盖板和所述从动转盘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上套设有卡簧,所述弹性件布置在所述卡簧和所述从动转盘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转盘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转盘可相对于所述输出轴转动或轴向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内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转盘包括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所述第一转盘与所述输出轴通过导向平键或滑键连接,所述第二转盘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布置在所述第一转盘和所述第二转盘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转盘与所述组件相连,所述从动转盘与所述主动转盘脱离连接时,所述组件和所述电机各自独立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平衡杆,所述平衡杆的两端与所述组件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包括扬声器、出风装置、香氛装置、照明装置、充电装置、储物装置、显示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CN202222107688.6U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车辆内部部件 Active CN2177303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7688.6U CN217730356U (zh)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车辆内部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7688.6U CN217730356U (zh)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车辆内部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30356U true CN217730356U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12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07688.6U Active CN217730356U (zh)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车辆内部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303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3445B (zh) 自推进机械的主动轴和输出轴之间的变速器
JP4517702B2 (ja) クラッチ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7070883A (ja) 車両用電動開閉装置
US10968990B2 (en) Drive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functional part
US6730100B2 (en) Depilating device
CN209707915U (zh) 处理盒
JP2014080848A (ja) 切換機構
CN217730356U (zh) 一种车辆内部部件
JP2010007823A (ja) ギヤロック装置
CN114746231A (zh) 电动型毛发切断装置
CN107985059B (zh) P2混动系统
CN110125987B (zh) 电剪刀
CN211117882U (zh) 一种电动执行器
JP7400414B2 (ja) 電気機器
JP2018111186A (ja) 電動工具
CN107642557B (zh) 离合器从动盘致动器
CN115885120A (zh) 传动装置
JP3832675B2 (ja) 直線動作機構
WO2021199816A1 (ja) 作業機
US20230415321A1 (en) Power tool having a hammer mechanism
WO2021171888A1 (ja) トリガスイッチおよび電動装置
JP2001239789A (ja) 電動筆記具
US9108308B2 (en) Switch operation device
JP4432344B2 (ja) クラッチ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0384231B1 (ko) 동력인출기의 동력절환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